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篇导学案

篇一:短新闻两篇导学案教师案附答案

="txt">【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熟悉新闻的知识并学会分析新闻。

2、了解以时间、空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3、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预习——小组研讨——展示评价——总结点拨——训练提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

2、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学习重点】

分析文中重点语句所包含的问题。

【学习难点】

领会作者寄寓在文字间的感情倾向。

【教学课时】两课时

【学情分析】

【学习内容】 第一课时

预习案

一、背景介绍

《别了,“不列颠尼亚”》

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英国船坚炮利,中国战败。香港岛就在1842年所签订的《南京条约》中,割让给英国。邓小平同志在接见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的时候,明确地表达了中国政府将收回香港主权的意愿,同时,这也是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的体现。最终在1984年的《中英联合声明》中达成协议,英国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主权归还中国。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别了,不列颠尼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本文写于1958年8月,当时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有13年,时间已经磨平了战争造成的创伤,但德国法西斯在“二战”期间残酷地屠杀被占国人民的集中营还在警醒着世人,法西斯集中营的牢房、毒气室、鞭刑柱、焚尸炉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德国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本文便是作者目睹了波兰奥斯维辛集中营后有感而写的一篇新闻,他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倾注着个人的情感。

二、关于新闻的相关知识

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是指通讯、消息、特写、文学报告。狭义专指消息。

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发展、结果

新闻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缺一不可)

标题 正标题、副标题。

导语 新闻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

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背景一般来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结语新闻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须得响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新闻的特点:真,再现生活的真实;快,报道一定要及时;新,一是指内容要新,二是形式上也要求新;活,是指新闻的表现形式要活。

三、字词

紫荆(jīng) 停泊(bó) 冉冉(rǎn rǎn) 接载(zài) 婆娑(suō) 噩梦(a )

撰写(zhuàn) 步履(lǚ) 雏菊(chú) 窒息(zhì) 祷告(dǎo) 和煦(xù)

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

婆娑起舞:形容盘旋跳起舞来的飘逸优美的姿态。

探究案

《别了,“不列颠尼亚”》

一、导入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再次感受一下这段历史。(板书课题)

二、分析本文的新闻结构

从前面讲到的新闻结构来看,这则新闻包含了那些部分?分别是那些段落?

明确:标题导语(第1段) 主体(第2~10段) 结语(第11段)

三、合作探究各部分重点问题 1、标题

新闻的内容是关于香港回归,为什么题目却是“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个命题有什么意义?(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地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

2、导语部分

导语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导语传达的信息是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也就是英国政府撤离香港的事实。导语在语言上更多用的是描写式的语言,本文是通过写查尔斯王子和港督的离开来侧面表现英国政府撤离香港的,同时也揭示出本文的主旨)

3、主体部分

(1) 主体部分是以什么顺序来概述英方撤离香港的过程的?

(时间顺序)

(3) 文章在写现实场景的同时,巧妙地穿插了许多历史资料,那么如果把这些历史资料删去,对文章有何影响? (没有历史资料做支撑,文章将缺少一种历史感和沧桑感,历史背景起到烘托现实场景的作用。

把历史场景和现实场景相融合是本文主体部分的另一写作特色。)

(4)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的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结语部分

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①现实场景。1841年,大英帝国横跨印度洋而来;1997年,“不列颠尼亚”号黯然从海上离去。

②历史轮回。“从海上来”标志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正式开始;“从海上去”标志着香港脱离英统,回归祖国。)

四、拓展延伸

中国政府为什么能成功地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一、香港自古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收回香港完全符合国际法,是正义之举,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和承认。 二、70年代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的突破性进展,与英国关系的改善,为中英和平谈判解决香港问题创造了条件。 三、“一国两制”伟大战略构想,为解决香港问题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为和平方式收回香港提供了制度、法律和政策保证。 四、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是我们能够以和平方式收回香港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五、小结: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本文新颖别致,匠心独运。作者没有直接写仪式现场的庄严,而是选择了末代港督和“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一角度,耐人寻味,独辟蹊径,也应成为我们写作的典范。

第二课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一、导入

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是奥斯维辛。(板书课题)

二、按新闻结构划分部分,探究各部分重点问题

1、标题

本文的题目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为什么还要写?

