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思辨智慧

高考作文思辨智慧

欧阳林及到人的智慧问题。创造、创新潜在机遇,就蕴含 在别人麻木的“无话”的现实事物之中,是属于倡导 要勇于否定和在否定中激发思维,进而有所发现 问题。

所以,个性彰显,对应着在群体中个体,他如 何体现自身道德与责任问题; 创新意识,对应 着在常识认识中, 个体如何能从中谋取智慧问 延伸点讲,“无话则长”是本材料的关键点,本 命题核心和终极价值, 是对应着不同认知层 面:德、责任和智慧。

下面分析第二个质疑,即所谓的末句“语法”错 如前分析,这份料是由三个句子组成句 群。句群,又叫句组,至少有两个句子。它是几个在 意义和结构上有密切联系各自独立句子组成 言语交际单位,即由前后连贯共同表示一个中心 意思几个句子组成。本料中心意思显然要落 实在后面,前面“俗语”只能看作是仅仅为了引出 后面中心意思,绝不是聚焦点,不必太在意。

根据句群理论可知, 句群有多种和多重关系。

句群层次和内容关系基本和复句一致,句群也有 一重句群、二重句群、多重句群之分;句群内部也 有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假设、条件、因果、 目、解说、解证等关系。

对照这个料,我们可以看出,它是由二重句 群组成。第一句就是一个句群,它与第二、第三个 句群之间构成并列关系,而第二个句群内部,以及 第三个句群对第二个句群之间,则都分构成解说 关系,即第二个句群里破折号后面句子,是对前 述比较另类人话进一步申说解释。第三个句 群,则显然是对第二个句群解释。

进一步,从语感上来分析。语感,是比较直接、 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能力,也是一种经验色彩很 浓能力。它总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过程, 从而有对语言感受自我矫正修复功能。材料最前 面“俗话说,‘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这个句 子表达观点,已是一般常识和共性分析,我们绝 不宜说它是有个性和创新意识。所以,隔得较远 末句里“这”明显是指向后一个“有人”说法。

“这”具有唯一性,学生和一般读者都不会误读,考 场反馈信息也足以证明这点。

我们不妨延伸一 下,看看这个句子:“让敌人看着我们发抖吧”,它看 似是杂糅病句,实际不是,因为在生活事理上,不存 在“我们发抖,敌人看着”情况陈述,道理大体一 质疑是无可厚非,但质疑错例出现,也给了我们多方面启示和警示,高考语文试题,毕竟是 集各省市乃至全国学科专家集体命制产物,试 题对学科独特内容精彩呈现, 如这个作文材料, 需要学生有较好概念理解、精确辨别和事理分析 能力, 也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好好地领会和把握,只 有这样,学生才会学到真语文,教师评价才会准确 客观。它还启示语文老师:我们自身全面扎实专 业修养, 永远在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运用中产 生,永远在路上。

[作者通联:安徽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 2016 江苏高考作文题在 QQ 起了空前争论,参与讨论不仅是江苏省教 师,也有其他省市许多教师。然而,笔者发现,这 些发言中许多是缺少批判性思维常识非学理性 探讨,真正理性而有深刻见解发言不多。

笔者梳理出了争论几个焦点问题,力图分析 讨论中存在思维误区和解决策略。

一、争论的焦点问题 1.个性与创新是什么关系? 一是并列关系。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 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特 质;创新意识是人们对创新与创新价值性、重要 性一种认识水平、认识程度以及由此形成对待 中学语文高考作文题评析 169 创新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 动方向的一种稳定精神态势。不同性质概念作 为句子一部分并列不合逻辑。

