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读书笔记

篇一:《报刊的四种理论》读书笔记

txt">《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由美国“传播学之父”韦伯尔·斯拉姆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翻译、新华出版社于1980年出版。

报刊是历史的记录者,是社会存在的一面镜子。报刊伴随着历史的更迭、人类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完善而不断前进,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报刊发展状态,不同的国家报刊的形式有极大差别,不同的报刊服务于不同的对象和阶级,不同的政治制度有与之相适应的报刊体制。本书认为造成这些差异基本和重要的原因是:“报刊总是带有它所属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形式和色彩,特别是报刊反映一种调节个人与社会的社会控制的方式。”以报刊的变化发展趋势和现状为基础,作为社会意识存在的报刊理论也相应发生改变,斯拉姆根据报刊的实际发展状况,在本书中将报刊理论分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四种,以时间为脉络,一章一理论,结构清晰,论述深入,内容丰富。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报刊理论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发展的,它们服务于各自所处阶段的政治制度,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论和苏联共产主义理论,是随着报业的实际发展需要而诞生的,我们不能判断哪种理论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哪种理论是最好的或是最差的,因为不同的政治制度建构着不同的传媒宏观体制,只有与政治制度相适应的传媒体制才会在具体的社会结构中得以生存,这四种理论各自满足了当时所属报业阶段、国家政府建构、政治制度的现实需求而得以存在,因此成为斯拉姆等人笔下典型的传媒体制理论。

我国新闻界一直倡导负责任的自由,但我个人认为它所倡导的责任胜过新闻界所享受的自由,即责任大于自由,如果新闻界不能胜任,它的自由会遭致限制。在我国的政治体制和发展历史背景之下,我国的新闻界必须积极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给公众,充当国家和人们的喉舌;新闻界必须慎重选题、评论,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特别是要求在其他国家面前塑造强国、大国以及团结和平的形象;新闻界应该提倡道德,构建稳定的社会环境;新闻界应该引导正确舆论?

可见新闻界之职责是任重道远而多样的。虽然新闻界有权利和自由报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层面的事实,但不是绝对自由化,比如反党、反国家、反人民、反政府,这一类的言论是会遭到严格的控制的,甚至现在许多没有涉及到党、国、政府利益的节目,也遭到停播与封杀,可见新闻界的职责随着时代和自身的发展在不断地扩充和延伸。 我国的广电总局掌握了电视节目的生杀大权,从2002年至今,它发布了一系列的禁令:2002年全民热捧《流星花园》的时候,广电总局下令停播;2004年规定黄金时间不得播放“凶杀暴力涉案剧”、禁止网络游戏类节目播出、“红色经典”不许戏说;2006年3月规定跨省赛事参赛选手年龄必须年满18岁,这给了“超女”等选秀节目当头一棒;2006年4月规定《超级女声》主持人不得有倾向性、要张扬主旋律等;2006年8月下令9月1日起各级电视台黄金时间不得播出境外动画片;2007年1月规定卫视黄金档只能播放主旋律影视作品;2007年4月批准“快乐男声”举办后,要求其设计一些公益性内容,参赛曲目要积极健康,弘扬主旋律,尽可能不出现落选歌手泪流满面、亲友抱头痛哭、歌迷狂热呼叫等场面和镜头;2011年,《超级女声》因为过度娱乐性遭封杀等等。一系列禁令的发布,都是为了“责任”二字,以上节目被“禁令”的原因种种:情感戏比例超标、误导青少年

《政治文化》读书笔记

价值取向、影响国产动画发展、主旋律缺失等等,可见新闻界承担之责任如此之重,遭受限制也如此之多。

2011年10月下旬,广电总局出台新政“限娱令”,要求各卫视频道在晚上7:30- 10:00的黄金时间,每周娱乐节目不能超过两档,此外各台必须设一档道德建设类节目,选秀

节目数量也将严格受限。其颁布“限娱令”原因如下:近年来,我国各地电视台为迎合时代潮流,走市场发展道路,不断增加娱乐类节目的播出场次和时间。这些娱乐类节目,一方面在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由于一些电视台急于上节目,出现了一些节目质量上的问题,例如:某些电视台为迎合观众,聘请港台明星上节目,这些节目在内容上存在着一些严重问题,低俗,庸俗,甚至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都出现过;还有一些婚配类节目,为了追求节目的刺激性,虚假宣传,栏目组自编自演;节目形态雷同、过多过滥的婚恋交友类、才艺竞秀类、情感故事类、游戏竞技类、综艺娱乐类、访谈脱口秀、真人秀等类型节目。这些问题,都已经严重影响了观众的精神生活,都严重影响了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和审美,严重影响了社会道德与社会规范的执行。

