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评课稿

篇一:锄禾说课稿

>一、说课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锄禾》第一课时6个生字的教学。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全诗四行两句,第一句写农民顶着烈日在庄稼锄草的情景;第二句写诗人看到农民辛苦劳动之后的感想。通过学习,教育学生要尊重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爱惜每一粒粮食,本课要求掌握的一类字有6个"当、汗盘、粒、辛、苦";二类字有4个"锄、餐、谁、知"。通过学习,掌握6个一类字的音、形、义、读准4个二类字并理解字义。

(1)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① 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② 能用"辛苦"练习说一句话。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6个生字的音、形、义。

难点:音的难点:"当"读"dāng"不读"dàng"

形的难点:"辛"第五笔的横比第六笔的横要长一些。

义的难点:"辛苦"一词的意思。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这节课我采用学生自学方主为原则,突出教师的"导"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做到先扶后放,举一反三。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难为易,使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中更好地完成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设计:

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

1.创设情境,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学习生字的字音(以自学为主)

3. 给生字编码(突破难点)

4.联系诗句,理解词义,并引导学生口头组词、造句

(一) 创设情境,整体入手。

激趣谈话,引入新课。我们每天都要吃饭,都吃些什么?我们经常吃的米饭、面条、馒头都是由粮食加工而成的。粮食是怎样种出来的?种粮食辛苦不辛苦,请同学们看一边看一边思考,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让学生看完录像后回答问题。这时学生通过看录像,了解到中午太阳热辣辣的,农民伯伯还在地里给庄稼锄草,他干得满头大汗,多辛苦啊!从而使学生懂得粮食来之不易,要尊重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爱惜粮食。

(二) 整体感知课文,掌握二类生字的正确发音。

我采用个别读,集体读的形式,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读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读准4个二类字,其中有3个是翘舌音的"锄"读"chú"谁读"shuí""知"读"zhī"不能读成平舌音,还有一个"餐"是平舌音(cān),不是翘舌音。学生在强化巩固中,掌握了4个二类字的正确发音。

(三) 学习6个一类字的音、形、义

⑴字音方面的教学

在字音教学方面,我首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本课时的6个生字的发音(当、汗、盘、粒、辛、苦),在自由小声拼读的过程中发现音难字,并想想难在哪里,要求学生抓住特点,注意分清和记牢。然后同座的互相检查每个生字的发音,进行办作学习。最后,教师利用生字卡片,采用开火车形式检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学生在看、听、读中反馈,"当"读(dāng),不能读成(dàng),"辛"是前鼻音(xīn)不能读成后鼻音(xīng),"苦(kǔ)"是第三专用不能读成第二声,并反音难字多读几遍,整体进行强化,达到读准字音的要求。字音的教学,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学和协作学习,达到掌握字音的目标,形成真正的意义建构,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字音的效率。

2.导书写、写字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功之一,也是"四结合"教学模式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对学生识字形的巩固有很大的作用,指导书写时,我分三个步骤进行:

1. 占格位置,如"辛--上大下小",我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立"籽的最后一

2. 横要比"十"字的一横长。粒、汗--左窄右宽,当、苦、盘--上小下大。

3.学生按上面所学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在字形教学中,我利用汉字本身 的规律,引导学生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点, 知结构中提取旧知识的信息,来"同化"或"顺应"新知识,促进学生的 义建构。

⑶字义的教学

在一年级识字教学中,理解字义、词义是一个难点,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它。我按从感知--理解--运用的方式进行教学。为了使学生进行知识"外化",组织学生课内开展说词及用"辛苦"说句子的竞赛,比一比,看谁组的词多,组的词好,对组的词,说的句子与众不同的及时表扬鼓励,最后让学生上机给每个生字各打3个词,用"辛苦"打一个句子。这样训练的目的,使学生的词汇量大大增加,同时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能力。在字义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儿童语言解释字义、词义,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领会字义、词义,运用发散思维对所学的字组词、造句。

五、 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锄禾》一课的识字教学中,我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使他们在老师的点拨帮助下,通过自学--协作--会话--反馈--意义建构的模式,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自学为主线"做到人人参与,个个动口,动脑、动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二:收获的季节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秋天的收获》。现在我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收获的季节》选自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金色的秋天”中的第二课《秋天的收获》。金色的秋天这个单元共有四个主题,分别是秋天在哪里、秋天的收获、秋游去、中秋与重阳。本单元的总体目标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初步了解季节变化的特点,人和自然的关系,知道爱惜劳动成果。进一步了解出行安全,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乐于帮助别人,尊敬老人。发展表现美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秋天的收获》是本单元的第二个主题,它是前一主题的延伸,又为后一主题作铺垫,很好地把前后内容连接起来。这个单元主要以“收获的季节”、“小小丰收会”两个环节来具体介绍秋天的收获以及人们丰收的喜悦心情。而“收获的季节”是这一课的第一个主题,旨在引发孩子们去观察自己生活的地方,秋天能收获些什么,欣赏丰收的景象,并实际参与一些秋收活动,体验收获的喜悦,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尊敬劳动者的情感。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各种感观,观察认识几种秋天成熟的果实。(2)能力目标:增强劳动意识和技能,发展表现美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创新的能力。(3)情感目标:观察并参与秋天的收获,体验丰收的喜悦。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尊敬付出劳动的人。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由此不难看出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几种秋天成熟的果实,感受秋天的丰收,体验丰收的喜悦,从而热爱秋天,热爱、尊敬付出劳动带来丰收的人们,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并内化为品德,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教学难点是通过活动增加情感体验,并内化为品德与自身的行动。

