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救灾素材与作文写作角度

抗洪救灾素材与作文写作角度

  最近,南方地区的抗洪救灾任务特别严峻。抗洪救灾前线,涌现出了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素材。
 

抗洪救灾素材与作文写作角度
 

抗洪救灾素材与作文写作角度

  01抗洪救灾与青年的担当

  在抗洪一线,有许多年轻的身影,他们是00后,是父母眼中的孩子,但他们也是保卫家园和人民的勇士。

  这其中,有18、19、20岁的人民子弟兵。比如,空降兵战士黄佳宁,在防洪大坝上与战友一起过自己的20岁生日。他说,这是20岁人生中度过的最有意义的一次生日,他许下的生日愿望是:“希望洪水早日退去”。

  这其中,还有一群刚结束高考就上“战场”的高考考生们。比如,湖北咸宁的杨添豪,高考完第二天,19岁的杨添豪取消所有放松计划,主动请缨到长江干堤防汛。他与父亲约定最少坚持7天,但上堤6天后,杨添豪主动将这个约定改为无限期:“家乡要有人守,年轻一代要去担当责任。”

  02抗洪救灾与军民鱼水情

  在抗洪救灾过程中,人民子弟兵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感动了许多人。人民子弟兵有“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7月11日,鄱阳湖沿线集结了数千兵力参与到抗洪救灾中。其中艰辛和危险不言而喻。战士们防汛救灾工作紧张进行,百姓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为当天天气炎热村民给抗洪战士送西瓜,但被官兵们谢绝。急得一位村民喊道:“这不是一针一线,这是西瓜!”一句简单的话语,却是款款深情,血浓于水的军民鱼水情。

  这个小素材优质的地方在于,它既体现了人民子弟兵的优良作风,又体现了居民鱼水情。有双重的意义在里面。

  03抗洪救灾与传承

  在抗洪救灾前线,有这样的特殊的防汛“家族”,他们一代接一代守护着家园。比如,90后消防员余雷欢援鄱抗洪第二天,九江老家的爸爸和爷爷,也上了抗洪前线。父亲余能云,是抗洪一线的70后志愿者;爷爷余细苟,是家乡汛情重灾区的50后巡坝员。余雷欢说:“一想到祖孙三人都在做同一件有意义的事,就特别有自豪感。”比如,武汉22岁的小伙周家河,主动报名参加防汛突击队。他的爷爷周松林在1954年长江全流域洪水时,是抢险队员兼潜水队员;他的爸爸周红胜在1998年“保卫大武汉”中排涝自救,抗洪战汛。周家河握住“接力棒”站上武金堤,“守住长江大堤,就是守住我们的家园。”这两个素材特别好。长辈的言传身教,一代人接力一代人的传承,就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火种。

  04抗洪救灾与乡土情怀

  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江洲镇是一个长江江心岛。江洲在家常住人口仅有7000余人,且多为留守老人和妇女,实际全部可用劳动力不足1000人。防汛人手严重短缺,人员调配十分紧张。江洲镇防汛抗旱指挥部呼吁,江洲在外的18至60周岁之间的父老乡亲们迅速回赴江洲共抗洪魔。

  “家书”发出去后,外地的江洲儿郎纷纷放下手中的工作返回家乡,抗洪抢险保卫家园。截止12日晚,已有三千多位在外务工的江洲人赶回家乡。对家园故土的眷恋,绝不止是我们在吟诵《乡愁》时的浅吟低唱。它更是,当我们的故乡遭受危机时,能够选择去保卫它,守护它。

  05抗洪救灾与人与自然

  在任何强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个体的力量都是渺小的。正因如此,我们才在内心中存有对自然的敬畏。在个体力量渺小的同时,我们人类群体的力量,又是伟大的。正是这种群体的伟力,使人类能够在历经无数自然灾害的同时,发展出今日高度的文明。但是,能够抵御自然灾害绝不等同于能够战胜自然。自然,从来就不是用来战胜的。我们依赖于它,我们接受它的哺育,也要无畏地迎接它的给予的挑战,同时还要反思,这些“天灾”之中,是否也有人祸的诱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