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写作手法

篇一:陋室铭练习总结含答案

t">一、本文体裁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称述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借助陋室说理,突出主人品德高尚。本文的韵脚是:名、灵、馨、琴、经、形、亭 韵母是:ing

三、本文

陋室铭写作手法

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被白居易称为“诗豪”。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四、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惟吾德馨(xīn) 苔 (tái)痕 鸿儒(rú) 案牍(dú)

五、解释下列加点字

有仙则名(出名)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只)(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

草色入帘青(映入)谈笑有鸿儒(大)(读书人)往来无白丁(没有学问的人)可以调素琴(调弄)........

(未加装饰的)阅金经(阅览)(佛经)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等弦乐和萧管等管乐,此处指奏乐的.....

声音)无案牍之劳形(公文、文书)(使身心劳累)南阳诸葛庐(草庐) ...

六、成语和名句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现在常用来赞美客观条件并不优越而主观因素好的一些事物。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现在常用来形容居住环境的幽雅,生活安适。

七、对联: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居有仙之山德馨,临有龙之水志远

八、填空:

①文章主旨: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②《陋室铭》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德馨”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陋室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作者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运用类比,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④刘禹锡以因仙、龙成名的山、水来比自己德馨而不陋的陋室,用陋室内外的情景,衬托自己的德馨,而自比古贤,表现出自己安贫乐道的崇高情怀。

⑤文中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九、全文分三层。

①开头到“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居“陋室” 的人品德高尚。

②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 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③从“南阳诸葛庐”到最后,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

十、用原文语句回答:

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表明陋室主人品行高尚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5)、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6)、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7)、描写陋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8)、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中运用对偶修辞的一句话: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1)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惟吾德馨

12)陋室主人居室内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3)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4)从反面虚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5)从正面描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6)文中写室内景物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

17)、文中写室外景物的句子是:草色入帘青

十一、本文运用的修辞方法为: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比喻、比兴、类比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拟人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对偶

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

⑤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

十二、问答题。

⑴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⑵文章开头以山水起笔,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答:用山水作衬托引出“陋室不陋”。这样开头,不落俗套,引人入胜。起到了创造意境,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⑶"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答: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⑷你认为能统领全篇大意的句子是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3分)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理由:本文作者要说的是“陋室不陋”,而不陋的原因则是室主人的品德高尚,所以是这个句子

⑸本文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答: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进行描写的。陋室特征:雅。

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答: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⑺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答: 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⑻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答: 鸿儒 ,无白丁(雅)

⑼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答: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⑽作者是怎样写“陋室不陋”的?

答:居室环境—清幽雅致 交往人物—高雅脱俗 日常生活—清雅安适

⑾“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答: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的。表现了室主人清雅安适的情感。

⑿作者既说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俚语扰耳俗务缠身。(意思对即可)

⒀、对于陋室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上下文联系)

答:对陋室的描写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语“何陋之有”张本。

⒁、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⒃、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再次有力的点明主题,同时说明了作者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 ⒄、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答: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⒅、作者明明是在称赞他自己的“陋室”的,为什么又要在文中提到“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呢?

答: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人的情趣与品质

⒆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答: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⒇首尾句有何关系?

答: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21)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答: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22)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是一位有着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的名士。

(23)写交往人物、写室中生活都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试具体说明。

答:交往人物:实写:谈笑有鸿儒虚写:往来无白丁.

室中生活: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4)本文写法新颖别致,采用了反向立意的写法,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这种写法将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由室及人,又因人及室,扣住“陋室”的同时,将笔墨引向室主人,通过描写,表现“惟吾德馨”,以此说明“陋室不陋”充分突出主旨

(25)本文是一篇骈文,多用对偶句,请你根据对本文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表达你对本文的看法。

答:人雅无须室大;品正不在官高

(26)找出本文你最喜欢的骈句。

答: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十三、拓展延伸发挥题:

①请写出你的居室(无论你是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你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答:开放题,不设答案。

②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答:这是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典型。 这种道德情操是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都应重视并学习的,这样我们才能在物质上,在精神上统一的提高,完善的发展。

③作者持有怎样的生活态度?你是否赞赏这种生活态度?

答: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赞同。(再谈一些理由)。

④文中描写的陋室环境清静淡雅,你喜欢这样的居室环境吗,为什么?

答:(提示:喜欢,可从此环境对人思想品质身心健康有利来谈。)

⑤本文作者所结交的朋友都是“鸿儒”,你喜欢交什么样的朋友,为什么?