二是包含关系。个性彰显同时可以具备创新意 识,个性彰显外延大,新外延小,大小不同概念 一般不好并列,不好用“有时……有时”连接 三是交叉关系 有的新需要个性的彰显,有 的个性与新无关,两者不存在不可调和选择关 四是辩证关系有个性未必有新,个性并不都带来新,但没有个性,肯定不能新 五是不相关,即二者之间没有关系个性与共 性是一对范畴, 新与守旧是对立的概念,个性” 与新”,在哲学中没有这一对范畴,在逻辑学中 不同性质的概念不能并列 2.“说话长短”与“个性”和“创新”有无关系? 一是仅仅就说话长短多少”而扯上新”,是 命题者黔驴技穷”;说话长短和个性、新扯在一 起,命题人脑袋被门夹了 二是前者是后者讨论前提, 宽泛地谈个性、 新是偏题,一定在说话、表达范畴内谈才切 二、争论中的思维误区1.脱离语境,断章取义 在争论中,许多发言都是脱离了具体语境空 谈个性和新这两个概念关系,这是最大一个 问题 个性和新两个词不是孤立地存在,理解一 个,不能仅从其典义理解,还应注意语境义它 们处于别人已说我不必再说,别人无话可说处 我也许有话要说”语境中个性或新是对上述 行为评价在此语境中,出题人是有意将二者区 别开来,个性”可能侧重于感性层面,是一种受 性格、情感所左右,没有经过深入思考而产生 自然反应;而创新意识则是有深厚学识和深刻 思想作为基础,是有高度思维特征高级意识 反应 有时”含义具有模糊性,导致了语意不确 定性,成为争论一个因素有时”其实是指不同 情境或不同人状态,可以是指不同情境下不同 人,也可以指不同情境下同一个人有时这是 个性彰显”表达意思是,上述行为对某个人 或特定时间下某个人,在别人无话可说时就是要 说,即使未必能说出新东西,这时是一种个性 表现;有时则是新意识闪现”, 因此,这则材料并不是要讨论个性和新关系争论个性”与新”两个概念是交叉关系、包 含关系还是辩证关系,能不能用有时是……,有时 是……”连接,都是脱离材料空谈,是断章取义, 没有意义 2.机械套用逻辑理论 个性和新两个是不同种属概念,个性” 是属于性格概念, 新意识是思维层面概念 有人认为不同集合下子概念在逻辑中不是并列 关系,因此在这里不能以有时……有时”并列关 系出现其实在语用环境下,这两个概念只是语 法关系上并列,并不是说它们是逻辑上并列关 比如这样一组对话:你真是一个男人”不,你不应该用‘男人’这个,应该用‘思想家’”男 人”在逻辑上并列概念是女人”,思想家”在逻 辑上并列概念是科学家”艺术家”等,但在这个 语境下,男人”和思想家”是在评价一个人时所运 用两个概念,是语法层面上并列关系从外延 上讲,男人”和思想家”有交叉,但两内涵明 显不同,在语言运用中我们更看重是二者内涵上 不同如果严格按照逻辑学理论来要求语言 运用,不仅文学语言无法产生,我们也简直无法说 明确概念内涵很重要,但我们不能将逻辑学中概念那套理论机械照搬到语用环境中来几十 年前,逻辑学曾经进入到中学语文课程中来,但后 来又消失了或许将逻辑学一些原理机械照到 语文中来严重影响了语文本身教学,是一个重要 原因 3发言碎片化、情绪化 网络社区讨论有其优点,即每一个成员都可以 发表自己观点,可以随时发表自己观点,可以 在一个事件发生时迅即发表观点但是,这一优点 也来了相应弊端任意一个成员都可以随时发 中学语文高考作文题评析 170 表观点,发言水平参差不齐,随意性较大,整体发言 水平不高, 不同成员不同角度的发言也会相互干 扰、影响他人的发言,使讨论常常难以集中一个话 题上,各种观交织在一起,呈现一种碎片化状态, 缺少逻辑的推进,让人理不清头绪。比如,并列说、 交叉说、辩证说、包含说等同观,断冒出来, 相互批驳,没有头绪 随时迅速发观,但是思考不够深入,感性 的认知居多,对自己的观缺少论证,许多发言只 是在重复自己的观,即使有论证但由于缺少深入 的思考也够严密 对他人的观能认真倾听, 有时没有真正理解对方的观, 只是一味地否 争论的各方由于缺少论证意识或者缺少推理能力,常常只有论断而少论证,互相服气甚至 再讨论问题本身,而是转向对与论题相关的人进行 批评指责甚至谩骂,完全了非理性的情感宣泄 在当前的网络口水战中,这种情况较普遍 三、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 1.树立整体意识,重视逻辑思维 一篇文章也好,一个语段也好,都是一个完整 的话语系统,但凡有写作经历的人都知道,什么 地方说什么、 怎么说, 作者是有一个思维流的,因 此,要想知道文章或语段中某些语句、词语的含义, 就必须放在作者的思维流里来考量,理清前后语句 间的逻辑关系脱离了文章或语段的整体去探讨某 一句话、一个词,那就是将其孤立起来,只谈论它们 的词典义,或者进一步抽象为哲学概念,完全抛开 了作者(或命题人)的写作(命题)意图 这种断章取义的做法, 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人 (包括教师)逻辑思维能力的欠缺这与传统的语文 教学重感性和感悟,轻逻辑理性有关所以,教师本 人首先有必要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增强逻辑理性 意识 2.树立论证意识,培养批判性思维 提出了观,必须要论证观能说我认为 就是这样,这样就是对的;或者我的经验告诉我,我 的观就是对的。这都是说理。也能认为提出 了一个理由就可以证明自己的观就是正确的。别 人是否相信,首先要看这个理由是否立。如“说 命题人弱智,是针对具体命题人,是针对命题人 所命题目能让人满意的状况,跟尊重没有关系”, 这样的理由能让人信服吗?完全是强夺理,无理 取闹,值一驳然后要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理 由,一个理由常常足以证明观,从同角度运 用多个理由才更有说服力再次,要想一想自己的 理由本身是否符合逻辑, 如:“个性彰显外延大, 创新外延小,小同的概念一般好列,好 用‘有时……有时’连接”个性与创新属于同类 型的概念, 能较哪个外延, 哪个外延小; “有时……有时” 意味着所连接的一定是没有 交叉关系或包含关系的两个概念 反驳他人的观,必须有理由和依据能说 我的理由是正确的, 所以你的理由就是错误的这 种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思维中 占据着统治地位这种理由和依据是逻辑推理(论 证)的一些基本原则,如概念是否阐释清楚或准 确,归纳推理是否正确,因果关系是否准确,是否符 合演绎推理的原则,隐含的前提是否合理等等 3.懂得求同存异,深入探讨 我们的认知是一下子就深刻而全面的,也 代着真理,可能有正确的认知,也可能有错 误的方面所以,一方面我们应善于倾听他人的观 ,看是否有合理的地方,能一有与自己的同 的地方,就对他人的观全面否定,这是情绪化的 现;另一方面,对自己的错误的地方,也要有勇气 改正,自己未曾认识到地方,也要能接受他人的认 再者,当对某一的争论无法进行下去时,暂 时避开这一,换个角度去看问题妨看一看有 没有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地方, 寻找新的讨论方向 如,在为个性和创新争论休时,想一想此题只 能写个性和创新吗?还可可以写别的?别人无话 可说,可能是敢说(受胁迫或有危险),或者愿 说(说了也没用),这种情况下说出别人敢说的东 西,则是一种勇气,也可能是为了自己所坚守的理 想和品质,体现出的是一精神气节,与个性和创新 无关由此,我们是否想到,个性和创新,应是由母 题引申出的两种立意方向,一定是关键,考生 应该可以写别的理解 正如 2015 年江苏高考作文 题,“智慧是一种经验是一种能力”一样,“经验” “能力”是对智慧的一种提示,是必须写作的关 中学语文高考作文题评析 171 键词,考生完全可以写出其他的理解。由此,此题就有更大的写作空间。

