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湾评论南海

篇一:区域建设用海总体规划 - 中国海口政府门户网站

="txt">综合开发人工岛区域建设用海规划

海域使用论证报告

(简本)

国家海洋局南海海洋工程勘察与环境研究院

中国·广州

二〇一四年九月

一、区域建设用海背景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海南省“积极发展服务型经济、开放型经济、生态型经济,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海口市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关于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重大机遇,《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合理开发海洋资源,大力发展邮轮等休闲产业,加快海上人工岛等项目建设,拓展城市空间,有序发展高端旅游地产,凸显海湾旅游休闲城市特色。

依托“国际旅游岛”和“免税商业区”的政策优势,为了将海口市区域性邮轮母港、度假胜地、购物天堂,海口市拟利用海口湾西侧湾口水下浅滩海域,离岸围填形成人工岛(暂命名为“海口市海口湾南海明珠邮轮港旅游综合开发人工岛”)发展邮轮及旅游产业。海口市海口湾南海明珠邮轮港旅游综合开发人工岛区域建设用海规划面积为459.3244公顷,以人工岛为依托,新建邮轮港和相关的水上娱乐设施、配套相关的产业。人工岛地理位置优越,建成后将充分发挥海口市的热带滨海旅游优势,增强海南省滨海旅游吸引力。

二、区域建设用海规划简介

海口市海口湾南海明珠邮轮港旅游综合开发人工岛区域建设用海规划区位于海口市海口湾西侧海域,距西海岸线约2km。规划区区域范围为:经度:110°13′28.21″~110°14′48.85″,纬度:20°03′40.49″~ 20°05′02.09″。规划区用海规划总面积459.3244公顷(其中填海造地265.4317公顷,非透水构筑物为28.2357公顷,港池用海162.6326公顷,码头用海3.0244公顷),第一阶段填海约49.2968公顷已取得用海确权,并进入施工阶段,第二阶段用海面积410.0276公顷。人工岛形成后,规划新形成岸线总长为7884m。规划期限为5年,即2014至2018年。

人工岛功能定位是打造“区域性邮轮母港,依托“国际旅游岛”和“免税商业区”的优势,使其成为大西南区域性邮轮母港及世界级的特色旅游度假胜地”。

海口市海口湾南海明珠人工岛用海规划区规划结构为“两港九区”。“两港:邮轮母港和游艇码头港。以邮轮游艇产业为发展核心,打造海南的邮轮游艇产业航母和标志,与三亚凤凰岛形成重要的“海口——三亚”两极拉动与辐射效应。

九区:即九个片区,集娱乐、文化、办公、商业金融及旅游观光、旅游酒店及城市配套等功能为一体的功能区形成人工岛主要的空间布局内容。

拟将规划区建设分为近期(形成陆域)、远期(基础设施开发建设)两个阶段。 人工岛规划建设用海施工的总体思路是:先进行总体围堤和防波堤工程建设,外围堰推荐斜坡堤方案;防波堤护岸采用直立式结构。根据吹填分区的划分,进行分隔围堰的建设,分隔围堰一般采用分级式充填砂袋围堰结构,每个吹填分区形成后,泥砂通过绞吸船吹填到相应的分区内,吹填物料主要来自港池疏浚土和取土区(初步选划人工岛北侧约5km处为取土区)。吹填完成后,对非桩基础且有地基承载力要求的吹填区进行软基处理。整个用海工程采用边围堰、边疏浚、边吹填的施工方式,保障工程按时、有效的完成,施工工期为3年。

三、区域建设用海必要性结论

本区域建设用海人工岛的建设是推进海南省重大项目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迫切需要,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客观需要,是推动环北部湾特色旅游发展的内在需要,是拉动系列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海口新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是增强海口城市竞争力的内在需要,是整合海口市区域旅游资源,形成旅游发展合力的内在需要,由此可见,海口市海口湾南海明珠人工岛的建设用海是十分必要的。

