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教学

说明文教学

 

说明文教学浅谈

 

 

 说明文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三大文体之一,不应轻视。但它至今在语文教学中受到冷落。其主要原因是,教者没有深刻认识到说明文在生产、生活、学习中的主要地位。其次是说明文没有记叙文那样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诗歌那样优美的意境,也没有议论文那样的思辨力。它的主要特点是客观地反映事物的特征,语言平实准确。一些教师不重视说明文,教学也不得法,学生感到平淡乏味。

 要教好说明文,首先要对说明文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表达方法上看,说明与记叙、议论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无论在何种文体的文章中,它们常常互相配合,交叉使用。如散文《松树的风格》,用说明文字介绍了松树的用途,揭示它为人类粉身碎骨的品质,进而赞颂了共产主义者为人类献身的精神。再如《记一辆纺车》,通过介绍纺线的知识和技术等等,反映了当年延安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经济封锁的情景。记叙文往往离不开使用说明方法,议论文也离不开说明,尤其是一些不以论证观点为主而以阐明概念为主的议论文章,更是包含着大量的说明成分。由此可见,“说明”这种表达方法,与记叙、议论是同样重要的。

 从文体看,说明文在我们各项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也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我们应该看到,学生将来直接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的毕竟是少数,而绝大多数将从事其他工作。他们接触的主要是说明文,比如设计表格(实际是一种特殊的说明方法),向人介绍某种产品,学习数、理、化课本,阅读科技读物等,可以说每个行业都离不开说明文。平时,我们到商场选购商品要读的商品说明,去车站乘车时要看的时刻、路线、价目等图表,不也都是说明文吗?可以说,说明文渗透在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科技知识成了时代的宠儿,社会发展的基石。从某中意义上讲,科技发展的水平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存亡。努力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是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需要。而传播和学习科技知识很大程度上依赖读写说明文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充分重视说明文的教学。要教好说明文,除了重视外,还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的探讨和改革。根据多年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说明文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兴趣

 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说明文大部分都富有趣味性。我们教这类课文,要抓住这个有利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也就是兴趣的重要源泉之一。”他在这里强调了“发现过程”对激发兴趣所起的作用,这个作用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如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教师可展示介绍碑座浮雕内容的挂图,先用纸把图上的标题遮住,打乱次序,让学生看图思考:每幅画面的内容是什么?应当怎样排列这十幅画的顺序?这样,学生就会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迅速判断。为了知道自己的“发现”有无价值,他们在阅读课文时必定认真仔细。这样,学生将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使下,接受知识。再如教《宇宙里有些什么》一文,课文题目本身就很有吸引力。根据青少年学生爱科学、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可先让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回答“宇宙里有些什么”的问题。大家各谈所知,教师因势利导,及时地把学生的思路引入要学习的课文上。

 有些说明文的教学可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模型或画图。如《中国石拱桥》一课,可让学生用硬纸、塑料泡沫及其他废料做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模型。教《故宫博物院》一课,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介绍的资料画一张图表,并用不同的颜色标明重点说明的建筑,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个庞大的建筑群的全貌。这样“寓教于乐”,学生可以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能借助现代电教手段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资料片,或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参观,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循序渐进

 写说明文务必遵循两条原则:一条是必须抓住事物的特征;一条是必须遵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二者是统一的。教学说明文也有两条相应的原则必须遵循:一条是必须抓住文章的特点;一条是必须遵循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这二者也是统一的。初中语文教材把说明客观事物的说明文安排在前面,把说明抽象事理的说明文放在后面。这样安排,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体现了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原则。我们绝不能在教学生学习第一篇说明文时,就把说明文的基本知识一股脑儿全部教给学生,而是先让学生了解说明这一基本表达方式,把握说明文的特点,再逐步教给学生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做到教之有序。如教《苏州园林》,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搞清作者为什么先写游览者对园林的总印象,即“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让学生理解,说明事物的特点是写说明文的第一要点,作者就是抓住苏州一百多处园林的整体特征来写这篇文章的,为的是让读者对苏州园林先有一个总印象。接着,教师应指导学生理解,作者在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景物时,为什么先写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再写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最后写园林的细微处。让学生理解,作者是站在游览者的角度,从整体到局部,先看到的是引人注目的景物,随着目光的转移,自然地注意到景深、层次,最后观察到细小的地方。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合情合理,自然成章。读者读后,犹如跟着作者游览了园林,得到了精神上的享受,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知识。

