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边疆说课稿

篇一:5 咏怀古迹

txt">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其三)》。今天我将从六个方面向各位阐述《咏怀古迹(其三)》的教学思路,具体为说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第一,说教材。

《咏怀古迹(其三)》是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中的第5篇课文《杜甫诗五首》中的第三首。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诗坛上两座并列的高峰。杜甫的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极其精练,尤长于古体诗和律诗。杜甫的沉郁风格主要表现在选材、人物形象描绘和抒情方式等方面,他的叙事诗通过塑造具有典型意义的劳动者形象反映了时代的苦难,而抒情诗则往往结合着个人遭遇抒发其忧国伤时之情。他的诗语言凝练厚重,个性色彩非常鲜明。本课学习杜甫的诗,除一般的鉴赏训练外,还要通过比较以初步领略这位大诗人的艺术风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第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方面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和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阅读赏析能力,了解杜甫诗的风格特点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体味杜甫寄托于诗中的感慨身世家国之情与伟大抱负。 的健康情感。

第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 以及教材的逻辑结构和教学体系 ,我认为本课的重难点是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重点: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2.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第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诵读法(示范朗读、学生齐读)、问题探究法、点拨法、讨论分析法进行教学。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吟哦诵读,在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在集体的热烈讨论中,理解作者的感情,得到新的认识。

(解说: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学法: 朗读法 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2、讨论法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自己得出正确答案。3、质疑法 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第五,说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是这样导入课文的:

1、导语: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2、复习杜甫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宇宙的边疆说课稿)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整理把握,理清思路。

1、齐读课文:让同学们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

2、播放课文的朗读录音,让同学们进一步体味诗的韵律,以及蕴含其中的真挚感情。

3、指导学生阅读书下注释,进一步加深对作品背景和内涵的理解。

三、仔细品读,整体感知。

1、《咏怀古迹》简介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shì)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可资参考。

2、整体感知

这首诗于绵丽之中隐含着诗人的悲愤,不可以艳诗视之,应读得既有韵致,又不流于轻浮。

前一层宜用叙述调读,但其间亦略有变化:“群山”二句点明咏歌的对象,可用诗人指点望中之景的口气读,不快不慢;“一去”二句概括叙述昭君一生,有怜其远嫁之意,速度要慢些,“台”“留”二字可有延长音,以示咏叹。

后一层宜用咏叹调读。“画图”二句属于用事(亦称用典),借汉元帝后悔之情写昭君之怨,辞艳而情悲,字字皆泪,宜用沉抑、低回之调读;“千载”二句是全诗高潮,点明昭君之“怨”,两句须一气读

出。“千载琵琶”四字用平调,“作胡语”三字用升调,至“分明怨恨”升到最高点,然后用降调徐徐读最后三字,有余音缭绕之感。

3、具体分析。

(1)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出生地:昭君村)①释“壑”“赴”“荆门”“尚”“明妃”。

“壑”:山谷,山沟。“赴”:奔向,投向。

“荆门”:山名,位于湖北枝城市西北,东眺武汉,西临三峡,南望潇湘,北通川陕,素有“荆楚门户”之称。

“尚”:还有。 “明妃”:王昭君,西晋时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为明君、明妃。

②赏析“赴”字之妙。

诗人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2)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昭君一生的悲剧)①释“连”“向”“青冢”“紫台”

“连”: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3)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月夜魂。 (再写不幸,兼写帝王昏庸)

①释“省识”“春风面”“环珮”。 “省识”:注释纷纭,有读作shěng,作“减”“少”解;也有读者xǐng,作“辨识”解。作无论哪种读法和解法,这句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②“春风面”通感手法,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③“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④这两句联写,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看法?