四、区域建设用海及近期建设用海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分析结论

1对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1)对水动力环境影响

从数值模拟的结果看,规划实施以后,在人工岛周边形成饶流区,在迎流面和北流面分别形成分流点和汇流点,分流点和汇流点分别位于东北和西南浪侧,因此东南和西北两侧形成流影区,流速通常小于0.1m/s,拟浚深的封闭港区,流速也和流影区一样小于0.1m/s。在人工岛的东北和西南区形成两个流速相对高值区,较规划前显著增大,工程后流速可达到1.3m/s以上。从代表点的输出结果来看,流速最大增加值为0.23m/s,相对增大为66%,流速最大减小值0.66m/s,相对减小98%。模拟结果显示表明污染物完全流出港池需要约300小时,即12.5天左右。

(2)对波浪场影响

根据《海口西填海工程波浪整体数学模型研究》专题报告结论,因为规划人工岛的存在,波浪绕射作用明显,在岛后方形成波影区,波高显著小于迎浪面,由于该岛屿为圆形,因而各向浪作用下均有相应的波影区形成。环人工岛多个代表点规划前后的波浪要素值以及工程前后的变化值显示:位于迎浪面的代表点,规划实施前后各向浪高变化很小,绝对变化多小于0.15m,相对变化多小于10%,背浪面的代表点各向波高最大减小值都在1.5m以上,最大减小值2.7m,最大相对减小值大于42%,最大减小值 74%。

规划港池为NW向开口,湾口约400m,防波堤对E~S~W浪掩护良好,港内波浪显著小于规划实施前,NE~NW向浪仍对港内波浪有一定影响。从代表点来,各点50年一遇浪高均达到2.3m以上,位于港池口门处能达到4.0m以上的浪高。

(3)对冲淤环境影响

根据相关专题报告结论,规划人工岛实施以后,在人工岛的西北和东南两侧将形成潮流淤积区,在人工岛西南深槽和东北深水区形成潮流冲刷区。

人工岛建成后,NE~N向入射波的

湾湾评论南海

波影区在假日海滩附近,它们可造成这段海滩的变形,使假日海滩有所扩张,形成向海突出的舌状岸线,而其西北侧(沙漠河口)会出现海岸侵蚀。

人工岛建设后,其后的海岸发育堆积体是确定的,但形成的连岛坝可能性较小。 回淤计算结果表明,外航道年淤强呈双峰分布,最大峰值出现在1.5km处,3.5km处次之,最大年淤积厚度约1m。现状及二期工程实施后,外航道年淤积量分别为38.1万m3/a、39.71万m3/a,二期工程实施后,整个外航道的年淤积量比现状情况下增加了

1.61万m3/a。其中在航道里程1.5km和3.5km附近区域增幅明显。通常情况下,港池内的年淤积厚度大约为4.2cm,年淤积量较小。

在历时3天的台风天气条件下,外航道淤强沿程呈双峰分布,最大峰值出现在1.5km处,3.5km处次之,最大淤积厚度约0.2m。现状及二期工程实施后,外航道淤积量分别为7.032万m3/a、7.296万m3/a,二期工程实施后,整个外航道的淤积量比现状情况下增加了0.264万m3/a。其中在航道里程1.5km和3.5km附近区域增幅略为明显。

(4)对水质环境影响

规划建设期间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于港池航道疏浚与陆域吹填施工产生的悬浮泥沙。计算统计结果显示,港池疏浚与溢流口1同时排放时,施工产生的悬沙主要在港池内扩散,冬季出港池后悬沙往西扩散为主,春季则东向扩散与西向扩散相当,从模拟统计结果来看,施工过程内超一、二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面积冬、春季分别为

