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说课稿

计算机说课稿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范文详解

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范文详解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信息技术学科是学科中最年轻的工具性学科,同时又是知识技能更新最快的学科。《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节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同学,它是教材关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初步认识。

本节是基础性的纯理论的内容,所介绍的一些有关信息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

新的学科的学习,对学生充满着挑战,能够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产生一种求知的冲动。正是这种冲动,导致学生的理想和实际技能的不平衡。

基于此点,从信息技术本身学科特点出发,结合与生活实践的整合理念,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现今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了解“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这一社会现实,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学情分析:学生对微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词决不过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次上信息技术课之前,学生在机房门口早已排好了长长的队伍,穿好了鞋套,等着老师的到来。特别是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的同学,用手摸一摸显示器都会欢欣鼓舞)

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我想在学生初步建立信息技术中“信息”的感性认识后,能亲自在网上根据特定的任务,搜索一些信息,来加深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本节课的内容:了解信息的特征和信息的表达方式;

重点:信息的特征;

难点:培养能从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思维习惯,以及培养辨析信息的能力。

二、说目标:

1、一个指导思想:

“使学生明白,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对推动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2、两个学会:学会信息的特征和信息的流程;

3、一种体验和一种培养:

以信息处理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获取、分析、处理、传递、运用信息的意识,体验信息从获取到运用的全过程,并在其中享受快乐;

4、多种收获:

养成在获取信息到运用信息的思维习惯,通过聆听、理解老师的想法,提高学生的听力;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自学、自悟的能力;通过对学生的上机姿势矫正、上机时间和休息时间的合理分配,使学生养成劳逸结合的习惯。通过对信息的正确判断,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任务驱动:

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任务”为主,突破一个个“思维障碍”,因此本课采用建构理论下的主体教育模式,通过学生已储备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自己思考,主动探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协调、控制、咨询的作用。启发、诱导贯穿其中,创建自我探究的学习平台。

(2)、讲解演示法:投影一部分图片,其中包括生活中常见的,也包括学生只要稍稍动脑就能马上反应过来的,结合课本插图来共同讨论。

2、学法指导:

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应赋予学生最多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应此在讨论的过程中,重在学生说出他的“亲眼所见、亲身经历”。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逐步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在情境中感悟,在解决问题中交流探索,在实践中内化、自悟。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设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具体感受信息的获取方法,二是,“自悟”,针对不同的任务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根据现有条件,选择最佳。三是:“尝试”,通过动手操作来体现通过信息技术获得信息的优越性。

过程设置分为:创设情境,以境激趣----合作讨论,自主探究----归纳,体验成功

1、创设情境:

一公司贴出招聘广告,广告上只有公司名称和该公司所需的聘用职位(仅限三人),其他的信息都没有,如果你是一名应聘者,你该如何处理呢?

目的:创设美好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有明确了任务,利用学生对虚拟生活情境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2、合作讨论、自主探究:

本环节从三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了解信息的普遍性和对不良信息的正确识别;

(1)、相邻两个同学相互讨论,举手发言,你能在生活中发现获得信息的途径吗?(交通标志、阅读等等)

第二层次:怎样识别不良信息

(1)、手机短信:“某某中了大奖后?”

(2)、讲一个小故事来激趣:“包不掉毛和毛掉不包”说明怎样去识别信息的好与坏。

(3)、让学生自己搜索记忆,你知道哪些与此类似的事例;

本环节的安排是让学生明白: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但也有优劣之分,培养学生的辨析信息的能力。(借此告诉学生,天上不会掉馅饼)

第三层次:学生上网查找我们学校的主页(投影出上网的基本步骤和查找的关键字),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某些同学上机的操作姿势和不良习惯;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做科学有效的控制;这一过程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选择不同的手段和方式进行辅导。

分层次的教学的运用,使全体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发展,从而突出了课堂的重点,分散了难点。特别是最后的上机操作,让学生过了一把瘾。

3、总结归纳,体验成功:

(1)、交流学习,各自说说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

(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4、设疑,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当一辆汽车突然从我身边驶过,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本节课后能自主思考做到知识的迁移;

5、作业布置:

课后调查:无论通过什么合理的途径,了解一些社会上的通过误导信息来骗人的实例。要求讲出你获得该信息的途径。

五、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引导的过程中学,让学生自主体会信息技术的普遍性这一特征,在“讨论和实际操作”中体验信息的获得和信息的正确辨析,正是在辨析过程中,提高了分辨能力。提高学生更大的兴趣,是我这堂课的最终目标。

篇二: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计算机的组成》

首先非常感谢我们学校我这个机会,今天能和全镇的信息技术权威坐到一起,我感到无比的荣幸。下面我将从以下8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这节课,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多多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计算机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一年级上册。本课是是信息技术的入门课,是以后学习信息技术的基础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让学生了解信息的丰富多彩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从而让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了解信息技术的在现实中的应用,认知信息在当代技术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他们的观察与审美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以及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组成.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电脑学习与应用的浓厚兴趣;在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中,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共同研讨、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时间、具体任务与问题设计:

本课分一课时完成,此次说课的内容为第一课时:什么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组成。具体学习任务如下:

1、看图片的合作研讨一,了解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

2、合作研讨二,通过图片文字的学习 了解信息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3、 总结 :什么是信息技术

4、合作研讨四,通过计算机图片的认知来概括计算机的组成

四、教学要点:

1、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是什么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的组成、插入图片。让学生逐步学会知识的迁移和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让学生知道计算机中的许多操作都是相通的或类似的。

2、教学难点:计算机的硬件的组成和软件的作用

五、教法:

采用目前信息技术教学倡导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指导学生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学习任务而开展课堂教学,以尝试发现、综合对比、总结归纳、网络教室直观演示等形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六、学法 :

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通过上述教法,坚持以学体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发现问题、分组研讨问题、亲自尝试、合作解决、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来完成本课的四个任务。让学生以练为主,以亲自尝试实践、积极动脑动手来学习新知。

七、教学资源准备:

硬件准备:计算机网络教室。

软件准备:Windows操作系统、Word2000、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

素材准备:学生导学案、课件、图片素材。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划分团队,展示排行榜,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全班分为两大团队,每个团队又由多个合作小组组成(一般是两人为一个合作小组,强弱联合)。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哪个团队的同学最先发言,且回答正确,老师会在排行榜上为其所属团队插上一张笑脸。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充分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按照心理学常识,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就能自觉地排除内外主客观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把学习当成愉快的事。因此,在本课的导入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组明星修饰化妆前后的对比图片,让学生来发现修饰在生活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三)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亲自尝试;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感知。

利用计算机图片

合作研讨一六人一组写出计算机的部件

时间:5分钟

提问:哪组同学最先完成任务,请举手。

展示。(掌声鼓励)

请最先完成的学生,学生评价,教师总结。

展示其余三个任务:

合作研讨二:讨论计算机组成。

提问:哪组同学最先完成任务,请举手。

时间:3分钟

补充

在学生研讨探索的过程中,老师加强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引导学生互相帮助,协作学习。因为学生中电脑水平的差异是很大的,对于有的同学来讲,这个问题可能早已学会,那么就鼓励水平高的学生去帮助水平差的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助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探究中共同遇到的困难,老师就借助网络教室演示系统带领学生一步步探索,并给探究成功的学生以展示自我的机会——当当“小老师”,演示并介绍自己的做法。在学生探究发现的基础上,老师再引导学生深入感知。

