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社戏

篇一:社戏说课稿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社戏》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就体裁而言,

它属于小说。就内容而言,本单元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

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课文《社戏》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

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

的一段天真烂漫、意趣盎然的童年生活经历。

与旧大纲相比,新课标更突出了学生的心灵品悟和个性解读。这样的课文更

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

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碰撞将使他们获

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主

题的作用;体会人物描写对烘托主题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

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3、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

(2)景物描写对抒发感情、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3)理解人物和环境对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喜欢自己的天真、烂漫的童年,这样的课文很容易引起学

生的共鸣。面对着带有和自己童年生活相近的故事情节的课文,喜欢读,喜欢讨

论,喜欢发问,喜欢探究,喜欢说自己童年的故事。但是我校学生基础薄弱,要

上好这节课,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降低难度,另外教师必须在预习上

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法

教师语言诗意化,力求教学语言精练,教学手段多样化,追求教学的诗情画意

美。在自读中感知,在合作中领悟,在探究中启迪,在实践中运用。通过学生自

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阅读、讨论、探究本课蕴含的人生哲理。注重过

程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个性,亮出自己。

(二)学法

1、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认真倾听、学会质疑、学会有深度的评

价。2、结合具体语段,联系自身生活学习课文;从《社戏》里小伙伴们的所作

所为,联想到自己;3、学习分析人物言行,把握人物性格、品质的方法。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

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都是美好快乐的。在成人后回忆这段往事,更有一种永生难

忘的体验。这里老师很想知道你们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童年时你最喜欢做什

么?喜欢去哪里?

今天,让鲁迅先生的《社戏》点燃我们追忆童年的情感之火。

(设计意图:由提问导入,揭示课题。通过提问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回

忆童年生活,引发学生课堂对话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解题

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相当于“村庄”。社中有“庙”,为了祈求全社

平安富足,社庙里每年一定时间都要演戏,这就叫做社戏。(设计意图:了解写

作背景,并且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省( ) .

怠慢( ) .行家( )惮( ) 絮叨( ) ....撺掇()凫水( ) 潺( ) ....

兽脊( )蕴藻( )家眷( ) 皎洁( ) .....

漂渺() 纠葛() ...

(设计意图说明:扫清阅读障碍,重在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汉字的

辨形、辨音、辨义的目的,培养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2、作者作品介绍

学生展示,教师补充。(设计意图说明: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来复习旧知

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提问:文中的迅哥是鲁迅本人吗?就此引出文章体裁。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这个问题,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培育学生自主学

习的意识和习惯。)

(四)、整体感知

1、了解解读小说的一般方法(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学习本文的方法,

培养学生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说内容,多角度概括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多

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思考讨论

除了看戏之外,作者还写了很多事 ,有的人认为文章题目是《社戏》,就应该

重点写看社戏的情节,这些与“看戏”无关的事,最好不要写。你认为呢?(设计

意图: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文章的主旨。)

(六)、小结:经过大家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新的认识,复习了小说的

三要素,理清了文章的内容,为我们下节课的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设计意图:

让学生概括了解本节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内容。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上节课的掌握情况。)

二、合作、探究学习

1、跳读课文,在课堂练习本上写下你对文中人物的评价:(按照以下的格式)

我喜欢 (人物),因为他 (人物的性格),

比如 (人物的言行)。

示例:

我最喜欢双喜。

首先,因为他最聪明。比如:当迅哥儿看不成社戏,急得要哭时,他马

上想出了好主意,解决了船的问题,并讲出三条理由,解除了大人们的

顾虑。

其次,因为他……(设计意图:小说就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

活的,人物形象的把握影响到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善

于扣住人物个性化的东西。)

2、划出环境描写的句子,细读体会: 我看到,这说明

我听到,这说明。

我闻到,这说明。

我感到,这说明。(设计意图:《语文新课标》指

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

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

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他们说出自己感受最深、最喜欢的段落情节,并谈

谈读后的感受。)

三、思考讨论:

1、如何看待“偷”豆的事件,这与我们平常意义上的“偷”性质一样吗?为

什么?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标》中强调“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

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戏真的好看吗?豆真的好吃吗? 为什么会觉得那夜的戏特别“好看” ,那

夜的豆特别“好吃”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标》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

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篇课文的特点,

要让学生尽情的发挥个人的感受,教师只要适时应用点拨引导法在朗读方法或回

答问题时稍作指导,对于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

予点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拓展延伸

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把你对“童年的美”的理解幻化成美丽的文字。

范例: 童年的美,是放学路上与哥哥一起采摘的一片绿叶,清翠而亮丽; 童年的美,是牵起妹妹的手,在夏夜落下斑驳树影的院子寻觅月亮,

温馨而浪漫。(设计意图说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

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需求,充分激发学

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五、小结:你能用一两句话,表述自己通过本文的学习得到的收获或感受吗?

