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书笔记读后感两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书笔记读后感两篇

  虽然前行艰难,但哪怕是做一颗流星,也要努力到底!以下是东星资源网准备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书笔记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冬日里的暖阳似乎有些许的发懒,偶尔只投下些片片点点的阳光在村子里的石板路上 ,有时索性用乌云遮起来,换一场雪来装饰大地,又轻又柔,给人以种凉莹莹的抚慰,真是应了那句诗:冻合玉楼寒起粟,光耀银海眩生花。闲来无事的我不经意间翻出了这本书,不想却让我有了很大的收获。

  这本书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书中海伦·凯勒回忆了自己丰富、坚强、好学且伟大的一生,她在十九个月大的时候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失去了视觉和听觉,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渴望表达和交流的意愿越来越强烈,渴望光明,渴望知识,更渴望爱和温暖。安妮·曼斯菲尔德·沙利文老师的到来改变了海伦·凯勒的一生。从学会一个一个的新词,到日常中简单的交谈,阅读书籍,以及学习算术,动物学,植物学,到之后的用嘴巴说话,这对常人来说可能轻而易举,但对于一个又聋又哑的人来说却需要克服重重的困难。从书里我能感受到海伦·凯勒学习的吃力,但是她从来没有放弃,更不因自己的缺陷而自卑,反而更加的努力,再加上沙利文老师的耐心和鼓励,最终成就了自己“二十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的宝座。

  也许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见几个重要的人,否则人生坎坷,命途多舛,靠我们自己实难成就大事,就像沙利文老师为处在黑暗无声世界里的海伦·凯勒带去了光明和方向;刘备因有了关,张,诸葛等人的帮助方能成就大业,即使最后没有收复失地,仍是一段可歌可泣的佳话;谢娜成为亚洲首个微博破亿用户,除了自己平日里的努力和阳光开朗的性格外,更要归功于当初肯给予自己学习机会的一位校长。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这重要的人便是我们的亲人,朋友和老师了,她们在我们困顿的时刻用知识给我们力量,在我们迷茫的时候用鼓励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在我们孤单的时候用陪伴来抚慰我们的心灵,这何尝不是一种财富,一种幸福?我们难道不该像海伦·凯勒老师那样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和上进来回报他人吗?要知道我们取得的成就哪个没有他们的帮助呢?

  当然,也许我们的一生中会拥有几个对我们同样重要的事物,可能是一封信,一个礼物,一个拥抱。就从我们自身来说,它应该是我们的手、鼻子、耳朵……对于海伦·凯勒老师而言,在所有的感官中,她相信视觉必然最让人惊喜。我想这可能是因为视觉可以最直截了当地让我们发现和了解事物吧,反映它们的形状、颜色,或者作用,我们可以观察自己房间的构造,观察天上云朵的形状变幻,观察草地间多少小昆虫爬来爬去,观察蝴蝶何时停落在自己肩头,观察嫩芽如何萌出,小鸟怎样飞翔……这些都是海伦·凯勒老师一生都梦寐以求的事物啊!

  可是对于视觉正常的人来说这是习以为常的事,甚至普通到已经忽略的地步,这就不免让我们的生活失去了诸多的乐趣。一位朋友在森林里漫步了一个多小时,回来后问他有什么新奇的发现,对方却回答没有啊,一切都很普通。哦,这大概就是最悲哀的事情了。难道只有聋人才会珍惜听力,只有盲人才能体会视觉带来的美好吗?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我们整日忙于自己的工作和学业,却忘了抽点时间好好利用我们的眼睛,去大自然里寻找美,如今就连小学一二年级的小朋友近视的比率都比往年的高出许多,这怎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呢?

  所以,我希望,我们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抓紧当下,勇敢的去做我们还未来得及做的事情吧,这万千世界还有多少精彩等着我们去体验,去探索。我们不妨就这样假设一下,假如我们只剩下三天的光明,我们是否还会像现在这般的虚芜度日呢?

  读书笔记:我以为自己瞎了

  从中学时就听说过这本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可能那时候也阅读过,但已经想不起书里发生过什么故事,只是印象里有个外国人眼睛瞎了,但还写出了一本书,很努力,很坚强!

  如今算是我第一次认真去阅读此书,并写下看书过程中的所想。

  作者是生活在20世纪的海伦凯勒所写,之所以现在生活在21世纪的我还会对这本书感兴趣?是因为曾经也有过短暂性失明的经历,而在那时好像就想起了这本书,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从来都没有完整看过这本书,或许有看过一些短篇,所以留下了一些记忆,而现在我还有些好奇想认真看一遍。

  但因为是外国文学,也不知道看谁的译本好,所以在看第一节光明和声音的时候就好奇过其他译本是怎么写的,对比过后,发现不同译本都有各自编译得好与不好的地方,不过我目前还不能确定哪一个译本是编译得最好的,或者说是我个人较为喜欢的。

  我也没想过把所有译本都看一遍,只是在看到让我觉得好奇的地方会查阅一下其他译本是怎么写的,这样我觉得还挺有趣的,可以看到编译者们对细节的处理方法不同,对于不同译本在细节方面出现偏差也是能理解的。因为即便是看了英文原著或者说是直接拿到作品原稿来看,也未必能完全读懂体会到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每个读者只是读懂了自己能理解的那部分。

  生活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出生在不同的家庭环境,这些都会让我们在读作品时有理解偏差,所以我也不敢说自己能理解多少,但是我可以从有关的纪录片或者是电影等辅助材料中去更多地了解作者,从而再看她的作品时,就能更立体一些。

  从网上买来的这个译本,第一节写到作者的家庭老师时只提了个名字,连一笔带过都不算,或许是编译者觉得在刚开始就提到家庭老师不太合适,但原作里有写到,而且对主人公的影响很大,所以不得不提一提名字。

  又或许编译者并没有想那么多!

