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原理读书笔记新浪

人口原理读书笔记新浪

 离开了计生岗位,才耐住性子终于看完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尽管太迟了,毕竟还是仔细拜读了,估计大多数同行在奉此书为圣典的同时,根本就没翻过,毕竟当今社会少有人认真读书了。可是正由于此书,才有了节育政策的推行。

 马尔萨斯认为,如果不受阻碍,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成倍增长,而资源和生活资料却只能按照算术级数增长。因此,人口的增长必然超过资源和生活资料的增长。

马尔萨斯在《人口论》中讨论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人口问题,同时还是重要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马尔萨斯经济思想的影响不亚于他的人口思想的影响。马尔萨斯的亲密朋友、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受马尔萨斯的影响,提出了“工资钢铁定律”。“工资钢铁定律”为马克思所接受,成为他剩余价值常说的一个主要成分。凯恩斯提出的刺激有效需求以保证充分就业的思想与马尔萨斯需求原理有直接的脉承关系。现代货币主义的代表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在很大程度上受马尔萨斯稳定通货需求管理思想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中期,马寅初提出以节制生育、提高人口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和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的经济理论,是对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成为在中国倡导计划生育政策的引领人。

 但马尔萨斯的论点,无论是他生活的年代还是此后直到现在,都存在争论。我认同穆光宗所说的:“放任状态下的人口增长可能带来可怕的后果,这是马尔萨斯人口论中的一个合理部分。”但我同样认为,如果机械地相信他的观点,无疑过于悲观了。世界过去了213年,人口增长了数倍,但他预料的后果并没出现,人类反而更为富足了,这就是马尔萨斯理论的局限性。

 

 《人口论》([英]马尔萨斯著,郭大力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文库·人文社会科学元典丛书

  马尔萨斯(Thomos  Robert Malthus,1766—1834)

《人口论》导读

《人口论》的主要内容(P5—13)

张洪珍在《关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一文中将其人口论的主要观点概括为:两个公理、两个级数、两个抑制、一条规律、一个适度、三点见解、四点结论。

两个公理(P5)

马尔萨斯从人的生物学、自然属性提出两个公理。他说:“我认为我可适当地定下两个公理: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而且这两个法则自古至今都是如此。

两个级数(P5)

马尔萨斯从两个公理出发,提出两个级数。他说:“人在无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每二十五年增加一倍。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增加。随便假定世界有多少人口,比方说十亿吧,人类将以1,2,4,8,16,32,64,128,256,512……那样的增加率增加。生活资料却将以1,2,3,4,5,6,7,8,9,10……那样的算术级数增加,250年内,人口对生活资料即将成为512对10之比例,300年内将成为4096对13之比,2000年内,生产物虽有极大量的增加,差额亦会弄到几乎不可计算。”

两个抑制(P5)

所谓两个抑制,就是妨碍人口增长的手段或力量,包括积极抑制和道德抑制。

一条规律(P5)

即土地肥力递减规律。就是在一定范围的土地上,由于土地生产潜力的影响,递加投资不能相应增加农产品的产量,而是到一定限度后收益递减。这条规律是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理论基础。

一个适度(P5)

人口的增长必须要有一个适当的限度。

三个命题(P6)

第一,人口必然为生活资料所限制。第二,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的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阻止。第三,占优势的人口繁殖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因而使现实的人口和资料保持一致。

四点结论(P6)

第一,认为工人贫困、失业并非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而是人口法则作用的结果。第二,建立在财产公有制基础上的平等社会制度,不过是幻想,相反,财产私有制的社会制度却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是出自人口自然法则的支配,工资的水平是受人口的增减而变动的。第四,反对救济穷人,救济穷人即帮助穷人制造穷人人。

(三)《人口论》:历史上争论最多的一部社会科学著作

空想社会主义者倾向于认为社会制度是人类贫困的根源,他们认为制度改造和科学发展是避免人类增长速度远远超过食物增长速度的有效途径。

闻名于世的经常学家、新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马歇尔:不是人口的导致了人类的贫困和苦难,相反,人口的缩减将会产生停滞的经济后果。

新马尔萨斯和现代马尔萨斯主义(P9)

在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诞生后,英国就出现一批学者开始积极探索拭人口的其他途径,从而产生了新马尔萨斯主义。新马尔萨斯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弗朗西斯·普雷斯。他先是马尔萨斯的积极追随者,但后来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普雷斯并不赞成马尔萨斯倡导的晚婚和禁欲,而是主张用避孕的方法来控制人口的增长——这恰恰是为马尔萨斯所反对的。由于马尔萨斯本人以道德为依据不赞成使用避孕方法,因此用避孕手段来控制人口的倡导者被称为新马尔萨斯主义者。

在马尔萨斯主义和新马尔萨斯的影响和鼓动下,人类开始进行人口普查和节育运动。于是,节制生育的政策得以实行,节制生育的技术被广泛投入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马尔萨斯主义以新的形式盛行于世,这就是现代马尔萨斯主义。“人口危机论”和“自然资源枯竭论”是现代马尔萨斯主义中影响比较大的流派,其代表人物有保罗·伊尔里奇和多尼拉·米多斯等人。

1970年,美国学者保罗·伊尔里奇出版了《人口爆炸》一书。他认为,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大大加快人,从口翻番的时间大为缩短;人口爆炸来自第三世界,人口过剩是第三世界国家的贫穷、落后、饥饿、失业等一切问题的根源;而欧美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比较缓慢,有的已经出现零增长和负增长。他认为,可怕的人口爆炸甚至是世界大战的根源,认为人类的生存出路就是减少人口,特别是要减少第三世界国家的人口增长率。

1872年,由美国学者多尼拉·米多斯等联合组成的“罗马俱乐部”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和微电子技术研究形成了《增长的极限》一书。他们认为人口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环境危机是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而其中心问题就是人口危机。他们认为,由于第三世界人口的激增,导致了粮食匮乏、资源枯竭、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人类已经面临末日。

适度人口论是由19世纪末期英国经济学家坎南提出并积极加以倡导的,这个流派积极探讨最适合和最有利的人口数量。坎南认为,人口过剩和人口不足都是影响人类进步的消极因素,只有适度人口才能促进社会得到最大的效益。适度人口就是在一定的时期内与社会生产力可能达到的最高水平相适应的人口数量。

