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说课稿

《逍遥游》说课稿

下面是由小编分享的《逍遥游》说课稿,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帮助。

说课内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6课《逍遥游》

教材分析

《逍遥游》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主要学习的是古代抒情,所选课文虽时代不同,文体不一,但都是古人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除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外,体会不同作品的文体风格,及批文入情,把握作品的真挚情感也尤为重要。《逍遥游》是庄子阐发自己追求绝对精神自由思想观点的著名篇章。可以说《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纲领,集中体现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就艺术特色来看, 《逍遥游》也可称为庄子的代表作。其文雄放、奇幻, 足以显示庄子的文章的艺术风格。

学情分析

学生对庄子的思想有一定的了解,但普遍感觉离自己的生活实际较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理解庄子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想象体会庄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庄子的思想中汲取对生活有益的营养

教学重点

体会庄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

朗读法,提问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鲁迅评价庄子的文章: 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自成一家,独树一帜。具有独特的风格。这节课我们就来体会庄子的文风。

一解鲲鹏

(二)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一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展开想象,想象庄子笔下的鲲鹏形象。(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想象,想象对于诗歌的二度创作而言必不可少,借助想象可以走入诗歌雄奇的艺术境界。有时候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真的会还给我们一个惊喜。)

(三)让同学将自己想象到的鲲鹏的形象描述出来,(旨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在描绘中真切地去体会庄子文章想象意出尘外,奇特的风格)

(四)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1借用寓言说理。本文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寄托他的思想,使读者不知不觉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 奇特的想象,先秦作家善用寓言者不只庄子,还有孟子、韩非等人,但庄子之寓言不同于孟子的民间传说和韩非的历史典故,大多是由自己想象虚构而成。如果说孟子、韩非等人的寓言重在 实 和 真 的话,那么庄子的寓言则偏于 虚 和 幻 。而这种想象虚构又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总之,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像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五)联系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诗歌,进一步体会浪漫主义诗风。(李白的诗歌和庄子的文章很相似,一样的想象奇特,一样的意境雄浑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等,让学生触类旁通。)

二解鲲鹏

(六) 庄子主要的思想是无为,为什么会创造出鲲鹏那样富有力量与激情的想象呢,这和他的思想和谐吗?如果说毛泽东笔下的秋不同与其他的文人,是那样的充满生机与活力,很好理解,毛泽东是伟人,他有着雄心壮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庄子的思想)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 其学无所不窥 ,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庄子在《天地》 一文中写到: 而今也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 。人世间既然如此污浊,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希冀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他笔下的大鹏,雄健美丽,志存高远,它能够振翅飞向 九万里 的高空,能够背负青天而飞向遥远的南冥;然而有所待的大鹏虽然能高飞万里,却也难以达到 逍遥游 的境界。鲲鹏是庄子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三解鲲鹏

(七)庄子创造了鲲鹏的意象后,这一意象便得到了后代文人的钟爱,诗词中多次出现,你能想到哪些诗句?并做简要的解说。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毛泽东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李清照《渔家傲》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苏轼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后代的文人移情入景,又借景抒情,赋予了鲲鹏以新的意义,已不再是庄子笔下的仍有所待的形象,而是充满了力量与激情,志存高远,天下担当的象征。

四课堂小结

庄子逍遥游的思想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启发,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现实指导意义?(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儒家教我们要有所担当,要建功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这当然应该是每一个有志之人应该去做得。道家告诉我们 乘物以游心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关注自己的心灵世界,让自己的精神摆脱现实的束缚,得到自由,以庄子的名义为自己一个问题,我们的心究竟能遨游多远?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逍遥游》说课稿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

《逍遥游》说课稿

《逍遥游》是第四册,第六单元的文章。第六单元由两篇古代散文和两篇古代小说组成,单元要求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并领略文言文在叙事和抒情中的艺术魅力。《逍遥游》是表现庄子思想的重要篇章,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它的奇特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风格。根据本文的特色,现将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1、教学目标

结合课文注释即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汪洋恣肆的特点。

能一分为二的适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 无所待 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 有所待 论证,最后给予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2、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3、教学难点

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 有所待 则不自由的思想。

理解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的思想。

二、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明扼要。

3、讨论法。对有难度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将本课题安排为:导入文本 感知文本 理解文本 走出文本四大板块,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一)情感激发,导入文本

1、利用《列御寇》中庄子临死前的小,初步感知庄子的思想,引入课文

2、多媒体展示庄子的简介、主要哲学思想及写作的主要特色。《逍遥游》全文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中世间万物都因有所待而不自由,自己追求的是 无所待 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则是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的境界,通过无为来达到。而本文选自第一部分。解题 逍遥。

(二)诵读品析,感知文本

1、在听读问记中疏通文意,积累。

2、重读文章,整体感知,概括每段的大意。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

第二段:小大之辨

第三段:提出无可待的观点

(三)合作探究,理解文本

A 在这部分中,细读每段,这部分主要采取问答的方式进行。

1、课文举例说明世界万物都有所待的时候,所涉及到的人和事物有哪些?哪些是作者赞美的,哪些是作者嘲讽合法否定的?

