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导学案地理必修二答案

篇一:高中地理学案人教版必修二全

单元知识整合

一.课标考点

1、理解人口的增长特点及决定因素,了解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

2、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特点和地区分布

3、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知识体系

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由

人 世界60月日

口 时,增长速度

的 10,增长速度

自 间 ,增长速度

人然 近100年来人口增长:人口数量———,增长速度———

口增

的长 空 发达国家:人口数量———,一些国家人口数量还会———

间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

数 人

口 人口 原始型:——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

量增 增长 传统型:——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

变长 模式 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

化式 发达国家:———型

及 分 发展中国家:———型

其 全球:型向

转 布 中国:基本实现从型向

三、要点突破

1.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的最主要因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受到该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和人们对于人口增长的认识,在发达国家经济水平高,社会养老机制健全,妇女接受文化教育水平

高,一般情况下出生率比较低,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济水平比较低,

依靠家庭养老,社会养老机制不健全,妇女接受文化教育水平低,出生率比较高,人口增长模式一般为传

统型,因此可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一般与当地的水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世界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导致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内部也存在着地区差异,发达国家

中欧洲增长率最低,北美和大洋洲较高;发展中国家中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增长率较低,经济发

展水平低的国家和地区增长率较高。

2.不同人口增长模式所带来的问题及应对的措施: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率较低一些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

的想象,这些国家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养老负担沉重,出现了劳动力和国防兵员不足的问题,这样的国

家应采取鼓励生育和吸引外来移民的政策;而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太高,影响到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得提高,就学、就业困难,人地矛盾日益加剧,这样的国家应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

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

3.中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和人口问题:我们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开

始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是我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完成了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但是

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是低增长率下的高增长量,人口的压力还很大。随着我国人口这种模式

转变为现代型,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针对我国的国情要不断完善社会养老机制,

继续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例1图中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上图反映四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_______(填序号),该

国应当采取的政策是______________。

(2)四个国家中,人口出现负增长的是_______(填序号),该国可能位于_______洲:未来的经济发展中

它可能面临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关键在于明确读图方法,纵坐标表示人口死亡率,横坐标表示人口出生率,而人口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这样就可以比较出四个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状况,得出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③,它

可能在欧洲;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可能面临着老龄化带来的种种问题。

答案:(1) ③ 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2) ① 欧洲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缺乏,社会福利保障负担过重。

例2 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图8)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图9),回答3-4题。(2007年普

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试卷___广东卷)

(1)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总量呈下降态势 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2)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

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A.1990年以前 B.1990-2000年之间C.2000-2004年之间 D.2004年以后

解析:观察图8可知该省的人口出生率1990—1994年是降低的,1994—2004年则变化不大。而人口死亡

率在1990—2004年间基本上保持在0.6 %—0.7%之间,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994年前后降低的比较快,

但只要不小于0那么人口总量就一直回增长所以D正确。由图9可知道1990—2000年65岁以上人口从

5.59%增长到7.47%所以B正确。

答案;(1) B (2)B

四、课堂训练

2005年1月6日,是我国大陆“13亿人口日”,巨大的人口数量,再一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同时有

关专家还指出,我国近期人口特征表现为三大高峰相会,既增长高峰、老龄化高峰和就业高峰同时出现。

据此回答1—3题

1.我国人口“增长高峰”的原因主要是

A.人口基数大 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C.人口死亡率低 D.国外人口大量迁入

2. 有利于缓解我国就业紧张形势的措施是

A.实施西部大开发 B.控制城市发展规模

C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D.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3.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某些大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其主要原因是

A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得到改善B城市环境问题较为严重

C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更好 D.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4.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人口发展的特点,从根本上说取决于( )

A.各国控制人口的政策B.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C.人口死亡率的高低 D.自然灾害和战争

读图回答5—7题:

5.下列国家和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第三阶段的是

( )

A.美国、加拿大

B.澳大利亚、韩国

C.巴布亚新几内亚、埃及

D.中国、朝鲜

6.图中第一和第四阶段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均较低,根本原因在于( )

A.第一阶段的低自然增长率是由低出生率引起的B.第四阶段的低自然增长率是由高出生率引起的

C.第一阶段的低自然增长率是由高死亡率引起的D.第四阶段的低自然增长率是由低死亡率引起的

7.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世代更替缓慢的是( )

A.第一阶段B.第二阶段C.第三阶段 D.第四阶段

8.下图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读图回答有关问题:(10分)

0-14岁

15-64岁

65岁以上

A

B

(1)A表示__________国家,B表示__________国家。(发达或发展中)

(2)A类国家的人口再生产类型是__________,B类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是__________。

(3)从平均年龄来看,A类国家平均年龄较 ,B国较 。

(4)上述两种人口年龄构成哪种好,为什么?

