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

篇一: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及答案

xt">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

【学习目标】

1、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2、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哲理。 【自主预习】

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

诅骂()怅然()怂恿()()蜷伏()一缕()2、下列词语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怂恿:鼓动别人去做。B、预警:预备警察。 C、蜷伏:弯着身体卧倒。D、怅然:不愉快的样子。

3、本文选自(),作者( ),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

4、快速阅读,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以分为 部分,找出每部分的起止段落,并在文中写出段落大意。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理解作品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2学生按句式说话:“读 ,我看到了一只猫。”

3扣“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归纳、设 疑、讨论——删去

【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标记抒情议论的语句,体会“我”的感情。

2.按句式说话:“读 ,我体味到。 ”

范例:读“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 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我体味到“我”的愉悦之情。 3.重点朗读“我心里十分难过??”一段。【拓展延伸】

讨论、交流,按句式说话:“对于 ,我想 说: 。”

1对于作品中的“我”,对于“我”妄下断语打死可怜猫的事件,我想说:

2对于作品中的猫,我想说:

3. 自拟格言:

【达标检测】

一、体会下面语句的情感,并分析。

1、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2、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3 、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4、语句“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

我的良心的针!”使用了什么手法,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

雅处,寒伧、简陋,但作者在旅居中却颇具雅兴,为什么?只因为“自有它的个 性”,有个性就“可爱”,因为作者在此陋室及其周遭的景物中感悟到一种旷远、

18 鸟 教学目的:

积累词语和文学文化常识。 了解状物散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体会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的现实的不满。 重点:生动的语言 难点:托物言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诗词中有哪些描写鸟的诗句?说出来(生说诗句)??大自然鸟语花香,充满欢乐,充满灵气,充满生机。而梁实秋笔下的鸟却给人悲苦,为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实秋的作品,去品味一下吧! 文学文化常识:

1. 梁实秋(1903~1987)中国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翻译家。原名治华,笔名秋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后与闻一多等成立清华文学社,开始写批评文章和新诗。1923年留学美国。1926年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暨南大学任教。1949年定居台湾。

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

2.主要作品:杂文集:《骂人的艺术》《雅舍杂文》《实秋杂文》等.

散文集:《雅舍小品》《雅舍小品续集》 《雅舍小品》(3、4集) 《清华八年》《秋室杂忆》 等.

翻译书目:《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散文集) 《结婚集》(短篇小说集) 《咆哮山庄》(长篇小说) 《威尼斯商人》(剧本) 《莎士比亚全集》(戏剧37集、诗3集)等.

“雅舍”是指梁实秋在重庆北碚与友人合住的六间陋室,是作者避乱隐居之所。《雅舍小品》的第一篇《雅舍》就描写了他当时居住的简陋屋舍。“雅舍”本无

安谧与亲切,从而忘记了世事的纷扰,怡然自乐,他以超然的态度来体验生活和对待时代的同雨。

梁实秋在30年代因鼓吹抽象人性论,反对文学的功利性等原因受到过鲁迅等左翼作家的尖锐批评,但梁实秋不是一个没有反帝爱国思想的人,早在1935年他就撰文批评国民党政府奉行的不抵抗政策;他曾参加慰问团亲赴前线慰劳抗日将士,写过像《记张自忠将军》那样宣传爱国抗日的文章。但到入川前后,他的思想发生了剧变。他是国民党的参议员,参政会议长汪精卫投敌不仅使他愤慨,也使他感到受了愚弄;到重庆后,又目睹达官显要在大发国难财,“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现象在官场比比皆是。于是一种由失望引起的幻灭感使这个本来就对老庄比较亲近的士大夫文人产生了思想危机,于是他转向独善其身,追求心境的平和。为了获得心理平衡,他采取“一切只要随缘”的态度来对等生活,寄情于巴山蜀水之间,以随遇而安的心态来处世,以超然的目光来审视尘世万象,《雅舍小品》中的散文正是在这种心境下产生的。1938年12月,他在《中央日报》的《平明》副刊上发表了“编者的话”,他说:“现在抗战高于一切,所有的人一下笔就忘不了抗战。我的意见稍为不同。于抗战有关的材料,我们最为欢迎,但是与抗战无关的材料,只要真实流畅,也是好的,不必勉强把抗战截搭上去,至于空洞的‘抗战八股’,那是对谁都没有益处的。”这段话在当时的文坛引起轩然大波,曾引起过文艺界的“与抗战无关论”的论争。面对左翼人士的批判和声讨,梁实秋没有作过多的辩解和回复。《雅舍小品》可以说是他上述主张的艺术实践,或者借用台湾文学史家周锦先生的话说,《雅舍小品》正是上述主张遭到批判之后他的一种“无言的抵抗”。 听写字词 (见课本“读读写写”) 整体把握: 找出各段的中心句。

