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学金作文素材

篇一:大学生作文放飞梦想,励志与国家奖学金以及学校奖学金写作材料与竞赛材料

知道梦想很遥远,后来我逐渐的走进了梦想,并拥有了一个很奢侈的梦想——不再上专科院校,我是一个半途中复活的人,从阴暗的黑夜转向光明,那时我漠视所有人对我的漠视,自我要求底线滑了又滑,成为一个梦想休克的人,而后来我的改变,可以说是梦想的起点。

对于一个有思想转变的学生来说,努力奋斗的意义价值是很大的,原来的我只知道吃喝玩乐,跌跌撞撞的度活或每一天,因为后来的见识的增长,转变了我一生的轨迹。

我的改变是在复读那年,高中三年的宝贵时光让我无情的葬送了,无知的我在懵懂中荒废青春,就像服了慢性毒药,终于有一天,让我尝到了苦头,当然我内心深处也有属于自己的小温柔,我知道成绩可以让父母高兴,为学校争光,为自己的人生增加厚度,但是那个世界的我沉溺在安逸中无法逃脱,高考的来临是我一直期盼着的,心里美滋滋的盘算着自己的大学生活多么多么的美好,但是我却未曾脚踏实地的努力一番。

时光荏苒,高考已成为昨天遗憾的回忆,高考以后的日子我仍旧欣喜若狂的期盼着大学的到来,对自己的水平,成绩如何,从未过多的想,只求自己足够幸运。

我的高考成绩是父母告诉我的,当时我已经颓废到不知道那天能够查出高考成绩,平时QQ聊天的人奇怪的消失了,我也没过多的去想,现在才知道那些人都在紧张的等待高考成绩,等待梦想之花的绽放。我的高考成绩如期而至,迎来的是失望与懊悔,那个大男孩子哭了,他也知道这个只能上一所民办专科的院校给父母多大打击,当时好像走到生活边缘一般,有的只是失望与懊悔。

这个早已注定的结局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我不禁有了新的想法——证明自己是一个人,我不能让父母失望,瞧不起自己的儿子,瞬间头脑中显示出妈妈送我上学的情景“到学校要好好学习,别贪玩”,爸爸和我的聊天“学习是你自己的事,别人无从插手”,曾经三年时光未曾想起过,现在的回忆深入骨髓,我想,这也许是我良心的发现。

我的梦想就这样奇迹般地出现了,我不想上专科院校,我要努力证明自己,那时唯一的想法就是重头再来,无条件的选择复读,由于我是一个出于农村的孩子,家境不算太好,对于我的复读是由外在因素干扰的,那些天我的内心一直不安,一直在琢磨。

历经高考,我的人生信念开始改变,我开始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我的改变让我在爸爸眼中的看法由失望到带有丝希望,我那纠结的心终于平稳了,爸爸同意我复读了,那时我知道爸爸对我的期望中掺杂着心酸,那时肩上的担子已不是是我一个人的了,因此我必须加油了。 所有的一切,就是因为我拥有着梦想,有着不屈的意志,有着坚定的信念!我绝不会放弃,更不会抛弃,因为我心中有梦,有着自己一个美好的梦,而这个梦是需要坚韧和不懈的努力,我也一直从未放弃。

同样一个高考落榜的人,但他高中毕业后没有再上大学,由于出身农家,家里没钱供他复读,他不得不走出家乡外出打工,17岁正值青春的美好时光,他独自流浪在深圳的街头酸甜苦辣尝遍,冷暖自知,十年后他成为快乐男声总冠军,他就是陈楚生。他有天生的好嗓音,加上自己的努力成就了自己,放飞了自己的梦想,对于我来说重来就是最好的机会,他也在我的青春路上一直激励着我前进。

“心怀梦想,就算行若微尘,也会有让自己惊艳崛起的一天”这句话与陈楚生的人生经历,不断地让我的信念更加坚定,让我由学渣变成学霸,让我充实的过着每一天,累但快乐着,那段复读的日子让我真正懂得了一个男生应该奋斗去充实自己,就这样每天鼓励自己,给自己一个微笑,平凡的生活中坚持着自己不平凡的梦想,时间总是无情地从指尖溜走,下

一个高考也将到来,那是我不在期盼着快点考试而是希望时间可以慢点,多给我点时间让我多看会书,毕竟这个是我么谁都无法改变的,我只有从容的接受。

高考结束了,结束了,大学我来了,心里充满激情,与去年大不相同,爸爸特意的让我和同学旅游放松一段日子,我那憔悴的面容支撑着我小小的身体,静静的等待成绩的到来,就这样,我圆梦了,爸爸妈妈和我脸上全都绽放出花朵般的笑容,那一段心酸的日子,让我的心灵升华了许多,让我懂的得了感恩,学会做人。

有些梦想确实遥不可及,就像天空中的星星,不管你如何去抓,怎么也抓不到,可是寻梦之路,只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将改变,终有梦想放飞的那一天。

李春燕面对贫困坦然一笑,她用梦想撑起希望,用柔弱的肩头担负起十里人乡的健康,成为照亮苗乡的月亮,徐本禹守着心中的梦想,成为山区人们的骄傲,罗杰、罗尔斯树立了自己的梦想,有了追求的方向才有了如今“华尔街街长”的称号,他们诠释了付出的必要与追求梦想的渴望,想要达到梦想彼岸,需放飞自己的梦想。

我的那个奢侈的梦想,我永远不会忘记,当初我的梦想很难实现为什么还去追逐?我想是因为我不甘心,我想要给自己一个交代,现在回想起来,我心里只有感谢,真诚的希望正在奋斗的年轻人,要懂得放飞你的梦想,放飞你的梦想,让我们用坚定的信心,满腹的豪情,永不退缩的信念,去迎接挑战! 作者:河北科技大学 制药工程秦树衡

篇二:“800万奖学金”评论集锦

800万奖学金:领奖有理 炒作不义

在校时努力取得好成绩是学生的本职,不管这背后的目的是提高自身修为还是跨马游街的虚荣,都可以说是人之常情。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今人说:“靠实力吃饭。”雅俗之间,古今同理。

然而,受教育者的理所当然,不能作为教育者天马行空的借口。学生的生活可以是“家庭、教室”两点一线,教师的眼界却容不得“成绩、奖金”傻傻分不清楚,激励学生的方式固然有千万种,但是动辄利字当头,绝对是最差的一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自然传的是通达人生、济世为民的大道,而绝不应该是万事名利为先、钱字当头。言传身教,身教更胜言传,让对金钱尚且懵懂的学生抱着成捆的钞票站到台前,钞票与圣贤书平分秋色,荼毒古人不说,给学生带来的“刺激”更是铜臭大过信心。

建立在金钱而不是学识基础上的“砥砺前行”,对学生的未来会有怎样的影响,不好妄言。只是市场经济之下,目所能及处,头破血流的利益之争已经嫌多,给象牙塔中的少年留下一片干净的修身净土,这是教育者最起码的道义担当。

