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县定点包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县经济工作会议讲话

抓住重点??? 明确任务 努力开创我县定点扶贫工作新局面 ——在全县定点包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今天召开全县定点包扶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历届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我县2011年定点包扶工作,安排部署我县2012年的定点包扶工作。也是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组织发动全县干部群众积极响应省委、市委号召,在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的基础上实施新一轮定点包扶工作的重要会议。下面,我就去年的定点包扶工作作一简要回顾,并就如何做好今年的工作讲几点意见。

? 2011年定点包扶工作简要回顾 ?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县定点扶贫工作进入新阶段的关键之年。我县单位定点包扶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下乡办的大力支持、指导和各级工作队的紧密配合下,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开展干部下乡住村和包村增收活动为契机,着力在提升干部素质、转变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关系、为民排忧解难、推动转型跨越上下功夫,积极引导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为“三农”问题谏言献策,以“村级班子建设为主线、基础设施改造为重点、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心、发展村域经济为目标”的工作思路,有力地推动了我县定点扶贫工作,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使我县的定点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围绕下乡住村确保定点扶贫工作取得新进步 按照省委办公厅和市委办公厅《关于推进干部下乡住村开展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的通知》,我县在今年的定点扶贫工作中,把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和包村增收活动贯穿于始终,这两项活动的深入开展为完成今年的定点扶贫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领导干部下乡住村活动开展情况 开展干部下乡住村活动是转变作风、历练干部、提高素质的一项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是联系和服务基层群众、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在全省开展干部下乡住村“六个一”活动动员部署以来,我县雷厉风行,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市委会议精神,立足县情实际,紧紧围绕“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干部变作风、群众得实惠 ”的目标,以转变工作作风、服务基层群众为切入点,积极破解难题,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强化督查、狠抓落实。首先成立了领导组,制定了《干部下乡住村活动的实施方案》。在县直99个单位中开展了“抽千人、进万户、解百题”大调研活动,县直各单位的包扶点也就是干部下乡住村开展“六个一”活动的联系点,县四套班子领导带头,深入农村、农户,吃农家饭,察民情、访民事,心系群众办实事。特别是书记先后6次深入到包扶点调研,在下乡住村期间,书记在包扶点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走访了贫困户和老党员,详细了解了新城村的发展情况,先后为村希望小学落实了6万元的操场硬化资金和50万元的大棚过冬购买棉被资金,受到当地群众的一致好评。截至目前,我县干部下乡住村活动中,共组织开展基层组织活动417次,组织开展大谈论203次,制定发展规划99个,新上大小项目共计251个,帮助农村解决实际问题472项,形成调研报告128个。把我县的干部下乡住村活动搞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有力地推动了我县的定点扶贫工作。

(二)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开展情况 开展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是为进一步促进下乡住村活动的深入开展,帮助困难群众增收,推动全县转型跨越发展的目标实现,确保“十二五”期末,实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翻番。我县积极响应省委、市委的号召,在全县开展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县委下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干部下乡住村开展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的通知》,对我县的29名县处级领导、99个单位主要领导、11个乡镇党政负责人的包村增收活动进行了安排。县领导率先垂范,带头深入一线,针对贫困村的致贫原因,研究对策,新上、大上一批确保农民增收的致富项目。县长在包扶点下乡住村后,了解到贫困村致贫的主要原因还是传统种植,靠天吃饭;
如何让群众尽快富起来已成为当前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县长多次深入农户问计于民,奔波在田间地头研究论证项目的可行性,结合村情民意,为贫困村发展优种核桃200亩,争取50万元资金建成1500 ㎡养殖圈舍,可养牛2000余只,仅此一项将每年为全村增收30万元。各帮扶单位也是倾心尽力,出谋划策,积极为帮扶村争取资金、落实项目。全年直接投入帮扶资金4120万元,其中:物资折款约571万元、单位直接投入资金1232万元、从其他单位争取资金2317万元;
帮助上项目131个;
举办培训班23期,培训3300人次,组织劳务输出3860余人。

二、充分发挥优势确保定点扶贫工作取得新成绩 在县直单位的高度重视和全力帮扶下,在乡村两级的配合支持下,县委工作队深入农村、农户,加班、加点勤奋工作,完成了计划内的各项任务。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进步,起到了“扶好一个村、辐射一个乡、影响一大片”的示范作用。通过一年的定点扶贫,贫困村实现了 “三个明显转变”、“三个明显提高”、“三个明显改善”、“三个明显加强”。