(这句话的意思是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是没有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奥斯维辛虽然是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但每一个参观者进来了都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震惊和窒息,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2、导语部分

文章一开始描述了奥斯维辛现在的情景: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 (景象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里曾经是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然有着这么和平美好的景象,作者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3、主体部分

(1) 作者在奥斯维辛参观了哪些地方?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试验室、遇难者纪念墙、地下室等。空间顺序)

(2)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一句中“雏菊花在怒放”这一细节该如何理解?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更令人难忘。可以理解为作者的一种讽刺:任纳粹多么残暴,终究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自由与光明之花必将灿烂开放。也可理解为作者的一种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3) 如何理解“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这一句话的含义?

(这一句深刻地揭露了法西斯的灭绝人性。做祷告是是为了求得保佑或宽恕。但在这个“人间地狱”里,生命、人性、文化、信仰全部被灭绝。刽子手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的;而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4、结语部分

结语两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

(第一句再次点题,呼应第6自然段首句,这不仅使全文结构收尾圆合,而且激发读者旧事重拾,温故知新。第二句呼应首段,反复展现今天布热金卡的安谧、秀丽的风景,这是用乐景寄托对遇难者的哀悼,同时提醒人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要百倍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幸福。)

三、小结:岁月可以冲淡一切,但有些东西却是永远无法忘记的,也是不能忘记的。二战早已过去,但“奥斯维辛”仍然在默默地提醒着人们: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检测案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B )

A.凝重(níng) 停泊(pō) 婆娑(suō) 窒息(zhì) ....

B.瞩目(zhǔ)凋谢(diāo)茫然(máng) 撰写(zhuàn) ....

C.噩梦(a) 步履(1ǚ) 沼泽(zhǎo)号角(juě) ....

D.大厦(shà)厦门(Xià) 祷告(dǎo) 折磨(zhē)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D )

A.肤浅 华而不实 札记 陈词烂调 B.隐秘奥斯维辛撰写意味蕴籍

C.汽艇雏菊怒放靛青闲情逸志 D.俯瞰交接仪式狭隘杀一儆百

(A陈词滥调,B意味蕴藉,C闲情逸致,)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B )

A. 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B. 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将抢救民间木版年画列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之一。

C. 崇安髭[zī]蟾是武夷山区特有的两栖类珍稀动物,生活在海拔一千米左右的高山溪水中,最初因五十年前在崇安发现而得名。

D. 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A句式杂糅,去掉“造成的”或“主要原因”;C不合逻辑,在“发现”前加“被”;D成分残缺,“改善”缺少宾语。)

4、为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限15字内。

3月3日下午,澳门经济司、财政司和水警稽查队联合行动,公开销毁了在最近两年中缉获并已完成了行政或司法检控程序的盗版光盘约100万张。这是澳门官方首次采取这种行动。 (澳门官方首次公开销毁盗版光盘。)

5、给下面新闻拟写导语,导语部分(含标点)不超过40个字。

“耀华号”,7月31日从重庆港开出,本月3日6点50分在右行至牌县航段,船舵突然失控,船体搁浅,并且严重倾斜,长江港雾监督局迅速组织救援,但因水位只有1.7米,客轮的吃水线是2.4米,再加上近期长江退水速度较快,因此4次救援全部失败。 船上243名旅客被困12小时后,在有关部门组织下安全抵达武汉。

(拟新闻导语模式:时间+地点+对象+事件+结果。参考答案:①3日晚,“耀华号”行至牌县航段搁浅后被困旅客获救。② 3日晚在牌县“耀华号”搁浅,有关方面救援四次失败后终于使二百多乘客安全转移。)

【作业布置】完成本课练习册;课本研讨与练习第四题。

【板书设计】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导语(第1段)空间顺序

主体(第2~10段)大门→毒气室、焚化炉→女牢房→结语(第11段) 试验室→纪念墙→地下室→大门

【教学反思】

篇二:《短新闻两篇》学案

>第一课时

别了,“不列颠尼亚”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学习重点

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习难点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课前预习

教材助读

消息的结构

①标题(正标、副标题):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②导语:导语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介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

④背景: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预习自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瞩目( )婆娑( )窒息( ) 雏菊( ) 要塞()闭.....