人口零增长论的代表人物就是保罗·萨缪尔森。……。萨缪尔森认为,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伟大的人口学说”,它的原则是“正确的真理”,但鉴于当代人口发展的新特点,它的某些观点应该“修正和补充”,由此,他提出了“人口零增长论”(ZPG)。在萨缪尔森看来,尽管不可否认世界的生育率有所下降,但是世界的总人口仍然是在“以世界历史上空前的速度增长”,所以目前仍然迫切要求限制多余的生育,必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使人口增长达到一个零度增长和全球性均衡。

  译者序

  《人口论》目录

 问题的提出——相反两派的敌意,使这问题几乎没有解决的希望——人类及社会完成可能性的主要议论,迄今未曾圆满答复——人口增加所惹起的困难之性质——全书主要议论的大纲。

  第二章  人口及食物的增加率不同——这二增加率不同必然会生出的结果——此行结果在社会下层阶级状况上所生出的一进一退情形——为什么理由这一进一退的情形不能如所期望的被人注意——此书一般议论所根据的三个命题——提议就这三个命题,考究各种已知的人类生存状况。

  第三章  略略考察未开化的或狞猎的状态——牧畜国或侵略罗马帝国的未开化民族——人口增加力优于生活资料增加力——北方移民大潮的原因。

 第四章 文明国的状态——欧罗巴现在,比恺撒时代,人口也许是遥较为多——计算人口的最好标准——休谟所提倡的人口计算标准,其中有一个,也许是错误的——欧洲现在大多数国家,人口增加都很迟缓——第一个妨碍或预防的妨碍,就苒吉利的情形来考察。

 第五章 第二个妨碍或积极的妨碍,就英吉利的情形来考察——何故在英吉利征集了这莫大的金额仍不能改善贫困状况——救贫法之有力趋势,是取消它自身的目——缓和贫民困苦的方案——根据我们本性的固定法则,要由社会下层阶级,完全除去贫乏的压迫,是绝对不可能的——对人口增加的一切妨碍,都可还原作贫穷与罪恶。

 第六章 新殖民地——那里人口迅速增加的理由——北美殖民地——亚美利加腹部殖民地人口异常增加的实例——旧国要从战争疫病饥馑或自然激变的荒废,回复过来,亦是很迅速的。

 第七章 流行病的一个盖然的原因——苏歇米尔斯表的摘要——在一定场合可以预期的疫病季的周期循环——任一国短时期内诞生数相对埋葬数的比例,不足为人口真实平均增加的规准——人口永续增加的最好的标准——生活上的大节俭,是中国印度饥馑的一个原因——奖励人口增加唯一适当的方法——国民幸福的原因——饥馑,自然压制人口过剩的最后方法及最可怕的方法——认上述三命题

人口原理读书笔记新浪

已经确立。

 第八章 华莱士——设想由人口增加而起的困难为期尚遥之错误——孔多塞关于人类主张——据孔多塞说明,这一进退运动,应在什么时期,适用于人类。

 第九章 关于人类生理完成可能性及人类寿命无限延长性,孔多塞的推测——以动物的繁殖,植物的栽培为例,说明由局部改善推论无限,是一个谬误,虽然局部改善的界限不能确定。

 第十章 葛德文的平等制度——以人类一切罪恶归于人类制度之错误——葛德文对人口所生困难的第一个解答,是全然不充分的——葛德文的美丽的平等制度,被假设是实现了的——单有人口原理,已可在30年那样短期间内,把这制度完全推翻。

 第十一章 葛德文推测,两性间情欲未来会消灭——这种推测,没有明白的根据——爱欲不与理性或德性相矛盾。

  第十二章人寿无限延长,葛德文的推测——精神刺激对人体是有影响的,但从此推得的推论,却是不适当的,以各种事实为证——不以过去事实为根据的推测,不能说是哲学的推测——葛德文孔多塞推测世间人类日近于不死,这是怀疑主义不合理的例。

  第十三章葛德文视人类只有更改,是一个谬误——人是一种合成的存在物,在悟性的决定上,情欲常常是一种扰乱的势力——葛德文关于强制问题的推理——性质不能由一人传达他人是真理。

 第十四章 葛德文全书所系的关于政治真理的五个命题,均不曾确证——依人口原理而起之困难,何以会使人类的罪恶及道德上的弱点,不能全然绝根,我举出了几种理由——葛德文所谓完成可能性,不能适用于人类——人类的真实的完成可能性,基质如何。

  第十五章过于完全的模本,有时候,与其说会促进改善,不如说会妨碍改善——葛德文论贪欲与浪费——社会的必要劳动,要适当的分配于一切人,乃不可能——对劳动的讥嘲,可以惹起现在的恶,但没有或几乎没有机会惹起未来的善——农业劳动总量的增加,对于劳动者,常常是一种利益。

  第十六章亚当·斯密博士认为社会收入或资财的一切增加,都是维持劳动的基金的增加,也许是错误的——财富增加不能改善劳动贫民境况的例——英吉利财富增加了,但维持劳动的基金,没有比例的增加——中国贫民的状况,虽有制造业使财富增加,亦不会改善。

  第十七章 什么是一国财富之适当的定义——法兰西经济学者认一切制造业者为不生产劳动者,他们的理由,不是真的理由——工匠及制造业者的劳动,对国家虽然是不生产的,对个人却充分是生产的——蒲勒士博士二卷观察中一段可注意的话——蒲勒士博士以美洲的幸福及人口增加迅速,主要归因于其特殊文明状态,乃是谬误——闭起眼来不看社会改良途中的困难,不能希望生出何等利益。

 第十八章 人口原理所引出的困难,就人类以不断的压迫,从而使我们希望来世——神预知的观念,与试练的状态不相容——此世界,也许是唤醒物质成为精神的伟大过程——精神成立的理论——肉体的欲求及从此发生的刺激——一般法则的作用及从此发生的刺激——人口原理所引出的生活困难及从此发生的刺激。

