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革》教学反思

《土地改革》教学反思

 

本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能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我将本课设计成:企盼土地——中国农民的千古梦、沧桑蜕变——走近农民的千古梦、千秋功业——实现农民的千古梦三大版块,将全文有机的串联成一个整体,脉络清晰,达到了纲举目张的效果。我认为这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和成功的地方。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上,给学生提供了视频资料、大量图片和文字史料,教师提出有效的问题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阅读——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体现了“论从史出”的原则,并运用了现代的教学手段,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材料分析解放前旧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及地主与农民生活的对比,以此表现土地占有不均衡的强烈反差,进而分析出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在学习土地改革的过程和意义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图片、土地改革的视频、文字史料并充分利用有关土地改革前后的图片、数据等。先由学生讨论分析,指导学生依据史实得出结论,做到了论从史出。

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知识拓展部分,主要从时事热点入手,关注中央一号文件,体现党和国家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关注三农问题的力度,从而培养学生关注时事热点的习惯。

本课的不足之处:一是没有指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例如土地改革的意义可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抓关键词来记忆。二是对于土地改革这段历史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很难产生亲近感,甚至难以理解,我只是在最后要求学生进行课外调查。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了解他们的亲身感受,力度稍显不足。

通过本节课的实践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

1.对教师知识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几年来,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所以,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往往花更多的时间用来上网、请教有经验的老师或到所有能找到资料的地方去,以使自己能够更加充实地完善知识体系,以便能充分地驾驭课堂。上课方式上会更有创造性,会更好地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产生共鸣,结出思维和知识的火花。

2.师生地位的变化

新课程改革几年来,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走近学生,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这也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还要继续加强师生地位的转变,争取让教师真正的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信这样的课堂才会更加符合生命化课堂的要求。

《土地改革》教学反思

土地改革教学反思5篇 

在教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土地改革》时,我从土改原因的分析中让学生得出进行土地改革的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原因、目的解决后,那么怎样进行土地改革呢?需要哪些政策作为依据呢?顺势导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学生齐声朗读《土地法》的重要规定。并对这一规定进行分析,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不同是掌握土地的人变了,由原来的地主变成农民,相同的是都属于土地私有制。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土地私有制必定最后会导致贫富两极分化,这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本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本意是让全国人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因此,这种土地私有制是不能长久存在下去的,为对农业的改造伏笔。

《土地法》颁布后,全国展开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对土地改革的进程,就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土地,进行适当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一般来说,学生会认为地主应该被打倒,被杀头的。其实在土地改革中,只对罪恶极大的地主进行镇压,对一般的地主只没收他的土地,进行改造教育,当然要给他属于他自己生活的一份土地。同时还注意小字部分关于这次土地改革同以往土地改革的不同点的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做?书本讲得较清楚,不用过多展开。

这样的土地改革得到了农民的极大拥护,因此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享受到土地改革的成果。让学生从课本上找到这些成果就可以啦。

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让学生讨论理解其中的含义:农民真正获得解放是新政权给予的,农民感激政府,从而拥护,积极参与其中。封建土地制度摧毁了,解除了农民身上的束缚。从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反思二:

在教学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土地改革》时,我从土改原因的分析中让学生得出进行土地改革的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土地改革》教学反思

《土地改革》教学过程及反思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时间、过程及结果。

2熟悉土地改革政策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 掌握土地改革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熟悉教材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合作意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使得本节课印象更深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

2让学生认识只有在新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认识到土地对中国农村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土地改革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难点土地改革中对富农阶层采取限制并保存的政策。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但解放前中国农民的生活情况怎样农民的最大愿望又是什么请同学带着问题看一组图片和一段资料。

生解放前旧中国农民受地主剥削生活极端贫困。

师农民长期遭受地主剥削的根源是什么 生中国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师这就是我们要讲的新课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前中国农村具体情况如何阅读教材第一段。

师那么在土地改革中当时是怎么做的呢总结了过去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并根据建国后的新形势在 1950 年 6 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

请看资料分析此次改革的目的、主要地点、步骤和结果。

生 1改革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土地改革》教学反思

生 2主要地点在新解放区步骤于 1950 年冬开始有领导的分期分批进行到 1952 年底结束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师请同学们注意在材料中那就是保存富农经济的相关内容。根据新中国成立前后政治形势分析原因是什么 生议论回答的内容整理如下 为了孤立地主减少土地改革的阻力。师补充 主要是为了孤立地主减少土地改革运动的阻力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

师因为当时中国的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全国各族革命大团结已经在政治上形成对富农的政治态度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保存富农政策能够争取富农中立并且能更好地保护中农去除农民在发展生产中某些不必要的顾虑。

所以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阶段中都是要保存富农经济的。

师从哪些方面来总结土地改革历史意义呢 生学生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土地改革的意义 第一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势力。

第二广大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彻底翻了身。

第三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好转创造了条件。

课后反思 本课基本的教学内容不是太难 但对此次改革中保存富农的政策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教师引导好能顺利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尽管教师努力使学生理解本节课但是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讨论对本课内容缺乏兴趣 2、小组讨论时有些乱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严重 3、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充分发挥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本课由于理论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把握。所以我门在备课时引导学生从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巩固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