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相关热词搜索:

篇一:《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关于著作《反杜林论》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在同杜林的论战中,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一

部伟大著作。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彻底批判了机会主义者杜林的反动思想体系,而且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和列宁对《反杜林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马克思指出,这部著作“不

仅普通工,而且真正有科学知识的人,都能够从恩格斯的正面阐述中汲取许多东西”。列宁认为这部著作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十分有益的书,并且指出它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反杜林论》写作的时代背景:《反杜林论》写于1876-1878年间,先以论

文的形式陆续发表在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机关报《前进报》上,1878年7月汇编出版。这部著作绝不是恩格斯“内心激动”的成果或“纯学术争论”,而是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产物,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需要的产物。恩格斯在初版序言中,对这本书的写作原因做了扼要的说明。

19世纪七十年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已经结束,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了顶

点,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这一时期,欧美各国工人了巴黎公社的经验,在工人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工人政党,各国党积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积聚革命力量,准备未来的战斗。当时国际工人运动的革命中心,已从法国转移到了德国。

德国在1871年统一后,资产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资本主义剥削的加

深,无产阶级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蓬勃高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工人政党实现统一,对统治阶级形成了严重的威胁。德国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同地主阶级的联合专政,一方面又大肆宣扬各种浅薄庸俗的折衷主义,企图瓦解无产阶级的革命意志,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这时,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既接近社会主义,又调和阶级矛盾,反对革命斗争;既想从理论上概括飞速发展的各门学科,又坚持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反对马克思主义。他们冒充科学权威,妄想出人头地。杜林就是这种假科学在工人运动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柏林大学讲师杜林(1833-1921),从1867年起就开始攻击马克思主义。1875

年前后,他以社会主义“改革家”的面貌出现,著书立说,扬言要再科学中实行一次完全的“改革”,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更加猖狂的进攻。

他的反动思想直接危害着当时德国工人党的健康发展。一部分人开始赞颂

杜林,妄想把杜林的谬论散步到工人群众中去。这些人还和杜林勾结在一起,阴谋篡夺党的领导权。党的刊物也转载了杜林歪曲马克思学说的著作。这给党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造成了严重的混乱。一旦杜林之流的阴谋得逞,将会给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严重的危害。

在这种情况下,彻底批判杜林,捍卫科学共产主义学说,提高党的理论水平,

就成为德国党在思想理论路线上的迫切任务。于是恩格斯便放下《自然辩证法》一书的写作,着手对杜林进行批判。

主要内容

《反杜林论》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序言主要有三版,是说明《反杜林论》一书出版的历史背景。引论部分设有两章,其中心思想是阐述社会主义怎样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哲学》设有十二章,恩格斯严厉批判了杜林反动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政治经济学》共有十章,其中第十章是马克思写的。前四章论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科学地说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性和阶级性,批判了杜林在政治经济学上的先验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第五章到第九章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范畴、价值和价值规律等,批判了杜林的庸俗政治经济学;

第十章是政治经济学说史的论述,批判了杜林的历史虚无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共有五章,这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是全书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前两者的落脚点和归宿。

典型观点

一.剖析了杜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系统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1、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论述了思维、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一根本观点 。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部分,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杜林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恩格斯指出,思维和意识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然而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东西。不应当使物质世界与思维相适应,而应当使思维去适应物质世界。思维、意识来源于实践,它们也必须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离开实践,它就会成为不可想象的东西。

通过对杜林谬论的批判,恩格斯简明地论述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阐明了包括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在内的认识辩证法,论证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从而

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捍卫了在认识论基本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路线。

2、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论述了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唯物主义原理。杜林认为,因为人的思维是统一的,所以现实世界才是统一的。在世界统一于什么这个问题上,杜林玩弄了一个折衷主义手法,提出“世界统一于存在”。杜林所说的“存在”,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命题里的“存在”,含义是不同的。我们所说的“存在”,是指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与“自然界”、“物质”等,是同一系列的概念。而杜林所说的“存在”,是十分含糊的,它的含义相当于“有”这个概念。按照杜林的说法,“精神”、“上帝”都是“存在”的。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只有这个科学命题,才能真正揭示出问题的本质:世界上的现象无论多么千差万别、纷繁复杂,都是根源于物质的统一性,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都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3、批判了杜林在时间、物质、运动问题上的谬论,论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杜林认为,世界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在空间上也是有限的,并说物质可以脱离时间而存在,时间也可以脱离物质而运动。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只能在时间、空间中进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杜林认为,自然界最初处于物质和机械力统一的状态,即所谓的不动的“宇宙介质的状态”,物质和运动是可以分离的。恩格斯深入地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即“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想象的”,阐释了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客观的,它没有起点和终点。

4、批判了杜林在道德和法的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理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平等、自由和必然的基本观点。

杜林自我标榜说,他提出的道德原则是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世界。不仅适

用于人类,也适用于“人类以外的一切生物”。并说:“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最后终极真理和个人思维至上等谬论,指出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领域,这种对立就是相对的,“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夸大了的真理,就会导致谬误。就像列宁说过的那句话:“真理只要向前一步,哪怕是一小步,就会成为谬误。”可见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如果超出了一定

的范围、限度,就会成为谬误,过犹不及。

在道德方面,杜林宣扬超历史、超阶级的永恒道德。恩格斯指出,道德在

人类的历史上是发展变化的,不是永恒的。任何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随着经济状况的发展而发展。道德不可能是超阶级的,只有在消灭了阶级之后,才可能有超阶级的道德。

杜林认为,平等都是绝对的好事,不平等都是绝对的坏事;不平等起源于暴力,是两个人之间一方对另一方施行暴力的结果。恩格斯指出,暴力不是产生不平等的根源,不平等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只要存在经济上的不平等,就会产生意识上的从属观念,而不一定通过暴力。无产阶级要求的不是少数人的平等,而是要实现人类的真正平等。只有消灭了阶级才会出现人人平等,而到了那时,也就没有平等不平等的问题了。

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上,杜林把人的意志自由看成绝对的,不受客观规律支配的。恩格斯指出:“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人们只有认识了客观必然性,并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在行动上取得自由。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不可能得到自由,反而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自由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所获得的自由是不相同的。自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得到真正的自由。”

5、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系统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一是矛盾统一规律。矛盾统一的规律,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恩格斯列举大量事实,论证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规律,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矛盾客观地存在于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本身之中,矛盾是运动的本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然后关于质量互变规律。杜林污蔑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阐明的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理论是从黑格尔的量变转变为质的规律中套出来的,胡说在马克思看来预付款项达到一定界限时就会变成资本。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质量互变规律的歪曲,阐述了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是从不断地发生部分质变,进而达到根本质变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也有量的变化。

以及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杜林攻击马克思是靠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这个“助产婆”的帮助,才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的。恩格斯引用马克思的原话,揭穿了杜林的谎言,论证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同时,恩格斯还阐明了辩证的否定观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根本对立和主要区别。他指出,形而上学否定观把否定看成是简单的抛弃,把否定和肯定绝对地对立起来,并把否定

看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唯物辩证法的否定则是“扬弃”,即把肯定和否定看成对立的统一,是既克服又保留,肯定当中包含着否定,否定当中也包含着肯定,把否定看成是事物内部矛盾的运动。这些论述,大大地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二).驳斥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观点,全面地论证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说。杜林全面攻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这正是他的先验主义哲学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中的具体表现。他歪曲政治暴力和经济的关系,夸大暴力的作用,否定经济的决定作用;他攻击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意在为普鲁士地主资产阶级效劳。恩格斯在这部著作的政治经济学编中对杜林的观点进行了彻底地批判,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1、经济与政治暴力的关系

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对经济和政治暴力关系的歪曲,他指出: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不是暴力,而恰恰是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就是为了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并且阐述了一下几个观点: ①私有制产生的根源即在于经济领域,而不在于暴力。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也不是暴力作用的结果,而是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③暴力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

④必须全面分析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对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应做出全面分析,不能一概否定,应当看暴力在具体历史条件下所起的积极作用。暴力违背经济规律时,当然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但是当暴力适应经济规律时,对社会发展就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在这部著作的政治经济学编第六、七、八、九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杜林把商品的价值和价格混为一谈,认为两者没有什么区别,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一个用货币来表现,一个不用货币来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量大小,取决于商品生产时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的大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长短,而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以价值为基础的。