四.说教学准备

要想很好的达成教学目标,必须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因此,在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任务:通过看电视,随家长去郊游、采摘,到市场观察,上网查找资料,访问家中的长辈等方式,了解秋天收获水果、蔬菜、粮食、干果等;了解农民种植到收获的过程;搜集一些爱惜粮食的诗歌或谚语。我则准备了有关秋天收获的果实,农民劳作的场面等视频资料制成的课件。

五.说教法与学法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性活动型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个基本特征。结合二年级儿童好动爱玩的特殊性,我预设的基本教法是:活动式、启发式、合作探究等等。整个教学过程注重活动、强调活动,让儿童充分参与各种活动。

关于学法,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从这三个方面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观察力等等,并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学

习给予必要的具体指导。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说教学过程,根据本课内容,我以组织学生活动的形式设计了以下两个流程:儿歌引入,分享收获和了解种植过程,珍惜收获。由分享收获而酝酿情绪,由珍惜收获而内化品德。现在就具体地来说一说每一项活动的设计

活动一:儿歌引入,分享收获。

兴趣是儿童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所以上课开始,我先用一首赞美秋天的儿歌导入:秋天到,秋天到,农民伯伯秋收忙。收来苹果红,收来香蕉香,收来稻子黄,收来串串葡萄亮。秋天像个魔术师,变出果粮香又香。

这首儿歌节奏鲜明,朗朗上口,充满童趣,用它导入可以活跃气氛,调动学生情趣,为“分享收获”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读完儿歌,我自然地引入新课:是啊,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收获的季节,去了解这个收获的季节,好吗?(适时板书:收获的季节)这时我自然而然的延续儿歌提问:“秋天这位魔术师让你看到了什么?你做了些什么呢?”由此引入“分享收获”的活动。一问激起千层浪,有了课前观察的铺垫,此时的课堂就会成为同学们自我发表的天地,同学们将自己观察、收看或调查、访问、亲身实践的情况和感受进行交流,交流的方式可以多样,比如:交流了解到的秋天收获的粮食、水果、蔬菜、干果;模仿农民开着收割机奔驰在丰收的田野里,编排节目,模仿果树和采摘者,表演采摘时的喜悦,用照片介绍自己参加采摘或去郊游的感受,这时我再适时播放多媒体课件,将同学们带入真实的生活世界,再一次感受秋天的丰收景象。然后,我再对学生交流的内容进行总结,秋天收获了水果、蔬菜、粮食、干果等。(板书:水果、蔬菜、粮食、干果) 活动二:了解种植过程,珍惜收获

在大家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时,我又把话题转入“丰收的果实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上,并同时出示教材中儿歌的前半部分,引发学生思考,进入活动二。学生讨论交流你了解到的种植到收获之间的事情。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利用课件展示农民种植收获物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这时再补充出示儿歌的后半部分,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读完过后,给学生总结:是啊,每一种收获都是来之不易的,所以我们要爱惜,不能浪费。(板书:来之不易,要爱惜。)为了及时巩固学生刚刚生发的情感,接着组织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爱惜粮食的诗歌和谚语,比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 、《锄禾》等。最后让整节课在《锄禾》的朗读声中结束。相信此时的朗读已不再是单纯的朗读,而是学生道德情感的抒发——热爱劳动、尊敬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这样既落实了德育教学内容,又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八、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围绕“收获”点明了收获的丰富,又突出了教育主题要懂得珍惜。这样,既突出了李课的教学重点,又帮助突破了教学难点。

总之,这节课以活动为主,这些活动来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指导于生活,以学生为本,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之中,去感受,去体验,去创造,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情感,内化品德。

篇三:草 说课稿

教材理念

着眼《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体味古诗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感悟诗歌情境。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实现情感陶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二、说教材

《草》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一组第二课的一篇诗文.。《草》是一首咏物诗,是由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告诉人们春天野草返青的自然现象,从而赞美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全诗共四行,前两行诗句描写了春草茂盛的样子,揭示了一岁一枯荣的规律;后两行诗句歌颂了野草不可摧毁的顽强生命力。《草》这首诗含义较深,耐人寻味,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已成为千古名句,流传于世。二年级学生年龄较小,善于形象思维。