何况,所谓“重金之下必有勇夫”的逻辑于教育而言也未必奏效。该学校负责人坦言,由于民办学校没有优势的招生政策,只能用金钱证明自己的“实力”。可以想象,这里所说的“实力”,莫过于重金聘请优秀教师的实力、重金打造校园硬件的实力,然而随着公办教育的发展、经济的进步,这样的竞争空间已被无限压缩。作为公办教育的补充,民办教育本也不是国家教育事业的主线。

重金未必请得动“勇夫”,但重金必要求回报却是确定无疑。“羊毛出在羊身上”,敢“砸钱”,就是能“挣钱”,这些要被挣钱的人,自然也就成了“冤大头”。成绩好的应该领奖,成绩差的就活该多交钱?这样的竞争思维在其他行业犹可,却不符合素质教育的本质。教育者每时每刻都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会释放出不同的潜力。按照“早慧早发财”的竞争逻辑,晚慧的孩子岂非就该被抹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者肩头的千钧重担,担着每一个孩子的前程未来,若教育者自身即糊里糊涂,如何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辅导好下一辈?从这点来说,不仅拿“800万奖金”炒作的学校需要反思,动辄炒作高考状元、唯分数论英雄的教育者和容易被裹挟跟风的我们,同样需要反思。

800万奖新生是另一种“高补贴拉客户”

800万元巨款,只是奖学金!只是一个县中学的高一新生的奖学金!这个新闻的冲击力太大了。11月20日,浙江苍南县树人中学给中考成绩优异的高一新生发放了800万奖学金。不少网友吐糟,“学校有钱任性,真是土豪”。也有人认为,这种豪奖传递给学生铜臭味十足的世界观。对事件生发议论之前,先了解一下这是一所什么样的中学,才能理清事件脉络。

苍南县树人中学是一所民办中学,办学时间并不久,始建于1995年,且哪怕在苍南县也未必算一线学校。据学校自己的介绍,2016年高考树人中学文理科上一本线的有19人,“在全县排名第四,是全县唯一超额完成指标的学校”。学校还不忘强调,三年前这批学生考进树人中学的平均成绩是县里的2463名,而高考至少排进了全县前600名。

一届高三学生有19个人上了一本线,这恐怕不是一所得到公认的“学霸”学校,但学校值得花钱重奖学生,还只是高一新生,为什么呢?其实,这就是一种“拉生源”,“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次树人中学就是按中考总分的全县排名发的一次性奖学金(全县前1300名奖励10万元,前1800名奖励5万元??前3300名奖励2万元),结果239位同学荣获该项奖金共计787万元。

大家知道,目前基础教育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产生了“一中现象”:一个县里面的教学资源和优秀生源往往向一两所重点中学聚集,进入所谓的“一中”就等于拿到了半张优秀大学的入场券,考不进“一中”意味着前途暗淡。而河北的衡水中学只不过是“一中”现象更极端的演进。

1

新闻天天发生 观点各不相同

与“一中现象”相对应的另一个现象是,民办中学的发展势头大大盖过公立中学,特别是民办中学的外国语教育、寄宿制成为竞争优势。所以,一个县的“一中现象”背后,往往是一所老资历的公办中学,还有一所民办学校。民办中学要想在短时期迎难追上老牌公立中学,不仅需大量资金投入,还需要吸引到足够优秀的生源,毕竟最后是要靠高考成绩来说话的。所以,吸引优秀生源,成了很多民办中学短期竞争的关键所在,这次的800万元重奖新生,只不过是一个比较突出的个案罢了。

有人会质疑,连全县的前3300名都要奖励2万元巨款,学校是不是在做亏本买卖呢?其实,在基础教育阶段,民办中学很多时候就是在博一个进入“一中现象”的机会。一旦成为“一中”,品牌就有很大的溢价空间。

打个比方,之前网约车通过高补贴来吸引用户,一旦达到一定的“规模效应”,它在资本上的估值就会发生质的飞跃。网约车博的就是这个。这次苍南县树人中学花800万元来吸引优质生源,看起来像“赔本赚吆喝”,但如果真实现了品牌估值的飞跃,也不算亏本。只不过这样赤裸裸地“用金钱砸”,和学校应有的斯文,不太搭调。

【时评片段】

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周奇老师认为,对于该校的做法,很难下定论。为了吸引好生,提高办学质量,在某些方面不占优势的民办学校通过发放奖学金吸收更好生源,确实能起到一定作用,也能理解学校的不易和无奈。但该做法却有违教育的初衷,教育是为了发展学生,读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涵养和素质,拥有更好的未来。如果学校发放大额的奖学金,仅仅用金钱去鼓励学生,可能会让教学过分功利化,甚至会诱导学生建立错误的读书目的,会让学生觉得读书就是为了拿到高额的奖学金,就是为了钱。

她还表示,学生的成绩和优秀,不是单单通过金钱就可以衡量的,如果单单根据学生的成绩排名区分是不合理的,这不是科学地评判学生,这样的做法并不可取。对此,她建议,学校可以采取另一种奖励措施,比如可以通过减免学费等措施吸引好生。——《教学过分功利化,会误导学生读书》

虽然说这笔发奖学金的钱来源透明,并不是占用了教育资金,但是我们还是会想,如果把这些钱中的一小部分拿来用在完善教育设施和学生生活条件上,应该会有更大更好的效果。教育讲究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丰富完善自己的头脑,让学生有能力发展自己的人生。给优秀的学生以奖励,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也督促其他学生向他们看齐,这是所有学校都会倡导的方式,但是如此大额的发放奖学金,会让教育变的功利化,让学生会使一部分学生仅仅为了高额奖学金而学习,从这一方面看来,这样的做法着实有些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其实鼓励学生的方式有很多种,奖励学习用品、提供外出游学交流机会或者减免学费等,都是一些可以参考的方法。既适当的给予了学生奖励,又不会显的过于功利。虽然苍南县树人中学的做法不能完全的界定好坏,但我们仍然不能效仿。——《中学奖学生800万,究竟是激励还是诱导?》

学校给优秀学生适当发放奖学金,是以奖学金为导向与激励的手段,能让优秀学生在奖学金的激励下,更加努力,也能让他们一种荣誉感,还能让其他没有获奖学金的学生,有了向前的动力与方向。但给优秀学生以奖学金要有一个度,动辄给十几岁的中学生以几万甚至十几万的重金奖励,就变了味。比如树人中学今年豪气地对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发放了800多万元的奖学金,就是奖给中考成绩优异的奖学金获得者,奖学金标准是以学生中考成绩划分,对这些十四、五岁的孩子,就给予如此重奖,这可能也会让他们不知道怎么花这么多钱;这么多奖金,也可能让他们扭曲了金钱观念,让他们变得奢侈浪费。而且这也可能影响部分学生的人生观念,变得唯利是图。