 第十九章 人生的悲哀,乃心情温柔化慈悲化所必要——社会同情心的刺激,往往可以生出一种品性,比仅有才能的品性,更为高贵——要生出道德上的善,道德上的恶也许是必要的——由理智欲求而来的刺激,因自然无限变化,形上问题含有暧昧的原故,得继续维持——天启的困难,由这原理说明它——圣经包含的证据程度,也许最适宜于人间官能的改良及人类道德的改善——精神创于刺激的观念,似乎说明了自然的恶及道德的恶何以存在,

第一章(P1——P7)

“我以为,我可适当的定下两个公理。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这两个法则,自从我们有任何人类知识以来,似乎就是我们本性的固定法则。”

“我的公理一经确定,我且假定,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是无限的较为巨大。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率增加。……按照人类生存必需食物的自然法则,这两个不平衡力的结果,必须保持平衡。”

 “人日增殖力及土地生产力这两个力,自然是不平衡的,而大自然法则,却必须继续使其结果平衡。”

第二章(P9——P16)

P11: “我们说,人口在无妨碍时每25年加倍,或按几何级数率增加。”

P11—P12:“我们再在地球上任取一地域来观察,比方,就在这岛国……这岛国的人口,算约700万。我们假设现生产物,恰好足够维持这个人数。在最初25年间,人口为1400万,食物亦加倍。生活资料与人口的增加相等。在第二个25年间,人口将为2800万,生活资料仅足维持2100万。在第三个期间内,人口将为5600万,生活资料仅足维持这人数的半数。100年了,人口将为11200万,生活资料却仅足支持3500万。其他7700万人,遂全无给养。”:

P13:“随便假定世界有多少人口,比方假定有十万万罢,人类将以1,2,4,8,16,32,64,128,256,512……那样的增加率增加。生活资料却将以1,2,3,4,5,6,7,8,9,10……那样的增加率增加,225年内,人口对生活资料即将成512对10之比,300年内,将成4096对13之比。2000年内,生产物虽有极大量的增加,差额亦会弄到几乎不可计算。”

P16:“人口增加,不能没有生活资料,这命题如此明了,已不必要有任何证明。”“有生活资料的地方,人口必定会增加,这命题是一切民族的历史所能充分证明的。”“而且,占优势的人口增加力,非惹起贫穷或罪恶,即不能限制。试一参证人生的杯中,含着这样大部分的贫穷与罪恶,而引起贫穷与罪恶的物理原因,又在继续发生作用,这命题就有太教人信服的证据了。”

第三章(P17——P22)

P22:“促起北方大移民潮的真正原因,使其继续推进而侵袭中国、波斯、意大利及埃及的真正原因,却是因为食物缺乏,人口的增加超过生活资料的增加。”

第四章(P23——P29)

P25:“中国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国家,那里几乎一切土地都在耕作,有大部分土地是每年收获两次,人民生活又甚节俭。只要知道这几点,我们就已有把握,推论那里的人口甚多。”

P27:“早婚盛行所必致惹起的过剩人口,有不时发生的饥馑及抛弃婴孩的习惯为之抑压。”

P29:“以上所述英吉利社会情状,如果近于事实——我并不觉得,那有夸张的处所——我们就得承认,在这个国度,人口增加的预防的妨碍,曾以种种程度,在社会内一切阶级发生作用。”

第五章(P31——P41)

P33:“人口开始增加后才与以抑压的妨碍,我称之为人口增加之积极的妨碍。”

P41:“这一切妨碍,都可适当的还元作贫穷与罪恶。”

第六章(P43——P47)

注解:黑死病。17世纪欧洲的黑死病作为一种自然的恶,导致人口锐减。马尔萨斯认为,黑死病等疾病是人口增长的因素之一。疾病、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都是阻碍人口增长的因素。如果没有这些因素的阻碍,人口会按几何级数增长。(P45)

第七章(P49——P59)

P56—P57:“关于中国,我们所有的一切记载,如果是可靠的,下层阶级人民,就习惯了尽可能依最小量的食物而生活,即令拾得一废物,为欧洲人情愿饿死亦不情愿吃的龌龊东西,他们亦高兴吃下去,中国法律许父母抛弃儿女,这亦是驱进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但在这状态下的国家,必然会发生饥馑。其国人口,与生活资料比例而言,既是这样众多;其平均生产物,又仅足维持居民生命,所以,一遇节季不良,生产物稍形不足,就不能有别的办法。印度人生活习惯上极节俭的风气,在某程度上,说是印度饥馑的原因,亦是可能的。”

P59:“占优势的人口增加力,为贫穷及罪恶所抑压,致使现实人口得与生活资料相平衡。”

第八章(P61——P59)

注解:华莱士(1823—1913),他认为人类在原始社会只不过是很少数目,古代人口发展到今天,数目没有按几何数增长,是因为人口增殖受到阻碍。这一观点与马尔萨斯的观点相同。

第九章(P67——P74)

注解:孔多塞(condorcet,1743—1794)。18世纪法国最后一位哲学家,启蒙运动的最杰出代表人物,有法国大革命“擎炬人”之誉。其《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中提出的“人类不断进步”的历史观念,而成为西方历史哲学中历史进步观的奠基人之一。马尔萨斯在自己的著作中反对他的思想。

P70:“自然法则的不变性,因果的不变性,是一切人类知识的基础。”

第十章(P75——P86)

注解:葛德文(WilliamGodwin,1756—1836)。18世纪的英国政治哲学家和著名作家。葛德文在《政治正义论》里反对政府制度,反对财产制度,也反对婚姻制度。他不光是反对结婚,也不赞成同居,他认为男女分开居住的好,各人做各人的工作,互不干扰。他是马尔萨斯的主要论敌之一。

P79:“葛德文不曾以其富有洞察力的精神,稍稍注意世间人类的真实状况。看他所揭示的铲除人口过剩困难的方法,就可以充分说明这点。他说“’对于这种反调,显明的答复是,理性会预见将来的困难。可以住人的地球,有四分之三,现今尚未曾耕作。已经耕作的部分,尚能有无限的改良。人口再继续增加几万世纪,地球亦还能够给居民以生活资料。’”

第十一章(P87——P91)

第十二章(P93——P102)

第十三章(P103——P108)

第十四章(P103——P108)