6.5846km2和5.4062km2;港池内部分水域超三类水水质,冬、春季超三类水水质的海域面积分别为0.2735km2和0.8235km2。溢流口2单独排放时,施工产生的悬沙主要沿人工岛护岸扩散,扩散范围限于人工岛南半球,污染面积远小于西围堰区吹填,从模拟统计结果来看,施工过程内超一、二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面积冬、春季分别为1.0326km2和0.9791km2;护岸和防波堤基槽开挖时,施工产生的悬沙主要向东西方向扩散,施工过程内超一、二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面积冬、春季分别为8.695km2和8.2581km2;超三类海水水质海域面积冬、春季分别为0.4892km2和0.3119km2。护岸抛石挤淤时,施工过程内超一、二类海水水质的海域面积冬、春季分别为9.8579km2和9.56631km2;超三类海水水质海域面积冬、春季分别为1.0883km2和0.8719km2。综合来看,本人工岛全部陆域形成所带来的悬沙增量超一、二类海水水质的包络线面积冬、春季分别为10.9853 km2和11.1184 km2。冬、春季超三类水水质的海域面积分别为1.3618km2和1.6708km2。

营运期水质影响主要体现在规划区内产生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规划区污水产生量约23314吨/日。规划区的污水经收集后汇入主干管,经连岛大桥接至规划中的长流污水处理厂。属于项目范围内规划中的长流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量为18万吨,满足对本规划产生污水的处理。因此营运期间产生的废水不直接排入海洋,不会对海洋水环境产生的影响。

(5)对沉积物环境影响

项目在进行施工时,疏浚和陆域回填溢流等均会导致悬浮泥沙向附近海域扩散,随着悬浮物的沉淀,从项目施工区域漂移的悬浮物将成为其所覆盖区域的新的表层沉积物。由于工程施工过程产生的悬浮物主要来自于本海区,因此,经扩散和沉降后,沉积物的环境质量不会产生明显变化,即沉积物质量状况仍将基本保持现有水平。

人工岛建成后,主要作为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而非工业区,对沉积物环境影响

篇二:浅谈对我国海洋环境的认识及思考

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环境问题是目前世界人类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之一。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但大致可分为两类: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一环境问题,如火山喷发、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等引起的环境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生态系统破坏和环境污染,反过来又危机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为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方面。目前人们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是指次生环境问题。以下仅就海洋污染问题作一介绍。

海洋面积辽阔,储水量巨大,因而长期以来是地球上最稳定的生态系统。由陆地流入海洋的各种物质被海洋接纳,而海洋本身却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然而近几十年,随着世界工业的发展,海洋的污染也日趋严重,使局 部海域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并有继续扩展的趋势。 海洋的污染主要是发生在靠近大陆的海湾。由于密集的人口和工业,大量的废水和固体废物倾入海水,加上海岸曲折造成水流交换不畅,使得海水的温度、pH、含盐量、透明度、生物种类和数量等性状发生改变,对海洋的生态平衡构成危害。目前,海洋污染突出表现为石油污染、赤潮、有毒物质累积、塑料污染和核污染等几个方面;污染最严重的海域有波罗的海、地中海、东京湾、纽约湾、墨西哥湾等。就国家来说,沿海污染严重的是日本、美国、西欧诸国和前苏联国家。我国的渤海湾、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污染状况也相当严重,虽然汞、镉、铅的浓度总体上尚在标准允许范围之内,但已有局部的超标区;石油和COD在各海域中有超标现象。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渤海,由于污染已造成渔场外迁、鱼群死亡、赤潮泛滥、有些滩涂养殖场荒废、一些珍贵的海生资源正在丧失。

海洋污染的特点是,污染源多、持续性强,扩散范围广,难以控制。海洋污染造成的海水浑浊严重影响海洋植物(浮游植物和海藻)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海域的生产力,对鱼类也有危害。重金属和有毒有机化合物等有毒物质在海域中累积,并通过海洋生物的富集作用,对海洋动物和以此为食的其他动物造成毒害。石油污染在海洋表面形成面积广大的油膜,阻止空气中的氧气向海水中溶解,同时石油的分解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成海水缺氧,对海洋生物产生危害,并祸及海鸟和人类。由于好氧有机物污染引起的赤潮(海水富营养化的结果),造成海水缺氧,导致海洋生物死亡。海洋污染还会破坏海滨旅游资源。因此,海洋污染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约来约多的重视。随着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同时,船舶造成海洋环境污染不容忽视。目前,随着航运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利用海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景象。经济发展的同时,因为船舶载运不能保证其绝对的安全,特别对海洋污染不能得到绝对的限制,同时由于船舶本身状况存在不足和公司航运管理有纰漏,给海洋安全利用和船舶管理带来一定难度。船舶污染的趋势有了新的变化。有些海洋污染物入海后能提高局部海区的水温,使溶解氧的含量降低 ,影 响生物的新 陈代谢,甚至使生物群落发生改变;有些海洋污染物,则可破坏海滨环境和海洋生物的栖息环境。