关于简单劳动是计量价值的标准。杜林认为,任何劳动时间都是等价的,企图否定马克思关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学说。恩格斯指出,劳动决定价值,但劳动还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分。劳动本身没有价值,它只能是价值的尺

度。

关于剩余价值学说。杜林硬说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由货币产生的。这是明目张胆的歪曲。恩格斯对此进行了批判,论述了马克思关于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学说。他指出,货币与资本是有本质区别的,货币作为资本和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流通的形式是不同的。货币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但货币作为资本时,它的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据此,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从根本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秘密,找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

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并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三).揭露了杜林假社会主义的实质,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编共有五章,第一、二章已经收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第三、四、五章中恩格斯从生产、分配和社会组织等方面批判了杜林的“社会主义”理论,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1、消灭旧的分工,消灭城乡差别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

杜林认为,社会主义根本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更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条件的产物。并从他的唯心史观出发,歪曲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把它归之于“群众消费水平低”,或个别资本家的急躁和个人考虑不周的结果。恩格斯指出,消费水平低并不是什么新情况,“群众消费水平低,是一切建立在剥削基础上的社会形式,从而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形式的一个必然条件;但是,只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才使这种情况达到危机的地步。”杜林否认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从而否定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要性,而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搬进他的“社会主义”,这说明杜林的社会主义是假社会主义。

在分工问题上,杜林认为,城市和乡村的对抗,“按事物的本性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在选择职业上,“只要注意到各种不同的自然状况和个人能力”就行了。为了深入批判杜林在这方面散布的谬论,恩格斯阐述了消灭旧式分工和城乡分离的必要性。恩格斯指出,消灭旧的分工和城乡对立的物质条件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只有在改变了大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大工业才能合理地分布。

2、共产主义社会将消灭商品生产

杜林认为,资本主义方式很好,可以继续存在,但资本主义分配方式很坏,一定得消灭。他把生产和分配看成是毫无联系的,认为分配不是由生产决定,而是由纯粹意志行为决定的。

他认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等量劳动和等量劳动相交换。恩格斯批判了“等量劳动和等量劳动相交换”的谬论,指出每个社会成员都领取他的全部劳动价

值,这正是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翻版。恩格斯还论述了价值和货币的基本概念。他指出,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不是商品就无所谓价值。商品是为社会需要而生产的,所以商品必须有两个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当商品被社会承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才具有一定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他商品来表现的。

恩格斯指出,商品生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当“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把它们应用于生产,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那时,一件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可以不必首先采取方法加以确定;日常的经验就可以判断需要多少数量的社会劳动”。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家庭观和教育观

恩格斯在本编第五章中,着重批判了杜林在国家、宗教、家庭、教育、婚姻等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杜林认为,“个人主义”将构成未来国家的基础。在未来的国家中仍有旧的分工,而且有军队、警察、宪兵和律师等,即普鲁士国家仍然存在着。

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范畴和历史范畴。它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最终也必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杜林把国家永恒化,只能是为资产阶级国家辩护。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资产阶级家庭观,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杜林认为,未来社会的家庭不仅是儿童教养单位,而且是继承的单位。他企图把资产阶级的家庭搬进未来社会,并宣扬资产阶级家庭是永远不可改变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家庭的性质和职能是由社会生产决定的,它将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

恩格斯批判了资产阶级教育观,论述了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杜林对未来的社会教育发展制定了“详尽”的,但他规定的课程表,只能适用于稍为“高贵一些的普鲁士中等学校”。他虽然也提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但他对这个原则并不准备实行,因为他所设计的未来社会里还存在旧的分工,一些人还受不到应有的教育,达不到全面发展的程度。这和马克思所说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是完全不同的。

评论体会

下面我简要地谈一下自己的体会,以及关于《反杜林论》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一点想法见解。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也都有着附属于那个时代的某些思想、理论体系。这些思想理论中,有的是有志之士的真知灼见,是指导人们奋勇前行、

不断发展进步的助推器;当然也有一些谬论,荒诞、槽糕的东西,不仅没能促进时代的进步,反而成了人们发展进步的绊脚石。

在那个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人阶级不断壮大的时代,在一次次的工人运动失败以后。他们意识到必须要有一个有力的政党来领导,更重要的是他们更需要一套正确理论的指导,有了理论的指导,才可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因此伟大马克思主义理论便开始在工人队伍中广泛传播,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可是野心家杜林的一系列谬论却蒙蔽了某些先进人士的眼睛,因此就很有必要来彻底批判杜林,来捍卫我们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我其实挺佩服马克思恩格斯的勇气的,如果他们不站出来反对批判杜林,可想而知,将会给整个国际的共产主义运动带来多大的危害,将会影响到整个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进程。一旦杜林的谬论占了上风,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许会遭到工人们的遗弃。反而便宜了那些资产阶级和某些野心家。

所以在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当我们遇到自己不赞同、有争议的理论思想时,我们应该学会质疑,学会反对,勇敢地站出来说出自己的想法,与更多的人来讨论、鉴定,让科学的真理来武装我们的头脑,而不是随意来听信某些所谓的“专家”、“学者”抑或某些“领导干部”的泛泛而谈,当然不能一概而论,我指的是某些错误、荒谬的理论,这得需要我们自己来判断。

提到这点,我很自然地想起了我们国家建国以后的“大跃进”以及“文化大革命”。在大跃进时期,真可谓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粮食亩产万斤”,竟扬言“三年超英,五年敢美”。这些荒诞无稽的言论在我们现代人看来,都觉得及其可笑,认为这鬼话谁会相信呢?可是事实却就是那样,在那个时代,大家就都相信,连我们的领导干部也都相信粮食会产那么多,当然这有很多的原因,也许是他们被下面的人蒙蔽了双眼,也许是他真的是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主见。还有那段痛苦的十年“文革”时期,更是发生了那些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知青下乡”,他们本来的任务应该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可是却被下放到农村,说体验生活也好,但也总不至于是那般的体验方法吧!更可惜的是那些有志之士,那些文艺青年,那些科学家,他们被“污蔑”、“陷害”,被批斗,以致迫害致死。中国最大的冤假错案—“伟大地刘少奇同志”,他为革命伟大做了那么多的贡献,却冤死在自己所爱的国土,自己亲爱的同胞手里。

归根结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像“以讹传讹”,“三人成虎”,以及管理学中所讲的“阿什奇”原则一样,一个很简单的东西,明明你知道是错的,可是当大家都相信它,并告诉你那是真的的时候,你也就相信了。

当时这种随波逐流的想法,当然是错误的,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有敢于质

疑的勇气,即使全世界只有你一个人那样想,你也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前提你的原则想法当然是要有根据的。过不了多久,也许第二天,就会有人站在你这一边。

《反杜林论》它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光辉著作,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首先,其彻底粉碎了野心家、阴谋家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猖狂进攻,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巩固了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团结。马克思说:“它在德国社会党人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推动了德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其次,它总结了从1847年发表《哲学的贫困》和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以来这三十年间国际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它不仅对马克思主张的辩证方法和共产主义世界观作了比较连贯的阐述,而且还总结了自然科学的心成果,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论。同时他也批判了形而上学和经验主义,强调要学会自觉运用辩证法。并且他还从哲学生概括了自然科学的新发现,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同时我们还应看到,这部光辉著作的发表,对传播马克思主义,起了巨大的作用。由于全面系统的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因此饭 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很好的教科书。它不仅教育了德国无产阶级,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水平以及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能力,而且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列宁说:“它使国际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有了颇见成效的活跃”。

在我国,这部著作的节译本,在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就开始在先进的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队伍中间流传。后又多次印刷,广泛流传,也是我国人民进行伟大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重要的理论武器,是永放光芒的革命文献。

所以,在我们的当代社会,我们要发展属于自己的马克思主义,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能再犯像“大跃进”、“文革”等活动中所不该犯的错误。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篇二: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09级管理科学与工程 占英春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在1876年9月-1878年6月写的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义者杜林的著作。这部著作通过批判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哲学、庸俗政治经济学和假社会主义,科学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系统地论述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内在联系。

读了这本书给我最受的体会是:第一点人在做学问或做事情时要独立思考,思维要活跃或是逆向思维,不要人云亦云,毫无创新。第二点,要认清事情或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要违反规律去努力,不然最后反而会南辕北辙,离真理越来越远,不过任何事情或是理论都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一个理论或是学科的发展都不会一帆风顺的,都是在曲折中前进和发展。书中的内容理解如下:

它批判了杜林在科学分类问题上的先验主义观点,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不同,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 、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价值在于提供科学地认识世界的一般观点和方法,

它在书中阐明了包括意识 的相对独立 性和能动性在内的认识辩证法,坚持了在认识论基本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路线。简明地业务水平了意识 的起源和本质,批判了杜林“原则在先”、“世界统一于存在”等关于物质和意识上的唯心主义先验论思想。

书中系统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矛盾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

书中批判了杜林在道德、真理、平等和自由等方面及思维方式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谬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平等、自由和必然之间关系等的基本观点。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关于道德原则是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世界包括人类及“人以外的一切生物”的终极真理的唯心史观,明确地指出了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式的历史性、阶级性以及社会存在的关系。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 上,针对杜林关于离开客观规律的绝对自由的谬论、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虽然从初中就接触到哲学的知识,到现在读大家的作品时,仍觉得吃力,所以理解上可能会有出入,请老师指正。

篇三:《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

摘要:《 反杜林论》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由恩格斯于1876-1878年间完成。全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同时批判了杜林庸俗的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主义,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的内容。

关键词:恩格斯 杜林 道德和法

一、 概论

在概论中,恩格斯说到:“现在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首先是对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以及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无政府状态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的结果。”由此可理解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内容,我们一般从事物存在的矛盾中去考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考察的结果,于是人们便考察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赫拉克利特说:“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变化,不断生成和消逝。”从本质上讲,这个观点应该是马克思后来辩证法中:“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是静止和运动的统一”观点的前身。但也是由于此,在后来人们研究事物时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因为研究者易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不从运动的状态而从静止的状态去观察,不从本质变化去看待而认定是永恒不变,割裂二者联系。于是恩格斯便将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作了一个比较,指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观念上的反映时,本质是它们的联系、联结、运动、产生和消逝的,得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的而不是形而上学的运行的。”这就说明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产生的历史的认识论根源,指明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唯物辩证法的创立提供了条件和可能,而唯物辩证法则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哲学基础。随着自然观的变革,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于是提出了唯物史观。用人们的存在来说明他们的意识,为科学的说明社会历史提供了一条新道路。对于以往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即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产物,证明了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通过这种生产方式对工人进行剥削的基本形式。那么根据剩余价值学说就可得知这构成了有产阶级手中日益增加的资本量和积累起的价值量。同时剩余价值学说第一次科学的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成为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直接理论基础。

通过恩格斯的分析,于是可以得出唯物辩证法的创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哲学基础,而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和资本生产过程,使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二、 道德和法。永恒真理

杜林曾自我标榜说,他提出的道德原则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社会,一切世界”,适用于“人类及人类以外的一切生物”的终及真理,并认为“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这说明了杜林道德观点认为存在超越时代,超越阶级的永恒道德。恩格斯举了社会中存在的封建贵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各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得出了:“人们自觉地或者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来批判杜林“终极真理”和“个人思维至上”的谬误。指出了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了这个领域,这种对立就是相对的了。”同时恩格斯也借此阐述了马克思的道德观,即第一,道德具有历史性。因为一切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人们的道德观点,善恶观念就不同。好比封建社会认为皇帝是“天子”,见面行三拜九叩的大礼是礼仪标准,而现在社会中,这种观念就不再是主流思想了。第二,道德具有阶级性。道德是社会经济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都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阶级的反对及其未来利益。但道德都是不可能超越阶级的,只有在消灭了阶级之后,才可能有超越阶级的道德。

三、道德和法。平等

杜林认为“平等都是绝对好事,不平等都是绝对坏事”,认为“不平等起源于暴力,是两个人之间一方对另一方施暴的结果。”恩格斯则批判的指出:“暴力是产生不平等的根源,不平等是社会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只存在经济上的不平等,就会产生意识上的从属观念,而不一定通过暴力。”所以平等不仅仅是表面的,更多的应该是实际的,存在于社会、经济领域中才行。因此,无产阶级提出的平等具有阶级要求,或者它是明显的社会不平等的自发反应中产生的,或者是对资产阶级不平等要求的反应中产生的。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都是消灭阶级,只有消灭了阶级才会出现人人平等,而到那时,也就没有了平等或者不平等的问题了。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个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本身又以长期的以往的历史为前提,所以平等的观念不是永恒的真理,更不能说“绝对”。

四、道德和法。自由和必然

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上,杜林把人的意志自由看成“绝对的,不受客观规律支配的。”恩格斯则指出:“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人们只有认识了客观必然性,并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在行动上取得自由。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不可能得到自由,反而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自由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所获得的自由是不相同的,自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得到真正的自由。杜林提出的两个关于自由的定义,一方面认为自由是理性与非理性冲动的合力,另一方面,又把自由解释为对自然规律“强制”的感受,前者把自由理解为主观的,后者把自由解释为意志的被动选择。这无疑随随便便的就给第一定义一记耳光。黑格尔是第一个正确叙述了自由和必然的关系:“必然只是在它没有了解的时候才是盲目的。”“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也就是说,自由是以对必然性的认识为基础的,当人们通过实践,一旦认识了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就可以把作为“自由之物”的盲目必然性转化为“为我之物”的必然性,从而获得自由。其次是承受和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自由的前提,这就是说,人们认识必然性之后,人们的行为就是摆脱了盲目被动状态,掌握自己命运,这也就批判了杜林的意志绝对自由的唯心主义。最后,自由是指以客观规律的认识为基础的人的实践。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所以意识到自由后,积极主动地从事社会实践,从而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五、总结

“为了不在如此年轻的,不久才最终统一起来的党内完成派别分裂和混乱局面的新的可能。”马克思和恩格斯决定写《反杜林论》。在批判中,恩格斯总结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最新发展和国际工人运动的经验,第一次从整体性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使得杜林的思想错误暴露无遗。

参考文献:

[1]黄蓉生、冯颜利 主编. [M].《马克思经典著作导读》.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恩格斯.[M].《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 1970

篇四:反杜林论》读书笔记(一)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一)

正文: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完成的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著作第一次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分成三个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并论述了其内在的联系,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在再版和三版中,恩格斯分别做了改动,由于没有找到单行本,所以我所读的是收录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的《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1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的第20卷不仅收录了《反杜林论》全文,而且收录了恩格斯在写作过程中准备的材料及与之相关的材料,较之与单行本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来说又丰富了许多。

《反杜林论》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三版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其中在序言中,恩格斯交代了写作背景,杜林的唯心论和先验论伪装成科学,并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严重危害着德国党和共产主义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恩格斯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开始勇敢地反击杜林,完成巨著。引论共有20小节,分为四大段,第一段是1小节主要交代了现代社会主义的阶级根源和理论根源;第二段是2--6小节讲述了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第三段是7--14小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第四段是15-20小节分析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第一编:哲学编

三、分类。先验主义

全文共22小节,1-9小节批判了杜林的“原则在先,自然、社会在后”的认识论,揭示了其唯心主义本质,10-11小节批判了杜林终极真理的真理观,12-22小节从数学的角度批判了杜林的先验论。

杜林认为:“只要是人的意识对某一系列的认识或刺激,或者对某一类存在形式发生了问题,这些形式的原则就应当是哲学。”这就是他的从思维而非外部存在中获得的原则。恩格斯深入地批判了他的观点,认为这是同黑格尔一样的唯心论,进而阐述了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如果进一步问,究竟什么是思维和意识,它们是从哪里来的,那未就是发现,它们都是从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不言而喻,人脑的产物,归根到底亦即自然界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而是相适应的。”

杜林认为:“纯数字是具有脱离特殊经验和现实的世界内容而独立的意义”,而恩格斯批判“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规律,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就和现实世界脱离,并且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作为世界必须适应的外来的规律而与现实世界相对立。”

四、世界模式论

全文共 33小节,1--14小节批判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即存在的统一性;15--33小节批判杜林质与量的概念。这是一章关于世界本原的文字,世界统一于什么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

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由于我们把自己的仿佛像框子一样的统一思想扩展开来,所以任何必须进入这个思想统一体的东西都不能保持某种两重性。但是任何东西也不能避开这个思想统一体。。。一切思维的本质就在于把意识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而恩格斯反驳说,“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也就是存在是包罗万象的,即任何东西都是存在的。”杜林所说的“存在”要么是过分抽象的,要么是十分具体的,而世界是不可能统一于这种存在的。“虽然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够

是统一的,但是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魔术师的三言两语所能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来证明的”。

在质与量的关系上,杜林认为:“和质相对立的是量的概念,这个量是同种的,其中再没有种的区别”,“人们不管一切量的渐进性,而只是通过质的飞跃从无感觉的领域进入感觉的领域,关于这种飞跃,我们。。。可以断言,它和同一特性的单纯的渐进有无限的差别”。这是黑格尔的度量关系的关节线。就好像在问,什么样才是米堆,杜林先生回答,十粒米就是米堆了,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但我认为杜林的这种观点与庸俗进化论是不是两个极端的观点呢?