P79:“前三个命题,直可说是一个完全的三段论法。如果所谓适当的传达,意即谓一种确信,可在行为上生出适当的结果,则大前提可以承认,小前提须加以否认。”

第十五章(P115——P123)

第十六章(P115——P123)

注解:亚当·斯密(AdamSmith,1725—1790)。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之一。他在经济和人口方面都比较乐观。认为对工资水平的限制不是来自人口或劳动力的增长,而是工资基金水平。人口和生活资料之间果然要一定比例,但土地改良和耕作足以生产供给全社会的食物。马尔萨斯被称作亚当·斯密的学生,因为他预见了人口过剩,而马尔萨斯则发展了他的这一观点。

P79:“亚当·斯密博士说,中国也许老早已经富裕到该国法律及制度所许可的程度,但若法律及制度改变,外国贸易被尊重,她就可以有更大得多的富。”

P79:“如果中国大大尊重商业及外国贸易,则因该国劳动人数众多,劳动低廉,她会制造大量制造品,以贩售于外国,那是很明白的。其生活必要品既已有莫大的分量,其国内领土又已有惊人的面积,所以,为报答其输出而输入来的分量,对于该国生活资料年年的贮积,将不能有何等显著可见的增加,这是同样明白的。她的大量制造品,输往世界各地,主要是交换各地的奢侈品。所以,食品生产事业,似不会省下任何劳动。与资财所能使役的人数比例言,该国人烟亦太稠密了;劳动是如此丰夥的,没有人会耐苦支缩减劳动。这样,结果也许是尽土地之所能,发生最大量的食品生产,盖因缩减劳动,虽使农业家能以较廉价携一定谷物到市场上,但与其说会增加总生产量,尚无宁说有减少它的倾向;从而在农业上,就某几点说,缩减劳动,与其说是公利益,尚无宁说是私利益。中国如要制造大量制造品贩售于外国,非从农业取去许多劳动者不可,事态遂于以改变,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减少农村的生产物。制造业工人的需要,自然会提高劳动的价格;但生活资料量既不增加,生活资料的价格必与之相并而进;如果生活资料量实际已经减少,其价格的提高,且将超而过之。国富显已增加;其土地与劳动的年产物的交换价值,每年会境加;但维持劳动的真实基金,将停止,甚至减少;从而,增加的国富,与其说会改善贫民状况,尚无宁说有抑下贫民状况的倾向。就对生活必要品方便品的支配权说,他们所处的境遇,与前相等,或竞较前为劣。而有大部分贫民,反不得不以卫生的农业劳动,交换不卫生的制造业劳动。”

第十七章(P133——P140)

第十八章(P141——P149)

注释:马尔萨斯认为,如果不受阻碍,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成倍增长,而资源和生活资料却只能按照算术级数增长。因此,人口的增长必然超过资源和生活资料的增长。

马尔萨斯在《人口论》中讨论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人口问题,同时还是重要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马尔萨斯经济思想的影响不亚于他的人口思想的影响。

马尔萨斯的亲密朋友、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受马尔萨斯的影响,提出了“工资钢铁定律”。

“工资钢铁定律”为马克思所接受,成为他剩余价值常说的一个主要成分。

凯恩斯提出的刺激有效需求以保证充分就业的思想与马尔萨斯需求原理有直接的脉承关系。

现代货币主义的代表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在很大程度上受马尔萨斯稳定通货需求管理思想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中期,马寅初提出以节制生育、提高人口质量为中心的“新人口论”和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的经济理论。

P143:“生活困难的困穷,不断的压迫人类。这考虑所引出的人生观,表明了在这世间,要合理的主张人类完成可能性,是毫无希望的,从而使人强烈的希望于来世。”

第十九章(P15——P159)

 P159结束语:“恶害在这世间,不生失望,只生活动。我们不是忍耐的屈服于恶害,是努力去避免它。竭全力从自身,从他所能影响的大范围中,除去恶害,不仅是每个人的利益,而且是每个人的义务。他越是尽了这种义务,他越是贤明地指导他的努力,他此等努力越是成功;那么,他也许越加会改善自己的精神,提高自己的精神,从而,越加完全地履行创造者的意愿。”

 

人口原理读书笔记新浪

50年代建国初期,全国百废待兴。由于没有经验,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发展,中国都照搬了苏联的模式。在解放战争胜利和土地改革完成后,1956年,全国范围内基本实现了农村合作化。党对政府有绝对领导权,国家权力的高度集中统一。在经济上,生产力较为低下,重视重工业的发展,从书中也可以看到处处在强调以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为重工业铺平道路。文化方面,全国文盲率高达80%,传统思想和封建迷信色彩浓重。国家重视科技的发展,但同时也高估了主观能动性的力量。战后婴儿潮导致人口激增。

1953年,人口普查显示中国有6亿人口,且年增殖率达到了20 ,按此计算,2007年会达到26亿。

1955年,马寅初根据在浙江和上海进行的人口调查和国情分析,写出了《新人口论》。并于1957年在《》上全文发表。

二、内容分析

《新人口论》通过对人口现状,经济、科技发展现状的分析,人口问题和发展生产力的关系的分析,提出人口控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人口现状

 人口增长过快,年增殖率或超过了20 。从出生人口方面看,结婚人数增加,妇幼福利增加和“多子多福”的旧思想导致出生率增长,幼儿夭折率下降,出生率就增长了。从死亡人口方面看,老年人死亡率减少,没有战争和天灾,治安较安定,非正常死亡率也减少,总体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非常快。(人口过程:生育过程、死亡过程)

 人口过多,引起了一系列问题。住房困难,就业困难,教育困难等。

2、经济现状

文中引用了周恩来的话,表明经济发展决定于资金积累和资金分配。消费部分决定人民生活质量,积累部分决定社会生产速度。因人口多,消费大,积累小,社会生产速度较慢。

 为了加速资金的积累,要大力发展工业。作为工业原料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互争土地,人口增殖,粮食必须增产,经济作物的面积就会缩小,直接影响到轻工业,间接影响到重工业,所以从工业原料方面看非控制人口不可。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要促进科学研究。增长了的生产力科学发展的物质基础,科学发展之后又回过头来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惟有加速积累资金,一面努力控制人口,不让人口的增殖拖住科学研究前进的后腿。

