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武侯祠侯祠游记作文

篇一:南阳武侯祠与襄樊隆中

xt">一、建祠历史的比较

1、南阳武侯祠的历史沿革

武侯祠,又名“诸葛庐”,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区西南部的卧龙岗上,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故址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诸葛亮死后,黎庶追思,百姓十分怀念这位清正廉洁、勤勉忠贞的丞相,在其生前活动过的区域里,人们修建祠庙或对一些遗址、遗迹进行凭吊、祭拜,以表达崇敬之情。而在其生前躬耕过的南阳,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建庵祭祀活动。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载:“侯初亡,所在各求为之立庙,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于道陌之上,……时故将黄权等先已在宛,其他族人多相依,故南阳有侯祠所谓诸葛庵者,意亦道陌私祭之类。”可见,南阳武侯祠始建于魏晋。唐刘禹锡《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李白《南都行》:“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可见唐宋时期卧龙岗已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不少文人墨客曾来此游览祭祀。

元代地方官多次整修武侯祠。元大德二年(1298年)南阳官府出资大规模重建,于延佑二年(1315年)增设孔明书院。元仁宗时,南阳卧龙岗古建筑命名为武侯祠。可惜,元末明初,又焚于兵祸。至明成化年间,又将“孔明书院”恢复。以后又经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崇祯历代修缮。明嘉靖七年(1528年),明世宗特赐给南阳武侯祠“忠武”庙额与祭品。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南阳郡守罗景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在这次施工中,发现前人题咏卧龙岗十景石刻一块,罗景根据这块石刻,进行复原。今日武侯祠基本上保持元明的布局风格,其木结构建筑多为明清重建或增建。

2、襄阳武侯祠历史沿革

(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 资 源 网:南阳武侯祠侯祠游记作文)

襄阳武侯祠始建于晋代,历经隋唐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但史记不详。东晋穆帝升平五年(361年),荆州刺史别驾、史学家习凿齿到隆中瞻仰诸葛亮故居,这时诸葛亮草庐已经后人修整,建筑物上出现了“雕薄蔚采,鸱阑惟丰”,与当时盛行的祠庙差不多。由此证明,隆中的武侯祠,始建于东晋。

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襄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治所在襄阳)李景让维修襄阳武侯祠,并立“蜀丞相武乡忠武侯诸葛公碑”,碑文由李景让撰,无名氏篆额、碑的背面刻有唐代进士、中书舍人孙樵写的《刻武侯碑阴》碑文。唐光化三年(900年)诸葛亮被封为武灵王,襄阳武侯祠的规格也由此进一步提高。到了宋代,襄阳武侯祠内已塑有诸葛亮遗像,宋人苏轼、陆游和刘光祖都曾写诗撰文推崇诸葛亮。元代广德寺书院从广德寺迁到隆中,改称隆中书院,成为本地的最高学府。明初,吴绶对襄阳武侯祠等进行了一次全面维修。

明代襄阳武侯祠遭到巨大破坏。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年),袭封襄阳王的简王朱见淑,选择隆中作为自己的墓地。他上奏皇帝,把隆中封为“藩陵”,把隆中山改为座山,与隆中山隔谷相对的山定名为面山,偏东的山定名为旗山,用以衬托作为藩陵的座山。他毁掉诸葛草庐,在隆中山左臂另建草庐。他迁走隆中书院,封山驱民,大造墓地,使原有的土木建筑,特别是两晋至唐宋时期的碑刻石铭,破坏殆尽,荡然无存。朱见淑死后,他的庶二子、光化王和襄阳府左长史林光请于朝,又在隆中山“左方隙地”重建武侯祠。

明代成化年间 “隆中十景”形成。襄阳隆中武侯祠在清代经过多次维修,并有所扩建。人们在明末起义军捣毁藩陵基础上重建武侯祠庙,并在草庐原址立草庐亭,新建抱膝亭,新立“古隆中”牌坊。1932年,蒋介石到隆中,为隆中题写了匾额、楹联,举行祭祀仪式,拔款维修

隆中古迹,新建中正亭、中正堂,重修荷花池、铜鼓台等,并立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隆中的保护管理工作得到加强。1954年、1957年、1980年、1985年先后多次对武侯祠、三顾堂、野云庵、三义殿进行了维修或翻修,为明代碑刻加修碑亭。1984年,隆中新建了吟啸山庄、老龙洞景区建筑群。1987年,重建了隆中书院,修复了诸葛草庐。1994年1月10日,国务院公布隆中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又公布隆中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历史沿革比较

两者都自称一是诸葛亮的躬耕之地,二是刘备三顾茅庐的所在之地,三是著名“草庐对”的提出之地。从文献记载的建祠时间看,两者均在魏晋时期,但南阳稍早于襄阳,南阳武侯祠的建祠时间为诸葛亮死后不久,黄权就在南阳卧龙岗举行祭祀活动。从历史发展上看,南阳武侯祠在唐宋时期比襄阳武侯祠更有名。襄阳隆中在明代(弘治年间)一度遭毁灭性的破坏。明嘉靖年间南阳与襄阳一样都被敕赐庙额“忠武”,祭祀规格和祭品一样。但南阳武侯祠受到嘉靖皇帝特派驸马都尉前来祭祀的殊遇。民国时期,蒋介石曾捐资助修襄阳隆中,但南阳武侯祠在抗战时期是南阳城主要的抗日战场,并在抗战时期成为宣传抗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新唐抗战胜利碑),于右任等国民党要员前来参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襄阳隆中征集和制作了大量匾额楹联,并制造了一批景观。而南阳武侯祠正着力于古代建筑的保护。

