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文明礼仪

篇一:继承传统美德 弘扬民族精神

txt">“历史的眼睛在注视着你,未来的耳朵在倾听着你,神奇的手指在点击着你,多彩的世界在呼唤着你……中国啊,中国!文明的中国,民族精神代代相传!我们爱你!中国!……”这高亢的歌声唱出了我们的爱国情,唱出了我们的爱国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就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人定胜天、锐意进取、浩然正气、居安思危、爱国爱民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千百年来,这些精神汇聚成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长江与黄河,在世界的东方奔流不息。同学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承继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我们义不容辞。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同学交流一下。

一、爱国、气节

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为后人作出了榜样。 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一民族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久不衰、执着追求的完美精神气质。南宋文天祥的述志诗《正气歌》以其浩然正气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邪气”斗,与元统治者的威胁利诱的“邪气”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大义凛然,慷慨赴死;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

“要为人间留正气”,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牺牲在张作霖的屠刀下;民主战士朱自清贫病交加时,也以其浩然正气誓死不领美国救济粮,“不为五斗米折腰”,“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这是一切爱国科学家的心声。

国外科学家纷纷回归祖国,要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钱学森面对美国方面的关押、软禁、监视,毫不动摇;钱伟长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华罗庚放弃在美国重金聘用的工作,以拳拳爱国之心报祖国;李四光谢绝英国老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把青春和知识献给祖国地质勘探事业。

这是我们的民族魂,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所在。然而历史上面对物质世界的诱惑及权势的威迫,小则卖友求荣,大则卖国求贵的,也大有人在。这就要求我们中学生时时刻刻都要以祖国和民族利益为重,爱国精神不可丢,民族气节不可无。

二、奋发、立志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决定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的努力方向。

“斫梓染丝,功在初化”说明一个人的成长与其少年时代有密切联系,历史上青年有大志者不乏其人。一代伟人毛泽东,17岁出外求学,写下“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青年立大志,志凌霄汉;十九岁的周恩来作《大江歌罢

掉头东》:“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青年有大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当个人、民族、国家处于逆境时更应奋发立志。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借古人自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 《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 《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表明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决心和顽强意志;越王勾践兵败甘为马夫,卧薪尝胆,饱受屈辱,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终吞吴。千百年来,迭经忧患的中华民族始终坚强地屹立于世界之林,“卧薪尝胆”的志向,多难兴邦的信念,坚韧不拔的精神起了多大的激励作用啊!

有志者事竟成。但这志唯有以天下百姓,以国家民族为出发点、为归属,才符合传统的民族精神,才能宏大高尚。奋发立志既要从大处着眼,更要从小处着手,从自我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途中不断地砥砺操行,完成大志。这就要求我们胸怀鸿鹄之志,击水于中流,奋发图强。

三、改革、创新

中华民族虽屡屡遭受过外族的入侵和列强的蹂躏,但这只雄鸡始终高高的屹立于世界东方,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这与中华民族跟随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创新的传统美德是分不开的。

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的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以来积贫积弱的现状,大胆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与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正统思想针锋相对。王安石敢改祖宗之法,勇于

进取的思想,领一代风骚,为后人推崇和尊敬。

中国共产党是最具革命性的无产阶级政党。我们党及党的事业发展壮大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部除旧布新、变革图强的历史。根据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我们党没有固守以工人为主体的框框,把农民作为基本依靠力量。在中国革命处于危机关头,我们党摆脱了苏联革命模式的束缚,创建了“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和游击战略战术,挽救了中国革命。我们党夺取政权以后,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也始终贯彻了改革精神。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党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改革创新实践。以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为标志的新一轮思想解放,摆脱了姓“资”、姓“社”的争论,确立了判断改革成败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党的十五大又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发展指明了方向。江主席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实质是要求全党同志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争做改革创新的模范。在我们党的发展进程中,涌现出许多雄韬伟略、能征善战的名帅、名将,也培育出一大批大智大勇、锐意进取的改革家和创业者。可以说,改革创新是我们党的一大特色和灵魂,是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军队不断发展壮大的巨大推动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不断汲取其他民族、国家先进文化,勇于创新的一个民族。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组织翻译整理成《四洲志》,成为我国近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书籍。策划海防时也先着手调查西方情况,“师夷长技以制夷”打破长期以来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封闭愚昧状态,为中国人认识世界和学习西方长技,迈出了坚实一步。陈独秀开创的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民主”

