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想品德》课程审美教学的一点思考】 课程与教学审美

????????? 关于《思想品德》课程审美教学的一点思考 ????????????????????? *** 1.实施《思想品德》课程审美教学的必要性 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等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初中阶段,是学生发展的一个敏感而又关键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情绪与情感发展不平衡,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变化常会使他们迷茫、困惑、冲动,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思想品德课程在这一方面担负着尤其重要的任务,它以陶冶和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操为主旨,需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学习与思想,注重对学生实施人文性的教育,为学生能尽快认识并摆脱成长的烦恼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为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建发挥了必要的导向作用。

有人说:没有“美”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既然思想品德是关涉道德与价值建构的人文学科,那么在这门学科的教学中,就必须贯穿“德”与“美”的教育。德育自不必说,它是思想品德课程不可或缺的理念,单说“美”,这种美不单指对艺术的欣赏,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客观事物或者主观体验的态度中体现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初中学生已经开始认识美、感知美,但这时他们也极易走向审美误区,如价值判断的偏颇、情感体验的缺失等,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渗透“审美”教育,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他们道德情感的健康养成具有重大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美”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

2.“四位一体”的课程审美教学 教师是课堂审美教学的积极践行者。教师应具备基本的美学知识以及审美素质,对我们青年教师来说,尤其要加强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自觉地培养审美教学意识,并能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合理的转化。具体来说,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1、对学生道德认识(“知”)的审美教育。它体现在:课堂上教师能否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是非判断和善恶标准,使学生养成一种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念。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观念,但仍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尤其当他们的价值观念出现偏颇的时候,要及时地加以指点。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基于初中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的特点,我们可以设置单独的活动板块,例如,在讲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关系时,要注意让学生独立总结,如果教师把二者之间的关系直接摆出来,学生的理解就不深,这时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个辩论赛,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在辩论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发现学生在道德认知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加以引导,同时教师还可以适当拓展,展示出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一些具体行为,让学生作出判断,并对比自身的一些经历进 行总结、反思,这样学生不仅能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美的认知,提高了他们的道德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自觉地、适时地对学生实施道德观念的审美教育,这是思想品德课程审美教学的必要环节。

2、对学生道德情感(“情”)的审美教育。它主要体现在:课堂上教师能否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从内心中达到对某一情感的认同和升华。若想引起学生对“情”的体验,教师首先应该为学生创造审美的对象和审美的情境,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有意识地贯彻“审美理念”,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初中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较强,他们对有色彩的东西比较感兴趣,例如声音、图像等,抓住这一点,教师就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引起学生的内心体验。通过媒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审美的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审美的欲望,思想品德课堂尤其要求创设情景,枯燥的“讲”对于学生来说是“无味”的,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去吸引学生,例如在讲到《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课时,教师讲生命是如何如何精彩的,学生的感受还是不够深,但如果教师搜集一些关于生命的图片或真实的标本,或者带领同学们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实地观察花草树木,聆听虫鸣鸟叫,加之教师适时引导,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也能增强对生命的热爱之情,懂得珍惜生命,与各种生命和谐共处。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兴趣浓、热情高,教学效果也好,同时也在情感上对学生进行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这是思想品德课程审美教学的基本内容。

3、对道德意志(“意”)的审美教育。它体现在: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道德精神的培养以及对于情感意志的锻炼,使学生养成一种坚强、乐观面对生活的品质。初中学生朝气蓬勃,勇于探索,但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容易失去自信,悲观失望,这说明他们还没有较稳定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较弱。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尤其要关注学生心理和情绪的变化,针对他们的一些现实问题,巧妙地运用一些方法调控学生的心理矛盾,引导他们逐步形成积极的意志品质。例如,在讲到学习中的苦与乐时,教师要抓住这个机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意志的审美渗透,可以组织学生走到室外,做一些有益的运动或游戏,放松学生的心情,还可以让同学们放声歌唱,缓解他们内心的压力,教师可适时对他们进行引导,使其认识到自己可以做自己的主人,应该用一种平和的、感恩的态度面对学习,善于用审美的眼光看待生活、珍惜学习的机会。对学生进行道德意志的审美教育不仅需要教师自 觉渗透到思想品德课堂中去,更要在日常的生活中时时关注学生的成长,敏锐地把握住能锻炼学生意志品质的机会。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审美性,这是思想品德课程审美教学的内在要求。

4、对道德行为(“行”)的审美教育。道德行为能反映出人具备怎样的道德精神,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他们缺少对自己行为的自律以及道德调控,也缺少对自身行为是否符合道德的必要反省,因此,对他们进行道德行为的审美教育是极其重要的。这也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更要注意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及时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并在课堂上进行反馈,引导学生加强道德意识,深化对道德行为的认识。教师要加强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在课堂上适时拓展,引导学生超越对日常行为的认识,在“美”的层面上理解道德行为。例如,在《让生命之花绽放》一课中,讲到当他人生命陷入困境时,我们应当伸出援助之手,这样直白的说学生可能只把它当成一种大道理来听,未必能真正领会其中的深意,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明白:帮助他人的行为是一种道德行为,也是一种美的行为,可以采取“由远及近”的方式,首先,可列举“最美妈妈吴菊萍”的故事,使学生感受吴菊萍行为中的美,这种美是道德意识支配下的一种美的道德行为,这是一种“大美”,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学生这时可能会认为美的行为只是少数人的事情,自己很难做到,教师这时可以把学生的思维拉到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上,让他们明白: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在某一时间,对待某一事情的行为上就是体现了一种美,再引申到自己也有美的行为,结论是:原来美距离我们这样近!我们可以从“小美”做起。这样把“美”的概念生活化、朴素化,引起了学生对自身行为的思考和对美的行为的认知,在他们的头脑中就有了一个关于美的行为的印象。因此,对道德行为的审美教育需要教师能较好地将学生的日常行为和道德行为结合起来,并联系课本的具体内容适当适度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是思想品德课程审美教学的价值追求。

??? 知、情、意、行“四位”一体的审美教学不是一朝一夕一堂课就能实现的,它是一个漫长的、不断升华的过程,也应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最高追求,这对我们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来说不是一个理想,而是一个更高的要求。这只是个人的一点粗浅认识,不够成熟、不够深刻,也许只有在探索中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深入探索,才能逐渐实现品德课程的审美教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