树人中学给优秀新生以重奖,其目的也是为了吸引更多优质生源,树人中学是民办学校,不能拥有优势的招生政策,招生时间晚,这些影响了其招到好生源。对高分考生设重奖奖励,让树人中学的高考成绩屡创佳绩。树人中学重奖优秀学生,其实还是学校之间争抢优质生源的结果。虽然树人中学通过重奖学生吸引来了更好生源,但学校的这种做法太过功利,有违教书育人的真正目的。这也可能让校与校之间展开恶性的“拼钱”竞争,财大气粗者才能胜出,从而让学校之间进入一种恶性竞争之中。 2

新闻天天发生 观点各不相同

学校应该更为理性,不能只指望花重金网罗优质生源来提高高考成绩,更应该苦练内力,比如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另外可以通过减免学费等措施吸引优秀学生。一味进行重奖,容易误导学生只懂向着书中的“黄金屋”进发,从而冷落了素质教育。教育部门对激烈的争抢生源大战,也要有所反思,对各个学校多一些公平对待,让好学校能有用武之地,而不必只有无奈地通过重奖等非常规方法来吸引学生。——《“中学800万奖优生”是恶意争抢生源》

800万奖学金掺不了“沙子”

如果800万奖学金给予一个学生恐不合适,也没有哪一个学校如此财大气粗牛到无边无际。而把800万奖学金奖给239名学生则无需大惊小怪。其一,800万奖学金掺不了沙子。有网友会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抽低垫高,让大多数的学生为少部分学习好的学生“买单”,但现实情况远非如此。学校财政并非单纯的学费收入,学生与学校之间也远非一种“街头买卖”关系。一旦学校要出台一项政策,必然经过了深思熟虑之后才能作出,其间可能向优秀学生作出倾斜,但绝非抽底垫高“劫贫济富”如此简单。要知道学校在发放优秀生奖学金的同时,还给贫困生作出了“奖励”——该校将给予贫困生的补助补贴也称作“奖励”,可见其人性化轨道并没有背离,而是坚持优秀生与贫困生的兼顾。因此说,这不是劫贫济富的“沙子”。

其二,800万奖学金没有利益的“沙子”。真金白银,货真价实,说到做到,哪里有一点利益的沙子?如果说争夺生源也是“沙子”,那不妨让这种常规的争夺生源行为健康化。要知道争夺生源最厉害最拿手的不是民办学校而是公立中学,这所民办中学所采用的,不过仍然是常规战略,哪里有什么“沙子”?

其三,这对于所有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来说,当然更不是“沙子”。教育投资不仅指官方,也不仅指学校,而是全民性的。比之于家庭时就是十数年来在孩子身上的所有教育投资,而这样的投资少则数万,多则数十万甚至数百万不等。相比于这种长期性的打消耗战一样的家庭教育投资来说,区区三五万元才到哪里?如果说发放给学生三五万元奖学金就助长了学生拜金思想的话,那其家庭投资的数十万或者上百万元教育投资岂不全数沾染了铜臭?而事实上求学受教育本身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功利化,谁说这点儿奖学金就沾满了铜臭的拜金?

800万奖学金里没有掺什么“沙子”,学校的做法也属于正常的争夺生源营销行为。而站在今时当下看这区区分到学生手里的三五万元,比之于其家庭教育投资而言,不过仍然是一种正常的回馈与激励载体。多发了三五万,这才到哪里。

中学发800万奖学金不必上纲上线

“800万元奖学金、民办中学”,将这两个关键词连起来看,就容易明白了。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优质民办中学的收费高,但只要升学考试成绩好,就会吸引到更多学生。拿这么多钱出来奖励优秀学生,也就容易刺激学生努力学习,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对学校而言是好事。

民办高中属于市场化经营,本身有盈利需求,办学方式相对灵活,有自己的特色,只要升学成绩好,就能获得民众的认可。但与公办高中相比,民办高中在招生方面,缺乏先天优势,只能靠成绩说话,这也导致民办高中呈现两极分化局面,要么勉力维持、招生困难,要么火爆抢手、高价招生。

而且,民办高中的经营相对自由,只要不违反教育法规,监管部门也不会干涉。从温州市教育部门的回应看,“并没有对学校发放奖学金有政策限制,通过奖学金鼓励学生都是可行的。”可见,该校发放高额奖学金的行为,乃是在合法范围之内,既然不违法违规,又没触及社会道德底线,那就没必要上纲上线。

显然,在高考指挥棒、民办学校地位不平等、教育资源失衡等现象没有彻底改变之前,苛求该校也只是一个空想罢了。 读懂中学800万奖励学生的弦外之音

800万奖励学生,换来的却是舆论的批评。专家认为,该做法确实有违教育初衷,教育是为了发展学生,读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涵养和素质。如果学校发放大额的奖学金,用金钱去鼓励学生,可能会让教学过分功利化。

3

新闻天天发生 观点各不相同

不过,如果我们读一读该校董事长林元洲的解释就会发现,上述批评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没有射中靶心。用金钱鼓励学生只是一个方面,学校如此做更有自己的苦衷:作为民办学校,不能拥有优势的招生政策,招生时间晚,虽然办学质量好,但很难招到好生源,只好通过奖学金的方式吸引好生源。这就是说,作为民办高中的树人中学如此奖励学生是为了吸引学生到该校就读,而背后的原因则是对民办高中招生受到的歧视不满。

民办高中招生受到歧视,确实是个多发现象。一些地方对民办高中招生实行招生人数、地区和分数的“三限政策”,导致部分民办高中招生人数猛降。即使给民办高中下达了一定的招生指标,也是等公办高中选择学生之后才轮到民办高中招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民办高中才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初中生来就读。

所以,当务之急是认真落实民办高中的有关法律政策,解决其招生受到歧视的问题。作为直接面向市场配置资源的自负盈亏的民办学校,应该比公办学校享有更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和自主招生权,从而发挥自身优势,满足家长和学生多元选择教育的权利。要清理、取消各种限制民办学校招生的歧视性政策,在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下,允许民办学校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在学籍管理和招生考试办法上,给予民办学校必要的政策空间,对于符合条件的民办高中应该享有和公办高中同样的招生权利,而不是等公办高中招生后才让民办高中“捡人”。民办中学800万奖励新生说明了啥?

800万重金招揽优质生源说明了啥?他至少表明,有了优质的生源,才能有出彩的高考成绩,才能成为学生和家长争抢的“名校”。这也说明,许多所谓名校身上的光环,并不像他们所说的,至少不完全像他们所说的,是教育教学的质量。

800万招揽优质生源,反映出的是学校的优质生源饥渴症。这样的饥渴症,如同一些家长的名校饥渴症一样,正在让教育变得畸形。对于家长们来说,在现实中,如果在教育硬件相同的情况下,所谓名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差距,或许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而加大这种差距的,往往是优质生源的积累。这给教育改革的启示,就是要尽量消除学校之间的资源投入,尽量给学校之间均衡的生源,或许教育公平就为时不远了!