深入感知的主要内容是本课的难点问题:“

这一难点学生容易忽视或不知如何处理,教师必须通过教学演示系统加强指导。

最后,这是我从事信息技术教学三句话总结三句话 用信任的目光鼓励学生尝试; 用赞许的目光鼓励学生创造; 用微笑的目光评价学生成绩。

篇三: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集

《快速建立秩序册》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节----《快速建立秩序册》,不足之处敬请予以批评指正。

一、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快速建立秩序册》一节是学习电子表格的基本内容,在这节课使学生了解二维数据表格的基本结构,并能够利用各种输入技巧熟练将特征信息制作成精美的二维表格,为将来的数据处理打下基础。因此,这一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基础内容,学好此节内容为以后利用电子表格进行各种处理操作,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二维数据表格的基本结构,能够熟练的制作出精美、实用的二维数据表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趣味运动会活动方案,建立该活动的秩序册,归纳电子表格的设计和处理方法,根据需求,设计出合适的电子表格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参与“趣味运动会”活动,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和科学的价值观。并通过设计电子表格,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电子表格的输入技巧与美化方法。

难点是数据的输入技巧。

二、 说教法、学法

1、教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讨论法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设立任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启发法——通过回顾旧知识,启发学生解答不同的输入方法及美化与修饰方法,掌握各种输入技巧与修饰技巧。

3.学法:通过创设活动,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在实践中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 说教学手段

利用网络教室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探索性学习。

硬件准备:计算机网络教室

软件准备:Windows操作系统、Microsoft Excel、LanStar VC xp纯软件多媒体教学网系统、电子学习档案袋。

四、 说教学过程

1.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启发、引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应用软件的学习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旨在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及挖掘他们的开拓创新能力。

2.新课引入

教师提出电子表格作品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呢?

为了对数据进行有效的整理、分析,并能迅速地处理数据。

为做好“趣味运动会”的报名和组织工作,根据同学们的报名参赛情况设计班级竞赛的秩序册,用电子表格形式制作出精美实用的作品。

3.教学过程

(1)首先认识电子表格。通过分析“趣味运动会”报名工作所列项目编制秩序册表格的表头。并分析各项目的数据类型便于输入表格数据。

(2)在输入电子表格作品中学习输入技巧。通过启发学生回忆电子版报作品中的输入技巧,自己尝试输入数据。

(3)根据学生输入情况着重讲解电子表格中数据的输入技巧。

(4)学习对特殊数字格式的定制。

(5)通过启发学生回忆电子版报中的修饰方法,对输入好的电子表格作品进行美化与修饰。通过对比学习新的修饰方法。

(6)保存工作簿。

最后,教师总结电子表格作品的优势,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为下一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4.重点、难点突破

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对比,引发学生自己发问,努力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对重点内容的学习印象更深刻。

五、 教学反思

1.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提供学习向导,由学生来完成操作,教师在操作过程中予以补充,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2.加强探究式教学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师生在学习过程中交流、方法、经验。充分利用电子学习档案袋的功能,交流一些好的学习技巧与学习方法。

让幻灯片动起来

一、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本课是初中第二册第一章中的重要部分,是通过使用预设动画、自定义动画为幻灯片中的各个对象设置动画效果,通过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效果,使幻灯片之间的切换像切换电影镜头一样,过渡自然。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章是围绕制作多媒体作品展开的,前面已经学习了创建幻灯片和美化幻灯片,本节课是对前面两节知识的延伸,是在静态幻灯片的基础上添加动画效果。同时它也是为后面学习超级链接和给幻灯片添加多媒体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重点:使用预设动画和自定义动画、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效果。确定的依据是因为“预设动画”功能可以方便、快捷地给幻灯片加上“动人”的效果,而自定义动画可以让用户在设置动画时有更多的选择,使动画效果更丰富、有个性;而切换效果的添加可以使幻灯片切换自然。它们是让幻灯片动起来的三个主要元素,所以我将它们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本节课的难点:自定义动画灵活、合理的运用。确定的依据是自定义动画涉及的对象一般比较多,设置也比较复杂,初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幻灯片的整体规划和合理运用的能力有限,往往会给幻灯片的各个对象设置很丰富的效果,结果造成整体效果杂乱无章,使人眼花了乱。所以我将它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 学生分析

知识和能力方面: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熟悉了PowerPoint编辑环境,掌握了创建幻灯片、播放幻灯片和美化幻灯片的操作,这节课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上手。但是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中我适当地采取分层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将放手让他们自学,而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让他们在同学和老师的引导、示范讲解下完成任务。

生理和心理方面:初二的学生对于制作动画效果的兴趣比较浓厚,但是青少年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使用预设动画给幻灯片中的文本或图片设置动画;使用自定义动画设置动画对象的动态效果和动画顺序;设置幻灯片放映时的切换效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根据“学着做”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分组协作设置有个性的动画效果,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大胆演示、展示作品,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能力;通过对幻灯片动画效果的合理、灵活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信息素养。

四、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根据“学着做”自主学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我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作为导线,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将学生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让学生在探究与实践中解决问题。对于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自定义动画灵活、合理的运用,我通过展示优秀作品,让学生评析它为什么好,好在什么地方,使学生在评价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在教学中我采取适当的分层教学,并及时给予扬长性的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五、 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任务驱动,层层深入

3、课堂练习,巩固创新

4、归纳总结,梳理知识

5、知识的迁移

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信息与信息技术》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信息技术学科是学科中最年轻的工具性学科,同时又是知识技能更新最快的学科。《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节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同学,它是教材关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初步认识。

本节是基础性的纯理论的内容,所的一些有关信息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

新的学科的学习,对学生充满着挑战,能够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产生一种求知的冲动。正是这种冲动,导致学生的理想和实际技能的不平衡。

基于此点,从信息技术本身学科特点出发,结合与生活实践的整合理念,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现今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了解“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这一社会现实,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学情分析:学生对微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词决不过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次上信息技术课之前,学生在机房门口早已排好了长长的队伍,穿好了鞋套,等着老师的到来。特别是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的同学,用手摸一摸显示器都会欢欣鼓舞)

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我想在学生初步建立信息技术中“信息”的感性认识后,能亲自在网上根据特定的任务,搜索一些信息,来加深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本节课的内容:了解信息的特征和信息的表达方式;

重点:信息的特征;

难点:培养能从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思维习惯,以及培养辨析信息的能力。

二、说目标:

1、一个指导思想:

“使学生明白,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对推动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2、两个学会:学会信息的特征和信息的流程;

3、一种体验和一种培养:

以信息处理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获取、分析、处理、传递、运用信息的意识,体验信息从获取到运用的全过程,并在其中享受快乐;

4、多种收获:

养成在获取信息到运用信息的思维习惯,通过聆听、理解老师的想法,提高学生的听力;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自学、自悟的能力;通过对学生的上机姿势矫正、上机时间和休息时间的合理分配,使学生养成劳逸结合的习惯。通过对信息的正确判断,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任务驱动: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任务”为主,突破一个个“思维障碍”,因此本课采用建构理论下的主体教育模式,通过学生已储备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自己思考,主动探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协调、控制、咨询的作用。启发、诱导贯穿其中,创建自我探究的学习平台。

(2)、讲解演示法:投影一部分图片,其中包括生活中常见的,也包括学生只要稍稍动脑就能马上反应过来的,结合课本插图来共同讨论。

2、学法指导:

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应赋予学生最多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应此在讨论的过程中,重在学生说出他的“亲眼所见、亲身经历”。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逐步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在情境中感悟,在解决问题中交流探索,在实践中内化、自悟。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设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具体感受信息的获取方法,二是,“自悟”,针对不同的任务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根据现有条件,选择最佳。三是:“尝试”,通过动手操作来体现通过信息技术获得信息的优越性。

过程设置分为:创设情境,以境激趣----合作讨论,自主探究----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1、创设情境:

一公司贴出招聘广告,广告上只有公司名称和该公司所需的聘用职位(仅限三人),其他的信息都没有,如果你是一名应聘者,你该如何处理呢?

