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最后答辩

开题报告最后答辩

篇一: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答辩技巧

大学生论文开题报告答辩技巧

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

5、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那些不同见解?对这些不同的意见,自己是怎样逐步认识的?又是如何处理的?

6、论文虽未论及,但与其较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

7、还有哪些问题自己还没有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得不够透彻?

8、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对以上问题应仔细想一想,必要时要用笔记整理出来,写成发言提纲,在答辩时用。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临阵不慌。

一、答辩技巧

学生首先要介绍一下论文的概要,这就是所谓“自述报告”,须强调一点的是“自述”而不是“自读”。这里重要的技巧是必须注意不能照本宣读,把报告变成了“读书”。“照本宣读”是第一大忌。这一部分的内容可包括写作动机、缘由、研究方向、选题比较、研究范围、围绕这一论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自己在论文中的新见解、新的理解或新的突破。做到概括简要,言简意赅。不能占用过多时间,一般以十分钟为限。所谓“削繁去冗留清被,画到无时是熟时”,就是说,尽量做到词约旨丰,一语中的。要突出重点,把自己的最大收获、最深体会、最精华与最富特色的部分表述出来。这里要注意一忌主题不明;二忌内容空泛,东拉西扯;三忌平平淡淡,没有重点。

在答辩时,学生要注意仪态与风度,这是进入人们感受渠道的第一信号。如果答辩者能在最初的两分种内以良好的仪态和风度体现出良好的形象,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有人将人的体态分解为最小单位来研究(如头、肩、胸、脊、腰等)认为凹胸显现怯懦、自卑,挺胸显示情绪高昂—但过分则为傲慢自负;肩手颈正显示正直、刚强,脊背挺拔体现严肃而充满自信。但过于如此,就会被人看作拘泥刻板保守,略为弯腰有度,稍稍欠身可表示谦虚礼貌。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其所具风度姿态,即使全场有肃然起敬之心,举动格式又须使听者有安静详和之气”他的这番金玉良言,对我们确实有很大的启发。

在听取教师提问时所要掌握的技巧要领是:

沉着冷静,边听边记

精神集中,认真思考

既要自信,又要虚心

实事求是,绝不勉强

听准听清,听懂听明

在回答问题时所要掌握的技巧是构思时要求每个问题所要答的“中心”“症结”“关健”在哪里?从哪一个角度去回答问题最好?应举什么例子来证明?回答问题的内容实质上是一段有组织的“口头作文”。这就要一、文章应有论点、论据。

二、有开头主体与结尾。三、有条理、有层次。四、应用词确当,语言流畅。五、应口齿清楚、语速适度。开头要简洁:单刀直入,是最好的开头,开门见山地表述观点,在答辩中是最好的办法。主体部份的表述可条分缕析,即把所要回答的内容逐条归纳分析,实际上是对自己掌握的材料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做整理。这样的表述就不会流于表面,而能深入本质。条分缕析可以把自己掌握的一些实际例子合并,整理成若干条目,列成几个小标题:分成几点,一点一点,一条一条地说出。满碗的饭必须一口一口吃,满肚子的道理也必须一条一条讲出来,环环相扣,条条相连,令人听完后有清楚的印象。假如在准备的时候已经准备了一个较完整的提纲,那么沿着回答问题的主线,再穿上一些玉珠(举例子)就可以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有理有例了。

作为将要参加论文答辩同学,首先而且必须对自己所著的毕业论文内容有比较深刻理解和比较全面的熟悉。这是为回答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就有关毕业论文的深度及相关知识面而可能提出的论文答辩问题所做的准备。所谓“深刻的理解”是对毕业论文有横向的把握。例如题为《创建名牌产品发展民族产业》的论文,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可能会问“民族品牌”与“名牌”有何关系。尽管毕业论文中未必涉及“民族品牌”,但 参加论文答辩的学生必须对自己的毕业论文有“比较全面的熟悉”和“比较深刻的理解”,否则,就会出现尴尬局面。