为了职场“安全感”,今年48岁的黄佳,30年来边工作边考了100多个证。这些证书,除了成人自考的大专毕业证、本科毕业证、硕士毕业证;还有各式各样的资格证书:会计师资格证、高级经济师、高级培训师……奇葩的是还有一个“证婚人”证书。黄佳说,他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多才多艺,无非为了保住或选择一个更理想的饭碗。(11月22日《广州日报》)

“证书癖”其实是国人的通病

“30多年考100多个证”是一个非常快的节奏。每年平均考出3个证,意味着生活已经被考试、拿证完全占据。从某种程度讲,这位黄先生应该是患上了“证书癖”或是“考证瘾”。但是我们每个人反求诸己,就会发现我们每个人的工作与生活也会经常性被一些证书所困扰。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患上了“证书癖”。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平均约有1500万人在考职业资格证。这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如果说从培训到考试都需要花钱,则仅仅考证这一个行业就会为我国带来超过千亿的GDP。这足以说明,“考证癖”绝不是个体现象,而一种群体行为。因此,活在当下,就是考证在当下。

之所以考证成瘾,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原因——或者是“危机感”,或者是利益驱动。正如这位黄先生所言,证书是求职、跳槽的敲门砖。同时,证书多也是增加收入的资本之一。一方面,当下的人事管理体制,尤其是一些体制内的单位,仍然只认证书不认经历,只证工本不认经验。在工资级别的评定与绩效工资的发放方面,也是以证书为参考或依据。另一方面,政府管理部门对于许多资质、资格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求与这样那样的证书挂钩。于是,证书就会占据到评价考核体系的中心位置。证书挂靠,也慢慢变成了一门经济学。

比证书更重要的,永远是人本身。证多固然不压身,但考证却足以绑架整个人生。而想要改变这种被证书绑架的人生现实,政府部门就必须要剥离证书产业,弱化证书的引导作用。可喜的是,十八大以 4

新闻天天发生 观点各不相同

来,政府已经取消了数百个资格证书,简政放权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证婚人需要考证、修指甲需要考证、卖房子需要考证的当下,剥离证书与现实利益之间的关系,还有很多工作要去做。

证书也是无辜的。被证书绑架了人生的实质其实是,被发证部门绑架了人生。而发证部门基本都有官方的背景或官办的性质,因为发证机关都是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与行业协会。因此,取消发证在本质上是政府部门削权放权之举,是行业协会去商业化之举。治疗“症书癖”的根本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社会团体的公益化。显然,这样的改革可谓路长且阻。

漫漫“证途”的唏嘘与思考

“人在证途”凸显人生迷失。如果说大专毕业证、本科毕业证、硕士毕业证、普通话二级乙等合格证书、教育心理学合格证书等证书是决定黄佳如愿当上大学教师的必要条件的话,“证婚人”及一些早已归入博物馆的那些奇葩证书则说明他步入了考证误区,他说考证的目的是想保住饭碗,缘于其知道自身证书的含金量并不高,很多证书都是刚刚跨过及格线,当一个大学老师没有过硬的证书及较好的教学研究成绩来证明自己,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便会产生极度不安全感,便需要用一些证书来提升自己的存在感。“知识决定命运,但证书决定知识。”专注考证30年,“老司机”黄佳语重心长地说出这个结论,然而把大把的时间花费在一些可有可无、对自己专业素养和教学工作毫无帮助的证书之上,面对瘫痪的妻子,身体欠佳的自己,孰得孰失?

漫漫“证途”折射证书乱象,曾几何时,房地产中介人员要考房地产经纪人证,有了注册会计师考试却还有注册税务师考试、足底按摩服务员要考足疗师??在职业资格许可领域,一个行业有十几种甚至几十种职业资格。名目繁多的职业资格许可,催生了考试经济、考证热的乱象。国内颁证机构芜杂,含金量低下,很多证书甚至可以用金钱购买,而人们尤其是年轻人不是在考证,就是在考证的路上,“考证热”,不仅浪费了个体的时间和精力,对社会公共资源也是一种无谓的靡耗。

漫漫“证途” 折射社会的变迁。从黄佳当年靠父亲的关系进粮食局到四处考证进入高校当老师,人们可以追寻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靠关系到靠证书的时代变化。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取消1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拉开了简政放权、清理资格考试、整顿考证审批的大幕,时至今日,黄佳告诉他的学生,“一些证和知识点其实没什么用”,他的一大批证书已经躺在博物馆的一角,无声地佐证着社会的进步。

学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一直是公众争议不休的话题,个体、单位及社会都在为这个难题寻找答案。全社会如何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不拘一格降人才”,用人单位如何破除证书“迷信”,学历迷信,更看重能力和经验,做到人尽其才;个人如何准确地定位自己,规划未来,把握知识与实践、证书与能力、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脚踏实地地向着自己的目标进发,大学教师黄佳的考证人生提供了一个可堪探讨的样本。

“考证狂人”的成功,只是非典型的人生样本

随着“考证”和相关培训的产业化,“考证”越发被看成是某种盲目的、无效的、非理性的“低级劳动”,黄佳的经历只是特殊一例而已。

被称为“考证狂人”的黄佳,其非典型的人生奋斗史,实在给人以太多复杂而纠结的观感。并非学院科班出身的他,在一次次考证中完美升值,最终如愿当上了高校教师;然而,如果从生活品质和内心状态来看,一直缺乏安全感、不断打拼挣扎的他,似乎又是苦闷和不幸的。当人生际遇的起承转合,如此紧密地与漫漫考证路联系在一起,这注定是一个非典型的故事。

30年狂考100多个证,这一惊人纪录,有其历史成因。尤其在计划经济年代,“体制”对于社会系统的管控与支配几乎无所不在,这就意味着各种“资质”、“许可”天然是求职就业的敲门砖。也就是在这一阶段,黄佳开启了“考证通关”的征途。然而,随着时间的推延,那套以“证书系统”为核心的能力认定与资源分配模式,已经发生了极大改变。直至近些年,国家更是分多批次,取消了数百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

5

篇三:作文素材

txt">史铁生,男,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部。而后,于1969年到陕北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

史铁生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这段话也是对他作品的最好的诠释。

2002年,史铁生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那段授奖词也许是对他最精当的概括:“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史铁生曾这样解释自己的名字:“心血倾注过的地方不容丢弃,我常常觉得这是我姓名的昭示,让历史铁一样的生着,以便不断的去看它。不是不断的去看这些文字,而是借助这些蹒跚的脚印不断看那一向都在写作着的心魂,看这心魂的可能与去向。”这段话也是对他作品的最好的诠释。

新时期的青年作家中,史铁生是最了悟人生,最豁达,也最真诚的一个典型。他是个残疾人,他曾几次为此而悲观欲自杀,但当他终于觉悟到无差别便不成为世界时,他便坦然“接受”了残疾之躯,“接受”了自己与别人的差别,并努力做一个精神上的健康人。

记得原野在《人生》一诗中这样写道:人生,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 在别人的泪水中结束。这中间的时光,就叫做幸福;人活着, 当哭则哭,声音不悲不苦, 为国为民啼出血路。 人死了,让别人洒下诚实的泪,数一数,那是人生价值的珍珠。