五、自然哲学。时间和空间

本章共41小节,1-22小节讲时间、空间的无限性,23-41小节讲时间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批判了杜林用数上的无限定义时间、空间及力学上的无限。

六、自然哲学。天体演化学,物理学,化学

全文共27小节1-17批判杜林机械力的运动观,18-27小节从热之唯动说角度批判杜林的运动观。

杜林把事物的运动归结为机械力是运动的基本形式,而且杜林认为事物静止时的做功为零,而热之唯动说认为热仅仅来源于运动,这显然是错误的。恩格斯借以阐述了观点:“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没有运动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像的”。

七、自然哲学。有机界

本章共47小节,1-8小节指出从无机界向有机界转化只是量变的观点是错误的,9-38小节剖析了杜林对达尔文进化论的曲解,39-47小节科学地评价了达尔文的进化论。

万物皆变,繁殖过剩,生存斗争,自然选择,新种生成,这样构成了达尔文进化论的内容。

八、自然哲学。有机界(续完)

本章共36小节,1-22小节分析生命的基本特征,23-27小节阐述新陈代谢是否是生命的特征,28-36小节批判杜林的生命观。

杜林的生命观认为:“无机界也是一个自我完成的活动的体系;但是只有在真正的分化开始时,只有在物质循环从一个内在的点,按照一种可以转化为较小形体的胚胎形态,通过特别的管道来实现时,才能从比较狭窄和比较严格的意义上来谈真正的生命”;“在自然界中,从最低级的到最高级的一切组织都是以一个简单的类型为基础的”;“感觉就是种差,即动物的绝对的标记”,“通过塑造出来的模式化而进行的新陈代谢,总是真正的生命过程独具的特征”。这些就是杜林的四个生命特征,实际上他们是矛盾的。既然是有分化那就不能说从低级到高级的一切组织都是以一个简单的类型为基础;既然否认植物的感觉,那么就不能说是既定的模式。

九、道德和法。永恒真理

本章共29小节,1-7批判杜林在真理、道德上的错误观点,8-22小节批判杜林绝对主义的真理论,阐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23-29小节批判扗林的永恒道德观,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观。

杜林认为,道德的要素必定“以一种协调一致的方式。。。重新出现于人以外的一切生物中,

在这些生物中,能动的悟性必须自觉地调整以本能形式表现出来的生命活动。。。不过对于这样的结论,我们是不怎么感兴趣的。。。但是除此以外,下面的想法始终是一种有益地扩展眼界的思想:我们设想,在其他天体上个人的和公共 的生活必须遵循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不能废弃或避开合理地行动的生物的一般的基本规章。”

这样子,杜林认为自己的道德观适用于一切生物和天体。

同时,他进一步认为:“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因此,把认识的正确性设想成是受时间和现实变化影响的,那完全是愚蠢”。

这就是杜林荒谬的绝对真理观和永恒道德论。

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只要我们在上面指出的狭窄的领域之外应用真理和谬误的对立,这种对立就变成相对的,因而对精确的科学的表达方式来说就是无用的;但是如果我们企图在这一领域之外把这种对立当做绝对有效的东西来应用,那我们就会完全遭到失败;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对于道德观,恩格斯阐述道: 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善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的反抗和他们的未来利益。”

十、道德和法。平等

全文共33小节,1-5小节指出杜林研究社会的方法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6-25小节指出抽象的平等是不存在的,杜林的平等观是虚伪的、超阶级的、并且是抄袭卢梭的,26-33小节阐述平等观的历史性和阶级性。

杜林认为:“两个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主,是彼此完全平等的,而且一方不能首先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肯定的要求。”因此,“道德正义的基本形式就被表述出来了”;“同样,法律正义的基本形式也被表述出来了,因为为了阐发根本的法律要领,我们只要有两个人的十分简单的和基本的关系就够了。”“当然,也存在着可以允许的隶属关系,但是它们存在的原因不应当到两个意志本身的活动中,而应当到第三个领域中去寻找”。“在野兽和人混合在一个人身上的地方,人们可以以第二个完全人性的人的名义提出问题:他的行为方式,是否应当象所谓只是人性的人相互间所表现的那样呢。。。所以我们关于两个在道德上不平等的人----其中一人在某种意义上带有特有的兽性----的假定,就是按照这种区别而能够在人的集团之中和各个集团之间。。。遇到的一切关系的典型基本形式。”“暴力能够使得对它们那种由于本身荒谬而处于敌对地位的愿望进行压服,即促使促使这咱愿望返回共同联系之中,成为不可必要。异己的意志在这里也被认为是有平等权利的;但是由于它的危害活动和敌对活动的荒废性,它就引起了平等化,如果它遭到暴力,那末它只是受到它自身不正义的反作用而已。” 从杜林大段大段的陈述中,不难看出,他认为人的平等是绝对的,而且这种平等是抽象的,而不平等是两个人之间一方对另一方施行暴力的结果。

恩格斯通过分析自发公社、奴隶制的、封建制(基督教)、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平等与不平等,总结道:“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关系,而这种历史关系本身又以长期的已往的历史为前提。所以这样的平等观念什么都是,就不是永恒的真理。” 恩格斯指出,暴力不是产生不平等的根源,不平等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只要存在经济上的不平等,就会产生意识上的从属观念,而不一定通过暴力。

十一、道德和法。自由和必然

本章共54小节,1-27小节揭露杜林在法学上的错误观点,18-32小节批判杜林关于自由和必然的谬论并阐述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33-37小节批判杜林的历史虚无主义,38-54小节批判杜林的庸人哲学。

恩格斯首先揭露和批判杜林在法学上的错误观点。杜林认为“在上,法学。。。前进得不远;成文的民法是不正义,因为它确认以暴力为基础的所有制;刑法的自然基础是复仇。”前面分析过杜林对于平等的认知,在这儿理解他就不难了。恩格斯列举了杜林对拉萨尔案件等的分析,说明了杜先生对于法学的无知。

杜林在探讨了法之后认为在讨论道德和法之前要好好地研究一下自由和必然,于是他分析:“代替一切关于自由的伪学说的,应当是以经验为根据的这样一种关系的特性,在这种关系中,一方面是合理的认识,另方面是本能的冲动,双方好象是联成一个合力。”“我们把道德上的责任建立在自由之上,但是这种自由在我们看来,只不过是按照先天的和后天的悟性对自觉动机的感受。所有这样的动机,不管如何深究到行动中的可能的对立,总是以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性起着作用;但是,当我们应用道德的柑桔时,我们正是估计到了这种不可避免的强制。”

而恩格斯反驳说,杜林的自由观是“对黑格尔观念的极端庸俗化”,“在黑格尔看来,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只是在它没有被了解的时候才是盲目的?”。“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按照杜林的说法,自由是在于,合理的认识把人拉向一边,不合理的冲动把人拉向另一边,所以自由就是认识和冲动、悟性和非悟性之间的平均值。恩格斯总结:“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那种能力。因此,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愈是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愈大”,“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因此,它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杜林先生的“要通过原始记载来作历史回忆的很少的几千年以及到目前为止的人类状态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言论,表现了其对于历史的藐视。

“一切感觉的因而也是一切主观生活形式的更深刻的实质,都是以情况的差异为基础的。。。但是对于完全的生活来说,甚至可以直截了当地证明,不是通过持续不变的状况,而是通过从一种生活状态到另一种生活状态的转变,生活的感觉才得以提高,具有决定意义的刺激才得以发展。。。近似自身等同的、可说是仪在一贯不变的惰性状态并且好象是停留在同一平衡状态中的情况,不论其性质如何,对于存在的证实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这就是杜林的差异规律,也是他庸俗的生活规律。

