故乡导学案含答案

篇一:故乡学案及答案

齐明、张淑杰

备课时间 2015-6-3 授课时间

《故乡》学案(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

2、掌握生字词

3、整体感知小说的情节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鲁迅: 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的境况日益恶化,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作者回故乡目睹了家乡的破败和人民生活的痛苦和凄凉,十分悲愤, 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经过艺术加工,写了这篇小说。

三、自主学习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阴晦() 愕然() 嗤笑( )

髀( ) 瑟索( ) 惘然()恣睢( )

2.解词

如许:

恣睢:

萧索:

鄙夷:

3、全文共88个自然段,结构线索却非常明晰,那么,作者是如何组织全文,展开情节的?请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2)、依据小说的线索,请你根据时间顺序,在“故乡”前再添一个词,概括全文结构层次。

3)作者回到阔别20余(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 源 网:故乡导学案含答案)年的故乡,在故乡呆了大约多长时间?是如何推算出来的?

4)这么长的时间,作者对每天都作了介绍吗?着重写了哪些天的事情?

5)作者又着重写了这些天的哪些人、哪些事?用了哪些方法刻划人物?

4、第一部分 ( 故乡)

1)第一自然段是一句话。这句话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结构上有何作用?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3)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

四、合作交流

五、展示质疑

八年级下语文学案 主备人:乔明辉 审核:辛启欣、万远洋、齐明、张淑杰

备课时间 2015-6-3 授课时间

《故乡》学案(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习以“我”的见闻及对故乡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情节的方法;

2、理解运用对比手法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二、自主学习

1、文中着重刻画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

2、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象,那就是:

3、找出描写闰土的段落,填写下表。

4、听到闰土由“迅哥儿”改称“老爷”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厚障壁”在这里指什么?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

5、造成闰土性格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6、小说怎样刻划杨二嫂形象的?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

7、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三、合作交流

四、展示质疑

八年级下语文学案 主备人:乔明辉 审核:辛启欣、万远洋、齐明、张淑杰

备课时间 2015-6-3 授课时间

《故乡》学案(第三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二、自主学习

分析文中“我”的形象。结合以下问题,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

3、“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4、“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5、“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篇二:《故乡》学案答案

: 任念国审核人:任念国

教学目标:

1.情节的把握;2.语言、心理、外貌等刻画人物的方法;3. 了解小说的特点并理解文章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人物,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的关系。

预习提纲:

(一)、生字识记

yīn huì ( ) wǎ l?nɡ ( ) kuà ( ) xià huān () bǐ ( ) ɡǔ 阴 晦 ( ) 瓦 楞( ) 胯 ( ) 下 獾() 秕 ( ) 谷 bó ɡū () () bì () chī () xiào xù xù ( ) sa ( ) suǒ鹁 鸪 () () 髀 () 嗤 () 笑絮 絮 ( ) 瑟 ( ) 索 quán ( ) suō hán jìn ()zh? () běn wǎnɡ () rán zì suī () () 蜷() 缩寒 噤 () 折() 本 惘 () 然恣 睢 () () chán chán () dài () sa a () rán wǔ xínɡ ( )

潺潺() 黛 () 色 愕 () 然 五 行( )

(二)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以及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情节把握。(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

“”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1)、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杨二嫂”的变化。闰土的变化。

(3)、“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二、故乡的景

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学生读课文思考回答:

(故乡的景、故乡的人。)

提问:故乡的景色怎样?这一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

学生思考回答:

《故乡》作于1921年1月鲁迅于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 1919年12月又最后一次回故乡绍兴接他的母亲等人来北京居住。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12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30年内,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1919年8月,鲁迅在北京买下了的住宅,于11月21日迁入,结束了长期的会馆生活。12月1日,鲁迅离开北京南返,于4日抵故乡绍兴,在家停留至本月24日,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卖掉故宅后,鲁迅将家中什物“可送的送,可卖的卖”,都处理了, 4月24日下午,鲁迅“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于29日回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30,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樵悴,向鲁迅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朴实的农民形象。

《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如磐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这篇小说。