 三、要有实践

 说明文和记叙文、议论文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在语言的运用上要求准确、简明,恰如其分,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科学性贯穿于始终。如记叙文《在烈日和暴雨下》可以写气温“天热的发了狂”,“地上已经像下了火”,而作为说明文的“气象预报”却必须准确地写出气温的具体度数。因此,科学性是写说明文的第一要素。如教《蜘蛛》一课,这篇说明文采用了一些“描写”,尤其是比喻用的较多。教师必须让学生搞清楚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否则,学生因对古代兵器了解得不多,误把“枪”理解为现代武器中的枪,就不能搞清楚蜜蜂等昆虫特有的自卫武器——刺针的作用。尽管本文记叙描写较多,趣味性强,我们在教学中也不能忘记它是一篇说明文。化学、物理等学科的教学,十分重视实验,语文教学是否可让学生实践体会呢?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时的感情,学生没有机会体会;朱自清夜游荷塘的心情,学生也难以现场体会,而华罗庚用泡茶喝为例说明统筹方法,学生是完全可以用实践验证的。在《统筹方法》一文中,作者并没有用企业管理、基本建设、科研项目等方面的实例介绍统筹方法的应用,而是设置了一两个人们熟悉的而且极为简单的事例,如泡茶喝,就深入浅出地说明了“统筹方法”这一抽象、深奥的科学原理。教过《统筹方法》这篇说明文,教师不妨让学生用其他事例验证,得出与作者相同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举例子、列图表等说明方法的优越性,还能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归纳能力。

 科学以实践为基础,教说明文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践是不无裨益的。

 四、注意教“特点”

 说明文与记叙文、议论文相比,既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说明文的个性就在于,它的目的不是让人有所“感”,而是让人有所“知”。我们在教说明文时,应首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收集不同类型的产品说明书、图书说明、教材说明等,交流阅读,使学生获得对说明文的感性认识。还要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说明文的“本质属性”,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高度。再通过具体课文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说明语言的特点等。

 一篇优美的散文,使人百读不厌,而一篇说明文,只要已读懂,一般不会再读(研究者除外)。所以教学说明文,应理清知识点,根据大纲的要求,把每一单元的知识点与课文的特点结合。在教学具体课文时,各有所侧重,不必面面俱到。这样,就能纲举目张,积石成山。例如《统筹方法》所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和配图表,它的这一特点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文部分)独树一帜,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再如,一般说明文的语言是平实的,但《蜘蛛》一课采用了许多“记叙”和“描写”,生动、活泼是该文语言的特点,教学这一课时应把这一特点作为教学的重点。

 理清了说明文的知识点,教师教具体课文时就可做到有序,有重点。反之,如果教每篇说明文都把有关说明文知识不分主次地一起端出来,教学效果绝不会好。

 五、配合练“写”

 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说明事物的能力,教学说明文要重视课后的写作练习。如学习了《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苏州园林》等课文后,可组织学生参观结构较复杂的建筑物或游览公园等,让他们学习课文的写法进行相应的练习。学习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蜘蛛》后,可让学生以小动物或昆虫为对象进行写作。写这类说明文,可指导学生学习借鉴文艺作品的语言,增加文章的生动性。有一个学生在介绍蜜蜂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贡献后,就借用了杨朔《荔枝蜜》中的语句“多可爱的小生灵啊!……”,运用得十分贴切,使文章增色不少。还有一个学生在说明家兔雌雄区别时引用了《木兰诗》中的句子:“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写得很生动。这样的训练能帮助学生巩固说明文的新知识,也能运用学过的记叙文知识,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六、渗透德育

