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两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两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作者余文森博士是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他是教育部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专家。本书分为三篇,分别为“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东星资源网带来了两篇《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欢迎阅读!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后感
 

  篇一: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

  所谓深度,指的是触及事物内部和本质的程度。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也被译为“深层学习”,这是瑞典学者赛尔杰基于学生阅读的实验,针对孤立的记忆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识的浅层学习,于1976年首次提出来的关于学习层次的一个概念。倡导深度教学,防止学科知识的浅层化和学生思维的表层化,是学科教学走向核心素养的一个突出表现。

  深度学习的课堂是在“学习金字塔”和“建构主义”理论下,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深度实践,它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和学生学习行为方式的有效度。它不简单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而是对课堂目标和课堂状态特别是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客观的描述。怎样使我们的课堂深度化呢?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凸显科学本质特性,展示学科独特的魅力。

  中小学分科教学,是因为各学科具体独特价值和不可取代的作用。各学科都是美丽的,都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学科之美,去体会学科的神奇的魅力。只有引导体验学科美,才能培养学生对学科真正的热爱,培养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长久的学习动力。同时各学科的魅力还来自于各学科背后送隐藏的学科精神和文化底蕴,教师的教学活动唯有渗透浓厚的学科精神和文化,才能展示学科教学的特有的魅力。

  以《杨氏之子》教学为例,来体验语文学科的独有的魅力。

  (一)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精炼、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上课开始,教师利用故事导入,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学习探究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学习中来。然后提问:你对故事中两个人说的话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出课题,并齐读。

  (二) 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教师简介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区别。这些年,我们学习课文除了古诗外,也都是白话文。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古人写的,古人写文章用的是文言,叫文言文。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之后,再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接着,教师范读,让学生感受、领悟文言文的特点,并进行交流,为后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但对与学生来说这是不容易的,所以教师的范读可以促进学生朗读的欲望,形成学习的动力。学生根据注解自主合作探究,自悟句意、文意。最后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尝试吟诵,并能熟读成诵。

  (三)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导入: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的说的话?为什么?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小结:“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杨”与姓“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之子用“从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轻松、愉快。

  (四) 朗读全文,延伸拓展

  学生配乐齐读后拓展延伸:生活中不缺乏精妙的语言,你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

  以上教学课例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展现了语文课的“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第二味是“人情味”。这里的“人情味”是指语文课中要有情趣,有情感熏陶,有人文关怀。第三味是“书卷味”。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含蓄、纯正;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

  学科特点,我们提炼学科核心素养的依据。回归学科,是我们学科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二、聚焦核心知识,推进“少而精”的教学——通透教学。

  小学语文的核心任务: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语文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以《月球自述》教学为例,来阐述如何聚焦核心知识,进行通透教学。

  (一) 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迫切想了解神秘的月球,所以我这样导入新课:在浩瀚的宇宙中,有这样一个星球,千百年来,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它到底藏着多少秘密呢?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读文,学习生字词。

  (三)研读课文,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的方法,是帮助学生品味语言、打好语文工地的最好的方法之一。尽管科普说明文的语言和文体不如文学性那样有感染力,但是也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所以我在解决“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课文写了月球的哪些没有揭开的谜”这两个核心问题时,采用以读为主,交流、讨论为辅的教法,具体有以下几个步骤:

  1.抓关键词语,感悟月球的神秘和魅力。

  2.边读边想,理清未解之谜的思路。

  3.恰当朗读处理,增添月球神秘之感。

  (四)巧妙书写,学以致用

  教学中,不单纯地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巧妙地把写挤进课堂,学生既可以再度感知文本,掌握知识,又能在充满语文味的读写、说的课堂中轻松穿行,学习兴趣就会更加浓厚。课文在写法上很有特色:把月亮自身的魅力和月面的荒凉形成对比,巧妙地运用疑问句和感叹句,结尾以“神秘”来概括上面的几个谜,与文题呼应。我让学生运用其中的一种写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事物。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文基本功,还更全面地了解学生阅读情况,也对以后学习此类课文起到铺垫作用。

  《月球的自述》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没有把重点落在“写了什么”上,而是把重点落在“怎么写”这个核心问题上,通过自主学习,多样朗读和读写结合,来感受月球的神秘和美丽,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倡导问题导向,鼓励批判性思维。

