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评论

篇一:人民日报评论员:在深化改革中激发前进力量

lass="txt">——四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

2013年12月17日07:24来源:人民日报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反复强调的一个重大问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就是要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正确方向,不断激发全社会的发展动力和创造活力,把改革发展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35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又不断催生着中国人民思想的伟大觉醒,升华了我们党对改革开放的深刻认识,增强了我们党的改革自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都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当前,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我们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唯有牢固树立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才能攻坚克难,奋力取得历史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的优异成绩。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明确目标。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揭示了改革的方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引领,也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第一位要求。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样的历程,必然要求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

面的改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就能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越是深化改革,越要坚持正确方向。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偏离了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偏离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南辕北辙了。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全局和局部、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改革发展稳定等的关系,从而确保改革积极稳妥、健康有序推进。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紧紧依靠人民,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我们就一定能汇聚起强大正能量,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的改革蓝图一步步变为灿烂的现实。

《 人民日报 》( 2013年12月17日 01 版)

篇二:学习人民日报《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系列评论员文章的心得体会

ss="txt">——学习人民日报《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系列评论员文章心得体会

在举世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际,人民日报刊发《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系列评论员文章:《难走的路是上坡路》、《那么一股子劲不能松》、《下好改革一盘棋》、《让改革旗臶在中国道路上飘扬》、《以“三种意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六篇评论员文章。在此期间,玉溪市委主要领导要求全市广大干部要认真抓好学习。近日,我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认真细致地逐一学习了这一系列的评论员文章,从学习中深刻地体会到这六篇评论员文章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针对性与指导性,充分论述了“我国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和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只有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克难奋进、化危为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方可实现”。鉴于此,深化职业院校教育改革创新,努力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已成我校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现将本人的学习心得具体总结如下:

一、在思想认识上,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35年前的那个岁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带着对“开除球籍”的忧思,怀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热望,我们党毅然推开了改革开放之门,一场新的伟大革命自此激荡神州,一个国家的命运由此深刻改写。35年来的改革开放,影响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我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多少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愿景化为了现实,多少普通人赢得了人生出彩的机会。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为期四天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再次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号角。

同样历经35个春秋不断成长的玉溪技师学院、玉溪工业财贸学校,如今已成为培养工科类和财经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国家示范院校,目前,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拥有了一万多人,年均培训鉴定一万多人。三年前,学校抢抓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获得中央财政资金300万元区域性实训基地的基础上,2011年7月被确定为“全国首批276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中央投资1080万资金,经过近三年建设和发展,2013年9月初,我校正式通过国家中职示范校省级专家组检查

验收。在全国全面深化改革号角吹响之际,在成绩面前的学校,如今又将如何开启新的进发?

1、统一思想认识。要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认识,迅速地统一到中央、省、市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做到与党中央和上级部门的思想保持高度一致;要更加全面深入地贯彻落实好党的十八届三中精神,做到与党中央心同想、力同向、步同调;要准确把握当前的国际国内发展形势,明确“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2、坚持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促进跨越发展是符合我校发展实际的,但和发达地区乃至国外中职教育比,当前,我们的思想解放的程度、深度,还远远不够。新的改革举措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系统规划、统筹兼顾,抓住突破口,啃下“硬骨头”,让进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扎实推进。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大胆创新、勇于突破,以新思路、新方法赢得新成效,实现学校科学发展新跨越。

3、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要把学习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个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来执行,耐心引导全校教师坚守工作岗位,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来尽心尽责做好自己本职工作。要紧紧围绕中央、省、市的工作大局,时刻对照工作目标和要求,认真落实好各项工作任务。

4、要加大步子拓展合作办学与对外交流。我校于2005年在全省率先组建职教集团,联合企业、行业及县区职业高中开展集团化办学,突出了职业教育做中学、做中教、做学合一的特色。但如今发展规模和办学水平还不够理想,要进一步提高我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水平,在合作办学方面,要胆大心细、放大步子创新校企合作的职教办学制度,加大“引企入校”和“办教于企”规模,开拓学生实习就业市场并派出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切实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模式,要特别注意通过设岗见习、找岗实习、创岗见习等多种方式来有效实现学生顶岗实习。与此同时,要加大选派专职班主任进驻企业管理实习学生的数量,实施教职工到企业实践锻炼,让校企合作真正向深度合作和内涵发展上进一步迈进。同时,我校要不定期地与省内外兄弟学校开展和举行一些建设经验和发展性的考察交流活动,虚心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二、在党建方面,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学校党委要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把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心转到服务

