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

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

水循环和洋流优秀说课稿篇一:《2.4 水循环和洋流——水循环》说课稿

2.4

水循环和洋流——水循环》说课稿

单 位:焦作市第四中学 姓 名:黄二娟 时 间:2014.10

《2.4 水循环和洋流——水循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焦作市第四中学的黄二娟,这次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必修1第二单元第4节的第1课时《水循环》。整个说课共分五部分,即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设想、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

本节课的课程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水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自然因素之一,也是人类 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宝贵的资源。地球上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之中。水循环是自然 界物质运动的一种重要规律,因此在本章乃至全书中具有(转自:wWw.JIAoShilM.com 教 师 联盟 网:水循环和洋流优秀说课稿)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②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①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培养动手能力、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②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分析人类对水循环各环节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发展观;②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重点难点

(1)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学生在小学、初中学习了一些与本节相关的知识,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水循环知识的理性认识很少,因而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接受需要有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

2、学习能力

本节教材语言专业性强,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较差,因此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3、学习动力

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很强的新鲜感,求知欲强,学习积极性高。

三、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本节课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鉴于本节课教学内容与生活接近,通过“读图、提问---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发散思考—练习巩固”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口、脑、手并用,形象、直观地获取知识。

2、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板图等)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课时安排:1课时

四、学法指导

1、充分利用图片,培养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理清地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3、加强对比分析,培养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4、发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五部分:1、导入新课(1分钟);2、新课讲授(32分钟);3、当堂训练(5分钟);4、课后探究(1分钟);5、板书小结(1分钟)

(一)导入新课

播放李白《将进酒》朗诵的视频。

设疑:李白这句诗从水运动的角度解释合理吗?学习完《水循环》我们就能找到正确答案了。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画面,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有注意力,设置悬疑,有效调动学习对新课内容的兴趣,唤起求知欲及参与意识。

(二)新课讲授

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1、学习目标

展示本节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本节课所需要掌握的主要内容。

2、预习指导

展示预习指导,请学生用7分钟时间阅读课本59—60页内容,并回答提出的五个问题:(1)水循环概念?(2)水循环的形成条件?(3)水循环主要发生在哪几个领域?(4)水循环的类型有哪几种和各自包含哪些环节?(5)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人类影响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设计意图: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这样读书的目的就更明确,读书的效率也更高。由于前三个问题比较容易,学生看完书就能理解,所以主要采用提问的方式来解决。

3、重点讲解

提问学生水循环按空间可划分为哪几种类型?学生回答完毕,展示三种水循环的过程,让学生观察水循环各类型包含的环节。

设计意图:通过动态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同时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4、活动探究

活动一:要求学生自己绘制一个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安排学生到黑板上绘制。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走上讲台的机会,借助学生讲解,强化学生的有意注意;提升学生的绘图能力。

活动二:出李白的诗句看是否符合水循环的过程。

设计意图:回答导入新课时提出的问题,前后照应。

活动三:长江干支流属于水循环中的哪一个环节? 参与水循环的哪个类型?塔里木河水属于水循环的哪种类型?未登陆的台风呢?

设计意图:提升学生应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地理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他们的地理学习热情。

5、小组讨论

讨论一、总结:水循环的意义。

讨论二:学生阅读课本活动,思考:人类活动通过哪些方式影响水循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组织能力;养成科学思考问题及辩证思维的习惯。

6、课堂拓展

观看西南干旱视频,思考:刚才的画面让我们触目惊心,痛定思痛,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接着展示国家的节水标志。

(三)当堂训练

为检测本节的学习效果,当堂训练4道小题。

(四)课后探究

设计意图:为延伸课堂学习,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做到学以致用,故布置课后探究活动 (五)板书小结

该板书采用知识网络的形式,简单、实用,是整节课内容的再现,易于掌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依据高一学生的认知特点,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积极性,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在此我预想:本节课必将成为学生展示风采的舞台。

在中存在的困惑:

1、上课节奏会不会过快?学生讨论的环节时间上是否充裕? 2、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和材料能否吸引学生的兴趣? 3、板书是否太少,是否过多的依赖多媒体?

