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的说明文

篇一:2013年乌鲁木齐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

2013年乌鲁木齐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测试,均以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课程标准和与其配套的现行教材为依据。命题将坚持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推进初中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测试结果将作为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学校招生的依据之一。

一、测试科目及其分值、测试时间、试卷难度

1. 2013年乌鲁木齐市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测试的科目、

各学科总分合计为800分。

民语系考生的数学、物理、化学、新疆民族团结篇及思想品德、历史与汉语系考生采用相同的试卷。

2.试卷难度

试题分为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

容易题 难度在0.7以上

中等题 难度在0.4~0.7之间

难 题 难度在0.2~0.4之间

试卷中容易题、中等题、难题所占分值比例为5:3:2。 各学科均采用分离式试卷(分为问卷和答卷)。

3.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测试的各学科成绩以等级呈现。等级设置为A、B、C、D四个等级,各单科等级划分方法按照自治区教育厅的相关规定,根据考生各学科原始成绩由高到低排序, A等占考生总人数的15%左右,B等占考生总人数的35%左右,C等占考生总人数的45%左右, D 等严格控制在考生总人数的5%以内。

二、命题原则

1.2013年各学科命题切实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体现新课程理念。

2.命题根据各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与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和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检测学业水平的达标度,适度体现选拔功能。

3.命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学科知识、能力水平,还关注学生掌握学科学习方法的情况以及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状况,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

4. 命题注意处理好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关系。试题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重视对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5.命题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已有经验和身心发展水平。不出繁、偏、怪的试题,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探究性试题,提供多元的参考答案,鼓励学生做出有创意的解答。

6.命题遵守教育测量的基本原理,保证试题的信度和效度,使测试结果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

三、各学科测试的知识范围、能力要求、内容比例、试卷题型、分值比例等具体说明如下。

语文

一、测试内容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交融、整合,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根据乌鲁木齐市的语文教学和评价的实际,纸笔测验主要考查学生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三方面目标所达到的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对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的考查。

二、测试能力要求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主要测试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这五种能力表现为五个层级。

具体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积累与运用

能识记基本的语文知识,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

(二)现代文阅读

能阅读一般的现代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文学作品。

(三)古诗文阅读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以教材为主)。

(四)写作D

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常见应用文。

三、测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试卷结构与分值:

1.积累和应用,约34分

2.现代文阅读,约38分

3.古诗文阅读,约18分

4.写作,60分

试卷题型及占分比例:

选择题约占23%,

填空、简答、写作和其他题型约占77%

数学

一、测试范围

2013年初中数学学科学业水平测试的范围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所有教学内容和要求。

二、测试内容的知识技能与能力要求

1.知识技能要求

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分四个层次,依次是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应用,各水平层次既有明显的不同,又有相互的联系,高一层次的要求包含低一层次的要求。具体含义如下:了解(认识):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

理解: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掌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灵活运用: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

2.能力要求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着重考查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建立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数感: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

符号感: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化;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

空间观念:能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有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作出立体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事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地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统计观念: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

应用意识: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推理能力: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的进行讨论与质疑。

三、试卷题型及分值比例

试题的类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选择题为四选一型的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只要求填写结果,不必写出计算和推证过程;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作图题、改错题、阅读题、应用题和开放探究题等。在解答时都应写出文字说

篇二:四年级语文第八单元

p class="txt">3

4

5

篇三: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s="txt">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指导方针和主要内容。增强学生提高自身和全民族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自觉性和使命感。

2、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并全面掌握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3、通过教学,使学生加深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必要性和文化体制改革趋势的认识。 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教学难点: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自学阅读

教学时间:6学时

教学内容:

大家应该知道,就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任何一个社会都必然包含着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个最基本的层面。其中,文化建设即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智力支持和文化保障,并引领着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方向。这四者是互相渗透、互相关联、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发展的精神支柱。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我们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何建设和谐文化,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这是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命题。也是本章所要讲解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文化的基本含义