二、外部环境

1、南阳武侯祠的外部环境

南阳武侯祠位于南阳古城西八里的卧龙岗上,这里岗峦起伏,曲折回旋,势如卧龙。武侯祠依岭就势坐落其间。祠宇占地二百余亩,现存廊庑二百余间,建筑布局疏密有致,殿堂雄伟壮观,是中原地区文物价值最高、规模最大的一处古代建筑遗存,保存完好。整座建筑群坐西北朝东南,红墙灰瓦,已初具北方官式建筑特征,与襄阳武侯祠寄情山水的风格大相迥异。南阳武侯祠没有多少山水为伴,只是中轴对称的忠臣祠庙,几进院落,布局严谨。庙内绿树成荫,掩映着红墙和各种碑刻题字,小环境倒也幽雅。

2、襄阳武侯祠的自然环境

襄阳武侯祠距襄阳城十三公里,位于群山环抱之中,面积约十二平方公里,景区内有隆中山、乐山、大旗山、小旗山及其所属的谷地。主峰隆中山(乐山)海拔三百零六公尺,盘旋起伏,状若盘龙。大旗山隔谷相望,形如卧虎。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望之巍然深秀;山下泉水、池塘,山涧小溪流水潺潺。景色颇为优美。

3、比较:襄阳隆中距城区较远,而南阳武侯祠现在已经成为市区,给人们的感觉造成南阳武侯祠在汉代末年就在南阳城中的感觉,南阳武侯祠失去了隐居、躬耕的氛围。同时,襄阳武侯祠由于离城区较远,给襄阳武侯祠留下了较多发展空间。在对外宣传上,南阳市没有襄阳的投入力度大。

三、古建筑之比较

1、襄阳武侯祠古建筑

经千余年的建设和维修,在明朝中期隆中就形成了以三顾堂为中心的六角井、 躬耕田、小虹桥、 老龙洞、梁父岩、 半月溪、古柏亭、野云庵、抱膝石等十景,成为文物风景区。在明朝弘治二年(1489年)隆中诸葛亮故居因襄简王朱见淑为争风水宝地而破坏。此后又经数百年的恢复和重建,增加了 草庐亭、抱膝亭、 武侯祠、石牌坊、 荷花池、 襄王陵等景点。建国后,又先后修建或新建了隆中书院、诸葛草庐、吟啸山庄、铜鼓台、长廊、观星台、棋盘石、琴台、孔雀寨、猴山、腾龙阁等众多景点,丰富了文化景观。 其景点多为明、清时代建筑,房屋皆为四合院式。

2、南阳武侯祠古建筑

南阳武侯祠依岭就势坐落卧龙岗间。现有明清建筑二百余间,建筑布局疏密相宜,殿堂雄严壮观。拾阶而上,步移景异:千古人龙石坊、汉昭烈皇帝三顾处、诸葛井、仙人桥、山门、大拜殿、草庐、小虹桥、宁远楼分布于中轴线上;诸葛井、碑廊、石碑屋、古柏亭、野云庵、老龙洞、半月台、躬耕亭分列于两侧。祠左有三顾祠映衬,祠右有道房院与祠遥相呼应。其它有卧龙潭、龙角塔、汉碑亭、读书台、卧龙书院等。其建筑多为明清以来重建或增建。丹墙碧瓦的古建筑掩映于郁郁松竹和森森松柏之间,清碧潭水环抱祠宇,亭台假山点缀其间,物与景相互渗透交融,祠宇建筑与园林建筑相映成趣,共同组成了幽静典雅、古韵悠悠的武侯祠景观。

3、古建筑比较

南阳、襄阳古建筑皆有十景,隆中十景为三顾堂、六角井、躬耕田、抱膝亭、梁父岩、老龙洞、半月溪、小虹桥、武侯祠、卧龙深处(野云庵),南阳卧龙岗十景是诸葛草庐、古柏亭、梁父岩、抱膝石、半月台、老龙洞、野云庵、诸葛井、躬耕亭、小虹桥。下面就进行一一比照。

三顾祠(堂)

南阳三顾祠:位于武侯祠院北侧。该院建成于清康熙年间,是刘备三顾茅庐时与诸葛亮对话的纪念性建筑。门额“三顾祠”为今人卢嘉锡所书,门柱悬挂“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对联。祠内有三顾堂、关张殿、三顾茅庐碑亭、垂花门及两侧的厢房组成。三顾堂、关张殿结为单檐硬山式建筑,垂花门为单檐悬山式建筑。三顾祠内翠柏森然,碧草如茵,整座庭院宏敞幽深。

襄阳三顾堂:三顾堂位于诸葛草庐前,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草庐对策的纪念堂。三顾堂前厅三间,后堂五间,均是硬山起脊建筑。两侧回廊镶嵌历代石刻和维修记事碑文。中堂挂有三顾茅庐的古画和国家领导人题词。前门有古柏三棵,象征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的拴马树。

