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读书笔记

篇一:《教育学基础》读书笔记

t">读过《教育学基础》的1-4章。我知道了作为一名教师学习教育学的必要性。通过研读这四章,我对教育的功能、目的、制度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有助于我以后的教学。

在第三章的第三节中提到注重提高全民素质,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国教育目的不仅包含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且还含有对整个民族素质全面提高的要求。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使得科学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更加速科技进步,并用科技进步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就取决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整个民族有能力加速科技进步,有能力将科技成果创造性的运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的发展。另一发面,实现社会的现代化不仅仅只是经济的巨大发展,它也意味着包括思想、道德、文化、观念等在内的社会的全面进步。否则这个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片面的,而且经济本身也将受到各种因素的严重制约,变得步履艰难。而要促进包括思想、道德、文化、观念在内的社会全面进步,也更需要整个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提高全民素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所蕴含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育者,一定不能把成绩当作衡量一个学生好差的唯一标准。另外,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要对其先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科学的观念等方面进行培养。

《教育学基础》读书笔记二

读过《教育学基础》5-8章,我了解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政治地位、基本特征。明确了教师的职业形象及道德形象、文化形象、人格形象。了解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对这些的了解改变了我的教学态度和方法。

书中提到“教师中心论”,把学生看成了可以随意涂抹的一张白纸,一个可以任意填灌的装知识的容器,学生对教师来说,属于一种从属地位。另一种是“学生中心论”,它把学生视为教育过程的中心,学生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围绕这他们转动。学生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组织起来,全部的教育学都要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教师只能处于辅助地位。这两种观念都不适当的贬低和抬高了学生的地位,是不科学的。

我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外界的一切影响并不是简单地输送或移植给学生,必须经过学生的主体的主动吸收、转化,学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师的作用只是外因,任何知识技能的领会与掌握都要依靠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教师不可能包办代替;任何有效的教学必须以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别是学习规律为前提。再次从教育活动的展开来说,教师的学生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和对话关系。平等意味着教育教学中的话语权、参与权的平等,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人格的平等。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彼此心灵开放、彼此尊重、彼此接纳、相互倾听、相互理解、相互启发、共同发展,才能创造一

个和谐的、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篇二: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读书笔记

"txt">作者:刘丽丽

来源:《现代交际》2011年第09期

[摘要]《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在此著作中,他说明了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论述了儿童管理的方法和目的,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并且论述了训育及其方法。

[关键词]赫尔巴特 管理 教学 训育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9-0131-01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1806年,他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的原标题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十四章,三编之前有一个“绪论”。

以下是我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书做的一些摘录以及自己的理解:

一、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赫尔巴特提出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的管理和目的

(一)儿童的管理

“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赫尔巴特认为,对儿童的管理是教育者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责任,对儿童的管理是进行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另外对儿童的管理不能太过。

(二)儿童管理的目的

“……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赫尔巴特继承了中世纪的教育对儿童的看法,认为儿童起初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指出为了使这种烈性不会发展为反社会倾向,就必须经常用强制来压制。

三、教学的步骤

教学过程包括“专心”和“审思”两个基本环节。“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审思”是指追忆与调和意识内容的思维活动,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中认识的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联合成统一的东西。专心和审思都各有其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他把教学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连续的阶段。

(一)清楚

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对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处于静止状态的“专心”活动,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作为教师,要采用提示等直观教学讲授新教材,以便使学生清楚而又明确地感知新教材。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决于学生的过去经验,因此,要使学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观念,以便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新观念。

(二)联想

对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是运动状态的“专心”活动。经过了明了阶段之后,学生能够将以往的种种观念迅速地正确再现出来,并自然地引起某种联想。但是,也往往会碰到新观念与旧观念不相一致、与旧观念不相联系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其他有效方式,寻找某些较接近的新观念或旧观念,去代替或调和它们。在此阶段,重视培养和利用良好的记忆力和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系统

经过“联合”阶段,学生的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产生了一定联系,但并不系统,需要学生进一步进行一种静止状态的“审思”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初步联合起来的种种观念进一步与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使相关的新旧观念重新联合为集团,形成普遍性的概念。在这一阶段,想象和思维表现得特别活跃,并具有更严密的逻辑性。