回过头来再想想,如果再去争论个性和创新的 关系,是否还有意义? 4.作文命题语言应更加严谨 此题应该是一个好题, 但是引发这么大的争 题目本身表达不够严密也是一个原因。其一,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主体是说话人本人,而“有 无话则长”的主体前后不一致,“有话”与 “无话”的主体是“别人”,“短”和“ 的主体是“我”固然,后面给了解释,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命 题人想要表达的意思,但严格来讲,前后主体不一 致不能构成转折关系 这种表述实在不够精密,让 人感觉别扭其二,“有时”语意的模糊性,既给了 解读的空间,但也造成了理解的困难,从而引发了 争议这是用文学性的表达手法来命思辨性作文题 目带来的弊端作文命题的语言,还是更加严谨一 点,所指应该更加明确,不应人为造成理解的困难, 给学生制造阅读障碍再者,当别人不说时自己来 说,可能是勇气,也可能是一种精神气节,只说“有 时这是个性的彰显,有时则是创新意识的闪现”,则 易限制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认为只能写个性和创 新不如将结尾的句号改为“…”,这样更给学生 开放的思维空间 [作者通联:江苏常州高级中学] 原题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话引常理,表达 常态;第二句话用“却”表转折,凸显新,并用破折 号加以解说;第三句话进行评论,点明题旨,暗示立 意也许”闪现”的使用十分准确、颇有分寸该作 文题引导创新思维,颇有思辨空间然该作文题刚 一发布就引起激烈争论 争论的焦点在于:个性”与创新”是啥关系? 不少老师认为,个性”与创新”概念交叉,并列不 当;但也有老师认为,个性”与新”并无交叉,可 以并列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那么,个性”与新”是啥关系? 要讨论这个问题,先要明白何为个性”,为 创新” 360 百科将个性”解释为:所谓个性就是个别 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 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 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 简单地说,个性”就是一个人通过言语方 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表现来的不同于他人 的特质 36 科将创新”解释为:创新是指以现有的 思维模式提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 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 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 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 果的行为”简地说,创新”就是指有别于常规或 常人的有益的意识、行为与效果 无论从 36 百科的精准解释还是人们语感直 觉的大致理解,个性”与创新”都大不相同,似乎 可以并列然而,稍加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有的人的 个性”是追求稳妥、墨守成规,有的人的个性”是 追求新奇、努力创新换句话说,有的人因追求 稳妥、墨守成规而彰显个性”,有的人因追求新奇、 努力创新而彰显个性”在这里,我们看到了 个性”中有创新”,创新”中有个性”,二者你中 有我,我中有你,概念交叉,不能并列,情形犹如青 年”与学生”、青年”与团员”虽然他们的上 位概念是人”,但二者概念交叉,不能并列试想: 我们能说这个人有时是青年,有时是学生”或者 这个人有时是青年,有时是团员”吗?而且,有老师 认为个性”与创新”不属于同一逻辑范畴,没有共 同的上位概(原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源网:高考作文思辨智慧)念,情形还不如青年”与学生”、青 年”与团员” —216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简评 中学语文高考作文题评析 172