2014年10月23日

水循环和洋流优秀说课稿篇二: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

水循环与洋流

一、说教材

本节是继前两节《地壳物质循环》和《大气运动》之后,自然环境的又一大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在学习了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上进行,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于本节内容的充分理解有助于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把握和对相关地理现象的解释。

由于水循环牵涉到可持续发展中的水利用问题,洋流对自然地理环境有重要影响,因此本节在自然地理中居于重要地位,是历年高考的重要内容。

二、说学情

普通高中高一的学生有以下特点:

自初中以来的学习习惯看来,较为被动,习惯接受式的学习,需要教师通过小组讨论等方法,主动把交给学生;

高一学生有一种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这促使他们理性思考,运用已有知识解决一些新问题。讲解时应结合生活实际问题,引起学生兴趣。

已学过水的三态变化、物质能量平衡;

初具辩证思维,对生活中关于“水”的各种现象有较多见解;缺乏宏观想象能力,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较陌生(需用多媒体演示等方法弥补)。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循环的主要类型、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重要意义;

2.能画出世界洋流布局图;

3.能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水循环的模拟实验,学会通过具体操作加深知识掌握;

2.学会读图,利用图表信息归纳知识;

2.通过小组讨论,学会协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节约用水意识,生活中节约用水,并参加相关节水宣传工作,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2.根据海水运动,初步树立起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等较基本的哲学观点。

四、说重难点

(一)重点

1.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2.洋流的分布规律;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难点

1.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的密切联系

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部分,课堂氛围较自由,需要教师加以把握。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中无明确具体的表述,需要通过活动来完成。

五、说教学方法

(一)教法

导学法

多媒体演示法

案例分析法

(二)学法

合作学习法

读图法

六、教学过程

引用诗句导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否正确?

剖析重点——学生带着“水循环是什么?” “分为哪几类?” “它的能量来源是什么?”等问

题,阅读课本内容;

解决基本概念问题,详细阐明海陆间大循环的各个环节及水循环的意义;

探讨: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水循环?生活中如何节约用水?

知识点过渡:

多媒体演示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设问“泰坦尼克号”首航没有进入北极海区,那么使船沉没的冰山是怎样进入纽芬兰海域的?”由此引出洋流。

案例分析、讨论归纳——

结合PPT的动态分区展示过程,以副热带海区为切入点,介绍洋流布局,进而扩展到

全球分布。阐明洋流的类型、分布规律;

根据“澳大利亚同纬度东西海岸不同景观对比图”、“墨西哥湾油泄漏事件”、“世界四大

渔场分布”等案例,结合世界地图及世界洋流分布图,让学生讨论合作,归纳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学习者为中心,教师为辅。因此本过程小组合作讨论为

主,教师在旁指导为辅;

总结本课、发散思维——

解决导入时的问题:南极阿德利企鹅体内的农药可能来自哪里?洋流路线如何?

发散思维:除了课堂中提到的案例,生活中或新闻中,还有哪些证明水循环或洋流存在

的案例?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上升到现实高度,达到学以致用。

水循环和洋流优秀篇三: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

水循环与洋流

一、说教材

本节是继前两节《地壳物质循环》和《大气运动》之后,自然环境的又一大物质运动和

能量交换过程。在学习了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上进行,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对于本节内容的充

分理解有助于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把握和对相关地理现象的解释。

由于水循环牵涉到可持续发展中的水利用问题,洋流对自然地理环境有重要影响,因此

本节在自然地理中居于重要地位,是历年高考的重要内容。

二、说学情

普通高中的学生有以下特点:

学习风格:自初中以来的学习习惯看来,较为被动,习惯接受式的学习,需要教师通过

小组讨论等方法,主动把课堂交给学生;

心理方面:高一学生有一种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这促使他们理性思考,运用已有知识

解决一些新问题。讲解时应结合生活实际问题,引起学生兴趣。

知识基础:已学过水的三态变化、物质能量平衡;

能力方面:初具辩证思维,对生活中关于“水”的各种现象有较多见解;缺乏宏观想象能

力,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较陌生(需用多媒体演示等方法弥补)。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循环的主要类型、主要环节,理解水循环的重要意义;

2.能画出世界洋流布局图;

3.能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水循环的模拟实验,学会通过具体操作加深知识掌握;

2.学会读图,利用图表信息归纳知识;

2.通过小组讨论,学会协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节约用水意识,生活中节约用水,并参加相关节水宣传工作,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2.根据海水运动,初步树立起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等较基本的哲学观点。

四、说重难点

(一)重点

1.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2.洋流的分布规律;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难点

1.水循环与人类活动的密切联系

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部分,课堂氛围较自由,需要教师加以把握。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中无明确具体的表述,需要通过活动来完成。

五、说教学方法

(一)教法

导学法

多媒体演示法

实验模拟法

案例分析法

(二)学法

合作学习法

读图法

六、教学过程

引用热点、兴趣导入

剖析重点、实验辅助

案例分析、讨论归纳

总结本课、发散思维

引用热点、兴趣导入——

为什么科学家会在许多海洋鱼类体内发现田间农药?

