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对偶句

篇一:对偶句集锦(1)

将。

亲贤臣,远小人。

鸿门晏,桃园盟。

孙行者,祖冲之。

言必信,行必果。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花开山寺,咏留诗人。

登高极目,览水送归。

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名扬四海,声震八方。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指鹿为马,画地为牢。寿比南山,福如东海。棋逢敌手,将遇良才。

功盖天下,誉满山河。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志士惜日短,愁人嫌夜长。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与天地并寿,同日月齐光。

长江人钓月,旷野火烧风。

仰首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斯人千古少,此曲世间无。

人生有乐地,流水无尽期。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惜花春起早,爱月夜眠迟。处处春光好,村村气象新。室有惠崇山水,人怀与可风流。漫步半月溪畔,徘徊六角井傍。坚冰已经打破,航道已经开通。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游子魂销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上小桥头。 描景状物

桃灼灼,柳依依。雪茫茫,雨霏霏。山抹绿,燕剪柳。清风明月,苍松怪石。十里荷红,三秋桂香。天欲飞霜,云将作雨。烟迷远水,雾锁深山。长烟一空,浩月千里。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水流云在,雨到风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明月如霜,好风似水。千峰凝翠,万峦吐霞。百花含蕾,千枝泛翠。

百花吐艳,万木争荣。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苍山如海,残阳如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水流无限阔,山耸有余高。纷纷黄叶坠,对对塞鸿飞。清霜浸碧波,白露下黄叶。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半壁见海日,中空闻天鸡。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

篇二:高考满分作文

s="txt">章熊曾指出:“在句式的变化中,对称句和长严密句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重点。”他还指出,“对称句式如果运用得当,意味着学生的语感能力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语言变化的技巧”,所以“对称句式的出现和对它们的自觉运用是中学生语言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对称句在语言训练中的重要地位。

但本文所说的对称句,并不是通常所说的对称句。通常所说的对称句,指的是整句,包括排比句、对偶句、连用四字短语及大体整齐的一组语句。本文的对称句相当于宽式对偶句,是指两两对举出现,而字数和结构相同或大体相同的两个句子。因其两两对举,十分对称,故称对称句。

在议论文中,对称句既可用来说理,又可用来举例。因为它要求用大致整齐的句式、对称的结构来证明论点,所以训练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对称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锤炼语言的能力,而且因为对称句极为简洁,还可锻炼学生对事例的高度概括能力。如果说“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那么,对称句的运用,也会使文章因之生辉。

例1.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已是被无数古今事实证明了的真理。邹忌直言讽谏,齐王悬赏纳谏,齐国得以强盛;王平诚心忠告,马谡固执己见,街亭终致失守;唐太宗任用魏征,开言路,纳直谏,得有贞观之治;朱元璋求教朱升,广积粮,缓称王,建立大明天下;李鼎铭的意见得到采纳,精兵简政,人民拥护;马寅初的理论遭到批判,人口激增,国家受害……这些事例,不都有力地说明了“从善如流”的重要吗?

就段的构成而言,首句为起始部分,提出了论证中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尾句为终结部分,以反问句,对小段中心进一步加以强调总括。中间几段是段的展开部分,它们或写兼听,或写偏信,两两相对,泾渭分明,不仅句式整齐,写得极为概括简洁;而且长短句差参错落,令人读起来跌宕起伏,朗朗上口,称得上融声美、形美、意美于一炉,既给人以美的享受,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思索。

例2.

那么,何时容易“坠马”?恐怕就在那“飘飘然”的一瞬。不信你看,骑者在马踏着细碎小步,步上坎坷不平的山冈,或扬起四蹄飞越险滩急流之时,总是瞪着警惕的眼睛,勒紧缰绳,夹紧马肚,可谓“驰马”而“思坠”矣!而当马儿缓步于青山绿水之间,流连于鲜芳艳蝶之阵,飘飘然忘于“思坠”之时,可悲的“坠马”却常由此了生。历史上,闯王李自成“坠马”悲剧便是一例。

这位曾破千关,斩百将,驰骋疆场使明王朝走向覆灭的赫赫英雄,最终溺于牛金星的谗言之中,败于吴三桂的刀剑之下。我想,这无不与金銮殿上的琉璃金瓦、三足鼎上萦绕的紫烟有关。