目的:创设美好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有明确了任务,利用学生对虚拟生活情境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2、合作讨论、自主探究:

本环节从三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了解信息的普遍性和对不良信息的正确识别;

(1)、相邻两个同学相互讨论,举手发言,你能在生活中发现获得信息的途径吗?(交通标志、阅读等等)

(2)、阅读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图片给出了哪些信息;

(3)、投影一些图片:例如:2008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等等,学生交流,反馈信息。(有的学生一眼就可看出,有的只要“学生“掂掂脚”就可以达到)

这一环节是课堂内容的中心部分,我通过学生的自主讨论,以前知识的迁移,来发散思维。真正体现信息的“无处不在”。

第二层次:怎样识别不良信息

(1)、手机短信:“某某中了大奖后?”

(2)、讲一个小故事来激趣:“包不掉毛和毛掉不包”说明怎样去识别信息的好与坏。

(3)、让学生自己搜索记忆,你知道哪些与此类似的事例;

本环节的安排是让学生明白: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但也有优劣之分,培养学生的辨析信息的能力。(借此告诉学生,天上不会掉馅饼)

第三层次:学生上网查找我们学校的主页(投影出上网的基本步骤和查找的关键字),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某些同学上机的操作姿势和不良习惯;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做科学有效的控制;这一过程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选择不同的手段和方式进行辅导。

分层次的教学的运用,使全体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发展,从而突出了课堂的重点,分散了难点。特别是最后的上机操作,让学生过了一把瘾。

3、总结归纳,体验成功:

(1)、交流学习心得,各自说说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

(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4、设疑,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当一辆汽车突然从我身边驶过,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本节课后能自主思考做到知识的迁移;

5、作业布置:

课后调查:无论通过什么合理的途径,了解一些社会上的通过误导信息来骗人的实例。要求讲出你获得该信息的途径。

五、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引导的过程中学,让学生自主体会信息技术的普遍性这一特征,在“讨论和实际操作”中体验信息的获得和信息的正确辨析,正是在辨析过程中,提高了分辨能力。提高学生更大的兴趣,是我这堂课的最终目标。

演示文稿的切换和链接 说课稿

《演示文稿的切换和链接》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第四单元第八讲,主要内容是:演示文稿的不同切换方式和内部链接。

一、 关于教材的处理

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的高度信息化,使多媒体信息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已涉及到人类生活、生产和教育的方方面面。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已经和多媒体技术打上交道了。因此,初中学生掌握一些多媒体信息技术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一个有独立学习能力的学生,必须能够有效地、高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掌握信息的获取、检索、表达和交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依据大大纲及教材要求,本着知识教学与能力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幻灯片的不同切换方式;

2)掌握演示文稿的内部链接;

3)了解演示文稿的外部链接。

2.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3) 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关心申奥大事。

学生作了大量关于申奥题材的幻灯片,但缺乏动感和交互性,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自己作品中,做出更精美的作品,为达到此目的制定了本课重点:1)幻灯片的切换方式及应用。2)幻灯片内部的链接及应用。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幻灯片的内部链接及应用”是不容易掌握的地方,因此将其设计为难点。

二、 关于教法的处理

七年级学生正处在十三四岁之间,一切都从兴趣出发,我抓住这个年龄特点,把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动力----兴趣和求知欲放在首位,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我以讲练结合法贯穿着于教学全过程,并辅以直观形象教学方式(如网络,投影,动画等),利用网络交互性和清晰动感的画面,先给学生一个做好的任务,全面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在作讲解,教师精讲,学生多练,这样教师改变了在课堂中只重语言表达教学内容的传统角色,而是充当了学生完成“任务”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给学生留下了很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这样既达到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课容量,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三、 关于学法指导

信息技术课追求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要掌握学习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在以下方面得到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文化素养。如在课前我布置一个热点主题“申奥”,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搜集信息,有在网上下载的,有在图书馆查阅的,有在报纸上剪下来的,还有在音像书店买的光盘,有的同学还自己设计,同学把搜集的素材整理在一起,最后做成一个申奥小网站,通过此过程,学生学会了获取、处理信息的方法。

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创作带有个人风格、充分表达个人观点的作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如在学生设计申奥作品中,多给学生一些创作空间,鼓励作品多样化、个性化。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四、 关于教学过程

一)演示文稿切换

1、采用“演练引思”的方法导入新知识

首先将一组“申奥体育场馆”的幻灯片的出现形式设置为“中速、盒状展开, 换页方式为每隔1秒,并配以声音”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讲解这是如何实现的。

2、提出注意问题:在声音列表框中选声音时应用和全部应用区别

练习任务:请同学在网上邻居中找到教师计算机,将幻灯片中的练习拷到本地硬盘

请同学模仿老师的操作过程,将练习中一组“奥运场馆的幻灯片”切换成自己喜欢的形式并配以声音。

3、练习反馈:通过练习,学生回答老师出的问题。老师运用屏幕监视可随时看学生做的情况,随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学生有问题可以通过电子举手与老师交流,老师运用遥控辅导功能,把学生作品可以向全班同学展示优秀,鼓励后进。

4、小技巧:同放电影原理,连续多张幻灯片,利用“幻灯片切换”中每隔“0”秒自动切换,形成动画效果。

任务: 请同学利用老师提供的素材(有兔子、花、球、足球、等),自己利用幻灯片的切换完成小动画。有能力的同学也可自己制作小动画。

二)演示文稿的链接

1、采用“演练引思”的方法导入新知识

我找了“六道关于奥运小知识的问题”其中两道做好链接,先给学生展示,然后引入新知------演示文稿的链接。

任务:将文本框内各行文字作为主菜单,设计各项与相应幻灯片的链接。

注意:单击鼠标和使用鼠标移过(这用了个伏笔)的区别

技巧:将“返回第一张”按钮复制,可粘贴到其它幻灯片,而不必再为其它返回按钮重新设置超级链接。

2、练习任务:请同学完成剩下问题的链接。

3、练习反馈:通过屏幕监视了解学生练习情况,发现并解决问题。

三)课堂讲评:展示学生作品,表扬优秀,鼓励创新。

四)作业:请同学利用所学知识完成自己申奥小作品。

五)由老师示范演示文稿的其它链接。(如链接到word 文档、声频文件、视频文件、网页等)

六)课下作业:继续完成申奥作品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整体教学设计,希望各位领导老师帮助指正

小学:认识计算机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小学版第4册第26课《认识计算机》的教学设计。本节课我将从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深入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六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学内容及对象分析:

《认识计算机》是教材第4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是介绍计算机硬件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发展,系统组成,计算机主机,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等内容。通过学习,教师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深入理解硬件与软件之间的关系。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的分类,及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组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六年级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计算机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电脑鼠标、键盘等硬件设备,还掌握了常用的应用软件操作。但孩子们对计算机的发展及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认识不是很清晰。通过本节课学习孩子们将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以及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经过本课学习之后,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外观及内部组成,及了解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有很大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电脑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且对学习电脑有很大的兴趣。

但是由于以往我们只注重软件的应用,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却不十分了解。因此,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及如何区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就成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寻求让学生多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多与同学间进行合作交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二、教学目标:

本课学习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操作性强,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式学习。根据教材特

点与学生实际,我制订以下三维学习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2、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