(一)实现了“三个明显转变”。一是干部与群众的关系发生明显转变。全县领导干部下乡住村后,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坐在老百姓炕上“拉家常”,使广大党员干部感受了生活,贴近了百姓,了解了民情,帮助村民解决了实际困难和问题,以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干群关系更加紧密。二是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发生明显转变。领导干部在下乡住村期间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工作,换便装,穿布鞋,亲身体验了农民的生活,农村的落后,特别是贫困群众的困难;
下乡住村干部以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勤政为民的实际行动,提高了自身的素质,积累了宝贵的基层工作经验,树立了良好的机关干部形象。三是农村不稳定因素发生明显转变。下乡住村干部把服务群众、促进和谐作为工作重点,充分发挥“信访接待站”的作用,协助村“两委”构建信访网络,疏通信访渠道,积极化解农村各类矛盾。活动开展以来,下乡干部解决群众提出的有关政策、法律等方面咨询275个,提供致富信息108条,调处矛盾纠纷39起,上访事件7起,督促落实群众提出的田间道路维修、转移农村劳动力、学校安全隐患等问题77个,一大批事关群众贴身利益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有效制止了一批上访事件的发生,确保了一方稳定。

(二)实现了“三个明显提高”。一是村民人均收入明显提高。贫困村村民人均收入由2010年的1015元增加到今年的1206元,优种推广面积达到1.3万亩,人均粮食产量由去年的589公斤增加到602公斤。二是村级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明显提高。在下乡扶贫工做中,共调整村支部1个,村委会2个,调整后的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带领村民奔小康”的能力明显提高,干部群众心清气正、和谐共事,村党支部真正成为群众的“领头雁”。三是村域经济发展后劲明显提高。在工作队的帮扶下,水果玉米基地和加工厂的建成,育苗产业的扩大,养猪、养羊、养鸡、养牛大户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发展,使村域经济发展后劲非常喜人。

(三)实现了“三个明显改善”。一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通过打井、修渠、铺路、建校等新上的一批项目,使贫困村的农田水利、通村公路、农电低改、人畜饮水、维修学校、村级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二是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新打井13眼,维修旧井11眼,解决了3个村2700多人的吃水难问题,新修通村公路520公里,改建校舍9所,对15个村进行了农电改造。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用电难、农田灌溉难等问题得到全面解决。三是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村内环境污染得到了全面治理,新建了垃圾池,改造了厕所,安装了路灯,绿化了村道河堤,种植了花草树木,荒山种植了经济作物或进行了绿化造林。使部分贫困村的山绿了、水清了、路通了、业兴了,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四)实现了“三个明显加强”。一是科教兴村工作明显加强。广泛开展村民道德、文化、法律教育和科技致富培训,组织开展捐学助学活动,村民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加强。举办了农技、法律、创业等培训23期,培训人数达到3300多人。二是劳务输出明显加强。各帮扶单位把劳务输出作为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的一项长期性重要工作来抓,不断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创新劳务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拓宽劳务输出渠道,积极推动劳务输出由劳动力型向技能型、由零散型向组织型、由季节性型向长期型转变,使外出打工人员增加到3860人,劳务创收近亿元。三是农村文化建设明显加强。农家书屋的建成,远程教育信息的覆盖,农村文艺团队的组建,逐渐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了民众的凝聚力和创造力,进一步促进农村文明,构建和谐社会。

三、多项措施并举确保定点扶贫工作迈出新步伐 (一)注重健全制度,严格奖励惩罚。一是建立到岗考勤制度。印制了《干部下乡住村日记薄》,分别发放到每一个住村联系点,由村干部保管,下乡住村干部到村后,要如实填写每天的住村日记,由村干部和本人签字,以此作为是否住村的考勤依据。二是建立了工作日记制度。干部下乡住村开展“六个一”活动以来,要求每位下乡干部必须逐日记录,要分工作计划、当日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次日打算、工作感受等几方面做好记录,工作日记要定期向所住村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展示,保证记录的真实性。

