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的教学设计

自然灾害的教学设计

防自然灾害教育教案

活动目的:通过此次活动加深学生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以及自我保护能力,希望当遇上自然灾害时所受到的伤害减到最低。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什么是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自然,科学应对灾害。

二、讲解各种自然灾害

1、洪水灾害:由于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中国可发生多种类型的洪水灾害,如:暴雨洪水、融雪洪水、雨雪混合洪水、冰凌洪水、溃坝洪水、山洪灾害、风暴潮灾害等。就全国而言,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影响最频繁、范围最广泛、危害最严重的是暴雨洪水。

2、干旱灾害:中国水资源短缺,总体上严重缺水。全国60%的城市缺水,其中有110座城市严重缺水。

3、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发生频率较高、影响较大、危害较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灾害性天气发生时,如能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减轻气象灾害。人类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中,逐步形成了适应当地气候常态的社会生产系统以及生活方式。这样的系统对于气候的正常变化是能够应付的,并作为资源加以利用。但当气候变化超出它的正常变化范围时,人类原来形成的社会生产系统,便不能适应,发生灾害。

4、地震灾害: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象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

5、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三、自救常识

1、洪水突来如何应对——冷静观察 迅速转移

(1)冷静观察水势和地势,然后迅速向附近的高地、楼房转移。

(2)就近无高地楼房可避,可抓住有浮力的物品如木盆、木椅等。必要时爬上高树也可暂避。

(3)切记不要爬到土坯房的屋顶,这些房屋浸水后容易倒塌。

2、防冰雹如何避险——防雹勿忘防雷电

(1)关好门窗,妥善安置好室外物品。

(2)切勿随意外出,确保老人小孩留在家中。

(3)如在户外,不要在高楼屋檐下,烟囱、电线杆或大树底下躲避冰雹。

(4)在防冰雹的同时,也要做好防雷电的准备。

3、地震来临——送你防震自救口诀

(1)高层楼撤下,电梯不可搭。

(2)平房避震有讲究,是跑是留两可求,因地制宜做决断,错过时机诸事休。

(3)次生灾害危害大,需要尽量预防它,电源燃气是隐患,震时及时关上闸。

(4)强震颠簸站立难,就近躲避最明见,床下桌下小开间,伏而待定保安全。

(5)震时火灾易发生,伏在地上要镇静,沾湿毛巾口鼻捂,弯腰匍匐逆风行。

4、火灾如何逃生——浸湿衣物披裹身体

(1)保持镇静,迅速判断危险地点和安全地点,尽快撤离。

(2)逃生时不可蜂拥而出或留恋财物。必须穿过火区时,应尽量用浸湿的衣物披裹身体,捂住口鼻,贴近地面。

(3)火灾发生后威胁最大的往往是浓烟,想办法以湿毛巾掩口鼻呼吸,降低姿势,一路关闭所有背后的门,它能降低火和浓烟的蔓延速度。

(4)身上着火,千万别奔跑,可就地打滚,将身上的火苗压灭,或跳入就近的水池、水缸、小河等。

(5)身处楼上,寻找逃生路一般向下不向上。进入楼梯间后,确定楼下未着火时再向下逃生。

(6)楼梯或门口被大火封堵,楼层不高时,可利用布匹、床单、地毯、窗帘等制成绳索,通过窗口、阳台、下水管等滑下逃生。

(7)楼层高,其他出路被封堵,应退到室内,关闭通往着火区的门、窗。有条件的用湿布料、毛巾等封堵着火区方向的门窗,并用水不断地浇湿,同时靠近没有火的一方的门窗呼救。晚上可用手电筒、白布摆动发出求救信号,决不可乘坐电梯,也不可贸然跳楼。

5、避免雷击灾害——远离天线、电线杆、避雷针

(1)远离建筑物的避雷针及其接地引下线。

(2)远离各种天线、电线杆、高塔、烟囱、旗杆,如有条件,应进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金属壳的汽车、船只,但帆布的篷车、拖拉机、摩托车等在雷雨发生时是比较危险的,应尽快远离。