(设计意图说明:这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强调教学目标的同时,注意尊重

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篇二:《社戏》说课稿 (1)

课的课题是《社戏》,下面我将从以下八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教学构思。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反映人类文化艺术生活的文章,体现了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选文章旨在让学生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从而生发人生思考,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社戏》是鲁迅先生白话短篇小说的名篇之一,它源于作家的生活实感,是一篇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课文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通过“我”和小伙伴们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经历,表现了儿时生活在农民孩子中间的乐趣,以及我和孩子们之间的真挚友谊。它与前后单元的内容构成有机的整体,对教材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说课稿社戏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知识与能力目标:(1) 悟出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美;(2)读出景物描写蕴含的意蕴美 。

(3)品出人物描写展现的人性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朗读、讨论与鉴赏中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体会文中所表现的对劳动人民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我将教学重点定为:知识与能力目标1和3 教学难点为:知识与 能力目标2 。

三、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都喜欢天真烂漫的童年,面对与自己童年生活相近的课文,容易引起共鸣,喜欢读,喜欢探究。而且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小说这种文体,有利于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展开教学。

但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和地域的差异,学生解读课文有些困难,因此我先在预习上加强指导,课堂上做到精讲、少讲、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领悟,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灵活多样,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

1.朗读探究法:通过范读、听读、跳读、齐读等多中形式,探究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内化。

2.板块教学法:教学活动分五个板块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和领悟。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教学理念。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播放江南社戏图片配乐,激发学生兴趣,进入微课堂学习,探究知识规律。

五、说学法

学法上我主要采用:

圈点勾画批注法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参与交流与合作,达到教师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字词、了解作者、作品、写作背景,梳理小说的结构,我今天说的是第二课时:感知小说的意蕴美。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程序我分以下六个环节设计。

(一)课前渲染。教时约3分钟

常言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播放绍兴社戏的投影片,配上江南社戏的乐曲,并简要解说社戏这种文化艺术 。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提前感受江南社戏的内容,顺势进入新课学习。

(二)悟 情感美。教时约 10分钟

问题设置为:

1.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社戏》的主要内容吗?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和对上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以便安排下一环节的教学,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2.文章描写了一件看社戏的故事,你觉得那出社戏好看吗?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找出能证明这出戏不好看的句子或词语; 既然这出戏如此不好看,文章的结尾是怎样写的? 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教学此环节我先让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法找出证明社戏“好看”与“不好看的”句子作批注。再让学生各抒己见。对学生的发言我及时鼓励,并用平等对话的方式发表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引导学生从“不好”与“好”的反差,悟出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 感,突出教学重点1。

(三)品 意蕴美。教时约 9 分钟

找出文章中景物描写的段落,品出景物之美,景中之情。

此环节我同样让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法,先找出景物描写的段落,再请朗读水平好的学生朗读,其他学生闭目静听,想象其意境,接着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景物描写的句子,从修辞的角度、感官描写的角度进行赏析,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 本文的景物描写的特色: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引导让学生品出景物的意蕴美,突出教学重点2)。

(四)赏 人性美。 教时约12分钟

小说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请模仿《水浒传》起绰号的方式,为他们起一个绰号,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具体分析 。

学习此环节,我先向学生示之以法:可从人物的相貌、性格、身份、职业,与人物有关的故事情节等方面思考 ,给学生明确思考方向。

接着让学生分小组交流,然后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师生共同归纳人物的个性:“如

A、孩子王---双喜: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

B、梁上君子 阿发:憨厚淳朴,待人真诚。 带着小朋友偷自己家的罗汉豆。(憨厚往来的摸了一回偷我们家的吧??)

C、热心快肠 六一公公:宽厚、淳朴、好客、热忱。

最后请同学们进入微课堂学习,播放微课,归纳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这是我本课设计的的一个亮点。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起绰号和微课教学,引领学生进行人物性格的分析,赏析人性的纯朴和善良之美,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符合新课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精心组织教学活动的要求,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 绘 童年美。教时约7分钟

请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把你对“童年的美”的理解幻化成美丽的文字。我先出示范例,然后学生按照“童年的美,是什么 ”的句式仿写。

(设计意图:落实新课标要求“整体考虑三维目标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照应前面的教学,升华了前面的教学。”)

(六)交流收获,布置作业。用时约4分钟

谈收获:请同学们沉静思维,用一两句话分享你学习本课的收获。

作业:1.模仿“月夜行船” 写景方法,分别从色彩、声音、感官着笔,写一段景物描写。 2.推荐阅读《呐喊》

(设计意图说明:此作业让学生带着收获或者一种探寻的好奇走出课堂,把课堂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教学艺术,我的板书,抓住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直观明晰的反映教学思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八、说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整个教学过程,我努力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通过读、悟、赏、品、绘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最后我用一副对联结束我的说课:

美似层峰赏不尽,情如醇酒意深长。我的说课到此完毕,感谢大家的聆听!