十二、辩证法。量和质

本章共39小节,1-20小节分析的是矛盾规律,21-39小节分析的是量变质变规律。

杜林认为:“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在事物中没有任何矛盾,或者换句话说,真实产生的矛盾甚至是背理的顶点。。。”同时“无论如何,直到现在?在合理的力学中没有从严格的静到动的桥?。”杜林认为矛盾=背理,因而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同时,杜林否认运动,这样的“形而上学思维的悟性绝对不能从静止的思想转到运动的思想”。

杜林污蔑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阐明的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理论是从黑格尔的量变转变为质的规律中套出来的,胡说在马克思看来预付款达到一定界限时就会变成资本。在之前的篇章中提到过杜林关于量与质的关系。恩格斯用化学通例、拿破仑的马木留克兵等案例批判了杜先生对马克思的歪曲,阐述了质量互变规律,“量变改变事物的质,质变同样也改变事物

的量”,事物变化过程中不断地发生部分质变,进而达到完全质变。

十三、辩证法。否定的否定

本章共27小节,1-11小节指出否定之否定是事物运动的客观过程,12-27小节否定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

杜林攻击在马克思那里,黑格尔的否定的否定不得不执行助产婆的职务,他歪曲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的消灭是第一个否定,而第二个否定是“个人所有制”的恢复却被叫做公有制。

马克思在《资本论》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否定,是它自己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而赞成的。这是否定的否定。”“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每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最后,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的否定。”“在辩证法中,否定不是简单地说不,或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或用任何一种方法把它消灭,否定的方式在这里首先取决于过程的一般性质,其次取决于过程的特殊性质。因此,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的特殊的否定方式,经过这样的否定,它同时就获得发展”。

第二编 政治经济学

一、对象和方法

本章共36小节,1-9小节阐述政治经济学概念,生产、交换、分配的过程;10-35批判杜林的分配论

开篇明义,恩格斯分析 ,“随着历史上一定社会的生产和交换的方式和方法的产生,随着这一社会的历史前提的产生,同时也产生了产品分配的方式和方法。”“随着分配上的差别的出现,也出现了阶级差别。”“分配不仅仅是生产和交换的消极的产物,它反过来又同样地影响生产和交换。”“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

但,杜林认为,一切经济的最一般的规律只有人们“用更确切的规定——这是它们的结果通过政治的隶属形式和分派形式而获得的——去研究它们”,经济的自然规律只有在真正政治性质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形式的框框里才能显示其作用。在一切经济问题上“右以区分为两种过程,即生产过程和分配进程”,“关键所在或流通只是生产的一个项目使产品达到最后的和真正的消费者物中所必须经历的一切,都属于生产”。

恩格斯分析道,“杜林先生把生产和流通这两个虽然互相制约但是本质上不同的过程混为一谈”,“把生产和关键所在干脆笼统地称为生产,他也就把分配放在生产旁边,作为同第一个过程毫不相干的处于局外的第二个过程”,“分配就其决定性的特点而言总是某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以及这个社会的历史前提的必然代表结果”。

对于分配问题的说明,杜林举了孤岛上的鲁宾逊为例,如果出现另一个鲁,“两个人的思维模式是同样合乎目的的,这两个人经济力量合在一起,他们显然应当通过某种形式互相商定他们应得的份额。”但如果两个人不平等,那一方压服与另一方,“一方被迫作为奴隶或单纯的工具去从事的服役,而且也只是作为工具被养活。。。”加之与他从经济角度阐述他的暴力观。杜林认为分配形式的差别是以压服和暴力为依据的,这样子就把分配的理论从经济学的领域搬到道德和法的领域中。

接着,度,已经和这种生产方式本身发生激烈的矛盾,而且矛盾达到了这种程度,以致于如果要避免整个现代社会灭亡,就必须使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发生一个会消除一切阶级差别的变革。”

二、暴力论

本章共14小节

杜林认为,“政治关系的形式是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而经济的依存不过是一促作用或特殊情形,因而总是第二事实”,“当然,这些第二等的作用本身确实是存在的,”,这种第二等作用的“本原的东西必须从直接的政治暴力中去寻找,而不应先从间接的经济力量中去寻找。”

文明民族的古代的自发的公社中,私有财产已经存在了”。并引述了《资本论》的大段论述。

三、暴力论(续)

本章共13小节

个生产为基础,因而是以?经济力量?,以?经济情况?,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的。”

四、暴力论(续完)

本章共22小节

1-10小节,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所谓的“事实上,对自然界的统治,无论如何,只是通过对人的统治才进行的”,“对物的经济统治的建立,是以人对人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的统治为前提的。”

11-18小节,批判杜林庸俗的资本观。(“不言而喻,分配的财富的一切其他形式,也应该按类似的方式历史地加以说明。”)

19-22小节,阐述暴力实质就是阶级斗争。

于原始公社的瓦解而变为私人生产者,因而和社会和社会公共职能的执行更加疏远,这种权力加强了。第二,在政治权力对社会独立起来并且从公仆变为主人以后,它可以朝两个方向起作用。”

五、价值论

本章共44小节,1-19小节批判杜林的价值概念,20-44小节阐述剩余价值理论。

杜林关于价值的错误观点:“价值是经济物品和经济成果在交往中所具有的意义”。“价格或其他任何一种等价物的名称,如工资。”即,价值即价格。他认为物品的价值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它本是所包含的劳动,第二,?手持利剑?逼出来的附加税。”他所说的附加税就是他专门提到的“分配价值”,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但杜林的“分配价值”促成了在不付出对等劳动成果的条件下可以占有他人劳动成果,这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是大相径庭的。

六、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本章共13小节

延续了上一章的内容,杜林对马克思的价值观提出了猛烈的抨击,恩格斯则进行了坚决的反驳。

七、资本和剩余价值

本章共29小节

杜林歪曲了马克思的资本观,荒唐地认为“资本是经济的权力手段的主干,它被用来继

续进行生产并构成一般劳动成果中的份额。”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资本及其来源、运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八、资本和剩余价值(续完)

本章共29小节

杜林把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扭曲等于资本或利润。对于资本,杜林只能说,资本赢利是暴力的产物。恩格斯详尽的阐述的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九、经济的自然规律。地租

本章共31小节,1-21小节,批判杜林的所谓经济的自然规律;22-31小节,批判杜林地租的错误观点。

杜林的经济的自然规律:“第一条规律,经济手段、自然资源和人力的生产率发明和发现而提高。第二条规律,分工:职业的区分和活动的分散提高了产率。第三条规律,距离和运输是阻碍和促进生产力的协作的主要原因。第四条规律,工业国家比农业国家具有大得无可比拟的人口容量。第五条规律,在经济方面,任何事情没有物质利益是不能完成的。” 对于地租,杜林认为,“自己经营自己的一部分土地的地主,除去经营费用,应该既获得地主的地租又获得租地农场主利润。”这样,地主就把地租付给租地农场主,实际上,在农业上,杜林认为地租等于资本。

十、《批判史》

全面地批判了杜林《国民经济学批判史》,深刻地批判了杜林庸俗的经济学理论,并从价值、价格、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剩余价值等方面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

第三编 社会主义

一、历史

本章共28小节,1-4小节讲述了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背景,5-28小节介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思想

圣西门:一切人均应劳动:主张揭露、批评资本主义社会,认为政治是关于生产的科学。

傅立叶:主张揭露、批评资本主义社会,提倡妇女解放,主张辩证地看待历史。

欧 文:反对劳者无食、食者不劳的社会现象,认为私有制宗教,资产阶级的婚姻形式是社会进步的三大障碍,主张用实践的形式摸索社会发展途径。

二、理论

本章共26小节,1-10小节阐述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11-26小节阐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是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交换。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立,二是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之间的对立。

生产力起来反对已经被它超过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

三、生产

本章共54小节,1-13小节批判杜林的工业危机理论,14-54小节由分工批判杜林的狭隘

的“社会的自然体系”。

关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杜林认为:“危机不过是对?常态?的偶然偏离,最多不过是为?更有规则的秩序的发展?提供一个动力。用生产过剩解释危机的?通常的方法?,绝不能满足他对问题的?更确切的理解?”。