整段运用对称句难度较大,“偶尔露峥嵘”却较易为之。本段文字即是在散句中,穿插使用了几组对称句。写“飘飘然忘于‘思坠’之时”时,作者用了一个对称句“缓步于青山绿水之间,流连于鲜芳艳蝶之阵”;写李自成失败原因时,运用了两组对称句:“溺于牛金星的谗言之中,败于吴三桂的刀剑之下”、“金銮殿上的琉璃金瓦,三足鼎上萦绕的紫烟”。这几组对称句,写得既整齐,又深刻含蓄。试想,如将“溺于牛金星的谗言之中,败于吴三桂的刀剑之下”,改成“却听信了牛金星嫉贤妒能、挑拨离间的谗言,致使自己刚刚建立了大顺王朝,便被吴三桂打得大败而逃”,其表达效果该是何等悬殊。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议论文中运用对称句,既可使句式整齐上口,音调和谐,又可用极简洁的文字,表达极丰富的内容,使文章既富文采,又洗练简洁。对称句同样可以用来写景、状物、抒情。或整段用对

称句铺陈描摹,以形成一种整齐美;或间用对称句,长短相杂,整散并用,以求语言的跌宕回环美。请看以下两例:

例3.

临高远眺,思潮如流,良辰美景,总看不够。朝看晨鸟啼柳绿,夕看晚霞染山红;晴看日丽天高远,雨看船行水迷蒙;眷看雏燕吻桃红,夏看荷风剪莲舟,秋看风凉月如钩,冬看雪白洁如玉。

例4. 眼 睛

这是一双凝神专注的眼睛,那圆圆的眸子里深藏的是什么,能够折射出如此诱人的光,像浸在水中的一颗乌亮的宝石,那么晶莹;像黑夜中闪烁的一粒珍珠,那么夺目。它是那么黑,似乎包容了世上所有的暗色;它是那么亮,能够折射出人间万物的光芒,以至于竟不易察觉到它的黑。它是一块墨玉,纹理分明,中心是一点,最幽深的一点。周围纤细而浓密的睫毛,偶尔投影在它的上面,宛若微波荡漾的水面上垂下的修长柔美的丝丝柳絮。 此两例,一为写景,一为状物。

例3在描写四时之景时,短短一段文字,连用四个对称句,四个四字短句,再加之比拟、比喻手法的运用,不仅写出了四季之景的艳美,而且饱含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例4是一篇高考优秀作文,它之所以能获取满分,除了想象合理等因素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富有文采。两组对称句,在短短200字的短文中,几乎占了一半的篇幅。形象的比喻修辞,整齐的对称句式,既写出了眼之形,更写尽了眼之神。明眸晶莹夺目之神采,乌黑如墨之色韵,无不给人美目流盼之感。

运用对称句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在构思对称句时,应运用联想拓宽思路。每写一事物时,想一想与之相反、相对或相同的其他事物,这样便可打开思路。如例l,由齐王的虚心纳谏想到马谡的固执己见,刚愎自用,这是想相反的事物;由唐太宗的纳谏魏征得有贞观之治,想到朱元璋求教朱升建立大明天下,这是想相同事物,再如《我的空中楼阁》:

我把一切应用的东西当作艺术,我在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就是小屋。白天它是清晰的,夜晚它是朦胧的。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同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也虚无,树也缥缈。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之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这段文字的对称句,便是由“白天一夜晚、山上一山下、山一树”,这三组相对的事l物构成,只有这样联想,方可满足对称句两两对举出现的格式与内容要求。

(2)在选定了相对事物后,便可选用恰当的词语一一对应地去写其状态、特征等。选用词语时,应尽量选用词性与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语。

例如,上句如是“同顶炎炎烈日”,那么构思下旬时,便可由“日”想到“月”,以“月辉”对“烈日”;然后再写其特征,“烈日”既是“炎炎”,那么“月辉”的特点,也就要用一叠词概括,常形容明月的“皎皎”即可入选;再给“顶”这一动词,选一可与“月辉”相搭配的动词,即可完成这一对称句了:共沐皎皎月辉。

(3)对称句既可是句与句的对称,也可是句子内部成分的对称。例如:

我仿佛臵身于一幅多彩而又圆润的油画之中。树,轻拂着;草,摇曳着。身旁是深邃的回廊,宁谧的曲径。近处,一边是夕阳中闪着金光的梧桐树,一边是蓝天下散发着清香的翠竹林。远处还有流光溢彩的喷泉和绚丽缤纷的花坛作为点缀,此情此景,谁能不醉? 这段文字中,“树,轻拂着;草,摇曳着”与“一边是??梧桐树,一边是??翠竹林”为句的对称;那么“身旁是深邃的回廊,宁谧的曲径”与“远处还有流光溢彩的喷泉和绚丽缤纷的花坛作为点缀”,句中的画线句,则是由句子内部成分构成对称。