2、第一段中,庄子说万物都有所待都不自由,第二段为什么还要讨论 小大之辨 ,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明白,作者举了哪些例子?

强调小大之辨,一方面强调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年,另一方面,也反映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地 无己 ,他是肯定事物有差别的。文字间充满了对鲲鹏的热爱和对蜩与学鸠的鄙夷。

3、课文第三段写了那三种不同层次的人,作者怎样得出最后的结论?

4、《史记》说庄子 汪洋恣肆以适己 ,在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特点?

首先是全文的构思。鲲鹏的雄伟与细微者的对比

其次,是作者描绘的鲲鹏形象

B文中出现了几个 笑 ,各笑什么?为什么笑?庄子对这种笑是赞成还是反对?

全文可以说,由三个 笑 组成, 蜩与学鸠笑之 斥鷃笑之 宋荣子犹然笑之 三个之,是笑的对象。

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

(四)拓展延伸 、走出文本

如何看待庄子的 无所待 思想?

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对的,但这种 绝对自由 的超现实性,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有待和无待以为着人生的两个层面,物质形体活动都是有待的,而无形的精神活动可以是无待的。人生世间,难免神为形累,心为物役,应该通过 无用 、 无己 的道德修养,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缚,达到无待的自由。

课文总结: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才,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显示中的万物都是对立和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逍遥游》说课稿

《逍遥游》 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逍遥游》 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首篇课文。《逍遥游》 作为《庄子 内篇》 的第一篇, 具有开宗明义的价值。

更关键的是, 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 它是作者批判现实的理论依据和深层动力 并本单元要求学生加强自学, 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 词和句式,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欣赏作品的情节、 形象和语言。

欣赏中要展开想象, 进入作品创造的艺术天地。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继续加强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 能理解词句含义, 读懂课文, 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了 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另外教学大纲要求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 重视积累、 感悟、 熏陶和语感的培养, 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 词和句式。

2、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智能目标: 1、 练思路、 把握文旨的能力。

2、 养展开想象、 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 能欣赏作品听情节、 形象和语言。

德育目标: 1、 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论庄子的思想,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 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 思路纵横、 气势非凡、 汪洋恣肆的特点, 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教学重点〕 1、 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 词和句式。

2、 了解、 赏析本篇形象化的说理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 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的 无所待 的思想 二、 教法运用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 本着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的原则, 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 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 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 教师提示诵读要领, 学生诵读, 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有助于学生了 解内容并体味、 把握其中的感情变化。

2. 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 点拨词句, 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词语, 培养学生发现文言现象的能力。

为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 主要采取发现法、 联想法。

发现法是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思维的高级形式; 联想法练习思维的发散, 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空间, 为创造思维打下基础。

对重点字词句则是引导、 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注释, 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 进行归纳总结, 利于记忆掌握及巩固。

三、 学法分析 长期以来, 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 就是学生被动接受。

对文言文学习也是望而生畏, 不敢学, 不愿意学。

文言文学习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

文言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

本课还将采用自主式学习法, 让学生在学习古文时 动 起来, 引导他们自主发现, 自主整合, 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

当导语故事引出作者时, 让学生以回忆的形式了解作者, 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 调动学生积极性, 还巩固了 以前学过的知识点。

在对本文一些常用文言字词句式的梳理时, 学生在掌握本文知识的同时, 联想到过去学过的相关知识, 并加以归纳, 有利于形成知识网, 联合巩固新旧知识。

三、 教学程序设计 (一) 课前安排学生利用工具书及课文注解进行预习, 力求初步熟悉课文, 扫除生字障碍,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 口头翻译课文, 读懂课文大意; 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 的疑难字词 (二) 导语: 由一则小故事引出追求逍遥游的庄子, 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作者, 教师再并结合一些文学常识补充完善。

(三) 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再指导朗读, 体味其中的感情变化以及作者独特的文笔。

(四) 全班朗读, 指出朗读中的不足或错误。

因为本单元要求加强自学, 故本课时以总结归纳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使之掌握和巩固。内容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等。

(五)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并提示下节课的内容。

(六) 布置作业, 巩固这节课的内容, 并引导学生进一步自学, 深入了 解课文。

(七) 板书设计: 重点突出, 直观系统。

将板书大体分为三块, 左边为文学常识板凶括作家及作品简介等。

中间与右边两块作为教学重点的突出版面, 内容包括重点字、 词和特殊句式。

四、 教学效果 课上, 学生积极配合并思想, 达到了 较好的互动。

经过这节课, 学生了 解了相关的文学常识, 在掌握了 本文的一些文言字词句的同时, 归纳梳理了以前学过的知识点, 将新的知识点与旧的知识点联结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并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 积极性。

