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和猫》的读书笔记

篇一:《呐喊》读书笔记

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

他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致死亡,家境败落了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这使他感到在当时的中国,人与人之间缺少真诚的同情和爱心。人们是用“势利眼”看人事物的。多年以后,鲁迅还非常沉痛地说:“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呐喊》自序)。 家庭的变故和变故后的人生体验,也使鲁迅从少年时候起就亲近下层人民。在他们之间,没有相互的歧视和仇视,而是相互关心,相互友爱。鲁迅一生都把他与农村小朋友这种朴素真诚的关系当作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关系而怀念着,描写着。 后来《天演论》使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的欺凌。

1902年,他东渡日本,学习医术,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为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时他已经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所有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弃医从文。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1918年,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他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文章,《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它奠定了中国的新文学运动(1919),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数量不多,意义却十分重大。鲁迅把目光集中到社会最底层,描写这些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和精神状况。

精彩片断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一件小事》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乡》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药》

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阿Q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口来,所以凡是和阿Q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这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此后每逢揪住他黄辫子的时候,人就先一着对他说:

“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说:人打畜生!”

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阿Q正传》

呐喊篇目:

《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

鲁迅虽然是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文学创作的,虽然在序文中也讲到:他呐喊几声,是“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但他的作品并非一味迎合运动的需要,鲁迅并不简单地“听将令”。所以相比五四时期其他作家的那种充满感伤或者凌厉的反抗格调的作品而言,他的小说更加深刻,更加别具一格。鲁迅自己曾经用“忧愤深广”这四个字来概括《呐喊》等作品的基调,对比阅读五四时期其他作家的创作,我们就能更深刻体会这方面的特色。

《呐喊》这本小说集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作,其书内容在此不多叙述。鲁迅作《呐喊》正值五四革命精神高扬时期,作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作者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深层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自序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说的内涵,及意蕴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在写作上,自序文笔清新老到,周密流畅,震人心魄又引人入胜,读之使人欲罢不能。其语言风格充溢着鲁迅独特的个性,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呐喊》中《狂人日记》,“疯言疯语”可所说的却未必不是真话。那本写满“吃人”的日记,是社会的真实写照。恐怖的封建压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条条灵魂;在仁义道德的面具下掩盖的是吃人的本质。狂人说:“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在那样的吃人社会里,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当一个吃人者,在哪里还有纯白的灵魂?那是发自内心的狂呼。任一个被压迫,被礼教呀得喘不过气的人都会自然而然的发出这样的呐喊。