理清文章结构

思考探究

1.文章依照不同的鸟给与自己的不同感受,把鸟分为四类,哪四类? 2.第②段中作者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来说明“鸟儿的苦闷”?请举例说明 第三、四段从哪些方面描写了鸟的美?

第五段中“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以及“幻想”的含义是什么? 5.文章2、7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从作者对各种鸟的描写中,你感悟到作者希望有怎样的社会和人生?

六、写法思考 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本文是一篇状物散文,状物散文以描写为主,物为我所用,借物抒怀, 托物言志,写自己对人生的思考。《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七、练习

鸟被关在笼子里引起了作者的同情,请为世界爱鸟组织写一句宣传标语呼吁大家保护动物: 19动物笑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3.理解作者的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劳伦兹(1903—1989),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曾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劳伦兹是动物行为学的先驱。《所罗门王的指环》是他的第一部通俗科学著作,脍炙人口,风行全球已经近半个世纪。这本书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用生花妙笔向一般大众讲述动物故事。作者之所以取名为《所罗门王的指环》,是根据史料记载,“所罗门王能够和鸟兽虫鱼交谈。”“所罗门王的指环”是一个魔戒,所罗门王戴着它,就能够听懂鸟兽鱼虫的语言,即便与动物不同种,也能和他们建立互相

理解而亲密的关系。”作者认为如果有对自然生灵的敬意和同情,便能和周围的动物们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在一起,真正融入它们的种群,甚至不惜为野生动物朋友作出巨大的牺牲,完全无需借助所罗门王的魔戒,便能与动物心灵相通,倾听它们诉说“至美至真的故事”。《动物笑谭》就是《所罗门王的指环》中若干生动动物故事的一篇,我们今天学习它,能感受到怎样“至美至真的故事”呢?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校正语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课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关键语句,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滑稽(jī) 蜥蜴(xī yì) 河豚( tún ) 两栖(qī) 脊椎(jǐ zhuī)鳃(sāi) 鳍(qí) 嗔怪(chēn) 敛翼(liǎn yì) 孜孜不倦(zī)母凫(fú) 匍匐(pú fú)差事(chāi)禁锢(jìn gù) 鹳(guàn)蹒跚(pán shān)

出其不意:趁对方没有注意就采取行动。 怪诞不经:不合常理,指言语奇怪荒唐。

禁锢:①关押;监禁。②束缚;强力限制。③把人束缚在椅子或床上。④囚禁,强行把某人关押,束缚在某物上。 神采奕奕:形容精神饱满,容光焕发。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不知疲倦。

撒旦:主要指《圣经》中的堕天使,曾是上帝座前的天使,后因骄傲自大妄想与神同等而堕落成为魔鬼,被看着是与上帝的力量相对的邪恶、黑暗之源。 结构探究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2.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

精读课文,理解中心。1.我很少笑话动物的原因是什么?

2.我笑两栖鱼的原因是什么?

3.“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常常会发生一些妙事,不过逗笑的主角常常不是动物,而是观察者自己。”,作者有哪些逗笑的行为?