篇三:《社戏》说课稿

11041203徐晨成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单元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课文《社戏》以“社戏”这一江南水乡文化活动为线索,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意趣盎然的童年生活经历。

本文体现了语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习这篇课文时,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碰撞将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和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景物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体会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主题的作用。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追忆及作者眷恋故乡的情感

重点难点

本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作者采用写意的笔法,从色彩、气味和音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江南水乡的诗情画意。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又是如何借景抒情的。本文最后一段对豆对戏的赞美,似乎与文章前面的内容矛盾,因此,对文章的最后一段的正确理解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1.语文课堂应该是诗情画意的课堂,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神思遐想。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多种形式美读为主,以美读启悟,教学过程中要创设美的情境。教师语言诗意化,力求教学语言精练,教学手段多样化,追求教学的诗情画意美。感受情景交融的韵味。

2.在自读中感知,在合作中领悟,在探究中启迪,在实践中运用。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阅读、讨论、探究本课蕴含的人生哲理: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从读到写,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谈谈自己对生活的憧憬、体验和思考。

3.注重过程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个性,亮出自己。

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更重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以,要依据《语文

课程标准》的评价标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师——生——作者——课文之间心灵对话的和谐气氛,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三、说学法

1.正确运用普通话正确有感情地朗读

2.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认真倾听、学会质疑、学会有深度的评价。

3.结合具体语段,联系自身生活学习课文;从《社戏》里小伙伴们的所作所为,联想到自己。

4.学习分析人物言行,把握人物性格、品质的方法。

关键点: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针对学生可能容易只注重情节这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习,进行精讲细讲。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同学们,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但随着我们一天天的长大,童年生活会离我们逐渐远去,在这里老师很想知道你们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童年时你最喜欢做什么?喜欢去哪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的一篇小说《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童年生活画面。

(设计意图说明:由提问导入,揭示课题。通过提问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回忆童年生活,引发学生课堂对话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下列词语,辨别字音、字形、字义。

归省 行辈 不惮絮叨怠慢 撺掇 凫水 潺潺 歌吹 蕴藻家眷皎洁 漂渺 纠葛 旺相 模样 欺侮

(设计意图说明:扫清阅读障碍,重在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达到汉字的辨形、辨音、辨义的目的,培养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

2.这篇课文的体裁是什么?课文的作者是谁?选自他哪部集子?我们学过他的什么作品?

答案:小说,鲁迅,《呐喊》,(最后一问学生任答)

(设计意图说明:通过这个问题的回答,来复习旧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

3.哪位同学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件?围绕这一中心事件,作者写了哪些相关的事情?

看社戏,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学生自主答题)

(设计意图说明:这一环节主要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组织语言的能力。)

(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情节,并大声朗读,说出自己读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说明:以美读启悟,让学生在朗读中体悟作者感情,体会情景的交融,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课文内容,又能通过适当的朗读品位、体验,培养语感。 )

(2)女生读课文1—3段,思考:

平桥村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住户不到三十家,但课文却说是“我”的乐土,为什么?这与看戏有关系吗?

“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朋友多,自由,可以尽情玩耍。为后文看戏做铺垫,因为看戏是作为“乐土”中我“所第一盼望”出现的。

(设计意图说明:这几个问题均是训练学生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

(3)男生读课文4—6段,思考

平桥村是“我”的乐土,但也有不乐的时候,作者抓住什么事,用了哪些词句来写自己不乐的心情 ? 事:因为没有船而不能和家人一起去看戏,又不能和他人同去。词句:真可惜;只有我急得要哭;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等等

(设计意图说明: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

(4)课文描写的人物有哪些?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自主回答,比如双喜的聪明机灵能干等

(设计意图说明:小说就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形象的把握影响到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扣住人物个性化的东西。)

(四)研读课文 合作探究 品味赏析

(1)课文的景物描写极具特色,仔细研读11—13段“夏夜行船”和22—23段“月夜归航”的片断,讨论分析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调动什么感官展开描写的 ?

(设计意图说明:《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很有必要让他们说出自

己感受最深、最喜欢的段落情节,并谈谈读后的感受。)

(2)找一个学生朗读写景段落,思考讨论:这些景物描写前后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说明: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并表示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给予表扬。)

(3)思考讨论:如何看待“偷”豆的事件,这与我们平常意义上的“偷”性质一样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说明:《语文新课标》中强调“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4)小说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似乎与前面的叙述相矛盾,应当怎样理解?

(设计意图说明:《语文新课标》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这篇课文的特点,要让学生尽情的发挥个人的感受,教师只要适时应用点拨引导法在朗读方法或回答问题时稍作指导,对于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该部分着重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引导作用

(五)质疑问难

学生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与同学们交流。

(设计意图说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六)小结

你能用一两句话,表述自己通过本文的学习得到的收获或感受吗?

(设计意图说明:这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强调教学目标的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七)拓展延伸 迁移练习

学习描写景物片断〈秋天来了〉,要求能抓住景物特点,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多方面的反映秋天这一季节特点,做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设计意图说明:《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克服以课本为中心学习的倾向,实现教材内外的沟通和课堂内外的沟通。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训练学生写作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平桥村我的“乐土”

看戏前的波折 夏夜行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