塞( ) 塞进去( ) 剥花生( ) 剥夺() ....

2、字形

diān( )簸 diān()峰 diān( )痫 xī( )笑 笑xīxī()( )zhuàn( )写 编zuǎn() 知识链接

消息的特点

①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②短:消息要求短。

③快:时效性

④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课内探究

学始于疑

1、什么是新闻?

新闻,也叫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①when:何时②where:何地③who:何人④what:何事⑤why:何因⑥how:何果 自主学习

1、梳理思路《别了,“不列颠尼亚”》结构图:

第一部分 (第 段)): (归纳内容)

第二部分 (第 段)):(归纳内容)

2、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质疑探究

探究点1 精句赏析

1、“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的含义是什么?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应如何理解?

3、 7时45分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也只是一笔带过,但作者把这一事件放在历史今昔的对比上,有什么用意?

探究点2文本理解

1、《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2、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当堂检测

1、消息的正文一般由和两部分构成。消息的开头一般有“电头”,如“本报讯”、“新华社×月×日电”、“本报社通讯员××报道”之类。“电头”后空一格,紧接的是导语。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

导语的任务是以简约、精炼的文字,把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的揭示出来,以唤起读者的注意,并引出新闻事实的主体。

信息区间主要集中在 一段,因此,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导语部分。当然,为了保险,有必要对提供的材料做全面阅读,对新闻材料作一个分析,辨别一下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即时信息和背景信息等,以便准确确定重点语段或语句。

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

主体的任务主要是用充分、典型、有说服力的材料阐述和说明导语所提示的事实或观点,同时补充导语未涉及的其它具体内容,提供新闻背景,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使之更为充实。

2、新闻作品要具备以下五个要素,即“五个W”: 、、 、 、 。

课后训练

为下面这段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2个字。

明年起,江苏城镇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少年儿童、残疾人、低保户、无退休金和无收入老年人等,将统一纳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现在的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一样实现刷卡看病。记者昨天从省和市劳动保障部门获悉,明年 13个市将全面推广苏州、泰州等五个试点城市的做法,通过政府出大头、个人摊小头的费用分担方式,建立“非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经测算,江苏明年会有1000多万居民从中受益,将城镇全民医保又推进了一大步。

第二课时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学习目标

1、把握本篇新闻中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有机结合的独特风格。

2、联系新闻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感悟作者强烈的使命感。

3、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瞬间美,培养关注社会、反思历史、热爱和平的意识。 学习重点

联系新闻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感悟作者强烈的使命感。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

课前预习

教材助读

1、作家作品

罗森塔尔,美国记者,本篇新闻获当年普立策新闻奖。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2、背景介绍

奥斯维辛集中营简介: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1940年修建的,一开始时,集中营只关押波兰政治犯,后来纳粹将整个德国在欧洲占领区的“犯人”集中在此,首当其冲的是来自各国的犹太人、俄国战俘以及吉普赛人,此外还关押有来自捷克、南斯拉夫、法国、奥地利、德国的犯人和他们的家属。整个二战期间,至少有110万犹太人在此被屠杀,其中波兰人30万,匈牙利犹太人至少40万。大部分犹太人被送到集中营后,他们不像其他囚犯一样要编号和被当成奴隶一样送去劳动,而是直接送往毒气室,然后焚烧??预习自测 1、下面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凝(níng)重 停泊(pō)婆娑(suō)起舞 ...

B、瞩(zhǔ)目撰(zhuàn)写百花凋(diāo)谢 ...

C、噩(è)梦 步履(lǚ)绿树成阴(yīn) ...