 在说明文教学中,还应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人认为,说明文科学性强,思想性不强。我们认为,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入的说明文,大多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推翻三座大山的近代现代斗争史;《向沙漠进军》反映了建国后,我国人民战胜沙漠的奇迹,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馆》、《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苏州园林》、《活板》、《核舟记》等许多说明文,闪烁着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光芒。《奇特的激光》等说明文,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从而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好品质。可以说,说明文教学与记叙文、议论文教学一样,必须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同时,充分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之,说明文教学的天地是广阔的,大有潜力可挖,只要我们在思想上给以足够的重视,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注意积累,不断探索,就会使说明文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说明文教学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和本质的文章。在小学各个版本、各个年段的教材中,都安排了相应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将课文的内容大致分为了三类,即:叙事性文本、诗歌和说明文。这样看来,说明文的范畴就相对宽泛一些,依据说明的对象和说明目的,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的事理,也就是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 为什么是这样 。具体说来,小学教材中编排的说明文比较浅显,编者在内容、言语、结构等方面已经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内容方面多以介绍身边的生活现象,介绍当前的高新科技,介绍著名的景观等等,如《莫高窟》、《雾凇》、《神奇的克隆》等课文。在说明方法上,多运用了较为工整的结构形式,语言生动有趣,比如《海洋 21世纪的希望》《火星 地球的孪生兄弟》,还有的运用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童话形式,如《我是什么》《航天飞机》等。

一、教学价值的确立:基于 三点

说明文,相对于其他文体的课文来说,没有其他文体的曲折情节 吸引人,没有其他文体中的鲜活形象 影响人,也没有其他文体的浓郁情感 感染人。因此,许多老师认为此类文本内容简单,写法平实,学生一读就懂,教学过程中难以出现其他课文教学时生成的精彩,公开课少人问津,家常课也不被重视。有些老师索性让学生读读课文,了解了解内容,顶多再延伸一下 读读课外补充资料就结束教学了。

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一方面歪解了编者的意图,弱化了学生对说明文的深入认知和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误导了学生对此类课文的关注程度,使得本该成为学生学习方法习得、学习习惯养成、科学知识熏染的过程被浅化了。

说明文教学应该有其特殊的教学价值。这一点毋庸置疑。

《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就明确指出: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说明文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方面。此类课文的教学价值恰好为课标理念的达成提供了最好的素材。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把说明类的教材文本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内容,乐于探究,品味语言,习得方法。

那么,如何确立说明文的教学价值呢?笔者以为应基于这样三点:一是学段目标,二是文本特色,三是 教语文 的理念。谨遵学段目标

崔峦先生说 要把课上成语文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做到年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

一句话 吃准目标 。课程标准中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而且体现了训练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比如,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中有这样的要求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在第三年段要求则指出: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这些要求,同样对说明文的教学有具体的指导意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中又强调提出: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这些信息在告诉我们,说明文的教学除了应该具备一般阅读教学的共性要求,还需要兼备说明文的自身特征。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同样肩负着 共性 加 个性 的重任。

对于学生而言,每一个学段目标的达成,说明文都有着自身的贡献,有时甚至是优势,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思考每一篇说明文的教学价值,确立好准确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基于文本特色

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就是要 说明白 ,要忠实于事物的客观性和知识的准确性。小学教材中的说明文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结构清晰,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提高语文能力的教学素材。

说明文,不同于其他文体的表现形式。从文章的结构方面来看,说明文有一定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说明文中必须有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小学教材中的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等。