强化训练

1.完成下列对称句。

①追求是人生的花环。人生只有插上追求的翅膀,才能翱翔;人生只有,才能 。

②目光短浅者,以物质的享受为生活的乐趣;志向高远者, 。

③生活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腐朽,一种是燃烧。腐朽的人,在岁月的长河中任意飘零; , 。

④时间把勤奋者奉为主人,护送他踏进成功之门;时间把,。

⑤成功的花朵,开放在勤劳的枝头之上,失败的 , 。

⑥春夏秋冬,汇成了岁月之河;酸甜苦辣,

⑦空谈家的言语,而耕耘者的汗水, 。

⑧努力的人,不一定都成功,而成功的人, ⑨绝妙的风景在陡峭的险峰之上,绝妙的人生

⑩把理(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高考作文对偶句)想建在个人的安乐窝上,理想就会;把理想砌在祖国的大厦上,理想就会 。

○11勤奋者,从失败中看到的是成功的希望;而懒惰者, 。

○12,很珍惜快乐。

○13懒惰,折损的是勤奋,编织的是 。

○14有生命的种子,不甘心于长眠在泥土里; , 。

○15黄金虽贵,总有价格可标;知识,却是无价之宝。有黄金, ;有知识, 。

○16风帆,不挂上桅杆,是一块无用的布;理想,是 。

2.把括号中的句子改写成对称句。战绩只是衡量水平的客观依据。从主观角度看问题,对水平会得出相反的结论。昔日孟德擒吕布、诛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何等威风。然而他也曾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他被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只落得折戟沉沙,败走华容,八十万大军被周郎谈笑间烧得灰飞烟灭。而在潼关战马超,更是一败涂地,以至换掉战袍,割掉胡须才侥幸逃得性命) ,

。他敢于涉险,不惜被创;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拿来对手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而这种胆略和毅力,则来自“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宏伟志向。

3.补写对称句。

谁不爱风流呢?松,高洁;兰,清幽,风流自有特殊的魅力。牛,;狮,;风流,。现代人应该比祖先更懂得风流。新世纪的真正风流应该是:服饰与心灵同样美丽, 。现在,社会就是要变革,青年就是要风流。

4.在横线处填写对称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用生命熔铸的诗句,是多少忧国忧民者的人生写照。面对国家兴亡,“仁者不以盛衰变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为拯民族之危,多少

志士不惧赴汤蹈火;。多少仁人不惜肝脑涂地。

(以《屈原列传》一课内容填写,句式与后一句相同);岳飞信而见疑,精忠报国,矢志不渝,风波亭里含冤而死。

(以《五人墓碑记》一课内容填写,句式与后一句相同);为复兴中华变法,戊戌六君子无畏献身??他们的死,死得壮烈,死得伟大,死得其所!他们虽死犹生,他们的死将彪炳史册,永照千古!

5.下面一段文字的题目叫《学与问》,请扣住文题的学与问,联系上下文,在横线处补写对称句。

学问学问,学了要问,学与问相辅相成。。释其一疑,便长一智,口不常问, 。学既不可缺,。不因细小疑难而忽视问,不因问题浅显而,更不因怕失身份而 。多问而不烦,肯问。存疑要问,一知半解更需问。在学中发问,在 。肯学者必肯问,所以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要得“学问”,不仅要“肯问”“不耻下问”,而且还要“善问”。遇事犯难不要急于发问,要先问己,后问人。问己,则反复思索,开动机器;问人, 。自己不动脑就乱问,收效甚微。“多问”不是“乱问”。

;若能问之“着穴”,则懂全局。故学有目的,问 。既要问得准,又要 。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不要满足于“知其然”,还要 。

6.在横线处补写对称句。

少女之美,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浓眉大眼美在鲜明,眉清目秀美得淡雅;羞涩之美含蓄, ;柔弱之美蕴含着灵秀, ;白雪公主美在冰清玉洁的贵族气质, ;唐朝美人丰乳肥臀,清朝美女纤纤细腰;干练之美令人欣赏,??而在情人眼中,大家都成了西施。谁美谁不美,谁说了算呢?