《逍遥游》 (节选) 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逍遥游》 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首篇课文。《逍遥游》 作为《庄子?内篇》 的第一篇, 具有开宗明义的价值。

更关键的是,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 它是作者批判现实的理论依据和深层动力 并本单元要求学生加强自学, 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 词和句式,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读懂课文,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欣赏作品的情节、 形象和语言。

欣赏中要展开想象, 进入作品创造的艺术天地。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继续加强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 能理解词句含义, 读懂课文, 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另外教学大纲要求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 重视积累、 感悟、 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 词和句式。

2.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智能目标: 1. 练思路、 把握文旨的能力。

2. 养展开想象、 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 能欣赏作品听情节、 形象和语言。

德育目标: 1. 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论庄子的思想,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 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 思路纵横、 气势非凡、 汪洋恣肆的特点, 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教学重点〕 1. 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 词和句式。

2. 了解、 赏析本篇形象化的说理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 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的 无所待 的思想 二、 教法运用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 本着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的原则, 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 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 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 教师提示诵读要领, 学生诵读, 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有助于学生了解内容并体味、把握其中的感情变化。

2. 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 点拨词句, 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词语, 培养学生发现文言现象的能力。为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主要采取发现法、联想法。发现法是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 联想法练习思维的发散, 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空间, 为创造思维打下基础。

对重点字词句则是引导、 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注释, 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 进行归纳总结,利于记忆掌握及巩固。

三、 学法分析 长期以来, 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 就是学生被动接受。

对文言文学习也是望而生畏, 不敢学, 不愿意学。

文言文学习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

文言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

本课还将采用自主式学习法, 让学生在学习古文时 动 起来, 引导他们自主发现, 自主整合, 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

当导语故事引出作者时, 让学生以回忆的形式了解作者, 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 调动学生积极性, 还巩固了以前学过的知识点。

在对本文一些常用文言字词句式的梳理时, 学生在掌握本文知识的同时, 联想到过去学过的相关知识, 并加以归纳, 有利于形成知识网, 联合巩固新旧知识。

三、 教学程序设计 (一) 课前安排学生利用工具书及课文注解进行预习, 力求初步熟悉课文, 扫除生字障碍, 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 口头翻译课文, 读懂课文大意; 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二) 导语: 由一则小故事引出追求逍遥游的庄子, 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作者,教师再并结合一些文学常识补充完善。

(三) 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再指导朗读, 体味其中的感情变化以及作者独特的文笔。

(四) 全班朗读, 指出朗读中的不足或错误。

因为本单元要求加强自学, 故本课时以总结归纳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使之掌握和巩固。

内容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等。

(五)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并提示下节课的内容。

(六) 布置作业, 巩固这节课的内容, 并引导学生进一步自学, 深入了解课文。

(七) 板书设计: 重点突出, 直观系统。

将板书大体分为三块, 左边为文学常识板凶括作家及作品简介等。

中间与右边两块作为教学重点的突出版面, 内容包括重点字、 词和特殊句式。

四、 教学效果 课上, 学生积极配合并思想, 达到了较好的互动。

经过这节课, 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文学常识, 在掌握了本文的一些文言字词句的同时, 归纳梳理了以前学过的知识点, 将新的知识点与旧的知识点联结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并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 积极性。

《逍遥游》 (节选) 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逍遥游》 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首篇课文。《逍遥游》 作为《庄子?内篇》 的第一篇, 具有开宗明义的价值。

更关键的是,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 它是作者批判现实的理论依据和深层动力 并本单元要求学生加强自学, 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 词和句式,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 读懂课文,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欣赏作品的情节、 形象和语言。

欣赏中要展开想象, 进入作品创造的艺术天地。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继续加强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 能理解词句含义, 读懂课文, 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

另外教学大纲要求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 重视积累、 感悟、 熏陶和语感的培养,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据此本文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 词和句式。

2.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 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智能目标 1、 练思路、 把握文旨的能力。

2. 养展开想象、 进行文学鉴赏的能力, 能欣赏作品听情节、 形象和语言。

德育目标: 1、 能一分为二地恰当评论庄子的思想,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 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 思路纵横、 气势非凡、 汪洋恣肆的特点, 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教学重点〕 1、 掌握和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字、 词和句式。

2. 了解、 赏析本篇形象化的说理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 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的 无所待 的思想 二、 教法运用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 本着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的原则, 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 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 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 教师提示诵读要领, 学生诵读, 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有助于学生了解内容并体味、把握其中的感情变化。