诗人用了朴实的言辞道出了生命的真谛。人这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或长或短,自有论道。而贯穿其中的生命的意义却是每个人毕生的追求。史铁生在这里也给提出一个重要的论题,人应该怎样战胜自己的苦难,开始对生命意义的探求。

【运用实例】 1、话题:宁静

史铁生当然算得上是经历过绝境了,绝境从来是这样,要么把人彻底击垮,要么使人归于宁静。

宁静是一种规格很高的品质。庄子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意思是要对一个人作出判断,观其动不如视其静。自古以来,心如止水、宠辱不惊、以不变应万变等等说法,都表现了对宁静心态的某种崇敬。

真正获得了宁静的人非但不是麻木的生硬的,反而是极其敏感极其温厚也是极其丰富极其坚韧的。

他可能为草的凋零或者树叶的飘落而伤感,也可能替一位素不相识的弱智小女孩而担忧,他会长久地怀想下放地穿着开花棉袄吹唢呐的穷吹手,也会在梦里一次次梦见被他使唤过的老黑牛与红犍牛,他激赏刘易斯步态的美感,羡慕刘易斯的力量与速度,他对已经去世的母亲怀有深深的歉疚,对一直关怀和帮助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充满感激之情,他思考过怎样生也思考过怎样死,说到生的时候,他有那么多山重水复的烦恼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讲到死的时候他事无巨细从心态、方式到装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来更谈笑风生??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

1

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

2、观点:心中绳索由我解

19岁本应是最狂傲的岁月,无情的上帝却夺去了他健美的双腿。仇恨、不满、愤懑和无奈充斥着他绝望的心。每天,轮椅便成为了家与地坛连接的质点。日出日落,四季交替,他用十几年的光阴思考,从地坛的一草一木、小虫飞鸟、来往路人中,他感悟到生命的真谛,渐渐解开了心中的绳索。“一沙一世界,一人一乾坤,何必执著于暂时的得于失欢快与痛苦!”史铁生如是说。十几岁的他给自己的心厚厚地包裹起来,用绳索束缚着。三十几岁的他终于解开了心中的绳索。

3、摆渡自己

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 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烦恼、苦闷常常像夏日里的雷雨,突然飘过来,将心淋湿。挫折 ,苦难常常猝不及防地扑过来,你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叹息几轰然被击倒。倒在挫折的岸边,苦难的岸边,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没有灯火,没有星星,甚至没有人的气息。恐怖和绝望从黑暗里伸出手紧紧地钳住可怜的生命。有的人倒在岸边再没爬起来,有的人在黑暗里给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20岁,忽然残了双腿的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这是一只名为“写作号”的船。他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须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才在轮椅里给自己折了这只船,将自己从死亡的诱惑里摆渡出来。”

4、2005天津:留给明天

蚕蛹作茧自缚,备爱折磨;等待破壳而出,把翩飞的梦想留给明天;蚌忍受痛苦,历经煎熬,积累美丽痛苦,把耀眼瑰丽的珍珠留给明天??

留给明天的是希望,留给明天的是成功,留给明天的是无悔的怀念。

在冬季,是一个沉寂的世界,冬雪覆盖着大地,寒风吹打着残枝,一切仿佛毫无生机的存在,而在这沉寂的背后,蕴藏着一种力量,一种等待春天、等待爆发的力量。这是一种生的希望。这正如人生的冬季。当史铁生失去双腿进,他用坚强的双手推着自己的轮椅走向了一条春暖花开的道路,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当贝多芬被放逐在无声的世界中,他毅然的竖起另外两只激情的耳朵,倾听着生命音乐的壮烈与伟然。在人生的冬季,他们用自己孤单的臂膀,扛住了苦难,扛住了寂寞,扛起了希望的燃烧圣火。

【简介】俞敏洪出生于1962年10月,在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上高中。于 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期间患病(肺结核)休学一年,1985年从北京大学毕业,留校担任北京大学外语系教师。1991年9月,俞敏洪从北大辞职,进入民办教育领域,先后在北京市一些民办学校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 1993年11月16日,俞敏洪创办了北京市新东方学校,担任校长。从最初的几十个学生开始了新东方的创业过程。

在中国的年轻人当中,只要是曾经有过留学梦想的,就没人会不知道新东方英语。知道新东方英语的人,就一定知道俞敏洪,新东方英语的创使始人。

俞敏洪可以被定义为一个教人如何考试的人。同样,他自己也经历过很多考试,三次高考才考入大学,工作之后被单位处分,新东方创业之初,经历了百般磨难。如今,在新东方成为一家上市公司之后,俞敏洪最大的理想是办一所中国最好的私立大学。

在接受央视<人物新周刊>的采访时, 俞敏洪给自己的每个人生阶段考试都只打6分。他说,6分是及格分,如果没有及格,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发展,但自己的每个阶段又都不是那么平坦和顺利。

【名人故事】

从常熟师范到北大

前两次参加高考时,俞敏洪的英语成绩分别只有33分和55分,而那时他的目的也只是想到常熟师范学校去读个大专,就连这样的原望最后也没有达成。就在他几乎准备放弃时,县政俯办了一个补习班,请来一位曾经培养出北大学生的老师来给学生补习英语,俞敏洪由与成绩不够,因而落选。后来,他的母亲只道了这件事,居然找到从教育局到江阴一中的所有相关人员,最后求他们给自己儿子一个机会。俞敏洪记得特别清楚,~(母亲从城里回来的时候,刚好下大雨,从城里走到村里全是小路。母亲回来的时候浑身是泥,因为她摔在沟里好几次)。看到这个场景,俞敏洪产生了一种感觉,自己第三年是不可能不上大学的。

进了补习班之后,俞敏洪一改往日的自卑,被选为班长,并且努力而勤奋地学习。俞敏洪说~(当你觉得拼命是一种快乐的时候,你的学习成绩不太可能上不去。)后来,俞敏洪的高考总分和英语分数都超过了北大录取分数线。

从北大毕业后,俞敏洪留校当了老师,而且一干就是7年。在北大任教的那段时间,他身边的朋友和同学大多留学到美国或加拿大。虽然俞敏洪心里也有些落差,但却未流于表面。可是俞敏洪的妻子觉得被人落下了,便时常在他耳边唠叨。俞敏洪调倪道~(女人的温柔和男人的能力是完全成正比的。男人能力好了以后,女人一定温柔。男人能力差了以后,她就一定会变的强悍。所以我跟我老婆的关系经历了温柔的恋爱,强悍的婚姻,最后又变成了温柔的家庭。)他觉得,作为男人是应该努力一些。

俞敏洪也曾作过出国的努力,在三年半的时间内,有七八所大学给他寄来录取通知书,甚志有学校给他一个四分之三奖学金,但最终都因为经济的原因未果。后来,俞敏洪因为自己考过了托福和GRE,就参与了一所民办的讲课辅导,因而被学校严历批评`记过并在闭路电视上播放,成为校内的(知名人物)。由于在外面讲课拿到的工资比教书要多,俞敏洪决定离开北大。