7.在横线处仿照前一句的句式补写对称句。

蓝莹莹的天是背景,问小路之上, ,攫几束松枝在手中,,把春之欢乐化作热烈的呼唤随山风送进山的心灵。山体震颤,山魂低喃,噢,是春天了。蛰伏的山神醒了,打个呵欠,伸个懒腰,霎时,山风乍起,催开花蕾, ,山间的春天降临了。挥舞松枝和山风嬉戏,,阳光慈爱地温暖着身体,热了,倦了,掬一口山泉,清冽冽的感觉流到了心底,山之春的旋律就这么清新,这么欢乐。

8.在横线处仿照前一句的句式补写对称句。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目光必然反射心灵的色彩。儿童透出纯真的目光,青年透出热情的目光,老人透出沧桑的目光,赌徒透出贪婪的目光,乞丐透出哀怜的目光,农民透出纯朴的目光,商人透出狡黠的目光,大款透出傲慢的目光,诗人透出睿智的目光,军人透出刚毅的目光,哲人遗出深沉的目光。惊喜的人喜形于色,目光中雀跃着欢快和激动;悲恸的人。愤怒的人目光如炬,凶恶的人 ,惊恐的人目瞪口呆,和蔼的人 ,淑女含情脉脉,泼妇眼光尖刻。精神矍铄者目,悲观失望者目光 ??总之,凡是心灵的色彩情调,目光足以反射得淋漓尽致,旁观者也尽可从他人的目光中捕捉其心灵的信息。

9.修改下列文句中画线的句子,使整个文段语言风格一致,前后语句之间音节对称匀整。

树头红叶翩翩,疏林如画。西风乍紧,犹听莺啼;暖日常暄,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楼榭;近看西北角,造起三间面临绿水的轩斋。笙簧盈座,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

改写:

10.以“尝试”为话题,用对称句写一个片断。

11.以“思念”为话题,写一个片断,尽可能多地使用对称句。

12.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我国两个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仿写句子。要求字数相同,句式相似。(2006·江苏)

黄土黄,那是江北世世代代淳朴的厚实;清水清,那是江南祖祖辈辈悠然的淡雅,荡漾着千年的风物与风华。唯在中秋,江南江北,共赏一轮明月;或在元宵,将一锅锅汤圆,煮成千年不变的甜甜蜜蜜与团团圆圆。

13.学校举行课本剧汇报演出,请你结合剧情内容为主持人写两段串联词,将下面三个节目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每段不超过钧字。(2006·湖北)

第一个节目《雷雨》演出结束。

串联词①:

下面请观看第二个节目《罗密欧与朱丽叶》,由高二(1)班演出。

串联词②:

下面请欣赏高二(4)班演出的《西厢记·长亭送别》。

(待续)

(厚望斋主人)

篇三:2013年高考全国各地满分作文亮点解读:唯愿此心无怨尤

p>

惟愿此心无怨尤(好题目。化用《论语》不怨天不尤人句为七言,与全文材料的选择统一。是对材料核心话题的解读。听从内心召唤,做个真实的自己,愿意了,当然便无怨尤。亮度:★★★★☆)

总有些生命,酣畅淋漓地恣意挥洒,哪怕遍体鳞伤。亦有些生命,宁静淡泊地安于一隅,哪怕无波无澜。(解读材料。老师们一般把这个叫破题,但破题属八股一套,说起来怪恶心的。干脆咱就叫它材料解读。材料读没读懂,立意准不准确,从这一段一看便知。两句话,一句照应前一个故事,一句照应后一个故事。概括提纯非常精练。句式整齐,很显文采。亮度:★★★★★) 无论如何抉择,只要心中无怨无尤,一句轻描淡写的“我愿意”便有了九鼎千钧之力,不容他人置喙。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惟愿本心充实满足,无悔自己的决定,便是无憾。(说理阐释我愿意之内涵意义,摆出自己的观点。我愿意三个字如何才有分量?只要心中无怨无尤!但因为是我,所以冷暖自知,不容他人置喙。非常鲜明,非常透彻。几十字里边常用熟语就有数个,词汇量大。亮度:★★★★☆)