  而在另一个的译本中,第一节里写到的家庭教师莎莉文小姐时,对其从侧面简略的描述就要恰当得多,让读者一看就知道了家庭老师对主人公的重要性。

  当然,我并没有看过原作,也不懂,只是在胡乱猜测!

  但写到作者的南方老家时,另一译本中有段话这样比喻:“置身于这个绿色花园里……。我不由得时常想,上帝御花园里的曝光兰,也不过如此吧!”

  就这段话,让我不太能理解,编译者把上帝和御花园联想到一起貌似有些矛盾,因为上帝是信徒想象的存在,而御花园让我想到的是帝王宫中的花园,比如北京紫禁城的御花园。问题就出在御字上面,御用在这里,表达的是对帝王所用物的敬称。既然是美好的想象,却又和存在的现实连接到一块,是不是就显得不上不下了?

  还有就是“曝光兰”又是什么东西?植物吗?我想,有认真读过此译本的读者应该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同样和我在百度提出这样的问题,但我并没有查到想要的答案。

  所以我的理解是,编译者写的“曝光兰”确实是比喻某种植物,但可能用词不对。

  而我又看了一个译本中写到这里时,就比较直接明了。他是这样写的:“我想上帝花园中的花也不过如此吧!”。这个说法我个人比较喜欢,虽然没有再做其他具体的描述,但却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有时候想象的东西就留给想象吧,而这里就写得比较到位。

  第一节写的是作者的出生,包括家庭关系、住所环境,还有就是从生病到变得失聪失明的过程。

  当我读到作者描述自己眼睛看不见东西时的那种惊恐,那种突如其来的悲伤,令人难忘的复杂心情,让我回忆起自己也有过突然失明的内心感受,只不过,我的失明是暂时性的,应该说是很短暂的过程,但当时给我的感受却是漫长的,仿佛是做了一个噩梦的苏醒。

  直到今天,我依然记得当时为什么突然暂时性失明。

  那时,我是想运动一下,健健身,有些心血来潮,做了好几个俯卧撑和仰卧起坐,还有其他训练动作,间歇比较短,而却又是做到竭力的,所以可能就因为突然性过于猛烈的运动,造成了人体局部供血不足,引起一过性失明。

  所以在我刚结束运动时,顿时就觉得自己身体有点轻飘飘的,貌似有些难受,而眼前的事物在一点点的失去颜色,成灰色的,渐渐全暗下来了,那时我就发现自己瞎了,什么也看不见,我很害怕,周围好像也安静下来了,不知道是失明引起的幻觉还是当时也暂时性失聪了。

  身上因为刚运动完,还冒着汗,又因为失明而害怕,好像还发冷汗湿透了全身?这里可能记忆不太准确。

  而在惊恐的同时,又一下子很冷静,我装作没有发生什么事一样,还不想把眼睛瞎了这件事告诉身边的家人,因为知道他们也帮不了我什么,所以我只能自救,但又如何自救呢?

  我记得我口渴了,后来好像也喊了家里人帮我倒杯水。

  自己扶着墙壁和桌椅,努力睁开眼睛想看清东西,但还是一片漆黑,我想找一处没人走动的地方躺下休息,可能是我有一点运动生理学常识,知道是剧烈运动过后,头部供血不足的原因导致一过性失明的,又仿佛是一种本能的求生欲望使然,觉得躺下休息一会儿,让血液回流一下,身体就能恢复正常了。

  其实我当时也不太敢确信方法可行,但实在没有其他办法,只有躺着闭上眼睛休息一下,想想以后失明的日子该怎么过,家里人应该很快能接受我瞎了的事实,但我不能因为眼睛看不见,就这么颓废着吧!我想,我这辈子都不可能放弃学习的,我还有很多书没看呢,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没去观赏和经历!

  我喜欢表达自己的思想,虽然看不见了,用纸笔写作困难,但我可以用手机录音啊,这样也能代替写作,我一样还可以跟人分享和交流。

  躺在地上胡乱想了一会儿后,也不知道过去了5分钟,还是10分钟,20分钟,反正觉得时间有些漫长,直到我想再站起来时,睁开眼睛,我朝着门口的光亮望去,隐约能看见东西了,起身喝了杯水,走出门口,眼前的东西从灰色逐渐恢复成原来的颜色,也就是说,我又能看见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了。

  内心非常欣喜,像是花儿绽放了,也如一盏灯被点亮,好像觉醒了什么?由黑暗的世界重返光明,突然觉得自己好幸运,我四肢健全,看得见、听得见、说得了,我应该珍惜时间去完成自己的生命绽放。

  虽然前行艰难,但哪怕是做一颗流星,也要努力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