比较:南阳三顾祠与襄阳三顾堂皆由几进院落组成,都是纪念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君臣晤对的纪念性建筑。但南阳三顾祠不在南阳卧龙岗十景之列。从规模上看,襄阳三顾堂没有南阳三顾祠规模大;从古建筑的数量及气势上看,南阳三顾祠的古建筑远远超过襄阳三顾堂,南阳三顾祠比襄阳三顾堂建筑气势更恢弘。祠堂里面的雕塑,襄阳注重将诸葛亮及其子孙倾向于神化,而南阳武侯祠的塑像偏重于生活化。

诸葛井与六角井

南阳诸葛井:入口右侧卧龙潭旁有井一眼,名曰诸葛井。井口为青石凿成,传为诸葛亮“躬耕”时汲水之处。

襄阳六角井: 六角井原在诸葛亮宅院内,现在三顾堂和草庐亭之间偏左的位置,是诸葛亮在隆中的生活用水井。现在六角井的井体是砖砌六边形,上有雕花古朴的六角石栏板。井底为六棱锥形。中华人民和国成立后,曾对井栏进行过维修。

从命名看,南阳诸葛井更突出主题。为了保护诸葛井,南阳武侯祠为了保护诸葛井加盖亭子加以保护,而襄阳无亭保护。南阳武侯祠的井由于使用时间长久,留下了数道很多使用痕迹,而襄阳井口没有留下使用痕迹,南阳诸葛井文化内涵丰富一些。

古柏亭

南阳古柏亭: 位于茅庐左侧,此处原为一株参天古柏,传为诸葛亮亲手所植,柏树死后人们就此建亭,借古柏风格纪念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单檐歇山顶,四角挑梁各系一风铎。门楣横额“古柏亭”为清咸丰四年(1854年)秋月,南阳知县钮雷所书。

襄阳古柏亭:是明代成化初年吴绶在维修隆中诸葛故宅时修建的。明朝弘治二年古柏亭遭到破坏,并随诸葛故居东迁到东山洼里。 清初赵宏恩维修隆中古迹时,将三顾堂从东山洼迁到原来的位置,在原古柏亭处修建了草庐亭。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6年)李敏学、永升

先后对诸葛故居进行了维修,他们将赵宏恩建在躬耕田旁的躬耕亭改为古柏亭。清朝光绪九年,程文炳又将古柏亭修建到三顾堂后数十步的半山腰上。近百年来,由于没有对其维修,古柏亭早被摧毁。1985年,隆中风景区管理处在程文炳修建古柏亭的地方重建了现在的古柏亭。

比较:南阳古柏亭在历史价值上高于襄阳古柏亭。南阳古柏亭历史悠久,其地理位置一直没有移动过,并且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的特别关注。而襄阳古柏亭地理位置来回变动,现在的襄阳古柏亭是在清代基础上于1985年重建的。

抱膝石与抱膝亭

南阳抱膝石:位于梁父岩之西,位于宁远楼前左侧,依古柏置石凳,为“抱膝石”。其造型自成椅状,座面光滑引人入胜。传诸葛亮躬耕南阳时,常依此石,抱膝长吟。

襄阳抱膝亭:抱膝亭位于湖北省襄樊市隆中三顾堂前面约一百米处。诸葛亮在未逢刘备时,空怀报复而不得施展,常在此抱膝长吟,若有所思。后将其常坐之石称为“抱膝石”。现在的抱膝亭为光绪十四至十九年(1888-1893年)重修。

比较:南阳抱膝石是石,与抱膝石名称相符,而襄阳建亭加以保护,并命名为抱膝亭。 南阳梁父岩:小虹桥西,宁远楼之前,叠石成峰,谓之“梁父岩”。

襄阳梁父岩:因诸葛亮躬耕隆中时常到山前岩上引吭长吟《梁父吟》,抒发情怀,后人为不忘前贤的这一雅致情趣,将此岩称之为“梁父岩”。 梁父岩和抱膝石原在诸葛草庐西边山上,由于诸葛故居东迁,梁父岩随着下移。原位于乐山咀东边,1963年因扩建公路被炸毁,为不忘此景,现在公路西面山咀上重刻“梁父岩”以志之。

比较:襄阳梁父岩于1963年被毁,现在的梁父岩是在公路边重新刻写的。南阳梁父岩是康熙年间用前明唐王花园的太湖石,其历史价值高于襄阳。

老龙洞

南阳老龙洞: 老龙洞和伴月台为一联体建筑。伴月台下有一砖券小门,内有一道弯曲的长洞,洞呈S形,内壁上嵌三个相对石雕龙头,造形生动浑厚,寓意诸葛亮为“千古人龙”。传说此洞常有巨龙出现而得名。

襄阳老龙洞:老龙洞位于隆中山脚下,是一口历史悠久的泉水古洞,当年诸葛亮躬耕隆中时就是利用此洞泉水灌溉农田。这里修竹苞茂,林木葱郁,奇石林立,花香鸟语,真是别有天地。