拿命换来的新东方

若问起俞敏洪最喜欢什么?电线杆一定是其中的答案之一。当年新东方刚刚创建的时候,为了宣传,他常常在电线杆上贴招生广告,结果是被居委会大妈一个个抠掉。发现这个是不正当的渠道后,俞敏洪就带人去把自己贴的广告抠掉,居委会大妈看这个人挺实在,还帮着他们讲广告贴到广告栏里。

1993年的时候,俞敏洪的学生越来越多,结果其他的英语陪训机构的学生开始减少。每到老(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奖学金作文素材)俞在广告栏贴广告的时候,总有人在旁边等着撕新东方的广告,有一次甚至用刀将一名员工捅进了医院。俞敏洪只能去求助警察。当时大概来了六七位警察,他也不知道该讲什么,只有一杯接着一杯的喝酒,半小时不到,一斤多五粮液就喝了进去。结果,俞敏洪被送到了医院,差一点儿就没命了。

2

命换来的。)俞敏洪说。在民警与教育局的协调下,新东方终于在广告栏上有了自己的一快地方,还是最下面的不起眼的角落。

后来,俞敏洪开始做免费讲座,因为这种宣传方式与别人无法模仿,也不能阻绕。第一次讲座,他预计能来50人,就租了一个小学教室,结果来了500人。没办法,俞敏洪只能把学生叫到操场上,在黑暗中给学生讲了一个多小时。一段时间后,北京图书馆的那次讲座让俞敏洪难以忘怀。1993年的一个寒冷的冬天,俞敏洪租了北京图书馆的报告厅,结果拉了4000人。1200人进场后,外面的两千多名学生很愤怒,又是推门,又砸玻璃。整个紫竹院的几十个警察全部出动维持秩序,学生仍然不买帐,把警察推开继续推门。

在礼堂里面的俞敏洪决定亲自出去平息学生们的怒气,警察说你出来学生就会把你撕碎了。俞敏洪还是走出大门,里面交给同事代讲。他站在一个大垃圾桶上,只穿了一件衬衫,说大家安静一下,俞敏洪在外面讲了一个半小时,原本很愤怒的学生也被他的演讲吸引,有的学生把身上的大衣脱下给他穿。讲完后,派出所就把俞敏洪带走了,罪名是~(扰乱公共秩序)。

梦想打造中国最好的私立大学

到了1995年,俞敏洪已经能够有机会出国读书,但当时新东方的发展越来越好,他开始舍不得这个学校了。俞敏洪是一个喜欢和许多人在一起做事的人,便决定到美国和加拿大请他和大学同学回来一起做新东方。于是,俞敏洪就带着北京“个体户”的身份,来到了加拿大,结果最后被俞敏洪游说回来的只有三个人。

新东方发展起来后,因为父亲去世,俞敏洪觉得母亲在家里很孤单,便将她接到了北京。母亲到了北京没事可干,就常常到新东方来看看,久而久之就和新东方的人熟悉了,有时也会说这说那,别人也得听,时间一长,就有些干涉新东方的发展。俞敏洪是个孝子于是便跪下来求母亲别再干涉新东方的事情,这样母亲才慢慢退出。

有一段时间,由于俞敏洪的朋友学习的都是西方管理文化,而他却成长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于是他和朋友间产生了一些管理上的矛盾。2002年。新东方做出了一个决定,任何人的亲属不得在新东方任职。当时同事们还给了俞敏洪一个特权,因为他毕竟是新东方的创始人。可是极其重视感情的俞敏洪立即表态,将自己在新东方任职的姐父`老婆的姐父全部调出新东方。为此,他的母亲和老婆半年内没有理他。结果,俞敏洪通过了人情的考试,2个月内,新东方里面不再有任何人的亲属任职。

新东方上市之后,俞敏洪被称为<中国最有钱的老师>.尽管俞敏洪自称没有变化,但是和国外的资本家吃早餐,西装革履地去参加各种会议和讲座,自己的各种行动也成了公纵的焦点。俞敏洪过去的梦想一直是环球旅游,现在他的目标则是打造一所中国最好的私立大学。

俞敏洪的人生经历可以用流传在新东方里的一段话来诠释:世界上如此多的考试,很多考试我们必须参加,无可逃避,否则我们连进门的机会都没有。但光凭考试,没有踏踏实实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就算你进了门也看不到世界的精彩。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是,自己对自己的考试,如果我们战胜了自己的缺点和自卑,不管我们有没有参加考试,有没有拿到高分,有没有上大学或者出国,我们都会取得成功。

【简介】史玉柱,安徽怀远县人。1991年巨人高科技集团成立,注册资金 1.19亿元。并频频受到半数以上中央政治局委员以上级别中央领导的造访。1995年被列为《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第8位,是当年惟一高科技起家的企业家。

1997年,巨人集团出现经营危机,虽未破产,但名存实亡。2000年,史玉柱“从人间蒸发”两年后,又在媒体露面。据说他和原班底人马在上海及江浙创业,试图东山再起,做的是“脑白金”业务。2001年1月,新巨人在上海注册成立。 2004年11月,史玉柱成立征途公司,进入网络游戏产业。

他曾经是莘莘学子万分敬仰的创业天才,5年时间内跻身财富榜第8位;也曾是无数企业家引以为戒的失败典型,一夜之间负债2.5亿;而如今他又是一个著名的东山再起者,再次创业成为一个保健巨鳄、网游新锐,身家数十亿的资本家。史玉柱再次崛起的故事,突显出“执著与毅力”的魅力与价值。事业的跌宕起伏、世间的是非议论,唯有敢与苦难作伴的人,才能从跌倒的阴影中爬起来,迈向成功。

【名人故事】

史玉柱:我的下半辈子就靠网游了

“我的观点是,宁可错过100次机会,不瞎投一个项目。我一直反对多元化,我不会再开第三个东西,我的下半辈子就靠做网络游戏。我已经45岁了,摔完跤后这几年感觉自己的冲劲越来越小了。”

“我曾经是一个著名的失败者,我害怕失败,我经不住失败,所以只能把不失败的准备工作做好。”当年巨人大厦的失败让史玉柱刻骨铭心,也让其反思不断,《太平天国》是他后来最爱看的一本书,他想研究太平天国为何失败。

11月1日,对于史玉柱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就在这天他重新站在IT巅峰的梦想得以实现,当天晚上,巨人网络成功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市值高达42亿美元,成为中国最大的网游公司,也成为在美国发行规模最大的中国民营企业。

“能够再次成功最大的功劳是当年的那段失败经历。”当天晚上,他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一直有一个想法,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是失败之父。”

“失败之后可能有两种人:一种是精神上被打击得太狠了,一蹶不振;另外一种是失败了,但是,顽强的精神还在,只要精神还在,完全可以再爬起来。”史玉柱对《华夏时报》记者称,他属于后者。