正是因为元帝的昏庸,才造成了昭君魂魄空回的悲剧,表达了诗人对昭君悲剧命运的深深同情,也表达了对昏庸元帝的讽刺。⑤诗人本人的命运与之有何相同之处?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这个评语的确说出了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4)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载遗怨) ①释“作胡语”“论”

“作胡语”: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有《昭君怨》一首、《王明君》一首,鲍照作《王昭君》二十九首,梁简文帝作《明君词》十三首,梁范静妇沈氏作《昭君叹》二首,均是后人同情怀念昭君的作品。

篇二:科普文课堂教学课型模式范例

xt">——《宇宙的边疆》说课稿

郑州市第三十一中学 贾玉坤

各位老师:

下午好,大家都知道科学的发展是迅猛的,科学家追逐星空,敲击原子,破译基因,仰观宇宙之无穷,俯察纳米之精微,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深入人心。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共同语,已成为当代文化的主流,但是对科普类文章的教学却没有与时俱进,语文老师讲科普类文章,往往还有一定困难,因为这类文章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难懂,学生不爱听,老师也不爱讲,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今天在这里我要同大家一起探讨的就是新课改下科普类文章的课堂教学课型模式,我以《宇宙的边疆》为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请诸位同仁批评指正。

Ⅰ.首先从整体上介绍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基本模式,总共有七步:

第一步:三维分析,制定目标。第二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第三步:自学释疑,整体感知。第四步:质疑交流,点拨释疑。

第五步:深入研讨,合作探究。第六步:总结反馈,感悟升华。第七步:延伸迁移,拓展训练。

Ⅱ.下面我就这七步的具体内容来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三维分析,制定目标。

三维分析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标分析。

教材分析,《宇宙的边疆》是高中语文必修3中第四单元的一篇科普类说明文,是电视片《宇宙》的解说词,文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宇宙知识,并发表了自己对宇宙及人类的看法,行文是伴随着电视画面展开的,所以文中的语言有着特定的语境。

学情分析,宇宙总是充满着神秘感,高中学生往往会被这种神秘感吸引住,学生对宇宙很感兴趣,学生对宇宙的相关知识也有一定了解,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学生的兴趣点还是处于相对比较感性的层面,真是遇到这样的文章却很少静下心来去阅读去思考。

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课标制定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加强语文积累,注重梳理,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基于此制定本课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解说词特点,把握说明顺序,体会本文运用议论与抒情的好处。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切实提高语文素养。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基于此制定本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感悟科学精神的兴趣。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究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启发自己的思考。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基于此制定本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感受科学中的美,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任何一篇科普文,尤其是这样一篇有难度的科普文,老师最难的就是如何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在导入文本时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应抓住对宇宙的好奇心及解说词的本身特点来设置情境导入。所以我就播放了两遍《宇宙与人》的视频片段,一遍只有画面没有声音,一遍画面和声音都有,然后让学生谈观后感,并讨论解说词的作用。这样就在自然导入文本的同时既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又对解说词在电视画面中的作用和特点有了直观的感受。

三、自学释疑,整体感知。

课程标准强调要发展独立的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所以在导入文本后就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阅读过程中的障碍,并梳理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教师提出两点要求:

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自己的阅读障碍,并将自己需要掌握的生字词整理到“积累本”上。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分几部分介绍宇宙的?有哪些标志性的语言?并概括要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补充明确。 空间顺序

第一部分探索宇宙的奥秘;第二部分介绍宇宙中的星系 ;第三部分介绍宇宙中的恒星 ;第四部分介绍恒星和太阳系;第五部分最后回归到人类的家园。

该环节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四、质疑交流,点拨释疑。

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之后,还仅仅停留在面上,还须进一步地去解读文本,构建开放的课堂,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强化合作交流意识。为此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速读课文,找出自己疑惑不解的地方,在小组中交流利用集体的智慧去解决,教师走下讲台,参与到各组的交流中,适时进行点拨释疑。同时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讨论明确。

如: 1.“我们的本能告诉我们,我们是在这个大海里诞生的。”进化论明确告诉我们,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我们为什么是大海里诞生的? 2. 既然从宏观看来,人类所关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不断地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如遇到较为专业的问题,可让学生在课下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或直接求助于其它相关学科老师。北京一所中学就尝试过直接将物理学科的老师请入课堂一起上课,据说效果还不错。

五、深入研讨,合作探究。

上一个环节深入到了文本的一些细节之处,但还略显散乱,对文本的精髓之处也与还未触及,这就要求进一步深入解读文本,抓住一些关键问题进行研讨。所以设计两道讨论题。

问题一:作者对宇宙与人类分别有怎样的认识?你从中感悟到什么?