三是建立了工作例会制度。县委、县政府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听取各单位领导下乡住村活动的工作汇报,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安排阶段性工作任务。年终,将干部下乡住村活动作为干部平时考核和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作为单位年终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注重调查研究,科学制定规划。一是掌握村情实际。工作队深入村组农户、深入田间地头,每个工作队员走访村民不少于10户,与村民拉家常、交朋友,摸清基本情况,找准贫困根源,制定合理的扶贫计划。二是广泛征集民意。通过反复走访、座谈交流、实地查看、会议讨论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征集民意,了解村民所思、所想、所盼。从而为今后的长远发展做好规划。三是科学制定规划。先后10多次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到村实地调研、现场论证、出谋划策,在广泛听取技术人员的论证意见后,结合村情民意,科学制订定点扶贫工作规划。

(三)注重班子建设,夯实组织基础。一是配齐配强村级班子。工作队按照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优化村两委班子结构、有利于带领党员群众致富、有利于发挥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对个别贫困村“两委”班子进行了调整,选拨了一批年富力强的带头人,并配齐了 “两委”成员。二是抓干部能力提高。先后多次带领村干部和党员到发展较好的乡村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多次召开党员和群众代表参加的民主评议党员干部会议,制定了村干部目标管理办法。三是抓党员队伍建设。扎实开展了“创先争优”活动,为解决班子后继乏人的问题,大力实施了“三培”工程,即:“把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能人、把党员能人培养成带头人”,发展了21名预备党员, 培养了45名入党积极分子。

(四)注重项目建设,改善民生环境。一是硬化村道街巷。在工作队的帮扶下,解决了78个贫困村“村村通路、家家硬化”的出路难问题。公路段为包扶村投资1.1万元购置水泥,硬化了街巷;
物资公司为包扶村资助7吨水泥,完成通村道路硬化,方便了群众出行。二是美化绿化了村庄。电力、林业、交通、城建等部门发挥各自单位的优势,为包扶村安装了120盏路灯、栽植了200棵风景树、修建了43个垃圾池,修建花池、影壁13个,制作了党务村务公开栏和各种宣传栏61个。三是大兴水利建设。县委工作队把兴**利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一环,积极争取资金,加大投入,在全县掀起了新一轮水利工程建设热潮,显著提高了城乡防灾减灾能力,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水利局投资10万元,为包扶村打井配套,铺设暗管,改善水浇地280亩;
发改局为包扶村投资10万元,打深井一眼,扩大水浇地300多亩。

四是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建**全饮水蓄水池2个及6500米配套管道设施,为贫困村农户安装了变电器材、电线杆和电源线路,实现了家家户户通电、通水、通路。地税局为包扶村投资40万元,新**塔一座,铺设自来水管道,实现了自来水入户工程;
工商联投资3万元,帮助包扶村打井一眼,解决了人畜饮水工程。五是改善办学条件。对9所学校进行彻底的维修改造,安装了铝合**窗,教室和教学楼进行了装修和亮化,新修了围墙、硬化了操场、改造了食堂和厕所,购置了教学体育用具。六是兴建村级活动场所。新建9个村级活动场所、12个农村卫生所,并建起了老年活动场所、党员远程教育室等,购置了办公用品、远程教育及医疗器械、图书资料等设施。林业局为包扶点筹资8万元,建成集文化、医疗为一体的活动室,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方便了群众就医。

(五)注重产业调整,实现人均增收。一是发展经济作物。工作队积极发动村民种植水果玉米、优种西瓜、辣椒等13000多亩。采取“能人+农户+集体”的办法,创办了3个农业合作社。新建了65个蔬菜大棚;
完成了水果玉米加工厂和葡萄园基地水、路、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财政局资助包扶村建起蔬菜大棚10座,改变了村民的传统种植,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扶持养殖大户。一方面新建了养殖场,建成养鸡、牛、羊、鹿、貂等养殖场13处;
另一方面改变了村民传统的喂猪养鸡习惯,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养猪、养羊、养牛等大户210户。扶贫办投资40万元,为包扶村新建肉鸡养殖场,并打井配套设施,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三是发展林果经济。干鲜果的发展,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今年发展仁用杏800亩,核桃4150亩,苹果、梨等鲜果300多亩。中小企业局根据包扶村依山傍水的特殊地理环境,大力扶持发展核桃经济林1750亩,盛果期将每年为全村增加300多万元。