答:(提示:正直、善良、上进等,对自己的成长有利。)

⑥生活中侧重追求精神,还是物质,或是二者并存,古往今来,都被人们所争议,你认为本文作者追求的是哪方面的?你是否与他的观点一致?

答:(作者追求精神,一致)。

⑦你认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陋室”的“陋”还是“不陋”?请说说你的理由。“陋”或“不陋”答案都应鼓励(因为题目是“你认为”但要提醒注意作者认为“不陋”)

⑧仿写《陋室铭》:

《男生铭》:“生不在忧,有钱则灵;分不在高,六十则行。斯是陋室,衬校德行。道理空洞洞,混淆乱乾坤。谈笑有蚊声,往来无女生。可以赤条条,阅金庸。无阳光之惠顾,实有损吾身心。南阳猪歌庐,西蜀鸡瘟亭。逢人云:救吾男生。”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善于抄作业,猎奇闻。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网站铭》:网站不大,概念先行。人气不旺,广告则灵。斯是陋网,烧钱即名。上拿死大颗,向股民取金。谈笑有网络,牛皮皆精英。可以引疯投,骗人心。无故习之约束,有热情之网民。新浪的新闻,搜狐的引擎。文厨曰:何陋之有?

篇二:《陋室铭》练习题及答案

主旨句(点题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全文点睛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3、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6、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8、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1、本文中心思想:

12、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类比的手法,

13、、本文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环境

1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对偶

1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16、作者既说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17、对于陋室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上下文联系)

18、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19、“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20、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21、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22、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拓展题:

1、请写出你的居室(无论你是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你

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2、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3、作者持有怎样的生活态度?你是否赞赏这种生活态度?

4、文中描写的陋室环境清静淡雅,你喜欢这样的居室环境吗,为什么?

5、本文作者所结交的朋友都是“鸿儒”,你喜欢交什么样的朋友,为什么?

6、生活中侧重追求精神,还是物质,或是二者并存,古往今来,都被人们所争议,你认为本文作者追求的是哪方面的?你是否与他的观点一致?

11、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节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2、答: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13、答: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进行描写的。陋室特征:雅。

14、答: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15、答: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16、答:不矛盾。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俚语扰耳俗务缠身。

17、答:对陋室的描写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语“何陋之有”张本。

18、答: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19、答: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20、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这笔,引用孔子的论证“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

21、答: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22、答: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拓展题:

1、略 2、答:这是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典型。 这种道德情操是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都应重视并学习的,这样我们才能在物质上,在精神上统 一的提高,完善的发展。

3、答: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赞同。(再谈一些理由)。

篇三:22.《陋室铭》知识点归纳

.主题:《陋室铭》通过对所居住的“陋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

道的情趣。

二.作品作者简介:作者:刘禹锡,唐代著名诗人,字梦得。选自《全唐文》。

三.题目解释: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四.重点字词解释

(1)在:在乎、在于,动词。

(2)名:名词作动词,著名。

(3)灵:名词作动词,灵异,神奇,也有灵气的意思。

(4)斯:指示代词,这。是: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

(5)惟:只有,只要,唯独。

(6)惟吾德馨: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觉得有什么简陋的了)。德馨:品德高尚。馨(xīn):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惟:只。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7〕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到。入:映入。

(8)鸿儒:即大儒,学识渊博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9)白丁:原指没有官职的人,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10)调(tiáo)素琴:调,弹奏;素琴,没有任何装饰的琴。

(11)金经:泛指佛经。

(12)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这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3)乱耳:扰乱耳朵。乱,扰乱。

(14)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15)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16)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全句意为“有何陋”。

五.文末提出“何陋之有”,即陋室不陋,请说明理由:

人品高尚(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景色宜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幽雅、恬静)

来人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六.写作特色

(1)托物言志的写法

(2)反向立意的构思

(3)对仗工整,押韵

(4)采用类比的手法,让文章更生动

(5)立意新颖,不落俗套

(6)用典,引用名人语录。(增强了文章说理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7)山水起兴

七、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押的韵是:ing

八.古今异义:

在:古义(在乎,动词)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

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芳香)

调:古义(调弄)今义(调动)

形:古义(身体)今义(形状)

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变得有名。有龙则灵,形容词作动词,变成灵异的水。苔痕上阶绿,上,名词作动词,长到。绿,名词作动词,变绿。