大学生论文开题报告答辩技巧

二、论文答辩——图表穿插

任何毕业论文,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用图表表达论文观点的可能,故我认为应该有此准备。图表不仅是一种直观的表达观点的方法,更是一种调节论文答辩会气氛的手段,特别是对私人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来讲,长时间地听述,听觉难免会有排斥性,不再对你论述的内容接纳吸收,这样,必然对你的毕业论文答辩成绩有所影响。所以,应该在论文答辩过程中适当穿插图表或类似图表的其它媒介以提高你的论文答辩成绩。

三、论文答辩——语流适中

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的同学一般都是首次。无数事实证明,他们论文答辩时,说话速度往往越来越快,以致毕业答辩委员会成员听不清楚,影响了毕业答辩成绩。故毕业答辩学生一定要注意在论文答辩过程中的语流速度,要有急有缓,有轻有重,不能像连珠炮似地轰向听众。

四、论文答辩——目光移动

毕业生在论文答辩时,一般可脱稿,也可半脱稿,也可完全不脱稿。但不管哪种方式,都应注意

开题报告最后答辩

自己的目光,使目光时常地瞟向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及会场上的同学们。这是你用目光与听众进行的交流,使听众对你的论题产生兴趣的一种手段。在毕业论文答辩会上,由于听的时间过长,委员们难免会有分神现

象,这时,你用目光的投射会很礼貌地将他们的神“拉”回来,使委员们的思路跟着你的思路走。

五、论文答辩——体态语辅助

虽然毕业论文答辩同其它论文答辩一样以口语为主,但适当的体态语运用会辅助你的论文答辩,使你的论文答辩效果更好。特别是手势语言的恰当运用会显得自信、有力、不容辩驳。相反,如果你在论文答辩过程中始终直挺挺地站着,或者始终如一地低头俯视,即使你的论文结构再合理、主题再新颖,结论再正确,论文答辩效果也会大受影响。所以在毕业论文答辩时,一定要注意使用体态语。

六、论文答辩——时间控制

一般在比较正规的论文答辩会上,都对辩手有答辩时间要求,因此,毕业 论文答辩学生在进行论文答辩时应重视论文答辩时间的掌握。对论文答辩时间的控制要有力度,到该截止的时间立即结束,这样,显得有准备,对内容的掌握和控制也轻车熟路,容易给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一个良好的印象。故在毕业论文答辩前应该对将要答辩的内容有时间上的估计。当然在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灵活地减少或增加也是对论文答辩时间控制的一种表现,应该重视。

七、论文答辩——紧扣主题

在校园中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往往辩手较多,因此,对于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来说,他们不可能对每一位的毕业论文内容有全面的了解,有的甚至连毕业论文题目也不一定熟悉。因此,在整个论文答辩过程中能否围绕主题进行,能否最后扣题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另外,委员们一般也容易就论文题目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提问,如界能自始至终地以论文题目为中心展开论述就会使评委思维明朗,对你的毕业论文给予肯定。

八、论文答辩——人称使用

在毕业论文答辩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人称使用问题,我建议尽量多地使用第一人称,如“我”“我们”即使论文中的材料是引用他人的,用 “我们引用”了哪儿哪儿的数据或材料,特别是毕业论文大多是称自己作的,所以要更多使用而且是果断地、大胆地使用第一人称“我”和“我们”。如果是这样,会使人有这样的印象:东西是你的,工作做了不少!