托山为钵,剪水为衣,渺渺若垂天之云,悠悠自来去。这便是庄子。(这个句子也可以写作:庄子托山为钵??但还是他这个好,为什么?他这个相当于变式句,我们写的这个相当于常式句。变式句和常式句的表达效果不同,而且,一般情况下变式句效果要比常式句好一些。比如这个句子,它就把重点放在自由逍遥上。举事例的论证,因为有人和事,所以也要注意叙事的技巧。如人称、顺序什么的。讲究一下和纯粹不讲究,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这个考生他就很讲究,你看他后面叙述,全用第三人称代词他。)他是如此飘忽不定琢磨不透,他穿行于山林间,沉浮于云气中,纵使生活贫困潦倒亦不移本心。他垂钓于濮水之滨,楚王派人寻他入朝为相,“愿以江山累矣!”话说得如此恳切竭诚,而庄子(若将此处)却吝于回头。他凝视着水底匍匐的一只龟,笑言:“龟是愿意被人供养在庙堂里还是愿意自由地爬行在泥地里呢?”对曰:“后者。”庄子(和此处都换作他,文气就更贯通了。)笑了:“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此前为叙述,讲庄子拒绝楚王的故事。)或许有人为他放弃高官厚禄而安于贫穷感到不解甚至不值。然我却为他拍手称快,他遵循了心的召唤,不被浮云遮蔽了双眼,坚持自我。孤寂却不孤独地看守着他心灵的月亮树——诡谲难测,却自有一番风骨。(这几句是议论,是说理。分析庄子拒绝楚王的动机,遵循心的召唤,无非就是我愿意。但让考生道来,却有了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深刻。这篇课文已经从人教版课标教材中拿掉了,不知道湖南的教材中是否还有。有,就是课内素材,活学活用,是个亮点;没有,就是课外素材,更是个亮点。) 与庄子同样随心所欲的还有那轻裘缓带,不鞋而屐的魏晋名士。在那愁云惨淡的天幕下,他们不愿循规蹈矩明哲保身,而是纵情狂歌,舍生忘死,他们白眼向权贵,折枝为美人,生命随心绽放得如此绚烂,光耀千古。(不仅是词汇量,还有表达方式的多样。议论文中的记叙部分,不是平铺直叙,不是质而无文,而是用描写去丰富它,生动它。大到情感的蕴含,小到句式的选择,如白眼如何折枝如何,可以说文采斐然。亮度:★★★★★)当洛阳东市刑场上奏起那广陵散之绝响,那亦是嵇康内心的绝唱:“此身虽陨,此心无怨尤!”真名士,自有一派清峻超绝的风流。(议论点题。)

于此番炽烈壮阔的生命相反的是另一种安然,二者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内心的答案:“我愿意。”(过渡段。上两例是说“总有些生命,酣畅淋漓地恣意挥洒,哪怕遍体鳞伤”。与材料中的鸟对应,是一种状态。后两例则是说“亦有些生命,宁静淡泊地安于一隅,哪怕无波无澜”。与材料中的儿子对应,是另一种状态。此同前后论述应该属并列关系,与一、二段,最后一段构成整体上的总分总。分说部分,各设两段,一段举一人,一段举多人,前段详,后段略。结构严谨。值得模仿!亮度:★★★★)

李叔同舍下尘缘,斩尽俗丝,遁入空门成为弘一法师。此举令多少仰慕其才华的人唏嘘不已。然他却是无怨无悔地从心而行。“明镜止水以定身,青天白日以成事,光风霁月以待人”,这

般偈语便是他心灵的写照。倘若他不割舍红尘纷繁事,或许会为后人留下更多璀璨的绘画与篆刻作品,但又何来他圆寂前发自肺腑的“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陶渊明“误落尘网中”,终是抵抗不了心底声声“归去来兮”!而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林逋厌倦污浊官场,终是隐于西湖之畔,梅妻鹤子,飘然不群。沈复没有“人间百姓仰头看”的鸿鹄之志,只是随心生活,记录日常的一次出行或仅仅是一块石头,便成了《浮生六记》??(李叔同算是近代,其余人等都算古人。没用一例外国人,也没用一例当代人如感动中国谁谁最美谁谁。但轶闻典故,信手拈来,偈语诗句,脱口而出,考生这份修养,这份功底,还真不是谁都能有的。也更见语文的学习,实在是“功夫在诗外”。 亮度:★★★★★) 这般安然的心底的细小满足,实在不足为外人道矣。

生命仅有一次,但求随心,勿忘本心。惟愿此心无怨尤,惟愿你能坦然一笑,道一声“我愿意”。

(其实文章读到这,亮点真太多,但所有这些亮点,又不都是分散、孤立的,它亮成一个整体,故而整篇文章给人的感觉是光华夺目。估计阅卷老师的兴趣此时已从这篇文章转向这个考生上了。他们恐怕要说,于千万考生中,这个考生不就是一个亮点?)

雅礼中学骨干教师胡岭(参与湖南2013年高考作文评卷工作):

本文开篇便用一组对偶句,分别取意于第一则材料和第二则材料,展示两种不同的生活取向和价值选择,然后道出中心论点,“惟愿本心充实满足,无悔自己的决定,便是无憾”。可谓水到渠成,自然流畅。然后详写庄子的事例,造语典雅厚重,再写嵇康在东市刑场上奏起那广陵散之绝响,用语简洁,一为“风骨”,一为风流,但一一指向炽烈壮阔的生命价值。然后,走向另一面,写“安然”,选择李叔同为例,运用假设论证,做详尽分析。最后,照应标题,以勿忘本心统摄前文,强化了文意。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来写,思路清晰,首尾圆合,显尽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