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篇一: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家好!我是昌松小学的吴娟。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54——55页的内容。本内容是乘法分配律的第一课时。我对这部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是: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进一步学习乘法分配律,教材有意识的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与交流中掌握乘法分配律。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积累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感受不完全归纳法,又有利于学生发展符号感,进一步感受数学表达的严谨与简练。

根据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过程与方法: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我班的学习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自主发现规律,抽象归纳,并能用符号、语言

来表达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到多媒体课件和信封等教具学具。

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运用启发式教学,通过情境的巧妙改设、练习的层次递进、语言的幽默生动,促进学生知识的逐步建构、思维的螺旋上升,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有感性走向理性,努力将数学教学活动创设成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去交流、去释疑,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下面来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本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第二个环节:主动参与,探索规律。第三个环节:综合实践,学以致用。第四个环节: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去观察,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一共付了多少元?要求列综合算式。估计学生会有这两中方法。(出课件)并让学生说说每做法是怎么想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然后引导学生看这两道算式,有没有发现什么?他们都是解决的同一个问题且结果也相等,是不是我们可以用一种符号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呢?学生通过交流都认

为我们可以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道等式。于是我肯定他们的想法,并将等式板书。

紧接着我提出了下一个问题,买3件短袖衫和3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你能用两种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吗?学生在上一题的基础上,很快的用两种方法解出了答案。(出示课件)同样地,这两道算式是不是也可以用等号相连呢?学生都同意并说出了理由,于是我将它板书。这个环节创设了一个充满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并主动带着自己的知识背景和理解走进课堂。通过用两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列出综合算式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等式,让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有所初步感知。

第二个环节:为了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个环节我分了三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道等式,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有的同学发现这里面好象有着什么规律,但究竟是什么,还不清楚。有的同学还没有什么发现。这时我说,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看在这个游戏做完以后你能不能找出这个规律。这个游戏就是找朋友。每一小组里有一个信封,信封里有8道算式,请你们找出结果相等的算式,并把他们放在一起。组长合理分工,分别验证。然后通过课件进行教对。这里以小组的合作开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发现乘法分配律。

第二部分:让学生去观察这些等式。说一说,左边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点?同学们发现都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板书)右边算式又有什么共同点呢?是两个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他们的积相加。(板书)我们再来联系左边的算式,说说等号的两边式子又有什么联系呢?原来是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他们的积相加。(修改板书)同学们在小组里说一说,该怎样用合理的语言来叙说这中间的规律呢?在学生不能用规范语言叙说时,我及时修正并鼓励他,在他给与正确答案时,我及时肯定并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当学生完整的叙述出乘法分配律时,我揭示课题,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乘法分配律(板书)。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了不完全归纳法。

下面进入这个环节的第三部分。大家都知道了这个规律是乘法分配律,且都能用语言来叙述。大家一起说:“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就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他们的积相加。”我接着问:“你们能用其他方式来表达乘法分配律吗?”有的同学想到了符号来表示,我肯定并板书。有的同学想到了字母来表示,我给予表扬并板书。这里主要是增强他们用符号来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符号感,进一步感受数学表达的严谨与简练。紧接着我让学生齐读字母表达的乘法分配律。然后把课件上的字母式子填写完整。(出课件)然后校对,说说填完以

后,你有什么发现?根据这道字母式子,你能找到下面两道算式的等式吗?这里其实就是乘法分配律从左往右,从右往左的等式变形,主要是使他们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第三个环节:综合实践,学以致用。这环节的练习我分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想想做做的1、2两题,主要是通过填空和判断的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乘法分配律,使他们掌握乘法分配律从左往右,从右往左的等式变形。第二个层次,想想做做3、4两题。第3题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其实就是乘法分配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第4题是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为下一课时做铺垫。最后,是扩展题。同样是主题图,问题是5件夹克衫比5条裤子贵多少元呢?通过学生的两种方法解答,揭示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就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他们的积相减。问题2是买2件夹克衫、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用同样的方法揭示乘法分配律在3个数相加里同样存在。这条题目主要是让乘法分配律得到推广,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最后是总结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然后布置课堂作业。