可是,最为可悲的是,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缚下,人们却没有勇气发出这样的呐喊!狂人是幸福的,因为他的疯,使他摆脱了封建礼教的对心灵的摧残和压迫,也只有疯子才有权利拥有纯净的灵魂,希望这社会都是疯子! 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几千年来抹杀了多少有识之士,磨去多少个性的棱角,它所塑造的是无数条没有思想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为了那四书五经竭尽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杰为了功名尽折腰。《孔乙己》是继《狂入日记》后第二篇评击封建礼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灵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穷因潦倒,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君子”,最终,死是对他最好的解脱,在封建压迫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社会,只有死人和疯子幸免于难,这是多么讽刺! 《阿Q正传》是《呐减》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户晓,因为它“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即表现国民性的弱点。阿Q性格极其复杂,充满矛盾。他质朴而又愚蠢,受尽剥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视现实,妄自尊大;对权势者有着本能的不满,表现出某种自发的朦娩的革命要求,而又受到封建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的严重影响。但作为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的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即在接连不断的失效中随时幻想自己是胜利者,用以自宽自解,自欺欺人。这种精神胜利法使阿Q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地位并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药》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小说描写了革命者流血牺牲而不被理解,他们的鲜血反被做成人血馒头去医治痨病这样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发人深省的剖析了这一革命之所以不成功的历史原因。本篇独具匠心的采用了双线结构。一条线索写华老栓为儿子治病;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华小栓吃人血馒头,华大妈上坟;一条线索写夏瑜的革命活动和牺牲。两个悲剧交织起来,形成了一幅悲壮的图景。作者精细的构思,突出体现在采用特殊的反射和暗示的写作手法。用“华”“夏”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姓氏作为流血者和吃血者的代称,其强烈深远的意蕴极为丰富深长。全篇其实只是写一个革命者牺牲事件的反面,通过一群不觉悟的人的印象及其反映,来反射出革命者的惨烈。夏瑜被杀没有明写,而是从围观人的动作描写中暗示出来;其被杀地点也分明点出为古轩亭口,这正是秋瑾被害的绍兴古轩亭口的暗示提供;其视死如归的精神是通过牢卒和听客们愚妄的反应反射出来的;其坟上的花圈则暗示:他们的同志们仍在坚持斗争。小说末尾以坟头比喻阔人祝寿的馒头,其中的暗示意味就更加深远令人警醒了。小说的全篇笼罩着浓重阴冷的气氛,也是作者为突出人物和主题而成功营造出来的,便吃人血的故事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没有华丽的语言,故事也并不引入入胜,在鲁迅的作品里,表现的是他那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热爱。他的作品尖锐有力抨击地抨击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他的言语犀利,像尖刀一样直刺敌人的心脏。同时,鲁迅先生也对生活在这样社会的人们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希望通过《呐喊》小说集的呐喊,唤醒麻木的灵魂,被压迫的人们,都来呐喊吧!都来反抗吧! 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许许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判的语言,说明

当时社会的黑暗,表现了鲁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龙——中国,早日苏醒,重整我中华雄威!

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历史,从封建社会走向了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而迈进,这是经过我们许许多多的劳动人民,经过了几代的国家领导,才走来来的,我们要继续努力,为共产主义而奋斗让我们站起来,为我们的美好明天而奋斗吧!

另外,再次摘录一些鲁迅的诗词和言论,一次更好的了解鲁迅的精神和《呐喊》的内涵:

诗句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3、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无题)

4、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鲁迅·无题)

5、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鲁迅.《无题》)

6、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鲁迅·《答客消》)

7、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题三义塔)

8、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 (鲁迅·悼杨铨)

9、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评《史记》)

言论

1、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 、血。(鲁迅说,许广平载于《欣慰的纪念》)

2、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故乡》)

3、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4、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

5、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记念刘和珍君》)

篇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设计<

篇三:荷花淀读书笔记

时望望淀里,淀里也

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那一

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

来??”这所有的文字中,哪里有一点点战争的味道?又哪里有一点点尘世的纷扰?作者正

是要通过这种绝美的画面,把读者带入一种纯美的境界。 淀上风光的描写,词浅意深,意境

优美。可以想象:一群妇女坐在小船上,身后是一望无际的荷花淀,近景远景层次井然,线

条分明。让这群妇女处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精

神风貌;同时从稻秧、芦苇、浪花的起伏跳跃,我们仿佛听到这幅画面外的风声、水声,那

就是当时风起云涌的抗日的时代潮流。一处景物的描写,竟然能反映如此深刻的内容,可见

作家笔底的功力的深厚。 《荷花淀》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不只描绘出了一副副美丽的风景画,而是通过写景来烘

托人物,做到了情景相生,或寓意深刻,或暗示象征。《荷花淀》就是这样一篇景明、人美、

情真、意切的小说,有人评价它是“诗中的小说,小说中的诗”。语言富有特色:朴素、清新、

柔美,像蓝天上的明月,如山涧里的清泉。所以,阅读《荷花淀》之后,感觉就像三伏天喝

了一瓶冰镇杏仁露,又像躺在芳草地上听了一首轻音乐。篇二:读书笔记之语文教学通讯 读书笔记

《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6月b 总第736期 郑西银文本“亮点”教学、“微点”教学 程少堂的“语文味”特色语文教学 《荷花淀》、《世说新语·咏雪》、《诗经·子衿》、《把玩诗歌——你是我的同类》、《荒原