杜林所谓的社会主义社会即经济公社,“它是人们的共同体,这些人由支配一个区域的土地和一批生产企业的公共权利相互联合起来”,这种公共权利“是对自然界和生产设备的纯粹公共的关系这种意义上的。。。对物的权利”。“这种公有权和工人社团的集体所有制绝不是一回事,后者似乎不排除相互竞争,甚至不排除雇佣劳动剥削”。

至于分工,杜林解释道:“应该专门投身于一种职业的人。如果说到建立一个新的生产部门,那末问题只是在于:能否以某种方法造成致力于生产某一种物品的一定数量的人,以及为他们所需要的消费。在共同社会中,任何一个生产部门,都不需要许多居民。在共同社会中,也会有根据生活方式而区分的人的经济变种”。

四、分配

本章共36小节,1-23批判杜林的经济公社,24-36小节阐述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

杜林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很好,可以继续存在,但是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很坏,一定得消失。”在杜林那里,分配是和生产根本没有联系的。经济公社的分配原则“工资决定价值,工人应该获得全部劳动价值。”

有 +生活资料的个人直接占有。

五、国家、家庭、教育

本章共52小节,1-11小节批判杜林的“个人主权”国家观,12-52小节批判杜林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教育观、家庭观。

杜林认为个人权力至上的“个人主义”将构成未来国家的基础。这完全是反马克思主义的。

此外,杜林认为,未来社会的家庭不仅是儿童教养单位,而且是继承的单位,企图把资产阶级的家庭搬进未来社会,并宣扬资产阶级的家庭是永远不可改变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家庭的性质和职能是由社会生产决定的,它将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

杜林还对未来的教育发展作出了规划,但他的课表只适用于稍微“高贵一些的普鲁士中等学校”,由于他所设计的未来社会还存在旧的分工,虽然也提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但他并不准备实行,他认为一些人还受不到应有的教育,这与马克思所说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是完全不同的。

篇五:《反杜林论》读后感

读《反杜林论》有感

机制5班 冯立涛 021000509

不知是有缘还是自己有幸,在十几本书中选择了《反杜林论》这本书,虽在思政导论的压迫下读了这本书,但感觉自己真的收获了好多,也开始有点感谢学校开的这门导论课,让我们都受益匪浅。感谢的话就少说点了,所以的感谢都放在下面的读后感里啦。

读完后,它让我知道任何事物都是在时间和空间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时、空观念。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哲学篇《自然哲学。时间和空间》这一章中,彻底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时、空观,科学的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杜林极力反对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其基本观点就是认为“世界在时间上时有开端的,在空间上也是有限的。”这个观点正暴露了他的唯心论形而上学的实质。他认为世界在时间上就如同数学中的数字序列一样,要从一数起作为开端,可以一,二,三,四……地一直数下去。由此他就断定,世界应当有个开端,他还认为世界上现实各种事物都有一定的数字积累,每种事物的数字当然是有限的,这样,一种事物加另一种事物,也就是数字加数字,换句话说,就是有限加有限,整个世界加起来,在空间上还是有限的。他对自己这个谬论还美其名曰“定数律”。恩格斯对杜林的这些谬论进行了彻底驳斥。

在《反杜林论》“哲学编”的《自然哲学.时间和空间》一文中,恩格斯针对上述杜林的观点,着重就两个问题同杜林展开了论战:第一,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第二,时间和空间是客观实在的还是主观臆断的。通过论战,恩格斯系统地阐明了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客观实在性,提出了“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的著名论断。

1,恩格斯首先批判了杜林关于时间有开端、空间有界限的形而上学谬论,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时间、空间无限性的观点。杜林表面上承认世界的无限性,但他认为,无限性就是无限序列,无限性是“没有矛盾的”,并且“具有唯一方

向”;$ 数在数列中的无限积累,正是这种无限性的“最明显形式”。按照数学计算的习惯,无限序列的计算总是从一开始的。因此,杜林认为,世界的无限性也必须在时间上是有开端,在空间上有界限,而且充实在整个时间和空间内的具体物都是可以确切计算的,是有一定数目的,即“定数律”。

但是,承认无限没有开端,就会陷入可以计算完无穷数列这种不允许的矛盾之中。

恩格斯指出,真实的时空无限性是时间上的永恒性和空间上的无限性,就是指时间、空间“没有一个方向是有终点的,不论向前或是向后,向上或是向下,向左或向右”。就是说,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总是无始无终的。

辩证唯物主义这种时空无限性的观点,是人们根据在实践中对宇宙认识的不断发展而概括出来的科学论断,并被现代科学发展所一再证实。

而数学的无限序列则不同,它总是从1开头,从序列的第一项开始。这种无限序列很明显不能应用于空间,如果把这种无限序列应用于空间,那么就可以从一点按三个相反的方向延伸出六条线,从而得出现实中根本就不存在的六度空间。

另外,恩格斯批判了杜林所谓的“可以计算的无限数列”的谬论,阐述了始点与终点的辩证关系。杜林认为,如果无限序列没有开端,那就会陷入计算完无限数列的矛盾之中。为了避免这种矛盾,时间的无限性只能是有开端而无终点的。恩格斯指出,无论有终点而无开端的或者有开端而无终点的无限序列,都是无法计算完的。可以算完的无限序列,实际上只能是那种从某一项算起的既有开端又有终点的序列。按照辩证法观点终点和开端是相对的,前一过程的终点正是后一过程的开端。“开端和终点正像南极和北极一样必然是相互联系的,如果略去终点,开端就正好成为终点,即序列所具有的一个终点,反过来也是一样”。在数学中,为了研究不确定的、无限的东西,人们总是从确定的某一项出发,否则就无法计算。但是,由此断言世界在时间上有开端,则是完全错误的。这种数学方法是不能成为现实世界的强制法的。

恩格斯还批判了杜林所谓“无矛盾的无限性”的荒谬观点,论述了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关系。恩格斯指出,杜林妄图没有矛盾地思考现实的无限性,是永远办不到的。“无限性是一个矛盾,而且充满种种矛盾。无限纯粹是由有限组成

的,这已经是矛盾”。这就是说,就整个宇宙而言,它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但是宇宙间的每个具体事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则是有限的。任何有限中都包含着无限的因素,有限事物可以被无限地分割,有限可以说是无限个部分的总和。有限和无限这种矛盾消灭了,那就是无限性的终极。因此,无限性是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中,通过无数具体的、有限的阶段或者形态而展开的一个无止境的发展过程。认为宇宙的时间和空间有限的形而上学观点,必然会导致无限的宇宙有开端这种荒谬矛盾。

因此,杜林所谓没有矛盾的无限性,实际上是对时空有限的否定。他所设想的有开端的无限序列,完全是脱离现实的、空洞的一个个数字重复相加的序列,这正是黑格尔所批判的那种“恶无限性”。

马克思主义对时空无限性的理解,同世界是无限运动着的唯物主义观点紧密相连。因此,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否认时空无限性的观点之后,又批判了杜林割裂时间、空间与物质的统一的荒谬观点。

2,恩格斯批判杜林割裂时间、空间与物质相统一的荒谬观点,阐述时间、空间是物质存在基本形式的原理。

杜林认为,时间是有开端的,时间仅仅由于变化才存在。在时间开始之前,世界处在自身等同即“绝对不变的状态”。!$#所以在宇宙的最初阶段只有存在,而无时间, 时间变成了一般的存在观念。

恩格斯首先批判了杜林只谈时间概念,而不肯定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的错误。指出,时间概念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时间,谁不承认变化着的时间或空间的概念是对客观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就必然要滚到唯心主义的泥坑中去。

恩格斯说:“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任何物质的存在,都必然要持续一定的时间,表现出先后的次序。空间是物质具有的广延性和它的位置关系,任何物质总是占有一定的领域和体积。可见,时间、空间是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的。物质的运动,无论是显著的变化状态,还是相对的静止状态,总是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

运动变化是以时间和空间为前提的,离开时间和空间,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物质运动变化。速度就是在一定时间内物体所通过的空间。因此,设想没有时间、空间的物质存在,和设想没有运动变化的物质存在一样,都是十分荒唐的。

这种不发生任何显著状态变化的时间,绝不等于就不是时间,宁可说是纯粹的时间,即设想的一种其中不发生任何事情的时间,因而是真正的时间。这种离开具体形态的纯粹时间概念,是科学研究中对现实时间的一种抽象,它并没有因此就变成所谓的一般的存在观念。