篇二:论文开题报告答辩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 2

毕业论文答辩(5-10分钟)程序

一、 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作为答辩的开场白,包括姓名、学号、专业。介绍时要举止大方、态度从容、面带微笑,礼貌得体的介绍自己,争取给答辩小组一个良好的印象。好的开端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

二、答辩人陈述

自述的主要内容归纳如下:

1、论文标题。向答辩小组报告论文的题目,标志着答辩的正式开始。

2、简要介绍课题背景、选择此课题的原因及课题现阶段的发展情况。

3、理论价值和展望。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新成果的理论价值、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展望本课题的发展前景(现实意义)。

4、描述有关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内容,其中包括答辩人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或框架;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等。侧重创新的部分,这部分要作为重中之重,这是答辩教师比较感兴趣的地方。

5、研究方法与实施步骤。

6、我的毕业论文自述结束,请老师提问。

三、提问与答辩

答辩教师的提问安排在答辩人自述之后,是答辩中相对灵活的环节,有问有答,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一般为 3个问题,采用由浅入深的顺序提问,采取答辩人当场作答的方式。

答辩教师提问的范围在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内,一般不会出现离题的情况。提问的重点放在论文的核心部分,通常会让答辩人对关键问题作详细、展开性论述,深入阐明。答辩教师也会让答辩人解释清楚自述中未讲明白的地方。论文中没有提到的漏洞,也是答辩小组经常会问到的部分。再有就是论文中明显的错误,这可能是由于答辩人比较紧张而导致口误,也可能是答辩人从未意识到,如果遇到这种状况,不要紧张,保持镇静,认真考虑后再回答。还有一种判断类的题目,即答辩教师故意以错误的观点提问,这就需要答辩人头脑始终保持清醒,精神高度

集中,正确作答。

仔细聆听答辩教师的问题,然后经过缜密的思考,组织好语言。回答问题时要求条理清晰、符合逻辑、完整全面、重点突出。如果没有听清楚问题,请答辩教师再重复一遍,态度诚恳,有礼貌。

当有问题确实不会回答时,也不要着急,可以请答辩教师给予提示。答辩教师会对答辩人改变提问策略,采用启发式的引导式的问题,降低问题难度。

出现可能有争议的观点,答辩人可以与答辩教师展开讨论,但要特别注意礼貌。答辩本身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切不可与答辩教师争吵,辩论应以文明的方式进行。

四、

上述程序一一完毕,代表答辩也即将结束。答辩人最后纵观答辩全过程,做总结陈述,包括两方面的总结:毕业设计和论文写作的体会;参加答辩的收获。答辩教师也会对答辩人的表现做出点评:成绩、不足、建议。

五、致谢

感谢在毕业设计论文方面给予帮助的人们并且要礼貌地感谢答辩教师。

毕业论文开题答辩注意事项

1、服装端庄大方。

2、克服紧张、不安、焦躁的情绪,自信自己一定可以顺利通过答辩。

3、注意自身修养,有礼有节。无论是听答辩教师提出问题,还是回答问题都要做到礼貌应对。

4、听明白题意,抓住问题的主旨,弄清答辩教师出题的目的和意图,充分理解问题的根本所在,再作答,以免答非所问的现象。

5、若对某一个问题确实没有搞清楚,要谦虚向教师请教。尽量争取教师的提示,巧妙应对。用积极的态度面对遇到的困难,努力思考做答,不应自暴自弃。

6、答辩时语速要快慢适中,不能过快或过慢。过快会让答辩小组成员难以听清楚,过慢会让答辩教师感觉答辩人对这个问题不熟悉。

7、对没有把握的观点和看法,不要在答辩中提及。

8、不论是自述,还是回答问题,都要注意掌握分寸。强调重点,略述枝节;研

究深入的地方多讲,研究不够深入的地方最好避开不讲或少讲。

9、通常提问会依据先浅后深、先易后难的顺序。

10、答辩人的答题时间一般会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内,除非答辩教师特别强调要求展开论述,都不必要展开过细。直接回答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去掉旁枝细节,简单干脆,切中要害。

毕业论文开题答辩的常见问题

在答辩时,一般是几位相关专业的老师根据学生的设计实体和论文提出一些问题,同时听取学生个人阐述,以了解学生毕业设计的真实性和对设计的熟悉性;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知识面的宽窄;听取学生对课题发展前景的认识。常见问题的分类如下:

1、辨别论文真伪,检查是否为答辩人独立撰写的问题。

2、测试答辩人掌握知识深度和广度的问题。

3、论文中没有叙述清楚,但对于本课题来讲尤为重要的问题。

4、关于论文中出现的错误观点的问题。

5、课题有关背景和发展现状的问题。

6、课题的前景和发展问题。

7、有关论文中独特的创造性观点的问题。

8、与课题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问题。

9、与课题相关的扩展性问题。

篇三:开题报告答辩演讲稿

尊敬的答辩组老师、各位同学:

(打开PPT)大家好,我是XX级XX班的学生XX,下面由我来作开题报告的汇报,我汇报的题目是《相山水泥厂供应物流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翻到PPT第2页)我所汇报的内容分为5个部分,包括,研究内容概述及创新点,研究背景介绍,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发展趋势,论文框架结构以及研究工作的进度安排及研究方法介绍。(翻到PPT第3页)首先,我想对这篇文章做一个简单的概述,本文根据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以相山水泥公司为例,分析影响我国水泥行业供应物流管理的因素。从物流管理的流程和体系等方面分析了相山水泥厂供应物流管理的现状,并剖析了其供应物流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分析影响相山水泥厂供应物流管理的相关因素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企业供应物流管理的对策措施。

(翻到PPT第4页)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企业物流管理现状的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理论指导,将采购与供应管理、物流运作管理、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等理论与施工实际相结合分析,提出可行的企业改进工作效率的方法途径,帮助建企业解决现实问题。

(翻到PPT第5页)关于研究的背景,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首先是我国水泥行业的发展现状,图中所显示的是我国水泥行业产量及增长率,可以看出,我国的水泥行业一直处于较快的发展之中,水泥总产量直线上升。

(翻到PPT第6页)其次是水泥行业的物流过程,由图可以看出,水泥行业的物流主要包括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三个过程,各物流过程的详细内容在途中均有所展示。

(翻到PPT第7页)最后是水泥行业的物流管理内容,主要包括7个方面,供应编制作业、采购作业、货物到达入库作业、仓库管理作业、发货作业处理、成本统计作业和营运管理及绩效评估作业。

(翻到PPT第8页)通过以上的背景介绍,我们对水泥行业的物流管理有了一些认识,下面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研究意义。水泥行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水泥消费仍将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近年来,我国的水泥行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本研究以相山水泥厂为例,根据企业物流的内容框架,分析该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找出该企业所面临的物流管理方面的问题,并运用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等理论,为改进相山水泥厂物流管理水平提出相关。

(翻到PPT第9页)现阶段国外关于物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逆向物流、供应链的集成和整合以及将博弈论、运筹学、仿真学等与供应链管理相结合。国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研究还处于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乃至交通运输管理多领域或多种观念并存的阶段

(翻到PPT第10页)未来关于物流管理的趋势主要集中在弥合流通渠道中企业间的矛盾,探索出新的联盟型或合作式的物流管理新体系,实现原来不可能

达到的物流效率,并且创新的成果由企业共享。

(翻到第11页)下面是文章结构的介绍,文章包括六个部分,如图(将文章结构读一遍),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建议与结论的步骤确定文章结构。

(翻到第12页)研究工作的进度分为四个阶段,文献调研、理论分析、论文撰写和修改补充(然后将每一部分的内容和时间读一遍)。

(翻到第13页)最后我介绍一下本文将用到的研究,主要有调查法和PEST分析法,运用调查法对相山水泥厂进行实地调查,获取所需要的资料,而在对相山水泥公司的供应物流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使用PEST分析法。

(翻到第14页)我的结束了,谢谢大家!请答辩老师点评!