3、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的兴趣。

4、提高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互相合作意识品质。

三、教学环境:局域网环境

本课需要教师通过传奇或腾图软件进行演示操作,在进行评价时也需要展示学生作品,因此要求在局域网环境中进行教学。

四、教法阐述

依据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设计本课时,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训练运用技能的基础上,着重考虑了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情境设计――乐学、想学

自己用电脑演示:由于小学生在机房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多讲无益,对于简单只是干脆就不讲,让学生自己掌握,老师讲给予适当点拨。教师将基本的操作规则告诉学生,就让他们自己去做了,因此,最后在总结时,学生对于刚才自己的劳动一定很在意,无论是发言的同学,还是听讲的同学,都会十分认真,可以很好的达到学习的目的。

2、任务设计――使学生会学

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 任务 为主。在这堂课中,每个小组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学生通过对所担的任务进行思考、分析、完成。在教师的演示操作过程中,也只是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很大的操作空间。由学生被动听,而变为主动完成任务的过程。因为是主动的做,将枯燥的知识练习暗藏于生动有趣的任务之中,不但使学生情绪饱满,而且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操作中,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

五、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总结巩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上网搜索、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六、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任务驱动,激趣导入

(二)初步尝试,探究新知

(三)教师引导,巩固新知

(四)强化练习,形成技能

(五)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具体阐述如下:

(一)激趣导入 讲授新知

首先,教师开门见山直接问学生你喜欢电脑吗?会用电脑干什么?同学们会这么多呀!现在我可要考考你们了:看,知道这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埃尼阿克)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加以简单的总结:它是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名为埃尼阿克,它于1946年生于美国,它的主要元件是电子管。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的爱心,乐于助人的精神有对美好事物的

计算机说课稿

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全课奠定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复习已经掌握的操作技巧,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二)教师引导,探究新知:

同学们,随着第一台计算机的产生,计算机就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你们能通过自已的能力找到答案吗? 任务一:电脑发展史

如:计算机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时期 组成器 件时间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1945年~1955年)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1955年~1965年)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年~1980年)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1980年~至今)

这一环节我把学生分成4人1小组,分工协作1位组长,2位搜索资料(不仅仅只有网上收搜索),1位加工整理,1位负责汇报。这个环节我放手让学生看教材、或上网找资料自己完成任务。孩子们都有很强探索欲和表现欲,教师正是抓住了孩子们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亲自体验,在探究中学习到蕴含在其中的技能。在这种情境中,就有可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可能有人会担心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去做,有的孩子完不成任务会挫伤他的积极性,我认为孩子都有很强的好胜心,这一环节他没有完成任务反而会促使他带着问题更好的学习。

讲解完后教师出示几幅现代微型机的图片。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再出示任务二。

任务二:计算机的分类(看书、老师课件)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任务三:想像未来的电脑会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让学生想像未来的电脑会是什么样的?你的未来电脑都有些什么?学生会说有键盘、鼠标等。这时教师引出计算机中能看的见得和摸得着的叫做硬件。如鼠标、键盘、显示器等。

教师举例:音乐、画图我们能摸得着吗?那么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就把它叫做“软件”。(板书)计算机中也是一样的,你能举例说明吗?(画图、Word、电子报刊等)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些都是软件。可是我有个问题了,我想听音乐,可是连计算机都打不开了,我还能听吗?那么,这些能管理计算机的软件就是系统软件。因此,我们又将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板书)

这一环节,学生在教师的讲解演示以生活中的事物为例子来说明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使学生很容易就区分出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很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三)强化练习,形成技能:

测试1:继续收集你们小组探究的问题。

测试2:你能想像出未来计算机会发展成什么样吗?能把它画出来或描写出来吗?

测试3:小组间互相出题测试,看看谁的新知掌握的好。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让学生自己选择喜爱的内容进行巩固练习,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机械练习充满了生机,学生在亢奋的思维状态下进一步巩固新知,也促使学生乐学、善学。

因此,本课中我采用师评、生评、互评、自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教师在学生作业中找出有特点作品,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或让同学对作品进行评价,这样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同时,也加强了小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四)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让学生把本节课收集到的内容回家后制作成电子报刊或小动画,然后当小老师讲解给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听。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课外收集信息、加工整理信息的欲望,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的反馈机会。

总体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教学目标。

怎样撰写说课稿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控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得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

首先必须明确什么叫说课,所谓说课,就是教师备课之后讲课之前(或者在讲课之后)把教材、教法、学法、授课程序等方面的思路、教学设计及其依据面对面地对同行(同学科教师)或其他听众作全面讲述

的一项教研活动。

其次要说好课,就必须写好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 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怎样写好一篇说课稿呢?必须明确说课稿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而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怎样教”。

所谓说清“为什么这样教”,就是平常我们所讲的找理论依据。理论依据从哪里找?一是《大纲》中指导思想、教学原则、教学要求等,这是指导我们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结构以及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二是《教参》中的编 排说明、具体要求等,这是指导我们把握教材前后联系和确定具体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理论依据;三是《教育学》、《心理学》中许多教学原则、原理、要求和方法等,这也可以作为我们确定教法、学法的理论依据;四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切合实际的考虑。

写一篇说课稿,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一、简析教材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评判凭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要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材内容部分要求说明讲稿内容的科目、册数,所在单元或章节;②教学内容是什么?包含哪些知识点;③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的联系;④教学大纲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什么;⑤教学目标的确定,一般从知识目标、智能目标、德育目标几个方面来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的确定,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它的确定要遵循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学习时困难所在,它是依据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而定。

二、阐述教法

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怎样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搞 好学习,这是教法问题。教学得法往往是事半功倍。在撰写说课稿时应简要地说明:①教法的总体构造及依据;②具体采用了哪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理由;③所用的教具、学具。教学实践证明,一堂课根据教材特点选用几种不同才教法结合使用,可增强教学效果。

三、指导学法

学法包括“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方法的指导”、“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在拟定时应突出地说明:①学法指导的重点及依据;②学法指导的具体安排及实施途径;③教给学生哪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概说教学程序

这部分内容实际就是课堂教学设计,但要与流水账式的条款罗列区别开,既要有具体步骤安排,又要把针对性的理论依据阐述融会其中。

拟定时应科学地阐述:①课前预习准备情况;②完整的教学程序(主要是:怎样铺垫、如何导入、新课怎 样进行、练习设计安排、如何小结、时间如何支配、如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的密度、强化认知效果);③扼要说明作业布置和板书设计;④教学过程中双边活动的组织及调控反馈措施;⑤教学方法、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学法指导的落实;⑥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各项教学目的的实现。在撰写时应重点讲清楚每个环节安排的基本思路及其理论依据,还要做到前后呼应,使前三个方面内容落实到实处。

五、教学效果分析

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深广度的估计,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状况的估计。

说课活动分课前说课和课后说课两种形式,不沦是刘前说课还是课后说课上述内容必须阐述清楚。课前说课还应说疑点,说明在备课中自己拿不准的疑点,求教于其他教师。课后说课还应包括“学生学得怎样”的教学效果评估。

撰写说课稿不必拘泥于固定、呆板的模式。可以分块写清,按部分阐述;可以按照整体构思融为一体,综合论述。另外,在语言表述上,既要把问题论述清楚,又切忌过长,避免陈词滥调,泛泛而谈,力求言简意骇,文词准确,语言针对性强。要做到这些,并非易事,还需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多下苦功。

篇四: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信息技术 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课 选自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八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材,第二单元 第五课:两架飞机翱翔蓝天———图层的应用。

本教材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针,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本节课所学的图层的应用是图片处理知识的重要内容,主要学习:图层的插入,删除,复制,重命名,隐藏等方法。了解元件和实例的关系,学会套索工具的使用