发展、服务师生、服务学生家长上来,紧紧围绕建设“美丽玉溪,创和谐校园”为主题,深入开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迅速组织动员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立足本职做好服务,充分发挥各支部在学校全面深化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争当“美丽玉溪服务先锋”,提升各支部推动发展、服务师生、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校园的能力和水平,为建设“美丽玉溪”贡献力量。

1、加强理论武装,夯实科学发展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下一结点的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要深刻认识教育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这个机遇期既是观念转变机遇期,又是改革攻坚期,更是发展转型期,还是真抓实干期。党委要带领班子按照“团结和谐,改革创新,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要求,重点抓好领导班子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四风建设)、廉政建设、不断提高办学治校能力。

2、创新服务载体,增强服务活力。以改革的精神抓好党的自身建设,推进基层组织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坚持和发扬基层党建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建设美丽幸福玉溪、推动玉溪发展中的作用,深化教师党员示范岗、领导干部承诺践诺、党员积分管理等制度和办法,立足简便务实管用,不提过高要求,不把精力花在另创党建品牌等工作上。

3、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能力。自2011年至2013年近三年来,学校党委共培养发展了新党员52人,其中优秀青年教师党员37人、优秀学生党员15人。鉴于此,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发挥党员作用,在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方面显得尤为重要;要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争当“美丽玉溪服务先锋”中的作用,按照分头(级)负责的原则,每年对党员和党务工作者进行轮训,提高党员带头服务师生的能力;加强党员管理,全面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工作,健全能进能出机制,纯洁党员队伍。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扎实推进,最终提高了学校党员队伍的服务能力。

三、在教育教学方面,要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近年来,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开展校赛,参加市赛,参加省赛,参加国赛,在大赛中实现职校师生的美丽人生梦、美丽中国梦,在大赛中让同学们能够充分感受到“普通高中有高考,职业院校有大赛”的正能量。2011年7月以来,我校共有一百多人次参加省级和国家级的技能大赛。在省级技能大赛中,有31

人获一等奖,39人获二等奖,23人获三等奖,7次获团体一等奖,5次获团体二等奖,2次获团体三等奖;在全国技能大赛中,1人获一等奖,5人获二等奖,15人获三等奖。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在显著提高,办学实力在不断增强。为进一步提高我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全面深化改革:

1、研究构建科学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科学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体现面向人人的特点,要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终身发展有基础。要与玉溪、云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相联系,与区域经济产业建设深度融合。要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以信息化带动我校职业教育现代化。

2、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讲,职业教育是一个涵盖研究生、本科及以下教育的相互衔接的完整体系。在职业教育体系内,研究生和本科教育不是传统学术型教育,而是体现职业特点的应用型教育。从中职层次到研究生层次,要设计好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课程的衔接,增强学生学习的延续性。在下一步深化改革中,我校要充分利用作为云南开放大学二级学院“玉溪开放学院”这一教育资源平台,努力探索开放教育中高职学历衔接的发展路子,有效地来提升学生学历层次,为到我校接受职业教育的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继续学习通道。

3、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创新教学环境。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的重点和难点,要在全校上下形成共识,加快制度体系的建立,使得教育改革在“深水区”要挺得住、改得稳。要尽快改变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普遍推行仿真实训教学和模拟教学、项目教学、技能打包教学等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推进讨论式、探究式、协作式和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构建网络化学习平台,提高教育

深化改革评论

教学信息化水平。建立项目库、案例库,增强教学环境和过程的实操性;创新教学环境,就是要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环境、实训环境和教室环境。要把工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实现工业文化进校园、 企业文化进课堂。重点建设科学合理、先进实用、设施配套的现代化技能教室、实训教室和工厂化教学环境。

4、创新专业设臵和创新教程可应用性。当前,学校结合玉溪当地经济发展所需,围绕产业优化升级实际,下设机电技术系、财经系、数控技术系、汽车技术系、计算机技术系和建筑与生物工程系6个系,实施院系管理,共开设40

多个专业。为了让学校进一步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保障学生顺利就业和有效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在专业设臵上,我校改革的着眼点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企业用人需要和国家颁布的职业岗位,建立专业设臵的动态机制,重点建设面向现代先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的精品专业,加强贴近区域产业,尤其是民族文化艺术、民间工艺如陶瓷类等领域的特色专业的建设和设臵;近三年来,我校已建设了校内精品课程18门,优质核心课程34门,开发了仿真教学软件35套,开发校本教材30本,初步建立起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但可应用性、局限性依然存在。在今后开发创新教材时,一定要针对岗位技能要求的变化,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开发补充性、更新性和延伸性的教辅资料,依托企业研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