  从粮食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均耕地少,粮食产量少。人口越多需要的粮食就越多,就粮食而论亦非控制人口不可。(人口现象和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关系)

  3、具体建议

完善人口普查制度,宣传节育思想,实行计划生育

三、内在逻辑分析

马寅初首先从客观事实入手,他描述了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现状和原因以及资金积累太慢的现状,继而对比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和自己的人口论的不同,以表明新人口论是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接着他犀利的指出人口和工业原料、粮食、经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等等的矛盾,其中使用了大量的数据和例子,人口与资金,增长的需求和有限的资源,就业需求和重工业发展等等对比深刻的揭示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和控制人口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马寅初也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他清楚的表明了人口问题的矛盾“是什么”,从多个方面:家庭的生活水平,国民的经济发展,社会的工业化进程等等来阐述,同时表明这是多与少的矛盾:总体多,人均少;人口多,土地少,需求多,供给少。

“为什么”,提出了七个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和国家经济暂时发展较慢的状况。“会怎样”如果不控制人口,矛盾激化,日后的问题益形棘手,愈难解决。“怎么办”,从矛盾的两个方面出发,增加少的:提高科技水平和人口素质以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供给;减少多的:降低人口出生率,不能滚雪球一样发展人口,有计划的生育,减少需求。

 另外,在分析人口与工农业发展的矛盾时,马寅初做了一个很有力的逻辑推理。想要提高生活水平,推进国家发展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高速工业化,然而,为安排就业,就不得不大办中小型工业,同时也人数过多拉低了农业生产效率。为了进口重工业设备就要大力发展轻工业。由于增长的人口需要更多的粮食,就挤占了轻工业原料经济作物的耕种面积。人均耕地本就少,短时间内开荒又不可能,形成了一个想发展—受到人口阻碍—发展条件变差—更难发展的恶性链条。只有控制人口才能形成良性发展链条。更凸显了人口控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四、评价 

 就是放在今天来看,马寅初的《新人口论》还是很有价值的。他提出的控制人口不能等同于“独生子女政策”,从文中可以看出他是主张生两个孩子的,生三个及以上就征税。但是由于后来实施政策事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才不得不规定只能生一胎。如今的“单独二胎”政策也是人口控制,人口控制就是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与社会力量达到一个平衡。在50年代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提出这个问题,不得不说马寅初高瞻远瞩,勇气可嘉。这个理论从宏观上阻止了很多矛盾的恶化,并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很多人惋惜说如果早实行会少更多麻烦,更早受益,但这也是我们回望历史的车辙后跳出了当时时代说的话,历史没有假设,就像社会发展后的今天,养育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我们不会再盲目的追求“多子多福”,当时的马寅初也不会想到这一点。

另外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用事实说话的严谨的科学精神。本文中引用了大量的数据和具体例子来论证论点,没有空喊口号,唠唠叨叨。人文学科也是需要严谨精神的。把政治问题道德化,把经济问题道德化,追求形而上而不是踏踏实实的列数据讲道理的人现在也大有人在,不做调查不做探究和思考,盲目“愤青”也是很多人的通病。严谨不仅仅是学者的基本素养,科学精神也应该成为浮躁风气的克星。同时这篇文章语言通俗,逻辑严谨,论点鲜明,论据详细充分,将一个在当时看起来十分荒谬的观点论证得流畅有力,让人充分感受到了人口控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但是,马寅初也有他的历史局限,在文中他花了大力气来辨明自己与马尔萨斯的不同,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他在当时政治制度下的如此做法,但他也赞美人民公社的优越性和过于强调了重工业的重要性。虽然他提到了要重视人口质量,但是没有深入的谈。质量具体指什么?怎么提升?与数量控制的平衡如何做到?有什么益处?都可以再深入的分析。而人口质量的重要性不逊于人口数量控制的重要性,提高人口质量本身也可以控制人口数量。而且他只看到了人口数量,没有重视人口结构的分析,没有做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的调查,这都是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

 

 2014年3月

人口原理读书笔记新浪

汪涛《生态社会人口论》读书笔记

序言

在序言当中,作者提出其“生态社会人口论”的产生背景、研究方法、核心观点以及研究的重要性等问题。具体而言,生态社会人口论的产生背景是围绕中国人口问题的计划生育政策应不应该取消的十分激烈的学术争论。作者认为,此种学术争论非比寻常,因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结果,直接决定中国国运,甚至人类的前途命运。作者认为,学术史上关于人口问题的大多数研究都是无意义的,因为人口问题的关键是要精确计算出中国或者地球人口承载的极限量,研究者如果不去指明这个确切的极限量,而去凭空猜测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好不好,都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在这种认识基础上,作者的核心研究成果,就是指出这个人口极限的意义和运算方法。

重要论点: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确定载客量极限的计算方法,以及根据当前和未来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计算出载客量的极限。如果这个核心问题不解决,仅凭载客量增减的趋势讨论问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本书所建立的人口论重点是确定如何计算人口极限的方法,并以生态社会人口论的理论为基础,确定了人口极限方程组。因为人口极限量计算的问题是如此之重要,它事实上应当是人口政策的核心理论基础。有人认为计划生育会影响国防,但本书通过研究中国人口史之后得到的发现却是,中国历史上国防能力普遍最为脆弱的时期,往往是人口达到最大值的时候。如果有什么因素可以真正威胁到中国最终成功崛起,人口问题是唯一实质性的潜在风险。

 

