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在我们执教的每节课中,教师引导的作用都在于激发兴趣,矫正方向,疏通思路,创 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揭示疑点,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想象飞起来,语言活起 来。因此,在设计教案时,我便注意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将学生的“自 主学习”贯穿于教学全程之中。

在课堂教学中,我抓住古诗以最凝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感情的基本特点,把对学生 情感的引发、激荡、升华,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以“情”为主线,使不同朝代的两位诗人 的诗情贯通、交融,又以“情”为主线沟通教师、学生、诗人的联系。如在学两首诗之前, 我都将两篇课文插图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配上古典抒情音乐,为学生创设情境,初步体 会作者在画面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让学生先感其形,再激其情,将学生慢慢引入“情”的 氛围,学生领略了诗情画意,便逐渐进入了诗的情景。

我把“读”的活动在教学中一直贯之,从自由练读到品析美读再到深情配乐诵读,使 学生逐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并在不知不觉中熟读成诵,积累了语言。

另外,在教学两首诗时我没有平均使用力量,第一首注意渗透方法指导,如“理解诗 意—品析诗句—诵读诗句”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明白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第二首诗由扶 到放,让学生通过第一首诗的学习方法自行理解第二首诗,结果比老师“手把手、口对口” 的教要事半功倍。

在学这两首古诗时, 我都注意引导学生扣住关键的精彩词语。

如第一首诗中的 “荷尽、 菊残”这两个词,通过与“荷败、菊谢”等词的比较、引导学生模拟诗人推敲词语的思维 过程,激发学生对“秋天”展开丰富多彩的想象,第二首诗中抓住对“霜叶红于二月花” 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枫叶的红、美,这不仅是在教给学生学习诗人锤炼词语的态度 和方法,也是在引导学生锻炼思维的准确性,激发想象的丰富性。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给学生思维、想象的拓展留下空间,使语文语言的教学 向课外的延伸成为可能。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在古诗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先让学生读,那么应该读到什么程度才行呢?要读到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才行。那要怎样才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呢?这就是古诗教学中重点讨论的问题了。我们应该先让学生了解古诗的背景和古诗所写的意思以及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以此来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想法和想说的话及当时的思想。

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我让学生了解了古诗的题目,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古诗中字词的意思了解了每一句古诗的意思。并想象古诗中所描绘的依依分别的情景。然后我就告诉学生这一首古诗的大体背景:李白与孟浩然在这里谈古论今已经好长时间了,而且彼此在一起谈得很投机,彼此作为好朋友真是难舍难分。可是孟浩然却必须有事要离开这里到扬州去,于是两个人不得不分开,那么,两个人分别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学生说:应该用难舍难分的语气、用依依不舍的语气、用想留下孟浩然但又不能不让他走而叹气的语气……学生们就能够把思维拓展出去了。

这样让学生再去读学生就能够有一定的语气了,于是再加上范读和渲染,学生再跟着朗诵。就这样多种方式让学生体验古诗所包含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够了解古诗的意思 再体会感情再范领读的方式,让课堂达到了最高潮,也使学生能够忘我的表演朗读,从而引出他们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学生就畅所欲言,很有的说了。

总之,我们就想尽办法让学生能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去学,学生能够学习,才能够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从而为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查看更多>>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两首》

为了让学生爱学,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的环节:

  1.通过优美的语言、配乐朗诵、启发想象、多种朗读、演演评评等手段,让学生在听听、读读、说说、演演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2.紧扣古诗特点,把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从抓字词的翻译,抓词序的排练,抓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以提高学生组词造词、遣词造句和语言思维能力。

  3.在上课前,有目的的安排学生查阅诗人的有关资料,为理解诗意创造条件。在课后举办“小小诗歌朗诵会”以提高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在这种迁移、拓展、延伸的过程中,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另外我教学中自认为一大亮点的是让学生学诗画画。并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如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

  两首教学有所不同。《咏柳》是让学生感受到柳树的色彩美和形态美并用自己的话将一、二两句诗写下来。《春日》则是任选一个景物展开想像说具体感受景物美。还感受语言美、空间美、诗人情操美等。两首古诗品位语言美时,《咏柳》抓住了诗眼“裁”,品位“裁”的精妙。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炼,感情最为丰富。而“每一首诗都离不开意念、意象和意境这三个层面”(张厚感)。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 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这三个“意”,品读好这三个“意”。就一定要培养学生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诵读的习惯,读出语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让他们在反复吟诵中浮现出诗的意蕴。读诗,若要解得其中真意,就需仔细玩味,抓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去体会,这是一个体味诗意的过程,更是一个炼字的过程,一个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这是读诗的关键,也是进入诗境、体会诗情的关键。例如《咏柳》前两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我们要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词的妙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自然领悟意味深长的诗意。

  诵读是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共鸣的酵母,是作者和读者情感交流的纽带,通过有声有情的诵读,文中的字句就会活起来,文章整体也会更具形象性,在潜移默化中,读者就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