和“科学”,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启蒙运动;李大钊宣传介绍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他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之路,都体现了中华民族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

历史告诉我们,要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既离不开生养、哺育我们的这块黄土地,也离不开及时汲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这就要求我们锐意进取,敢于和善于改革创新。

四、勤学、好问

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极为丰富,这与古人的勤学是分不开的。“头悬梁”的孙敬

汉代孙敬为了刻苦学习,用绳把自己的头发系在梁上,以防瞌睡。一旦自己读书觉得疲倦想睡觉,系在梁上的头发就会被拉痛,提醒自己坚持学习。先秦纵横家苏秦为吸取广博知识,夜以继日发愤苦读,当困乏时,以锥子刺腿,用来振奋精神,坚持学习。

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都说明勤学的道理。

读书光好学还不够,还需善疑好问。孔子从小入太庙“每事问”。他主张“疑思问”,“不耻下问”。荀子把“不知则问”和“不能则学”相提并论。王充更是“智能之上,不学不行,不问不知”。他们都把学和问联在一起。不学不问怎能成为学问家,学贵在问,这样才能有所提高,有所超越。

篇二: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中华文明

txt">——诵经典 提高小学生综合能力研究 ”

峡山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文明礼仪

区太保庄街道新河头小学校本课程

一、学校简介

新河头小学现有在校学生347人,拥有12个教学班,教师34人。领导班子精诚团结,理念先进,率先垂范,开拓创新,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学校拥有一支思想觉悟高、潜心致力于学生、精于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在读研究生2人,取得“学士学位”的5人。山东省优质课获得者2人,潍坊市级优秀教师1人,潍坊市最美乡村青年教师1人,潍坊市教学能手3人,潍坊市优质课获得者5人,县区级优秀教师11人,县区级优秀班主任3人,县区级优秀辅导员6人,县区级优质课获得者12人,县区级教学能手6人。

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优雅的育人环境为学生的舒心学习、教师的顺心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全街道组织的歌咏比赛、书画比赛和各种运动比赛中,新河头小学总是以优异的成绩,遥遥领先于其他兄弟学校。2012年4月,学校艺术队的大合唱《十送红军》,在潍坊市组织的比赛中荣获三等奖;2012年7月代表峡山区参加了潍坊市的比赛,荣获第七名的好成绩。

二、课程设计理念

充实学生文化生活,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三、整体框架简介

㈠实验程序

整个实验是分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深入阶段三个阶段进行

的。

准备阶段

1.成立组织机构

2.校本课程的探索与编印

3. 论证

4. 实验教师培训

实施阶段

1.校本课程设臵

2.实施过程

⑴课堂教学

⑵日常活动

⑶大型比赛

总结阶段

课题实验小组对第一、二阶段实施过程中所积累的数据材料等进行了全面综合分析,撰写出了总结报告。

本课题已经通过了山东省“十一五”重大问题研究课题鉴定。

㈡教材

“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中华文明—诵经典 提高小学生综合能力研究”以自编校本课程《中华诵〃经典诵读(新河头小学校本教材[试用版])》整套教材共计11.5万字,内容主要包括:经典古诗词(以唐宋诗词为主)、三字经、千字文等,每篇诗词都有注释、译文等,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二年级采用的是拼音版。在背诵数量上,不同的级部有不同的要求,一至二年级每周背诵两首古诗词,三至六年级每周背诵三至四首古诗词。

㈢课堂结构

在校本课程课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们,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筛选、修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课堂教学模式,即“自读感悟(自主探究)—交流观点(小组合作学习)—争议辩论(班内合作学习)—达成共识(形成结论)—感情诵读(情感升华,感受诗文美的韵律,熟读成诵)”

四、具体案例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李秀梅

《泊船瓜洲》一诗,是作者在离乡途中所作,而从“泊”字看来,作者写于夜间(古人当时的行船是日行夜泊)而此时的作者是在船上过夜,远望渐渐离自己较远的家乡,可能是在感慨什么时候能再次回到自己的家乡。在文本中的一二句出现了三个地名:京口、瓜州、钟山,而钟山就在南京,诗人出发的地方,也就是诗人心目中的家乡。瓜州是作者现在的所在之地,虽然京口和瓜州只隔一条长江,但是京口属于江南而瓜州属于江北,这样在作者的心里产生了巨大的距离,前者属于家乡而后者属于异乡, 这种心理上的分离感是非常强烈的。三四句,也就是本诗所广为流传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吹绿)字传神的写出了长江南岸(也就是作者心目中的家乡)的一派春色,站在瓜州去遥望自己的家乡不免会出现离别的惆怅,而“绿”字蕴含了一种美好的刻画在内。此时还有一轮明月真真切切的在自己的眼前,而明月正照着作者的家乡之途。所以诗人油然而生:明月你今天照我离家,什么时候能照我回家?离别,渐渐远行,家乡的美丽,离别时的惆怅,返乡期的遥远,唤起了作者的游子之情!