(六)注重科教兴村,营造和谐环境。一是抓村民教育。为提高村民素质,把村民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共向村民赠送7000多套科技致富教材。农委为包扶村送去科技致富材料1600余份,积极引导村民利用科技致富。二是进行科技培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多次组织村两委干部、党员外出学习取经,举办了4期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养殖种植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畜牧局、科技局针对包扶村村民缺少种植养殖技术,邀请了种植养殖方面的专家,开展了8起培训,发放科技资料1200多份,书籍200余册,为农民致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三是开展捐资助学。针对部分贫困学生,积极争取多方支持,为贫困学生解决学费和生活费4万余元,争取教学用具6000余元。工商局资助了包扶村30名贫困学生;
国税局为贫困村小学生购置了100本新华字典;
妇联在开展“关爱女孩”活动中,发动党员干部捐款1000元资助包扶村4名贫困女孩上学。

(七)注重舆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一是急时召开会议。县委、县政府在年初就召开了机关干部下乡住村活动会议,县委书记亲自动员,组织部长、纪检书记分别就工作任务、工作纪律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对下乡住村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使广大党员干部认清了形势,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任务,掌握了方法。二是新闻媒体跟踪报道。县电视台、新闻办就干部下乡住村、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及时跟踪报道,对干部群众进行专访,宣传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典型案例、先进事迹、特色做法、取得成效,营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三是出版下乡简报。我办全年共出版《下乡简报》22期,简报上到省市下乡办,下至工作队员,使定点帮扶单位领导能及时掌握情况,便于相互间工作交流,促进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

在2011年的定点扶贫工作中,全县各定点包扶单位全心全意,尽职尽责,涌现出了一批心系贫困乡村、致力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先进集体,为全县定点扶贫工作做出了榜样。各定点包扶单位要以这些优秀单位为榜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为贫困地区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同志们,过去一年我县定点包扶工作取得的新进步、新成就,得益于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下乡领导组成员的通力协作,得益于各帮扶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得益于社会各届的关心支持,得益于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得益于县委工作队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借此机会,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在座的同志和长期战斗在一线的同志们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我县扶贫工作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成绩的发扬还需努力,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全县的定点包扶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县农业生态脆弱,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加上自然灾害频繁,脱贫难度较大,彻底解决温饱的人口很容易返贫;
二是农村贫困面依然很大,贫困人口还很多,离国家提出的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三是群众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不足;
四是由于县财力有限,各单位经费紧张,定点帮扶的投入力度与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
五是几年的定点包扶,连续作战,个别单位有畏难厌战情绪;
六是特大干旱和冰雹等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给农民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部分贫困群众因灾返贫,等等。由此看来,我县定点包扶工作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任务还非常艰巨,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和困难,我们将一定要认真加以研究,逐步克服和解决。这是贫困地区人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县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一定要站在和谐执政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做好定点包扶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为加快我县新农村建设步伐、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良好的条件。

? 2012年定点包扶工作 ?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也是落实“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因此,做好2012年的定点包扶工作,事关全局,事关长远,意义十分重大。