5、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拥有一支过硬的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教师的师德、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败,特别要做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要抓好“六项工程”,建立长效机制,为青年教师创造良好的成长空间。“六项工程”具体为:一是要抓好“理论引领工程”,引导青年教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要抓好“师德建设工程”,引导青年教师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三是要抓好“实践提升工程”,引导青年教师在社会实践中淬炼品质,提升素质;四是要抓好“助力成长工程”,引导青年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五是要抓好“夯实信仰工程”,引导青年教师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六是要抓好“温暖心灵工程”,引导青年教师以更愉悦的心情和更饱满的热情投身学校事业发展。

总之,改革要只争朝夕,更要胆大心细,让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由重点领域改革的“一子落”,激发改革棋局的“全盘活”。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在改革新征程上,只要我们同心协力、团结一致、锲而不舍地鼓着那么一股子劲,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动摇,我们就一定能跑好现代化教育“接力赛”中属于自己的这一棒,我们定能开辟改革新境界,抵达发展新高度,为学校、为国家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

2013年11月19日

篇三: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人民日报评论1—4)

t">人民日报评论(1-4)

目 录

◇ 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①:别让能力不足成为阻力 ◇ 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②:放要真放,管要真管 ◇ 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③:促进公平才见水平 ◇ 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④;别让热点成痛点

别让能力不足成为阻力

——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①

某省一位厅长下基层,问了群众“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等几个简单问题后,就不知如何继续交流下去。对诸如此类不会说话的干部,群众的批评入木三分: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不会说话,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些干部存在“能力不足”的危险。新一轮改革已经起势。要开好局、破好题,形成千帆竞发的好态势,就得解决一些突出问题,扫除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干部能力不足的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必须看到,治理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制度优势充分发挥、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相比,各级干部在提高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气力。全面深化改革,提高治理能力既是一大目标,又是推进改革必须着力的问题。当前,尤其需要解决推进改革能力不足的问题。公众对信息透明期待日益强烈,有的领导仍觉得群众“给点阳光就灿烂”。面对传言流布,有的地方部门手忙脚乱、应对失当,先忙辟谣后忙证实。面对矛盾问题,有的干部首先想的是如何摆平,仍然信奉“用人民币解决”。在治理过程中习惯于老思路老套路,结果,不是不对路子,就是事与愿违,甚至南辕北辙。“这就叫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坦言,“我看这种状态,在党内相当一个范围、相当一个时期都是存在的。”以这种状态推进改革如何能攻坚克难?又怎能解决深化改革进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

这种状态的背后,是一些人丧失了能力不足的警惕性,失去了本领不够的危机感。以为所学的知识、所积累的经验一辈子够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在信息时代,一年不学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80%,各级干部尤需砥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为政态度,强化“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求知精神。不及时吃透中央精神,怎么能向群众讲明白?不坚持调研不断变化的实际,怎么能拿出对症下药的改革决策?每月每年把时间泡在琐屑事务里,掷在觥筹交错中,如何担得起推进改革的重任?现在,从“铁八条”到反“四风”,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把一些干部从酒桌拉回到书桌、从“酒精考验”状态切换到思考问题状态。各级干部都应当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以前的时间都去哪了?现在富余下来的时间可以干些什么?

我们说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需要啃硬骨头、涉险滩,因而在各级干部的能力储备上,就不仅要有智慧还要有勇气,充分蓄积那么一股子敢闯敢试、敢作敢当的劲头。有些群众常常疑惑:“为什么中央的好政策,到了我们这里就变样了?”造成中央的“好经”念歪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懒和尚”“歪嘴和尚”的存在。有的人奉行“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的观念,对于己有利的改革措施加快推开,对动自己奶酪的决策就阳奉阴违,对捞不着油水而费时费力的政策就犯“拖延症”。一说淘汰落后产能,他用工人失业作挡箭牌;一说简政放权、壮士断腕,他就强调“也不能都不管吧”。说到底,是私心私利消解了一些干部的勇气和担当,使他们失去了与时俱进的治理能力,反而成为推进改革的一大阻力。在这个意义上,只有各级领导干部做到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方能为深化改革增动力、去阻力。

两千多年前,《老子》就讲:“政善治,事善能。”今天,要把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带入现代化,善治的难度与善能的要求,远非治理一个小国可比。我们说各级干部肩上的担子重、责任大,诚非虚言。惟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和夙夜在公的责任意识,以“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着力增强推进改革的能力,着力提升现代治理能力,我们才能“乱云飞渡仍从容”,入深水得蛟龙。(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3月31日)