答: ,理由是 。

(5)针对不同的人口问题,两国应采取的人口政策分别是:

A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人口问题是中国现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解决的问题。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0——2150年世界人口增长预测(见图甲)

材料二:2000——2150年中国人口变动预测(见图乙)

(1).据联合国的中位预测2025年世界人口达78.24亿, 205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

度,人口总量将达 。

(2)比较图甲和图乙可以看出:中国人口的

增长趋势比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 。

2050年中国人口总数将达(取中位

数字),2050年以后中国的人口可实现 增长(取中位数字)。

(3)根据你的预测,2050年我国年龄结构

金字塔最有可能是以右图丙、图丁中的 。届时中国人口面临最大的问题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 课标考点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理解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的特征和意义

3.理解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二. 知识体系 概念: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集团性、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化,

19世纪前 国 _______为主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人际从_______国家流向_______国家

人口人二定居移民_____,短期流动人口_____

口战口迁迁后 迁出迁入地迁入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

移移区的变化迁出地区:_____、_____

国概念: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空内古代:深受_______________的束缚

人间口新中国成年代中期前:_____、_____地进行

迁立以来年代中期以来:受_____________政策的影响,人口迁移的

变移 流量增大,_____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影 _____: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化响在某种特定的

人经济环境的变化时空条件下,战争

口任何一种因素 迁都有可能成为社会变革

移个人对生活或促使人口迁移 的的决定性因素 因三.要点突破

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环境变化和个人需求变化两个方面,环境变化又包括自然环境变化和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两个方面。在确定人口迁移的原因时一定要因时因人而异,因为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影响可以从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对迁出地而言:可以加强对外的联系,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减轻对当地环境的影响,但也有时会造成人才的外流而影响本地的发展;对迁入地而言:可以获得廉价的劳动力,繁荣市场,促进经济的发展,但也有时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

例1. 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说法是( )

A. 凡是人口在两个地区的空间移动,均称人口迁移B .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篇二:地理必修二导学案答案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知识梳理】

一、1.199910122.死亡率 增长 3.缓慢加快快速4.不平衡 缓慢零增长甚至负增长 迅速

二、l.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 低 传统型 低 低 3.现代 传统 现代 现代现代

【思维激活】

l.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不仅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也取决于人口基数的大小。欧洲开发历史悠久,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虽然自然增长率低,但每年仍净增较多的人口。而拉丁美洲开发时间晚,l950年人口数仅是欧洲的l/3,虽然保持较高的自然增长率,但到2000年时总人口仍比欧洲少2亿多人。

2.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人口数量增长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取决于出生率。

3.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从死亡率开始。

4.我国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人口增长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自我测评】

1.A 2.B 3.B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越高,死亡率越低,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增长越快;反之,越慢,甚至零增长或负增长。伴随着我国人口变化 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加速。

4.B 5.C 第4题,读图可知,人口增长模式从原始型转为传统型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第5题选项图中的四个国家,按照轮廓特征判断,A为英国,B为日本,C为巴西,D为新西兰。其中巴西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与乙国2000年的状况较为接近。

6.A 自左向右人口增长模式依次是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发展中国家属于年轻型,中国属于成年型,发达国家属于老年型。

7.B 8.D 第7题,甲图显示从20世纪末开始出现死亡率升高现象,主要是由于人口老龄化而导致的。所以该国要注意由于人口老龄化所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第8题,从甲图可知.该国从表面上看l995年开始出生率已大幅度下降,死亡率已明显升高,说明该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开始出现,与乙图中④相符合。

9. C 逐步将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有利于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正在加速而导致养老金需求增大的问题,延迟退休年龄是大势所趋,既可延迟社保支付,减轻财政负担,但减少了就业的机会,延迟退休年龄使就业压力增大,我国已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由于人口基数大,还需要计划生育。