如果答辩老师问到本文所用到的研究方法,这样回答:在对相山水泥厂供应物流管理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将使用PEST分析法进行分析,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对宏观环境进行分析。

开题报告最后答辩

经过本次论文写作,本人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能力不足,加之时间精力有限,在许多内容表述、论证上存在着不当之处,与老师的期望还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进行一步思考和探究,借此答辩机会,万分肯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我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本人将虚心接受,从而不断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以上是我对自己的论文简单介绍,请各位老师提问,谢谢。

开题报告最后答辩

  开题报告答辩结束了,理论上来说这学期的必修任务完成了,当然现在距离春节还早,课题的工作差不多也该正式进行了,年前有个仿真的任务要完成。来所里后的这五个月,基本上属于上课考试到科研干活的过渡期。在所里,除了告别了电脑游戏,也开始形成了上网必上科学网看看各老师学生关于科研话题的各种博客帖子的习惯。前一段时间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研究所程代展老师一篇关于自己手下一得力干将博士生逃离科研的帖子引发了网上的大讨论,自己也蛮有感触。关于科研,我也是从今年下半年在所里逐渐积累了些零散的感觉,不过直到这两天参加实验室里的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这种感觉才终于有了一吐为快的冲动。

  在中科院读研,研一和本科生活没有什么区别,上课,作业,考试,就是学习生活的全部。研究生院无论中关村还是玉泉路教学园区都开设了丰富的课程,只是人的精力有限,时间也有限,除了必修的英语政治以及若干选修课,每学期五门专业课感觉就已经蛮充实了,上六门的话基本上就得牺牲平时的娱乐生活了。其实一直都想写篇关于研一的日志,可由于种种原因,到底还是没写出来。研一这一年,虽然我也尝试克服本科四年形成的诸多以闹眼子为主的不良习惯,告别SB一样的大学生活,好好学点什么。不过,由于对于选的课程时间精力分配不大合理,加上个别课程没有本科的基础或者基础薄弱,最终总的分数有高有低,平均一下比较一般,并没有比本科那会儿好多少。不过研一这一年运气还算不错,三好学生,学位课一等奖学金——研一评上的这两奖也算是那么一点稍纵即逝的心理安慰吧。研究生院的研一,个人感觉还是非常值得珍惜,值得好好过的。这一年把握好了,能学到不少东西,得到不少收获。

  对于研一,我自己感觉最重要的收获就是能认识不少其他所和研究生院本部的同学,大家在一起聊聊各自自己的专业,了解别的研究所的一些情况,对于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特别有帮助。我自己就是通过外所的同学,了解了软件所,自动化所,电子所,计算所等中科院系统里的研究所的一些情况。也感觉到研一各个所的同学在一块上课,也还是有些在大学的感觉。研一这一年,基本上告别了电脑游戏,因为玩的人不多,没有相应的风气,同时也见识了各种学霸,不知不觉自己也被影响了,在改变大学期间稀里糊涂乱七八糟过的各种闹眼子习惯上,研一这一年算是一个过渡期吧。总之,研一这一年,自己虽然成绩分数一般,不过也有些收获,譬如学了矩阵分析与应用,机器学习这两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课,在机器学习的讨论课上体会了所谓国外大学那种小班讨论的感觉等等。这一年,大大小小25门课,修了38个学分,达到了硕博连读的课程学分要求。此外,研一期间,也在尝试重新找回读书的感觉。大学期间,从来没有好好读过一本专业书,读书总是在考前突击的时候,考完又丢得一干二净。研究生一开始,我就想好好读书,好好读专业书,多读点好书。当然,能静下心来读书并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养成的习惯,读书全神贯注的时间往往持续不了多久,不过,我也依然在尝试。一直到研二,干活之余开始习惯翻翻书本了,不求能掌握到精通,但一定要看看。研一这一年当然也是有遗憾的,除了分不大高外,最重要的是实践能力锻炼少了,相应的工具,编程语言等还是没掌握熟练。