三、说教材目标及重难点

结合古诗特点和本班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会读“枯荣”2个生字,(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 资 源 网:《锄禾》评课稿)会写“枯、烧、荣”3个字。

2.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意思,体会野草的生命力很强。

3. 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是图文结合理解诗意。教学难点是通过理解诗意感受野草生命力的顽强。

四、说教学方法及教学准备:

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整个教学过程是用谈话法、朗读感悟法、创设情境法,直观教学、学生展示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

合理运用快乐教学法,以多媒体实物图、直观图演示,创设语言交际的情境,诱发学生语言的兴趣,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启迪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口语交际的潜能。在看中学会辨别事物特征;在“想一想”中学会善于思考问题;在认真听中学习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巧;在“画画”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口语表达交际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课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注重学生主动参与和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逐步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是学生口语交际过程中的引导者、点拨者、鼓励者和协调者。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评价一节课的好差,不在于教师讲得多么好,关键要看学生,用学生每节课参与的人次数(参与度)来评价一节课。

1、情境教学法

我除了充分运用课文中的精美插图外,还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场景,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声中披文入情,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

俗话说:“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自己来完成。《赠汪伦》这首诗本身较浅显,诗意较明朗,但是相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从字面理解诗意显然有些难度。因此,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导入学习古诗第一句:诗中写谁送别谁?汪伦是怎样送李白的?李白知道汪伦会来送他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师生合作探究学习,想象情景,理解诗句大意及感受人物当时的心情。

2、集体讨论法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需要加强合作:人与人的合作,人与自然的合作,群体与群体的合作。对于今天的小学生来说,从小就应该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在教学“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古诗时,可以开展合作学习,学生在活动中相互纠正、彼此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诵读法

诗歌的教学离不开诵读和意境的想象。教学中,我准备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品赏诗的意境,诗的感情。还采用想象法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学法上我采用合作学习法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学习方式,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学习能力和团结合作、用于创新的能力。

4、学生展示法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每一个人都有被他人、被社会认可的愿望。这就需要有表现的机会。表现才能产生兴趣和信心。二年级的学生,是信心形成的关键时期,给孩子充分的思维和娱乐的空间。每节课能创设一到两次机会,让学生离开座位登上讲台平视学生,放开声音讲几句话或多讲一些,从而让学生通过展示,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展示自我能力,自信心会逐渐得到增强。

五、基本教学过程

大家都知道,落实重点、突破难点是实际教学中能成功达到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低年级孩子,对于学古诗感到枯燥、深奥。因此,我把教学过程分为这样五个步骤,下面我有侧重地作个解说。

1、 背古诗,复习导入,巩固旧知

在一堂新课的开始,用学生所熟悉的知识进行导入,可以消除学生的陌生感,使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很自然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让新旧知识连贯起来,使知识系统化。从而为《草》的学习做好铺垫。

2.解诗题

学生对于《草》这个诗题都能理解,可以让他们说说草是怎样的。在这里教师可以渗透一点,如果碰到题目意思不懂的古诗,一般先理解诗题。

3.知诗人

接着,向学生介绍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板书:白居易)他一生中写了很多诗歌,大多数诗歌都是反映现实生活和劳动人民的痛苦。白居易特别重感情,有一次,他的朋友要与他离别,他就写下了《草》这首诗。那白居易想借《草》告诉友人什么呢?通过提问,使学生疑窦顿生,激发求知欲。学习一首古诗,首先要了解的便是其作者,因为古诗之所以为“古”,原因之一是它离我们现在生活较远,必须把它放在当时的背景下去理解,这样,就必须了解它的作者。因为作者的生活的年代、当时的心境、人生品格等等,总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了解了作者,也就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理解起诗来,就容易多了。

4、读中疑。

能力的能力的获取过程比知识获取的结果更重要,因此,我根据学生初识事物的特点,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自己还不明白,有质疑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估计这些词句学生对“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理解有一定困难,这样就明确了学习方向,体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