2. 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 点拨词句, 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词语, 培养学生发现文言现象的能力。为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主要采取发现法、联想法。发现法是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思维的高级形式; 联想法练习思维的发散, 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空间, 为创造思维打下基础。

对重点字词句则是引导、 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注释, 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 进行归纳总结,利于记忆掌握及巩固。

三、 学法分析 长期以来, 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 就是学生被动接受。

对文言文学习也是望而生畏, 不敢学, 不愿意学。

文言文学习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

文言文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瓶颈。

本课还将采用自主式学习法, 让学生在学习古文时 动 起来, 引导他们自主发现, 自主整合, 自主积累和自主提高。

当导语故事引出作者时, 让学生以回忆的形式了解作者, 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 调动学生积极性, 还巩固了以前学过的知识点。

在对本文一些常用文言字词句式的梳理时, 学生在掌握本文知识的同时, 联想到过去学过的相关知识, 并加以归纳, 有利于形成知识网, 联合巩固新旧知识。

三 教学程序设计 (一) 课前安排学生利用工具书及课文注解进行预习, 力求初步熟悉课文,扫除生字障碍, 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 口头翻译课文, 读懂课文大意; 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二) 导语: 由一则小故事引出追求逍遥游的庄子, 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作者,教师再并结合一些文学常识补充完善。

(三) 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再指导朗读, 体味其中的感情变化以及作者独特的文笔。

(四) 全班朗读, 指出朗读中的不足或错误。

因为本单元要求加强自学, 故本课时以总结归纳的方式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联系学过的相关知识使之掌握和巩固。

内容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特殊句式等。

(五) 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并提示下节课的内容。(六) 布置作业, 巩固这节课的内容,并引导学生进一步自学, 深入了解课文。

(七) 板书设计: 重点突出, 直观系统。

将板书大体分为三块, 左边为文学常识板凶括作家及作品简介等。

中间与右边两块作为教学重点的突出版面, 内容包括重点字、 词和特殊句式。

四、 教学效果 课上, 学生积极配合并思想, 达到了较好的互动。

经过这节课, 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文学常识, 在掌握了本文的一些文言字词句的同时, 归纳梳理了以前学过的知识点, 将新的知识点与旧的知识点联结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并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提高其学习的自主性, 积极性。

《逍遥游》 说课稿 一、 说教材 《逍遥游》 是第四册, 第六单元的文章。

第六单元由两篇古代散文和两篇古代小说组成,单元要求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并领略文言文在叙事和抒情中的艺术魅力。《逍遥游》 是表现庄子思想的重要篇章, 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 它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它的奇特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风格。

根据本文的特色, 现将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1. 教学目标 结合课文注释即工具书读通全文, 增加文言积累, 训练理清思路, 把握文旨的能力 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 气势磅礴、 汪洋恣肆的特点 能一分为二的适当评价庄子的思想,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理解本文的主旨, 文章为了强调 无所待 的观点, 从反面提出问题, 紧紧扣住 有所待 论证, 最后给予否定, 提出正面主张。

2.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3. 教学难点 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 有所待 则不自由的思想 理解 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的思想 二、 说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 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 问答法。

对文中交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 简明扼要 3. 讨论法。

对有难度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三、 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将本课题安排为: 导入文本 感知文本 理解文本 走出文本四大板块, 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一) 情感激发, 导入文本 1. 利用《列御寇》 中庄子临死前的小故事, 初步感知庄子的思想, 引入课文 2. 多媒体展示庄子的简介、 主要哲学思想及写作的主要特色。《逍遥游》 全文共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论, 论中世间万物都因有所待而不自由, 自己追求的是 无所待 的最高境界。

第二部分则是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故事, 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 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的境界, 通过无为来达到。

而本文选自第一部分。

解题 逍遥。

(二) 诵读品析, 感知文本 1. 在听读问记中疏通文意, 积累文学常识。

2. 重读文章, 整体感知, 概括每段的大意。

第一段、 世间万物皆有所待 第二段、 小大之辨 第三段、 提出无可待的观点 (三) 合作探究, 理解文本 A 在这部分中, 细读每段, 这部分主要采取问答的方式进行。

1. 课文举例说明世界万物都有所待的时候, 所涉及到的人和事物有哪些? 哪些是作者赞美的, 哪些是作者嘲讽合法否定的? 2. 第一段中, 庄子说万物都有所待都不自由, 第二段为什么还要讨论 小大之辨 , 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明白, 作者举了哪些例子? 强调小大之辨, 一方面强调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 说明以小及大的困年, 另一方面,也反映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 并不能完全地 无己 , 他是肯定事物有差别的。

文字间充满了对鲲鹏的热爱和对蜩与学鸠的鄙夷 3. 课文第三段写了那三种不同层次的人的, 作者怎样得出最后的结论? 4. 《史记》 说庄子 汪洋恣肆以适己 , 在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特点? 首先是全文的构思。