最后,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荒谬狡辩。

杜林从时间有开端的形而上学观点出发,臆想出所谓自身等同、永不变化的世界原始状态,这就更使他陷入了无法克服的混乱。如何使世界从不动过渡到动,从无时间进入到有时间呢?他除了求助于上帝的“第一次推动”以外,别无他法。

为了摆脱这种境地,他捏造了所谓“存在链条上的任何最小环节”的转变和联系、“连续性的桥” #!等谬论进行狡辩。恩格斯批驳了他的这些谬论:存在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向另一个环节的转变,就是一种运动形式向另一种运动形式的转化,而不是从不动到动的过渡;不动的连续性在于不运动,无论给这种转变以多么长的时间,也是不能从原地前进万分之一毫米的。可见,杜林的三个谬论,只能暴露其形而上学的观点,而并不能自圆其说。

三、我的结论

从以上《反杜林论》恩格斯有关时空观的阐述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杜林的时空观无论是从其推理的前提,论证的过程,还是最后结论的总结中,都是一贯地遵循了他形而上学的思维形式。而恩格斯利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则犀利而有针对性地揭示出了其观点的荒谬与自相矛盾,给我们指出了正确的时空观。

坚持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时间空间与物质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批判各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观点,具有重要意义。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总是处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之中,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地点和时间,都有其不同的特点。

因此,我们观察任何事物,都必须注意它的运动变化的规模和进程;处理任何事情都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使自己的思想适应变化着的情况,不然,就要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

篇六:《反杜林论》读书

《反杜林论》读书心得

《反杜林论》这部著作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完成的,虽距今已有

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仍不失为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

丰碑。

《反杜林论》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序言

主要有三版,是说明《反杜林论》一书出版的历史背景。引论部分设有两章,其中心是

阐述社会主义怎样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哲学》设有十二章,恩格斯严厉批判了杜林反动的

唯心主义先验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政治经济学》共有十章,

其中第十章是马克思写的。前四章论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科学地说明了政治经

济学的历史性和阶级性,批判了杜林在政治经济学上的先验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第五章到

第九章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范畴、价值和价值规律等,批判了杜林的庸俗政治经济学;

第十章是政治经济学说史的论述,批判了杜林的历史虚无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共有五章,

这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是全书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

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前两者的落脚点和归宿。

一、关于《反杜林论》中的人权

人权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在反对

封建制度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它是完全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恩格斯在

《反杜林论》中,通过对封建社会末期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揭示了人权观念产生的根源、

资产阶级性质以及其曾产生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资产阶级剥削的实质。

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摇旗呐喊的“一般人的主权”、“个人的主权”等抽象的平

等、绝对的自由,恩格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在恩格斯

看来,人是具体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只要阶级制度还存在于人类社会,这种抽

象的平等和权利就是不存在的。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宣称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是最基本的人权,然而对于雇佣工人来说,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东西仅仅够勉强维持自己的

生命再生产,他们并不拥有所谓的“私人财产”,经济上的不平等,地位的悬殊,必然导致

社会地位、政治生活中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因此,资产阶

级大力鼓吹的“人权”,事实上只是虚无缥缈的。

恩格斯在书中强调:“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

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可见他是要求人权的,他意识到人权的重要性,他

指出人权的观念不是偶然产生的,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它适应了社会发展

的需要。但不同于资产阶级的人权,恩格斯强调的是道德的阶级性,指出人权也可以“以无

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无产阶级应该接过人权的口号,并实现它的实质。恩格斯在《反杜林

论》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实际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任何超出这个

范畴的平等要求,都必将流于荒谬。”资产阶级人权观曾经以消灭封建制度为实质内容,而

后演变成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上建立起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口号。因此,对于无产阶级

来说,只有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才能真正实现平等的人权

二、关于《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念

什么是平等?最直白、古老的理解即为人与人之间是相同的,是平等的。杜林所描述的

平等观实际上就是这种平等观的变形。“人生而平等”是自十八世纪至今广泛传播的命题,

从人类学的意义上说,人作为同类具有相同性,应当是平等的。这里所说的抽象的平等性,

是人应当平等的一个自然性根据。但是,从辩正唯物历史观来看,这个提法是不正确的,人

生来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自然事实。这个自然事实与人们在社会上是否被一视同仁的对待

这一政治和伦理原则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是不可能解释人在社会上为什么不平等的

根源。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强调,研究社会现象,包括研究道德现象,只能遵循辩证唯物

史观,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得出客观的、正确的结论。他提出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是要从

对象本身去认识对象;二是要从人们的现实社会关系去研究道德和法律。这就是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道德和法律都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要对道德和

法律作出科学的解释,就必须深入它们借以建立起来的社会基础,研究人们的现实社会关系、

社会结构,研究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民族的和地区的各种关系,以及个人、群体的特

性和行为方式。恩格斯指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社会权利决定着人们取得生活资料的方式,

所以人们是否具有平等的地位,一方面在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既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

件;另一方面在于实际的社会权利,包括既得权利以及权利实现的形式。恩格斯认为,平等

的观念是历史的产物,它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历史关系,要以历史关系的长期发展为前提。

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要求。无论是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都

有各自阶级要求其特定的平等权利,它们都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既然资产阶级向封

建社会提出的是实际的而不是表面的平等要求,是在国家领域和社会经济领域实行的平等,

那么,无产阶级就必然针锋相对地向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提出自己的平等要求,也就是要求

有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平等,尤其是法国大革命提出公民权的平等后,这种平等的要求就

成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战斗口号。因此,恩格斯说,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有双重意义:或者

它是对极端的社会不平等,对富人和穷人之间、主人和奴隶之间、骄奢淫逸者和饥饿者之间

的对立的自发的反应,或者是从对资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反应中产生的可以进一步发展的平等

要求,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

三、关于《反杜林论》中批驳杜林的先验主义

杜林在研究社会问题时,使用数学方法的先验论,将社会现象公式化,他把每一类认识

对象分为最简单的元素,再把同样简单的公理应用于这些元素,然后得出结论。他认为对待

社会问题、道德问题也像对待数学问题一样,应当以个别的简单的基本形式、公理来解决。

杜林的“最简单的要素”就是两个抽象的“人”。按照他的说法,“两个人的意志,就其本身

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而且一方不能首先向另一方提出肯定的要求”。这样,就有了道

德的正义和法律的正义。恩格斯则尖锐地指出,杜林的研究方法就是先验主义研究方法,其

基本特点是:研究某一对象的特性不是从对象本身去认识,而是从对象的概念中逻辑地推论

出来。也就是说,先是从对象构成对象的概念,然后将其颠倒,再用对象的概念去衡量对象。

这样研究的结果,导致不是概念和对象相适应,而是对象去适应概念。而杜林所谓的“公理”

不过是幼稚的、肤浅的主张。按照杜林的方法去认识人,构造社会图景,以及由此构造出道

德学体系和法律学说,必然是歪曲现实的虚伪景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系统阐述了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他指出研究社会生活领域的问题不能用先验的方法,而是要首先尊

重社会,会事实及其历史发展。

恩格斯这部《反杜林论》真不愧是一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巨著,通过研读使我明白了世

界上绝没有抽象的、孤立的公正,更谈不上建立在阶级社会中的绝对人权,要想判断公正平

等,就一定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和联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

人权的口号成为资产阶级维持其利益的借口,才能真正地实现人在社会中的全面发展,体现

人权的实质。

由《反社林论》可得出本书体现了以下思想:

(一)剖析了杜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系统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

1、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论述了思维、意识是对物质

的反映这一根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部分,是

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杜林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

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

恩格斯指出,思维和意识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然而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东西。不应当使物质世界与思维相适应,而应当使思维去适应物

质世界。思维、意识来源于实践,它们也必须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离开实践,它就会成

为不可想像的东西。

通过对杜林谬论的批判,恩格斯简明地论述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阐明了包括意识的相对独

立性和能动性在内的认识辩证法,论证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从而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

论,捍卫了在认识论基本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路线。

2、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论述了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唯物主义原理

杜林认为,因为人的思维是统一的,所以现实世界才是统一的。在世界统一于什么这个问题

上,杜林玩弄了一个折衷主义手法,提出“世界统一于存在”。杜林所说的“存在”,与我们

通常所说的“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命题里的“存在”,含义是不同的。我们所说的“存在”,