新闻界的自由不是绝对的,在我国的国家体制与社会背景之下,像自由主义理论中所提倡的自由是绝对不能获得的,我们有着严格的新闻制度和新闻要求。在我国,新闻媒体是国家和人民的喉舌,虽然这是对新闻媒体功能和作用的极大肯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紧箍咒;新闻媒体是一个公众交流意见和思想的平台,但是当其言论破坏和诋毁国家、政府形象时,这种平台便被撤销了,或者戴上了政府的镣铐;新闻媒体和受众都有权利提供信息,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形式发布新近发生的事实,但是媒体把关人,即编辑、论坛坛主等会依据国内政策、阶段路线、引导方向去有选择性发布信息;新闻媒体有舆论监督的权利,可以代表某级党政权力的监督,也可以代表公众对各种社会事务的监督,但是这种舆论监督是有一定尺度的。

新闻界的“三俗”现象泛滥、过度娱乐化倾向、新闻工作者的“哈巴狗”趋势等种种不良现象,是对其自身应承担责任的秒杀和蔑视,不负责任的自由在我国是无法给予的,因为没有如此胸怀开阔的政府。新闻界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现实:新闻界从来都没有绝对的自由,它承担的责任——国家和政府的喉舌、满足公众获知需求、提供娱乐、提倡道德等,要求它重视自身的使命,才能保障和维持现存的自由,否则,只能是被限制和封杀。

施拉姆等人研究的四种报刊理论,都是在特定时期、特定国家、特定文化背景之下所产生的,那么随着时代的变迁,新闻界自身的发展,关于新闻界的理论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扩充和完善。

篇二:《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完

">新媒体传播 201405523008 宋昀潇

摘要:

作者黄仁宇区别于以往的编年体、纪传体等的历史作品,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以崭新的方式浓缩在短短二十多万字里。以往的历史作品,不论是史家之绝唱史记抑或是同样与黄仁宇生活在同时代的柏杨,所著历史书中大抵以记述著名人物或纯粹年份大事为主,但在《中国大历史》中,黄仁宇并不单单满足于记人事而是将表象后的成因以经济、政治、文化等的角度去剖析还原当时面貌。 全书从夏商周开始至1920年代结束,其中的十七章1800年:一个瞻前顾后的基点与二十章现代中国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为黄老先生横向对比于国外的总述。

全书脉络:

第一部分 夏商周

第一章 西安与黄土地带

第二章 亚圣与始皇

第三章 土壤、风向和雨量

其中二章与三章穿插着秦国与始皇的介绍,但并不妨碍我们将其归于第一部分夏商周中。全书的一开始就是从西安这个十三朝古都开始,就在我以为全书均是按照地缘政治书写展开后作者笔锋一转开始对商文化的介绍,甲骨文是商文化的最佳代表。

而至周,影响中国后世千年的儒家文化,在这里起源。

第二部分 秦汉

第四章 兵马俑的幕后

第五章 第一帝国:树立楷模

第六章 名士成为军阀

整整第四章,均是围绕了一人——秦始皇而展开。秦皇废分封改集权,使中国远早于欧洲数百年便走上了封建集权制。

而汉朝第一次将北方游牧民族进犯带进了我们视线中,匈奴是当时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的梦魇。外戚专权也在那时崭露头角。值得注意的当属王莽,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只可惜他的思想远超于他所在的时代,同理还有王安石,天才多属不幸,改革者多没有好下场,时代无法给予与他们思想相配套的一切经济公共设施。

若说汉朝的灭亡则不得不提到历史有名的党锢之祸。原书中如此讲“所谓党锢之祸,一方面有宦官的干预,另一方面则有为太学生所支持的名士,一般人的

印象乃是好人与恶势力之斗争。”宦官专权第一次进入到了我们的视线中,黄仁宇先生对于宦官专权所持的观点乃是年幼皇帝登基面对手握朝权的士大夫大臣们极端不信任危机感致使小皇帝们只能扶植身边亲近之人——目不识丁的宦官们来树立自己权威。

