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礼仪故事

明礼仪故事

礼仪经典小故事社会一直以来都在提倡讲文明,懂礼貌,然而,如今依然存在着许许多多不文明的人与 现象,而这些终将影响社会的发展。即便如此,从古至今也存在一些非常注重文明的人,那么我们就一起阅读 ta 们的故事, 并且以此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文明的人! 一、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着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 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 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 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 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 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 人都向他学习。二、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 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 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 程朱学派。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 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 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 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 (1053~1123 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 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 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后来,“程门立 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三、孔融让梨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 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 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 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 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四、总理道歉 霍克就任澳大利亚总理期间,有一次在一家商场内与一位老人就养老金问题发生争执。

霍克一时冲动,骂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家伙。”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霍克举行记者招待 会,就自己不文明的语言,公开向这位老者道歉。他说:“那天我非常烦恼,但这不能成为 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如果我确实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这位先生道歉,诚请宽容 我的不逊。”五、列宁让路 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 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备自己退回去。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走 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 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列宁毫无疑问是一位伟人,但他却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贵而 无礼,这更显出了他伟大的品质。六、“忍气吞声”的林肯 有一次,美国总统林肯和儿子罗伯特驱车上街,遇到一列军队在街上通过。林肯随口问 一位路人:“这是什么?”林肯原想问是哪个州的兵团,但没有说清楚。那人以为他不认识军 队,便粗鲁地回答:“这是联邦军队,你真是个他妈的大笨蛋。”林肯面对着一个普通路人对 自己的斥责,只说了声“谢谢”,毫无怒容。七、委屈奖的来历 上海公交 22 路车售票员柯莉萍,曾获得一个很特殊的奖项——“委屈奖”。一天,一名 男青年买车票时,故意将一口痰吐在一张伍角纸币上,又扔在车厢的地上。其他乘客在指责 男青年的同时,也悄悄地注视着柯莉萍。只见她弯下腰拾起纸币,用餐巾擦去痰沫,随后又 礼貌地向男青年递上车票。柯莉萍的行为受到了乘客的赞扬,男青年更是自感惭愧,向柯莉 萍道了歉。事后,同事向车队汇报了此事,车队领导于是向柯莉萍特别颁发了“委屈奖”,以 鼓励全队的售票员。八、以尊重换尊重 在南北朝时期的齐国,有一个叫陆晓慧的人,他才华横溢,博闻强识,为人更是恭谨亲 切。他曾在好几个王的手下当过长史,可以说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人了,然而他却从来不把自 己看得很高,前来拜见他的官员,不管官大官小,他都以礼相待,一点儿也不摆驾子。如果 客人离开,他更会站起身亲自将对方送到门外。有一个幕僚看到这种情景,很是难以理解,就对他说:“陆长史官居高位,不管对谁, 哪怕对老百姓也是彬彬有礼, 这样实在有失身份, 更什么也得不到, 长史何必这样麻烦呢?” 陆晓慧听了不以为然地轻松一笑,说道:“欲先取之,必先与之。我想让所有的人都尊重我, 那我就必须尊重所有的人。”陆晓慧一生都奉行这个准则, 所以得到非常多的人的尊重和支持, 他的政绩也远远地超 过别人。九、文明礼仪的楷模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又是文明礼貌的楷模。他认为:随地吐痰、 留长指甲、不刷牙等陋习,都是违反文明礼貌的行为,是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传统不相称 的。他提倡“诚忠形外”,注意“一举一动之微”的文明。 一个春雨霏霏的日子,漫画“三毛”的作者张乐平一手撑雨伞,一手提蛋糕,去看望 50 余年没有见过面的小学启蒙老师陆寅生。