海洋是人类的巨大资源宝库,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希望所在。海洋环境污染、资源损害、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都会影响到人类经济和社会对持续发展的支持能力。因此,保护海洋环境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对我国海洋环境的认识及思考

海洋环境指地球上广大连续的海和洋的总水域。包括海水、溶解和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海底沉积物和海洋生物。是生命的摇篮和人类的资源宝库。我国拥有广阔的海洋,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大陆海岸线长达1 8 0 0 0多千米,加上岛屿岸线14000千米,海岸线总长居世界第四,我国的内水和领海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大陆架面积130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五,200海里水域面积200~30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十.海洋渔场面积200多万平方千米,拥有丰富的滩涂资源(约217.1万公顷)、海洋渔业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港湾资源(宜建中级以上泊位的港址160多处,其中深水港址62处)、海洋旅游资源(滨海景点1500多处)、海洋能源(近海含油气盆地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等海洋自然资源。这些管辖海域是中华民族长期生存繁衍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重要战略物资储备库。我国还可以方便的进入世界大洋,开发利用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的海洋资源,目前,我国已经拿到了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开发区域。 虽然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岸线,,6500多个沿海岛屿,约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但是我国海域的环境质量状况却很不乐观。

自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海洋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上世纪90年代,我国近岸海域的污染问题已经相当严重。我国近海水质劣于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从1992年的10万平方公里上升到1999年的20·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以14·6%的速度增长。虽然国家相关部门也加强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国近岸海域污染总体形势仍然严峻。污染海域相对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快、人口密度较大的海湾沿岸和主要河流的入海口附近,如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对于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海区的2001-2004年海水环境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个海区中,渤海和东海海水污染程度较重。渤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4万平方公里,约占渤海总面积的1/3,受污染程度较为严重;黄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大部分为较清洁和轻度污染,受污染程度相对较低;东海主要污染区域相对集中且污染程度较重,主要集中在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严重污染和中度污染比重相对较大;南海总体污染程度较低,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中大部分为较清洁和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珠江口、汕头和湛江港近岸局部水域。

20世纪末以来,由于江河携带大量陆源污染物入海,我国近岸2/3的重点海域受到营养盐污染。其中,辽河口、大连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象山湾、三门湾、乐清湾、闽江口、珠江口等海域污染较重,且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大部分河口、海湾以及大中城市邻近海域污染

日趋严重。对我国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状况的研究表明:入海口海域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着其直接承受沿海、沿江居民排放的城市生活污水、食品工业废水及残渣、人畜粪便、造纸工业废物等富含有机物质及其他污染物,是污染物最为集中,密度最高的区域。在我国受污染海域中,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程度相对严重,主要污染物质是无机氮、磷酸盐、油类以及有机物和重金属。据我国海洋局近年来对相关生态监控区的监控结果表明,我国近海海域生态系统还在进一步恶化。主要海湾、河口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多数监控区都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其中锦州湾、莱州湾、杭州湾和珠江口生态系统仍处于不健康状态。连续五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我国海湾、河口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是无机氮含量持续增加,氮磷比失衡呈不断加重趋势;环境污染、生物生存环境丧失或改变、生物群落结构异常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锦州湾湾内沉积物污染严重,生物群落结构异常,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平均密度始终偏低,生物资源明显减少。莱州湾水体富营养化依然严重,石油类含量超标面积有所增加。部分生物体内汞、砷、镉、铅和石油烃含量偏高。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一般,重要经济生物产卵场萎缩,渔业生物资源衰退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外来物种数量持续增加,在局部区域已成为优势种群。杭州湾水体始终呈严重富营养化状态,氮磷比失衡,沉积物中多氯联苯含量增加。每年滩涂湿地减少在10%以上,湿地水生生物和水禽栖息面积不断缩减。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趋向简单,渔业生物资源衰退。珠江口水体处于严重的富营养化和氮磷比失衡状态,丰水期无机氮平均含量均超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生物体内铅含量始终普遍偏高,石油烃和汞含量呈增加趋势。浮游植物平均密度春夏季的季节变化幅度趋于缩小,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趋向简单化。我国的红树林和海草床生态系统基本保持稳定,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略有下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沿海地区开发强度持续加大,对海岸带及近岸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压力。海岸带及近岸海域生态脆弱区的面积呈现扩大趋势。

