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提醒自己

篇一:“材料+提示语”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人外有人”。

……

简单的一句话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这些现象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例2:2009年中考作文题

镜头一:运动场上。“跳高健将”王山纵身一跃,跨过了1.5米的横竿;小个子李川连跳三次,也没能越过1.2米的高度。老师说,尽力去跳就好。

镜头二:春游途中。在一处悬崖的石缝里,生长着一颗小松树。同学们驻足观望,担心它难以枝繁叶茂。老师说,尽力去长就好。

尽力而为就好。这一点引起你的哪些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

例3:2010年中考作文题

花园里的小橡树愁容满面,看到别人在开花结果,它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苹果树说:“你为什么不能结出一个美味的苹果呢?你太不努力了!”玫瑰也对它说:“别听它的,你应该开出一朵玫瑰花,你看多容易!”小橡树非常努力,可是既未结出美味的苹果,也未开出漂亮的玫瑰花,它越来越迷茫。

1

第一步:找准提示语,把握材料关键。

新材料也叫命意作文,“意”就是命题者限定的写作意图,也就是命题者需要你在文章中表达的主旨和观点。根据武汉市“材料+提示语”作文的特点,这个“意”往往是限制在材料与提示语之中,所以审题立意的第一步就是找准提示语。

材料作文的文字材料常常分为三部分:

一是客观叙述(呈现)文字,或叙述事情,或讲述故事,或陈述现象,或者是前面阅读题的文章……

二是主观概括(或评论)文字,是命题者对以上文字材料的分析、评论或提炼,而命题者的意图就在这一部分,即命题者的“提示语”往往就在其中;

三是写作的要求。

即:客观叙述文字+主观概括(评论)文字+写作要求

【训练示例1】请找出下列材料作文中的提示语。 例1:2008年中考作文题

“加油!”简单的一句话,让她浑身充满了力量,顽强地冲向终点。

“孩子,老师说你做得不错,你一定可以做得更好!”简单的一句话,让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一步步走进了大学的殿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简单的一句话,让他悟到了“山

迷茫中,小橡树尝试让自己平静下来,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是一棵橡树啊,我永远结不出苹果,也开不出玫瑰花。我的使命应该是长得高大挺拔,给鸟儿栖息,给游人遮阴。

小橡树顿觉浑身充满力量,它快乐地生长着,很快就成为一棵大橡树。

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些什么呢?小橡树的经历应该能引发你一些思考。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

例4:2011年中考作文题

王羲之学“书”,在广袤平原中感受“横”的舒展,在深山古藤上感受“竖”的坚韧。观察、体验,他的书法已不再是简单的笔画与结构。

孔子学琴,在反复弹奏中思考乐曲的奥妙,在乐声中领悟曲作者高尚的追求。思考、领悟,他的思想在音乐中升华。

李时珍学医,在质疑中研读前人书典,在遍尝百草中验证真伪。质疑、实践,他的仁心已超越医术本身。

……

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是充满智慧的!

以上材料引起你哪些回忆?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拟文题,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

2

6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

第二步:分析提示语,明确写作重点。

根据近几年重要的考试作文题来看,提示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提示语是对客观叙述文字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思辨性,表明命题者注重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希望看到学生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思考。

2、提示语直接(或稍作变化)就可以作为观点(主题)。

3、把提示语变为明确的表达(陈述句或判断句)以后,然后再分析这个句子需要我们回答什么问题,即命题者需要我们思考怎样的答案。

【训练示例2】分析提示语的内涵,明确写作重点。

2008年中考作文题

提示语:简单的一句话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从提示语中明确写什么:一句话的力量

命题人需要考生思考什么问题:简单的一句话产生了怎样的力量?为什么简单的一句话会产生巨大力量呢?

2009年中考作文题

提示语:尽力而为就好。

从提示语中明确写什么:尽力而为就好

命题人需要考生思考什么问题:怎样的情况下需要我

们尽力而为呢?为什么尽力而为就是好的呢?

2010年中考作文题

提示语:成长过程中我们需要些什么呢? 从提示语中明确写什么:成长过程中的需要 命题人需要考生思考什么问题:成长过程中需要什么?为什么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呢?

2011年中考作文题

提示语: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是充满智慧的!