(经过对教材的分析,我认为)2、教学重、难点

重点:图层的插入和编辑、套索工具的使用。

教学难点:套索工具的使用

我将采用板书的方法突出重点,将用学生实践的方法来突破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分三个方面)

①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模仿、尝试、实践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图层的插入及编辑方法和套索

工具的应用方法。

②学习方法目标: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动手实践操作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

的一般过程和协作学习的乐趣。

③情感价值目标:插入图层的过程中体验falsh图层功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帮助学

生建立falsh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的良好习

惯。

三、教与学分析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是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所提倡的教学方法。正是本着这个主导思想,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多媒体演示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法。)

1创设情境教学法

根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要求,为学生创设新知识的学习情境,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采用本教法的设计理念。

2任务驱动教学法

(另外我将本节课的新知识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娱乐学习相结合,以达到中学新课标,所提倡的寓教于乐的目的。

3多媒体演示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演示教学使对知识的学习更加形象直观,但是不便于学生记忆操作步骤,所以本次教学过程当中我将会先演示操作,然后再板书操作步骤,使两者能够优势互

补已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实践教学法

(信息技术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在学生掌握了新知识后,我将安排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这样能够使学生对课堂学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

这些教学方法将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以期待能帮助学生快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

学生学习方法方面,我将引导学生学会如下两种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

协作学习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使其学会认知,为其以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协作学习,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团队意识。

四、教学过程: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我所使用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是: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软件,教师自制的ppt课件。)

依据新课改教学理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采用“新知识引入、新知识讲授与课堂实践、协作提高、观摩总结”四个环节进行教学。时间安排为:新知识导入3分钟,新知识讲授 10分钟,课堂实践 20分钟,评价与小结 5分钟, 布置作业2分钟。这样安排能够使教师讲授和学生实践达到大纲要求的1:2的时间比例。

(一)新知识引入:(创设情境教学法)

展示给学生多种实用软件的强大功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浓厚兴趣,成功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和探求之心。

(二)新知识讲授与课堂实践交叉进行

信息技术纲要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当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本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一:看一看 观察了解(多媒体演示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教师先演示“两架飞机翻跟斗”动画,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讲解图层操作的相关知识及方法,提示学生如何制作“两架飞机翻跟斗”的动画。

任务二:练一练 操作练习 (实践教学法)

在体验的基础上,分享自己对上述动画的感受和观察到的结果,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尝试制作。可以采用老师在主机上演示,学生在电脑上模仿的办法。老师对学生操作做出指导和评价。

任务三:想一想 问题探究

和同学交流图层操作的方法、技巧;套索工具的属性设置、使用方法。想一想如何制订自己的创作方案和过程。

任务四:做一做 联系实际

联系实际,制作“两架飞机翻跟斗”、 “飞机翱翔蓝天”动画,或者更多具有创意的动画设计。

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方法能够解决电脑使用中的实际问题。

(三)协作提高:本环节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升华,既应充分体现学生的合作讨论,又要体

现学生的自主创新,所以我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在学习了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同心协力,合作完成任务。

(四)观摩总结:在这个环节里,我请学生通过屏幕广播去欣赏其他学生操作过程,互相看一看,评一评,虚心的学习他人的长处。(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总结梳理所学知识,加深记忆的目的。)

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书中课后的练习。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采用如下三种方式进行,

一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操作效果的反馈评价;

二是在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的互评过程;

三是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后,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完成自我评价。

总结:

本节课,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给他们多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谢谢各位评委。

“表格设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的教学目的: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word这个主题的展开。学生在学习了word中的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后,继续学习word中的另一些重要的操作,加深他们对于word的了解,更能体现word的 “所见即所得”的特点。本课是word中的“表格设计”,具有6个部分组成,上一节课已经讲解了前4个部分,这节课主要再深入讲解一些word中对于表格的操作方法。“表格设计”这一课的内容循序渐进,内容慢慢深层,从表格的建立到表格的润色,十分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在学习了新内容的同时,更加加深了对于word的“所见即所得”的特点的认识。

2. 教学目标:

对于本课教学,重在对表格的一些更深入的操作,以及表格的润色。基于以上认识和教材前后联系和意图,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二个方面。

⑴.认知结构目标,获取表格的新知识,并让学生能把理论跟实际联系起来,能为他们平时生活常用的表格来建一张表格。

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即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活动中通过科学方法的训练,在培养科学素质中提高计算机能力,不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努力实现知识上的迁移。

2. 重、难点

⑴.掌握表格的合并和拆分的方法。

⑵.熟练掌握对于表格的润色的操作方法。

二、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要方法恰当,才会有效。我采用直观教学法,从“感知 模仿迁移 运用”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方法学生理解操作方法,更能运用操作方法去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学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和能力的知识。首先,教师应创造一种语言氛围,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在学会并掌握课文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实践操作,从而达到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目地。

四、教学程序

第一步:复习。指定学生进行操作演示,了解学生对于上一节课的掌握程度,让学生在操作中,回忆上一节课学过的内容,把机会尽量让给中等和中等以下的学生,鼓励他们一开始就尽可能的参与课堂教学,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第二步:信息输入。也就是直观教学法,详细地对学生讲解对于表格的操作步骤,让学生积极思考。

1.表格的合并及拆分

选定第一列的第一、二行单元格,然后选主菜单上“视图”—“工具栏”—“表格与边框”,打开浮动工具条,单击“合并单元格”,这样,这两个单元格就合二为一了。

同样将第二列的第一、二行单元格合并,再将第一行的五、六列合并。

2.拆分,操作步骤基本同上。

3.表格的润色。

⑴设置表格线颜色

为了显示出表头部分的表格线,可以将表头的表格线设置为与斜线相同的绿色。选定表头的所有单元格,打开“格式”菜单,单击“边框和底纹”。然后在“打开“格式”菜单,单击“边框和底纹”。”中选择“鲜绿”。接下来注意要点击右边预览图的中心,使方框中纵横的两条线变成绿色,才能使选定的颜色更新。

注意:现在的“应用范围”是“单元格”。完成后,单击“确定”。

⑵.设置表格的底纹

选定单元格,打开“格式”菜单,单击“边框和底纹”。选择底纹选项,然后选择所需要的颜色,完成后,单击“确定”。

第三步:实践。学生在掌握了具体操作方法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巩固课堂讲授的知识,训练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巩固新知识,及时发现知识上的漏洞,并及时加以补充。

第四步:反馈。学生在实践中遇到什么问题,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并做到用详细,带有鼓励的话语去讲解学生的每一个问题,让学生在轻松的对话中,进一步理解新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了解学生的在实践中的困难,为学生,顺利地进行学习获得成功的结果奠定基础,特别是对于后进生,采取具体的措施,以免引起消极态度。

总之,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宽松、自然的气氛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篇五: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模板

初中信息技术说课模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叫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围绕本节课“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三个问题,从教材、目标、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五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说教材

1、《 》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 章第 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学习 内容。是 的灵活运用,是在学生对 掌握后的能力提高训练,激发学生制作出更加精彩的。

2、教学目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分三个方面)

①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 操作练习,熟练使用;(2)结合前面知识,制作包含 的作品。

②过程与方法:(1)通过教师引导、交流与实践操作、动脑思考的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的一般过程;

(2)通过倾听其他同学的,体验合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本课内容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体验软件的一般学

习方法和技巧(2)在协作与交流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肯定自己的价值。

④技能与创新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体验信息技术在信息加工、表达、交流方面的优势。学会与他人交流,培