10.A 据图少儿人口抚养比贵州>广东>江苏>北京>上海,老年人口抚养比上海最大,广东最低,故选择A。

11.解析:(1)在产业革命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世界人口增长缓慢;产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人口增长的速度加快,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很快,人口迅猛增长。 (2)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口增长迅速,欧洲、北美洲人口增长趋缓。 (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在近代明显趋缓,造成老龄人口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答案:(l)①l 920年前,世界人口增长缓慢 ②1920年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 (2)发展中 由于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 (3)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劳动力缺乏,影响经济发展。

12.解析:这是一道考查学生能否灵活运用人口再生产知识的综合题。解题关键是对甲图中四个大洲的判断。A、B两洲l993年人口数量相当,关键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非洲人口增长很快.可以说是成倍增长,而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增长缓慢,所以A是欧洲,B是非洲,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增长也很快,所以C是拉丁美渊,D是北美洲。

答案:(1)B E D H A F C G (2)发展中 政治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进步、死亡率下降 (3)发达社会经济、文化教育 (4)人口增长过快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5)人口老龄化改变生活观念、鼓励人口生育

13.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我国的人口增长状况,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第(1)题,l949年前我国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使我国人口的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人口(转载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网:课堂导学案地理必修二答案)增长比较快;20世纪70年代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增长速度下降。第(2)、(3)题,从资源总量、人口总量及人均资源量等方面分析总结。

答案:(1)①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②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③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

(2)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3)①人口总量大,人均资源不足,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影

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社会的安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③a.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b.搞好国土整治工作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知识梳理】

一、l.人口自然增减 人口迁移 2.国际本国 3.(1)①国界 一定时间 ②集团 大批 发展中 发达 减少 增多 ③欧 亚 美 迁出迁入迁入 迁出 (2)①一国 一个地区 移居 ②大批迁移 组织 计划 增大 流向 ③稳定 西部、东北 东部 工矿区

二、l.(1)社会经济环境经济因素 (2)个人职业2.宗教 国家政策 3.时空条件 决定性

【思维激活】

l.出国留学属于人口迁移中的国际人口迁移。因为它满足形成人口迁移的三个必备条件:一是跨越了国界;二是长期改变了居住地;三是户籍地发生改变。

2.主要是西欧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大量移民。

3.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和工矿地区。

4.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当地资源的开发和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劳动力。

【自我评价】

1.B 东北地区人少地多,可开垦的土地多。

2.A 青壮年中男性劳动力人口迁移多。

3.A 4.A 5.D 6.B 本组题以人口迁移为主题,结合民工潮、西部大开发及修建三峡工程而造成的开发性移民等热点问题设问,不仅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而且考查了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分析及评价能力。

7.D 8.A第7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图中20%~40%的人口迁移数比重最大,而这一年龄段的人口为青壮年,多为就业而迁移,故正确选项为D项。第8题,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社会经济因素。甲年龄段的人口迁移多为随乙年龄段的人口,丙、丁两年龄段的人口多随乙年龄段的人口迁移,而甲与丙、甲与丁、乙与丙、乙与丁等虽然皆存在相关性,但不明显。

9.C 10.A 本题组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方向、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美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人口迁出地区,欧洲由人口迁出区变为迁入区。西亚因石油丰富,收入高,吸引了大批的外籍工人;湖南是重要的人口迁出省,广东由于经济发展,成为人口迁入省。

11.解析:结合图及历史事实考查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迁移方向及在不同因素影响下不同历史阶段人口迁移的变化。由图示箭头指向可判断人口迁出区。l5世纪末到l6世纪初,新大陆的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掀起殖民地开发的热潮,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是主要殖民者,开发的地区主要是美洲、大洋洲等,从16世纪起又出现了血腥的黑人贩运。故此时期移民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技的发展、环境等因素使得迁移的形式多样化。 答案:(1)欧 非

(2)以集团性、大批移民为主

(3)由旧大陆迁入新大陆;由已开发国家迁入未开发国家

(4)新大陆的发现新航线的开辟 资本主义发展 殖民主义扩张

(5)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迁移的特点为:从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因为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发达,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发展中国家人口迁人可谋求更好的就业机会,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1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以及学生利用图进行分析、归纳的能力。从图例表示的箭头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内人口迁移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至l986年,国家一方面有计划、有组织地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另外也有东部(加上四川)农村人口自发地迁往地广人稀的东北和西北地区;80年代中期以来,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人口流动的方向、流量、频率均发生了大的变化,总体上是内地迁往沿海、农村迁往城市,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这一阶段人口流动的最根本原因。