  按所谓两段式的培养,研一完成了上课的环节,研二大家就得回所干活了。从八月份直到现在,才开始体会到了研二和研一的不同,也就是科研干活和上课考试的不同。关于科研,众多感触一下子也不知从何说起,不过归根结底,最核心的就是感觉就是一定要主动。

  上课考试是被动的,老师上课讲,我们在下面被动听;老师布置作业,我们课下被动做。老师安排好了从开课到考试之间每个环节的内容和安排,我们只要照着好好做就行了。从这点上说,上课相对还是蛮幸福的。而科研,和社会上的其他工作一样,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要求主动的过程,可能不大一样的是科研还是有不小的自主性。老板给你交代一个任务后,就不想再浪费时间精力跟你废话了,剩下的具体活就让你自己干去了,最后开会答辩的时候再要你给出结果。研二回所后不久,就遇到了师兄们找工作的季节,其实自己也一直为找工作而感觉鸭梨山大,加上今年形势不好,师兄师姐们各种不顺,无形中自己也背上了不小的包袱。深感自己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不足,在三个月的文献调研中,自己基本上是上午搞自己的以后找工作需要的东西,下午和晚上再看看文献,干一下小老板布置的活。在所里,硕士生的课题感觉属于边缘性的,不会对所里的主流核心项目造成多大影响,因此,实验室的主任副主任等大老板们一般都安排部分职工当小老板,引导学生自己找课题。这里我第一个感觉就是和本科毕设不同,本科毕设那会儿做什么题目,完全是老师已经定好了的。而在所里,硕士和博士课题除了方向由老板给出外,具体做什么内容,怎么去做,完全由学生自己去找,自己去发掘。小老板说个大概方向,然后就等着你给他汇报你关于课题的想法和思路了。对于这个,一开始我还真有点不适应:刚到实验室,对室里到底干什么项目,完全不了解,始终明确不了到底该干什么。不过随着时间推进,通过看看之前师兄们已经做完的活,搞搞文献调研加上陆陆续续跟小老板的交流沟通,也就渐渐明确了自己的课题该干什么,这怎么也得至少两个月的时间。或许,所谓调研,大概就是这样吧。

  上个月确定了自己课题主要的任务是点目标提取,那会儿开题报告也差不多提上了日程。怎么提取,如何提取点目标,在什么条件下提取点目标——关于这个课题的整个研究思路,小老板并没有说啥,让我自己去摸索,而他顶多在看文献的时候提点建议说哪篇文章的思路可以重点关注参考一下。我先是确定了把课题的大环境定位为是复杂动态背景下的点目标提取,因为对于复杂动态背景,还是有不少值得研究的地方,小老板也默许了这个课题背景。接下来小老板想让我关注一下某重点高校的一篇论文,里面的一个方法不错,说开题报告里相关方案可以先以其为参考。那个方法是比较简单,容易实现,可毕竟是别人做过了的,我怕再做一遍有抄袭嫌疑(中科院大学近期的那个撤销兰州某所已毕业六年博士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一事真心把我吓到了),于是从12月份开始就想试试别的途径。一开始我是参考了红外图像中弱目标提取的相关文献,不过里面大量涉及到了小波理论,对于小波,我现在特别后悔当初研一的时候没选彭思龙的小波与滤波器设计这门课,对小波缺少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了解,于是只能凭借论文的介绍了解小波。看论文貌似人家把小波用于点目标提取效果还不错,于是向小老板申请能否用小波,小老板是个非常务实的人,他说小波别轻易碰,硕士应用小波做课题比较有难度。我本觉得小波理论或许可以好好做点文章,加上自己把自己定位为数字信号处理的方向,小波是非常值得好好研究一番的。不过小老板这么一说,加上没专门学过小波,也就只好作罢,另寻他路。通过继续看文献,对于动态背景,显然要通过分析一些样本图像序列才能研究下去,于是觉得或许可以把研一学的机器学习方面的东西移植到这个课题中。当然当初上课学的那些个算法现在只知道点概念了,但是,有了样本,再加上可以建模的话,不就可以考虑机器学习么?于是根据自己想的弄了个算法的整体流程框图,贴在了开题报告的PPT里面,小老板也拿不准这个到底行不行,不过既然没小波复杂,也就先保留意见了。果然,到了开题报告答辩的时候,评委中的一个实验室的副主任,对于任意给出的动态背景样本能否建模提出了疑问,觉得这个做起来会有点难度。其实我自己也是觉得从算法的整个思路来说,应用在这课题上面有一定可行性,但这个可行性具体能有多大,我因为在调研阶段,还没真正去干着活,所以我自己也没太大把握。接着老板们也不再向我发问而是自个儿讨论起来了(在别人开题答辩和中期答辩的时候,也是经常是出现老板们问着问着结果自己互相讨论甚至争论的情况),我开题答辩也就这么稀里糊涂就结束了。

