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风》教学反思

篇一:画风教学反思

贵华 2014.3.26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课文,主要讲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本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在教学实践中,我遵循以下理念。

一、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教学。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阅读,在读中理解、体验,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美。例如:在教学4-8自然段时,设计问题“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呢?”学生带着问题多样式的读,争当文中小朋友。接着我通过飘动的旗子、弯弯的小树、斜斜的雨丝,利用图画去感悟风的存在,找到风的影子。随后相机指导朗读,带着兴奋的心情,自信的口气读。在多次阅读中。让学生理解宋涛、陈丹、赵小艺动脑筋学画风的过程。认识到风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懂得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学会合作、勇于创新。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空间。

二、读说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在拓展延伸、启发联想环节,我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激发学生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想风、说风、画风,通过句式问:“你想怎样画风?”先让学生说一说,再把文章的理解想象与写作融为一体,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独立见解,从而达到学用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同时在愉快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以发展。

三、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每当学生觉得所学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的时候,他们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是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规律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尽其所能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启发、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创设某种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

对二年级孩子来说,如果对他们说,“有些客观事物看不见摸不着,

但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抽象概念,还不大能明确地理解和接受,所以我使用了猜谜语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感受风的存在和特点:

通过揭开谜底,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了兴趣。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入新课的学习,学生对课文中的几位小朋友能设法在画面上表现出风的存在,是会感到佩服的。这既具有启发性,又从某种程度上落实了有关情感态度方面的教学目标。

四、自主学习,以读代讲

由于低年级孩子自己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都还没有很好地形成,怎样在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进行自主的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本课我在这方面也做了一定的尝试性探索,比如自己读通课文,小伙伴互相检查互相帮助,同桌读的对的鼓励他,读的不对的就纠正他,教师巡回督促、鼓励、指导。

当然,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也不例外。首先教学内容局限知识面窄。如在作业布置中鼓励他们把“声音、气味”用自己的奇思异想用画笔画出来。再者,学生的活动面不够广。

短短的四十分钟虽然过去了,但这节课给了我许多的启示,他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学是功夫篇,需要老师用心一点一滴的去学习,去积累,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长。同时从以上的教学点滴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的源头活水就在于生活中,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拓展启发学生,构建知识系统,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让课堂生动、精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请教其他老师、看些优质课和教学书籍等方式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

篇二:《画风》教学设计反思

t">杨枣小学陈小华

《画风》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是围绕“用心思考,勇于创造”这一主题进行安排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语言朴实易懂。选文的目的不是要学生都立志做发明家,或者整天想着发明创造,而是培养学生爱动脑筋,勤于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画风》是一篇具有童趣的课文,叙述了几个小朋友画画,突然想起要在在纸上表现平时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来,于是他们开动脑筋想出了一些从另一个角度表现风的方法:比如(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 源 网:《画风》教学反思)把雨画成斜的;把小树画成是被风吹弯了腰;把旗子画成飘扬的,等等。这篇课文体现了“用心思考,勇于创造”的思维创新的价值,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动脑筋,善于合作,敢于创新。因此,我将这一课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确定为“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懂得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动脑筋,善于合作,敢于创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2.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个目标的确定符合本单元的编排意图,也适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

风摸不着看不见,怎么画呢?这个问题引起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我们的思考。这是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因此,我把这一课教学涉及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确定为:“1.通过自由阅读大致了解课文内容。2.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关于语言文字的训练这一块,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量少任务轻,所以我将知识与技能目标锁定为:“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其中“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为教学的重难点。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我用上“大致了解课文内容”的说法,是因为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阅读能力还

受到阅读量、识字量以及这个年龄段的思维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我用“大致了解”的提法降低阅读难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在这里将目标定为“领会”而不是“学习”是尊重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差异,“领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非把人人培养成发明家。这个目标尊重学生的发展过程和可能存在的个体差异,是大部分学生都能实现的。

在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如下分析:“通过以往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能利用拼音把课文读通读顺,具有初步的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指导学生阅读这篇课文,可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课文中三个孩子的思想,去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想出别的、更多的画风的办法。”我是在充分考虑学生的语言基础和阅读基础上进行的,《画风》一课,虽然人物多,对话多,但教学中如果引导孩子分角色朗读课文,动手画一画,学生一定能体会文中三个孩子的想法,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发挥丰富的想象,想出更多画风的好办法。