答案:(1)计划经济 户籍 有计划 有组织 西部 内地 西北 东北

(2)改革开放 流量 频率 沿海 平原 城市 发达 民工潮

(3)四川 安徽 江西

(4)广东 上海 江苏 北京 天津等(任选2个)

(5)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3.解析:美国东北部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这里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这里也是美国人口和城市、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同时这里的污染也最严重,环境较差,成为人口的主要迁出区之一。美国老年人口退休后向南部“阳光地带”迁移,其原因主要是受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影响,而美国大量人口向西部、南部迁移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经济因素,而且经济因素是主要的。

答案:(1)东北部 五大湖 阿巴拉契亚山脉 五大湖 大西洋

(2)东北部西部、南部开发了新资源 发展了旅游业 环境优美,阳光充足

(3)C 非洲中部和西部 B

(4)B、C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知识梳理】

一、l.(1)持续供养 (2)人口数量 2.(1)可预见 技术 物质生活水平 (2)人口数量 (3)资源 科技发展水平

二、l.(1)生活方式 生活质量最适宜 (2)虚数 (3)人口战略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1)人口增长过快 人口老龄化 (2)资源 3.(l)发展中国家 公平的秩序 生活质量 (2)人地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

【思维激活】

l.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能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调入区的资源紧缺问题,有利于缓解人口发展对环境的压力,在保证合理利用的前提下,从某种意义上讲,扩大了环境人口容量。

2.依靠岛国的位置、众多的良港,进口资源、能源、出口产品,发展科技。

3.不一样。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人口合理容量影响的具体因素也有差异。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低,人均消费量小,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压力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发达国家科技水平高,人均消费水平高,消耗了世界上大部分的资源,并依靠其优势向发展中国家转嫁污染,因而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压力的主要原因是人均消费水 平高。

4.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使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自我测评】

1.B本题主要考查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由题目条件可知.这里的持续供养人口数量为最大量,结合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可确定B项为正确答案。

2.A本题考查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衡量指标。由环境承栽力的概念可知,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

3.D本题主要是考查人口的合理容量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区别。A选项指的是人口的合理容量。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而不是科技发展水平。

4.C资源数量越多,科技发展水平越高,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就越大,因此,这三个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呈正相关;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越高,一定数量的财富可供消费的人口数就越少,因此,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

5.A 本题考查环境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容量的概念及相关知识。环境人口容量是环境可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合理人口容量是人口数量保持多少才最适宜,一般来说,合理人口容量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我国的合理人口容量为7亿人左右。我国目前人口约为13亿,在环境人口容量的范围内,但超过了合理人口容量。因此,人口与环境关系的矛盾突出,特别是人口与淡水、耕地等资源之间的矛盾。

6.B根据时中国地理的理解可知,广东经济发达,是我国人口密度较大的省区之一;从图中又可以看出,该省的人口承栽水平较低;这说明该省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几个省区中最大的。

7.D 广东的矿产、耕地等资源条件并不丰富,但它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大。

8.B 图中的人口主要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区,迁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广东,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是导致人口迁移

的最主要原因。

9.C 本题考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受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及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的影响。其中,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因为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当然越多。新加坡国土面积狭小,资源贫乏,但该国开放程度高,经济技术力量强,利用外部资源多,也可大大提高其人口容量。一个地区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就越小。

10.A 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且两者呈正相关,木桶的桶板越短,则环境人口容量越小,故选A。

1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关知识。由漫画可获得以下主要信息:①资源在减少;②人口在增多;③地球上资源和人口矛盾突出。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漫画的含义。

答案:(1)人口与资源的深刻矛盾,且有限的资源只能供养有限的人口。 (2)资源 (3)开源节流,改善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方法。

12.解析:本题利用曲线图考查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及学生读图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人口、资源、污染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可能的变化。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逐渐减少,特别是非可再生资源;人口在一定历史阶段会逐渐增多,但到达一定阶段,随着经济发展也会出现下降并稳定下来;环境污染是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出现的,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环保意识提高、科技进步等,环境污染状况将会逐渐改善。