比较:襄阳老龙洞的结构是纯石结构,并且现代斧凿痕迹明显,里面有一龙为水泥所作,但由于其前水面广阔,游人可以留影存照,但不能进洞观看。南阳武侯祠老龙洞与半月台联为一体,据祠内道人相传,今老龙洞下有一秘密通道,直通南阳城内的王府山,后因游人安全问题而封闭。

小虹桥

南阳小虹桥: 草庐之前,有一青砖独券小桥,精巧玲珑,酷似彩虹,故名。传为诸葛亮来往必经之地。

襄阳小虹桥:小虹桥横跨诸葛庙前小溪中段,是诸葛亮寓居隆中时,出入必经之桥。该桥小巧玲珑,如虹跨溪,初建时为拱形。 明弘治二年后,随着草庐位置的下移,小虹桥也随草庐下迁而东移。明朝时广德寺住持大云和尚曾募捐修此桥。小拱桥朽坏以后,改为青石板桥。1984年隆中风景区管理处新建石质小虹桥,恢复了拱形,两旁安装了雕花石栏扳,桥体隽秀,并立石碑以记其事。

比较:两者区别不大。

伴月台与半月溪

南阳伴月台: 在草庐右廊西部。为一砖砌正方形平台,上置石几石登,旁有台阶22道,四周围以砖墙。传为诸葛亮夜观星象之处。两旁各饰有半月图案,两侧刻联为“自来宇宙垂名布

衣有几,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

襄阳半月溪 :半月溪是小虹桥附近的一泓碧潭,清澈明净,能倒映天空中的云彩,是刘备三顾茅庐经过的地方,后来草庐被毁,古迹东移,半月溪也随着东迁到面山东头山咀处。半月溪原是一个较大的水坑,上面浓荫覆盖,坑内水清见底,水味凉甜。行人至此,常掬水解渴,以解旅途之劳。据传说半月溪在中秋节时,兰天疏云,浩月圆亮,而俯首溪中,所见圆月却弯弯如娥眉。吴绶曾说半月溪:“月照玻璃缺,水涵玉玦得。”半月溪因此得名。 比较:半月台为诸葛亮夜观天象的地方,而半月溪只是一泓碧潭。

野云庵

南阳野云庵:位于茅庐的右侧、古柏亭的对面,又名“野轩庵”,是诸葛亮与友人聚会的地方。面阔一间,进深两间,砖牌门楼,三楼五脊。次楼上嵌彩色砖雕,左为松鹤图,右为松鹿图。庵内有诸葛亮会友泥塑一组。

襄阳卧龙深处(古野云庵):在隆中最高处。清雍正七年,尹会一重修时,认为此处山高林密,云雾缭绕,应是诸葛亮当年深藏高卧的草庐。乾隆时称卧龙深处,四合院式建筑,前后各三间,砖木结构硬山平房,山门为贴墙耸立高出屋面仿木结构砖雕的牌坊,挺拔秀丽。院中碑亭,立羽扇纶巾武侯石刻像。1933年修葺时,把山门改为半圆形门窗式建筑。1965年维修时恢复原貌。1984年扩建时,向前伸出数米,又改称卧龙深处,在后厅塑造诸葛亮、庞德公、黄承彦、司马徽、徐庶、庞统、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等人群像。并在其侧新修丹青苑和野云亭。

比较:两者均为诸葛亮会客之所,但襄阳的卧龙深处规模比南阳野云庵要大得多,内涵也比南阳的丰富,但其规模与东汉末年诸葛亮生活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

诸葛草庐与草庐亭

南阳诸葛草庐:位于祠院后部正中,是后人在诸葛亮故宅基址上修建的一座砖木结构八角尖顶茅亭。在唐代时已经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草庐正门悬挂着郭沫若手书的“诸葛草庐”匾额。内额“诸葛庐”是1940年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所书。后额“南阳诸葛庐”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南阳知府傅凤飓所书。坐庐之中可近观四周景致,正如古人所谓的“身居一庐八面景”。武侯祠十景中之八景的古柏亭、野云庵、半月台、躬耕亭、小虹桥、抱膝石、老龙洞等绕庐而建,如众星捧月。

襄阳草庐亭:建筑面积18m2。建于清康熙年间,傍依明襄简王墓。初建时是草亭,民国年间改为瓦亭。此处本是草庐故址,明襄简王朱见淑仰慕隆中山水,于弘治二年(1489年)毁草庐建陵墓。清康熙五十九年(1794年),郧襄观察使赵宏恩为了纪念诸葛亮于草庐故址修建了此亭。草庐亭现为双层六角亭,有木梯通二层,门额题“草庐遗址”四字,门两边的石柱上刻有“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对联,对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作了高度评价。 比较:南阳诸葛庐在唐代已经蜚声中外,而襄阳草亭始建于明代,从体量上看,南阳诸葛庐大于襄阳草庐,文化内涵也丰富于襄阳草庐。另外从平面看,襄阳的为六角,南阳的为八角,八角与诸葛亮的八卦有一定关系。