篇二:人教新课标版七年级上语文第5单元 导学案

1.《风筝》导学案(教师用)

【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联系语境探究疑难句子。

【导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导学难点】

联系语境探究疑难句子。

【课时】 2课时

【预习导引】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并学会运用。

(1)丫杈(chà):即桠杈,形容树枝分杈歧出。

(2)风轮:风筝上能迎风转动发声的小轮。

(3)寂寞(jì):孤单冷清。

(4)伶仃(1íng dīng):孤独,没有依靠。

(5)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6)肃杀: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7)诀别(ju?):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8)荡漾(yàng):(水波)一起一伏地动。

(9)嫌恶(wù):厌恶。

(10)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

(11)可鄙(bǐ):令人鄙视。

(12)恍然大悟(huǎng):形容忽然醒悟。

(13)尘封:搁置已久,被尘土盖满

(14)什物(shí):泛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用品。

(15)惊惶:惊慌。

(16)瑟缩(sa):身体心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兼抖动。

(17)苦心孤诣(yì):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18)掷(zhì):扔,投。

(19)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

(20)虐杀(n?a):虐待人而致死。

(21)堕(du?):落,掉。

(22)宽恕:宽容饶恕。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导学过程】

一、导入:

当冬天的寒气尚未褪尽,我们偶然抬头,看到天空飘飞着一两只风筝时,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同学们想知道鲁迅先生的感受吗?今天我们就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

二、作家作品简介。(可以让学生介绍)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关于《野草》散文诗集。1927年北京北新书局初版。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这样的战土》《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三、 检查预习:

见预习1、2。

四、 整体把握:

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单复述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写小时候不喜欢风筝,也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这是没有出息的玩艺。有一天,看小

兄弟偷偷地糊风筝,便粗暴地扯烂了风筝。待到长大后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醒悟过来,觉得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五、探究质疑:

1.为什么看到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惊异”的是什么?“悲哀”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故乡放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从结构上看,用这句话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是“久经诀别的久经逝去的”为什么又说“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讨论并归纳: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作者离开故乡多年,依然怀念着小时候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温和的春天,而北京此时却是肃杀的严冬,竟然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为什么小兄弟最喜欢风筝的神态、动作,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你认为作者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因为“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是极其幼稚可笑的,令人鄙视的。我觉得这样想法是不对的。爱玩是儿童的天性,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试看他写的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怜的。放风筝,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动活动,本是大有好处的。可是因为兄长不允许,只得呆看人家的风筝。他有时惊呼,有时跳跃,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这本是极正常的。然而这种天真活泼的天性却被兄长(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 资 源 网: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鄙弃压抑,这是多么悲哀的啊!

4. “我”扯坏了小兄弟的风筝,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对。因为小兄弟能利用枯竹、红纸条做风筝,说明他聪明、肯动脑筋,很会设计,动手能力强。这样有益身心的正当行为却要背着兄长躲在什物间里偷偷地做,这已经可怜之至了。但是仍然在将要完工之时被兄长发现、扯烂,小兄弟的痛苦、绝望可想而知。做兄长的却因为自己的偏见,凶神恶煞一般,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实在是冷酷无情的。

5.作者写风筝事件的这两段文字,是怎样的心情的?何以见得?

讨论并归纳:他对小兄弟深切同情,而对自己深深自责。如把小兄弟写得那么瘦弱可怜,老实而毫无

抗争;而把自己写得凶神恶煞,简单粗暴,对自己当年扮演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感到自责。

六、教师小结:

本文从北京冬季的肃杀中看到天上的风筝,回忆起故乡的春天,故乡的风筝,回忆起我对小兄弟放风筝、做风筝的禁止和粗暴撕毁的事。表现了兄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手足深情。

七、课外作业:

以“风筝”为话题,回顾自己童年时有关“风筝”的故事,记述自己曾经的经历,不少于300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探讨了课文前四段,特别是“我”对在风筝事件中扮演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感到自责的心理,在下文还将提及。

二、探究质疑:

1.“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我的惩罚”是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讲的道理,知道自己错了,对在风筝事件中扮演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感到深深地自责。

2. 为什么“我”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而称为“不幸”?