高考作文思辨智慧

2011高考于6月7-9日举行,考试吧整理“2011高考作文预测十大主题”供广大考生冲刺使用。预祝大家取得好成绩!

思辨智慧:经典名言

1.名人名言

行动是必需品,思辨是奢侈品。

——(法)柏格森

没有物体,只有运动。

——(法)柏格森

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

——(德)马克思

贫困教会贫困者一切。

——(古罗马)普拉图斯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一切皆流,对立统一。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春秋)老子

曲则全,枉则直,汪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春秋)老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春秋)老子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春秋)老子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春秋)老子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春秋)老子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春秋)老子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秦)李斯

将欲拾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

——(春秋)老子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宋)苏轼

一切以条件、时间和地点为转移。

——(苏)斯大林

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

——(苏)列宁

人类的生命,并不能以时间长短来衡量,心中充满爱时,刹那即永恒。

——(德)尼采

一切确定的皆否定。

——(荷兰)斯宾诺莎

我象村里最年轻的人一样年轻,象村里最年迈的人一样年迈。

——(印)泰戈尔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战国)屈原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战国)孟子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晏子春秋》

欲速则不达。

——《论语》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唐)韩愈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

——(德)克雷洛夫

2.俗语中的辩证法示例

宰相肚里能撑船——有仇不报非君子;

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车到山前必有路——不撞南墙不回头;

条条大路通罗马——一条道走到黑;

一个好汉三个帮——靠人不如靠己;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人靠衣裳马靠鞍;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开弓没有回头箭;

退一步海阔天空——狭路相逢勇者胜;

出淤泥而不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光阴似箭——度日如年;

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众口烁金,积毁销骨;

哪里跌倒哪里爬起——一失足成千古恨。

3.富含哲理的成语、诗句示例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荷花虽好,也要绿叶相扶;唇亡齿寒;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水滴石穿;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