鲲鹏的雄伟与细微者的对比 其次, 是作者描绘的鲲鹏形象 B 文中出现了几个 笑 , 各笑什么? 为什么笑? 庄子对这种笑是赞成还是反对? 全文可以说, 由三个 笑 组成, 蜩与学鸠笑之 斥 yan 笑之 宋荣子犹然笑之 三个之, 是笑的对象。

全文基本上是否定, 是从反面论证, 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

(四) 拓展延伸、 走出文本 如何看待庄子的 无所待 思想? 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对的, 但这种 绝对自由 的超现实性, 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显示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有待和无待以为着人生的两个层面, 物质形体活动都是有待的, 而无形的精神活动可以是无待的。

人生世间,难免神为形累, 心为物役, 应该通过 无用 、 无己 的道德修养, 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缚,达到无待的自由。

课文总结: 本篇是《庄子》 的代表篇目之一, 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才, 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 形成独特的风格。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 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 客观显示中的万物都是对立和相互依存的, 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 要想无所依凭, 就得无己。

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 超脱于现实, 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 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 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板书设计(略) 《逍遥游》 说课稿 一、 说教材 《逍遥游》 是第四册, 第六单元的文章。

第六单元由两篇古代散文和两篇古代小说组成,单元要求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并领略文言文在叙事和抒情中的艺术魅力。《逍遥游》 是表现庄子思想的重要篇章, 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 它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它的奇特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风格。

根据本文的特色, 现将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1. 教学目标 结合课文注释即工具书读通全文, 增加文言积累, 训练理清思路, 把握文旨的能力 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 气势磅礴、 汪洋恣肆的特点 能一分为二的适当评价庄子的思想,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理解本文的主旨, 文章为了强调 无所待 的观点, 从反面提出问题, 紧紧扣住 有所待 论证, 最后给予否定, 提出正面主张。

2.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3. 教学难点 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 有所待 则不自由的思想 理解 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的思想 二、 说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 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 问答法。

对文中交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 简明扼要 3. 讨论法。

对有难度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三、 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将本课题安排为: 导入文本 感知文本 理解文本 走出文本四大板块, 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一) 情感激发, 导入文本 1. 利用《列御寇》 中庄子临死前的小故事, 初步感知庄子的思想, 引入课文 2. 多媒体展示庄子的简介、 主要哲学思想及写作的主要特色。《逍遥游》 全文共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总论, 论中世间万物都因有所待而不自由, 自己追求的是 无所待 的最高境界。

第二部分则是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故事, 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 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的境界, 通过无为来达到。

而本文选自第一部分。

解题 逍遥。

(二) 诵读品析, 感知文本 1. 在听读问记中疏通文意, 积累文学常识。

2. 重读文章, 整体感知, 概括每段的大意。

第一段、 世间万物皆有所待 第二段、 小大之辨 第三段、 提出无可待的观点 (三) 合作探究, 理解文本 A 在这部分中, 细读每段, 这部分主要采取问答的方式进行。

1. 课文举例说明世界万物都有所待的时候, 所涉及到的人和事物有哪些? 哪些是作者赞美的, 哪些是作者嘲讽合法否定的? 2. 第一段中, 庄子说万物都有所待都不自由, 第二段为什么还要讨论 小大之辨 , 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明白, 作者举了哪些例子? 强调小大之辨, 一方面强调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 说明以小及大的困年, 另一方面,也反映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 并不能完全地 无己 , 他是肯定事物有差别的。

文字间充满了对鲲鹏的热爱和对蜩与学鸠的鄙夷 3. 课文第三段写了那三种不同层次的人的, 作者怎样得出最后的结论? 4. 《史记》 说庄子 汪洋恣肆以适己 , 在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特点? 首先是全文的构思。

鲲鹏的雄伟与细微者的对比 其次, 是作者描绘的鲲鹏形象 B 文中出现了几个 笑 , 各笑什么? 为什么笑? 庄子对这种笑是赞成还是反对? 全文可以说, 由三个 笑 组成, 蜩与学鸠笑之 斥 yan 笑之 宋荣子犹然笑之 三个之, 是笑的对象。

全文基本上是否定, 是从反面论证, 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

(四) 拓展延伸、 走出文本 如何看待庄子的 无所待 思想? 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对的, 但这种 绝对自由 的超现实性, 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显示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有待和无待以为着人生的两个层面, 物质形体活动都是有待的, 而无形的精神活动可以是无待的。

人生世间,难免神为形累, 心为物役, 应该通过 无用 、 无己 的道德修养, 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缚,达到无待的自由。

课文总结: 本篇是《庄子》 的代表篇目之一, 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才, 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 形成独特的风格。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 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 客观显示中的万物都是对立和相互依存的, 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 要想无所依凭, 就得无己。