㈠知识目标:

注意读准“间”、“数”、

“重”的读音;了解王安石的简介。

㈡能力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感知古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古诗诗句的意思。

㈢情感目标:

通过细读文本以及背景分析,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思乡之情。

㈠查阅资料或根据先前的知识了解王安石的简介。

㈡查字典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找出本古诗的多音字与读法。 ㈢在地图上找出钟山、京口、瓜州的地理位置,并试着画一画。 ㈣利用注释以及课外资料试着翻译古诗。注意“绿”“还”如何翻译、解释。

㈤搜集几首关于思乡情感的古诗。

㈠导入新课,整体把握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通过预习大家知道了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北宋诗人王安石)对他有什么了解?(生说教师补充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在写诗时,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ppt出示)

㈡自读感悟(自主探究)

1.王安石泊船瓜洲时写下了怎样一首诗呢?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诗中你感觉诗人想表达自己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3.找出诗中的地名。

4.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㈢交流观点(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诗中你感觉诗人想表达自己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2.找出诗中的地名。

3.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㈣争议辩论(班内合作学习)

1.学生交流一、二句:(ppt出示一二句)

⑴找出地名,(点击出示:京口、瓜洲、钟山)搞清三者位臵。 并出示在预习时画的地图,说说这三者的位臵关系。京口和瓜洲一个在长江的南岸,一个在长江的北岸,被一条长江间隔开了(离得很近)

⑵从哪些词语看出离的很近?(“数、几”;“只”:说明离家近。)

⑶离得近怎么会产生思乡之情?

师精讲点拨:江南、江北的空间距离以及心理距离的遥远,产生了思乡之情。

⑷尝试翻译。

2.交流三、四句:(ppt出示三四句)

篇三:弘扬民族精神_传承传统文化

xt">今年(2008年)两会,以名人故居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保护问题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关注。名人故居承载着历史,承载着很多人文资源,是历史文明积淀的载体和象征,可是随着现代化进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大批的故居、还有风情独特的古村落以及其他遗址正在遭到破坏,大批珍贵的无形文化遗产因各种原因失去传承。有关专家估计,如果现在还不采取有力措施去保护和抢救的话,20年以后,至少有一半民间传统文化将化为乌有。名人故居就是物质的史书,如果我们没有足够重视,不好好地保护,在不久的将来,很多将不复存在,那时再意识到故居、文化场所的重要性可就为时已晚了。

从我们对待名人故居的态度扩散到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今天我主要讲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重视弘扬民族精神

1 民族精神:屹立世界、振兴中华的根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有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我们的根。

鲁迅先生说过一句名言:越是民族的东西越容易走向世界,越容易被世界所接受。最近刚开幕的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馆就以典雅的中国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风格吸引了大批的参观者,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它的一些照型,感受一下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美妙:

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中国馆主题:“自然、城市、和谐——生活的艺术”,也切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中国馆的正面的墙壁上面有中国传统十二生肖图案,侧面的墙壁上是百家姓的浮雕。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突出了中国的特征。

中心展区的生命之树是模仿自然界水珠悠然溅起的优美姿态和植物叶脉舒展生长的形态,加以艺术化的提炼,利用中国古老而独特的宣纸制造工艺,结合现代影像投放技术而形成。营造出万物生机盎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形象地表达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智慧。

中国礼品售卖厅,设计取自具有中国意象的植物——竹,以竹竿的造型围合而成。接待室的外观和内景都透露出中国传统的意境和韵味。

中国馆的设计自始至终渗透“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尊重自然、回归自然、天人合一”,这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国的文化就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主线,至今仍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天人合一”的意思是指: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的价值要在服从社会群体中去实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人是自然界万物中的一种,需要服从自然。中国的这种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强调和谐意识,强化了人的民族意识和情感,强调了人的奉献精神。同学们可以细细地领悟“天人合一”的意境,如果你悟透了,作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那你的实践离成功就不远了!