养创作过程中的合作意识。

3、教学重、难点:重点:熟练制作 ;难点:学生通过交流与实践操作掌握 。

二、说教学法

1、纲要中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当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2、本着调动学生感官、直观教学的原则,多次采用直观演示教学法。

3、为了更好的突破重难点,努力把“探究——合作——创新”的思想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4、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增强分析问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理论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三、说教学环境:有白板和电子教室软件的微机室进行授课,教学课件,学习素材发送到学生机的桌面文件夹。

四、说教学过程: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课我采用“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协作提高、欣赏评价”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激趣导入:广播、游戏、视频、动画,等

(二)探究新知:

以任务驱动式展开分层教学。

任务一:屏幕广播方式演示示范操作过程,让学生们观看我我操作过程中作品的变化是什么?(这样设计是为了勾起学生的好奇心,训练学生的观察力)。给学生 分钟,在学生完成任务后,对操作过程中的问题加以强调、。

任务二:如果 ,我们接下来该如何操作呢?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同桌交流以及我及时必要的补充,完成书中设定的任务。

设计意图:以学生参与为标志,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然后互相讨论补充,教师总结。

任务三: ,这是与 学科有关的问题,这个任务我设计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日积月累”后,与同桌交流讨论,然后制作演示,适时请几名同学谈一下自己的操作过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学生在交流中弥补自己的不足。

任务四:我们生活中真实的是这样吗?学生回答后,接下来我们共同来学习制作 。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借助老师的直观演示学习 。

(三)协作提高:本环节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升华,是本节课最具闪光点的一环,在这时里既应充分体现学生的合作讨论,又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创新,所以我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在学习了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完成本组的一件个性作品。

(四)观摩欣赏:在这个环节里,我请学生通过屏幕广播功能去欣赏学生作品,互相看一看,评一评,虚心的学习他人的长处。(目的是为了达到梳理所学知识,加深记忆的目的。)

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书中***练习。

五、说评价:一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生操作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二是在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的互评过程;三是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后,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完成自我评价。

篇六: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信息技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第 号说课者。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 》。首先,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是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教材 年级(上册/下册)中的第 章第 节。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 ,这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节课在 的学习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本节课前面承接教材的内容,后面是本教材的 内容,所以学好这节课为以后的 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包含的一些 内容,是以后 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 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订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合作学习,体验 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愿意使用课件,自主学习;能认识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作用,加强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热爱;

②小组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能够熟练地使用

2、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实践,能完全掌握

四、说学习者的特点

1、这节课面向的学生是 年级的学生;学生对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会简单的使用电脑,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

2、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发展迅速,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创设情境、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交流、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说教法

信息技术是一门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多的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我们要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电脑控制软件控制学生的电脑,播放图片、视频、课件等多媒体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合作学习法: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六、说学法

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既要让学生敢于肯定自己的能力水平,也要让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实现自我超越。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任务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逐步完成任务,使学生活动过程中实现知识传递、迁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七、说教学过程

初中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是实践操作性强。为此,我将从以下6个板块来构建这堂课的教学。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2、讲授新课,探究新知

(任务驱动)

3、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4、反馈练习,熟练掌握

5、课堂小结,强化认识

6、布置作业

作业的布置要能提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并能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

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

八、说教学评价

首先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然后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并对学生的总体情况进行评价分析。重点从“行为养成”、“学习内容”、“学习兴趣”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要积极体现评价是鼓励、评价是指导、评价是教学相长。在评价的最后,指出不足,以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

纵观全课,我在教学中积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将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放在首位,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力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鞠躬)

篇七:初中信息技术说课

认识“我的电脑”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认识我的电脑》是四川人民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3课。属于基础性的知识,在七年级信息技术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特别是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进入了身心发展的急剧变化时期,年龄特征更为鲜明。此阶段的学生在机房相较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持续的时间要长一些。一般为二十分钟左右。因此结合单元要求和本课特点及学生情况,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三个维度,我将如下安排教学: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我的电脑”的启动。

2、认识“我的电脑”窗口。

3、学会在“我的电脑”中启动程序、打开文件夹或文件、排列窗口中的图标等。

技能目标:能够自己启动我的电脑并能进行其他相应的操作。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难点:

1、认识“我的电脑”。

2、学会在“我的电脑”中启动应用程序、打开文件夹或文件、排列窗口中的图标等。

突破方法:师生讨论,上机操作

三、教法、学法:

(一)教法: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如下的方法: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对直接接触计算机兴趣很大,愿意动手操作。而本节课主要涉及到理论性方面的知识。鉴于此,我在教学中首先用演示介绍的方法,再让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来学习新知识,这样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并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内容上,也应力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比较轻松的学习情境中了解本节的知识,从而能够自己进行相应的操作,为以后的学习奠下基础。

2、运用协作学习法,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以任务为主线,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此教学过程中,先将学习的内容细化设计成任务:(1)启动我的电脑的两种方法;(2)认识“我的电脑”窗口组成;

(3)能够区别向上按钮、前进按钮与后退按钮;(4)了解文件更详细的信息;(5)灵活的对窗口上的图标进行排列。这5个任务,让学生在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融汇和贯通。

(二)学法:学法上以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为主,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带着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实际操作、探究学习等方式,逐步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

四、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对计算机资源的管理常用“我的电脑”或“资源管理器”来

实现。于是就引出本节的内容学习—认识“我的电脑”。

(二)讲授新课与任务驱动:(首先通过演示法给学生讲授新知识,接着再让学生以3—4人小组进行练习,让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最后再通过课件展示的方法将我的电脑的内容总结展示给学生)

第1个任务 启动我的电脑的两种方法

老师在教学中一边讲解下边的操作步骤,一边操作演示,然后让学生自己进行操作。

(1)把鼠标指针移动到“我的电脑”图标上,双击即可。

(2)把鼠标指针移动到“我的电脑”图标上,单击鼠标右键,出现快捷菜单,单击“打开”即可。

第2个任务 认识“我的电脑”窗口组成

虽然第二个任务主要涉及基础性方面的知识。但是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将有利于后面的学习,因此这里主要是老师对窗口组成部分:边框、工作区、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地址栏、状态栏进行介绍,让学生对窗口组成部分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当然要一次性让学生记住是不可能。因此此知识点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多次涉及。

第3个任务 能够区别向上按钮、前进按钮与后退按钮

老师首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操作,然后派小组代表将小组总结上台讲给全班听。同时让其他的小组进行补充。最后,老师再一边演示,一边总结。

向上:回到当前窗口的上一级文件夹或磁盘窗口。前进:转到当前窗口的下一个窗口。后退:转到当前窗口的上一个窗口。

第4个任务 了解文件更详细的信息

这里老师向学生提问:当我们选中一个文件时,图标就会变成蓝色,同时窗口左边会出现此文件的属性内容。那么我们想知道更详细的信息呢?于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这里给学生3—5分钟的时间),然后再抽一个小组派代表上台演示操作。老师给以肯定,对于不足要及时的指出。最后老师再进行演示:如果想知道文件更详细的信息,可以右击此文件图标,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属性命令,就可以看到文件的详细信息了。

第5个任务 灵活的对窗口上的图标进行排列

老师一边进行如下的演示,一边让学生进行操作。

点击“查看”→“排列图标”→“排列方式”。(按名称、类型、大小、日期以及能进行复选的自动排列)。让学生分小组操作后,总结出按这几种方式排列后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并将其填写在P13中。抽小组将总结进行分享。

五、课后总结

通过师生共同完成了以上五个任务,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的电脑的组成部分有哪些?这样再次回顾课中的内容。让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