就一篇具体的说明文而言,确立它的教学价值还要思考:这篇文本存在于教材之中的意义在哪里?区别于其他课文的特点在哪里?文本最大的语言特色是什么?我们还要从作者的角度思考:他是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谋篇布局的呢?这些问题思考了,才更有利于该篇课文教学价值的确立。基于 教语文 的理念

年段目标是站在课程的角度而言的,文本特色是就具体的教学素材而言的,而 教语文 的理念,则是站在新课改的角度来审视的。

教语文 是 用教材教 这一理念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化。这一转变的实质是教学由 学科本位 变为 学生发展本位 ,由 知识中心 转向 能力中心 ,再到 素质中心 。说明文的教学,绝不仅仅是让学生读读课文,了解内容而已,站在 教语文 的角度看,我们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是学生主体 精神 实践 的建构,是听说读写的实践与素养提升。说明文的教学,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培养有着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学生科学品质的渲染,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这些功用甚至是其他学科所不及的。

许多老师不能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兴趣点,不能引发学生围绕其中的知识内容进行更好的延伸阅读,不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许多老师认为说明类的课文在 语文味 方面存在不足。其实这些现象的背后,暴露的是教师缺少对说明文教学价值的细致思考和深刻判定。

二、文本解读的视角:着眼 两处

说明文的文本特性决定了其教学内容选择的艰难,这对教师的文化科学素养、学科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说明文 教什么 更符合它的 文本性 ? 教什么 才适合学生的需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首要一步,就是要做好文本解读的工作。笔者以为,说明文的文本解读主要应该从两处着眼。发掘文本的知识趣味

首先,教师要在文本中充分发掘其中的知识趣味。小学教材中的说明文,介绍的内容多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有的介绍大自然的神奇现象或自然景观,有的描写有趣的动、植物生活习惯,有的介绍了最新科技的成果等。这些内容,本身就是学生喜欢的内容,带有神奇、神秘的色彩。以《雾凇》为例:雾凇的美丽,作者在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处做了精彩的描述,读者一眼就能看到,感受到。而雾凇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吉林会有这样的奇观?这些正是游客们想知道,而又难以一眼看到的?因此,课文在第二段中用了大量的笔墨为我们明介绍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其中,饱和的水气、遇冷凝结、雾气、银线、银条等的描写,向人们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其次,在文本解读中,教师还需要占有大量的、丰富的信息。如果老师对说明文中介绍的事物的信息量不足,教学就会只停留在文本的表面。难以解答学生好奇的发问不说,其中蕴含的引发好奇的趣味因子,很可能也会被自己淡化掉了。比如教学《埃及的金子》,课文只是介绍了金字塔的构造特征以及如何建造的推想。如果老师是金字塔的爱好者,就会自然地引入自己对于金字塔有关研究的相关知识,介绍当今人们对于金字塔的诸多新探索,新猜想,以这样的丰厚认知做积淀,教学中就会游刃有余,就会将学生的阅读兴趣由本文引向课外,引向更神奇的科学探秘的空间。关注文本的言语特色

说明文的言语特色需要用心体察,忽略了这一点,说明文往往就会异化成科学课或思品课了。

(1)精准的词句运用。尽管是说明类课文,作者依然特别注意推敲词语,讲究词语的精当、贴切。一类是科学术语的运用,说明语言具有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的特征,文中表示的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比如,《麋鹿》一文, 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据科学家考证,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麋鹿,但汉朝以后就逐渐减少,再后来竟然销声匿迹。

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

其中的 根据科学家考证 几乎 等词语,就很好的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科学性,保持着此类文本特有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另一类是生动化的表现手法,比如《海洋 21世纪的希望》一文中, 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盐。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无情地掀翻船只,冲垮海堤,摧毁沿海的城镇,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们只能 望洋兴叹 。