陆寅生曾经给张乐平出了个题目, 指导他画政治讽 刺画,这是张乐平学漫画的开始。此事虽已过去 50 多年,但张乐平记忆犹新。80 多岁的陆 老师把张乐平打量了一下,问:“你是谁?找谁?”张乐平说:“我是张平啊,现在叫张乐平。” 陆老师兴奋异常:“几十年来难得你还想着我,真不容易啊!”张乐平说:“我的第一幅漫画是 您教我画的,我一直没有忘记您!”十一、朱德尊师 1957 年初,朱德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和大家一起看戏。开演前,朱德同志和周围的观 众愉快地交流,这时,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旁人的搀扶下走进礼堂,朱德见老人来了,急 忙起身向前,立正行军礼,礼毕又亲切地叫了一声“叶老师”,然后,朱德又请老人入座,待 老人坐定后,自己才坐下。原来,这位老人叫叶成林,是朱德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 的教官。十二、傲慢的小老鼠 从前有一只小老鼠,总觉得自己了不起,对别人很不礼貌。一次他去上学,一只蜗牛迎面走了过来,挡住了他的去路。小老鼠凶巴巴地说:“小不 点儿,滚开,别挡我的路!”小老鼠说着一脚踢了过去,把蜗牛踢得滚出去很远。有一次,小老鼠到河边喝水,觉得河里的一条小鱼妨碍了他,于是,捡起一块石头就扔 了过去。小鱼受到袭击,吓了一跳,慌忙躲避。小老鼠哈哈大笑说:“知道我的厉害了吧”。一天晚上,小老鼠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只小猪躺在路边,就趾高气扬地说:“谁给你这 么大的胆子,竟敢挡住我的路”说着,一脚踢了过去。“嘭”地一声,小老鼠正好踢到小猪的脚 上,小猪倒没什么事,小老鼠却“唉呦,唉呦”地叫了起来,原来他的脚肿起了一个大包。小 猪站起来对小老鼠说:“你对别人傲慢无礼,不懂得尊重人,今天尝到苦头了吧!只有尊重 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小老鼠看着受伤的脚,羞愧地低下了头。十三、都是不文明惹的祸 在一座神秘的大森林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精灵,它们有着一双透明的翅膀,尖尖的耳 朵,小巧可爱。而在森林的另一头,住着他们的敌人,它生得丑陋,名为丑八怪。他专抓不 讲文明的小精灵,上帝规定,只要小精灵有不礼貌的,就任凭丑八怪处置。这下可美了丑八 怪,每隔几天,就会有小精灵被它抓进金鸟笼里。小精灵们再也受不了这种日子了。决心要改变这种命运。它们坚持每天做文明的小事。

可总有懒惰的,懒懒是一个非常懒的小精灵,他懒得去做这些。每天还是呼呼睡大觉。见了 长辈不礼貌,这可惹了大祸,丑八怪在魔球里发现了这个小东西,欣喜若狂,立刻派手下去 抓它回来。懒懒这时还在苔藓上睡觉呢,丑八怪的手下轻而易举的就将懒懒抓走了。当懒懒睡醒时, 先是伸了个懒腰, 然后长舒一口气, 刚要起来就撞倒了, 丑八怪尖笑着: “啊哈,小东西,我可真幸运,我已经好久没抓到过小精灵了,一会儿,我要把你做成点心, 填饱我这肚子。

”懒懒吓得又哭又叫, 他可真后悔当初自己太懒, 为什么自己的名字叫“懒懒”, 就在这时,同伴来救它了,咪咪和精精用魔法将丑八怪困住,偷出钥匙打开了笼门,又使用 瞬间飞移回到了精灵城堡。懒懒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精灵长老安慰它说:“孩子,不必担 心,只要你以后礼貌待人,就会幸福快乐的。”懒懒听后发誓,今后一定要做一个文明的小 精灵。