从提示语中明确写什么:学习充满智慧

命题人需要考生思考什么问题:为什么在学习过程中要充满智慧?怎样才能让学习的过程充满智慧呢?

【训练示例3】提炼材料中显示的信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角度勾连提示语。 2008年中考作文题

命题人需要考生思考什么问题:简单的一句话产生了怎样的力量?为什么简单的一句话会产生巨大力量呢?

材料中能提炼的回答:

①简单的一句话能激发斗志,升华激情,从而走向成功;

②简单的一句话能找回信心,倍增勇气,从而创造奇迹;

③简单的一句话能受到启迪,开启智慧,从而豁达开明;

……

2009年中考作文题

命题人需要考生思考什么问题:怎样的情况下需要我们尽力而为呢?为什么尽力而为就是好的呢?

材料中能提炼的回答:

材料一:主观条件下,先天条件不足时要尽力拼搏,尽力而为是一种姿态。

材料二:客观条件下,外界环境不利时要尽力改变,尽力而为是一种精神。 2010年中考作文题

命题人需要考生思考什么问题:成长过程中需要什么?为什么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呢?

3

第三步:提炼原材料,确定文章主旨。

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明确了这些,就是明确了文章将要表达什么主旨以及主要内容。有的主旨其实已在提示语中,需要从原材料中进一步明确;有的主旨只是在提示语中作了提示,需要审读原材料后获取写作的切入口后明确。明确到什么程度?要明确到围绕这一主旨可以写哪些主要的内容,也就是从哪几方面表现主旨(中心论点)。

要深入精读文字材料,学会剖析材料,从原材料中挖掘可以表达的主体内容的层面。

材料中能提炼的回答:

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认清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自身价值。 2011年中考作文题

命题人需要考生思考什么问题:为什么在学习过程中要充满智慧?怎样才能让学习的过程充满智慧呢? 材料中能提炼的回答:

①学习的内容:书法、琴艺、医学——浅表层面;艺术、思想、德行——深层理解。

②学习的方式:观察、体验——思考、领悟——质疑、实践。

③学习是充满智慧的: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内容,使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

④学习的成果:用独特的方式学习,使学习内容得到拓展,充满智慧的学习使学习的境界更高。

【实战演练】

2008年四月调考作文题

2007年“感动中国”的颁奖晚会上,我们认识了一个弱女子,她坚守一位医生的良知,冒着生命危险揭露行业潜规则,屡遭报复,陷入困窘,但她十年不辍,无怨无悔,被她揭露的伪劣医疗器械有20多种,其中8种已被查处,她最终推动主管部门出台多个法规性文件。她——陈晓兰,只是一个弱女子,却挑起了维护医疗环境纯洁的大任。

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也是强大的;是有限的,也是

4

无穷的……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诗歌、戏剧除外)

1、找出提示语。(直接在作文题目中划出来。)

2、从提示语中明确写什么? 3、命题人需要考生思考什么问题? 4、材料中能提炼的回答:

2010年四月调考作文题

地理课上,大家在观察《世界河流分布示意图》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河流都不是直线,而是弯弯的曲线。但当大家纷纷探究其科学原因的时候,老师却谈出了一番人生启示:“在我看来,河流不走直路而走弯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走弯路是自然界的一种常态,走直路则是一种非常态。河流在前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有些障碍是无法逾越的,只有绕道而行。走弯路,让它避开了一道道障碍,最终抵达了遥远的大海。成长的道路亦是如此,把曲折的人生看作是一种常态,那么走弯路就是前进的另一种方式、另一条途径,这样才能抵达那遥远的人生大海。”

有时候,“绕道而行”也是一种智慧啊!这一现象引发了你的哪些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

1、找出提示语。(直接在作文题目中划出来。)

2、从提示语中明确写什么?

3、命题人需要考生思考什么问题? 4、材料中能提炼的回答:

2010年五月调考作文题

赤橙黄绿青蓝紫,多美的色彩呀!