宦官与名人士大夫间的斗争似乎伴随着整大段中国封建史中。

第三部分 三国、两晋、五胡十六国

第七章 长期分裂的局面

第八章 历史向侧面进出

由于这段时期的特殊性,笔者特以单纯年份为表,有助于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时期。

按书中所述,公元220年汉代覆亡至581年隋朝兴起,当中是一段长期混乱和令人失望的时代。

公元3世纪,魏蜀吴三国长期鼎立的局面已成。准确来说则是公元220年至公元280年。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鼎立。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公元265年司马家成立晋朝。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公元316年西晋亡,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渡过江的中原氏族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国号仍为晋,史家称之为东晋。

“五胡乱华”则是公元304年至公元439年在华北建立了十六个王国。

而书中只是一扫而过的宋齐梁陈则是公元420年至589年,又称南朝,北与拓跋魏、宇文周、高齐鲜卑三朝对峙达百余年。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

第七章的结尾,作者评点中国在公元4世纪及5世纪因此陷于历史上的最低点。

第八章令我印象深刻的片段当属公元3世纪晋惠帝司马衷的何不食肉糜?这与公元18世纪的玛丽皇后没有面包为什么不吃蛋糕?是如此相似!久在深宫中淫乐不体察民世间疾苦,玛丽皇后最后被愤怒的法国人民推向了断头台,晋朝司马家的命数也已不久。

第四部分 北魏

第九章 统一的途径

为什么将北魏这一朝代单独列为一部分是因为这个朝代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显然不言而喻。黄仁宇先生专用一章分析北魏,高中时期的历史书也专用一章不厌其烦的向我们介绍北魏。

均田令与汉化是北魏最重要的两项措施。

何为均田令?书上说其原则乃所有的田土为皇帝所有,各人只因钦许而有使用权。则其重要是因为其有跨时代之效力影响中国几百年。

“485年之均田令,在中国历史上是划时代的里程碑,以后只有详细数目字

的出入,其原则经后继各朝代所抄袭,下及隋唐,施行迄至8世纪下半期,连亘约三百年。”

但作者并不对均田令表示盲目赞扬,他借读者之口表示“也可从此看出,这样的传统对现代中国的经理成为一种严重的负担。”

至于第二项汉化则不得不提到中华文化,自古以来皆是强大文化同化弱小文化,所以即使是五胡时期,中华文化依然有旺盛生命力,华夏民族依旧有充分自信力,但是到了近代,八国联军、日本侵华文化侵略演变到民族侵略,曾经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似乎有了灭顶之灾,从五四运动提倡德先生赛先生到破四旧、批林批孔等,中国人在面对外来侵略时第一次对自己文化先进性提出了质疑,第一次开始全盘否定自己全面西化自己,难道中华文化对比欧美文化就是属于弱小一方?如何能在全球化大流中固守纯粹的中华文化还是说任凭全球化大流将自身裹挟,似乎是个解不开的谜题。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东魏(534—550)残存16年后被北齐(550—577)残存27年取代。 西魏(534—557)残存23年后被北周(557—581)残存24年取代。

乱世出英雄,后隋朝建立者杨坚出现,于公元581年宣布隋朝成立,588及589两年交会间用兵五十一万八千人费时两个半月灭陈,结束中国过去三个半世纪的分裂局面。

第五部分 唐朝

第十章 第二帝国:已有突破,但未竟事功

黄仁宇将汉朝划为第一帝国,第二帝国则为唐朝自此以后再无帝国二字。为何称为帝国,从唐朝首都长安城便可窥知一二。“隋唐之重建西安以一种宏大的眼光,构成一座计划城市。东西六英里而南北五英里,这座一千年以前建造的长安城,其面积为今日西安市的八倍,其南北驰道宽五百尺。”

公元618年,李世民创建唐朝,他的儿媳妇武则天确是中国千年帝制历史上的唯一女皇。

“十年之后李治去世,她实际君临天下。她第一个儿子早死;第二个儿子显然不与她合作,被她命令自杀;第三个儿子李显被立为皇帝,只一个月即被废,从此被幽禁了十四年;第四个儿子李旦百端忧惧之余,再三辞皇帝位。武则天也下令杀她女儿太平公主的驸马,可是她又认为女儿像自己而特加恩爱。”同样身为女性,笔者在看到这段时不得不惊惧有余,武则天着实可怕,或许作为权谋家她是成功的,可若说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她绝对是连失职都算不上,直接愧对为母。