猛犸象大灭绝的数学揭秘

关于人口增长的极限问题,作者在正文第一章并没有对什么是极限以及如何认识极限的问题进行探讨,而是以一次古生物学的谜案入手来形象的阐明人口极限问题研究的极端重要性。这个古生物学的谜案是这样的,为什么在距今1万年前广泛存在于美洲大陆上的特有物种猛犸象会突然间在极短的时间内灭绝?考古学研究表明,在距今1万年前,欧亚大陆的克洛维斯人正好通过冰封的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大陆,在没有证据表明距今1万年前后发生过重大的自然气象变动和地质灾害的情况下,一个合理的解答就是克洛维斯人人口的暴增直接导致了猛犸象的完全灭绝。作者认为,克洛维斯人达到北美的事件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类进化对自然影响的实验环境,即在最初实物大量丰富的且无其他干扰的环境里,克洛维斯人口会在很短时间内从有限的数量发展到极限,并最终导致克洛维斯人与生活环境一起崩溃。作者认为,刚刚来到美洲的克洛维斯人必然会以猛犸象作为单一食物来源,因为捕捉猛犸性最容易且捕获价值最高。作者通过“离散循环因果分析法”建立了一个精确的数学模型,模型显示,在有充分猛犸象可供人类食用的时候,人口会以25年翻一番的速度(年增2.8%)增加,当克洛维斯人口暴增的时候,猛犸象的数量会很快不再自然增长,而达到种群数量下降的转折点,一旦猛犸象种群达到丧失自我增加的节点,就会在克洛维斯人的捕捉下,在十几年时间内呈加速度完全灭绝。作为猛犸象灭绝的代价,克洛维斯人也作为一个人类种群从历史上消失了。

重要论点:克洛维斯人与猛犸象之间形成了这种循环因果关系,猛犸象最终在短期内突然灭绝都是必然的事情。我们的这个结论对各个参数假设的偏差非常不敏感,这些参数假设的偏差大小几乎已经完全无关紧要。以上数学模型不仅完美解释了为什么那些数以百万计的大型哺乳动物会在短短几年之内突然灭绝,而且很好地解释了克洛维斯文明的崩溃,并分散转向的原因。

 

第二章 进化与人口

第二章是本书最大的一章,作者以循环因果的研究方法在更为宽广的历史文化的背景上论述了地理条件、人口增长和人类进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再一次深入地论述了人口增长及其突破极限会对人类的进化和地理变化乃至人类文明产生深远的影响。作者认为,根据考古学、古生物学以及基因分析的研究成果,人类的祖先是由大约20万年前非洲的“同一位祖母”遗传而来的,她的后代在13万年前走出非洲,遍及地球的角角落落。人类进化的每一步,都有人口增殖和地理环境的重要影响。具体而言,人类进化可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进化又因为人口增殖的不同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人类在基因进化阶段呈现“喷泉模型”,即人类进化是单一的由非洲起源的,处于基因进化阶段的非洲早期人类,如同一个不断向外喷涌的喷泉,在人口不断增殖的推动下,不断向超越承载能力的非洲大陆之外迁徙,向欧亚大陆输送着一批批不同基因进化程度的古人类。简单的说,在200万年前,前期直立人走出非洲,向欧亚大陆扩展;50万年前,中期直立人开始由非洲走出,向全球扩展;20万年前,早期智人开始离开非洲大陆,向全球扩展;10万年前,现在人类的直接祖先——晚期智人开始离开非洲大陆,向全球扩展。在这种后浪推前浪式的迁徙过程中,较晚走出非洲的古人类不断淘汰较早走出非洲的古人类,而晚期智人相对发达的进化程度决定了现代人类的祖先必然是10万年前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作者认为非洲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的起源地,能够发起一波又一波的人类迁徙之旅,根本上还是因为非洲相对稳定的大陆环境使之成为人类起源的基因库,更为重要的原因还在于非洲相对高的气温促使非洲地区的古人类的遗传变异比其他地区的古人类稍微快一点,这种遗传变异的先机在一两代古人类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经历上万年的人类遗传变异之后,这种先机就直接导致非洲地区的古人类整体而言不管是在智商上还是在体能上都优越于其他地区的古人类。在通过迁徙的方式扩散古人类的过程中,古人类一批又一批向欧亚大陆迁徙,并遍布全球。

人类进化的第二个阶段是农业文明的产生,事实上,农业文明是在距今1万年前在全球各地同时发生的,农业文明的同时发生曾经让学者们非常困惑,但是要用人口的极限增长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这个疑问就会迎刃而解。由于人类都是由10万年前的晚期智人演化而来的,所以全球各地的古人类都是具有相同的智商和能力,古人类随着人口不断在某一特定区域达到极限人口,他们解决极限人口的策略就是进一步向周边地区迁徙,但是地球上可供人类繁衍生息的土地面积是恒定的,当晚期智人遍布可供人类生存的每一寸土地,即人口极限遭遇土地使用极限的时候,不是某一部落的人口,而是整个人类就遭到了危机关头,这个极限迫使人类必须采取全新的方法来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取更多的食物,否则人类将重蹈克洛维斯人的悲惨命运。农业的产生正是因为地球上的人类已经不能通过迁徙的方式来解决人口极限问题,因而在全球同时遭遇极限人类带来的生存困境,因此农业就在地球上的各个地区同时发生。因为不同的地理环境差异,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的农业文明也具有不同的特征,这种不同的农业文明也孕育了不同的地域人口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征。作者关于中国农业文明的特殊性的分析很有意思,他关于大米塑造中国人性格、生活方式以及这种文化性格又反过来促进了中国人口的持续增长的观点充分证明了他的因果循环研究方法的优越性。

作者通过研究中国历史,进一步证明了人口增长方式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决定性作用,证明了突破极限的人口增长对历史秩序的突然崩溃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在作者看来,中国古代历史的人口增长呈现一种“持续增长+断崖式崩溃”的发展模式。在中国古代,人口的增长一直是以粮食作为依据的,在风调雨顺的年代,人口呈指数级增长,但是一旦人口增长达到或者突破这个时代土地出产粮食的极限承载能力,就意味着这个社会濒临破产的边缘,在人口极限的边缘之中,社会对于任何一种突发事件的抵抗能力都是非常脆弱的,一旦遭遇天灾人害,土地的承载能力将继续下降,这就会导致整个社会的人口在短时间死亡70%至90%,人口增长呈现恶性循环。在作者看来,中国历史上不断上演的增长与崩盘的循环过程充分证明,以土地出产粮食的最大值来判断人类人口的极限值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样的人口极限值非常脆弱,一旦人口超越这个极限,带来的将是社会的崩溃和人类的毁灭。

