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评课稿

篇一:《复式折线统计图》评课

t">本节课丁老师让学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引导学生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产生过程,并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了解其特征。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提高学生的统计能力。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具体的有以下几方面:

1.从生活中引出折线统计图。最近几年去黄山旅游的数据作为载体,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收集数据,再经过思考制成复式条形统计图还是单式的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后,都是比较容易看出来的,所以学生很感兴趣,这样就更容易发现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2.很好的把握了重难点。教师能利用旧知识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传授,利用学生在比较过程中产生的思维冲突,根据学生画好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或在课件上先出现了两条黑色的线,让学生来考虑有什么办法来区分这两条线,学生说出可以用颜色来区分,也可以用虚线和实线来区分,在说线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地意识到要注意图例的说明。这样就让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本格式有了更精确的了解。

3.让学到的知识回归生活。以王明的成绩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很清晰的得出王明的成绩走势是在进步,从而说服爸爸不再生气。

4.能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利用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自己编故事,如龟兔赛跑等,从而让学生从统计图中得出一些做人的启示,所以丁老师的这道题注重了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育人的作用。

篇二:折现统计图评课稿

计图》,本课是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来学

习折线统计图的优点、特点和制作方法。整节课看下来,觉得吴老师的教学设计过程明确,

教态从容不迫,很亲切自然,让孩子能够很顺利的融入到良好的课堂的学习气氛之中。在引

入阶段时引用了学生熟悉的条形统计图,接着通过手的比划再引出本课要学习的《折线统计

图》,过渡的很自然,有层次。有几点值的我学习

1.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现在我们的数学已经越来越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本

节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李老师把生活中的数学有效地引入教学设计中。在课上列举的

数张折线统计图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这些生活中的学习素材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

的,也是对他们的生活有意思的。所以学习起来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与热情,这就是一直在

提倡的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是在数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

梁。

2.注重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课程标准》中要求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

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吴老师在学生解读完温度变化的统计图后,请学生预测20时的气

温并让学生阐明预测的理由。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迁移和对比。知识的迁移也叫学习的迁移,心理学上把已获得得知

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本节课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

把学过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异同?使学生

在比较中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学会读折线统计图,明确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在认识折线统

计图的基础上,把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进行对比,在观察、比较中,体会到了折线统计

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增减变化地情况,培养了

学生地统计意识。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学生“悟”的太少,自主性体现不足。本节课教师引导的多,

不敢放手。统计图的优点应是学生在读图、比较中感悟到的,而不是老师硬生生强加给的。

在学生细读第一幅折线统计图时老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折线统计图能直观地

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这一特点体会不够。2.读图时缺少整体性的指导。在练习中老师只注重

于问题的解决而忽略了统计的意义,在学生完成问题后应从统计图的整体来感知事件的变化,

体现出统计给我们带来的作用。3.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的要求在本节课的过程中似乎体

现的不够明确,大多还是学生根据统计图说出结论,并没有提出什么问题,。篇二:折线统计

图评课稿()

《折线统计图》评课稿 优点: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现

实学习起点,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才能让孩子更有目的,更轻松的学习。 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

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 不足之处:在导入部分对统计表的分析中,教师就问学生气温升得最快的是几时到几时,

导向性太强,虽然学生在对统计表的观察中不易想到这点,但可通过对统计图的分析中与统

计表做比较得出结论。教师不宜操之过急,使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建议:

在导入中可以同时出现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自己进行对比,发现各自特点,比

较异同,教师再适时点拨。让学生充分体现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用字母表示数》

优点: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例子,将教材中小红与爸爸年龄用学生与老师的年龄关系

取代,让学生自主学习,由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精心设计一系列有层次,有新意有

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充分理解字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不足:公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

数学文化。而教师重点是介绍了公式,是否可 以对其产生的背景和科学家本身作更多的介绍

来增加数学文化的渗透。教师应让学生举例说明用字母表示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建议:操作和观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应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

等直观感知活动去实现对它们的理解和掌握。篇三:四年级下《折线统计图》评课稿合作学习 回归生活

--评《折线统计图》

集团层面推进现代课堂研究实践已开展一个月,各学科任课教师都很快融入到了课堂改

革的风潮。3月20日,集团数学组进行组内的第一次任务型课堂教学展示教研活动。活动中

听了孙彩萍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课堂上孙老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退