D、祷(dǎo)告大厦(shà) 宣告终(zhōng)结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序幕掩映装修心智健全

B、陈迹管治易帜终生难忘

C、终结废墟隐秘表情茫然

D、窒息退役紫荆 惊俱万分

知识链接

课文解题

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人间惨剧,但这个严重事态已经过去,所以记者访问这里的目的自不在于报道事态,而在于激起人们对死难者的悼念,对暴行者的憎恨,以表达世界和平的主题。

课内探究

品味语言

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2、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地狱。

3、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

4、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质疑探究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里有很多否定句,应该怎么理解?

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当堂检测

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以其他人或事物为素材,在横线处另写一组句子。

例句:治一种病症的药是好药,治多种病症的药是去痛片,声称包治百病的是假药。

拓展阅读

1、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和平宣言:

“几万个示威者的喊叫,还远不如一个痛哭儿子战死的母亲的眼泪给我的震撼??” “一百多年了,我们在寻找家乡;一百多年了,我们试图平静地生活,种下一棵树、铺好一条路??我们一边梦想一边作战。一百年的战争和恐怖使我们伤痕累累,但不曾毁掉我们的梦想——我们百年来对和平的梦想??”

“??我向来相信大多数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意抓住和平机会的。你们今晚聚集在

篇三:短新闻两篇 导学案ok

s="txt">关于新闻的文体知识:新闻六要素(5个“W”和1个“H”),即:谁(Who)、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为何(Why)、结果如何(How),换一种说法就是人物、时间、地点、经过、原因、结果。

新闻,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 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新闻的要素 也就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一篇完整的消息有五部分构成: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 题 以凝炼的语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导 语 是消息开头的第一段 或是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提示消息的核心内容。

主 体 是消息的主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阐述和扩展。

背 景 往往是说 明事件发生的原因、条件或环境的材料,有时是注释性的材料。新闻背景从内容分为人物、历史、地理、事件背景等四种,从作用分为对比性、说 明性、注释性等三种。

结 语 则或是对消息内容作一小结,或是指出所报道 事件的发展方向。

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一则新闻,往往由这三部分构成。新闻导语 新闻写作学特有的一个概念,是消息这种新闻体裁区别于其它文体的 一个重要特征。导语在一则消息中,主要承担两项任务:一是以最简炼的 文字突出新闻中最重要的、最新鲜的事实或思想;二是启发、吸引读者情 不自禁地阅读全篇新闻。采用这种方法写新闻的开头,通称为新闻导语。

新闻正文 新闻正文是导语之后的“展开部分”。正文的任务,主要是运用具体 的事实有层次地回答、说明、解释或补充导语中提到的问题或事件。消息的正文,是具体展示新闻内容,充分而有力地体现新闻主题的核心部分。 因此,环绕新闻主题,选取典型的材料,并加以巧妙的运用、布局和安排, 注意表达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做到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这是正文写作中 必须做好的工作。

新闻背景(或背景材料)是指新闻中与主体新闻密切相关的历史情况、环境条件以及新闻产生 原因和注释性方面的材料。一条新闻,可以只用现实发生的新闻材料来写成。若只有背景材料是无法写成一条新闻的。但是否使用和如何使用背景 材料,要视实际情况和表现新闻主题的需要而定。比较复杂的新闻,或知识性较深的新闻,一般都不可避免地使用相关的背景材料。 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其特点是头重脚轻地组织、安排材料,把新闻的 高潮或结论放在最前面,然后按事实重要性递减的顺序来安排,借以突出 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这种结构方式,写好导语尤为重要,并且它的结尾一般都表现为自然而止。(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易于材料的组织、利于突出 新闻的特点、行文简洁明快、方便读者阅读、便于编辑处理。缺点是难以 有所变化、导语、正文、标题容易重复、文意跳跃性较大。)

(见《优化学案》体裁熟知) 附: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

1.新闻中 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通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2.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细致的描写,往往还含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3.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基础案

1、篇文章分别属于什么体裁?

2、 学生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毛骨悚然( )和煦() 纳粹( )

废墟( ) 不寒而栗( )思绪( )踉跄( )祈祷() 呆滞()嬉戏()

升华案

(一)别了,不列颠尼亚

3、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

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4、 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5、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6、这篇报道首尾都写到奥斯威辛一派和平景象,突出奥斯威辛没有新闻,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

么?