文化一词的词源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经典《易经》:“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通过伦理道德来指导人的行动(转载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网:民族团结的说明文),教化天下而实现社会的和谐。直接使用汉语“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的思想家刘向:“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而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其意指,凡治天下者当先以文德治之,文不服才诉诸武力。成都武侯祠有一对对联,是晚清时候的川蜀总督赵房所写,“能攻心反则自消,自古之兵非好战,从来治蜀要深思”。这说明文治和教化在任何一个社会和时代中,都是支撑社会结构、维系社会稳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长期的历史演进,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一词,有着更加丰富的含义。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甚至从更广义的角度讲,文化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一切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按照这个观点,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文化就象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周围,文化无处不在。但我们今天在此讨论的文化主要是指狭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是作为观念形态的,即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即精神文化,而不包括物质文化。毛泽东同志曾经对这一文化概念做过精辟的概述,一定的文化当做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主要有思想道德文化和科学教育文化构成的人类的精神文化,集中反映和作用于人类现实的物质生活和政治生活,是体现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融入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二)中国先进文化的基本含义

人类在历史活动中,创造了纷繁多样的历史文化。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有着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构成了不同的价值内涵。从本质上说,先进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中,那些从根本上反映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社会进步的方向、体现人们根本利益的部分。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

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影响人的精神和灵魂,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决定着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性质、能力和兴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指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推动的、代表中国先进文化方向的、有着中国特色和中华民族个性的、面向现在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当代特有的社会主义文化形态,从文化结构上讲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第一、社会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即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

第二、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文化,即体现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文化,江泽民曾把它概括为四个一切: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集中反映。

第三、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新科技革命的成果。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的基础。

这三部分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就是当今中国的先进文化。

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一向十分重视文化建设。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以及在许多著作中,都有关于文化建设的精辟论述,毛主席的关于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民主主义论》,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都是纲领性文件。毛泽东提出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强调以无产阶级思想为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提出文学艺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吸收民族文化的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等思想,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创造性的阐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他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他进一步解释,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等同志式关系等等。

这里邓小平实际已指出了,精神文明建设包括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两个基本方面,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1986年我们党12接6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指导方针的决议》,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于1996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我们党形成了社会主义成熟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江泽民同志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他指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发展经济政治,而且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江泽民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建设面向现在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他还强调,要把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强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的发展等等,这些思想指明了文化建设的方向。

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特别是提出了要牢牢把握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建设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就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又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在当今条件下,建设和谐文化,也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更具有时代性和现实性的具体体现。正如胡锦涛所指出,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为社会主义作出贡献,是我国现阶段文化工作的主题。

(三)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意义

第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不是社会主义,愚昧无知、失去理想、精神贫乏不是社会主义。马克思

主义发展观从来就是物质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共同发展的辩正统一。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曾指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力的方式,并且受到普遍规律的支配。恩格斯也说过,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除了物质生产以外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这就清楚的说明,人类社会总是一个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既矛盾运动又互相依存的有机整体。马克思晚年著作,巴枯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马克思更加明确的把人类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分成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两种生产力,这一方面从根本上否决了那种机械的旧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论或经济决定论,另一方面也否决了孤立的片面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精神决定论。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当是两种生产力的全面进步。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活动,也是文化建设的基础,但绝对不是把精神文明当做物质文明的附属,更不能简单的认为,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的水平就会自动提高,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有不着巨大的反作用。精神文明具有内在的发展规律,有着历史的继承性,与物质文明有不着不平衡性、不同步性的关系。当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提高以后,就可反作用于经济建设,可以通过教育等方式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劳动技能,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热情和创造能力,增强人们改造自然的实践能力,形成一股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创造出更多更丰富的物质成果,促进经济建设持续稳定的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观念形态上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同时又对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搞好,使他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前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全部实力的总和。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建设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任何社会的生产和发展,都需要有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和凝聚能力,以维护社会的协调与稳定。认同和凝聚的能力,以维护社会的协调与稳定,这种认同和凝聚能力主要来源于文化,历史的事实已经雄辩的证明:在人类发展史上,每一次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大都是在吸纳先进文化,也就是先进的社会观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之后蓬勃兴起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先进文化对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具有先导性的作用并成为表现国家力量的重要标志。在世界历史上,我们中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