(3)尽量离开山丘、海滨、河边、池塘边,尽量离开孤立的树木和没有防雷装置的孤立建筑物,铁围栏、铁丝网、金属晒衣绳边也很危险。

(4)外出时应穿塑料材质等不浸水的雨衣,不要骑在牲畜上或自行车上;不要用金属杆的雨伞,不要把铁锹、锄头扛在肩上。

(5)人在遭受雷击前,会突然有头发竖起或皮肤颤动的感觉。这时应立刻躺倒在地,或选择低洼处蹲下,双脚并拢,双臂抱膝,头部下俯,尽量降低自身位势、缩小暴露面。

(6)关好门窗,防止球形雷窜入室内造成危害;把电视机室外天线在雷雨天与电视机脱离,而与接地线连接;尽量停止使用电器,拔掉电源插头;不要打电话和手机;不要靠近室内金属设备,不要靠近潮湿的墙壁。

四、总结。

要学会自救互救知识,科学救人。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中学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专业论文、外语学习资料、行业资料、文学作品欣赏、10防自然灾害教育教案等内容。

自然灾害的教学设计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章来源

课件 w ww.5 Y

K J.CO

M

第四节  自然灾害

全体地理教师  2013年10月17日星期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自然灾害的概念,认识我国自然灾害的分类。

2、能够运用资料说明我国多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原因分析。

3、了解一些救灾、避灾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灾害,学会自我避灾。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2、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原因。

难点

通过所学知识,会分析我国常见自然灾害的分布及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

我国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但也有不利。如水旱灾害等,会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

[讲授新课]结合课本55~56活动判断自然灾害,得出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 要有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作为诱因。

2、 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因此,判断某种现象是否属于自然灾害时需要把握两点:

1、 成因是否为自然因素

2、 是否对人类造成损害。

(一)常见的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分类

1、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灾害。(结合图片说明)

2、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结合图片说明)

(二)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活动一:展示图2.48“中国主要气象灾害的分布”图,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 我国的洪涝多发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种分布特点是如何形成的?

洪涝多发区大多在我国  以南的地区(即南方地区)

该地区降水丰富且集中,地势低平,河流较多,易发生洪涝。

2、 干旱多发区主要分布在哪里?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干旱多发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华北地区。

因为华北地区降水少,尤其是春季降水少,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3、 根据地图说出强冷空气的源地,它大致沿什么方向运动?

  西伯利亚,大致沿东南方向运动。

4、 寒潮主要影响我国的哪些地区?为什么南方地区受寒潮的影响较小?

寒潮影响我国除  以外的大部分地区。

南方地区距离冬季风的源地远,并且受重重山脉的阻挡,所以南方地区受寒潮的影响小。

5、 台风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哪些地区?为什么?

台风主要分布在我国  地区。

因为台风从低纬度海洋入侵,登陆后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台风地区常出现大风、暴雨天气,大风会破坏建筑物,造成翻船事故,暴雨引发洪涝,但也可环境旱情,如长江地区的伏旱天气。

过度: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国家之一,同一时间往往有很多地区发生自然灾害,同一地区,不仅会出现多种自然灾害,而且不同的自然灾害有时还会连续发生。

活动二:展示图2.49“中国主要地质灾害的分布”图,师生讨论以下问题。

1、 我国的地震多发区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

地震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和东南地区。

西南地区处在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即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处;东南地区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即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

自然灾害的教学设计

活跃。

2、 我国超过8级的大地震位于哪几个省区?

超过8级大地震位于  、  、  、  。

从图中可看出台湾省发生的地震最多。

3、 我国的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分布区在哪里?为什么?

滑坡、泥石流主要分布在  的山区,以  最为集中。位于地势第二阶梯,地处我国高原、山地与丘陵、平原的过渡地带,地面崎岖,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承转: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在生产生活中,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有效的防灾减灾呢?

(三)防灾减灾

活动三:结合课本59~60的图片

1、 这几幅图反映了什么内容?(防灾减灾措施)。

2、 掌握常见的避灾方法;地震的预防,泥石流的预防

3、 救灾时感人画面,提高珍惜生命意识。

[课堂小结]

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但我们只要注意做好防灾减灾的工作,就能将自然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作业布置]  地理填充图册

[板书设计]  第四节自然灾害

1. 常见的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灾害

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山区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

2.我国自然灾害频发 

3.防灾减灾

文章来源

课件 w ww.5 Y

K J.CO

M相关教案:

上一篇教案: 下一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