这道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跳读关键段落,筛选信息,在了解宇宙知识的同时理解作者对宇宙与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问题二:思考“研讨与练习二”,并认真品读这些句子,同时思考本文运用大量的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这道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并体会本文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内涵。

六、总结反馈,感悟升华。

从整体感知到深入研讨,学生对文本已由浅入深解读了一遍,到底有多少收获,思维的层次是否得到扩展,需要及时进行反馈,同时也为了使学生的感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特设置该环节。

问题设置:请回顾这节课自己的收获,并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有哪些感触和思考?

学生大概会谈到:(1)宇宙更深处的奥秘和奇观还有待人类去探索发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宇宙无涯,探索亦无境。

(2)人类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拥有地球,人类在一边创造着地球美景,一边留下越来越多的环境灾难,人类狂妄自大地主宰地球只能自食其果。珍爱家园,保护家园,刻不容缓。

(3)在宇宙中地球是渺小孤弱的,人类更加渺小脆弱,生命的存在本身就奇迹,我们是宇宙中的幸运儿。热爱生命,热爱家园。

(4)人类在宇宙面前是渺小的,但人类拥有知识、智慧和勇气,人类以渺小的身躯去探索广阔的宇宙又是多么伟大啊!

七、延伸迁移,拓展训练。

解说词是一种实用的文体,虽然在生活中学生并不陌生,但第一次以文本的形式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解说词的特点,课程标准也指出,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为此设置一个写解说词的环节。

播放《中国神七宇航员出舱》视频片段,要求学生写100字左右的解说词,并在课堂上交流。

Ⅲ.两点说明:

一、教法说明:

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学会协作和分享”“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合作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激趣法、点拨法、提问法、讨论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二、准备说明:

课堂的高效离不开课下的充分准备,尤其是这样一篇篇幅较长又有一定难度的科普说明文,必须进行充分的准备才能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1.教师准备,教师一方面要熟读文本,做到心中有数,还要对相关天文知识有所了解,方能进行有效点拨,驾驭课堂才会得心应手。同时还要准备好课堂所需的多媒体资料。

2.学生准备,学生课下应预习文本,对文本内容有所了解,同时要利用多种媒体工具搜集宇宙相关知识,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积极性,便于深入理解文本。