1997年后的史玉柱变得做事谨慎,不盲目冒进,不盲目多元化。他称,“有人说我豪赌,恰恰相反,我是胆子最小的人。我投一个产业,有几个条件:首先判断它是否为朝阳产业;其次是我的人才储备够不够;还有资金是否够,目前的现金是否够;如果失败了是否还要添钱,如果要添钱我是否准备得足够多”。

事实上史玉柱切入网络游戏甚至也与其当年生意失败相关,2001年左右,借力脑白金,史玉柱得到喘息后其除了把大量时间投入工作,惟一的业余爱好是玩盛大的网络游戏,他表示,“在那里面大家彼此不分高低贵贱,没什么烦恼”。

成功者与普通人不同之处在于失意的休闲中也能捕捉到腾飞商机的存在,史玉柱就是这样,本来是为业余爱好的网游最终被其发展为后段人生的事业归宿。

2004年10月,盛大公司的一批研发人员走出来寻找投资并和一个台湾的投资方接触,而此时已经不满足于仅仅是网游玩家的史玉柱也一直想在此领域施展拳脚,立刻找到这个团队见面会谈之后,其重返IT的热情再度被点燃起来,于是投入2000万元网罗这批人才,开发《征途》游戏,正式进军网络游戏领域,并最终促成巨人网络上市。

他坦承,自己现在是个彻底的保守主义者,他给自己确定了3条投资原则:不熟悉行业不投、资金不充足不投、人才不够不投。

3

【简介】陈光标,男,1968年7月生。江苏泗洪人,祖籍安徽。1990年参加工作。工商管理硕士,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5?12汶川地震发生后,陈光标带领120名操作手和60台大型机械组成的救援队千里救灾,还向地震灾区捐赠款物过亿元。多年来他积极投身社会慈善事业,从事大量社会公益活动,截止09年6月3日,10年来向慈善事业捐款捐物累计突破8.1亿。2010年9月他在其公司网站上刊出了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一封信,称死后全捐50余亿人民币财产。

【名人故事】 1、背负苦难

陈光标出生于江苏泗洪县,那是一个以“穷困”闻名的地方。靠种地为生的父母生养了5个孩子,在陈光标两岁的时候,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因为家庭极度贫困,先后饿死,这给童年的陈光标带来了对饥锇的恐惧记忆,这种恐惧的记忆唤起了陈光标“靠自己改变命运,一定要脱贫致富”的想法。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陈光标10岁的时候已经开始了对创业致富的探索。那时,正在上小学的陈光标,利用中午放学时间,用两只小木桶从二三十米深的井中取水,再用小扁担挑到离家1公里的集镇上叫卖,“一分钱随便喝”,家乡许多人至今还记得当年陈光标挑着水桶沿街卖水的情形。当时,靠卖水一个中午放学的时间能挣个2-3毛钱,这大概相当于当时村里一个成年人半天的工钱了。童年的陈光标背负着生活的苦难,同时也背负着对未来的希望。

2、抗争命运

不甘于向贫穷低头的陈光标开始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向命运抗争,年少的他开始不断找寻致富的途径。十三岁暑假的时候,陈光标开始每天骑着自行车跑十几里路去卖冰棒。后来,陈光标又做起贩粮的买卖,从开始的骑自行车贩粮到用拖拉机贩粮;从一天赚个5、6元钱到一天能挣到300多元钱,陈光标在致富路上尝到了甜头,17岁那年暑假结束的时候,陈光标挣了两万元钱,成了全乡第一个“少年万元户”。陈光标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逐渐显现了经商的才干。

商海既有机会也有陷阱,心地善良的陈光标在经商过程中也曾被骗过。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光标认识了一个在车站旁的淮阴小商品市场做生意的温州人,两人决定在一起做棉鞋生意,那是陈光标第一次决定与人合伙做生意。当时,忠厚的陈光标先行支付了3万元的货款,可是等货发过来,才发现那些货全是伪劣产品,鞋底全是硬纸板糊的,晴天还看不出来,一到雨天鞋底就全烂了。这一次陈光标把辛苦几年挣来的钱全赔了进去,当时心疼得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这一次挫折并没有吓倒陈光标,几天之后,他又重新振作起来,从自己的老本行贩粮生意重新开始。没有本钱收粮,陈光标只能暂时赊欠着,而凭借着当年做生意留给乡亲的诚信形象,家乡的老百姓都愿意把粮食赊给他,“卖了再给钱,咱信得过你”。多年以后,当陈光标回想起这段往事时,总是眼含着泪水,他常说,正是乡亲们的信任和支持,才有了他今天的成就。

陈光标扭转了危机之后,又相继跑过客运运输、贩过花生,生意虽几起几落,但却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与失败磨炼了陈光标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正是这一点后来成就了陈光标,使他在以后的商战岁月中面对大潮翻涌都能从容应对。

在从商磨练的同时,陈光标并没有荒废他的学业,他做生意都是利用课余或是节假日的时间,他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自学习惯。1985年,陈光标考入南京中医药学院,毕业后,带着对家乡发展的热情,陈光标还是毅然回到了家乡创业。

1991年,22岁的陈光标离开家乡,再次踏上了到省城南京创业淘金的征程。可几个 月下来,陈光标并未找到创业的捷径,握着渐渐瘪下去的口袋,陈光标站在南京的街头,紧咬牙关,每天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不要放弃”,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舌头都咬破了,鲜血直流,陈光标暗暗发誓:“一定要成功,否则,死也要死在外头”。皇天不负有心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使陷入困境的陈光标重获生机,也由此掘得了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一次,陈光标来到药店闲逛,见一群人围着一个袖珍式的仪器在反复询问,他立即上前去看个究竟。原来,这是一个新近上市的耳穴疾病探测仪,把两个电极夹在耳朵上就能测出身体哪个部位有病。陈光标灵机一动,他想:这个疾病探测仪好是好,就是没有直观性,如果能让患者直观地看到探测结果,那一定会大受欢迎。决定了就要干。第二天,陈光标手里拿着随身仅有的3000元钱,请合肥中医药大学的专家和安徽师范大学物理系的专家提供指导,按照自己的想法给耳穴疾病探测仪做简单的改进,安装上显示器外壳,输入生理图像,患者只要手握仪器的两个电极就能在显示器上直观地看到自己身体哪个部位有疾病。这个被陈光标命名为“跨世纪家庭 CT”的新仪器,不但获得了国家专利,而且一上市就广受好评。就这样,一个原本简单的疾病探测仪,经过一番创新之后,立即身价倍增,从原来100多元的样机改装后卖到了8000多元。新仪器研制成功后,陈光标已经没什么钱了,那时正是八九月份,为了节省开支,陈光标花15元钱买了一个被子,一张细席,露宿在合肥街头,每天白天在路上用仪器为患者检测身体,晚上就睡在新街口安徽饭店旁的邮电局走廊上,清晨早早起来,花两角钱到原来老新百门前的公共厕所里用自来水洗脸、刷牙。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季,陈光标顶着烈日,冒着40度多的高温,在新街口路边为人检测身体,时间一长,皮都晒出泡来,但陈光标始终咬牙坚持着。当时,每检测一位患者收2元钱,一天可以收入200多元。2个月以后,陈光标已经挣到一万多元。不久,陈光标租了房子,开始生产销售“跨世纪家庭CT”,并在旁边的安徽做电视广告,打开了安徽市场,仅邻县五河一县就卖了一百多台。陈光标凭借着自己过人的智慧和艰苦卓绝的精神终于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3、汶川地震显中国首善本色 地震2小时就开始向灾区进发