重要论点:使用火是人类真正区别于所有动物的最显著的特点。现代DNA研究证明的确是非洲人的基因变异更多,但在每次走出非洲之后,基因是同步的,很显然的推理是非洲人类基因进化速度更快并不是基因差异造成,而应归结于环境作用。相比原来智人从走出非洲花4万年才完成最终向极北地区的迁徙过程,美洲人在真正进入美洲之后花了5000年左右时间就完成了整个美洲从最北到最南迁徙过程,并快速面临农业文明创造阶段的挑战。中国人在最初农业创造时与其他农业文明并无特别差异,最根本的核心差异就是因地域的不同,培育的主要农作物品种不同,这个特别的品种就是水稻。从文明进化意义上说,可以有两个看问题的角度,一是从工业文明角度,二是从农业文明角度,如果从工业文明角度来说,公认的四大发明是合理的,但如果从中国农业文明自身角度来看,我把四大发明总结为水稻栽培、垄耕技术、瓷器和丝绸。每个社会稳定时期,都会经历一段高速的增长期,最后达到峰值时会遇到一场大的灾变,人口数量短期内会迅速下降,达到谷底时又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即使发生自然灾变,导致人口及限量明显下降,下降后的人口极限量依然大于实际人口总量,此时所发生的社会危机就比较小。即使出现社会危机,部分地方叛乱,也较容易平息,因此,在各王朝初期,人口起始总量较小,远小于人口极限量,在这个极端发生的社会动荡一般不会导致全社会的崩溃。如果人类持续对环境施加压力,导致环境崩溃,也会使人口极限量显著下降。在中国人口史上每一个人口崩溃期,都会使全社会减少人口比例达到70%左右,甚至接近90%。

 

第四章 不同的人口论

作者把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称为“农业时代的人口论”,把罗马俱乐部的人口论称为“工业时代的人口论”,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马尔萨斯仅仅以粮食作为人口增长极限的标准,而罗马俱乐部仅仅以不可再生的工业原料作为人口增长极限的标准。尽管罗马俱乐部确切地算出了人口增长的极限数值,克服了马尔萨斯对人口极限的模糊处理,但是罗马俱乐部的算法是错误的,因为他们无视人类生产和消费的历史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趋向枯竭的资源肯定会被其他资源代替,罗马俱乐部的研究缺乏历史视野。作者认为人口增长肯定是有极限的,拿怕是以整个宇宙供人消费,也是有极限的,人类以指数增长的生产和消费肯定有一个极限,关键是要找到这个确切地极限所在。

重要论点:极限存在普遍性定理是非常重要的,它意味着人类文明发展对任何一种自然资源消耗都必须考虑极限点问题。即使自然资源的可开采量也是在以指数增长,只要其增长率低于消耗该资源量的增长率,就必然存在极限问题。地球上自然状态下的绝大多数物种,它们必须要有足够的栖息地才能维持和繁衍下去。只要是处于自然状态,这种生存需要的基本栖息地面积相对于人类智慧进化周期来说,可以认为不会随时间而变化。如果没有足够面积的栖息地,该物种必然以指数递减而灭绝。在农业时代人口论中,只是以食物公理为基础进行极限讨论,很容易让人造成一种误解:只要食物让人活下来就可以了。但这只是从最低限度来考虑人口问题的,人类生存的意义和目的并非仅仅是活下来就可以,而且需要活得很好,能够生活得幸福和美满。这样仅仅提供食物使其活下来就远远不够了,要想生活得幸福,除了各类物质和精神条件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其基本生活居住空间,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其生活质量。

 

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口增长已经严重威胁到生态自我修复的最小空间,一旦人口的增长大大压缩了野生动植物的最小生存空间,野生动植物种群将面临迅速崩溃的危险。事实上,人口的增长已经严重威胁到大量生物的最小生存空间,导致了地球生物史上“第六次生物大灭绝”。这次灭绝非同以往,它不是地球剧变的结果,而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不能由地球自我修复,只能由人类自身来解决。作者认为,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实际上正在发生,人类若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下一个灭绝的就是人类自己。

重要论点:生态学中有一个最小生存种群(MVP)的概念,它是指任何生态环境中任一物种的种群,在可预见的种群数量、环境、遗传变异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下,以一定的概率存活一定时间的种群最小数量。如果低于这个数量,在野生状态下这个物种就必然无法自然地繁衍下去。一旦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被压缩到一定范围,他们自短短几年之间就会灭绝。自然的生物大灭绝是自然自身可以解决的问题,而因人类原因导致的生物大灭绝是自然本身无法解决的,只能靠人类去解决。如果人类解决不了,或不愿去解决,就只能面对最终地球所有生物彻底灭绝的结果。如果人类不能阻止地球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地球上将有可能灭绝的是人类自己!

 

人口极限的计算

本章是本书的中心章节,作者提出本书的核心观点,即人口极限的数学计算方法。简单地说,地球承载的极限人口数量是依据地球可使用面积扣除大型动物种群生存最低生态面积之后的面积来计算的,只有在大型动物种群生存最低生态面积得到确保之后,剩余的可耕地面积的粮食总产量才决定了地区或者某一国家人口的最大承载量。作者认为,“如果以MVSI值最大的那些野生动物不会出现大灭绝为标准确定“理论生态红线面积”,文明就可以计算出“人类可使用面积”的最大值:人类可使用面积=地球陆地总面积-无生命区面积-低生命区面积-理论生态红线面积。”进一步,“如果耕地生产技术一定,在给定耕地面积下可生产的最大粮食产量就一定。只要给出每人所需要的粮食数量,以最大粮食产量就可以换算出最大可供养的人口数量。”作者之所以将大型动物种群生存最低生态面积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数值,是因为大型动物种群生存最低生态面积是生态环境最为敏感的数值,决定了生态良性循环的最低标准。而且我觉得作者没有明说的一个理由,就是大型动物种群生存最低生态面积相对于其他生态良性循环数值更容易计算,更容易操作。作者的人口论,明显不同于马尔萨斯人口论和罗马俱乐部的人口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作者的人口论的依据既不是粮食的最大产量,也不是工业不可再生资源的总消耗量,而是生态环境的崩溃极限。因此,作者的人口论是生态时代的人口论,这是作者的最大创新之处。本章最大的遗憾,就在于提出了人口极限的计算方法,但并未能真正计算出这个数值,因此,若无确切数值,作者提出的反对计划生育的理由还是不够充分。确实,如果作者在本书中明确提出中国人口的最大数值,那将是人口学研究中的一颗重磅炸弹,无疑会引起持久的学术争论并使作者彪炳史册。