讨论并归纳:因为“我”看了这本书后,知道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的道理,回忆及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把风筝抓断踏扁,这种作法是错误的,是虐杀了儿童的天性,作者因良心受到遣责而感到“不幸”。

3.“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比喻手法(暗喻),表现“我”知道自己做了错事后的沉重心情。

4.为什么“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

讨论并归纳:因为我知道补过的方法:第一种,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但时过境迁,这种方法已不行了。第二种:去讨他的宽恕,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5. “我”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讨论并归纳:因为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

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沉重。

6. 如果弟弟对兄长的粗暴行为进行抗争,并怨恨他好不好?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如果弟弟抗争,也许我会省悟到自己错了,尽早改过。然而弟弟则受到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逆来顺受,毫无抗争,使我的错误持续至今,使“虐杀者”横行无忌,这正是旧秩序得以维持的原因。弟弟怨恨他,也会使他觉醒,使他有机会讨弟弟宽恕,然而弟弟并不怨恨,使他的心只得沉重着。

7.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这句话表达作者一种怎样的心情?

讨论并归纳: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无可解脱的沉重。

8. 末段的语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讨论并归纳:“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呀。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无可摆脱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却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9. 你觉得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可以有多种理解。

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种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篇三:七上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

八、斜塔上的实验

学习目标:

1、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可贵精神。

2.体会文章用倒叙手法开头的巧妙构思。

第一课时

(一) 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如下信息。

1.伽俐略

2.亚里士多德

3.比萨斜塔

4.人物传记的一般常识。

5.其他科学家创造发明的小故事

(二) 1、文章写了伽俐略的哪两个发现?为什么会有这两个发现。

2.写人物传记一般是按时间顺序,从小时候写起,但课文却首先描写了伽利略发现摆的规律的经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二课时

一、《斜塔上的实验》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表现了 。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伽利略专心于实验时,学生和教授们对伽利略的态度是怎样的?请找出相关语句,抓住关键词,分析他们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二、读课文理解:

1、有些教授也骂得他狗血喷头,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后生小子想要干什么?

2、“制止这种胡闹”他们威胁说,否则,他们将给他一顿教训,叫他永不会忘记。

3、表演的地点在比萨斜塔,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学生们和镇上的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面,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

4、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然后随之是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

5、他居然把亚里士多德的神圣的卷帙从书架上搬走,而代之以绳索……这样那样滑稽玩意儿。

三、面对来自周围的巨大压力,伽利略表明了自己怎样的态度?请找出相关语句,抓住关键词,分析他们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1、他说“他的目的是重新检验亚里士多德有关科学的学说,而不是把这些学说当作福音真理来接受,他发现真理的道路,不是靠背诵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而是通过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书“。

2、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伽利略乐于接受这个挑战。

十九、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阅读文章,掌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2.体会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

3.能通过对文章的学习,了解作者观点,学会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

学习重点:

1、议论文的一般结构。

2、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

3、新颖的开头艺术与鞭辟入里的结尾艺术。

4、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学法指导: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阶段,对自然界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学习本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对议论文的知识术语应点到为止,不宜过分深入,以此来化解难点。本文观点鲜明、结构谨严,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太难,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在读中体味,注重学生自我发现,真正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预习导学

(一)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注意加横线字的意思)。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一事无成持之以恒推敲

不言而喻轻而易举锲而不舍。

(二)根据课文注释填空。

①贝多芬是德国 家、 家,作品有 、、 等。

②爱因斯坦是 家,最重要的成就是、。

③莎士比亚是 国 时期的戏剧家、诗人。主要作品有喜剧 、 ,历史剧、,悲剧 、等。

(三)思考:如果你是老师,你最想让同学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请提出来。

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

2+1=?

3+4=?

看看这样的结果可能吗?[括号的内容在讲解时展示]

2(月)+1(月)=1(季度)

3(天)+4(天)=1(周)

从这个小练习中,你有什么启示?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讨论问题

(1)怎样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除了书上所说的,你觉得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索这一点非常重要,为什么?(可举例说明)

(3)本文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两个事例?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补充一两个事例。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1、有人认为,“创造力仅仅是属于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这些名人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你能举出例子吗)

1.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请说出下列题目的答案,多说几种。

1+1=?

4+9=?

5+7=?

6+18=?