关于教学过程,有几点我觉得做得很好,教学效果也很好,比如活动一板块,用孩子们喜欢的谜语导入,使学生一开始就对风的特点有所分析和了解,孩子们喜欢谜语,猜谜语的过程会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对课文产生极大的兴趣,对画风产生很强的求知欲,从而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良好的铺垫。再就是引导学生领会文中小朋友的画画内容,即“从她的画里你看到风了吗?从哪里看到风了?”我设计了写诗的环节:“风来了,它把( )吹()了,风藏在()里。” 引导学生根据这种句式进行说话练习。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做到语文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综合运用。一举几得。

不过我自己认为这次教学设计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应该把“分角色朗读”设置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这

一点,没有做好。其次在教学活动二自主读文,整体感知的过程过于简单,“听听学习伙伴是怎么读的。”这里应有学生读的环节,而不能一带而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的过程也过于简单,只是一带而过,这里应该设计先点名读,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分角色读,再在小组内练读,最后再次点名汇报读,举一反三,体会自然就会深刻,二年级的学生对此学习活动训练还不够纯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不可缺少的。另外,应该在课文教学结束时布置作业。比如“让学生在生活中留意风来时,生活中的哪些事物会有什么变化?并请你把它当时的情景画下来”等,这样可也把学生从课堂带进生活,这样才能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功能。

学完本课以后,我认为自己在课堂上比较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训练,常常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怎样有效地进行阅读或者写作,注重各学科的整合,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相长,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用教材去教,而不是去教教材;反思我的课堂,朗读训练这一块还比较薄弱,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努力,先提高自己,再去努力教好学生,使自己不断进步,不断成熟。

篇三: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画风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class="txt">一、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8个生字,学习与生字有关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 二、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李卫、丹丹、小艺一起画画儿时遇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即“谁能画风”。是小艺首先动脑筋想出了办法,最后还是三人合作,用不同景物的变化描绘出了风的样子。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动脑筋,善于合作,敢于创新。 本文对话较多,适合分角色朗读。 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不断创新的意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有关课件。 观察有风时景物的变化。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注意指导以下生字的读音和字形: 旗:笔画较多,可分“方、?、其”三部分记字形。 擦:平舌音,不要读成chā。 男:是上下结构,田字头,力字底。 2?写字教学。 卫:笔顺是:卫。 丹:中间一横要长些,第三笔是点。 擦:右半部分中间笔顺是:。 斜:左边“余”字上边的捺变为点。 (三)词句教学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容易理解,要结合课文或生活实际理解“洁白、斜斜的、显得”等词语。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三个小朋友正说着,画着,忽然吹来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这句话写三个小朋友由于风的吹来,对画中的景物产生想象,真切地感受到了风中景物动态的美。 读一读,写一写下列词语: 旗杆擦去吹斜显得男孩 (四)朗读指导 读好人物对话是本课朗读指导的重点,指导朗读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进行,尤其要读出他们会画风时高兴的语气。可采取自己练读、指读、分角色读等方式。 (五)练习提示 第1题,“说说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动脑筋的。”应在熟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第3题,要指导学生完成,指导时应重在开启学生的思路,同时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画出风中的不同景物。然后,把各自画的内容说一说,比一比谁画得好,谁说得好。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读题引起兴趣。 看到课题后你有什么想法?通过发散思维引起学习兴趣。 (二)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语句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读音。可采取同桌互查、老师用卡片检查的办法。 3?检查、指导读课文。练习把课文读流利。 4?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进行交流释疑,整体了解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读第一自然段,了解课文内容,读出李卫、丹丹、小艺在一起画画的高兴心情。 2?读2-8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重点理解李卫、丹丹在小艺的启发下,由不会画风到会画风的经过。 3?要读出三个小朋友会画风后的高兴心情。 4?自读第9自然段,小组合作学习。 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讨论。重点理解最后两句话。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中三位同学的创新精神。 (五)识字、写字教学。读写词语。 (六)完成课后第三题。开展创新性画画比赛活动