剖析重点、实验辅助——

学生带着“水循环是什么?” “分为哪几类?” “它的能量来源是什么?”等问题,阅读课

本内容;

解决基本概念问题,详细阐明海陆间大循环的各个环节;

探讨: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水循环?生活中如何节约用水?

利用酒精灯、集气瓶等教学工具,进行水循环模拟实验,令学生可脱离书本复述;

本环节设计意图在于把知识用直观的模型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掌握。

知识点过渡:

除了海洋鱼类体内有农药,南极的阿德利企鹅体内也有DDT农药,这仅由水循环无法

解释,由此引出洋流。

案例分析、讨论归纳——

结合PPT的动态分区展示过程,以副热带海区为切入点,介绍洋流布局,进而扩展到

全球分布。阐明洋流的类型、特点;

以“漂流瓶”的故事,巩固世界洋流布局这一知识;

根据“澳大利亚同纬度东西海岸不同景观对比图”、“墨西哥湾油泄漏事件”、“世界四大

渔场分布”等案例,结合世界地图及世界洋流分布图,让学生讨论合作,归纳出洋流对

环境的影响;

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学习者为中心,教师为辅。因此本过程小组合作讨论为

主,教师在旁指导为辅;

总结本课、发散思维——

解决导入时的问题:南极阿德利企鹅体内的农药可能来自哪里?洋流路线如何?

发散思维:除了课堂中提到的案例,生活中或新闻中,还有哪些证明水循环或洋流存在的案例?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的理论知识上升到现实高度,达到学以致用。

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

水循环和洋流 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水的运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重要思想, 侧重介绍了两部分内容: 一是水循环, 二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洋流。

本节共三课时, 第一课时为水循环。

水循环课程标准要求: 运用示意图, 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 教材地位 教材在前面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 岩石圈、 大气圈等知识, 本节课把我们的视野扩大到水圈(尽管知识的落脚点在陆地上) , 水圈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水循环更是把这四大圈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维护全球水量平衡; 促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促使各圈层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交换; 影响气候和生态, 塑造着地表形态。

2. 内容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有: 水循环过程(类型、 环节) 、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说出 是一般性要求, 即了解; 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说明, 说明 要求理解和掌握。

3. 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 教学难点: 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 教材特点 教材力图实现 对话、 自主、 合作、 探究、 交流 , 强调了师生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设计, 问题设计的创新,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 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 并说明水循环运动产生的原因。

(2) 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 绘制水循环简图,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水循环的学习, 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 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用科学的、 发展的观念指导个人行为。

(2) 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 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 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 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是客观存在的观点。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

三、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 水资源 的初步知识, 了解了水圈知识, 对本课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 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 分析能力。

但这仅仅是感性认知, 没有实现地理规律与个人经验的结合, 总结归纳能力也弱。

因此, 本节课应采取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四、 教法分析 以学生为中心、 以情趣为载体, 采取自主学习和导学相结合、 启发和讨论探究相结合、 学生概括和教师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 明确教学主线, 即由物理现象---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理论---情感态度、 价值观。

2. 设置直观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 提供 观察、 探究、 交流 的机会,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有效地调动学生思维, 使学在开放的活动中获取知识;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直观生动地呈现突出重点、 化解难点的过程, 既加大课堂信息量, 又提高了教学效率; 5. 指导学生做到会观察, 会思考, 会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 重视学生的思维与思想, 使学生对知识全面客观。

的认识与理解。

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 学法分析 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以探究和合作交流为手段, 以阅读、 讨论、 归纳、 思考、 辩论、 练习为方法, 以全面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

1. 学生自主学: 自主阅读以了解基本知识; 自主概括以完成知识梳理; 自主归纳以形成知识体系;自主练习以确认掌握效果。

2. 教师引导学: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 引导讨论展示交流成果; 引导思考认识学习知识的现实意义; 引导辩论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探索认识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

六、 过程分析 为了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实施上述三维目标, 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流程 形升华 (一) 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 水的汽化、 液化现象 设计意图: 实验感知水的运动、 水状态的改变, 进而探求水的可能存在的地理空间, 探求它位置的移动; 激发学生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由物理现象转入地理现象导入水循环。