躬耕田

南阳躬耕田:明统志》云:“卧龙岗……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处。”清康熙中知府罗景重修祠宇时,在宁远楼之北,“密栽修竹,竹径逶迤,至东墙,由月窟其外,则平畴嘉禾,绕屋秀实,置…田舍,日躬耕田”(清康熙壬辰《重修卧龙岗诸葛庐记》),成为纪念性处所,后湮。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知府傅凤踊又在柯前立“汉武侯躬耕处”石刻一通,作为留念。 襄阳躬耕田:躬耕田就是诸葛亮寓居隆中期间的田地。后人在田间修了躬耕亭以示纪念(现为仿古的亭子)。据清朝康熙年间的碑文记载,躬耕田共一百一十六亩,目前仅保存了乐山与隆中山之间的一冲地,约二十亩。

比较:从规模上看,襄阳躬耕田远远大于南阳武侯祠,历史上南阳武侯祠的祭田数量高达

篇二:永陵博物馆

落于成都市羊市街西延线三洞桥,是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国开国皇帝王建的陵墓,俗称王建墓,也是我国目前所知的唯一建筑于地面之上和第一个经过正式发掘的帝王陵墓。是五代时前蜀皇帝王建的陵墓,史书上称“永陵”。1961年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陵博物馆(王建墓)是国家专题性博物馆,园林环境优雅、鸟语花香。陵墓墓室、文物展览每日对中外游人开放。博物馆内设有茶园,是成都最负盛名的品茶胜地。还特设有蜀宫器乐演奏表演,以满足中外游人的需要。

概述

历史

永陵博物馆[1](王建墓)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907─967年)前蜀国开国皇帝王建(847─918年)的陵墓,坐落于成都市中区繁华大街抚琴东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国务院正式公布。王建本是河南舞阳县人,早年为唐朝将领,唐末战乱时随唐僖宗逃亡到四川,后任利州(今广元市)刺吏。公元907年唐朝灭亡,王建遂占据成都称帝,国号大蜀,历史上称前蜀。王建墓冢封土为圆形,高15米,

永陵博物馆

直径80余米。当地老百姓一直误传是诸葛亮的抚琴台,并因此而成为当地的地名,直到1942年发掘时才确知是王建的陵墓。

建筑构成

王建墓室由14道石券构成,分前、中、后三室,室与室之间有木门间隔。王建的棺木置于中室棺床上。棺床的东、西、南三面石壁上刻有乐伎24人,分别演奏琵琶、 筝、鼓、笙、钹、箜篌等乐器,人物造型优美,神态逼真,是目前全国发掘出唯一完整的唐朝宫廷乐队形象,对研究唐及五代时期宫廷乐队的建制、音乐史、乐器史等都有很高价值。后室的御床上安放有一尊石刻王建坐像。造像头戴幞头,身着帝王服,腰系玉带,神态安详。王建墓虽被盗过,但墓室内仍出土有玉带、哀册、谥册、谥宝,各种银器及铁猪、铁牛等。这些文物对研究唐及五代时期的建筑、音乐、舞蹈、服饰、朝廷礼制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特色

永陵博物馆的永陵即王建墓,位于成都市西门外三洞桥。王建(847~918),河南舞阳县人,虽目不识丁,但作战勇猛,被唐昭宗封为蜀王。公元907年唐亡,王建称帝,史称前蜀,死后葬于三洞桥。1942年该墓被人们发掘确认。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陵博物馆

王建墓曾被盗,但仅存的无法盗走的陵墓建筑和精湛的石刻艺术,仍可算得上是陵宫艺术之花。墓封土高15米,直径80米,周长225 米。气势胜过刘备的“惠陵”。墓内有14道双重石券砌成,分前、中、后三室,全长23.6 米。中室放置王建棺椁,棺床东、南、西三面刻有图案,图案中的十二力士雕像,他们抬扶着棺座,造型奇特,无一雷同。棺座东、南、西三面的24个舞伎浮雕以不同姿态,翩翩起舞,是少见的唐代艺术珍品。

在棺床东西雕刻着由10种打击乐器组成的鼓乐队;在西面雕刻着由10种吹奏乐器组成的管乐队;南面雕刻的是两个乐队领队人,弹弄着琵琶和柏板。整个石刻乐队,场面壮观,是研究唐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后室放置御床,正面有双龙戏珠浮雕,左右是狮兽浮雕。床上则是王建的坐像,神态肃穆。整个建筑气魄雄伟,装饰华丽精美。

文化内涵

简介

永陵博物馆包括了永陵周围的系列文物。永陵是多年来被称作抚琴台的永陵陵台外观为一个半圆形的土堆,其圆径80m,高15m,墓室建了陵台之下,以十四道石砌拱券为其骨架,形成墓室三进,全长30.8m。墓室的地面标高与室外地面相近,从而形成了中国仅见的地面帝王陵墓。显示

永陵博物馆

了它独特的地方特点。旧时的陵园面貌虽已无从查考,但是根据王建当时独霸了天府之国的地区,国事也多年安定这一情况来推断,陵园建筑规模可能是较为可观的。按[宋代]记述,永陵地上宫殿内的壁画就有五百多堵,也可推知其建筑是相当宏大和华丽的了。近年在陵墓附近还发现了高大的石刻文臣像,其高度与唐高宗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石像不相上下。可知原来永陵前面也是有石人石兽等石雕的。值得注意的是永陵封土之下,有整条石所砌成的基础,对于封土的保护起很大作用。此种形制,在秦、汉、唐、宋诸陵中尚不多见,而[明清]帝陵则已发展成为高大的宝城了。