我的板书设计力求用简洁的文字将意思表达清楚,并展示学生的回答,既能帮助学生更直观的发现理解乘法分配律,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的说课内容就是这些。谢谢大家。

篇二:2016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上交

xt">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乘法分配律》第一课时

太平路小学 王先梅

篇三:乘法分配律说课稿

">关键词:悟透教材;精选教法;重视学法;巧设程序;美化板书

一、悟透教材,把握重点

《乘法分配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36页的内容。本节内容是继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之后,进一步学习的乘法的一条重要运算定律,是学生进行整数、小数以及分数简便运算的重要依据,属于基础课,必须切实掌握。因此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发现创新、迁移类推的能力;

3. 渗透“真知源于实践”和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正确的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难点的归纳、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和灵活运用的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二、精选教法,重在引导

教育教学家马力斯曾经说过:“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是帮助学生学。”可见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学生接受知识、锻炼能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本课概念抽象、知识点多、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和产生畏难情绪等特点,根据“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规律和教学的启发性、直观性以及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原则,宜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有效手段,以尝试教学法为主,辅之直观演示法、引导探究法、设疑激趣法、讨论法、联系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重视学法,体现主体

“授人以鱼”只能受益一时,而“授人以渔”却能使人受益终生。可见教学最重要的是应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及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对比学习法:通过两种解法、两个算式的对比分析,发现一般规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2.讨论交流法: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个体的差异,他们独立尝试所得结果未必全面、完整,故要利用小组的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展开各自的意见,已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3.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和顺序,学会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归纳问题的一般方法。

四、巧设程序-环环相扣

(一)复习引入,激趣揭题。

该环节主要是复习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铺垫搭桥,以旧引新,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

首先出示口算题:

5×36×2 6×4×25 125×47×8

125×6×8 102×43 9×37+9×63

学生口算最后两题有困难,教师可告诉他们答案,并问:“你们想不想和老师算得一样快呢?那么,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你们就能比老师算得还要快。”(紧接着出示课题)这样的教学设计,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主动探索新知提供了动力。

(二)试验探索,得出结论。

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1)找出有用的信息

一共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2)利用信息解决问题

解法①(4+2)×25

=6×25

=150(人)

解法②4×25+2×25

=100+50

=150(人)

学生讨论: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结果怎么样?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解法①是先计算每组有多少人参加植树活动,再计算25个小组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活动。

解法②是分别计算挖坑种树和抬水浇树各有多少人,再计算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植树活动?

根据学生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4+2)×25=4×25+2×25

这样设计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动脑思考,发现创新的机会,是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亲自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真知源于实践”的思想。

观察下列每组的两个算式看他们有什么关系?

(18+7) ×6 ○ 18×6+7×6

20×(15+9)○20×15+20×9

让学生算一算,得出每组中的两个算式的结果,用“=”连接后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以上两组算式,找出共同点,并让学生模仿写出更多的算式,从而归纳、概括出乘法分配律。启发学生模仿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写出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达式:( a+b) ×c=a×c+b×c

这样设计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大胆设想、敢于创新、抽象概括的机会,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经过实践的检验,真正体会到获取知识、发现创新的成功乐趣。

(三)应用原理,形成技巧。

1.基本练习: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数。

15×16=16×□ 25×7×4=□×□×7

(60×25) ×□=60×(□×8) 125×(8×□)= (125×□) ×14

3×4×8×5=(3×4) ×(□×□)

2.变式练习(有困难可以小组合作)

101×57 78×4+22×4

3.发展练习:38×29+38。

该环节主要是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巩固并运用所学的知识。

(四)全课小结,首尾呼应。

在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并且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后,再一次出示复习题的最后两道口算题目:

102×43= 9×37+9×63=

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口算抢答,这样设计课尾,使得整节课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课尾再掀高潮,令人回味无穷。

五、板书设计,力求精美

这样设计板书,系统性强,重点突出,既体现了教学思路,又体现了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