答案:(1)资源人口 污染

(2)逐年减少

(3)2050 到达顶峰后将逐渐下降

(4)环境人口容量是有限的,人口的发展必须与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13.解析:第(1)题,由表2中的耕地面积、森林面积、年径流总量除以人口数便可得出相应人均资源量。第(2)题,由材料中提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湖使现有耕地减少,由此确定影响未来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最大限制因素是耕地。该地耕地减少,但人口数量增加,人地矛盾突出,为此必须采取措施少占耕地,扩大耕地后备资源,同时加大科技投入,努力增加粮食单产。第(3)题,根据各资源现有人均资源量及未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低消费量的比较再结合当地的生态建设对各资源的影响,可推知对未来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小的是淡水。

答案:(1)0.0013平方千米/人0.0012平方千米/人 8234立方米/人

(2)耕地 ①在城市、工交建设中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耕地;②积极开发宜农荒地;③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④适当输入或进口部分农副产品,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3)淡水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建设水利设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单元检测(一)

1.A四个省份中,②省老年人口比重和迁入指数都最大,说明该省经济发达,吸引大量外来劳动力,故该省是江苏;④省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可能是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多、经济较落后造成的,确定该省是贵州;辽宁省和湖北省介于二者之间,从而选出正确答案为A项。

2.C从图中看出,受教育程度越高,平均预期寿命越长,这是因为受教育程度越高。经济收入水平越高,医疗保障越好,当然有利于长寿。

3.D 4.B 第3题,—个地区人口增长是由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机械增长)决定的。从图中数据可以看出,该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但0~14岁青少年人口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却不断下降,说明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较慢。城市人口的增加主要是人口大量迁入造成的。第4题,题目中所列的四个城市中,深圳是改革开放后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特大城市,属于典型的移民城市,符合题目的人口资料特征。

5.D 6.C 第5题,俄罗斯的政治、经济中心位于欧洲,人口也主要分布于欧洲。第6题,俄罗斯的人口自然增长较低,居民的自然死亡导致人口减少。

7.B 8.C 第7题,由“PPE怪圈”因果关系图可知,产生怪圈的根源是人口增长。在a、b、c、d四种人口增长状况中,易看出b少年儿童比重大,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迅速。第8题,作为地广人稀、经济发达、人口自然增长缓慢的加拿大来说,基本不存在“PPE怪圈”,而中国、印度、巴西这些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人口增长快,都不同程度地存在“PPE怪圈”。

9.D 题干中给出的两个不同时期的人口状况、材料,反映出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一定注意“以

上材料表明”。

10.B从图中可以看出。沪、苏、津、粤老年人口比例都超过7%。

11.C 12.B 图示显示a图老年人口较多,劳动力不足,往往迁入人口较多,b图20岁左右青年人口、d图30—50岁中年男性人口的构成比重明显增加,应是外来人口的迁入造成的。b图20岁左右的青年人口比重突然较高,且男女比例大体一样,应该是该年龄段的大学生到该市求学而致。

13.B 伴随着各国经济政策的调整。一些国家的国内人口迁移也伴随着进行,俄罗斯向其东部西伯利亚迁移,德国人口向南部新工业区慕尼黑等地区迁移。美国人口向南部和西部“阳光地带”迁移,日本由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老工业区向国土的南北两端迁移。

14.Al5.Dl6.D l7.B 由题干提供的数据和图中信息可以推出,我辈占总人口的比重低于30%,祖辈比重占l0%以上。故我辈出生时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结合我国人口发展过程,可知祖辈出生时,出生率高,但医疗卫生事业落后,加上战争,人口增长缓慢;父辈出生时人口出生率高,由于民族工业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由图中数据可以看出,Ⅰ时期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原始型;Ⅲ时期为“高低高”的传统型;IV处于传统型与现代型的过渡阶段;Ⅱ为“三低”的现代型,并且进入了零增长阶段。所以我辈出生时的人口增长模式最接近Ⅳ时期。当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0时,人口规模达到最大值,此后人口总量减少。