一、指导思想 2012年我县定点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继续深入开展干部下乡住村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以开发优势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素质、巩固基层组织为重点,以脱贫致富为目的,突出重点,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我县定点包扶工作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2012年全县定点包扶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凝聚各方力量,完成省、市下达的解决农村贫困人口基本脱贫的各项指标,全面完成今年启动实施的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开展科技、知识培训50场,培训4000人;
转移贫困劳动力1200人;
大力发展特色、高效产业,增加农民收入;重点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农田灌溉和旱地浇灌配套工程;
返贫率控制在10%以下,贫困村人均纯收入在去年的基础上在增长20%。使我县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贫困现象进一步缓解,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要全面完成这些既定目标任务,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重点抓好“四项工程”,致力促进贫困村经济持续发展和贫困群众稳定增收。2012年,我县定点扶贫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因势利导,乘势而上,全面推进定点扶贫工作。从有利条件看,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加大对农业生产支持、对农村基础投入的同时,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中央财政安排多项政策直接帮助贫困群体。例如在农村全面推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助农民建设蔬菜大棚和养殖小区等等。这些措施对于缓解我县农村贫困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根据新形势下定点扶贫的方针政策,结合我县实际,我们重点要抓好以下四项工程:一是连片开发、整村推进工程。要对这次省扶贫办认定的整村推进重点村和县委县政府安排的重点扶贫村统一规划,从政策、科学、投入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实施方案,坚持整村推进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促进这些村的整体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群众脱贫致富, 实现 “扶一村、亮一村、富一村、带动一片”的目标。二是扶智培训、自主发展工程。要不断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综合素质,增强贫困村民的劳务输出能力和贫困户参与产业定点扶贫的能力,大力提高贫困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要选择几项增产增收、群众欢迎、容易掌握的实用技术,加以大力推广。要切实搞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让贫困村群众在学到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致富技术,每个青壮年农民要掌握1-2门致富技术。要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瞄准对象,在对贫困群众建档立卡的基础上,确保培训经费用于贫困农户劳动力;提高培训质量,提高参训人员获得稳定就业机会的能力。并实行跟踪管理,做到通过培训取得就业资格证书、输出到定单协议单位、获得一份较为稳定的职业、带动全家实现脱贫,确保扶贫培训的成效。三是建支柱产业、促农民增收工程。要引导和帮助贫困村农民从实际出发,按照 “整治耕地、开发山地、建设基础”的发展思路,做到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药则药、宜牧则牧。坚持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论证为前提,以本地资源为基础,把能直接解决群众温饱,增加农民收入的种养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开发的重点,走符合我县实际,具有本地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同时,要以种植带动养殖,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放手发展一批种养大户,逐步开发建设一批投入少、成本低、规模大、效益好的种养业基地,并进一步抓好农产品的加工,开发特色产品,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四是因户制宜、重点帮扶工程。在建档立卡工作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贫困人口逐户落实帮扶措施:对五保户实行财政供养;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和负担过重的贫困家庭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因灾因病造成的短期贫困,一方面给以必要的救济救助,一方面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社会服务提高抗灾防病能力;对大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开发式扶贫提高发展能力。不论是哪种情况,都要做到落实帮扶人员、落实帮扶项目、落实帮扶资金、落实脱贫时间。

(二)紧紧围绕“三通一室工程”,加快扶贫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基础设施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公共事业发展滞后,不少地方饮水、用电、出行等基本需要难以满足,这是制约经济发展、形成贫困顽疾、导致返贫率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贫困村、让广大贫困农民过上富裕文明新生活的基础性工作,更是定点包扶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内容。一是大力建设通村公路。要抓住国家实施“通达”、“畅通”等工程机遇,相互配合,加快新农村、贫困村的公路建设,促进通乡镇公路油路化、通村公路水泥化目标的早日实现;
充分发挥农村群众及社会力量,坚持“国家投一点、地方筹一点、群众自愿出一点”的多元化筹资机制,把贫困村的主要公路硬化,彻地解决群众出路难问题。二是大力建设通水工程。不仅要实现自来水入户,而且要变旱为水,提高土地的开发利用。三是大力建设通电话、电视工程。贫困村庄大多地处偏远山区,通电视和电话村还很少,这就需要我们积极争取资金,帮助贫困村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新信息,拓宽视野,多渠道增收。四是大力建设活动室工程。要加强农村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和文体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

(三)着力培养“四个能力”,切实加强贫困村级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关键。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村支两委、党员干部的教育,组织他们学习政治理论、实用技术、政策法规、市场经济知识,重点要培养“四个能力”:一是提高科学发展,富民强村的能力。要引导村干部和党员牢固树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观念,抓住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致力于增强发展后劲。要坚持标准,严格程序,重点吸收一批文化水平高、致富能力强、群众基础好、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的经济能人、致富能手或优秀青年入党,每个整村推进重点村和建设扶贫村要把发展1-2名35岁以下的年轻党员作为一项硬任务来完成。二是提高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能力。政策和法律,是村干部和党员建业兴村、律己为民之法宝,要认真组织村干部和党员学习并掌握党的农村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按政策依法办事,以政策和法律宣传群众,引导群众。同时,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村党组织工作、学习、生活、活动等一系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进一步规范民主决策机制,保障农民群众的决策权;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农民群众的监督权。三是提高化解矛盾,促进和谐的能力。要引导贫困村的干部和党员认真学习构建和谐农村的新政策,不断提高化解农村矛盾、促进农村和谐的本领。四是提高艰苦创业,务实创新的能力。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和引导贫困村的干部和党员大力弘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精神,带头转变思想观念,坚持做到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努力营造 “能人创企业,农民创家业,党员干部创事业”的浓厚社会氛围。