放在桌上的颜料对立在桌上的镜子说:“老弟,让我们给你全身涂上七彩的颜色吧,那样你会变得更美。”

“不,谢谢你们的好意,我不需要用多余的色彩来打扮自己。”圆脸的镜子微笑着婉言谢绝。

“难道你觉得自己的外表够漂亮了吗?”颜料奇怪地问。

“那倒不是。”镜子回答。

“那就让我们给你带来一个美丽的包装吧,你会变得更吸引人的。”颜料说。

“不不不,美丽的包装只会让我失去作为镜子存在的价值。”镜子连声拒绝。

颜料的善意或镜子的拒绝会引发你哪些联想和思考?请自拟题目, 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

1、找出提示语。(直接在作文题目中划出来。)

2、从提示语中明确写什么? 3、命题人需要考生思考什么问题? 4、材料中能提炼的回答:

5

篇二:初中作文:提醒自己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提醒别人时往往是容易的;但能做到时刻提醒自己的又有多少人呢?材料中的老太太不也是这句话的一个验证吗?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与朋友一起走时,往往提醒别人要看好路,自己却在不经意间被绊脚石绊着了;在下雨天时,往往提醒别人要带雨伞,自己却在匆匆忙忙中把雨伞忘在宿舍里;在学习上,往往提醒别人要好好地珍惜每一天,每一个小时,每一分钟,每一秒钟,而自己却有意无意地把时间浪费在无关紧要的小事上;在感情问题上,往往提醒别人不要在高三这个重要时刻谈恋爱,而自己却在这门槛上徘徊着,为这事烦恼着?? 难道这就叫做“说时容易做时难”吗?或许是吧!人是有感情的动物,都会在不经意间感情用事,把自己困在一个两难的局面上。

要摆脱这种局面,惟一的办法就是找一面“镜子”。你要观赏一座山的全景,很简单,离这座山有一定的距离,这样,你就能纵观全局。但是你要看清自己呢?那就要找另外一个参照物,也就是“镜子”,这样,你就可以“纵观自己的全局”。

在提(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材料作文:提醒自己)醒别人看好路时,自己也观察一下自己周围有没有绊脚石,那样,你就不至于被绊倒了;在提醒别人带雨伞时,自己也找一找自己的伞,然后放在身边,那样,就不会把伞遗漏了;在提醒别人珍惜时间的同时,做一份适合自己的时间计划表吧!有了一定的压力,就不会再被那些小事烦着;在提醒别人不要谈恋爱是,自己也想想这个时候谈恋爱的害处,这样,就不会再因为它而烦恼了??

世事都是如此,只要你“退一步”那就可以“海阔天空”。

特别是在高三这个关键时刻,更应做到时时提醒别人,时时提醒自己,时时保持清醒。 朋友!要清醒一点啊!只有这样,你才能在这场“战争”中取到最后胜利!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不折不挠的智者!

篇三:有提示语的材料作文写法指导

xt">有提示语的材料作文多是因为其本身比较含蓄或多义,命题者怕考生读不懂,或者拐到枝节意义上去,才在材料之后用比较明确的话语来提醒考生。所以这类材料不管是励志时文、名人逸事、新闻报道,还是寓言故事、歌词诗句,审题的重点就在提示语上,吃透了提示语,下笔才不会离题。比如: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名陶知行,因他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才改名陶行知。一天他去修理母亲的表,向修表匠提出修表时要带学生在一旁观看。次日下午,他和学生们仔细地看了修表匠把表拆了又装的全过程。当晚,他到亨达利表店买到修表工具,和几个学生动手拆装一只旧表,直到午夜才告成功,他和学生高兴得不亦乐乎。陶行知修表一事生动地表明了他对实践的重视。

文中最后一句就是提示语。提示语一般出现在叙述材料之后、写作要求之前,是从材料中概括总结出来的道理或启迪,常伴有“告诉我们”“启示”“表明”“是啊”等词语,表达方式一般是议论。

提示语锁定后,不妨依次进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考。这则提示语主题词是“实践”,先回答“实践是什么”,结合所述故事可知,实践是亲自动手去做,通过做的方式加深理解,它是“起而行”,而不是“坐而论”。再探究“为什么要实践”,明确: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新意,不实践就容易学得肤浅,容易被假象迷惑??接着剖析“怎么实践”,懂得:要理论联系实践,要开放五官去感受,并且逐步修正完善。这样深入思考,就容易产生新颖深刻的立意。其次,把上述分析中自己最有感触的一点,提炼成一句精警漂亮的句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以此作为文章的中心。