5.明诗意

我先请学生回忆一下已经学了哪些古诗,再回忆学习古诗应该掌握哪些知识。通过这一个环节,激活了学生记忆仓库中的信息,为今天的学习所用。接下来,我就请学生自由读诗句,尝试理解字义。在自学基础上,请他们讨论学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字词不懂?估计学生对“离离、枯、荣、尽”这些字词的理解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点拨。(板书: 离离 枯 荣 尽 )“点”在什么上呢?“点”在学法上,“拨”在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上。比如,我可以请他们说说学习中遇到疑难怎么办?学生可能会说“查字典、请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等。学生查阅字典,联系诗句,知道“尽”的定义项是“完”。对于“枯、荣”的字义,我出示表示野草春夏秋冬生长情况的四幅图对学生进行辅助性帮助。(幻灯出示:)要求他们想想,“枯、荣”分别应填在哪幅图下?学生如把“枯”填在干枯的野草下,把“荣”填在茂盛的野草下,那么就理解字义了。至于“离离”在古诗中的意思在现代汉语字典里查不出,我就引导学生主动求教老师。比如说:“老师,这个词语我弄不懂,请你帮助解决吧!”这样设计看似多余的,与教学无关,实际上我却颇有用意。力在培养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始终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破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如何让学生理解“离离”呢?我利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出现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草图,让学生说说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学生可能回答“很茂盛、绿油油、密密麻麻”等,那么“离离”的意思就解决了。我再请学生说说“离”现在的意思是什么?从而揭示有些词的古今义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离离”,还有“走”。在古代“走”是跑的意思,而现在则是行走的意思。像这样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要求学生课后去找一找。

解决了字义后,我请学生尝试串讲诗句的意思,这是教学的重点。我引导学生回忆:串讲诗句时可以变换词序,也可以适当添字,使句子完整连贯。这在《锄禾》这首诗中已有所渗透。然后让学生逐句串讲,讲后先让他们自己评议,最后教师再纠正。这样通过生与生、生与师之间的交流,比较正确地理解整首诗的意思,从而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6.入诗境

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入诗境是关键。学生已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但诗句所描绘的形象在头脑中还不够具体、丰满。我就让学生一边听教师配乐朗诵,一边展开想象,想象眼前有哪几幅画面。(板书:想象画面)当然,这段音乐的选择是有要求的。先是一段优美跳跃的钢琴曲,伴随着一串琶音,显示野草蓬勃地生长。紧接着,音乐变得缓慢、沉重,似有秋风扫落叶的感觉。然后,音乐力度突然加强,变得急促、狂乱,最后又回到第一段优美欢快的音乐中。学生的想象力跟着音乐一起飞翔,眼前会出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这时,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眼前所出现的画面,根据他们的描绘随机出现相应的多媒体画面。这样,化诗为画,画中领悟,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更有利于入情入境,突破难点。比如,在出示了“大火烧野草”和“野草又重新生长”这两幅画面后,我启发学生思考:看了这两幅画后,你有什么疑问吗?你在思考什么?通过这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学生就会由“野火烧不尽”想到野草还有根,从而明白,野草的生命力非常旺盛,并通过赞美性朗读来加深对诗句含义的理解。

7.诵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朗读起来琅琅上口。为了使学生读出味来,读出感觉来,我分四步进行教学:

( 1 )确定基调,让学生带着赞美之情去读。(板书:赞美之情)

( 2 )采用尝试法,让学生自己标上停顿、重音记号,有感情地朗读。

( 3 )教师进行适当技巧指导。比如说:“离离原上草”这一句我要求学生“原”念拖长音,整句话速度放慢,读出草原辽阔的样子。(师范读)指导学生读“春风吹又生”这句时,我用语言来激发孩子的情感:“春天到了,小草又从泥土里钻出来了,你感到高兴吗?”要求学生读出惊喜之情。

( 4 )反复练读,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读、配乐读多种形式,最后熟读成诵,达到诗中情、作者情、学生情三者和谐的共振。在这之后,我又首尾呼应,要求学生思考:白居易借《草》这首诗想告诉友人什么呢?我设计了一个动笔练习,以“小草,你真??!”开头,让学生接下去自己写一写。

“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诵诗句”这五步曲既是学生学习古诗的一种路子,又是教师教学古诗的一种路子。这一教学程序的设计层层深入,有利于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再加上教师生动的语言和不断的启发诱导,能扎实地落实重点,突破重点,完成教学目标,这也是我教学《草》的主要特色。课堂的本质在“学”而不在“讲”,要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学。讲也是学的一种方式,但不能成为几乎唯一的方式,学的方式应多种多样,尤其应探究主动学和自己学的方式。只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才能弘扬学生的主体性。

六、 说效果

我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看看,想想,说说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课堂的本质在“学”而不在“讲”,要把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学。讲也是学的一种方式,但不能成为几乎唯一的方式,学的方式应多种多样,尤其应探究主动学和自己学的方式。只有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才能弘扬学生的主体性。

七、作业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设计作业时“基础性、灵活性、延伸性”这几个特点,我适量地设计了这些作业:

1 .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中的题目,巩固基础知识。

2 .出示《草》的后四行(幻灯出示: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告诉学生原诗共有八行诗句,课文节选了前四行,接下去四行诗句请他们课后查资料、查字典、请教师长,自己想办法去弄懂,这是对《草》的后继学习,也是对学生持续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是一门永恒的艺术,需要不断探索。我这样设计肯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