(四)建立健全“四个责任”,扎实完成全年定点扶贫工作各项任务。一是强化领导责任。进一步建立健全县级领导包村、县直单位组队驻村、单位“一把手”负总责的领导责任。每个单位要抽调一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带队,至少由2名队员驻村。各单位领导对定点扶贫工作要亲自部署、亲自督促、亲自检查,真正做到定点扶贫工作有人问、有人抓、有人管。以乡镇为片,县委下乡办每月28号召开一次例会,汇报各片、各包扶单位的扶贫工作进展情况。各单位的工作队员名单会后报县委下乡办。二是强化目标管理责任。将定点扶贫工作纳入各单位重要议事日程,对扶贫任务和目标,逐级分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将每个项目具体落实到人,并加强督促检查力度,实行责任追究制。三是强化资金投入责任。包扶单位要尽可能地为驻点村筹措较多的启动资金,要求每个单位每年至少不低于5000元。资金到村后,要严格财务管理,每年年底向群众公开扶贫资金的收支情况。四是强化部门配合责任。扶贫工作是党的宗旨的体现,是政府行为,是社会的共同责任。各单位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主动承担责任;扶贫部门要充分发挥指导、协调作用,统筹安排,集中资金,整合力量,提高定点扶贫工作效益。各乡镇 要建立完善的制度,积极联系包扶单位,争取项目和资金;
同时,协调好包扶单位和包扶村的关系,搞好服务。

(五)认真当好“四个模范”,努力塑造建设扶贫工作队和机关干部的良好形象。派驻贫困村的工作队员是县委县政府的“形象大使”一言一行,直接关系到县委县政府的形象。大家一定要乐于奉献,知难而进,当好“四个模范”。一是要当好虚心学习的模范。不但要学理论,而且要学政策、学法律、学市场经济知识和农业技术知识;不但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实践学习,向基层干部学习,向农民群众学习,从学习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二是要当好勤奋工作的模范。按照县委的要求,今年的定点扶贫工作队员明天就要下村。请各位工作队员按时做好各种准备,与单位做好工作移交。工作队员下村后,要坚持驻村,每月在村工作不少于10天,真正做到下得去,蹲得住,吃得苦,干得好,认认真真地帮助驻点村解决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勤勤恳恳地为村民群众办几件他们想办而又办不了、办不好的实事。三要当好遵纪守法的模范。要加强党性锻炼,增强组织观念和法制观念,模范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有关规定,维护党的形象,杜绝违法乱纪事件发生。工作队内部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工作队队长要以身作则,当好表率,并且教育队员发扬团队精神,形成合力。四要当好科学发展模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定点帮扶工作,准确把握扶贫规律,认真探索扶贫路子。要因地制宜制宜,因户制宜,结合各贫困村、贫困群众的具体情况,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项目,实事求是,不贪大求洋;要注重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突破工作难题,避免片面追求政绩,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贫困地区群众的全面发展。

(六)全面落实“四个到位”,确保定点扶贫工作的顺利完成。能否抓好定点包扶工作,关键取决于各级各部门的思想认识和工作落实。如何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定点包扶工作,任务较重。全县各级各部门要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务实的作风,落实 “四个到位”,确保定点包扶工作收到明显成效。一是领导要到位。各乡镇、各部门和有关单位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把思想统一到这次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精心组织,认真落实。主要领导要深入贫困村,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带头抓好定点扶贫这项系统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二是责任要到位。要按照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要求,各单位要加强联系和协调,认真履责,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工作平稳快速推进。三是工作要到位。各有关单位要根据下达的任务,结合实际,区别轻重缓急,研究措施,环环紧扣抓落实。派遣工作队的单位要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落实包挂责任人员,深入乡镇村组,出色完成帮扶任务。四是宣传要到位。新闻办、电视台和各级各部门要大力宣传新形势下定点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中央、省、市关于定点扶贫工作的重大举措,进一步鼓舞士气,增强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要及时宣传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表扬先进,鞭策落后,在全县广泛掀起扶贫攻坚热潮。

同志们,扶贫工作是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的一项重大工程,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全县上下要紧紧抓住当前定点帮扶的大好机遇,突出重点,扎实工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健康、有序、跨越式发展,为加快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谢谢大家! - 23 - ? ? 本文来自http://www.dxf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