15 画风

一、教材简说 “画风”,这个题目引起了课本中的小朋友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本来陈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看了赵小艺的画后,陈丹却说:“我也会画风了。”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结果他们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

我们喜欢宋涛,因为他敢想,善于提出问题;我们也喜欢陈丹,她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善于向别人学习;我们更喜欢赵小艺,你瞧她,“眨眨眼睛,想了想”,她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我们的学生在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课文中三个孩子的思想;去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想出别的、更多的画风的办法。

二、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量少、任务轻。要求认识七个字,其中六个出现在课文人物姓名中,这些字很有可能在同学的姓名中也有。识字教学可作如下安排。

1.粘贴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说说他们的名字。学生读课文找答案,教师在头像旁写上他们的名字。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过程中就会认识“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了。

2.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3.用减一减的办法识字:湿—显

4.写字指导。

(1)正确书写。

不要多笔画:“丹”字只有一点。“乌”字中间没有点,加点就成了“鸟”字。“丝”字上边的两个绞丝没有点。 不要少笔画:“忽”字下面有三点,不能少。“眨”左边是目字旁,不能少一横。“涛”字左边三点,右下还有一点。

(2)美观书写。

观察结构特点:如,“显”字上小下大、上短下长;“忽、丝”二字上长下短。“杆、眨、涛”左窄右宽;“杆”左高右低,“眨、涛”左短右长。

比较借鉴:乌—鸟丹—舟涛—寿陈—冻

示范:“艺”字草字头的横宜略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应尽量向左边斜,“弯”应写平,“钩”直上。 (二)朗读感悟

这篇课文以人物对话的形式,讲了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三个小朋友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鼓励。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这样的课文还是第一次遇到,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在朗读感悟过程中首先要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弄清哪个小朋友是怎么画风的,在此基础上再练习朗读。建议这样安排教学环节。 1.贴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结合预习说说谁叫什么名字?(如果预习不充分,学生不能确定他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可让学生马上读书找依据。)在头像旁写上他们的名字。引导认读姓名,认识其中的六个生字。

2.出示三幅画(一幅画有飘舞的旗子,一幅画有弯弯的小树,一幅画着斜斜的雨丝),看看每幅画分别是谁画的?默读课文找答案。

3.在头像下一一对应贴图。 4.练读对话,开展争做文中小朋友的活动。自由组合练读、分角色练读,竞赛读,争当“宋涛、陈丹、赵小艺”。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示范、指导。

“谁能画风?”要读出问句的语气来。“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要用非常肯定的语气读。“我能!”“我也会画风了。”

“我还能画!”等句子要带着兴奋的心情,用自信、肯定的语气读。

(三)积累运用

1.你还有什么方法画风?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写下来。完成课后习题“读读写写”。

2.欣赏句子,仿说句子。

读句子:“忽然吹来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

仿说句子:一场大雨过后,树叶显得。

,显得。

3.抄写词语,再仿照样子写几个。 洁白的纸弯弯的小树 斜斜的雨丝

洁白的()弯弯的()斜斜的()

(四)实践活动

小画展:动手画一画风,比比谁想得妙,画得好。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情景引入,巧设悬念

1.情景激趣。今天咱们一块儿去“旅行”。去之前老师有一个要求,你们要根据老师的描述,把你们看到的和听到的用笔画出来。

2.学生拿出纸笔作画。请几位学生上黑板作画。

3.教师描述。今天天气真好,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你们朝远处看,那儿有一座青山,山脚下住着一户人家,房前屋后种着果树,一条小溪从门前流过。赶快把这优美的景色用画笔画下来。

4.学生边听边根据自己的想象作画。

5.教师继续描述:你们闻到了吗?没有?赶快深呼吸,闻到了吗?这是什么香味?你们听到了吗?远处传来了什么声音?多好听啊!赶快把这些让人陶醉的香味和美妙的声音画下来。

6.学生质疑:声音、气味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

7.小结: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容易画,那么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能不能画呢?