放要真放,管要真管

——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②

对于政府来说,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不简单,也不容易。把该放的权真正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切实管住管好,才能收放自如,落实改革要求、破除沉疴积弊、释放改革红利

前不久,有中央领导同志到基层调研,了解大学生创业者是否需要增加“营养”。有创业者反映,股权变更登记太复杂,影响了资金引进,把投资者给吓回去了。一番对话,引发思考:政府是不是管得过多过细过死了?是否存在该管的没能完全管住管好,而该放的没有彻底放开放到位,甚至出现明放暗不放、这边减那边增的现象?简政放权要“乘胜追击”,必须时刻回答好这一命题。

作为本届政府的“开门第一件大事”,去年中央政府下放取消了416项审批事项,力度前所未有,变化立竿见影。与之相伴的是,新注册企业增加27.6%,其中私营企业新增30%,创下10多年来最高。企业找政府的少了,地方跑北京的少了,简政放权这门“当头炮”,成为“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的利器”,“减少权力寻租、铲除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事实证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简政放权是重要的突破口、切入点。

继续解决创业难、就业难等民生问题,破解减少权力寻租、铲除腐败等改革难题,就要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更有效地发挥政府这只手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解决好一些环节“放没有真放、管没能管住”问题,尤为关键。

对于政府来说,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不简单,也不容易。现实中存在的种种“肠梗阻”现象,充分体现了这种自我革命的难度。一是放权不对位。给海岛城市下放草原经营许可,向缺煤地区下放煤炭开采类许可事项,看上去权力不少,实际上有权难用。二是放权有水分。一些行政审批事项中央下放了,省市又捡起来;部委取消了,协会又如获至宝;行政审批少了,“红头文件”倒多了。三是放权不彻底。受理权放了,终审权紧攥手中;决定权放了,发证权却不放,于是出现一半环节在上级办、一半环节在县里办的“两头跑”现象。克服这种“没好处的容易放,有油水的死命攥”的苗头,是简政放权的难点,也是深化改革的重点。

今日之改革,啃的是硬骨头,涉的是险滩,戳的是痛处。如果政府部门安于现状不想改,畏首畏尾不敢改,左右观望等待改,怎么能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马前卒”?如果“变相审批”抢滩登陆,“隐性审批”暗流涌动,“灰色地带”依然存在,企业投资创业的积极性如何激发,群众对改革的信心又如何坚定?在这个意义上,政府转变职能的实际成效,影响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节奏;而简政放权“向自己开刀”的力度,则直接来自于政府推进改革的勇气担当。这种担当,既体现在通过大力放权,“让市场更有效”;也表现为通过强化监管,“让政府更有为”。必须看到,放权的过程也是强化监管的过程,我们不仅要撒欢一匹名叫效率的骏马,也要给马套上一副名叫公平的辔头。前者是市场作用,后者是政府作为。从这个角度看,简政放权绝不是让政府当甩手掌柜,玩大撒把游戏。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面对权力下放的过程,如何构建联动机制,让上面放得到位、基层接得住盘,使权能匹配、权责对等、权属清晰?面对简政放权后的市场,有没有事中事后的监管能力,能不能建起横向到底的监管网络和科学有效的监管方式,进而跳出“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这些问题的回答,并不比“真放权、放真权”容易,不仅需要大公无私的勇气,更需要善于学习的智慧。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曾指出,我国目前政府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管了太多管不了、管不好、不该管的事情。正所谓“少则得、多则惑”,把该放的权真正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切实管住管好,才能收放自如、游刃有余,真正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改革要求,从而破除沉疴积弊、释放改革红利,积微以成著,行稳而致远。(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4月3日)

促进公平才见水平

——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③

公平不仅体现在结果上,很多时候更体现在程序和制度上;公平不仅是分到多少蛋糕,也是怎么分蛋糕

同样是挂号就医,“关系户”可以批条子加塞;同样是参加招聘,性别、身高的歧视将人分级分类;同样是市场主体,民营企业在一些领域却难以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社会生活中的这些“不平事”,未必普遍,却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公平感受。

今天,追求公平已是时代的最大潮声,呵护公平则是社会的基础共识。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公平的高考制度,家庭贫困的孩子何以通过寒窗苦读成为大学生?如果没有公平的市场规则,小职员怎能凭借辛苦打拼变身大老板?著名作家肖洛霍夫曾说,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公平,就是希望的种子。