公元755年安禄山的叛变,近于全朝代时间上的中点,可以视作由盛而衰的分水岭。前一段有一百三十七年的伟大与繁荣,而接着则有一百五十一年的破坏和混乱。

这里再讲讲黄巢,易与之前的黄巾混淆。黄巾之乱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为巨鹿人张角号令下。黄巢则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自古农民起义均无好下场与结局,开头的节节胜利只为日后腐化衰亡埋下伏笔,大抵是农民自有的眼界见识具有极端局限性与小农意识,农民起义所带来的胜利果实只能为后面朝代的开创者铺路,即使到了清朝太平天国时期依然如此。

最后再来讲全书开头的地缘政治西安,公元906年之后,西安再未曾成为中国的国都。中国的重心已移至东边。东南区域尤以土地肥沃、水道交通便利而有吸引力。反观现今亦如是。西安已连续几十年位列发展速度之末,就像一个老态龙钟的老人,辉煌曾在却无力再创,交通、气候、土壤、人才等等等等西安都不再优势具备,旅行者会赞叹它的历史居住者却会埋怨它的局限,所幸一如黄仁宇最后写给西安的结语“这座古老的国都,也已在历史中充分德表现过它上下浮沉的经历了。”

第六部分 宋朝

第十一章 北宋:大胆的试验

第十二章 西湖与南宋

自公元906年起之五十四年(公元960年),中国史家称为“五代十国”阶段。但这次五个段朝代是在北方而不在南方嬗替。而所谓十国除了一个例外,则有些同时,有些前后交替,出现于南方。

公元960年之春,当时赵匡胤是五代十国中最后一个短朝代——周的统军之将。某一天凌晨他被部下将士惊醒,他们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就拥立为天子(即为黄袍加身)。

再来说王安石与新法。公元11世纪,王安石改造财政,创制出“青苗钱”、“免役钱”、“市易法”、“均输法”、“方田法”、“保甲”民兵制等。

《大历史》一书中如是之评价,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因此王安石与现代读者近,而反与他同时人物远。

王安石的思想见解、金融创制等远成熟于他所在的时空,天才注定是孤独的,无人能理解的伟大创举终也给他带来大起大落的人生仕途。空有一腔热血却无法实现,是做缩头乌龟不理眼前现实,还是如鲤鱼跃门只跃龙门?

来到南宋,作者一如全书开篇描写西安般,将向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描绘了一番。

我们可以看到杭州不同于之前的国都西安、开封等,她是一个标准的经济型国都,是消费城市、是制造业中心。

公元1126年,金人攻入开封,将宋朝当今皇帝与太上皇一并俘虏,送往东北,他们父子终身未得南还,同年(1127年)北宋灭亡。

赵佶的第九个儿子赵构自立为帝,也成了岳飞秦桧的主子,历史上称为南宋。1138年杭州成为国都。

宋朝是个积贫积弱的朝代,作者认为宋朝军事上的不振是由于经济上的无突破。评价《清明上河图》更指出图上缺乏信用机关、保险业经济及律师事务所。当然看这段时,我横批神经病三字。若公元11世纪便能出现上述机构,恐怕世界史都得改写。一些学者对待历史总爱指出局限性,并以现代性眼光看待,不过批评家都爱批评历史,对自己脚下身处的环境却是屁都不敢放一个。

1279年3月19日宋、元在崖山海战开展决战,宋军被元军击败,全军覆灭,元军随后包围崖山,左丞相陆秀夫眼看靖康之耻又要重演,在广东崖山(今新会崖门)遂背时年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南宋在崖山的十万军民也相继投海殉国,宋王朝覆亡。

第七部分 元朝

第十三章 蒙古人的插曲

成吉思汗于公元1227年攻西夏时身故。公元1271年,忽必烈创建元朝,1279年摧毁南宋。

整个元朝值得一叙的估计就只是马可波罗与远征日本。

日本这个国家甚是神奇,黑船事件即美国叩开了日本紧锁的国门,按中国人思维这跟八国联军侵华一样样啊,但日本人直到现在还设有纪念黑船事件的日子,他们将黑船事件视作国家迈向现代化的一大里程碑。唐朝鉴真和尚东渡同是如此,这个民族可以很清楚意识到自身的弱小与他人的强大,而且可以很快吸收高级文明转为自身文明。中国固守千年天朝上国思想,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转身太慢,是我们厚重的历史绑住了我们的脚步还是我们自身就已自卑不肯承认自己文明的确不如西方列强文化?

