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认识评课稿

圆锥的认识评课稿

《圆柱的认识》评课稿一

邓榕辉老师上的 圆柱的认识 这节课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师能以身边的人和物为例,注重学生年龄特点,你见过圆柱形的物体吗? 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这样的? 你对它了解多少? 然后通过多媒体演示出生活中常见的圆柱形实物,这样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欲望,使学生自觉地全身心投入、自主地学习,形成良好的探究氛围。

二、灵活处理教材,教法学法应用得当。教学时通过质疑 猜想 验证 交流 总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时采用分组教学实验,通过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启发,让所有的学生动起来,参与课堂学习,共同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侧面展开后各部分与援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三、整节课朴实,设计合理,平淡中体现出实在,整节课的教学过程努力以学生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教学根本出发点。通过设计具有较大研究空间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自觉的参与,自主的学习,整个教学过程清晰,体现了自我创造,勇于实践的思想。在教学本节课重点圆柱侧面特点时,通过让学生 看一看 、 摸一摸 、 剪一剪 等动手操作等一系列活动,再结合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直观的获取知识,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 人人都学有用的数学,让学生都来做数学。

潘虹老师教学学的的《圆柱的表面积》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潘虹开门见山就提出学习任务:计算一个圆柱形茶叶盒的表面积。完成这个学习任务,包括解决如下三个问题:①需要测量圆柱的哪些数据,为什么要测量这些数据?②如何能够比较准确地测量这些数据(特别是底面的直径或半径),尽可能性克服测量的误差?③用这些数据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这些问题都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框架内,具有挑战性,探索圆柱表面积公式被巧妙地寓于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之中。这些问题也的确有利于组织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开放的课堂随之变成充满不同思维表象的异质空间,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互相欣赏不同的想法、算法,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共性,也促进了学生个体的反思性学习。这节课老师讲得少,给学生创造的学习机会多,课前预设在课堂上得到了比较充分的生成。

总之,在两节课都能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遵循教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原则,发掘利用生活资源,让学生在玩中学好数学,使数学课堂开放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实践的能力,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的功能 直观、形象,增强了教学过程中的动态。

《圆柱的认识》评课稿二

听了冯老师的《圆柱的认识》这节数学课,总的感觉这是一节很好的数学课,冯老师语言流畅、思路清晰。

1这节课上,老师能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当中的数学,例如:当学生们展示了生活当中很多圆柱形的物品后,冯老师就说: 你们从数学的角度考虑过吗?这些东西为什么做成圆柱形的? 这句话就给学生设置了一个悬念,而后这个悬念一直充斥着学生的思维,贯穿着课堂。

2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这是体验式教学的一种方式,大家都知道一句话: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例如,在这节数学课上,冯老师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圆柱体,由此得出结论: 不是什么样的图形都能做成圆柱体。

接下来,又要求学生动手摸一摸圆柱体的侧面,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圆柱体侧面与平面的不同手感,告诉学生这个叫曲面,最后在研究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体关系这个环节中,冯老师要求学生把做好的圆柱体拆了研究,其实,这不但是一个反复验证的过程,更是一个在认知的过程,课程结束时还让学生从众多的物体中找出圆柱体。

3各个知识点我觉得交代得特别细致到位,她能够在数学课上关注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例如:她反复地让学生用语言叙述长方形长、宽与圆柱体的关系。

5课件运用得恰倒好处,虽然这个课件很简单,但是却直观地展示了圆柱体的高与长方形的关系,让学生一目了然。

 

《圆柱的认识》评课稿三

圆柱的认识 一课是九年义务教材第十二册上的一节内容。它作为立体图形的一节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 长方体、正方体 的有关知识以后教学的。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于认识立体图形已经有了方法上的基础。本课的教学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活动为基础:本节课正是以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圆柱特征的过程。教学中,无论是 直观感知 层面上的观察交流活动,还是 操作验证 层面上的操作验证活动,还是 巩固强化 阶段的制作圆柱活动,都是在一个让学生 经历 、让学生 体验 、让学生 探索 的思想指导下完成的。首先组织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学习,让学生通过举实例,看一看,摸一摸,从而感知圆柱表面的特征,形成表象。其次通过判断,加深学生对圆柱表面特征的印象,学生在不断探索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再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加深学生对什么叫圆柱的高及高的特征,以及两底面为什么判断它们是完全一样的认识与印象。然后组织学生观察、想象、操作、验证后进行圆柱展开图的学习,加强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为以后推导侧面积计算方法奠定基础。最后进行深化练习,丰富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从整个学习过程来看,这三次活动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分别实施于课堂教学的三个阶段(导入、探究、巩固三个阶段),体现了课堂教学三个阶段的不同教学目标;同时这三次活动又是相关的,是学生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从而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从不完整、表面的认识向较深层次的理解、整体上的把握发展。

2、 细节处理好:例如认识高为什么有无数条,为什么每条都相等,让学生通过操作、测量进行验证,加深学生的理解。再比如让学生剪开圆柱侧面后,让学生一边围,一边说展开图中长方形与原来圆柱的关系,加深学生的印象,为以后学习圆柱的侧面积打好基础。

在教学设计上始终把学生当成一个发现者,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以多种感观参与新知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行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掌握概念,概念教学遵循了由观察 、发现、引导学生总结概念、运用概念这一规律。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不是单纯的学数学,做题目,而是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谐发展。