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深邃的思想、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灿烂的文化艺术。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人的精神根源,而且也是东亚大部分国家文化的归依。日本皇太子其乐融融的的长女取名:爱子,称号:敬宫,其“爱”和“敬”出典于中国古籍“四书五经”之一的《孟子·离娄章句下》中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爱之”一句。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现代中国人的精神血脉,几千年一脉相承至今,博大精深,这是我们立足的根。俄罗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民族性格,没有国民风貌,就不是生动活泼的有机体,而是机械的实验标

本。”我们为我们的文化而自豪。

可是在今天,我们的文化也面临挑战,整个世界的全球化已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也随之而来,它一方面为各民族文化互相沟通、互相交融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给了强势文化吞噬弱势文化、西方文化主宰世界文化以借口,对国家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形成了挑战。我们的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弘扬民族精神就是应对这种文化全球化的战略选择,也是我们振兴中华的思想根基。

2 民族精神:民族团结、和谐融合的源泉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现、民族凝聚力的所在。只有充分尊重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这样才能更大范围地团结海内外同胞,求得华夏民族的最大共识,从而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利益高于一切,这应该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的前提。

我们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精魂就是一个“和”字。“和”,和平、和解、和睦、和谐、和乐、和美、和合、和祥等。这种“和”的哲理,充分体现在道家的“无为”思想、儒家的“仁义”思想和佛家的“慈悲”精神之中;而最形象而生动的表述,就要算“太极图”了——阴阳鱼合抱,两条鱼的内边天衣无缝,外边为正圆,黑的鱼眼跑到白的上面去了,白的鱼眼跑到黑的上面去了,它揭示的是阴阳对立而又互补的原理,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从哲学上讲三层意思:第一,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着两个对立面;第二,两个对立面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三,两个对立面的协调吻合,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在这三点内涵中,以第三点内涵最为重要,因为从中可以引申出这样一个道理:在一个统一体之中,凡是有利于对方的,便有利于整体的和谐统一,也就必然反过来有利于自身;反之,凡是有损于对方的,便有损于整体的和谐统

一,也就必然反过来有损于自身。用这个“太极图”道理去观察世界,可谓茫茫宇宙,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则俱损,和则两利。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尽管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多次分裂,但与统一相比,其时间毕竟相对短暂。由于统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绵延不断,国家的尊严和独立得以维护,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不断发展。

中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努力开发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于周边地区,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使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同中原地区的汉族互相交流。这种经济上的联系,形成了自然的凝聚力,再加上长时间密切的文化交流,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国各民族交往、团聚和统一的过程,也是民族大融合的过程。由此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和心理特征。从而今天民族精神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源泉。

3 民族精神:传承文化、文明做人的核心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有道家的清幽自然,也有佛家的博大慈悲,还有诸子百家的丰富精微等等,其中儒家唯物而现实的思想体系最具有代表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它对个人的文明养成、健康成长有很现实的意义。两千年前,孔子就倡导“仁”的思想,这是对个人品格的修炼和要求,是人自身所具备的一种素养,如果不去修行和实践,这种素养就会被溟灭。这些年来,我就在想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社会中,由于缺失了最基本的道德,致使刑事犯罪和腐朽思想的抬头,甚至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这都是人性中“仁”字精神的丧失。孔子还倡导“礼”,“礼”乃世界之大道,是对社会秩序的一种要求。孔子“仁”与“礼”的思想不仅在中国人的行为和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在当今世界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地区也广泛传播。这说明儒家思想具有

人类思想意识的共性。

在台湾、新加坡等地,他们受到的儒家文化的影响比我们大陆深得多,所以从文明的总体程度上讲,他们比我们更讲礼仪、仁和。现在我们要重新培育、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为个人的文明成长、健康发展服务。

综上三条可以看到,民族精神对现实有着重要的意义,可是现在在同学们中间不同程度地存在国家意识淡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减退、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漠视、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意识不强等现象,也出现了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勤俭自强精神淡化、和谐相处能力较差等问题。有一项针对上海市3300多名大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在文化相对开放的上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已显现疏离与隔膜。所以现在提出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十分必要,而且紧要。

二、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中国文化的精华培育了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又促进了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和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也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形成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思维志趣与情感心理的集中体现。

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有着博大精深的基本内涵和丰富内容,它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将分散的部落融合成统一的民族,促进本民族的发展壮大;有的是英勇抵御异族的侵扰,保卫本民族的家园和生命财产;有的是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的统一完整。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这种精神汇合成一种核心精神,那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