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上海名校学习考察之行心得体会汇报

上海名校学习考察之行心得体会汇报??? ??? 2013年4月7日——12日,张丽颖副校长带着我们一行九人参观学习考察了上海的四所名校,它们分别是上海市洋浦区市东中学,上海市尚德私立学校,上海**区教师进修学校以及上海市浦东新区园西小学。其间,我们或走访,或查看,或听课,或问询,对这四所学校无论是学校管理、环境、文化建设还是教学教研、师资培训、办学特色都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让我真的是开了眼界也开了心界,在此向学校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给我们提供这样外出学习的机会。

上海之行虽然短暂,却让我受益匪浅,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给我启迪,也让我反思。对照上海找差距,立足校情学上海,剖析我校的实际,有这样几点让我感处颇深,愿与大家共享:
??? 感触一: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多 ??? 但凡去周边各城市的学校学习考察时,私下里听到最多的抱怨就是办公经费难的问题,好象每个学校都缺钱,过得都是捉襟见肘的日子。只有到了上海,说起办公经费的时候,内容和声调都变了,遇到的校长和教师都说:“我们有的是钱,我们要想尽办法把这钱花出去……”这话语里无处不透着骄傲。

??? 他们的说法让我感到非常好奇,所以我简单的在网上输入 “上海市政府对教育的投入” 这几个关键字搜索了一下,得出这样几个标题:
??? 2006年,上海首次公示区县“教育账本”,首次通报了教育投入不足违反义务教育法规定的六个区县政府。这篇报道中提到,仅2005年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一栏,**区投入已达9759.01元;

??? 2008年,上海:新学期政府投入3亿元 义务教育实施免费;

??? 2010年,上海市政府决定140亿元专项投入“十大教育工程”, 包括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建设工程、教师专业发展工程等等;

??? 2011年,上海市政府每年投入4千万发展民办教育;

??? 2012年,上海今年教育投入将超700亿,其中超过400亿元投入基础教育,缩小城乡差距。

……由此,我知道了上海市现任市长韩正。

??? 正是由于有雄厚的资金做后盾,上海的校长和教师们才会心无旁鹜地去抓管理,抓教学。在羡慕的同时,反观我们的现状,我觉得有这样一个问题值得深思,那就是:在资金并不充裕的情况下,教育要发展,我们应该怎么办? ??? 感触二:规范的办学行为多 无论是在有百年历史的老校——上海市市东中学,还是在浦东新区新建历史不长的园西小学,都谈到了办学行为的规范。市东中学的书记说:“在我们这补课是万万不允许的。”园西小学的姚校长也说:“对于放下学的时间,上海教育局有明确的规定。我们早上是8:00分上课,11:50左右下课,中午孩子们在学校吃饭,1点上课,下午一、二年级3:20放学,三四五年级是3:50放学,作业基本上在学校完成。而且为了保证教育资源的公平,择校的现象也并不严重。也不会出现为了学习挤占体育课的现象。至于补课,那更是不允许的。孩子们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所以说上海的孩子很幸福。” ?这种规范的办学行为,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杜绝违规补课多、考试多、作业多、学生睡眠少等不良现象,从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教育事业朝着持续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 感触三:务实的校长教师多 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1、????? 重文化建设 ??? 本次所考察的三所学校都无一例外的打出了“文化立校”的旗帜,努力提升校园文化氛围和品味,不断优化育人环境。一进市东中学的大门,古色古香教学楼的一面墙上,用巨幅的尺寸抒写着这所百年老校第二任校长吕型伟(吕校长是全国唯一一位获得联合国颁发的普教证书的校长)的手书:教育缔造和谐。学校有自己的历史展览室,从建校到现在的历史清晰可见。走在这所学校里,听着朗朗的读书声,感受着这所老校的历史,我想任何一个学莘都会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园西小学是一所建校已有十年历史的小学,校长谦和质朴,一如这所学校的风格。每所教学楼都有自己的名字,比如说:行健楼,雅正楼,咏春楼等等,既好听又有寓意。我们去的时候,适逢该校正在举办四月份的民俗文化节,学校大门前的电子屏幕上打着“传播华夏文化,舞动民族精魂;
共赴文化盛会,构建和谐校园。”红色的猜谜条幅挂满校园的长廊。校长陪着我们走这看那,一边走一边讲解,忙前忙后,一点没有校长的架子,中午也执意留我们吃饭,并且一直在等我们听完课后他才和我们一起在学校的食堂入座吃饭。我想这位校长一定懂得,一个学校的形象还来自于别人的口碑。尚德学校虽是私立学校,但更是注重学校的文化建设。三所学校的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虽各自不同,但却各有过人之处。反思我们目前的学校现状,虽有文化,但是零碎,不系统,教师团队缺少共同的价值观,学习氛围不够,我想这或许和我们未能抓住文化建设这个纲有关系。学校是一个培育文化的地方,特别是我们进修学校,教研员都是教师的教师,我们的文化建设从哪入手,怎样来打造,打造什么样的学校文化来做为我们学校发展的导向和真谛,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当然文化建设不可一蹴,需要慢慢积淀与生成,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加强校内群众性文化团体的建设。随着不断积淀的文化的生成,学校特色将日益明显,学校才有无限发展的可能,因为精神的力量是无限的。