无丝竹之乱耳,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九.一词多义:

1.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不译:无丝竹之乱耳 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

2.往来:

①表示交往的人:往来无白丁 ②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3.是:

①判断词,是:斯是陋室 ②这个、那个:当是时(《口技》)

4.名:

①著名:有仙则名 ②名词作动词: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十.内容理解

⒈表现陋室环境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⒉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⒊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子:调素琴,阅金经。⒋提挈全文大意的词:德馨。

⒌拿"陋室"与古代贤人“名人”相类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⒍点明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⒎本文开头起兴,以虚衬实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⒏本文写法:托物言志⒐作者情感: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⒑本文对偶句: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③、调

素琴,阅金经。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⑤无丝竹之乱耳,无案

牍之劳形。

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3、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

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4、《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15、《陋室铭》一文中,作者在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

情趣。提到古代贤士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6、《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十一、选择简答题。

1、、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从中可以看出士人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多少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清高独傲的思想倾向。

3、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要求:内容上扣住“交朋友”的话题,从正、反面谈皆可,要结合文段内容;语言表达清楚流畅。例一:我认为对象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好的影响而不断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就如商一定会在贤于自己的朋友的影响下成长一样。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4.作者提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用意:

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诸葛亮与杨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 5、文章写“孔子云:何陋之有?”的目的是什么?

此处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前文“惟吾德馨”遥相呼应。证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突出表明了作者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

6、 文章开头的手法及作用? 文章开头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托“德”,以“名”、“灵”衬托“馨”,暗示陋室不陋。陋室因主人的“德馨”而“馨”,这是陋室生辉的光点所在。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7、作者从哪几方面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用何手法?有何作用? 描写陋室的环境优美,烘托陋室不陋;写室中往来人物不俗,来衬托陋室不陋;写主人生活情趣高雅,衬托陋室不陋。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论据。

22.爱莲说知识点归纳

一、 文学常识 ⑴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理学家。谥号“元公”,有《太极图说》、《通书》、《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他被公认为理学的重要创始人,他提出的“太极”和“无极”等哲学范畴和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⑵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来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⑶骈句,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骈句和排比句以外,统称散句。 ⑷《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

⑸《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以菊花正衬,以牡丹作为莲的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菊比喻隐逸者;牡丹比喻 富贵者;莲比喻君子。 ⑹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坚贞节操思想感情。

二、重点字词读音注音 甚蕃(fán) 淤泥(y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màn) 亵玩(xia) 隐逸(yì) 颐(yí) 噫

(yī)

三、解释重点实词

蕃 (多) 陶渊明独爱菊 (惟独) 世人盛爱牡丹(非常)

余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沾染污秽)

濯(洗涤)清涟(清水)而不妖 (美丽而不端庄)

不蔓(生枝蔓)不枝( 长枝节) 香远益(更加)清( 清香)

亭亭(耸立的样子)净植( 立)可远观而不可亵 (亲近而不庄重)玩焉(助词)

余(我)谓(认为)菊花之君子(品德高尚的人)者也 陶后鲜(少)有闻宜(应当)乎众(多)矣

四、成语与名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从污泥中生出来,却不沾染污泥。比喻在污泥的环境里能保持纯洁,不

受影响。

②不蔓不枝: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五、写作手法:

一是巧用比喻,把菊花比为“隐士”,把牡丹比作“富贵人”,把莲花比喻成“君子”。 二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全文三次用菊花、牡丹衬托莲花。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表现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慨叹世上没有几个人和自己的爱好相同。

六、结合文意,自拟对联

⑴周氏爱莲比君子 陶公喜菊胜群芳 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七、课文内容。

⑴ 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中通外直”——

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廉行,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⑵ 文写作顺序是先总后分,含蓄地说明,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体现。 ⑶ 者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各方面,赋予莲花以美好的品格。

⑷晋陶渊明独爱菊,结合所学,写出一句其描写菊花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曾学过《桃花源记》

⑸文中重在使用衬托的手法:众多可爱的花是一般衬托,菊和牡丹是重点衬托,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

⑹作者以莲花自况,表现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婉曲的批判了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

⑺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盛爱牡丹”一句照应,“宜乎众矣”的“众”和“独”一词形成反照应。 ⑻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对偶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⑼本文的线索是以“爱莲”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⑽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

⑾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⑿第二段文字从句子的用途看,采用了陈述句、反问句、疑问句。从修辞手法看,采用了排比、反问、比喻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