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 超脱于现实, 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 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 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逍遥游 说课稿 一、 设计思想 《逍遥游》 是《庄子》 的首篇, 也是庄子的代表作, 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 无待 之境, 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 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逍遥游》 大量地运用寓言, 把 无所待 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

因此学习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

同时, 本文中比喻之奇特, 联想之丰富, 意象之变幻, 文字之跳跃, 这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

阅读《逍遥游》 时, 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 所以课前安排预习, 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 读通课文。

并让学习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 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学习文言文时, 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

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 1. 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 的基本思想。

2. 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 整体感知文言文, 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 问答法。

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 采用问答法, 简捷明快。

3. 讨论法。

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 对 逍遥游 的理解), 必须广泛地讨论。

五、 教学重点 1. 鉴赏本文运用比喻、 夸张、 拟人等修辞手法, 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 庄子思想、 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 教学难点 1. 对庄子 逍遥游 主旨的理解。

2. 鉴赏本文想象丰富、 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七、 教学准备: 多媒体 八、 教学用时: 两课时 九、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语设计 诗仙 李白《上李邕》 诗曰: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 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

今天, 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 《逍遥游》。

(二) 听录音, 检查预习情况。

1. 字音识记 2. 通假现象 3. 虚词、 实词 4. 词类活用 5. 文言句式 6. 古今异义词 7. 固定句式 8. 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三) 理解文章内容。

(四) 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 学生展示课件(课前准备: 提示学生从选材、 修辞等方面分析, 以免学生无从下手) 2. 学生分小组讨论, 交流看法并汇报成果。

3. 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1) 看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 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

如 大鹏徙南冥 的寓言, 对大鹏 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的夸张描写, 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 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 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

蜩与学鸠、 斥鴳的两则寓言故事, 庄子则以拟人手法, 寥寥数语, 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几则寓言故事, 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 虚构出了神奇莫测、 叹为观止的故事, 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2) 探大胆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 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 那 其翼若垂天之云 , 其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 的鸟的雄伟, 那 以八千岁为春, 八千岁为秋 的大椿的长寿, 固然令人咋舌, 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 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

他极写鹏之大、 椿之寿, 一则造成一种声势, 一种氛围, 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 一种暗示 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 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

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 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

重负之下, 立言、 立功、 立德、 立名还有什么意义, 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 而出路只有一条, 就是 无己 无功 无名 。

(3) 析隐蔽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 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 否定了争名夺利、 尔虞我诈的世人, 醉心于动物、 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

为此, 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 空的、幻想的、 非人世的事物, 似乎做到了 无己 , 但是, 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 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 对人世间的绝望, 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

他把 至人 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 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 他虽然提出 无己 , 物我不分, 却发自内心地认为 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 , 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 对生命的热爱。

(五) 总结 《逍遥游》 是《庄子》 的代表篇目之一, 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 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 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难怪鲁迅先生会说: 晚周诸子之作, 莫能先也。

逍遥游 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 庄子的 逍遥 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 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 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在前一节课理解《逍遥游》 的内容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究 逍遥游 深刻的内涵及分析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马叙伦曾经说过: 开宗不解 逍遥 字, 空读南华三十篇 , 足见《逍遥游》 之魅力。

很多同学们对《逍遥游》 都有种 敬而远之 的心理, 为什么呢? 我想首先就在于被字词难倒、 吓 倒。

(二) 巩固复习(提示学生归纳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1. 一词多义 2. 虚词用法: (三) 精彩句子鉴赏 1. 老师示范: (四) 探讨 逍遥游 深刻的内涵 从上一节课的学习, 我们了解到庄子认为只有 至人、 神人、 圣人 , 才能达到 逍遥 的境界。

那如何理解庄子的 逍遥 呢? 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呢? 1. 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2. 分组讨论: 对 逍遥游 的理解 (1) 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①学生各抒己见, 谈自己的看法。

②教师在学生意见的表述后, 加以深化。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 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 并非真正的逍遥。

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 强调指出有 小大之辩 , 并且三次浓墨重彩, 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 热爱之情跃然纸上, 这是为什么呢? ③学生思考并明确: 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2) 作者所谓的 逍遥游 指的是什么呢? 你又是如何看的呢? (学生可以根据前面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从大鹏形象的探求中得到点启示; 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3. 教师明确: 作者所谓的 逍遥游 指的是一种 无所待 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 即顺应万物的本性, 悠然自在, 适心任性, 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人应该有精神自由、 个性解放的追求, 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

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 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 我们则应当摈弃。