居幕后,创设情境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形式在一种开放、和谐的氛围中

进行感受、体验、发现和探索新知。35分钟的课堂紧紧围绕三个随堂任务的实施,师生共同

演绎了一堂精彩高效的数学课。

一、相比以前的课堂,孙彩萍老师的课堂展示,让我看到了这样三个变化:

(1)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孙老师的《折线统计图》这一课,她设置的教学目标

是通过3次小组合作讨论完成的,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的过程中自己就完成了知识建构,

这比老师单向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效果要好很多,课堂上学生求知欲变强了,可以说孙老师的

课堂让我看到了学生对学习更加主动了,从“要我学”转变成了“我要学”。

(2)第二个改变是课堂评价形式变得多样化了:孙老师的35分钟的课堂展示,完成了

小组互评、成员互评、师生互评三种评价形式:通过给表现优秀、积极的小组发送小花实现

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通过小组汇报展示,其他小组补充回答等,实现了小组间的互评;在

探究折线图和条形图特点这环节时,课堂上学生间互评进行地非常好,学生间精彩的互评顺

利地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这些多元化的课堂评价形式有效地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3)师生关系发生了改变:课堂上,孙老师一直都扮演着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师生

间关系不再是临高临下惟命是从的那种。孙老师课堂用语“哦,原是这样的”“那么我们应该

怎样做呢?”等肯定和询问的语气,体现了师生间平等的关系。《折线统计图》这节课中,孙

老师通过精心设计前置性学习任务单、随堂学习任务单围绕统计最近每天的气温,给学生创

设了真实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从教学目标和课堂实施效果来看,我觉得她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大优点,值得我学习和揣摩:

(1)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正确把握学生认知能力与教材内容要求的关系 折线统计图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在前面已经学过统计表,条

形统计图,而在平时生活中对折线统计图也有着朦胧的感知。在前置性任务设计上,孙老师

设计了让学生统计了近一周的日气温,由统计表引出所学的折线统计图,转化过程直观、自

然。另一方面在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时又将其与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已

有知识基础,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生活素材,关注统计的现实意义 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选择与学

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和问题,把鲜活的题材引入教学中。孙老师在随堂任务内容的设

计上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统计数据来源于生活。从让学生统计日气温、分析气温的变化情况,

让学生感受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提供这样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

数据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

生积极的情感。

总之,我觉得孙老师的基于小组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从实施过程和效果上看,都挺成熟

的还是挺完美的;从教学设计上来看,随堂任务内容设计源于日常生活、充分激发学生的求

知欲望;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小组合作气氛活跃、学生课堂参与度高。随堂任务紧紧围绕

教学目标设计上有层次性,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完成了新知的建构和理解;在我看来,虽

然集团推行任务型课堂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孙老师近乎完美的设计和演绎,让我看到原来学

生是如此的出彩和智慧。篇四:扇形统计图评课稿`扇形统计图评课稿

《扇形统计图》是小学数学新教材六年级上册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历了简单的

数据统计过程,认识了简单的统计表,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本节课是在以

往知识的基础的深化。本节内容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有很大的联系,因此在小学阶段占据

了一定的地位。

老师主要分五个片段进行教学:片段一:回忆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统计图?他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反映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各种数量的变化情

片段二:引入对扇形统计图的认识 出示调查数据。六(2)班参加体育运动项目统计表 运动项目乒乓球 足球 跳绳踢毽子 其他 人数

教师根据学生的统计数据。如果把表内数据用统计图来表示,你会选择什么统计图?生

成条形统计图,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在图上找找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

总人数的百分之几。计算需要的百分数。如果有一种统计图能直接得出这些百分数就好了。今天学习的知识,就是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难题的,这就是扇形统计图。

[评析:老师先从统计表引出条形统计图,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清楚的反映出各种

数量的多少。再让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能否直接看出某个项目占全班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学生感觉不能直接看出,但能通过计算得出。如果有一种统计图能直接看出这些百分数就好

了,由此引出扇形统计图。老师这样的设计,以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这样的顺序教学,既复习了条形

统计图的特点,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清楚的反映出各部分数量和总

量之间的关系。其实,这一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要引出扇形统计图,初步感受扇形统计图的特

点。

片段三:认识扇形统计图根据这里的数据,我们能马上生成扇形统计图。这就是扇形统计图,从图上,你能找出

喜欢乒乓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吗?你是怎么找的。先看图 例,找到代表乒乓的颜色,再到统计图上找到相应的扇形。用这样的方法,你们还能找