中的舞蹈:中国知识精英的精神困境与突围——<离骚><逍遥游>》、《在“反英雄”的时

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毛泽东的文化魅

力与英雄悲剧——“千古第一词”毛泽东<沁园春·雪>文化密码解析》、《锦瑟:中国诗歌

美的“四个代表”》、《生活处处是语文——以<广东地方风味菜单>为例》、《把玩诗歌<你是

我的同类>》 余映潮 谈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自我训练 读透几本学术著作 如:曾祥芹《文章学与语文教育》,《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写作艺术示例》(1983年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红烛集》(1986年山西希望出版社),《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

录(中国语文卷)》

《兔和猫》的读书笔记

(1996年江苏教育出版社) 黄厚江《本色语文》 ,《王君讲语文》,《青春课堂》,董一菲 洪宗礼《洪氏语文》 杨宇鹏 语文教师要锻炼自己的“耳朵”——对“对话”教学中教师“听”的思考

一、“听”学生言说,找到推进课堂的契机

二、“听”学生言说,让课堂渐入佳境

三、“听”学生言说,纠正学生思维的问题

四、“听”学生的言说,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用思想点燃课堂篇三:读书笔记——现当代文学[1] 读书笔记 其一 鲁迅篇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座高峰,他的许多作品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早在小学时就

读过他的《故乡》、《社戏》、曾给了我极大的影响:自己心中的故乡和儿时的生活并不清晰,

可是再当我重读这两部作品,又加上高考后第一次回到故乡时,那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就使

我切身体会到鲁迅先生做文时的心情了。假使我冒昧的以鲁迅先生的角度思考,我是没有回忆

中的故乡的,但是我却有无数个理想中的故乡:它该是清新的,该是活泼充满生机的,该是

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理想,在我第一次踏上故乡的黄土之后便破灭了,这里有深蓝的天空,有金黄的圆月,

有碧绿的西瓜,有嬉戏追逐的少年,它的确非常五彩,可是深蓝的天空中没有翱翔的鸟灵,

圆月下没有饭后聚坐的热闹,碧绿西瓜地外牢牢树立起了栅栏,而嬉戏的少年背上压着重重

的书包??故乡,是我给了你太多的期盼吗?还是我的期盼过于理想。 现实,在我回到了故乡之后便体味到鲁迅形容他的故乡是在现实社会生活的压力下失去

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而我的故乡又何曾不是呢?年轻人纷纷出外闯荡,留下孤弱的一家

老小,哪怕在外风吹雨打,也不肯回到面朝黄土的故乡。在家的人整日守着土地,除了这些

嬉戏的孩童们,还有谁会发出油然的笑声呢。少年不知愁滋味,鲁迅的少年也应当不知晓愁

为何物??在这点上大家彼此都是相同的。 鲁迅先生回忆中的故乡是个美好的世界,而我心中所想的故乡也是个美好的世界,但是

当我们回到现实中来,发现美好的故乡并不存在了,这当不是故乡变了。故乡依然是如同中

国广大农村一样,不是异类,异类的是我们这些美化故乡的人,鲁迅以故乡为美,是因为童

年美好的记忆,我以故乡为美,是久未见故乡而生的神秘期待之美。这可能都是一种自恋式

的希冀,太过于主观了吧。鲁迅先生众多的作品中,读过最多的当属《呐喊》小说集中,其中的多数文章都曾用心

品读,如《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孔乙己》《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端