当然,私以为蒙古族的辉煌估计在元朝结束便戛然而止,从明清开始,便一直将昔日草原上的骁骑兵固定在那片草原中,直至现在。

第八部分 明朝

第十四章 明朝:一个内向和非竞争性的国家

第十五章 晚明:一个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时代

公元1368年,朱元璋所控制的长江流域已是固若金汤,于是正式宣布明朝的诞生。

书中又提到了一个地缘政治——南京。

“朱元璋奠都于南京(过去曾称建康或金陵),在不少人的眼里看来,这是一座不吉祥的国都,没有一个朝代定都于此而能在史上站得长久,即使到近代的太平天国和蒋介石亦未能幸免。”南京或许是有魔咒的,高中报志愿时,一舍友预备报那,被我们其他人及时制止,我们都说那里太邪,但是夫子庙小吃却是勾引我去那的许多动力之一。朱元璋或许是饿怕了,便留恋于富饶又多产的江南。 “中国味世界上最大的农村集团,它大可以不需要商业而得意称心。明朝在中国历史之中,为唯一借着农民暴动而成功的朝代。读者不要忘记当本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在人民共和国兴起时,明代史即曾被用作一种武器,为宣传专家抛掷来去。”

以上三句均摘自书本,甚是有意思,请诸君一看。

十四、十五章令我印象深刻的,却是描写南方的富庶。

不仅如此长三角经济在全国中名列前茅,原来在千年前,南方便已获鱼米之乡的美称。也正在此,长江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与地位俱已超过黄河。如果说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那么长江哺育了中华文明,使其发展壮大。

第九部分 清朝

第十六章 满洲人的作为

第十七章 1800年:一个瞻前顾后的基点

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崇祯皇帝朱由检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

篇三:《士与中国文化》读书笔记

t">《士与中国文化》这本书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关于士人在传统中国地位与功能相关论述的基本范式。余先生接续钱穆先生的衣钵,继而发扬光大之。这本书不只是作为学术论文的典范,也有余先生化不开的士人情怀与文化中国的情结在。

“士”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坚力量,对中华民族政治、文化等状况的形成有着无可替代的贡献。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这个阶层的内涵、外延以及禀赋都在发生着变迁,不仅仅与政治密不可分,对于意识形态层面的文化影响更是深远。《士与中国文化》较为全面权威地为我们解剖了这些内容。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士”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从整体上看,“士”的形成及演变在中国历史上也确然具有高度连续性的传统。

余英时先生在他的《士与中国文化》中说:“中国历史上的‘士’大致相当于今天所谓的知识分子,但两者之间又不尽相同。” “我们如果要追溯历史,从孔子算起,中国‘士’的传统至少已延续了两千五百年,而且流风余韵至今未绝。这是世界文化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士是中国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的一个独特的阶级。我们可以粗略地说士是我国的知识分子。可是这并不是士所包含的涵义。以及士,士大夫,士君子等一系列的称谓所代表的阶级群体,文化思想,都在我国历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士文化。士属于知识分子阶层,而中国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阶层是一种政治力量。士与知识分子是两个概念不完全相同,后者纯属于社会学的范畴,是指社会知识与智慧的承担者;前者却兼有伦理学的上的意义,它同时也是社会道德的承担者。因为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所以传统文化中士的标准就是儒家的道德标准。“仁”是儒家的最高境界,所以达到了“仁”的境界的人,可成为“完人”,孔子把它定为士的最高标准。

其实,士还有其一般标准,那就是“内圣外王”,自强独立。这里面包含了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要严格地加强自身道德与文化修养,即“内圣”;二是要有入世精神,为社会做贡献,即“外王”;三是在精神上要独立,如“士可杀不可辱”等价值观长期以来被人们认同。

中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阶层,是以士的准则存在的,虽然不是每个知识分子都可成为士,但士是他们共同的追求。士的标准与属性,决定了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作为一支不可低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黄宗羲把学校也列为政治机构,因为学校是知识分子集合的地方,力量集中,便于进行政治活动,同时影响也更大。

中国的士,通过科举为仕的途径与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参与和深刻影响了社会与政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以此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士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