综上所述,当前污染和损害中国海洋环境的因素主要有(1)陆源污染物。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沿海地区每年排放入海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约60亿吨。在生活污水中,以东海沿岸的排放量最大,其次为南海沿岸和渤海沿岸,黄海沿岸最小。在工业污水中,也以东海沿岸排放量最大,占总量的50%;渤海沿岸和南海沿岸其次,黄海沿岸最少。(2)船舶排放的污染物。中国拥有各种机动船只10多万艘,每年进入中国港口和航经我国管辖海域的外轮几万艘次,有大量含油污水排放入海。如1979年巴西油轮在青岛油码头作业,一次跑油380吨。(3)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中国沿岸分布着几个大油田和十几个石油化工企业,跑、冒、滴、漏的石油数量很可观,每年有10多万吨石油入海。(4)人工倾倒废物污染。过去把海洋当作大“垃圾箱”,任意倾倒废物。如大连香炉礁海岸、葫芦岛、青岛、温州、湛江等地,把垃圾、矿渣、炉渣和其他废物堆放在海边或直接倒入海中。(5)不合理的海洋工程的兴建和海洋开发,使一些深水港和航道淤积,局部海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尽管国家已经采取了加强立法、司法、执法措施,通过多种渠道、手段努力保证海洋健康,但是我国的海洋环境污染仍然是世界上相当严重的地区之一。因此,我们必须更加努力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和保护我们的海洋环境:

(一)建立健全海洋法律体系与管理体制

随着我国海洋开发利用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出现一些原有法律法规未曾涉及的问题,这就需要我国的法制工作者和管理者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始终使我国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执法部门应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加强部门间的横向联系,做到“协防、协查、协管”,努力把法制工作落到实处,始终做到“执法必严”,保证实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二)不断提高海洋环境监测水平

用现代化的监测手段和技术,对海洋环境进行监管,及时发现违规行为,保护海洋环境,监测赤潮等是非常重要的。

(三) 积极治理沿岸各个城镇43000多家工矿企业排放的“三废”,对60多亿吨的废水进行处理。如青岛、大连和广州等地都在建污水处理厂。

(四) 全面增强海洋环境保护的领导职责。各级政府对海洋环境保护工作,要高度重视。要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列人沿海城镇和乡村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做到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目标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

(五)提高民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提倡公众参与

加强海洋环境教育,提高人们保护海洋环境意识,使人类利用海洋的行为与海洋环境相和谐,是解决海洋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普及、宣传海洋知识,增强民众的海洋意识是引导群众参加海洋管理的必要条件。因此,国家应把海洋教育列入全民义务教育的范畴,把普及海洋知识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任务。让人人参与海洋环境教育,形成从学校到社会的全方位的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就具备海洋保护的基本知识和观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海洋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我们所面临的海洋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实现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海洋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保证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必须进一步完善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司法,维护法律的权威,提升国民的海洋环保意识。