发起脾气 喜怒无常 等词句的运用,形象地拟人化地说明了海洋的特点,使得原本深奥难懂的科学语言变得通俗化、趣味化了。文本解读时紧扣这些语言,语文味也凸显了。

(2)多样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不同的说明文需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不同的方法。比如:《神奇的克隆》一文中,作者就采用了下定义、作比较、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课文第二自然段, 高等动物一般要通过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才能繁殖后代,人们把这种繁殖叫做有性繁殖。换句话说,每只动物都有自己的爸爸妈妈。如果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

这里运用了下定义的方法,给人清晰而准确的概念。

许多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例如,从一棵大柳树上剪下几根枝条 此外,一些植物还可以通过压条或嫁接培育后代。凡此种种,都是植物的克隆。

这里则通过举例子,让我们知道了许多植物具有先天克隆的本领。

(3)精彩的布局结构。文本的结构特点,是作者叙述思路的表征,是作者独具匠心的体现,这同样需要教师去认真地发现,并形成读者、作者间的认知共鸣。《神奇的克隆》一文,作者把 克隆 这一科技问题表述得条理清晰 什么是克隆?哪些可以克隆?克隆有什么益处?还有更有趣的。如《我是什么》《航天飞机》等课文,作者则运用了童话的体裁,以人物的对话等方式向低年级的学生介绍了事物的特点。

有了这些方面的解读,我们才会依据文本的特色内容,确立文本的教学目标,为有效的教学设计提供最好的支撑。

三、教学设计的落点:兼得 两味

说明文的教学设计,应在学生的学有所得上着力。说明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其教学过程中必须具有知识的趣味,同时又不失语文味。所谓 趣味 ,就是要体现出说明文注重知识性、科学性的特征,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

语文味 ,就是强调学科特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中的 得意 、 得言 、 得法 。

两味 兼得,应该是说明文教学设计的落脚点。

体现 趣味

说明文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熟悉了课文介绍的事物,对此事物、事理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但是教学并不至于此。教师应该在学生 已知 的基础上,进一步展现事物中隐含的 理趣 ,将其中的丰富内涵、趣味因素进行发掘,进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展、延伸他们更为开阔的视野,让学生由已有的 浅知 过渡到 深知 。

首先,在内容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阅读兴趣点。学生对于新奇的事物总是很感兴趣,拿到科普类的读物,他们总是喜欢反复的阅读。教师要善于利用这样的契机,引导学生对其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的阅读。比如《神奇的克隆》一文,克隆的神奇魔力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读这样的课文会很自然地激发他们的猜想,对于生活中的多种现象他们甚至会有想试一试的冲动。

人可以克隆吗? 假如你被克隆了,会怎么样? 这样的问题敲打在学生的心坎上,阅读的兴趣自然大增。其次,教学设计中还要努力发现文本的内容空白点。科普类的课文中对于一类事物或者现象的介绍,语言简洁,多以概念、例举的形式呈现,这就为文本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发现这样的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求知欲望,让学生沿着强烈的好奇心走进更丰富的领域。比如《人类的 老师 》一文,除了课文中介绍的一些现象, 其他读物中还有哪些? 生活中我们还会发现哪些? 这样的叩问将学生的兴趣引向书籍,引向生活,此类文本的科普味就凸显出来了。再次,教学设计还要善于依据课文题材的特有特征,发掘其中隐含的科学品质。比如《我是什么》一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科学精神:1.事物是变化的,固定不变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文中的谜底 水,能变成云、雨、冰雹等;2.事物的变化也是需要条件的,水的变化需要太阳、风等条件;3.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水有时候很温和,有时候很暴躁, 做好事 也 做坏事 。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说明文中蕴含的 情趣 理趣 ,这样,学生对这种文体就不会再存有陌生,而是成为一个引发阅读期待的源点了!