十四、问路礼仪 牛皋向一位老者问路,他在马路上吼道:“哎,老头儿!爷问你,农场怎么走?”老人说 “往前走 1500 丈”。牛皋奇怪地说“怎么是丈不是里呢”。老人说“我们这儿说丈不说理”,牛皋 红着脸走了。过了一会儿,岳飞也来到这里,他先下马,然后上前施礼,“请问老丈,方才 可曾见一个骑黑马的?他往哪条路上去了?”老人见岳飞颇有礼貌,便耐心的给他指路。这 正如俗话所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十五、仅仅因为一口痰吗 这是一场艰难的谈判。一天下来,美国约瑟先生对于对手——中国某医疗机械的范厂长,既恼火又钦佩。这个 范厂长对即将引进的“大输液管”生产线行情非常熟悉。不仅对设备的技术指数要求高,而且 价格压的很低。在中国,约瑟似乎没有遇到过这样难缠而有实力的谈判对手。他断定,今后 和务实的范厂长合作,事业是能顺利的。于是信服地接受了范厂长那个偏低的报价。“ok!”双方约定第二天正式签定协议。天色 尚早,范厂长邀请约瑟到车间看一看。车间井然有序,约瑟边看边赞许的点头。走着走着, 突然,范厂长觉得嗓子里有条小虫在爬,不由得咳了一声,便急急的向车间一角奔去。约瑟 诧异地盯着范厂长,只见他在墙角吐了一口痰,然后用鞋底擦了擦,油漆的地面留下了一片 痰渍。约瑟快步走出车间,不顾范厂长的竭力挽留,坚决要回宾馆。第二天一早,翻译敲开范厂长的门,递给他一封约瑟的信:“尊敬的范先生,我十分钦 佩您的才智与精明, 但车间里你吐痰的一幕使我一夜难眠。

恕我直言, 一个厂长的卫生习惯, 可以反映一个工厂的管理素质。

况且, 我们今后生产的是用来治病的输液管。

贵国有句谚语: 人命关天!请原谅我的不辞而别,否则,上帝会惩罚我的……” 范厂长觉得头“轰”的一声,像要炸了。十六、垃圾回家记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 以“礼仪之邦”着称于世。

古今中外, 许多知礼谦让的故事流传至今。

比如:众所周知的“孔融让梨”,说的是孔融七岁时,便懂得礼让;“张良拾鞋”讲的是张良尊 敬老人,主动拾鞋,并恭恭敬敬地给老人穿上的故事。国家主席毛泽东,虽然身居高位,却 平易近人,谦恭礼让。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待客热情周到,是世界公认的最有风度的领导和 外交家。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得到启示:我们从小就要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说起文明礼貌, 我想起一件发生在我身边的事。

有一天, 我和往常一样走在回家的路上, 到了楼梯口,我发现墙角有一袋垃圾,这时候楼上的胡奶奶正好走下来,一开始,她没有注 意到墙角的垃圾,因为她的眼睛不太好,这时又迎面走来了一位叔叔,胡奶奶回头瞄了他一 眼,这才发现了墙角的垃圾,于是转身走回到原地,捡起那袋垃圾,走到垃圾桶面前,“扑 通”扔了进去。这袋垃圾回到了应该属于它的地方,胡奶奶也悄然离去。看着胡奶奶离去的 身影,我的心里十分后悔,为什么我没有去捡那袋垃圾呢?虽然这是一桩不起眼的小事情,但她却是保护环境的意义所在。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人人争做环境保护的小卫士,人人争做合格的文明礼仪小 公民!十七、让座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和妈妈 12 路去爱特购物。上车的人真多,我和妈妈上车 后赶紧找了两个座位坐了下来,很快车上就没座位了。不一会儿,汽车开到了电影院站头。