篇三:广西海洋资源概况

.海洋捕捞资源

北部湾海域属热带海洋,适于各种鱼类繁殖生产,加之陆上河流携带大量的有机物及营养盐类到海洋中去,使北部湾成为中国高生物量的海区之一。出产的鱼贝类有500多种,其中具有捕捞经济价值的50多种,以红鱼、石斑、马鲛、鲳鱼、立鱼、金线鱼等10多种最为著名,其他海产中的鱿鱼、墨鱼、青蟹、对虾、泥蚶、文蛤、扇贝等品种,以优质、无污染而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声誉。鱼类总资源为75万吨,其中底栖鱼类资源量为35万吨,约占总资源量47%,总可捕量约为40万吨。鱼类集聚大致分为两大类型:

①北部湾沿岸区,主要经济鱼类有蓝圆鲹、二长棘鲷、蛇鲻类、断斑石鲈、真鲷、马鲛、青鳞、鰶鱼、海鳗、金色小沙丁、脂眼鲱、鲇鱼、水公鱼、海鲶等30多种,还有鱿鱼、墨鱼、章鱼以及20多种虾类。

②北部湾口至湾中部区,主要经济鱼类有蓝圆鲹、金线鱼、多齿蛇鲻、大眼鲷、马六甲鲱鱼等。由于海洋水文条件控制,湾东部和北部为鱼类产卵、育幼水域,以小型鱼类居多,是鱼类资源繁殖保护区;成鱼向湾西、湾中回游,以大中型鱼类为主,是中国尤其是广西渔民的传统捕捞区。北部湾渔场可分为三大部分,渔场面积近4万平方海里。

(1)湾北渔场

从广西沿岸至北纬20度30秒的海域,其中又分为涠洲岛以北禁渔区和涠洲岛以南的近海渔场。前者主要是鱼虾的繁殖场,是鱼类资源繁殖保护区,其中有5个沿海虾场:营盘虾场,白虎头-冠头岭虾场,沙头虾场,防城港一三娘湾虾场,斜阳岛南虾场;2个鱼类产卵场:大风江以东、涠洲岛以北的水域是二长棘鲷鱼的产卵场,龙门江口至珍珠港为蓝圆鲹、真鲷、鲻鱼、断斑石鲈、鸡笼鲳、金色小沙丁鱼、脂眼鲱鱼的产卵场。

(2)湾中渔场

主要是以夜莺岛为中心的渔场。渔场位于几个水团交汇的区域,浮游生物丰富,饵料充足,海底平坦,底质为沙泥,平均水深只有38米,适于底拖网作业,是优良的底拖渔场。

(3)北部湾南部外海渔场

范围包括北部湾湾口以南80米~200米水深的南海大陆架,是一个新开辟的渔场,大部分为经济价值高的鱼类。据估算,该海域底层鱼类资源为4吨/平方公里,底层鱼类资源为14万吨,中层鱼类资源为5万吨,总共资源量为19万吨,最佳可捕量为9.5万吨,目前尚属开发阶段,潜力相当大。

2.海洋养殖资源

广西浅海滩涂广阔,水质肥沃,生物品种繁多。在10万公顷的滩涂面积中,可养殖面积达6.67万公顷,占滩涂总面积的66.3%,其中近期可利用养殖的滩涂面积

有2.67万公顷,分别占滩涂总面积和可养殖面积的26.5%和40%;20米水深以内的浅海面积有65万公顷,可养殖面积达26万公顷,占浅海面积的40%。滩涂养殖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有文蛤、泥蚶和毛蚶、牡蛎、贻贝、瓜螺等贝类和方格星虫、沙蚕、窣蛏(竹蛏)、海胆、三尤梭子蟹、锯缘青蟹、对虾等。从滩涂生态环境看,以南流江口以东的沙滩和沙泥滩,滩涂平坦,淡水较少,盐度较高,适宜星虫、文蛤、窣蛏、毛蚶生产繁殖;南流江口以西的泥滩和沙滩海岸弯曲,河流注入多,海水盐度较低,水质肥沃,适宜星虫、文蛤、泥蚶、沙蚕、牡蛎等生长繁殖。从潮间带分布看,高潮带以甲壳类为主,蟹类最多;中潮带以下以虾类为主。浅海养殖主要有珍贵鱼种、珠贝类、虾类、蟹类、藻类等。

主要的养殖资源有:

①珍珠

广西沿海所产的珍珠驰名中外,在世界上被称为“南珠”,是一个宝贵的养殖品种,珍珠由马氏珍珠贝所产,广西沿海分布面积达数万公顷,主要产于合浦营盘和防城珍珠港两地,可养殖面积为0.47万公顷,其中可供近期开发的最佳面积有466.67公顷。

②牡蛎

分布于广西沿海天然牡蛎资源面积达20多万公顷,可供近期开发利用的面积为

3.33万公顷,其中可供开发最佳面积有0.67万公顷,主要分布于茅尾海至大风江口一带海域上。

③对虾

广西沿海均可养殖,但主要以铁山港至营盘、北海大冠沙、光坡至防城港、江平至北仑河口岸段为主。

④青蟹

在广西沿海到处均有分布,但主要以茅岭江、钦江、金鼓江、鹿耳环江、大灶江、大风江、江平、山口、石头埠等岸段为主。

⑤文蛤

广西沿海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区域在大风江口两岸。

⑥泥蚶

在广西沿海均有分布,主要产于犀牛脚平山一带、光坡薄寮尾、暗埠江口、西场官井、水儿等海域。

⑦毛蚶

主产于沙田、西场、沙岗、党江、犀牛脚一带海域,天然资源面积约1.33万公顷。

⑧日月贝

主要分布在白虎头东南海域。

⑨江蓠

以大番坡至南流江口和石头埠至营盘一带海域为主。

⑩鱼类

以珍珠港、龙门、石头埠及涠洲岸段为主,可开发名贵鱼类和海参养殖。

3.海洋空间资源

广西海岸线东起与广东接壤的英罗港,西至中越边界的北仑河口,岸线总长1,595公里,直线距离为185公里,海岸线的曲直比高达8.6:1;有大小岛屿624个,面积为45.81平方公里,岛岸线长354.46公里;浅海滩涂面积为7,500平方公里。其中,20米水深以内的浅海面积6,488平方公里,滩涂面积1,005平方公里。

广西海岸线曲折,港湾水道众多,天然屏障良好。从东至西,有英罗港、铁山港、廉州湾、大风江口、钦州湾、暗埠江口、防城港、珍珠港、北仑河口等10多个大中型天然港湾,其中不少港湾具备水深港阔、避风隐蔽、不冻不淤等特点,建港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据初步估计,这些港口可建成120个以上的万吨级深水泊位,开发后年吞吐能力可达1.4亿吨。其中,钦州港、防城暗埠江口、铁山港的泊靠能力可达10万吨级,防城港、珍珠港可达5万吨级,这些潜在的港口资源能够满足海运业向大型发展的趋势,具备与世界各大港口直接往来的条件。目前,广西开发的共21个大小港口,其中仅有防城港、北海港、钦州港、铁山港初步开发为商业运输港口,吞吐能力为700多万吨,开发利用程度很低,潜力巨大。

4.海洋生物资源

广西沿海滩涂生物资源丰富,共有47科、140多种,以贝类为主。其中,牡蛎资源量有4,000吨,文蛤资源量有8,500吨,毛蚶资源量有22,000吨,方格星虫资源量有4,000吨,锯缘青蟹资源量有140吨,江蓠资源量有190吨。这些都为滩涂养殖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

广西浅海生物资源也很丰富,在20米水深以内的浅海范围内,有浮游植物104种、浮游动物132种,其年均总量分别为每立方米1,850万个细胞和137毫克;各类海洋生物达1,155种,其中,虾类35种,蟹类191种,螺类143种,贝类178种,头足类17种,鱼类326种。经济生物中,有2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资源量有6,000吨;有10多种经济虾类,资源量有6,000吨;有3种经济头足类,资源量有700吨。另外,北部湾有昂贵药用价值的海洋生物资源也较为丰富。其中:鲎有4种,资源量有数万吨,年产量约20万对;河豚有8种,仅棕斑兔头鲀年可捕量可达1.1万吨;海蛇有9种,沿海的活海蛇年产量约75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