  美国优秀教师格雷塔面对记者的追问时,曾说过:如果一定要我说教学有什么诀窍的话,那就是问题。当教师能够不断向学生提问并得到回答的时候,就已经接近想要达到的目标了。

  问题引领得有效在于问题的价值性。在学习《小马过河》的课文内容时,教师运用系列的问题形式:小马愿意去帮妈妈做这件事吗?你从哪里知道的?怎样通过朗读来表达小马很乐意帮妈妈做事?小马驮着麦子、唱着歌向磨坊走去,可是,它怎么停下来了?小马遇到了什么困难?小马想到底能不能过去啊?是过去还是不过去呢?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让你为难的事?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发现其中的奥秘。这些问题不是对课文知识记忆性的考查,没有简单机械的背诵和内容的复述,而是提出一个个必须在全面了解事实的前提下进行深入思考才能解答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不仅能够了解了小马过河的整个故事。同时明白了在生活中遇到事情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克服,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问题是思维的引擎,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展开的。这里的关键的问题的质量(深度),核心是学生思维。通过问题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深度教学。深度学习也倡导多维思辨,就是让学生围绕开放性问题各抒己见、唇枪舌剑、据理力争。学生的潜能被发掘,灵性被激活,心智的火焰被点燃。思辨的过程中,重组思维、发散思维、臻美思维等多种思维方法交互呈现,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直觉思维、创造思维得到潜移默化的滋养。深度学习重点关注高阶思维,即达到布卢姆认知领域学习目标中的分析、评价及创造层次。让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独立思考、独立求证,考虑多种不同方案,筛选、甄别、选择最佳方案,在促进思维发展的同时获得成就感和快乐。

  当然,深度学习的前提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同时,深度学习还需要充分利用交互式反馈评价、思维导图式学习等工具。所有这一切都构成深度学习的要素,都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真正提升,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格的培养和思维的建构。

  篇二: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

  2019年秋,定州市吝玉霞名师工作室为我们购买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我抽空拜读了这本书。该书作者余文森教授是教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这本书共包括三大主题: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我共读两遍。第一遍,我带着问题“什么是素养?”“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等等粗略阅读。第二遍,我按照目录和章节标题慢慢品读。读完书,我写了18页读书笔记。套用书中的专业术语,我此次读书的过程是“原生态学习”,直接面向文本,没有老师的解读,点拨,指导,讲解,但效果甚好,收获很大。

  读书过程中,我体验了核心素养导向课堂的“通用式”,即阅读——思考——表达。阅读时,我与文本对话,将书中的内容与个人学习和生活经验碰撞;思考时,我与自我对话,常想在我的课堂上,要如何做到以生为本;今日表达,我将读书笔记反复查看,细细研读,以期可以给读者一种高质量的知识分享。

  核心素养之于我,和学科知识之于学生有不少相似之处。因此,我认为将核心素养根植于课堂,将阅读——思考——表达应用于教学应该是新课堂的标准。

  史宁中教授说过:“人通过合适的教育和影响而获得与形成的各种优良特征,包括学识特征、能力特征和品质特征。对学生而言,这些特征的综合统一构成他们未来从事社会工作、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本素养或基本条件。”而我国多年来所倡导的素质教育中的“素养”也更多地指向后天和教育,人的很多素养都是教育的产物。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能教出来外在的知识和技能,也能育出来内在的能力和品格。素养究竟包括哪些内涵呢?

  (一)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一个人的素养:学识、智慧、道德、态度、品格、思想、精神等,一定会通过言行举止和神态表情表现出来。龙应台说文化素养是什么,“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一个人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塑造自己精神长相,涵泳自己气质风貌的过程。

  (二)素养是一个人的“人格”。

  人格是个性特点稳定的心理品质,有一定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心理素质等,并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情绪反应表现出来,呈现出独特的性格和气质。

  (三)素养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

  当一个人形成了某种行为习惯之后,再也不需要他人的督促或自己的提醒,就能自然而然并轻松自如地完成那种行为。“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教育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素养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一个人怎么认识世界,怎么思考问题,集中反映了一个人在智力、学识上的素养。美国教育家克洛威尔说:“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不是责任感,而是发现新的思维方式。”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分析,思维方式反映了学生认识事物的立场和视角,也决定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向,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具有根本的制约作用。

  学生在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多方面存在各种问题,都能在思维方式上找到根源。1、对立化思维:认识问题简单化、形式化、绝对化,思维变的简单,不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和分析问题。2、封闭式思维:一种走“套路”的思维模式,用既有的套路和模式来解释和分析问题。很多学生只会解题,不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只会解常规题,不会解非常规题,只会求同,不会求异。思维一旦模式化、格式化,就不会有创新,能力发展也就停止了。

  孔子一生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要求自己,只有当一个学生能够经常提出新问题,冒出新创意时,我们才能说这个学生具备了创新的素养。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升到奠基学生能力,关乎人生长远发展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