六、课堂练习

1、找到地址栏,说出事先放在F盘的“我的图片”文件夹中“生活照”的位置是怎样的。

2、看看“生活照”创建的时间、大小。

3、将我的图片文件夹的所有照片,按大小进行排列。

七、板书设计

将本堂课的重难点写在黑板上。

(1)认识“我的电脑”。

(2)学会在“我的电脑”中启动应用程序的两种方法。

川教版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上)第五课用计算机写作

一、教材分析

《用计算机写作》是四川人民出版社八年级上第5课。在前面的课程,学生学习了文字处理软件WPS,Word与WPS功能基本相同,操作界面和命令也很相似,学生有了WPS 作为基础,学习Word相对容易了很多。

二、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进入了身心发展的急剧变化时期,年龄特征更为鲜明。此阶段的学生在机房相较小学阶段的学生注意持续的时间要长一些。一般为二十分钟左右。因此结合单元要求和本课特点及学生情况,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三个维度,我将如下安排教学: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用word进行写作。

2、能进行简单的排版、插入图片等美化操作。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举,深化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进一步加强与周围的同学沟通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文字的编辑、修改与文章的美化。

难点:学生综合运用排版技巧进行编辑。

突破方法:师生讨论,上机操作

三、教法、学法:

(一)教法: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以及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如下的方法: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对直接接触计算机兴趣很大,愿意动手操作。而本节课既涉及到理论性方面的知识又涉及到操作性方面的知识。鉴于此,我在教学中首先用演示介绍的方法,再让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来学习新知识,这样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并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内容上,也应力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比较轻松的学习情境中了解本节的知识,掌握文字处理与排版方面的技巧。

2、运用协作学习法,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以任务为主线,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此教学过程中,先将学习的内容细化设计成任务:(1)文字录入;(2)对文字和段落进行修饰;(3)在文章中插入图片。这三个任务,让学生在努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融汇和贯通。

(二)学法:学法上以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学习为主,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带着任务通过小组合作、实际操作、探究学习等方式,逐步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

四、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我们学习了用word制作表格,而这一节课我们将利用word进行文字的编辑。学会利用word让我们的版面更加的美观。

(二)讲授新课与任务驱动:(首先通过演示法给学生讲授新知识,接着再让学生以3—4人小组进行练习,让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最后再通过课件展示的方法将改变设置的内容总结展示给学生)

第1个任务 文字录入

首先老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元将他们课前收集的文字资料通过word录入。(这里给学生5—7分钟的时间)。接着老师以课本中的《自古英雄出》为例。将其分为三段、将文中的青年改为少年,在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后插入“无愧于伟大的时代。”。

然后让学生检查一下自己录入的文字有错的地方吗?需要进行修改吗?(通过此环节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自我检查的习惯。)

第2个任务 对文字和段落进行修饰

老师一边通过如下的演示操作,一边让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美化修饰。

老师同样以《自古英雄出少年》为例。

1、首先将文章的标题加粗并设置为“隶书、四号”。(这里老师需要向学生说明的是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文章内容的特点自己选取适宜的文体、字号)

2、接着老师再将正文设置为楷体、五号。(同样对学生正文的要求依旧以实际而定。但是这里老师需要提醒学生字号的设置,由于是正文,而且一般我们都打印在A4的纸上,所以正文的字号不宜过大,过小,一般以小五、五号、小四、四号为宜。)

3、然后进入到了对段落的修饰:

这里老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想想平时我们看到的报纸、课文版式是怎样的呢?(通过这个提问,让学生回想一下生活学习中文章的排版细节。)抽两三个同学将自己的看法给全班同学。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

按中文表达的习惯,文章的标题要出现在本行的正中间,每个自然段的第一行要空两个字,其他行应左加对齐。在编辑一篇文章时,需要设置对齐方式和缩进。

紧接着老师进行如下的演示。然后让学生对段落进行修饰。

1、通过工具栏设置对齐方式。打开视图菜单下,工具栏子菜单中的格式工具。

2、将光标移至标题行中,单击格式工具栏中的居中对齐按钮。(这里让学生尝试人他对齐方式的效果)

3、通过水平标尺控制缩进。打开视图菜单,单击执行标尺命令。

4、将光标移至第一自然段中,拖动首先缩进按钮至标尺数字2处。(这里老师还要向学生提到是除了我们利用标尺来实现。更准确的方式还是利用单击“格式”菜单→选择“段落”,在弹出的对话框中,我们可以很方便的设置缩进和间距。)

学生操作完毕后向学生提出“请同学想想通过以上两种方法对段落进行操作。想想各自的优缺点。”这里让学生分小组进行3—5分钟的讨论。抽二或三个小组代表陈述本组的看法。(这样通过学生们的自己总结,既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点,同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的选择适宜的方法。)

五、课后总结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本节课对文章一共进行过哪些方面的修饰。(这样通过学生的回想进一步加深对本堂课知识点,记忆。)

六、课堂练习

1、这里让学生继续刚才的文章,让学生们尝试在文章中插入其他的图片。看看:来自文件、自选图片、艺术字、来自扫描仪、图表中插入的图片来源有什么不同。结果有什么不一样。

2、让学生思考,插入的艺术字。属于字还是图片?

七、板书设计

这里我主要在黑板上写出本节课的重点:字体、字号的设置,段落的设置。

第十三课个性化的桌面设置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掌握桌面墙纸的设置方法,学会给桌面添加快捷方式。

能力培养: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会在桌面建立快捷方式和用多种方法进行个性化的桌面设置,

情感培养:通过师生的相互交流和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体验探究问题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 个性化桌面的设置方法教学难点 在“显示属性”对话框中使用自己的图片做墙纸

教学准备 1.机与学生机。

2.背景图片若干,放到学生机D盘下。教学过程

(一)改变桌面背景:

1、激趣导入问题:教师将自己的电脑桌面设置成一幅漂亮的风景画,展示给学生看,激发学生兴趣。

看看你自己和同桌的电脑桌面,跟老师的桌面一样吗? 老师电脑桌面上的这幅美丽的图画叫墙纸,是桌面的背景,就像家里贴在墙上的墙纸。你想为自己的电脑也贴上一张漂亮的墙纸吗?咱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就是墙纸的设置方法。知道它是怎么设置的吗?请知道的同学给大家说说。

2、介绍墙纸设置的几种方法: ①利用画图软件设置墙纸。

上节课同学们学习了使用“画图”将图片设置为墙纸的方法,能写出步骤吗?如果选择的图片是JPG格式,要怎样设置呢?(首先要把它转换成BMP格式,再进行设置。)出示[活动2] 下面是使用画图窗口把JPG格式的文件设置成墙纸的步骤,请同学们为这几个步骤排出正确的顺序。学生活动,完成后,请生汇报交流。请打开一幅你喜欢的图片,将它设成桌面。

试一试:“设置为墙纸(居中)”命令与“设置为墙纸(平铺)”命令有什么不同? ②选用windows系统提供的墙纸。

Windows系统本身给用户提供了一些用作墙纸的图片,现在我们就来试试用这些图片设置墙纸。教师演示设置方法(利用显示属性对话框中提供的图片) 观察效果,同学们觉得好看吗? 动手试试看吧。试试“平铺”、“拉伸”和“居中”各有什么效果。出示[活动3]

说说前面两种设置方法的特点。学生交流。在用第二种方法进行设置时,大家发现了什么问题?(系统提供的图片太少,不够漂亮。) ③把自己的图片设置为墙纸。

想不想把其它你喜欢的图片做为墙纸?应该怎样设置呢?请同学们自己探索看看。学生摸索后,请生汇报。单击“浏览”按钮,寻找“D”盘中的图片(课前预先提供的),选好图片后单击“打开”。

请同学上讲台操作演示。

出示[活动4]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并且相互讨论交流,总结上面设置墙纸的操作步骤,完成[活动4]的表格

3、课堂操作练习刚才大家找到了3种设置墙纸的方法,你是不是很想好好的打扮一下自己的电脑桌面呢?现在,就选用你喜欢的方法,好好装扮你的个性化桌面吧~!看谁打扮得最漂亮!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和图片进行创作练习,张扬学生的个性。学生互评,互相展示成果。欣赏。

4、拓展:

你最喜欢哪种墙纸设置方法?它们有哪些优缺点?