18.A 19.A 20.B 第18题,由图示可知①净迁入人口3000人,②净迁出人口400人,③净迁入人口2400人,④净迁出人口5000人,所以由移民迁入引起人口变动最大的是①。第19题,①净迁入人口最多,说明吸引力,即拉力最强。第20题,若①、②、③、④为四个国家,他们之间的人口迁移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21.解析:本题以图的形式直观地表现我国人口与耕地之间的关系,考查我国存在的人地矛盾及解决措施。由题目可获得以下主要信息:①中国人口众多;②中国耕地总量多,人均少;③将来人口增多,而耕地人均数和总量减少。解题的突破口在于读图分析与知识点进行整合。 第(1)题,从图丙曲线的变化趋势可得出;第(2)题,根据人口多带来的压力大展开思考;第(3)题,回答我国的人口政策与土地政策。

【答案】(1)不断增长 不断减少 (2)承载量受到的压力过大,农田生态系统有遭受破坏、失去平衡的危险。例如,水土流失和荒漠严重。 (3)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节约用地,少占用耕地,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22.解析:(1)1958年~l961年是我国人口唯一的负增长时期,结合历史知识回答。l950年是建国初期,生产力水平低,l984年是计划生育的结果。(2)材料二说明新增人口过多,将消耗大量的新增财富,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当然和自然增长率下降有关。(3)人口问题从总人口、年龄结构分析;成就从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城市化两方面分析。(4)人口多是关键,造成人均拥有资源少,环境压力大。

答案:(1)政策失误和三年特大自然灾害造成人口减少1950年底是因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而1984年则是计划生育的结果 (2)经济高速增长得益于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 (3)人口基数大,人口自然增长率虽降低,但每年净增仍达l 000多万,劳动人口多,就业压力大;人口正接近老龄化。养老负担将加重。人口文化素质大幅提高;城市化速度快。 (4)①人口多,资源有限,造成人均占有量低,环境压力大。②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大科技投入;改善资源、能源和经济的现状。

23.解析:本题考查了当前的人口问题及对策。当前世界普遍关注的三大问题为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人口问题。从表格资料中所提供的数据可知,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比重太大(12%),少年儿童比重太小(21%)。这样会导致人口增长缓慢、严重老龄化等问题。发展中国家少年儿童所占比重太大(39%),老年人口比重太小(4.0%),导致人口年龄构成轻、人口增长快等问题。针对出现的人口问题,发达国家应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接纳移民;发展中国家应实行计划生育。

答案:(1)人口增长慢、严重老龄化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2)人口增长快、年龄构成轻计划生育

24.解析:第(1)题,从左图中的数字即可直接得出正确答案。第(2)题,从整体上看,西部、中部人口向东部流动成为区际人口流动的主流,造成东部大量人口流入的原因主要是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造成的。第(3)题,关于人口数量变化与环境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根据右图中的信息进行分析,要注意题目的要求是分析“相互”影响。对于“如何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要结合图中信息和上面的分析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粮食生产、工业发展、污染防治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答案:(1)东部 中部 中部 东北 (2)西部 中部 东部 流人区(东部地区) 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和集聚的需要。 (3)该模式显示:一个地区随人口增加,工业产值、粮食产量也随之上升,但资源减少,环境

篇三:地理必修二导学案第四章(答案)

ass="txt">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一.自主学习

1.概念: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并对人类及其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和破坏的问题。成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类型:成因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性质分类--环境污染问题、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自然资源衰减问题。主要环境问题: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大面积的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二.师生互学 活动1.

(1)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并对人类及其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和破坏的问题。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成因分类--原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性质分类--环境污染问题、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自然资源衰减问题。环境要素分类、生产类型分类、地理空间分类等。

(2)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供给能力,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使环境受到破坏,从而出现环境问题。 (3)略。 活动2.

(1)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生态破坏,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人口增长快,人口压力过大,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加剧环境污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2)画图略。 活动3.

(1)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常生存发展的现象。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危害人体健康,严重时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

三.目标自检

1.B 2.D 3.B 4

.D

5.(1)资源人口 环境污染状况 (2)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均占有的资源越来越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3)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自主学习

二.师生互学 活动1.

(1)古代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思想、因地制宜、古代地理环境决定论。 (2)略。

(3)人定胜天思想。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辛,敢于与自然抗争的精神。增加当地水资源的数量,改善生态环境,解决生产、生活缺水问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适量合理引水,不会造成不利影响;引水量过大,会使邻县出现缺水现象,本县也可能出现土地次生盐碱化

现象。 活动2.

(1)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人地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观点略。 (2)背景: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人类对人地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人类保护环境的意识日益增强,人类发展观的进步。是人类发展模式的伟大变革,是人类社会对人地关系认识深化的体现,强调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今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活动3.