午节》《兔和猫》《社戏》。而其中的《故乡》、《社戏》则可谓我最喜欢的两篇鲁迅文章。虽然

我比较喜欢鲁迅先生的乡土小说,但是由于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地位,在老师们

的推荐下也曾读过《彷徨》中《伤逝》、《祝福》、《孤独者》,还有《故事新编》中的《采薇》、

《铸剑》,还有不得不说的《朝花夕拾》,因为这是一本鲁迅先生唯一的回忆散文集,我比较

喜欢里面的《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当然还有鲁迅其他的杂文、

诗歌,细细一数发现,原来不经意间,也曾不少读过鲁迅先生的文章,可见鲁迅先生对后世

的影响该有多深呐! 其二 散文篇

我读过的散文中,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作品给人的感觉是“新”,郁达夫先生的作品则给我

的感觉是“真”,冰心的散文让人觉得“美”??当然都是个人之言,尚待斟酌。 读过的第一篇朱自清散文就是课文《背影》,当时也深深的感动了每一个学习这篇课文的

同学,也曾作为公开课教师必讲的一堂课,所以文中描写父亲努力挣扎攀上月台的背影、不

停叮嘱的话语都让人历历难忘。第二篇则当是《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

步近了??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

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多美的语句

啊,现在重新读来,都觉得身心为之清爽,怪不得当年我们要熟背这篇名作,它的确是写春

景描摹的范本。朱自清的散文被鲁迅先生称之为“漂亮”、“缜密”,的确读朱自 清先生的散文,不像是在读文,而像是品画,一幅美丽、形象逼真、妙景横生的写意画。

朱自清先生其他的散文,大多数都是在高中之后读过的了,如《荷塘月色》。 郁达夫先生的散文却是我进入大学之后才开始品读的,可能在以前一味的听从师教,私

自把郁达夫先生从自己的视野中剔除了,这该是多么的不明智的做法。据说郁达夫先生在早

期创作了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可是我却仅仅读过其中两篇《故国的秋》、《北平的四季》,更

多的还是读过郁达夫先生的短篇小说:《沉沦》、《出奔》、《迟桂花》《她是一个弱女子》、《春

风沉醉的晚上》。读郁达夫先生的散文,莫过于感受到颓废之美,散文中常常流露出一种感伤

情调,比如《故都的秋》,光从名字来看,故都给人一种旧地重游的眷恋、惆怅的思绪之情,

而更与“秋”放在了一起,无不从伊始就开始陷入感伤的阴影之中,再往下读的时候,才开

始领略到这篇文章的感情之浓厚,意味之隽永,文辞之优美。而郁达夫先生的小说,读过之

后给了我很大的震动,这样的作品在之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无怪乎初中课本难以寻觅郁

先生的作品。《沉沦》中大胆地描写了男女性爱、性心理;《她是一个弱女子》中郑秀岳的境

遇描写;《迟桂花》中“老郁”内心思想的斗争,这些胆直率的心理描写,尤其是小说中毫不

掩饰的对病态、畸形的性心理进行的描写,是不能被当时的人们所接纳的。所以这些作品即

使在当今也是难以向青少年推荐的,可是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透过郁达夫先生直白的描述背

后所透出的对人性真挚的表露,他所写的完全是正常人的心理,只是没有一个正统作家敢于

如此赤裸的表述出来,这大概是因为郁达夫先生崇尚“写作的自我表现”,是追求坦诚、露骨

的自我表现,他并不掩饰的表露自己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并且将自己的精神苦闷融

入文章中,所以在我认为郁达夫先生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真”。 世纪老人冰心的作品曾出现在小学课本上,如《小桔灯》、《寄小读者》,而真正长大后读

过的则寥寥无几,于是赶紧借来一本《冰心文集》,以补充自己对冰心作品的欠缺,其中有一

篇《离家的一年》,虽然不是冰心很出名的一篇小说,但是内容很平凡,细节也比较感人,让

人读后多少有点深切的体会,毕竟大家都在离家的状态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

亲。”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就要离开家人,独自在外学习。孤独、无助让他想念自己的小姐姐,