7、纳粹的集中营令人恐怖,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偏偏要描述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

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样祥和的景象?作者又为什么说这种景象是“最可怕的事情”?

巩固案

【同步达纲练习】(15分钟)

一、(A级)选择加粗字注音都正确的一组( )

A.降落(jiàng) 撤离(cha) 序幕(xǔ) B.凝重(níng) 接载(zaì) 停泊(pō) C.旗帜(zhì) 移交(jiāo) 护卫(wai) 二、(A级)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淹映陈迹飘扬 B.仪势离任港督 C.古典易帜世人瞩目 三、(A级)根据语言环境解释词语

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陈迹——

2.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告终——

基础知识(5分钟) 1、(A级)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烘托(hōng)发掘(ju?) 矫揉造作(jiáo) ...B.臂膊(b?) .C.驰骋(chěn) .D.噩梦(ē) .

脊背(jǐ) .

讥讽(fěng) .凋谢(diāo) .

毋庸赘言(zhuì) .豁然开朗(hu?) .

婆娑起舞(shuō) .

2、(A级)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消声匿迹 销魂勾魄 积毁销骨 B.顺理成章 自找烦恼 融汇贯通 C.标新立异 迥然不同 不落窠臼 D.娇生惯养 娇枉过正 精美绝伦 3、(B级)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但是

新闻两篇导学案

,无论春末,夏初在麦苗地或油菜地里追逐红靛儿,还是天高气爽的秋季,奔跑在柳树下面网罗虎不拉儿,都好像没有见过这种鸟儿。 B.“打黄鹂!”老史兴致勃勃地说:“你看看我的枪法。”

C.从楼上可以看见它们互相追逐;互相逗闹;有时候看得淋漓尽致,对我来说,这真是饱享眼福了。

D.他玩猎枪,也是为了养病,能在兴头上照顾旁人,这种品质不是很难得吗? 4、(C级)下列句子,运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A.它们飞起来,迅若流星,在密密的树枝树叶里忽隐忽现。

B.它们好像喜爱这里的林木深密幽静,也好像是要在这里产卵孵雏。

C.展翅腾飞的黄鹂跟高空中的大雁似的,不时发出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

D.老头儿手里玩弄的那只黄鹂跟炮火洗礼中见到的那只黄鹂一样,可它们的神态却有天壤之别。 5、填空。

新闻也叫________________,其结构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导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结尾五部分。导语一般放在________________,以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新闻的内容必须________________,其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阅读理解(C级)(5分钟)

(一)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6.选段中“改建、扩建、装修”几个词语的顺序可否进行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何理解选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这则新闻稿中,为什么要插入一段关于港督府的叙述?请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运用(C级)(5分钟)

9.阅读下面这则消息,完成文后的问题。

法新社华盛顿12月31日电美国人口普查局星期三宣布,2004年1月1日,美国总人口将达到2.92亿,比去年同期增长1%。

美国人口普查局说:“在1月初,美国每8秒钟将有一人出生,每13秒钟有一人死亡。同时,国际移民活动将使美国每25秒钟增加一人。其综合结果是,大约每12秒钟内美国的总人口将增加一人。”

(1)这则消息的导语是_____________

(2)给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字。)

参考答案

1、答案:1、《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一篇特写。特写性消息,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

类似于电影“特写镜头”的手法来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体。特写性消息侧重于“再现”,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则消息报道,发表于1958年8月31日《纽约时报》上。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

虽然消息通常由三个部分构成,即标题、导语和正文(背景),但正如常人所说,文无定法。消息的写作结构灵活多样,往往因人而异。

2、答案:sǒng xù cuì xū lì xù liàngqiàng

dǎo zhì xī 3、

4、答案:

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点15分在添马舰 军营东面的广场 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

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中国国旗升起; 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5、答案: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用不再来的意味。

6、答案:“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讲,这里的臭名昭著的纳粹行径,早已世人皆知,言外之意是这里从来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好事;但是,“没有什么新闻”,“我”还是要写,要继续对纳粹的历史罪行再次予以揭露,以让世人永远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