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 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 奋力拼搏,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 知人论世: 关于庄子的生平事迹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载: 庄子者, 蒙人也, 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 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窥, 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万余言, 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 以诋讠 比孔子之徒, 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 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然善属书离辞, 指事类情, 用剽剥儒、 墨, 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 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 使使厚币迎之, 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 千金, 重利; 卿相,尊位也。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 养食之数岁, 衣以文绣, 以入大庙。

当是之时, 虽欲为孤豚, 岂可得乎? 子亟去, 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 无为有国者所羁, 终身不仕, 以快吾志焉。

(选自《 〈庄子〉 导读》 谢祥皓著巴蜀书社) (六) 探究: 庄子思想 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课件 (七) 拓展: 庄子思想、 人格对后世的影响 1. 老师展示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

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

林语堂( 《信仰之旅》) 庄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远。

(1) 生活中喜用大鹏取名。

如岳飞的字叫 鹏举 , 就是引用大鹏鸟来的; 宋朝的神仙陈抟, 为什么叫抟呢?取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之意, 陈抟的号叫 图南 , 也是从《庄子》 里来的。

古往今来叫图南的, 叫飞的, 叫鹏的, 不晓得有多少。

人家有出门读书的, 我们送给他 鹏程万里 四个字。

(2) 借庄子思想表达高远志向,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南唐时代有一位文学家叫高越, 在他没有得志的时候, 文学境界很好。

南唐在中国历史上是五代时期, 天下很乱, 军阀各霸一方, 这个称王, 那个称帝。

高越当时在湖南, 湖南有一位姓李的称王, 看到高越很有学问, 很有前途, 就想把女儿嫁给他。

如果是普通的青年还真是求之不得, 一个小国王把公主嫁给自己, 那鹏程万里, 前途无量啦。

可是高越不干, 他看出姓李的有这个意思, 就套用《庄子》 里的典故写了一首诗: 雪爪星眸凤鸟归, 他形容像鹰、 鹏鸟一样, 爪是白的, 一个任何的生物, 寿命活得很长, 变白了; 星眸 , 眼睛像天上的星星, 亮得不得了。

摩天抟带锦毛衣, 就是庄子所讲的: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绝云气, 负青天。

这样的飞, 文学上叫做 摩天而飞 , 跟青天相摩擦。

虞人不漫张罗网, 你不要想布好网, 把我这个大鹏鸟抓住。

虞人 是中国古代管山林, 管动物的官职, 相当于农林局局长兼野生动物园园长。

未肯平原迁草飞。

老实告诉你, 你这个地方太小, 还不够我翅膀一展开, 我不想在这里飞。

(3) 庄子思想对中国文人尤其是失意文人的影响。

庄子的物我合一的境界, 在魏晋时期成为品评人物高下的一项重要标准。

皈依自然也成为历代文人理想中的人生境界。

更为可贵的是, 庄子思想中叛逆愤世的一面, 成为后世文人抗争现实的强大的精神武器。

李白傲睨权贵, 蔑视封建等级制度: 出则以平交王侯, 遁则以俯视巢许 ( 《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 粪土荣华富贵, 功名富贵若长在, 汉水亦应为北流 ( 《江上吟》)。

这些都可看出庄子思想的影子。

苏轼的文章, 最得力于《庄子》, 他的《赤壁赋》 从思想到语言都脱胎于庄子, 所谓行云流水, 如万斛泉源, 不择地而出 , 与庄子的风格极为相似。

同时, 庄子的消极避世、 胆怯退缩也成为后世文人放浪形骸、 玩世不恭的温床。

(八) 结束语 庄子思想和文风对后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正如郭沫若所说: 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

( 《庄子与鲁迅》) 所谓 庄狂屈狷 , 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逍遥游 说课稿 一、 设计思想 《逍遥游》 是《庄子》 的首篇, 也是庄子的代表作, 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的人生观 无待 之境, 这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庄子的散文, 主要表现手法是寓言。《逍遥游》 大量地运用寓言, 把 无所待 的思想寄托在生动的想象中。

因此学习本文应以此为突破口。

同时, 本文中比喻之奇特, 联想之丰富, 意象之变幻, 文字之跳跃, 这也是学习的一个重点。

阅读《逍遥游》 时, 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 所以课前安排预习, 让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相关资料, 读通课文。

并让学习小组有选择地制作课件, 以便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具备初步的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学习文言文时, 多数学生懂得借助工具书去疏通文字。

但总的来说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及对古代文化的学习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 1. 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 的基本思想。

2. 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 整体感知文言文, 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 问答法。

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 采用问答法, 简捷明快。

3. 讨论法。

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 对 逍遥游 的理解), 必须广泛地讨论。

五、 教学重点 1. 鉴赏本文运用比喻、 夸张、 拟人等修辞手法, 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 庄子思想、 艺术手法对后世的影响。