2.思维体操:请说出回形针的用途?尽可能多说。

3.你来评一评:

一群小学生在空地上踢球。一个孩子不小心,一球砸坏了一位长者家的窗玻璃。这个孩子跑到长者家里,当头就是一句“一块玻璃多少钱?”人们对这件事情看法不一,归纳起来有三种:

(1)没有逃走,主动上门赔钱,应予以表扬;没有道歉可以原谅。

(2)赔钱就是认错、道歉的表现。

(3)首先应该道歉,同时应该赔钱。

你赞成哪一种?事物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各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有其他看法也可以提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2.进一步了解作者观点,学习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很多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提出了相反观点的创新思维。

3.体会本文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特点。

4.分析课文第三层次并总结全文。

学习重点:

1、课文结构严谨、过渡自然。

2、理解本文的思辨特点

3、语言欣赏: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一)填空

1.“事物的正确答案”,很多人都局限于这一观念,本文作者却从一道 说起,提出了生活中 的观点。本文选自,作者—是 国家,曾发表过等著作。 2作者介绍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的发明创造,这是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

(二)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1.上节课,我们回答了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这一问题,作者还向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

2.请一学生读第二、三两个问题。

3.请同学们针对问题,自己阅读,体味,探究,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小结。

(三)交流思辨,与文本对话

1.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

2.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外在表现有没有太大的区别呢?

3.我们怎样才能成为富有创造力的接班人?

4.带着思辨的语气朗读七、八自然段,体会作者语言的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特点。

二十、宇宙里有些什么

学习目标:

1、了解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特点。

2、初步学会辩识课文中用到的说明方法。领会课文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好处。

3、感受无穷无尽的宇宙的辽阔和人们认识征服宇宙的信心。

学习重点:

1、这是一篇科学小品,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同学们能找出例子并体会。

2、对于“整个宇宙都在运动,在发展”的理解。

问:后羿真的能射到太阳吗?请讲出理由。

(一)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如下信息,整理归纳后写在下面。

1、科学小品:

2、指生回答何为宇宙?

(二)、填空

《宇宙里有些什么》是一篇,因此,本文除讲究科学性外,还做到 ,用漫谈的方式和亲切的语气跟读者交谈。读了本文后,我们知道宇宙里有、 、 、 。宇宙的特征是 、 、。

(四)读疑研练过程:

1.请大家结合课后练习一,快速浏览课文,然后回答课后练习一。

2.请大家找出有关分别介绍恒星、星云、银河系、恒星系的段落。

3.课文从我们肉眼看得到恒星写起,那么我们先来学习恒星的特点吧。请一学生朗读2——9自然段。要求:

A.在课文中画出恒星的特点。(第6自然段)

明确恒星是一个 的星体。

B.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说明的,请举例分析。(句式为:我认为哪一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说明了什么。)

4.用同样的方法自读下面的段落,要求能在文中找出星云、银河系、恒星系的特点,并且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列数字用“——”,作比较“()”,打比方“===”)

6.文章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我们对于这深奥的科学知识容易理解、接受,让我们觉得文章既生动形象又准确。

《梦溪笔谈》二则

沈 括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岁”、“穰”、“患”、“贻”等常见文言实词及“之”、“其”、“以”、“悉”等文言虚词意义或用法,熟练翻译课文。

2、掌握本文简洁、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3、了解《梦溪笔谈》及作者沈括目标1、2

学法指导:

1、生自主学习,感知课文,引导学生对照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2、分组学习,相互质疑,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3、师生互动,欣赏分析,教师和学生相互问答,共同解决悬而未决的问题。

4、学习本文简洁生动,详略得当的写作手法。

预习导学

(一)查阅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沈括和《梦溪笔谈》的资料。

(二)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学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1、请你正确无误地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方为秋田之害( ) 如土中狗蝎( ) 其喙有钳( )

岁以大穰( )千万bì地() 其虫旧曾有之( )

2、填空

(1)《梦溪笔谈》内容涉及广泛,其中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 时期的科学成就。作者是 , 科学家、政治家。

(2)《以虫治虫》中,第一个虫是指“ ”,第二个虫是指“ ”。

3、文言文朗读时要注意正确断句。请对下列几句需停顿的地方用“ / ”标出。

(1)忽 有 一 虫 生,如 土 中 狗 蝎。

(2)则 以 钳 搏 之,悉 为 两 段。

(3)其 虫 旧 曾 有 之,土 人 谓 之 “傍不肯”。

4、翻译下列句子

方为秋田之害:

则以钳搏之,悉为二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