(1)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思想、天人相关论、因地制宜思想。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人地协调论,可持续发展思想。

(2)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使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3)工业社会超过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由于生产方式落后,作用范围小,强度小,出现的环境问题还能恢复。工业社会由于生产方式是集约化的大规模生产,它对自然环境的作用范围大,强度大,出现的环境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 三.目标自检

1.D 2.B 3.B 4.C

5.(1)人定胜天;通过修梯田,平整土地,增加了耕地面积,改善了土壤的水肥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产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2)当地干旱少雨,水资源缺乏;种植玉米等粮食作物需水量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尊重自然规律,退耕还林,既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又增加经济效益,还可以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带动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一.自主学习

1.日益严重的人口问题、资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了人类的共同美好的未来,只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破坏的发展。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们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追求目标:既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基本内涵: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 二.师生互学 活动1.

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日益严重的人口问题、资源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若不有效控制人口数量,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最终将会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为了人类共同美好的未来,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活动2.

(1)材料二为可持续发展,材料一为不可持续发展。材料一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忽视了环境和社会效益,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环境受到破坏,生态恶化。材料二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经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达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2)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破坏的发展。 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们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追求目标:既使人类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

不对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

(3)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

(4)持续性观念、权力的观念、持续性观念、公平性观念、环境观念(一个主题也可以 体现多个思想) 活动3.略。 三.目标自检

1.B 2.B 3.C 4.B

5.(1)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公平的观念。维护代际之间的公平,当代人的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生存发展的基础,应该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一.自主学习

二.师生互学 活动1.

(1)人口不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人口对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大。

(2)人口不断增加,人口压力不断增大,资源日益缺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从而使中国的长远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3)控制人口规模。 活动2.

(1)模式一1980年为不可持续发展,模式二2003年为可持续发展。模式一单一种植粮食作物,经济效益低;秸秆作为燃料,有机质不能还田,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产量降低,形成恶性循环。模式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农业经营方式,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肥力,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农业生产生态系统。

(2)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甲烷、动物饲料。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略。 活动3.

材料1:平阳县水土流失危害比较严重,采取上述做法,增加农业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又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材料2:温州的“母亲河”----温瑞塘河水体污染严重,水质恶化,河道淤塞或被占用,严重影响河流的功能。采取上述做法,可以有效减少排放到河流中的污染物数量,有助于改善

河流水质,减缓河道淤塞,保护塘河。

材料3: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我国近海渔业资源衰减严重,渔产量锐减。开展伏季休渔有助于渔业资源的恢复,使渔业资源得到休养生息,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活动4.

(1)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人类社会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 (2)略。 三.目标自检

1.B 2.D 3.C 4.A

5.(1) 问题:森林、草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红漠化等。原因:大量宜林宜牧地变为耕地。(2)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牧,调整农业结构等。

必修2第四章单元试卷

36.(1)A(1分)(2)温室 两极冰雪融化,引起海平面升高,沿海一些低地和城市将被淹没 全球气温上升、蒸发加强、气候带范围发生变化(如现在的农耕区将变成草原区,亚寒带森林区将变成农耕区) (3分)(3)破坏自然环境 破坏农业系统 影响人类健康(3分) (4)D(1分)(5)排放污水 使用塑料制品 家庭汽车 家庭燃煤 使用含氟冰箱 乱扔废弃物(答出其中2种即可) (2分)

37.(1)温州经济发达,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居民生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大量酸性气体;气候暖湿,降水丰富。(2分)(2)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土壤酸化,影响森林和农作物的生长;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4分)(3)减少酸性气体排放: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控制与净化汽车尾气;实施洁净煤技术和清洁燃烧技术;开发使用清洁能源等。(4分) 38.

A题:(1) A(2分) (2)绿色蔬菜(农药化肥使用量小)(2分) (3)可开展综合利用;广开源流,开发新能源;经济效益高,增加收入;环境效益好;农产品质量好,社会效益好等(6分。答对一点得2分,三点或三点以上得满分。回答合理即可得分) B题:(1)占用大量的空间(土地);极易造成二次污染。(4分)(2)焚烧法使有机物全部碳化,杀死病原体,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泥体积;提供热能发电,灰渣可以生产建筑材料。堆肥法使污泥资源化,为农业生产提供有机肥料,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