六、 教学难点 1. 对庄子 逍遥游 主旨的理解。

2. 鉴赏本文想象丰富、 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七、 教学准备: 多媒体 八、 教学用时: 两课时 九、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语设计 诗仙 李白《上李邕》 诗曰: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使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诗人在自由的心态中获得了满足, 明显地烙上了战国时期一派名家庄子的印迹。

今天, 我们就来共同欣赏庄子的一篇奇文 《逍遥游》。

(二) 听录音, 检查预习情况。

1. 字音识记 2. 通假现象 3. 虚词、 实词 4. 词类活用 5. 文言句式 6. 古今异义词 7. 固定句式 8. 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三) 理解文章内容。

(四) 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色 1. 学生展示课件(课前准备: 提示学生从选材、 修辞等方面分析, 以免学生无从下手) 2. 学生分小组讨论, 交流看法并汇报成果。

3. 师生共同归纳文章的艺术特色。

(1) 看奇特的描写 文中的描写奇妙莫测, 运用了生动的寓言故事。

如 大鹏徙南冥 的寓言, 对大鹏 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的夸张描写, 创造出了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 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和想象的高远哲学境界, 变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

蜩与学鸠、 斥鴳的两则寓言故事, 庄子则以拟人手法, 寥寥数语, 将其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这几则寓言故事, 善于发挥惊人的想象力, 虚构出了神奇莫测、 叹为观止的故事, 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结舌的艺术形象。

(2) 探大胆的想象 文中的想象不仅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上, 更主要的表现在整个文章的构思上, 那 其翼若垂天之云 , 其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 的鸟的雄伟, 那 以八千岁为春, 八千岁为秋 的大椿的长寿, 固然令人咋舌, 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 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

他极写鹏之大、 椿之寿, 一则造成一种声势, 一种氛围, 引人入胜;二则形成一种对比, 一种暗示 以鹏之大暗示人之小, 以椿之长寿暗示人生之短暂。

大鹏乘风而飞尚且要有所待, 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

重负之下, 立言、 立功、 立德、 立名还有什么意义, 争名夺利根本没有价值, 而出路只有一条, 就是 无己 无功 无名 。

(3) 析隐蔽的情感 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沉浊肮脏, 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 否定了争名夺利、 尔虞我诈的世人, 醉心于动物、 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

为此, 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虚的、 空的、幻想的、 非人世的事物, 似乎做到了 无己 , 但是, 在虚幻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呢? 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闷, 对人世间的绝望, 追求逍遥却无法摆脱人生的羁绊。

他把 至人 的境界写得那样不可企及, 其实不正隐约露出他追求逍遥而不可得的苦恼、失望吗? 他虽然提出 无己 , 物我不分, 却发自内心地认为 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 , 由此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 对生命的热爱。

(五) 总结 《逍遥游》 是《庄子》 的代表篇目之一, 文章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 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 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难怪鲁迅先生会说: 晚周诸子之作, 莫能先也。

逍遥游 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那怎样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遥? 庄子的 逍遥 其内涵指的又是什么? 这种思想对后世又有什么影响? 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 在前一节课理解《逍遥游》 的内容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究

《逍遥游》说课稿

逍遥游 深刻的内涵及分析庄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马叙伦曾经说过: 开宗不解 逍遥 字, 空读南华三十篇 , 足见《逍遥游》 之魅力。

很多同学们对《逍遥游》 都有种 敬而远之 的心理, 为什么呢? 我想首先就在于被字词难倒、 吓 倒。

(二) 巩固复习(提示学生归纳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1. 一词多义 2. 虚词用法: (三) 精彩句子鉴赏 1. 老师示范: (四) 探讨 逍遥游 深刻的内涵 从上一节课的学习, 我们了解到庄子认为只有 至人、 神人、 圣人 , 才能达到 逍遥 的境界。

那如何理解庄子的 逍遥 呢? 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呢? 1. 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2. 分组讨论: 对 逍遥游 的理解 (1) 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①学生各抒己见, 谈自己的看法。

②教师在学生意见的表述后, 加以深化。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 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 并非真正的逍遥。

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 强调指出有 小大之辩 , 并且三次浓墨重彩, 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 热爱之情跃然纸上, 这是为什么呢? ③学生思考并明确: 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2) 作者所谓的 逍遥游 指的是什么呢? 你又是如何看的呢? (学生可以根据前面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从大鹏形象的探求中得到点启示; 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3. 教师明确: 作者所谓的 逍遥游 指的是一种 无所待 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 即顺应万物的本性, 悠然自在, 适心任性, 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人应该有精神自由、 个性解放的追求, 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

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 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等消极因素, 我们则应当摈弃。

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 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 奋力拼搏,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 知人论世: 关于庄子的生平事迹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载: 庄子者, 蒙人也, 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 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窥, 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万余言, 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 以诋讠 比孔子之徒, 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 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