这时,上来一个大约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她步履蹒跚地上了车,不等老奶奶站稳,车子又启 动了,差点把那位老奶奶给摔倒了,大家都好像没有看见似的。而我呢,坐在一旁想:如果 我把座位让给她,那我自己离到站还那么远……我真是又想让座,又不想让座。这时仿佛有 一个声音在对我说:“你是一名少先队员,应该讲文明,讲礼仪,要乐于助人。”我想了想, 就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就在我准备让座的时候, 忽然有一位七八岁的小女孩站起来了, 她声音甜甜地对那位老 奶奶说:“老奶奶,您坐我的座位吧!”“谢谢你,你真是个好孩子!”老奶奶感激地夸奖这位 小女孩。望着这位大眼睛、圆脸蛋的小女孩,我忽然有一阵愧疚感:我最初为什么犹犹豫豫,不 想让座呢?小女孩的一举一动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永远难以忘记。十八、“会”说话 大作家夏衍老人临终前感到身体十分难受,秘书就说:“我去叫大夫。”不料老人极其困 难的说了一句:“不是?叫?,是?请?。”公共汽车上,一中年妇女提着鱼上车,蹭脏了中学生小刚的新衣服。中年妇女:“衣服 脏了没关系,回家洗洗就行了。”小刚笑了:“阿姨,我该说的话都让您说了。我只有说?对不起了!?”众人向小刚投来赞 许的目光,中年妇女被这幽默的批评羞红了脸。

十九、文明从小事做起 我国是世界是着名的文明古国、 礼仪之邦, 有着悠久的礼仪传统。

从古到今, 代代相传。

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仪也不断发展,并加入新的内涵,能给人以启迪和力量。 事情发生在前年冬天,天气已经非常冷了。北京的冬天寒风凛冽,我们全家乘车外出看 电影。因为奥运会官员到北京考查,北京的街头到处都摆着各色塑料花卉,冬日里让人感到 了一丝暖意。我们在车里吃着零食,听着音乐,惬意极了。快到东直门时,妈妈将装有废物的垃圾袋顺着车窗就投向外面,我急忙制止已来不及。

我要求爸爸把车开回去捡起垃圾,可妈妈说车已经无法返回,再说路上车那么多,如果回去 的话撞车怎么办?妈妈甚至说下次改掉也就罢了。

可我坚决不干, 最后爸爸终于把车开了回 来。妈妈找回了扔掉的垃圾。虽然耽误了好多时间,但全家都认为我这样的做法是对的。回 家的路上, 机场高速路两边的树上挂着好多不同颜色的垃圾袋, 全家人都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从此以后,我们全家人都以实际行动成为“讲文明、护环境”的大使。上周,我们全家去 爬香山,赏红叶,带了好多食物去野餐。野餐之后,大家分别将垃圾收好,背着下山,到有 垃圾桶的地方才扔掉。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家里再也不用我监督,都会自觉所为。妈妈更是 用实际行动让我感动。她经常会在公共场所将地上的垃圾捡起,扔进垃圾桶。讲文明、讲礼貌,需要的是人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我们有 义务去帮助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去学习文明、 实践文明。

因为我们今天有了丰富的物质生 活,更需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成为强大的、高度文明的国家,文 明才能受到更多人的敬仰。

二十、张良拜师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 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 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 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 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 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 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 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 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 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 鸡一叫, 张良就赶去, 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 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 “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 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 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 后 13 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 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10 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 100 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 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 公兵法》 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 沛公认为很好, 常常采用他的计谋, 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 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 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

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明礼仪故事

孔融让梨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程门立雪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人们常用“程门立雪”的成语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求学心诚意坚.

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

 

明礼仪故事

文明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那么,大家知道我国古代有哪些文明礼仪小吗?下面小编分享12个中国文明礼仪,供大家参考。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1、孝感动天

孝感动天

舜,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明礼仪故事

国文明礼仪小故事2、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 曾子 ,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 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 吾日三省吾身 (《论语 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 宗圣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3、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 文景之治 。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4、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 孝哉,闵子骞! (《论语 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 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 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5、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 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 孔子赞扬说: 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孔子家语 致思》)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6、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7、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8、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9、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10、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11、怀橘遗亲 陆绩,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 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 陆绩回答说: 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

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中国文明礼仪小故事12、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 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 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文明礼仪相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