王陵地宫

王建墓的地宫与北方诸陵也有不同之点,它并未深埋地下,而是从地面浅处建筑,埋在封土之内。地宫由十四道双重石券构成,分为前、中、后三室,全长二十三点四米。三室之间均以木门相隔。前室相当于墓道,是进入墓室的前奏。第二道石券上还残存了珍贵的彩画。彩画的内容为“串枝莲”的图案,是中国古代建筑彩画中普遍使用的。朱漆门上的鎏金兽面衔环铺首和金钉,都是墓内的原物。 中室

中室是地宫的主体,规模也较大。正中是一个用青白大理石砌的须弥座,称作“棺床”,床上放置王建的棺椁。棺床腰部的东西南三面均有精美的伎乐舞蹈雕刻。正面4幅,两侧各10幅,共计24幅。其内容依次为:1、击羯鼓;2、击铜钹;

3、吹贝;4、吹笙;5、吹叶;6、弹箜篌;7、吹筚篥; 8、弹筝;9、吹排箫;

10、吹 ;11、拍板;12、舞蹈;13、舞蹈;14、弹琵琶;15、击都昙鼓;16、击齐鼓;17、击腰鼓;18、吹笛;19、吹筚篥;20、拍板;21、击羯鼓;22、击鸡娄鼓和摇鼗鼓;23、击答腊鼓;24、击毛员鼓。这各执不同乐器的乐伎二十四人,为一组较完整的[唐代]宫廷乐队。中国音乐在宋代以后发生较大变化的历史现实下,这组[唐代]乐伎石刻的发现,填补了文献研究的不足,因之,它是中国音乐发展史的化石标本,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

石雕伎乐舞蹈像

这一成组的乐舞石刻,是隋唐]宫廷坐部伎歌舞乐队的缩影。唐代教坊舞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健舞,舞姿雄壮矫捷,诸如剑器舞、浑脱舞、胡旋舞等;一类为软舞,舞姿轻盈柔曼,诸如霓裳羽衣舞、绿腰舞、春莺啭等。石刻第12、13的舞者,长袖轻拂,举足踏节,即是软舞的一个镜头。

这二十四幅石雕伎乐舞蹈像,备极精美,身材丰盈,容貌圆润,尚具有唐代美人的特点。舞蹈者广袖轻舒,好似在翩翩起舞;奏乐者手持乐器,或吹、或打、或奏,表情自然,神态生动逼真;俨如一支五代时期宫廷舞乐队伍的缩影。这组舞乐石雕,不仅是难得的精美艺术品,而且也是古代音乐舞蹈史的重要形象资料。唐代的宫廷燕乐,根据音乐内容以及乐器的编配,分为十部乐。其中有清商乐、龟兹乐、疏勒乐等。结合文献参证,可各这一乐队使用的乐器,既有周秦以来的华夏系统的笙、箫、筝、笛,也有[汉代][唐代]边疆少数民族的羯鼓、腰鼓、筚篥、吹叶,甚至还有从外国传来的琵琶、箜篌、铜钹等。而其所演奏的,应是一种以西北边疆少数民族音调为主,同时也包含有中原地区某些音调的音乐,亦即所称为“燕乐”风格的音乐。隋唐燕乐的兴起,对我国传统音乐的更新和其后的发展,都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棺床

在棺床的四周脚下,尚有十二个半身武士俑,均为立体圆雕胸像,好象从地内涌出一般。头戴盔帽,面靠棺床,作以手扶抬床之状。他们正在以全身之力集注于

手腕之上,把整个棺床牢牢地抬起。其雕工之精巧,表情之真切,确属难得佳作。后室为安置王建石雕肖像之所,内设“御床”,置王建石像于其上。像为正坐姿态,高96cm,头戴折口巾,身穿袍服,腰系玉带。袍袖狭小而长,双手合入于袖内。石像的面部深目浓眉,隆准高颧,神态庄重安详,与历史文献上所描述的王建形象基本相似。 前去方式:

480米

步行至 中西顺城街站

5

乘坐 48路, 在 永陵路东站 下车

40米

步行至 永陵博物馆

武侯祠

百科名片

成都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世界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成都武侯祠现占地15万平方米,由三国历史遗迹区(文物区)、西区(三国文化体验区)和锦里民俗区(锦里)三部分组成,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

武侯祠(Temple of Marquis)是纪念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祠堂,因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而得名。

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市岐山县城南约20公里),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乡侯为汉时爵位,自下而上,分别是亭侯,乡侯,县侯,关羽授封汉寿亭侯),死后又被蜀汉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省汉中的勉县(沔县)。勉县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勉县武侯祠所在地乃诸葛亮当年赴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故址。

目前最有影响的是成都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门大桥外西侧,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也是首批一级博物馆,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参观游览,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此外,还有陕西勉县武侯祠、有南阳武侯祠、襄樊古隆中武侯祠、重庆奉节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甘肃礼县祁山武侯祠等。此外,还有建于唐代前的陕西岐山五丈原诸葛庙,建于明代的武侯宫(原湖北省蒲圻市,现更名为赤壁市),建于建安时期的黄陵庙(湖北宜昌)等。浙江兰溪的诸葛镇,因诸葛亮子孙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始建丞相祠堂,丞相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间,内设诸葛亮灵位。近些年,兰溪丞相祠堂渐负盛名,影响日盛。