三、故乡的人

1、提问:课文中写了故乡哪些人,主要写了谁? 运用了什么方法刻画人物来表现“我”的悲哀? 我们先来看看二十年后的闰土有哪些方面的变化使我悲哀。 要求学生列表比较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外貌

动作语态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适时点拨、启发。)

师生共同归纳梳理:外貌的变化、与我的距离、生活的现状、精神的麻木、寄希望于偶像。

小结: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钝,成了一个木偶人。

2、提问:为什么闰土变成“木偶人”了呢?找出课文中的原文回答: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归纳: 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3、提问: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细读课文找出杨二嫂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的关键词语,分析一下杨二嫂有什么变化。 (插幻灯片)

明确:肖像“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

性格:

行动“??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性格:

小结: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4、提问: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讨论并归纳:

如果说闰土的麻木让人同情,那么杨二嫂就令人可叹可鄙了,他们被生活压迫的扭曲了,“我”怎能不悲哀呢?所以这篇文章读起来让人感到特别的沉重。

5、总结: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俞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月是故乡明,景是故乡亲。在分析了故乡的人的变化,我们来一起分析故乡本身的变化。

二、思考:

(一)找出文中描绘故乡的片段。

A、记忆中的故乡

解读:这样的描写倾注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生活、对少年闰土的无比深厚的感情。也为后文写闰土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B、现实中的故乡

解读:①“横”的用法:杂乱、毫无生机。写出了故乡的萧条破败。

②这幅荒村图生动地显现了旧时代中国农村的衰败景象,也衬托了“我”的悲凉心境。为下文写故乡及故乡的人的变化作了很好的铺垫。

C、憧憬中的故乡

解读引导:

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故乡的不同,反映了故乡自然环境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揭示旧时代中国的反动统治造成的农村经济日益凋敝、人民生活的日趋困苦的悲惨现实。

小说结尾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对记忆中的故乡的眷恋和怀念正反映了“我”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渴求,对未来的一种朦胧的憧憬。

(二)小说最后三个自然段是以议论为主的议论段。议论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引导:小说中的议论句子不多,但却起到点明中心,深化(升华)主题的作用。

引导:“我”否定了三种人的生活,寄托了“我”下一代有过上新的美好的生活的殷切希望。 分析词语:三种人的代表、三个“辛苦”的内容、恣睢

三个“辛苦”的内容——“我”: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忙碌;闰土:贫穷窘迫、愚昧麻木;杨二嫂:生活每况愈下而变得尖酸刻薄、自私势利、处心积虑。

①分析词语:两个“偶像”、“愿望”的内涵是不一致的。

②“我”希望下一代应该有“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新的生活,但又不能明确解释“新的生活”是怎样的生活,以及何如才能够实现??所以才觉得“茫远”。

解读:用“路”比喻“希望”。“这”指代“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一句。

议论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特别是最后一段的议论,含义是很深刻,很好地点明了中心,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抒发了作者对实现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和坚定的信念。

最后一句议论的理解:有了希望,却不为之去努力、奋斗、拼搏,希望必然会落空,也就无所谓“有”;即使实现希望很渺茫,很“茫远”,困难重重,但只要大家都去探索实践、始终不渝地追求、奋斗,美好生活的希望就一定会实现,希望便“无所谓无”。只要大家都去探索实践、始终不渝地追求、奋斗,就一定能够走出希望之路来。

篇三:故乡学案 (答案)

"txt">课题:《9.故乡》 课型:新授执笔:陈敏 审阅:

课时:4课时 总第38-41课时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

2、分析本文通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4、在本文阅读过程中,训练我们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学会阅读方法。

【学习重点】

1、学习小说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

2、理解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感受其变革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一、作者与背景

⑴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浙江绍兴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地主官僚家庭,幼年丧父,家道衰落。为探索救国之路,鲁迅曾学习洋务实业,后又留日学医,但最终走上了"文学救国"的道路。他生平著有大量的杂文和小说等,以笔为武器,抨击时弊,唤醒世人,其作品文字犀利,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全部作品结集成《鲁迅全集》。《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面旗帜,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他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一生创作颇丰,其中小说集有《呐喊》、《徬彷》、《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坟》《二心集》《且介亭杂文》。鲁迅的一生,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⑵ 时代背景:

《故乡》作于1921年1月,最初发表于同年5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九卷第一号,后由作者编入小说集《呐喊》。

鲁迅于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1919年12月又最后一次回故乡绍兴接他的母亲等人来北京居住。从《鲁迅日记》中可以大致了解这次回乡的经过:1919年9月,鲁迅卖掉了绍兴的老屋,添了些钱买妥了北京西城新街口附近八道弯宅第。11月修葺完毕,同年21日"上午与二弟眷属俱移入八道弯宅"。同月26日鲁迅"上书请归省"。12月1日由北京动身回乡,4日晚"抵绍兴城,即乘轿回家",在家乡处理搬迁事务,约住了二十来天。12月24日"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29日中午抵北京,"下午俱到家"。往返共计约29天。《故乡》的故事情节便是根据这段生活经历演绎而成的。不过,这只是触发故事的一点,而作品

真正反映的却是更为广阔深邃的社会背景。

《故乡》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十年后的中国农村社会情况。辛亥革命虽然赶跑了一个皇帝,但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帝国主义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主要支持者","封建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社会基础"。因此,"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见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作者回乡期间,耳闻目睹了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如磐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悲凉沉郁的《故乡》这篇小说。

二、基础知识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è()然sè()索xiāo( )索fèng xì( ) ( )chī( )笑

猹( ) 髀( )秕谷( ) 折本()鄙yí( ) ....

鹁鸪( ) ( )獾猪( ) 颧骨( )祭祀( )胯下( ) 恣睢( ) ( ) .......

伶仃( ) ( )寒噤( ) 惘然( )栅栏( )阴晦( ) 潺潺( ) ( ) ........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如许:如此;这样。

鄙夷:轻视;看不起。展转: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恣睢:放纵,凶暴。 景况: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愕然:吃惊的样子。愕:惊讶,发愣。

寒噤: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找出本文的线索。

讨论并归纳: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2、通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给课文分为三部分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晨”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一层(从“第二日清晨”到“只是收不起钱来”)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还写与母亲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从“你休息一两天”到“我得去看看”)“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第三层(从“母亲站起身”到“出去了”)到‘我”见到了圆规杨二嫂。

第四层(从“此后又有近处的本家和亲戚来访问我”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见到了中年闰土。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完)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分析闰土形象

1、 提问:闰土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作者运用对比手法,从不同角度写了他的变化。请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词语填写下边的表格。

小结: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闰土这个典型农民形象。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得满脸愁苦、麻木迟钝,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

2.提问:闰土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讨论并归纳:“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二、精读课文,分析杨二嫂形象

1、 提问:杨二嫂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作者也是通过对比,写出杨二嫂的变化。请细读课文.摘录关键词语填写下边的表格。

小结: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2、 提问: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讨论并归纳:因为农村小城镇的破败、贫困的生活,小市民市侩的恶习使杨二嫂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3、 总结

小说塑造的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他们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俞前后农村生活的破产,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穷困,以及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第三课时

三、分析“我”的形象。

1.提问:在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试勾画出“我”的心情变化脉胳。

讨论并归纳:

(1)回故乡——急切

(2)见故乡——悲凉

(3)忆故乡——沉重、忧愤

(4)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

(5)见杨二嫂——惊吓、困窘

(6)见闰土——兴奋、惊异

(7)离故乡——侗然、气闷、悲哀、希望

2.提问:“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纯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四、探讨分析课文的景物描写

找出课文每一部分景物描写,给每一幅画拟一个名称,说说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2段 故乡冬景图

讨论并归纳: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第12段 仲夏月夜图

讨论并归纳:展示了“我”记忆中美好故乡的景色及少年闰土的机智勇敢的形象。

第78段 黄昏离乡图

讨论并归纳:这是一幅黄昏离乡图,更是一幅人生思考图。写“我”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寄希望于水生和宏儿们。

第88段 海边神异图

讨论并归纳: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二、分析文中议论句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