“中国首善”率首支民间自发大型抗灾队伍抵达灾区

这次抗震救灾中,“中国首善”陈光标再出惊人之举:12日的强震发生仅两个小时后,他亲自率领由60辆挖掘机、吊车等大型工程机械组成的救灾队伍,浩浩荡荡开往四川抗震救灾!昨天下午,记者拨通他的手机,他正在北川中学现场指挥救援,这里有1000多名学生被埋。在时断时续的通话中,记者眼前浮现出紧张忙碌的救援现场:挖掘机的“轰隆隆”声、喇叭里急促的喊话声,还有令人揪心的遇难者遗体??

12日下午,陈光标获悉汶川强震后,马上作出决定:去现场救灾!当时他的公司正好有30辆工程车准备从南京江宁开往北京去做一个工程,这批车辆当即调整任务改去灾区;同时陈光标又将正在安徽施工的30辆工程车调配过来,60辆工程车每辆配两位操作人员,120多人的队伍合力向灾区进发!当陈光标下达出发命令时是下午4点半左右,离汶川灾情发生仅2个小时!

安徽、武汉??一路上车轮滚滚,昼夜前行。14日凌晨3点,车队到达第一站都江堰并立即投入救灾工作。“相对而言都江堰的灾情要稍好于北川和汶川。”温家宝总理要求务必在13日夜里12时前打通通往灾区震中的道路,这给陈光标的救援车队向震中推进提供了可能,都江堰、绵阳、北川、汶川??马不停蹄,并一路清理道路,不断用推土机、吊车将路上的大石块等障碍物推到旁边的山沟里。

成为救援现场的主力军

记者昨天下午第一次与陈光标连线成功时,他的声音不时被北川中学救灾现场的嘈杂声掩盖。此前几个小时,温家宝总理刚刚查看过北川中学的灾情。尽管陈光标和救援人员们早已掌握了这里的受灾人数和受灾情况,可眼前的悲惨场景还是让他们止不住地落泪!“到现在我们已经连续挖出了200多个孩子,只有几个是还活着的,楼板压在他们的腿上、腰上,孩子们头挨着头、脚挨着脚,青紫的脸肿得老大??”说到这里,陈光标感叹道,很多救援人员是一边流着泪一边工作的。

让陈光标特别欣慰的是,他带来的工程车在这里大显身手,“因为灾情严重,救援机械也很紧缺。楼层坍塌很复杂,战士再多,光靠人力也是不够的!我们做拆迁工程多年,有经验!”陈光标和他员工们拿出了看家本领,成为救援现场的主力军。

一路向灾民发放捐助款

4

昨天晚上7点左右,记者与陈光标再次连线,电话里他的声音稍微轻松了一些,“他们给我泡了碗方便面。”原来,从昨天早上开始他一点东西都没吃,他的员工们也是连续十多个小时没有停下来喝水吃饭了,两天来吃住也全都在车上。除了现场救援外,陈光标及其安徽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还给灾区捐款785万元。从合肥临出发前,他又随身带了200万元的现金支票,到成都后提出25万元,一路向灾民发放,100元、200元,“把钱用在刀刃上,只要灾民需要,我们就发!”到昨天下午,已经发了1万多人。

救灾震中汶川

“今天晚上10点,我们的救援车队还要赶往震中汶川。”陈光标告诉记者,一路上当地干部群众给了他们很多感激和支持,也让他们更有信心做好下一步的救援。北川当地有关部门专门派出了两位交警为他们领路,引导救援队向汶川开拔。

不久前,陈光标以1.81亿元的年度捐助被评为“中国首善”,并被授予“中国红十字勋章”。而在这次抗灾救援中,陈光标的救援队成为中国首支自发前往灾区抗震救灾的队伍,他本人则成为现场救灾的极少数民营企业家中的一位。

二〇〇八中国慈善排行榜榜首人物、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公司董事长陈光标(中),于地震发生当日就带着二十万元现金、二百万元支票、一百二十名人手和六十台工程机械,从江苏、安徽日夜兼程,几乎与军队同时抵达了灾区,成为自发抗灾抵达地震灾区的首支民间队伍。

陈光标几乎与军队同时抵达灾区,成为自发抗灾抵达地震灾区的首支民间队伍,其速度令军事专家都赞叹不已。此前,陈光标还委托中国扶贫基金会为灾区捐款六百五十万,向受灾群众发放清洁饮用水。

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此前的两天里,陈光标已在灾区干了两天。除了开山疏路,他还到处给灾民发钱。“带了25万块钱现金,遇到灾民就每人一百每人一百地发,都发光了。”而此行前带的支票,则都被捐给受灾区县的政府部门,用于重建孤儿院。“这些孤儿太可怜了!一夜之间就失去了所有亲人,自己好不容易活下来,没有吃没有穿??”说到这里,自称已经“麻木”的陈光标又哽咽了起来。陈光标指挥工程队,尽全力打通救援道路。

听说本报已经与合肥市红十字会联合发起为灾区孩子重建校园而募捐,无数热心读者也在为让废墟上再响起琅琅书声而慷慨解囊,陈光标激动了起来:“这太好了!我明天就赶赴汶川灾区,到时帮大家联系灾区教育部门,争取尽快重建学校!”

地震考验民营企业家身为民营企业家,陈光标有多重社会身份———江苏省红十字会副会长、江苏省慈善总会副会长、江苏省光彩事业基金会副会长等等,这在为他“中国首善”增色的同时,也让一些人对他捐款的来源产生了多种揣测。对此陈光标坦言:“我的所有捐款都是我个人企业的经营所得,从来不动用慈善机构里的一分钱!这是原则,做不到还是中国首善吗?来,踏着我的肩上去。”

陈光标更认同的一个身份,还是民营企业家。“地震发生了,党和人民对民营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的考验时刻已经到了。我希望有更多人行动起来,灾民们后面的困难还很多。要吃饭、要饮水、要医疗、要防止瘟疫,还要重建家园??我们不能把这一切责任都推给政府!”

据悉,陈光标先生以其多年来积极投身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善举,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包括此次获得的“中国红十字勋章”,陈光标先生囊括了“中华慈善奖”、“中国光彩事业奖章”、“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中华慈善人物”、“全国十大慈善家”、“中国首善”等国家级慈善奖项,实现了慈善事业国家级奖项的“大满贯”,成为中国慈善事业中的耀眼明星,为推动我国慈善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