 自己开题答辩结束之后,也陆陆续续听了实验室硕士博士师兄们的中期报告,特别是博士,看到他们在PPT上展示的工作,忽然觉得他们真挺不容易的。论文的压力,毕业的压力,找工作的压力他们都扛下来了,为所里做着或大或小的贡献。评价标准逼着他们要创新,他们也在努力尝试。往大了说,中国这整个国家的科研,不就是靠众多这样的博士们还有职工们扛着的么?倘若没有他们这样的人的默默的工作,而只有网上愤青们的空话,中国能进步才怪!

 关于科研,大家都在说创新,行内的人这么说,行外的也这么说。很多人都看到了创新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创新的好处,可是,或许鲜有人注意到,创新是有风险的。硕士生也好博士生也好,几年的科研时间是真心输不起。有时候产生一个创新的想法,如果搞到后面失败了,不仅在读期间宝贵的几年时间付之东流,连能否毕业这个最基本的底线都会是问题。对于研究所的正式职工,或许也一样,创新失败了,整个人在实验室里的地位或许一夜之间就倒了,再想进一步的发展就会遇到难题,这甚至都会威胁到生存。我觉得,这或许就是目前国内很多科研人员虽然有心自己开辟一条路但最后经过权衡还是选择了跟风的原因吧。跟风相对来说,风险就小了很多,毕竟人家已经替你开路了,要是失败的话人家也替你倒下了——既然人家还没倒,也就说明人家走的这条路不算失败,是能走的通的。所以不是大家不想创新,而是确实都有自己的苦衷。自己觉得,中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有限,国家考虑如何分配经费也是相当头疼,众多科研机构众多科研人员,不都靠拨的经费来生存么?发展中国家搞科研要跟发达国家搞科研相PK,本来就处在一个弱势的地位,人家经费多,环境相对宽容,创新失败输得起,而我们由于各种原因,很少能输得起。因此,来到研究所,参与具体工作时,才能逐步体会到在中国搞科研的不易。回到开头提到的程代展老师的博文,他那个那么优秀的博士生选择了逃离科研,我也觉得很可惜。在国内奋斗在一线的科研人员,我觉得是非常值得尊敬的。当然我们科学技术跟人家还有很大差距,也还没有自然科学方面的诺贝尔奖,然而科学技术上的差距弥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那么多科研人员克制住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坚守自己的岗位,本已是不容易了,若要再去苛求他们非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成就,真的有点没良心。

  歼-15已经从航母上起飞,歼-20,歼31同时试飞,国家科研水平在逐渐提高。反正我是对国家未来的科研抱有信心,也许我以后不会从事科研工作,但在中科院的研究所读研这一经历,至少会让我明白,这些默默奉献的科研人员值得你尊敬。

  well,开题完了,该干活了。暂且就写到这罢~~~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曾凌川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