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题

1、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石)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

2、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借鉴了德国古典哲学,其代表人物是乔.威.弗.黑格尔和路.费尔巴哈;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借鉴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其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科学社会主义借鉴了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其代表人物是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罗伯特.欧文。

3、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答: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 答:19世纪40年代 第一章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答:恩格斯是第一个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的统一。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水岭是什么? 答:它们两者之间的分水岭在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于是谁决定谁。

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答: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4、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是什么? 答:意识从其起源来看不仅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从本质来看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5、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什么? 答: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6、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7、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主要有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8、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9、一些基本的辩证思维方式包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归纳是从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

10、怎样做到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答: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的同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额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第二章 1、什么是主体和客体? 答: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是什么?(why实是认识的主要观点?)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
实践是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为什么说认识是一种能动的反应?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这种反应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应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
另一方面,反应具有创造性。反应的摹写性绝不是对对象的直观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而是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构建和虚拟。

4、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5、什么是非理性因素? 答: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起作用的结果。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怎样解释这一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答: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别无标准;
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有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7、在哲学中,我们怎么给价值下定义?价值具有哪些特征? 答: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题需要的意义。它主要有四个特性,即: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8、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是如何实现辩证统一的? 答: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细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

第三章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什么是相对独立性? 答: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指的是在反应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2、生产力的构成及其要素是指什么? 答:生产力要素包括主体要素(或者称为基本要素)和渗透性要素。主题要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劳动资料,也称为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二是劳动对象;
三是劳动者。科学技术和管理则是渗透性要素。

3、什么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如何掌握? 答: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理解其概念需要掌握两点,即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措施。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4、科学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因为由于对科学技术应用不当等原因,会产生消极后果。一种情形是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另一种情形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使用者的价值观念有关。P123 5、为什么说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答: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当然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活动中也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即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

6、什么是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答: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从群众中去的路线。

第四章 1、什么是资本的原始积累? 答: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指生产者与生产资料想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2、商品经济产生的两个历史条件是什么? 答:商品经济的实质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产生的历史条件有2个,一个是社会分工的出现,还有一个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商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两者之间存在怎样的辩证关系? 答:商品的二因素指的是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4、商品劳动的二重性的辩证关系怎样? 答: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者两次劳动,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
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5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积极和消极的方面是哪些? 答:
积极方面: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 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方面: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

????????? 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级分化。

????????? 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6、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答: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的私人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的。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了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6、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7、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构成是怎样的? 答:它包括三个部分:一,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二,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8、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
其二,劳动的成功或者商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9、什么是资本积累? 答: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事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10、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的三个阶段和与其相联系的职能是什么? 答: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所对应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所对应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所对应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1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第五章 1、自由竞争与垄断的关系是什么? 答: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比必然引起垄断。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垄断是否能消除竞争? 答:垄断不能消除竞争。因为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体现在: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和经营的全球化。

4、经济全球化的动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跨国公司的发展;
各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第七章 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世界极大丰富。到共产主义社会,阶级消亡,国家也将消亡,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这“三大差别”必然归于消失。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虽然共产主义社会里仍然有分工,但这是自觉的新式的分工,它不再是生产者全面发展的限制。

? ? ? ? ? ? ? ? 本文来自http://www.dxf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