2、????? 德育、教学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参观的三所中小学,每个学校都无不例外的首抓德育。尽管各自教育理念不同,但共同目的是做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终形成好性格和好命运。在上海市私立学校尚德学校考察时,一个小细节让我颇为感动。那就是学生们每天都会举行升旗仪式,升旗也许并不稀奇。升旗过后,我听到台上的体育老师大声地喊着:面朝父母的方向。于是下面的孩子们站在原地转到不同的方向,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孩子们有的低着头,有的听着音乐在抹眼泪,他们在想自己的父母啊!我看到张丽颖校长悄悄被过身去,摘下眼镜,擦拭着。这就是感恩教育。尚德还注重体验式的道德教育,把班会课上成体验课,按照"活动——体验——领悟——内化——评价"的过程,实现由接受道德到体验道德、发现道德、建构道德的跨跃。园西小学不但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还狠抓教师的德育工作。园西小学的一位保安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姚校长特意请他给全校教师做师德报告,号召大家学习他这种勤恳踏实,几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作风。而且在教师节这一天,园西小学的做法独树一帜,在这一天,他们不发钱,不放假,不搞活动,让清净的校园永远是一块净土。由此看来,这三所学校在育人的思想上是统一的,那就是——德育先行是根本。

与德育并行的一条线就是教学。市东中学的书记说:“上海市教育局明文规定不许补课,但是我们也得要学习质量,那怎么办?只有改革,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这所百年老校,从07年8月开始,通过整体调研,开展了以思为主导《基于标准的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学改革,他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从校长开始,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0节,书记和校长一样。校长要成为研究教学的校长。关注常态学生的常态教学,改进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导学案模板,一课三单(课前预习,预习检测,讲练结合,教学检测),观课评课大培训等活动,从办学思想,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管理,评价制度,家长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摸索和探讨,历经6年,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而改革是需要勇气的。教学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发展,各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做法。比如说尚德学校采用的对教师的自我诊断,个性化个案的培养,聘请专家每周来两次听课,建立专家工作室等等,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园西小学则将教师的工作与可检测可评价的指标体系联系在一起,比如说学历,个人荣誉,辅导得奖,教科研,教育教学评比,写文章等等从物质上激励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

3、????? 教育科研用数据说话 (1)上海之行,再次印证了我对我校“研训一体”这一工作模式的理解和认识。

在上海**区教师进修学校的研训室和教科室是设立在一起的,方便两个科室携同工作。那么我们单位做为专门的教研机构,如何整合各部门的职责,在日常工作中体现“研训一体”的工作模式呢? 在我看来, “研训一体”的工作模式简单地概括起来就是“研训问题化”“问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

“研训问题化”即我校中小学教研员深入课堂,通过在一线听课,访谈,特别是和教师、学生访谈,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共性问题和急待解决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转化为课题;
我们教科室的作用就是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和专业上的指导,通过课题研究这种形式,解决这些共性问题,这就是“问题课题化”;
“课题课程化”是指将课题研究的成果经电教室及时制作成培训专题,然后由培训室通过网上或者是组织讲座对教师进行培训。我们培训的是我们教研员带领一线教师经过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或者是针对我区教育教学的共性问题所做的培训,是有针对性,并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我所在的教科室在整个工作模式中处于一个中间环节,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枢纽地位。所以我们在整个模式中既要给中小学教研员一线教师在课题研究上提供理论指导,又要帮助他们将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扎实进行。

(2)教育科研要为教育决策服务 我在一份资料中看到这样一段话:“近年来,上海市教科院在上海市教委支持下,几乎参与所有全市重大教育政策制定,也为国家教育宏观事业发展做出有力的智力支持。区县教育科研室和各级学校科研组织,也积极开始决策咨询领域研究。”在听**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汇报时,也提到他们做为第三方,通过访谈,发现学校问题,诸如学校饭菜质量问题,教师对学生的态度问题等等,他们把回访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校长,帮助校长做出决策。非常成功的一个案例,就是小班化教育。我们走访的市东中学,初中组每班只有25——28名学生,高中组每班也不过是30——32名学生。尚德作为私立学校,人数稍多一些,每班40多人。同样是“小班化教育”研究,为什么上海市就能作为教育决策来加以实施;
为什么我们地区“小班化”教育了研究了很多年,也有多所学校进行研究,为什么就没写入到决策中去,看看我们现在的热点校,哪一个班不是六七十人,这种现象是不是应该值得我们反思一下呢?所以作为教研员,应该树立教育科研为教育决策服务的意识,意识到自己的研究对全区教育发展有可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让科学研究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第一生产力和持续发展的保证。

? ? 本文来自http://www.dxf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