想念那一起打闹的日子。当他要离开的日子到来,小姐姐为他织了双绒袜子,还带他出去玩,

反倒更引起他的伤心。此时他倒是希望小姐姐能跟他打上一架,或是家里人都不理他,他也

不至于落到这么伤心,看了这句话,每个有过离家经历的人都会被这点所打动吧! 其三 小说篇

小说自来就是我最爱的文学体裁之一,我喜欢小说是因为它的可读性高,故事性强,但

是真正的长篇小说,我却是经常望而却步,读小说,还是短篇来的上口啊。 这个阶段的小说,我主要读过沈从文、老舍等人的作品。沈从文最出名的作品就是《边

城》,1999年6月,《亚洲周刊》推出了“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对20世纪全世界

范围内用中文写作的小说进行了排名,遴选出前100部作品。参与这一排行榜投票的均是海

内外著名的学者、作家,如余秋雨、王蒙、王晓明等。在这一排行榜中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位列第一,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边

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

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

心灵的澄澈纯净。整部小说读完心内有中怅然难疏的感觉,自己也被文中秀美、恬静的自然

风光和纯朴的民风所深深吸引,仿若自己也成为边城的一员,呼吸着那里纯净的空气,也为

翠翠与大佬、二佬之间的爱情纠葛而烦心,总是想能等待着奇迹的出现能够使有情人得成眷

属,有爱人能得善终,但是到最后沈从文先生给了众人一个大大的问号:善良的爷爷在雷雨

中死去,大佬溺水而死,傩送下桃源再未回来,而可怜的翠翠只好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心爱

的傩送归来,也可能永远不会再回来?? 这无疑是一部爱情悲剧,作品看似轻松酣畅,却暗含了幽幽的凝重,沈从文先生通过《边

城》展示给读者的湘西世界和谐、纯净的自然形态,展现出一个诗意的社会,当然也是最能

吸引我的地方所在。

看过老舍的《骆驼祥子》、《我们家的猫》、《我这一辈子》、《柳家大院》,老舍的作品文字

在我认为稍微有点痞性,可能是老舍写作京味十足所造成的。。《我这一辈子》描写了一个旧

时代普通巡警的坎坷一生,也是一个人生的大悲剧。它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我还笑,笑我这

一辈子的聪明本事,笑这出奇不公平的世界,希望等我笑到末一声,这世界就换个样儿吧!”《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以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

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

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当然我也曾从老舍的其他创作,如剧本《茶馆》、《龙须沟》中领略过作者独特的幽默风

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的创作风格其四 其他篇

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啼笑姻缘》都曾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原因无他,唯电视是

尔矣,当初因为没有空闲看电视,只好慕名借来原著小说来充饥, 张恨水的小说追求情节的曲折起伏、故事的生动有趣、语言的平易通畅、同时也注意读

者对美的心理和欣赏习惯,作品以章回体来表现现代生活.看完《金粉世家》曾为金燕西爱上

灰姑娘感动的一塌糊涂,为才子佳人的结合感到非常高兴,但如果张恨水此时收笔,估计这

又是一部难以让人落泪的庸俗之作,到最后金燕西背叛了冷清秋之后,想要重拾真爱,却哪

里寻得到?这时,读者才能明白爱情是没有回程票的。 至于解放区的文学作品看的比较少,而且看过的多数都是以诗歌歌剧的形式出现的,如

《白毛女》、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小说中有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孙犁的《荷花淀》

等。

其他文学作品如张爱玲、如钱钟书。都看过他们的名篇之作,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

基本看过了《红玫瑰与白玫瑰》、《留情》,还看过《倾城之恋》、《半生缘》、《色?戒》。钱钟书

的文章则只看过《围城》、《人?鬼?兽》。张爱玲擅于书写细腻的情感,擅于将生活艺术化,而她笔下的主人公往往以一种悲天悯

人的眼光看着芸芸众生,看着他们可笑的背后的可怜,但自己却经常冷漠寡清。白流苏如此,

张爱玲自身恐怕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