(二)突出 语文味

说明文的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是语文学科的学习,语文的味道不能丢,切不可将说明文上成了科学课、品德课。就此类课文的教学设计而言,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品析词句的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模仿(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资源 网:说明文教学)表达的方法等。因此,说明文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在体现 语文味 设计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其特点,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梳理、概括能力

读懂课文是学习课文的基础,这首先就体现在学生能否读懂课文的内容,段落的内容,能否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阅读说明文同阅读其它文体一样,必须按合理的阅读过程来读懂原文,要做到这一点,理清文章的条理、明确说明的顺序就尤为重要。说明文的内容概括不同于其他文体,比如叙事类的文本:通过什么事情表现什么特点,注重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明文的内容概括一般遵照这样的思路: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什么事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或价值。教学时要求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语言要简洁。教学中可以尝试让学生先自己概括,然后通过比较,评议,从而使学生逐渐感受到概括的方法,提高概括的能力。说明文的段落关系一般遵照这样的顺序:话题的提出,具体的方面,具有的价值。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时,要考虑到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要求:中年级段,一般对于段落的划分不做要求,教师可以减缓坡度,适当地引领,有时候教师要善于 搭桥 ,为学生提供一定 技术支持 。比如,教师理出自然段之间的组合,让学生思考这一部分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或者教师说出相关的段落内容,让学生梳理出课文中哪些自然段适合联系在一起。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逐步放手让学生独立梳理文章的脉络。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比较清晰,是对学生进行梳理概括能力训练的好资源。梳理、概括的过程建议放在学生充分读熟课文之后,一般在教学的第一课时中,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课文整体脉络的把握。品析词句的能力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生动,多样的说明方法,教材的结构布局,是需要学生在悉心的品味中感知的。这些是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是 语文味 的重要体现。比如:《火星 地球的 孪生兄弟 》一文,在教学 科学家推测,火星地表下面仍然可能有水,只要有适当的温度,就可能孕育出生命来。如果地表下真的有生命,它们是什么模样,是怎样生存的,这仍然是一个谜。

这一部分时,教师就可以运用 比较法 ,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 推测 可能 如果 等词语,想一想:这些词语可不可以去掉,去掉后意思会有什么不同?从而感受到这种带有推测性质的问题,作者运用这样的词语目的何在?再比如该文中 家常便饭 集体大逃亡 等词语的运用,让学生想一想,读到这些词语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会想到哪些画面?这些画面会对理解文本的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从而感受到说明文还具有鲜明、形象地的语言特色,同时也进一步懂得了火星上关于 水 的来源和消失的推测。迁移运用的能力

阅读教学只有基于 言语形式 ,才能引导学生学习 独一无二的表达 ,才能真正提高听说读写的水平,逐步形成语文素养。说明文的教学依然如此。老师要善于结合每篇课文的主要特色进行有选择的侧重练习。老师悉心钻研文本特色,潜心琢磨创新教学形式,让学生在 悦读 的过程中逐渐地吸收,运用。比如,于永正老师《新型玻璃》的教学,让学生在阅读后,以《新型玻璃的自述》作为题目,有效地进行了语言的迁移,学生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语言。再比如,教学《航天飞机》一课,一位老师巧妙地将课文中航天飞机与普通飞机的对话内容转变形式,创造性地进行了如下的教学:

(1)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想一想,完成下面的对话。

普通飞机:我是普通飞机,我能飞两万米高。

航天飞机:我是  ,我能 

普通飞机:我是普通飞机,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要飞四个多小时。

航天飞机:我是  ,我 

普通飞机:我是普通飞机,我的本领可达了,我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

航天飞机:我是  ,我能 

(2)老师做普通飞机逐句介绍自己,学生做航天飞机逐句介绍自己,引导学生学会关注课文的具体语言,特别是数字,体会比本领时各自的语气、神情。

(3)当老师一口气介绍完普通飞机的全部内容,要求学生介绍完航天飞机的全部内容。学生需要将已有的句段进行整合,同时注意人称的变化。

这位老师敏感地发现了文本语言的对话特色,引用比本领的形式让学生在不觉中感受着航天飞机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感受课文通过对比和数字来表现航天飞机的特点的写作方法,同时,读思结合的能力得到了锻炼,航天飞机的优越之处在辩论中有了深刻的体验。整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是课文的语言,运用的是课文的语言,不觉中将概括、整合内容的方法学习了,运用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活跃,积极主动,较好地完成了课后要求学生为航天飞机作自我介绍的学习目标。可以说,科学味、语文味都没缺失。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说明文的教学,对于指导学生 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更多地设计一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一方面,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课文中出现的科学术语、新鲜事物,进行资料的查询与梳理,另一方面,在课外的阅读中,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要进行深入地阅读学习。再进一步说,还可以通过专题研讨、话题征集、办小报、做网页等活动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教学《神奇的克隆》一文,课前的预习时,学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要想一想课文的主要讲了哪些内容?你结合最感兴趣的是某些方面,查找有关的资料、图片、视频,可以读一读、理一理、议一议。不难想象,许多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已经被课文的内容深深的吸引。课堂上,学生进一步了解克隆的内涵,深化对这一高科技的认识,课后作业中可以继续布置学生围绕着 克隆对于今天的生活是利还是弊 进一步展开讨论,学生就需要进一步深入地查阅资料,为自己的观点搜寻信息,整理素材。文本的教学反而成为新一轮学习的起点,呈现的将是 射线式 的开放式语文学习愿景。

说明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特殊的教学价值。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文体特征,善于发掘其中的趣味因子,捕捉其中的语文味道,通过精心地解读与设计,让学生喜欢学,学得好。

说明文教学

因为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很多语文老师往往仅就内容做点分析,或者先把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抛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利用这些知识去套用、去阅读,这就致使我们的说明文阅读教学变得死气沉沉、枯燥乏味,不能把说明文的文本内容及相关知识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去。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说明文教学变得鲜活灵动,借以提高说明文阅读教学效率呢?通过此次对《初中说明文教学策略》课程的培训学习,我觉得提高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可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努力:

1、趣味导入,激发兴趣。说明文相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内容枯燥,即使是文艺性说明文,它也没有小说那样有动人的情节,没有散文那样优美的意境,没有诗歌那样有和谐的韵律,因此学生对说明文大多没有多大的学习热情,因此课堂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2、紧扣文本,探寻规律。说明文作为一种实用文体,必然有其自身的规律,阅读说明文自然也有其规律可循,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用教材教给学生方法,给学生一把打开说明文阅读的金钥匙,然而文章千变万化,没有一种规律可以套住每一篇文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文本特点进行教学,根据文本特点,点示一些方法,探寻一点规律。就让学生在找——读——品的过程中,感受了说明文中打比方说明方法的妙处,用删除比较法,让学生领悟到举例子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3、抓住对象,学习方法。说明方法是说明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如何进行说明文教学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在平时的说明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是让学生找出文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但是如何分析其作用呢?我们往往没有作深入的思考。这是我们教学的错漏点,应该加以改正。我以为要弄清说明方法所起的作用,首先要弄清说明方法与说明对象之间的关系,并思考为什么要使用这种说明方法?有时候一个地方综合使用几种说明方法时,还要考虑为什么要综合使用几种说明方法?还能不能用别的说明方法?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了。

4、依据文本,学习语言。任何文体的阅读教学,都离不开语言教学。人教社孟苓荃老师曾经这样说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只是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半,还要继续下一半的理解过程,即对文章的形式和语言形式的理解过程。阅读教学,只有把理解课文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与理解课文和语言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中的阅读。”说明文语言教学应如何进行?这要依据文本自身的特点,决定语言教学的侧重点。抓住文中关键词语进行删改比较,让学生体会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并展开想象,从而体味本文语言的诗意美及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5、灵动机智,生成课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学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是灵动机智的,这样才能在“教学预设”的基础上生成灵动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