到别的信息吗?生说一说那么,从这张图上你知道喜欢哪种运动项目的人数最多吗?你怎么

看的?比较百分数或扇形面积的大小,就能看出哪种运动项目喜欢的人数最多了。说说这些

扇形表示什么了吗?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也能表示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总人数

的百分数。这么多的扇形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圆,这个圆又表示什么呢?这个圆就是单

位1,代表了全班的人数。同学们从这张扇形统计图中发现了很多信息。再请同学们看看我

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扇形统计图,这个圆表示什么?每个地形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几。你觉得

它有哪些地方是跟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不一样的?每个地形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各个部分,

总面积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整体。能直接看出各部分占总数的百分数。所以我们可以说扇

形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与总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扇形统计图的概念。

[评析:这部分老师的设计比较细腻,问题设计一环接着一环。由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探索

扇型统计图的特点:各部分占总量的百分数,整个圆表示单位一的量。这样的话学生对于扇

型统计图的特点掌握得比较牢固。设计建议:出示扇型统计图,提问:从这张扇型统计图中你可以得到什么数学信息?(讲

清楚谁占谁的百分之几,也就是单位一。)在扇型统计图中怎样表示单位一的?(特点一)再

问:从这张统计图中还可以看出什么?(看出谁多谁少。)问:你是怎样看出山地面积最大?

(百分数最大)还可以从哪里看出什么地形面积最小?(扇型的面积大小)问:你觉得扇型

统计图有什么特点?这样的设计可能看起来更加紧凑些,同时,学生对于扇型统计图的特点

掌握得更加牢固。]

片段四:用学具摆一个扇形统计图

1、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用不同大小的扇形组合在一起,就可以拼成一个扇形统计图,

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扇形统计图的意义。

2、根据总量,求各部分的重量。 出示用字母代替不同扇形的统计图,师问:这个圆如果表示口袋有100元钱,那么扇形

c表示多少元?如果是其他的量,扇形c又可以表示什么。从而让学生明白圆可以代表不同

的单位“1”。比较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 什么不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 片段五:巩固练习

“练一练”安排了两道题,都为学生提供了扇形统计图,让学生从统计途中收集信息,

做出分析,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一题呈现了小红家2006年7月支出情况统计图,

同时告诉学生:小红家2006年7月的总支出是2400元。首先让学生比较这个月哪项支出最

多,并进行解答。通过小红家的月支出情况引出恩格尔系数,并布置相应的实践作业--------

通过收集自家的月支出情况要求学生试着制作扇形统计图。 第2题分别呈现了中国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和中国国土面积占世界的百分比统计图,让

学生在班级里交流从统计图中获得的信息和自己的想法,渗透国情教育。让学生解决这两个

问题,不仅能够丰富对扇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学生逐步提高从扇形统计图中收

集并分析信息的能力。

拓展和延伸,怎样制作扇形统计图? 评析:老师认真的设计了题目,题目类型丰富,包含了不同的扇型统计图的类型。既比

较了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又开放的设计了和统计图有关的练习。既巩固了学生的课内知识,

又发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的延伸。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篇五:统

计-复式条形统计图评课稿《统计—复式条形统计图》评课稿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实验小学赵 剑赵敏老师执教的四年级《统计--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1、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和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教学目标明确、

重点突出。特别是将两个单式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图例等新知的形成,都让

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而水到渠成。

2、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体现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比如老

师提问要想比较1985年城镇和乡村的人口数量,单看自己手中的单式统计图方便吗?能不能

创造出一种观察比较方便的统计图?学生交流讨论后,于是有学生提出“把两个统计图合并成

一个统计图”的想法。当画完了1985年的城镇、乡村人口数量的直条后,不少学生将两个直

条用了不同颜色,老师问:“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自然地想到是为了辨认与区分城镇、乡村

人口数。其实这就是新知图例的自主探究。

3、教学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国情及品德教育,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动脑分析的习惯。例如:提问学生:为什么城镇人口逐

年增加,乡村人口逐年下降?让学生感悟我国改革开放以及城镇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总之:本节课老师能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以1985-2000年城乡人口数量

的变化为主线,让学生亲身经历、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全过程,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

极性和主动性。在探究新知--画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活动中采用实践尝试、合作交流学习方式,

主动获取新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引发矛盾,画完了表示城

镇,乡村人数量的直条,为什么要用不同的颜色?通过分析、评价让学生掌握了图例这一新知.