(二) 新课学习 课件出示: 课堂目标导航 设计意图: 让学生整体把握本课堂的内容, 明确目标和要求, 同时培养学生知识的全局观念。

自主学习: 课本 59 页内容及图 2-39 学生练习: 水循环的概念、 存在的地理空间、 运动状态及物理状态、 了解水循环的动力和主要环节。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主把握基本知识, 培养读图和观察能力, 体现高效课堂理念。

课件出示: 根据水循环的区域、 环节动态显示水循环过程。

根据学生自学内容提出导学问题。

即: 根据水循环的发生领域来划分, 水循环有哪些类别?试分别说明其循环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学生练习: 学生填注水循环的发生领域、 主要环节、 能量来源。

设计意图: 直观展示水循环, 检验和巩固学习效果。

过渡提问: 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什么?意义最大的水循环是什么? 设计意图: 简要辨析三类水循环, 为引入后面学习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作过渡。

即为什么海陆间循环是意义最大的水循环? 自主学习: 教材 P60 阅读内容和课文内容, 并课件展示下面两幅图片。

(1) 黄河三角洲的形成、(2) 三峡电站图 设计意图: 通过阅读内容和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把握能体现水循环地理意义 关键词, 即 改变地形 太阳能转化水体势能 降水进入陆地 ; 所选的这两幅图能直观体现水循环的核心意义---物质流和能量流。

学生分组讨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把握课本中的关键词句) 。

交流展示: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 使水资源不断更新, 从而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 促进自然界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3) 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 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简要说明: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实质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那么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学生举例回答, 课件展示水循环对人类生产、 生活影响的有关图片) 设计意图: 从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 过渡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课件出示: 从水循环的几个环节分别展示图片、 课堂导学。

讨论与交流: 1. 结合图片, 针对水循环的六个环节说明人类活动主要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产生影响?(地表径流、 地下径流、 下渗、 降水、 蒸腾) 。

2、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都是有利的吗? 学生概括: 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

教师点评: 合理利用水资源, 趋利避害。

过渡提问: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哪一个环节有限?如能改变, 那又将对人类产生哪些重大影 响?(作相关提示)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科学探索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

课件出示: 学生比较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由理论到实际, 认识到保护植被、 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 水资源是 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 的吗? 教师点评: 辩证认识水资源, 水资源的利用速度不能超过其更新速度, 做到合理利用水资源,同时要保护水质免受污染。

设计意图: 让学生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用科学的理念、 发展的观念指导个人行为, 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 课堂小结: 学生自我表述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 让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四) 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 评估课堂效果, 让学生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智力。

((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五) 课外调查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课外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学生钻研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综合素质; 也是我们培养地理人才的目标。

七、 教学反思 1. 本节课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 本节课主线明确, 即由物理现象---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理论---情感态度、 价值观。

3. 充分利用多媒体呈现水循环过程及意义, 加强直观性和效果。

4. 利用贴近生活的图片使学生深切感受珍惜水资源的紧迫性, 体现态度价值观。

5. 充分利用教材、 地图册围绕课标展开, 目标意识强。

6. 由于关注教材, 本节课未能根据课标要求适当关注陆地水体的关系、 水资源的更新等内容。

水循环和洋流说课稿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本节课是地理环境四大圈层中水圈的第一课时,学习的重点是水循环的过程及其意义。对于高一学生来讲,本节知识难度不大,但在导学案的设计上,仍坚持从新课改的理念出发,本着以有利于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原则来设计导学案。

首先在自研自探环节的导学部分,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提示。如“精读”、“标注”、“探究”、“归纳”等词语的运用,让学生明确了学习内容,提供了操作方法,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良好习惯。其次在合作探究环节,提供明确的讨论问题,更重要的是创设情境引入提高学生兴趣:水资源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这样的问题,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的学习从知识层面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层面。最后在展示提升环节,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生成情境,让学生达到运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的目标。最后,通过检测案,让学生有学有练,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从课堂流程上,由于高一地理课时紧,所以将自学环节放在课前完成,课堂上首先各小组交替检查导学案预习情况;然后针对预习过程中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在消除所有疑问的基础上接下来展开讨论;此时教师必须深入到各个小组调查学情,对各个小组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点拨;在展示环节,适时的对展示或补充、质疑的学生做出指点和帮助,尤其对有所发展的学生给出鼓励性的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