训练题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片杉树林,它经历了无数次风暴,却不见有哪一棵树被风暴吹倒折断过。原来,这些杉树的根,盘根错节,互相纠缠在一起,已分不清哪条根属于哪棵树,好象那所有交错在一起的树根,都属于每一棵树,就象是一条条相互挽在一起的手臂。

人与人之间,也是这样,只要懂得相互挽手,相互帮扶,相互关爱,就能战胜人世间的一切风暴。请联系生活实际以“挽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所引用的材料,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除诗词外,文体不限。③题目自拟(不得直接以话题为题目),不少于600字。④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

训练题2 阅读下面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可以记叙自己的生活经历,也可以发表议论,但不要写成诗歌。

一位农夫请了工程师、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来,想用最少的篱笆围出最大的面积。工程师用篱笆围出一个圆,宣称这是最优设计。物理学家将篱笆拉开成一条长长的直线,假设篱笆有无限长,认为围起半个地球总够大了。数学家好好嘲笑了他们一番,他用很少的篱笆把自己围起来,然后说:“我现在是在篱笆外面。”

启示:看完这个故事,我们感到幽默而有趣,并为数学家的别出心裁而叹服,更使我们顿悟。质疑、异想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要有所创新就要不断地调整思维方法和角度。

考场材料作文的写法

中考场上,考生要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内写好给料作文,时间上、心理上均有沉重的压力,因此教师必须对给材料作文授之以法,使其掌握规律,得心应手地完成作文.下面就淡谈材料作文的写作要领.

一、读懂材料,明确要求

读懂材料是写作的基础。不能抓住材料立意,就会偏题,甚至“谬以千里”.所谓读懂材料,就是要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看材料叙述的是一件什么事,反映的是一种什么现象.方法是抓住材的重点字词和关键句子,迅速抽象出这段材料的中心或这一现象的本质,理解材料的命意,把它做为自己写作的立意中心。需注意的是,抽象事物本质时,对于寄寓性材料,材的主人公往往是动植物,要把它们当作有同样品性的人来看,这样才能透过材料表象,挖掘出内涵,从而根据寓意去议论,发表见解.

所谓明确要求,就是要遵循命题者对文体、字数、要自己命题等方面的要求和限制,千万不要出轨.选好角度,定好题目 给材料怍文往往可以多角度立意,可从材料的群体现象、个体现象、群体和个体关系的正反两面立意.先要不歪曲材料的命意,然后迅速从自己最拿手的角度去构思立意。命题的宽窄、好坏,直接关系到文章质量的高低.应根据材料的主旨和作文要求,直言事理,揭示中心,切忌平淡、过大或概念模糊。题目要新颖,命题范围要窄,内容要集中,从一个侧面展开议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是命题立意的策略,因为笔力有限,时间有限,泛泛而谈会什么也谈不透.

二、材料缘起,转入正题

给材料作文一般都以引述材料为开头语,这是作文的缘由,也是下文议论的话题.否则,不但违反了给材料作文的规矩,也失去了给材料作文的意义.对于原材料,一般用“摘引”或“意引”法处理,也可自己组文表达,千万不要照抄.

“转入正题”是指在引述材料开头后用一二句话直接过渡到自己的论题或论点,用以作为自己立论的中心.“转”接之处,一定要注意与概述原材料的衔接,且要做到语言简洁。

三、联系实际,深入浅出

这是论证过程,也是文章的主体和重点。要求引用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个人的经验、教训,或引理论,或概叙事实,从正反两面论证.在引叙事实后,要注意对事实加以议论,点明材料的意义,使之与论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四、深化主题,归结全文

给材料作文,大都不是阐析事理后即可收束全文的,需要在结尾部分站在更高层次去深化主题,赋予主题更深刻的含义。

五、归结全文要做到语言简洁,有力度,或概括内容,点明主题,或照应材料,再次强化论点.当然,也可发号召,提出希望.

以上五项前两项是立意要领,后三项为谋篇要领.可以这样说,给材料论文除“引”、“转”两项和行文中要注意引用原材料作论据外,其余和写作一般议论文相同.只要平时多练,掌握其规律,就能在考场上发挥自如,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