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培养,促进了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

另外,在巩固训练中,引入学生身边的事:用四年级课外小组人数的统计表,制作复式条形统计

图。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学习的是生活中的数学,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统计的知识、处处有数学

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实验小学任蕾 统计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认识客观事物,描述生活现象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我觉得赵敏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两个特点:

1、教师认真的研读教材,能够理解教材的背后的意图。在教材里,我们能够看到展示给我们的教学内容其实很简单,但做课教师认真的研读教

材,非常清晰地明白每个例题里要传递给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要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比如:

刚开始的复式统计表教师能够充分的利用它的优点,除了寻找数学信息外,教师更是充分的

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看到复式统计表的优点,从一个表中看到了 两种不同的数学信息,为下面的复式统计图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再比如,在教学单式

统计图时,教师能够及时的抓住学生的基础,找出学过的单式统计图和今天单式统计图的区

别,及时的进行指导画图,还关注到了很多到细节,例如指导学生使用三角板,怎样更好的

寻找纵轴上的数据。在进行复式统计图教学时,教师又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让学生自己

去发现,去讨论,探索出新知!能够做出这么准确的判断全在于教师深读了教材,并能够跳

出教材进行教学。

2、充分的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在整节课中,我们都能发现教师留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小

组进行讨论交流,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这节课组织学生进行了3次合作交流,每次交流的

目的都有所不同,让他们在平等、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了学习目标。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实验小学 吴雪峰赵敏老师这节课能注重对学生渗透统计意识,让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经历自主探究、合

作交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能与教师的主导做到有机的结合,注重对学生的数学素

养的培养。比较突出的表现在: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既体现自主探究又突出合作交流。 从本节课中我们有难看出,赵老师十分注重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主探索、观察分析能力,

同时也提倡了小组间的合作交流。如从单式条形统计图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渡时对学生的

引导上;特别如何绘 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就是真正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究、小组间说想法、并在交流

中不断完善自我。真正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有机结合。

二、凸显教育的价值:既获得知识更要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 我们知道课程改革

的真正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让学生经历

知识获得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丰富学生自己学习经历,提高学

习的兴趣。本节课中赵老师设计的如何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正是让学生经历了:为什么要

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如何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怎样区别统计图的内容等都

篇三:《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大杖子学区蘑菇峪小学 张丽媛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折线统计图》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法分析、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六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折线统计图》一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的意义和作用,建立了统计的观念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节内容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学习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节《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知识与技能: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折线统计图特点与作用的过程,感受从“具体”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够依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 教学关键: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理念

本节课,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基于这一理念,本节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如:某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24届─29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数,沙尘暴天数的变化,两厂的产品销售情况等,提供这样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和谐合作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

四、教法分析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本节课的教学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引导发现、组织交流、组织应用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五、学法分析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教学过程:

本课分成:激趣导入——探究新知——知识拓展——实践应用四块内容。

在激趣导入部分:在教学中,通过例1某市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引入教学,复习条形统计图,从脑海中提取与本节课相关的认知信息,为新知的学习做好准备。以条形统计图为基础引出折线统计图,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图回答和提出问题。在探索学习中知道折线图既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更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进一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在探究新知部分: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异同点的对比,真正理解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相同点的比较最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一般知识;而不同的比较最主要是让学生能准确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观察折线统计图中线段上升——数量增加,下降——减少,倾斜角度——增减幅度,从而引出不仅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这样,通过以上两部分的学习,学生了解掌握了折线统计图。

在知识拓展部分:让学生指出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主要有股票图、心电图等),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实践应用环节,根据本节知识结构的特征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精心设计了三道练习题,分别为: 一是基本题,通过24届─29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金牌数的折线统计图,发现数学信息,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同时渗透热爱奥运事业的

爱国之情。二是变式题,出示动物园里各种动物数量统计表和某地区沙尘暴天数统计表,比较两个内容,从而来选择哪一个内容适合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主要是为进一步突出折线统计图能清晰地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的特点。同时,出示相应地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并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三是拔高题,通过观察服装柜的销售量统计图,提问如果你是销售经理,在进货方面有什么考虑?如果你是消费者,又有什么打算?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衣服方面的增减趋势进行合理的预测,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练习有层次有坡度,环环相扣,教学节奏明快

折线统计图评课稿

。通过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问题解决、扩展创新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使能力得到发展。此外也照顾了全班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使他们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使情感得到了满足。

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既简洁明了,又一目了然,体现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总之,这节课我努力体现并实践着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时时处处贯彻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小主人,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能动手操作,能探讨研究,能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和谐的情景中自主的学习,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在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