篇三:高中语文必修1-必修5说课稿(全)精编版

》说课稿 3

2《故都的秋》说课稿1

2《故都的秋》说课稿 2

3《囚绿记》说课稿 11 5 7

4诗经两首《氓》说课稿 12

5《离骚》说课稿 15

6孔雀东南飞说课稿 16

7《涉江采芙蓉》说课稿一. 17

7短歌行说课稿 18

8归园田居其一说课稿 20

9兰亭集序》说课 22

10赤壁赋 说课稿 24

11《游褒禅山记》说课稿2则 25

1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13我有一个梦想 说课稿 34

1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课稿 36

15林黛玉进贾府 说课稿 38

16《祝福》说课稿 41

17《老人与海》说课稿 43

18蜀道难说课稿 45

19《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47

20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21琵琶行 说课稿 49

22李商隐诗2首 51

23《寡人之于国也》说课稿

24《劝学》说课稿 57

24《劝学》创新课说课稿 58 53 48 29

25过秦论说课稿 60

26师说》说课稿 62

27动物游戏之谜 64

27-1动物游戏之谜 66

28《宇宙的边疆》 68

13-1宇宙的边疆 68

29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说课稿

30《窦娥冤》说课稿 74

30-1《窦娥冤》说课稿 75

30-2《窦娥冤》说课稿 76

31《雷雨》说课稿 77

32《哈姆雷特》说课稿 79

33《望海潮》说课稿 80

34《雨霖铃》说课稿 81

35《苏轼词两首》说课稿 82

36《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 84

37《水龙吟》教案 87

38醉花阴 李清照 89

38-1《声声慢》教案 89

39《拿来主义》说课稿 91

40《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 93

41短文三篇 97

42廉颇蔺相如列传 100

43苏武传 102

44张衡传 104

45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说课稿 106

46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稿 108

47边城 说课稿 109

48《归去来兮辞》 111 70

49《滕王阁序》 112

113 50《逍遥游》 节选 说课稿

51《陈情表》说课稿 114

52《咬文嚼字》说课稿 115

53《说木叶》 116

54《谈中国是》 118

55中国建筑的特征 119

56《作为生物的社会》教案

57宇宙的未来 124

58《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127

59诗两首说课稿 128

《雨巷》说课稿 128 121

《再别康桥》说课稿 129

60《大堰河我的保姆》 131

61《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132

62《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134

63《鸿门宴》说课稿 135

64《纪念刘和珍君》说课稿

65《小狗包弟》说课稿 138

66《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说课稿 140

67 短新闻两篇说课稿 141

短新闻两篇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 143

68《包身工》说课稿 145

69《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 147 1《荷塘月色》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本文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作者描绘的荷塘月色形象生动语言优美典雅艺术技巧纯熟自然是一篇经典的美文141 137

鉴于以上分析根据课程改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寻求宁静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

2知识目标学习巧妙的语言修辞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3能力目标训练朗读分析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鉴赏语言美掌握情景交融艺术手法

四教学难点通感的学以致用

二说教法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和年龄心理特征感性思维为主拟采用诵读法直观演示法设疑讨论法声情并茂的配乐诵读法此法可使听众渐入佳境引起共鸣图文并茂的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打出荷塘月色图幻灯片配合语言描绘视听结合调动人的多种感觉器官和想象使学生多角度感受到美合作互动的设疑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中探讨

三说学法教学相长学生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以提升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自学自我提升

课前预习明确课堂任务提高效率课后拓展多渠道阅读相关文章广开眼界锻炼自身收集信息自主阅读能力

多模仿示范朗读是提高朗读水平的有效途径

深入研读课文课堂上积极参与提高思辨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导入2分钟1拟用旧知识导入法让学生列举关于荷月的古诗词等名句如小荷才露尖尖角出污泥而不染月上柳梢头月儿弯弯照九州等等2明确本堂课教学目标为赏析语言美感受画面美

二456段课文分析33分钟

先介绍作者是为了排遣不宁静的心情选择了独游荷塘然后自然过渡到456段荷塘月色的学习一两句简单的过渡必不可少即可突出重点又保证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和严谨性

1朗读训练8分

课前预习已整体感知文章课堂设计配乐朗诵加深美感印象可挑选学生代表与老师一起声情并茂的朗读并进行点评

2赏析语言美品味画面美25分

提问这几段写了什么都说它美它美在何处

理论依据美感是一种心理现象美感产生的生理基础有视听味嗅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品味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也需要调动多种感官的想象这种美的想象属于心理学中的再造想象即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进行的想象一句话调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想象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感受的空间才能深刻品味到这种美

⑴语言美

本文语言突出特点运用大量修辞手法神采飞扬其中的博喻叠词通感为重点对此学生却较生疏

①博喻就是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又叫连比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使得意象更形象如文中荷花的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如此光洁莹润精致的荷花你能不多看几眼吗

学以致用发挥想象仿写或扩写写出你心中的荷花仿写扩写是高考考察的语文能力之一

②叠词

切入角度用音乐的击鼓打节奏方式领略叠词独有的韵律感如曲曲折折阴森森脉脉节奏分别是 学生会用手指叩响桌子去感受叠词带来的音乐美感荷塘月色的灵动飘逸

课外拓展《诗经》中的大量叠词如关关雎鸠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③通感

明确定义和用法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典型例句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让读者通过联想想象得到了嗅觉听觉上的双重美的享受似真似幻若隐若现扑朔迷离

课外拓展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大量的通感现象注意积累如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 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

学以致用当堂造句巩固消化锻炼文笔

⑵画面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