讨论交流后,完成《对墙纸设置方法的评价》。

你还会用什么方法设置墙纸?(a使用ACDSEE软件 b在网络图片上右击,选择“设置为墙纸”)

(二)给桌面添加快捷方式:

1、激趣导入问题:刚才同学们打开“画图”程序的方法是:单击“开始”菜单—“程序”—“附件”—“画图”,操作程序比较多,怎样才能迅速打开“画图”程序呢?

对于一些常用的应用程序,我们通常会在桌面上建立它的“快捷方式”,需要使用时,只需要双击“快捷方式”的图标就可以使用了,这样操作起来既省事又方便。例如:桌面上有“WORD”的快捷方式。那么如何在桌面上建立快捷方式呢?我们以“画图”为例。

2、教师演示、讲解操作方法: 3、学生操作练习

为写字板、记事本、纸牌等常用程序在桌面建立快捷方式。

你也可以给你自己的某个文件在桌面上建立快捷方式,使用的时候就更方便了。

试用一下,是不是方便多了?

4、拓展:

你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给程序建立桌面快捷方式?同学之间交流、尝试一下。学生活动、交流、汇报。方法一: “开始”—“画图”—右击—“发送”—“桌面快捷方式”。

方法二:桌面空白处右击 —“新建”—“快捷方式”—“浏览”—找到“画图”程序:mspaint.exe (c:\windows\ mspaint.exe)—“打开”—单击“下一步”,直到完成快捷方式的建立。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四)探索活动:通过计算机网络或其他地方获取一张图片,然后使这张图片出现在桌面上。

计算机说课稿

共 30 篇说课稿 首页 | 上一页 | 1 | 下一页 | 尾页  40篇说课稿/页 转到第页

计算机说课稿

小学信息技术《认识word》稿

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说的内容是江苏省科学技术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下册)中的第一课《认识word》。

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本节课《认识Word》一节内容,是四年级的内容,在本册教材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环节,它起到承上启下的知识链接作用,基础性很强对学生今后的电脑技能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学习《认识Word》不仅可以巩固前面已经学过的“块操作”及“美术创意”,同时为学习其他“修改文档”、“板报设计”打下基础,根据新课程内容标准,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了解Word窗口功能,学会常用工具栏的名称、按钮的使用及文字输入。从而更有效、更直观化、更形象化地提高“新建文档”、“保存文档”的重难点教学效率,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巩固和提高。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电脑的认识有一个共同性是好奇,但是要他真正的按教材去学习一般的兴趣都不高,学习比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很多学生对电脑的好奇只停留在玩上。加上学生的来源不同,本地生之间的差异性,本地生与外来生之间的差异性,体现在电脑技能基础、知识接受能力的个性差异。于是,我设计的教学任务要顾及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顾及到学生的技能基础和个体差异,同时也要注意到他的可行性、操作性和实用性。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又要考虑到的教学进度和学生的整体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安排的任务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还要注意任务的层次性,由学生自主选择。另一方面设置较高层次、一般层次、较低层次教学,从而保证每位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

三、教学目标

鉴于对教材的解读和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了解word的启动方法及word文档的保存方法。

2.掌握word中菜单栏、工具栏的使用方法。

3.形成利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的意识并提高相应的能力。

4.让学生积极尝试用计算机来表达思想。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启动和退出word的方法。

2.难点: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五、说教学设计

为了能够让学生有效的掌握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预设了如下的学习活动。

1.  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2.  设置任务,自主探究。

[小学教 学设计 网-WWw.xxJxsJ.cn更多信息说课稿]

3.  参与游戏,突破难点。

4.  归纳总结,成果展评。

具体阐述如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师:展示用Word编写出的各种诗歌、、短文等作品。图文并茂的文学作品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认识Word的教学埔平道路。

首先让学生观察、欣赏教师所展示的各种文学素材。

师:这些漂亮的作品都是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制作的。Word功能强大,我们可以做word来写作文、记日记,还可以在文章中插入漂亮的图片,做好以后,还可以用彩色打印机打印出自己的得意之作,让我们开始学习word吧。

[从学生身边的活动出发,让学生对新的知识点产生兴趣,由此感知知识对生活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出更强烈的学习欲望,不断探索科学知识的真谛。]

二.设置任务,自主探究

活动1:word的启动。

教师示范。

单击“开始”按钮,依次指向“程序”、“microsoft office”、“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单击“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命令,打开word 2003窗口。

 

[板书:word 2003的启动。执行“开始——程序——microsoft office——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命令。]

 

学生操作。

 

教师提问: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启动方法?

 

学生上机尝试,请个别学生向全班学生做示范。

 

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请选择一种你认为最好的方法启动word。

 

[通过学习让学生顺利地启动“Word”窗口的方法,并对其窗口进行初步的认识。]

 

三.参与游戏,突破难点。

 

活动2:word窗口的组成。

 

1.  Word窗口和写字板窗口很相似,先打开写字板窗口让学生说一说各部分的名称。

 

2.  打开word窗口,教师介绍常用工具栏、格式工具栏、任务窗格、状态栏等。

 

3.  小游戏:

 

游戏1:在菜单栏中找命令。

 

游戏目的:熟悉菜单栏中的命令,每小组至少说出5个。指出相应命令所在的菜单,最好能说出命令的功能。

 

游戏2:在工具栏中找命令。游戏规则同上。

 

教师:工具栏中的所有命令在菜单栏中都可以找到,你们相信吗?

 

与教师比一比:学生考教师,由学生说出工具栏中的命令,教师在菜单栏中找出相应的命令。

 

4.  小练习:输入“实践园”中的文字。

 

[通过游戏的方法使学生始终保持兴趣高昂的状态,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活动3:保存word文档。

1.  单击“文件”菜单中的“保存”命令,弹出“另存为”对话框。

 

2.  在对话框的“保存位置”框中选择D盘中自己的文件夹。

 

3.  在对话框的“文件名”框中输入文件名。

 

4.  单击“保存”按钮。

 

学生完成“实践园”。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从比较中掌握正确的文档保存方法,完成保存文档的操作,完成了理论到实际的应用,实践了知识的迁移。]

 

活动4:退出word。

 

学生自主尝试退出word的方法。

 

[培养学生:

 

(1)动手能力(敢于大胆操作,掌握正确的Word操作方法)

(2)动脑能力(敢于思维、想象,有探索精神,有求知欲)

(3)动口能力(敢于师生对话、同学交流,观点互动、取长补短、共同分享)。]

 

四.归纳总结,成果展评。

 

现在每组推选一名本组中画的最好最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全班展示,大家分别给每个作品进行打分,评选出小小打字员。

 

(学生进行自主点评,打分,说说好在什么地方,有哪些方面做的还不够。)

 

[通过全班交流,更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各奖项的评比,达到了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多元化评价,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最后教师归纳总结。

 

六.教学理念。

 

  纵观本课的学习活动的预设,我始终立足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关资料: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