在当今中国,公平更成为一把重要的价值标尺,一种凸显的权利诉求,甚至成为衡量幸福的关键指标。为什么生活变好了、物质丰富了,还有那么多牢骚不满?为什么发展起来以后,问题依然不少?说到底,是因为人们对公平等更高层次的问题有了更多期待。当网友吐槽“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时,我们应该思考,是否因为起点不公影响了人们奋斗的信心?当民企感叹遭遇“玻璃天花板”时,我们应该重视,是否规则不公阻碍了市场活力的迸发?权利、机会、规则方面的种种不公平,已经成为发展进步的障碍;人们对公平的朴素认知,也已经体现为对改革发展成果普惠于人的期盼。正因此,党和国家才把“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当作推进改革的重要目的;把扫除公平障碍、促进人民福祉,当作推进改革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对于各级干部来说,促进公平是必须具备的能力素养,善于促进公平才见治理水平。我们常说,做大了蛋糕,还要分好蛋糕。所谓“分蛋糕”,讲的就是这个问题。在利益诉求多样、权利意识高涨的今天,能不能搞好发展已经不再是评判工作的单一标准,如何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考验领导干部的能力水平。在一些地方,经济发展起来了,但因为处理不好外来群体和本地居民的关系而引发争端;一些地方建设热情很高,但在征地、拆迁的过程中却触碰到群众利益的红线。如果不公不义引发稳定问题,谈何改革发展?如果发展成果难以福泽大众,我们倾力推进改革发展又是为了什么?

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公平不仅体现在结果上,很多时候更体现在程序和制度上;公平不仅是分到多少蛋糕,也是怎么分蛋糕。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制度出台前有没有征集民意?重大决策有没有经过论证、听证?权益受损群体有没有得到申诉机会?对程序的严格遵守,是各级领导干部尤需补上的一课。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用程序编好制度的笼子,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才能保证看得见、有实效的公平。

倡导公平、促进公平,从来不只是口头说说那么简单。冲破各种隐形的制度壁垒和透明的“玻璃门”,常常需要与旧观念进行激烈的较量;而要清除那些吃拿卡要的权力寻租者、徇私枉法的秩序破坏者,维护社会公义,更是要触动一些人的既得利益。没有直面矛盾的勇气、没有冲破藩篱的智慧、没有大刀阔斧的魄力,损害公平的症结难以破除,改革的深化难以持续。

篮球运动员姚明退役时曾感言,感谢这个伟大、进步的时代,使他有机会去实现自我的价值和梦想。我们相信“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正是因为我们对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有信心。这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答题。惟有树立公平的理念,用公平的视野去决策,用公平的行动去实践,用公平的标尺去衡量,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在公平上取得突破,每个人才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4月8日)

别让热点成痛点

——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④

如果说问题是时代的口号,那么热点就是改革的重点。善于通过热点把握真实民意,勇于解决问题为改革深化破题,我们就能将社会的热点变为跃升的拐点

从时有耳闻的拆迁纠纷,到多地出现的PX风波,近年来频发的社会热点事件,折射出转型期中国的挑战,也反映了深化改革的现实语境。面对日益高涨的发展期待、不断增强的权利意识、愈加复杂的利益纠葛,如何思之长远、调和鼎鼐,使群众关注的热点,成为改革发展的落脚点和突破点,而不是演变成社会痛点?

如果说,问题是时代的口号;那么,热点就是改革的重点。今天,无论是“房价低一点”的心声,还是“舌尖更安全”的呼唤;无论是医患纠纷引发的热点事件,还是空气污染等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无不牵涉复杂的经济社会利益,包含更为多元的社会期待。正因如此,擘画新一轮改革蓝图时,中央再三强调,必须“从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入手”。如何从社会热点出发,读懂并回应群众的利益关切,直接关系到群众生活、社会公益、政府公信,决定了改革能否有效推进、是否契合民心。

面对热点问题,回应及时、勇于担当、应对有方,就会使挑战化为机遇,危机变为契机。反之,如果漠视群众利益,缓慢迟滞、畏首畏尾、击鼓传花,就会让问题拖延为更大的历史问题,甚至成为一个地方一个领域长期的社会治理之痛。试想,如果不能建立公平的利益协调机制,就算征地拆迁非常必要,各种纠纷也可能继续上演;如果不能走出“雾霾困境”背后的发展观念误区,经济增长速度再快,老百姓也难说满意。这就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果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甚至导致更多不公平,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