2003年12月,原成都市南郊公园合并为武侯祠园林区。南郊公园原系民国时期四川省主席、抗战时期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刘湘墓园。始建于1938年至1942年,400米的中轴线纵贯南北,

石牌坊大门、三洞门、四方亭、荐馨堂、墓室等,布局严谨、雄浑庄重,是西南地区惟一一座北方陵园建筑群。在武侯祠的发展规划中,西区将打造成三国文化的传播体验中心。 锦里简介

现紧邻武侯祠的“锦里”古街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斥资复建,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锦里作为武侯祠博物馆(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西区)的一部分,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余平方米,街道全长550米。建筑以清末民初四川民居风格为基础,内容以三国文化和四川传统民俗文化为内涵。锦里于2004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其延伸段于2009年1月开肆,锦里延伸段大胆将活水引入循环,形成“水岸锦里”的新景观。“拜武侯,泡锦里”已成为成都旅游最具号召力的响亮口号之一。

武侯祠大门

匾额为“汉昭烈庙”。大门内浓荫丛中,矗立着六通石碑,两侧各有一碑廊,其中最大的一通在东侧碑廊内,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立,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因文章、书法、刻技俱精被称为“三绝碑”。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刻字,都出自名家,因此被后世称为三绝碑。 碑文对诸葛亮的一生,作了重点褒评;竭力赞颂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文治武功,并以此激励唐代的执政者。碑文特别褒奖诸葛亮的法治思想,马谡因失街亭被诸葛亮依法处斩,临刑,马谡哭着表示自己死而无怨。李严与廖立,两人都是被诸葛亮削职流放的罪人,但他们也自甘服罪。当他们得知诸葛亮病逝,“闻之痛之,或泣或绝”。这些均属史实,裴度据史褒评,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辞句甚切,文笔酣畅,使人百读不厌。诸葛亮之所以为后人所敬仰,还因为他有着高尚的思想和作风,不利用职权谋私。

成都武侯祠的字画、对联甚多,其中的现代书法家沈尹默书写的《隆中对》最引人注目。武侯祠还有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出师表》刻石(历来对此的真伪存有争议,有一种说法,此前、后两表实际上是明代士人白麟伪托岳飞之名所书)。

景点门票:

武侯祠联票价格:60元/人-凭学生证半价(含:武侯祠门票60元/人.张)

讲解费: 100元/场。 开放时间:8:00-18:00

56路 → 335路

280米

步行至 上西顺城街站

5站

乘坐 56路, 在 东门大桥站 下车

190米

步行至 东门大桥站

8站

乘坐 335路, 在 武侯祠站 下车

80米

步行至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篇三:成都武侯祠介绍

="txt">诸葛亮的名头在中国太响了,即使武侯祠内空空如也,到了成都也该到这儿看看。

一进大门,浓荫丛中矗立着6

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为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因其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权书写,名匠鲁建刻字,均很精湛,因此被称为“三绝碑”。

景点信息

地址:成都老南门外的武侯大街

门票:58元(邮资明信片门票60元),年票100元。学生半价。

开放时间:夏季7:30—21:00;冬季8:00—18:30。

景区官网:www.wuhouci.net.cn

交通:乘坐从昭觉寺到武侯祠的1路公交车;10路公交车从金花镇到武侯祠;

其他如14、26、53、

57、213、214路均可到达景点。

景区电话: 023-85558960

旅游小贴士

1.最佳旅游季节:每年春节期间,博物馆都要举行盛大的“游喜神方”民俗活动。

2.气候特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春早、夏热、秋凉、冬暖的特点。成都多云雾,日照时间短。

3.武候祠旁有一条很小资的街锦里比阳朔西街好多了,建议大家去逛逛。

4.成都的茶馆是全国最多的,武候祠的茶馆是最休闲的。

武侯祠地图

景点相关资料

成都武侯祠又名“汉昭烈庙”,是纪念中国古代三国时期蜀汉皇帝刘备和丞相诸葛亮的君臣合祀祠宇,是中国惟一的君臣合祀祠庙。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是中国纪念诸葛亮名胜中最负盛名的一处。 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除成都武侯祠外,还有陕西勉县武侯祠、南阳武侯祠、襄樊古隆中武侯祠、重庆奉节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甘肃礼县祁山武侯祠等。

成都武侯祠,位于四川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由刘备、诸葛亮蜀汉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组成。始建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陵寝。武侯祠建于唐,初与祭祀刘备的(汉昭烈帝)昭烈庙相邻。唐朝大诗人杜甫曾有诗写到它:“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明朝初年重建时将武侯祠并入了“汉昭烈庙”,形成现存武侯祠君臣合庙。现存祠庙的主体建筑1672年清康熙年间(清康熙十一年)重建。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博物馆,占地14万平方米,是国内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的主要胜迹,也是成都市一个主要的旅游参观点。成都武侯祠是中国影响最大的三国古迹。以文、书、刻号称“三绝”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最为知名。