重要论点:要想阻止地球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必须给地球野生动植物留下足够的空间。那么这个空间应该如何定义呢?不同动物的MVSI(个体最小生存空间)值是不一样的,但一般来说,越是大型动物,其MVSI(个体最小生存空间)值就越大,大型野生动物的MVSI(个体最小生存空间)值大于中小型野生动物的MVSI值。如果留下的空间可以使大型野生动物生存下去的话,就可以使所有野生动物生存下去,因此,我们就有理由简单假设,只要能够满足MVSI值最大的动物所需要的空间,就可以避免所有野生动物的大灭绝问题。也许采取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的生态红线面积是不同的,但有一个以测量为基础的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生态红线面积是否合理,那就是,MVSI值最大的那些野生动物是否出现大灭绝。

3.如果以MVSI值最大的那些野生动物不会出现大灭绝为标准确定“理论生态红线面积”,文明就可以计算出“人类可使用面积”的最大值:人类可使用面积=地球陆地总面积-无生命区面积-低生命区面积-理论生态红线面积。如果耕地生产技术一定,在给定耕地面积下可生产的最大粮食产量就一定。只要给出每人所需要的粮食数量,以最大粮食产量就可以换算出最大可供养的人口数量。生态社会人口论并不直接给出人口极限数量,而是首先给出土地面积极限量。在这个极限量确定之后,以粮食生产、人类生活幸福舒适的空间以及保持环境平衡三个根本需求,即可有效确定人口的极限量。

 

突破极限的后果

第六章的重要性仅次于前一章,作者在探讨了人口极限这个问题后分析了人口一旦超过极限,后会发生的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社会的突变,可以说,本章仍然在讨论人口极限的计算方法问题。作者认为,尽管不同事物达到数量极限后发生突变的形式是不一样的,但是突变是绝对要发生的,就地球或者某一国家的人口增长而言,当人口增长突破这个极限,自然的崩溃和人类社会动乱将突然发生且不可挽回。作者进一步认为,自然和社会的突变有不同程度之分,这取决于人口增长突破极限的不同区间。具体而言,人口增长可突破的极限有三个层次,一是由“人类生活舒适程度”决定的最小极限量,二是由“生态环境的承载量”决定的中间极限量,三是由“土地食物最大供给量”决定的最高极限量。一旦人口突破最低人口极限量,人类生活的舒适度将大大降低,一旦人口增长超越中间人口极限量,环境将迅速走向崩溃,一旦人口增长超越最高极限量,将使人类社会面临重大危险,人类社会对危机的应变能力将大为降低,一场瘟疫或者一次自然灾害,或者一场战争,都将使整个社会面临崩溃。因此,作者认为,计算人口极限,以中间极限量或者最大极限量为依据都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应该以最小极限量为标准。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者对《大国空巢》的作者易富贤,以及北京大学教授李建新等人反对计划生育政策的立场大加鞭笞,作者认为中国人口已经超越了中间极限量,正在向最大最大极限量进逼,它已经造成了生态环境濒临崩溃,如果动摇计划生育政策,中国自然环境和社会秩序将面临万劫不复的深重灾难。

重要论点:并非所有突变过程都是与超越极限相关,如蝴蝶型突变,也不是所有撞上极限的过程都适合用突变理论来解释,但是超越极限的过程的确有相当广泛的情况适合于用突变理论来描述。为简单的描述极限区间,可用最小极限量与最大极限量来表示,当超越最小极限量时,会开始形成局部突变,导致系统局部不可逆的损伤。超越极限越多,损伤程度和损伤范围就越大。当超越最大极限量时,会造成系统整体性的突变,导致整个系统全面崩溃。当我们以潜在粮食产量来确定出人口的极限量之后,绝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尝试达到这个极限,而必须以相当大的余量打一个折扣,作为“控制极限量”。我们说中国早已远远超越人口极限,是建立在最小极限量和中间极限量的意义上,中国人口当然还没有超过最大极限量,但试图去挑战这个极限量显然是绝对不能被接受的。而中国粮食进口量的爆炸性增长,事实上也表明中国距离最大人口极限量也已经不是很遥远。人类历史上大量社会动乱和社会灾变都是这样的过程,因为人口增长达到或者趋近当时技术生产水平的粮食极限,一旦因为某种天灾或者社会因素等原因造成粮食生产供给短期内显著下降,就会造成大量饥民并产生暴乱,而战争一旦开始,战争本身的循环因果过程就会推动战争持续地扩大进行。

6.在实际操作中,最小极限量具有最大的实际人口工程控制的价值。建议那些反对控制人口的学者们来这里感受一下拿怕只是一个星期,真正体会一下达到或者超过“最小人口极限”的含义到底是什么,他们的学术观点将会有所不同。一个学者从来没有在这种超过人口极限状态下生活过,更别说天天在这种超过极限状态下生活,他又有什么资格来谈中国的人口问题呢?

 

 在最后几章,作者主要在自己的生态社会人理论的理论基础上批判那些主张废除计划生育政策的专家学者。在这些专家学者看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得益于“人口红利”,要是中国人口大幅降低,将把中国经济拖入“中等收入陷阱”,因此,中国应该废除计划生育政策,鼓励人口继续增长。作者认为,这些观点,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理论上的无知,另一种就是居心叵测。作者重点分析了第三次产业革命对经济发展和人口就业带来的巨大影响,在作者看来,目前正在进行的高智能产业革命已经供给人口就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使得不仅农业,而且使得工业就业人口趋零化,旧的产业分工将不复存在,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附能力将大幅度减少,机器人和信息产业将大幅度替代一般劳动力,蚕食传统就业岗位,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反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学者还在大谈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这表明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前工业时期和工业时期,中国经济的劳动力问题实际上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制止高素质人才流失和不断提高普通劳动力的知识水平。相对于前面论述极限理论的几章,后面驳斥论敌的几章显得创新不足,似乎用不着详细论述。作者关于车库对于硅谷的意义,对于创新的至关重要意义的观点,读来让人匪夷所思,确实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