《画风》教学反思

本课的题目就很有趣,足以能抓住儿童的心。我刚把课题板书就有孩子开始发问“风,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东西怎么能画出来呢?”这问题多漂亮的开始,于是我也借机抓住了孩子的探究欲望,说:“是谁让小草低下了头,是谁让小树向我们招手,又是谁让风筝飞上了蓝天……”“是风。”孩子们争着说。 这样的课前谈话已经为本课的教学铺了条好道。课文讲述了三个小朋友互相启发,互相鼓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本课在写作特色上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形式,词语丰富形象,易于积累。根据本课的特点,对话较多,生动有趣,分角色朗读是本课的特色,两课时完成了本课的全部教学任务,包括作业,学生的作业也完成较好。从整个来讲本人的教学还是比较务实,不繁、不减、不愁。回到家我认真反思了自己教学本课的亮点与不足。

一、由题眼入手,观察自然。没有课前谈话,就是板书课题《画风》这样就引导了学生自觉的观察自然界中风动的现象,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留心观察的兴趣。(如、我连续问了三个“是谁”把“什么”“怎么样”用这样一个环节,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再现比较丰富,这样自然而然的使我的教学有了很高的升华。)

二、课前设悬,提供给学生对风的感性表象。学生自主选择阅读的内容。文中有三个小朋友,自己喜欢谁就去认真读谁的语言或有关段落。这样的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个环节,效果不错,几乎每个学生都读得认真投入。如、一女生说喜欢6自然段,读得真好。这里引导听的孩子们,从读中听出了什么语气,一男孩子说:“很为难,画风根本做不到。”班长读了4自然段,除了读的好还谈了自己的感悟。她说:“这段是动作描写,从?眨眨眼睛、想了想?说明赵小艺很聪明,在动脑筋。”这时一男孩儿争着说读了5自然段,说是宋涛受赵小艺的启发突然明白怎样画风……)

三、阅读感悟、文笔生花。课文有借景抒情的写法与运用。比如、课文最后没有真正称赞每一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而是说“忽然吹来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这是在借“风”来“夸”三个小朋友的画,栩栩如生,即平常所说的“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具体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自己或作品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那么,又如何进行抒情呢?

这里是我在本课中设立的重点,因为二年级下册已接近三年级的作文起步,本人注重阅读与写作的接轨。并对借景抒情的写法,作了简单的阐释。)借景抒情,关键在于对所描写的对象要有深刻而独特的感受。情和景要互相协调,这样才能情景相生,产生独有的艺术魅力。(例如、当自己做了一件好事或是受到表扬,或是拿着写有100分的考卷走在回家的路上时,可以这样写:“天仿佛格外的蓝,阳光仿佛更加灿烂,花儿向我微笑,小树向我招手……”)老实说,这个环节是我在教学中的亮点,孩子们说的好,写的好,素材丰富,而且有几个孩子借用其他景物。如、天上的白云……小鸟……天上的月亮……星星……太漂亮了。

四、课堂上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习所获和主观认识,畅所欲言,发表议论。鼓励学生对事物发表独立的见解,从而达到学用结合,课内外结合。(比如、课文最后一段,因为有以上“三”的知识面了,再引导学生理解该段就不难了,课文结尾以想象结束全文,给人无限遐想,这是对三个小朋友的夸奖。)

五、《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教学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读自悟。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为激发、激活学生的灵性而服务。(比如、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这环节吧,本人鼓励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弄清每个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要以有选择性的研究。孩子们非常认真,有说文中宋涛是个敢想,爱思考问题的男孩,有说陈丹敢承认自己的错误,也有说赵小艺也是好样的,爱思考问题。在此基础上,朗读就不容易了,孩子们能回答出“疑问、肯定、兴奋等语气,本人很满意了。)

当然,学完本课我也在想,如果在以学生的充分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能运用多媒体的多向交流功能,能让学生身临其境,通过看、读、想、论等方式,逐步深入课文,或许会透明多了。但条件有限,上1000人以上的学校就一间多媒体教室。于是针对本课写作特色,我个人的教学意识,“三好、三抓”“用好书、用好教室场地、用好一支粉笔”“抓住学生的眼睛(兴趣)、抓住文题的眼睛、抓住文本的妙语(如3自然段陈丹的话)。

总之,语文是潜意识的倾泻,没有自己固有的教学模式,但一定有自己的教学风格,那就是对语文或语文课堂的把持,因为它是一门交际性的学科,丰富的语言,灵活的“捕捉”是语文及语文课堂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