武侯祠同汉昭烈庙、刘备墓(惠陵)相毗连。整个武侯祠坐北朝南,主体建筑大门,二门,汉昭烈庙,过厅,武侯祠五重建筑,严格排列在从南到北的一条中轴线上。以刘备殿最高,建筑最为雄伟壮丽。武侯祠后还有三义庙、结义楼等建筑。大门匾额为“汉昭烈庙”。大门内至二门之间浓荫丛中共有六通石碑,两侧各有一碑廊,在西侧碑廊内明碑全称为《诸葛武侯祠堂碑记》。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立。四川巡抚张时彻撰文,碑身下有赑屃碑座。在东侧碑廊内是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高367厘米,宽95厘米,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立,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碑文分为序和铭。因文章、书法、刻技俱精被称为“三绝碑”。祠内文物以“三绝碑”最为珍贵。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名匠鲁建刻字,都出自名家,此碑因文章、书法绝妙、雕刻精巧和所称颂的诸葛亮的功德绝世,因此明代被称为三绝碑。 碑文对诸葛亮的一生,作了重点褒评;竭力赞颂诸葛亮的高风亮节,文治武功,并以此激励唐代的执政者。碑文特别褒奖诸葛亮的法治思想,马谡因失街亭被诸葛亮依法处斩,临刑,马谡哭着表示自己死而无怨。李严与廖立,两人都是被诸葛亮削职流放的罪人,但他们也自甘服罪。当他们得知诸葛亮病逝,“闻之痛之,或泣或绝”。这些均

属史实,裴度据史褒评,令人信服碑文通篇辞句甚切,文笔酣畅,使人百读不厌。诸葛亮之所以为后人所敬仰,还因为他有着高尚的思想和作风,不利用职权谋私。二门之后是刘备殿,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清人完颜崇实撰书“使君为天下英雄”联位于昭烈殿:“使君为天下英雄,正统攸归,王气钟楼桑车盖;巴蜀系汉朝终始,遗民犹在,霸图余古柏祠堂”。殿内正中有刘备贴金塑像,左侧陪祀的是他的孙子刘谌。为什么他的儿子蜀汉后主刘禅在这里没有位置?据说,由于刘禅昏庸无能,不能守基业,他的像在宋、明两代几次被毁,后来就没有再塑。在蜀汉后主刘禅降魏时其子刘谌到刘备墓前哭拜,杀掉家人后自杀身亡,有戏文称哭庙杀家。两侧偏殿,东有关羽父子和周仓塑像,西有张飞祖孙三代塑像。两侧东、西廊房分别塑有蜀汉文臣、武将坐像各十四尊。东侧文臣廊坊以庞统为首,西侧武将廊房以赵云领衔。 刘备殿后,下数节台阶(武侯祠低于汉昭烈庙,象征古代君臣关系),是一座过厅,挂有“武侯祠”匾额。过厅两侧对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上联集杜甫诗句,下联董必武撰。由董必武所书。武侯祠是纪念三国时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的祠堂,诸葛亮生前封“武乡侯”,死后谥号“忠武”,故纪念他的祠堂称作“武侯祠”。诸葛亮殿悬“名垂宇宙”匾额,两侧为清人赵藩撰书“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的联文,是颇负盛名的一幅对联,借对诸葛亮、蜀汉政权及刘璋政权的成败得失的分析总结,提醒后人在治蜀、治国时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要特别注意“攻心”和“审势”。正殿中供奉着诸葛亮祖孙三代的塑像。殿内正中有诸葛亮头戴纶巾、手执羽扇的贴金塑像,像前的三面铜鼓相传是诸葛亮带兵南征时制作,人称“诸葛鼓”。鼓上有精致的图案花纹,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大殿顶梁由乌木制成,上书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诫子书》中“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诸葛瞻及其子尚在绵竹抗击魏将邓艾的战斗中身亡。

诸葛亮殿西侧是刘备墓,史称“惠陵”。由诸葛亮亲选宝地,葬刘备于此。《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八月,葬惠陵”。据《谥法》,“爱民好与,曰?惠?”,故名刘备墓称“惠陵”。陵墓中还合葬有刘备的甘、吴二位夫人。刘备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所立“汉昭烈皇帝之陵”石碑,陵墓建筑由照壁、栅栏门、神道、寝殿等组成。陵前有规模较小的神道为清代所建。惠陵与武侯祠主要建筑一样亦为坐北朝南,紧邻在汉昭烈庙

与武侯祠西侧,与武侯祠之间有红墙夹道相连。

“惠陵”南侧“武侯祠文物陈列室”,由郭沫若书题。陈列有出土的蜀汉文物复制品和三国历史图片。武侯祠的字画、对联甚多,其中以现代书法家沈尹默书写的《隆中对》最引人注目。武侯祠还有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出师表》(历来对此的真伪存有争议,有一种说法,此前、后两表实际上是明代士人白麟伪托岳飞之名所书)。“惠陵”西侧园林区原为南郊公园。过去是中华民国国民党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的墓园,1953年经修整辟为公园,依次建有浮雕式石牌坊大门、旌忠门、碑亭、荐馨堂、刘湘墓等建筑。现为武侯祠园林区。武侯祠东侧的锦里集成都街坊及民风、民俗、成都小吃、名特产于一体。再现当地民俗文化。

景点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