(四)方法

这一阶段学生对观念进一步思考,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审思”活动。教学过程达到系统阶段,并不等于观念体系全部形成了,还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这便需要借助实际的练习,使已获得的系统知识付诸应用,使之变得更为牢固和熟练。

四、训育及其方法

(一)训育的定义

“现在便容易对训育的概念下定义了。它与儿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征,它是直接对儿童的心灵发生影响的,它与教学共同的地方在于它们的目的都是培养学生。”赫尔巴特通过把训育

篇三:教育学经典著作《爱弥儿》读后感

"txt">一、概述

《爱弥儿》是卢梭的一部著名的教育学论著,也是他关于儿童教育的经典之作。此书写于1757年,在1762年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爱弥儿》一书对我国教育界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由于书中惊世骇俗的教育理念,一经出版就遭到禁止,它的作者也因此遭受迫害被迫流亡。18世纪中期的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封建社会面临土崩瓦解,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急切需要从思想上扫清资本主义的发展障碍,《爱弥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出的,所以也可以把它看做是卢梭阐述他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巨著。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

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按照这种观点,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状况,他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在爱弥儿身上,卢梭就倾注了培育这种"新人"的理想。他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完成了教育中儿童观的革命,使教育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卢梭的教育思想有极其丰富的现代价值。卢梭的儿童观给现代教育以重要启示:尊重儿童、解放儿童。解放儿童应从四个方面着手:让儿童主动探索学习,让儿童创造性地学习,把儿童从传统的师生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把儿童从家庭、教师和社会所寄予的沉重期望中解放出来。

全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教育学》读书笔记)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

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但是应该指出,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二、经典摘录:

1、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强调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

2、有一些被我们阻碍着不让垂直生长的植物,它们具有这样的习性。自由生长的植物,虽然保持着人们强制它倾斜生长的方向,但是它们的液汁并不因此就改变原来的方向,而且,如果这种植物继续发育的话,它又会直立地生长的。人的习性也是如此。只要人还处在同样的境地,他就能保持由习惯产生的习性,虽然这些习性对我们来说是最不自然的;但是,只要情况一有改变,习惯就消失了,天性又回来。教育只不过是一种习惯而已。

3、我们生来是有感觉的,而且我们一出生就通过各

种方式受到我们周围的事物的影响。

4、在社会秩序中,所有的地位都是有标记的,每个人就应该为取得他的地位而受教育。

5、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的天职,是取得人品;不管是谁,只要在这方面受了很好的教育,就不至于欠缺同他相称的品格。

6、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在于实行。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我们自己了;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为了要受到良好的教育,儿童是不应该只跟从一个向导。

7、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8、教孩子生活,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9、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它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它教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通过这些考验,孩子便获得了力量;一到他们能够运用自己的

生命时,生命的本原就更坚实了。

10、用热心去弥补才能,是胜过用才能去弥补热心的。

11、凡是有深情厚爱之心的人,如果他忽视了这些神圣的职责,我可以向他预言,他将因为他的错误而流许多辛酸的眼泪,而且永远也不能从哭泣中得到安慰。

最困难的是要在一个孩子童年时期看出他是正正的笨还是表面上的笨,这种表面上的笨实际上往往是坚强性格的表现。咋看起来是是很奇怪的。这两种极端情形的象征是及其相似的,而且是应该相似的,因为,当人们还处在没有真正的思想的年岁里,有天才的人和没有天才的人的区别在于,后者光接受虚假的现象,而前者能看出他们是假的,因此就一个也不接受,所以,两者都如同傻子。一个是样样都不懂,而另一个是觉得样样都不称他的心。

一个受不良教育的孩子,往往不如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的孩子聪明。

教育孩子,在表面上来看好像很容易,而这种表面的容易,正是贻误的原因。

如果孩子们还不懂得你所讲的字眼,就不易拿你的功课去教导他。如果他没有获得真正的观念,他们就不会有真正的记忆,因为,我认为仅仅保留一些感觉是不能叫做记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