《圆柱的认识》评课稿四

周三听课日,听了六年级喻老师《圆柱体的认识》一课,圆柱体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本第十二册的内容,学生已经具有认识立体图形的基本方法。在这个前提下教师能够以学生观察、体会为主,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多种方法探究认识圆柱的组成和特征。

1、教师在教学中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教师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和课堂生活的导演,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2、在教学时,能够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

通过动手做,本课的难点就迎刃而解,将教学重点、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并把 观察、操作、发现 的方法贯穿课的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恰当的设置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你怎样证明这上下两个圆就是 完全相同 的吗? 这个曲面到底是个什么样?你想知道吗?怎样才能知道?这几个有挑战味道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投入到问题解决的学习过程中。

圆锥的认识评课稿

《圆锥的认识》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小节第一部分《圆锥的认识》。这一部分是在学生掌握了圆和圆柱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而安排的内容。我们要想认识圆锥,进一步学习有关它的知识,首先要了解它的特征。因此教材把它安排在这一部分内容的第一节,为下面学习起到一个良好的铺垫作用。由于圆柱与圆锥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教材把圆锥的认识安排圆柱的认识之后,为学习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已经有较大的提高,能够有意识的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发展。所以在教学时适宜让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体验感知圆锥的特征。另外,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根据具体情况想出测量高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这部分教材的内容特点,经过我对学生和教材的分析,本节课主要用动手实践、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圆锥形物体多个、圆锥的模型一个、多媒体

学具准备:圆锥形实物,模型一个、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五、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特点,以及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圆锥,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了解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用生活中的圆锥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六、教学流程

1、复习提问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指名答)

2、导入新课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物体,观察一下,触摸感觉一下,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

生观察感知后,说出自己的结果,师肯定:这个物体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3、讲授新课

(1)、教学圆锥的认识

课件展示,如果我们沿着些圆锥的轮廓画线,可得到圆锥的几何图形。

教师根据几何图形指出:圆锥的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再触摸,得出圆锥的周围是一个曲面,叫做圆锥的侧面。

再观察物体,教师指出: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你能从物体上找到圆锥的高吗?(教师指出母线不是高)

你能从图形上找到圆锥的高吗?(学生回答)

你能确定圆锥高的条数吗?(学生回答并根据定义总结:只有一条)

(2)、小结

第一步,学生(原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源网:圆锥的认识评课稿)拿出学具,同桌互指圆锥的底面、侧面、顶点、高。(师生总结:高是不能摸到的)

第二步,请学生归纳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指名试答)

师板书: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教学测量圆锥的高。

提问:圆锥的高能直接测量吗?为什么?

(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

你能根据测量圆柱高的启示,来测量圆锥的高吗?(小组尝试)

请同学展示,测量圆锥的高的过程。

师生总结:

1 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 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3 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读出数值。

根据学生的测量情况,师生总结:

测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1 圆锥的底面和平板都要水平放置;

2 阅读时一定要读平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4)教学圆锥侧面的展开图

设问: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又是什么图形呢?

生思考讨论后,指名回答

师:我们通过实验来看看。

学生根据自己制定的模型,展开后观察,使学生认识: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再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其展开图合拢,恢复原状,以加深对圆锥侧面的认识。

(5)转动直角三角形形成圆锥:

1 根据你制作的模型,与教师演示的一样快速转动,转动起来是一个圆锥。

2 转动含30度的三角板,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4、课堂练习

利用课件,展示习题,指名口答。

5、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锥,想一想:圆锥有什么特征?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七、:  本节课为了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引导为主,帮助为辅,我进行了尝试。从教学内容方面,本部分知识适合采取这种方式:有操作的情境,有活动的空间。从学生方面,学生的求知欲较强,活动能力与小学相比有大的提高,他们能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生情感方面来看,他们喜欢合作交流的方式。

圆锥的认识评课稿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 评课稿 邵春霞 听了庄老师上的《圆锥的体积》 一课, 收获很多, 作为一位刚进我们聋校才不到一个学期的新老师能够自然、 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真的让我感动。

普校的教学思想的注入更是让我们收获颇多。

下面我想重点谈本节课的两点成功之处。

第一: 突出新旧知识的借鉴、 对比、 分析。

主要体现在庄老师能够运用原有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 通过自己动手的方法, 让学生大胆借鉴前面认识圆柱的方法来认识圆锥。

利用迁移规律, 让学生从认识圆柱的方法中得到启示, 自己总结圆锥的顶点、 底面、 侧面和高,并与圆柱的相关知识进行分类对比, 使新旧知识得到整合。

这种借鉴的学习方法, 不仅使本节课的教学变得轻松, 同时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策略, 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终身的发展。

第二: 重点突出, 难点分散, 做到心中有目标, 教学有思路。

本节课的重点是认识圆锥的各部分的组成, 难点是认识圆锥的侧面图。

在课上庄老师能充分运用学生手中的教具以及多媒体的形象表演, 把抽象的圆锥侧面形象地展示出来, 整个过程非常自然, 让学生在做中学, 玩中学,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难点, 学有所获。

个人觉得这节课还有一些可以改革的地方, 比如说这个内容已经是八年级的孩子在学, 而且已经学过了认识圆柱, 个人探讨一下,是否可以大胆改为以学生自学为主, 多运用尝试教学的方法,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个想法, 各种方法都有自身的优点, 只是一种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