是指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与“自然界”、“物质”等,是同一系列的概念。而杜林所说的“存

在”,是十分含混的,它的含义相当于“有”这个概念。按照杜林的说法,“精神”、“上帝”

都是“存在”的。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只有这个科学命题,才真正揭示出问题的本质:世界上的现象无论多么千差万别,都是根源

于物质的统一性,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都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3、批判了杜林在时间、物质、运动问题上的谬论,论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时间和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杜林认为,世界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在空间上也是有限的,并胡说物质可以脱离时间而存

在,时间也可以脱离物质而运动。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时间

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只能

在时间、空间中进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的形式。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杜林认为,自然界最初处于物质和机械力统一的状态,即所谓

的不动的“宇宙介质的状态”,物质和运动是可以分离的。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的形而

上学观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

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像的”,阐

释了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

的,运动是永恒的、客观的,它没有起点和终点。

4、批判了杜林在道德和法的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谬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

理、平等、自由和必然的基本观点

杜林自我标榜说,他提出的道德原则是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世界,适用于人类,也适用于

“人以外的一切生物”的终极真理,并说:“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恩格斯批判了杜林

的最后的终极真理和个人思维至上等谬论,指出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

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领域,这种对立就是相对的,“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

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夸大了的真理,就会导致谬误。

在道德方面,杜林宣扬超历史、超阶级的永恒道德。恩格斯指出,道德在人类的历史上是发

展变化的,不是永恒的。任何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随着经济

状况的发展而发展。道德不可能是超阶级的,只有在消灭了阶级之后,才可能有超阶级的道

德。

杜林认为,平等都是绝对的好事,不平等都是绝对的坏事;不平等起源于暴力,是两个人之

间一方对另一方施行暴力的结果。恩格斯指出,暴力不是产生不平等的根源,不平等是社会

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只要存在经济上的不平等,就会产生意识上的从属观念,

而不一定通过暴力。无产阶级要求的不是少数人的平等,而是要实现人类的真正平等。只有

消灭了阶级才会出现人人平等,而到了那时,也就没有平等不平等的问题了。

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上,杜林把人的意志自由看成绝对的,不受客观规律支配的。恩格斯指

出:“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人们只有认

识了客观必然性,并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在行动上取得自由;违背

了客观规律就不可能得到自由,反而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自由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

同历史时期,人们所获得的自由是不相同的。自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只有到共产

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得到真正的自由。”

5、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系统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关于矛盾统一规律。矛盾统一的规律,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恩格斯列举大量事实,论证了

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的、普遍规律,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矛盾客观地存在于一切事

物、现象和过程本身之中,矛盾是运动的本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关于质量互变规律。杜林污蔑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阐明的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理论是从黑格

尔的量变转变为质的规律中套出来的,胡说在马克思看来预付款项达到一定界限时就会变成

资本。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质量互变规律的歪曲,阐述了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

性和普遍性。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是从不断地发生部分质变,进而达到根本质变的,量变过

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也有量的变化。

关于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杜林攻击马克思是靠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这个“助产婆”的帮助,

才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的。恩格斯引用马克思的原话,揭穿了杜林的谎言,论证了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同时,恩格斯还阐明了辩证的否定观同形而上学的否定

观的根本对立和主要区别。他指出,形而上学否定观把否定看成是简单的抛弃,把否定和肯

定绝对地对立起来,并把否定看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唯物辩证法的否定则是“扬弃”,

即把肯定和否定看成对立的统一,是既克服又保留,肯定当中包含着否定,否定当中也包含

着肯定,把否定看成是事物内部矛盾的运动。这些论述,大大地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二)驳斥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观点,全面地论证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

杜林全面攻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这正是他的先验主义哲学在政治经济学领

域中的具体表现。他歪曲政治暴力和经济的关系,夸大暴力的作用,否定经济的决定作用;

他攻击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意在为普鲁士地主资产阶级效劳。恩格斯在这

部著作的政治经济学编中对杜林的观点进行了透彻的批判,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的基本原理。

1、经济与政治暴力的关系

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对经济和政治暴力关系的歪曲,指出: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不是暴

力,而恰恰是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就是为了榨取工

人的剩余价值。

(1)私有制产生的根源即在于经济领域,而不在于暴力。

(2)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也不是暴力作用的结果,而是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3)暴力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

(4)必须全面分析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对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应作全面分析,不能一概否定,应当看暴力在具

体历史条件下所起的积极作用。暴力违背经济规律时,当然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

但是当暴力适应经济规律时,对社会发展就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在这部著作的政治经济学编第六、七、八、九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和基本原理。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杜林把商品的价值和价格混为一谈,认为两者没有什么区别,

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一个用货币来表现,一个不用货币来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

商品的价值量大小,取决于商品生产时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的大小,而价格是商品价值

的货币表现,是以价值为基础的。

关于简单劳动是计量价值的标准。杜林认为,任何劳动时间都是等价的,企图否定马克思关

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学说。恩格斯指出,劳动决定价值,但劳动还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

动之分。劳动本身没有价值,它只能是价值的尺度。

关于剩余价值学说。杜林硬说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由货币产生的。这是明目张胆的歪曲。恩格

斯对此进行了批判,论述了马克思关于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学说。他指出,货币与资本是有本

质区别的,货币作为资本和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流通的形式是不同的。货币流通公式

是商品——货币——商品。但货币作为资本时,它的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据

此,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从根本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秘密,找到

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并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和灭亡的

规律。

(三)揭露了杜林假社会主义的实质,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和科学

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编共有五章,第一、二章已经收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第三、四、

五章中恩格斯从生产、分配和社会组织等方面批判了杜林的“社会主义”理论,阐明了科学

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1、消灭旧的分工,消灭城乡差别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

杜林认为,社会主义根本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更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条件的产物,并从

他的唯心史观出发,歪曲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把它归之于“群众消费水平低”,或

个别资本家的急躁和个人考虑不周的结果。恩格斯指出,消费水平低并不是什么新情况,“群

众消费水平低,是一切建立在剥削基础上的社会形式,从而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形式的一个必

然条件;但是,只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才使这种情况达到危机的地步。”杜林否认经济危

机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从而否定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要性,而把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搬进他的“社会主义”,这说明杜林的社会主义是假社会主义。

在分工问题上,杜林认为,城市和乡村的对抗,“按事物的本性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在选择

职业上,“只要注意到各种不同的自然状况和个人能力”就行了。为了深入批判杜林在这方

面散布的谬论,恩格斯阐述了消灭旧式分工和城乡分离的必要性。恩格斯指出,消灭旧的分

工和城乡对立的物质条件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只有在改变了大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建立了

社会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大工业才能合理地分布。

2、共产主义社会将消灭商品生产

杜林认为,资本主义方式很好,可以继续存在,但资本主义分配方式很坏,一定得消灭。

他把生产和分配看成是毫无联系的,认为分配不是由生产决定,而是由纯粹意志行为决定的。

他认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等量劳动和等量劳动相交换。恩格斯批判了“等量劳动和

等量劳动相交换”的谬论,指出每个社会成员都领取他的全部劳动价值,这正是拉萨尔的“不

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翻版。恩格斯还论述了价值和货币的基本概念。他指出,只有商品才

有价值,不是商品就无所谓价值。商品是为社会需要而生产的,所以商品必须有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与价值。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当商品被社会承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

才具有一定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他商品来表现的。货币成为商品的价值尺度。

恩格斯指出,商品生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当“社

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把它们应用于生产,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其

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那时,一件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

劳动量,可以不必首先采取迂迥的途径加以确定;日常的经验就需要多少数量的社会劳动”。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家庭观和教育观

恩格斯在本编第五章中,着重批判了杜林在国家、宗教、家庭、教育、婚姻等问题上的错误

观点。杜林认为,“个人主义”将构成未来国家的基础。在未来的国家中仍有旧的分工,而

且有军队、警察、宪兵和律师等,即普鲁士国家仍然存在着。这就完全是反马克思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范畴和历史范畴。它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最终也必将

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杜林把国家永恒化,只能是为资产阶级国家辩护。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资产阶级家庭观,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杜林认为,未来社会的

家庭不仅是儿童教养单位,而且是继承的单位。他企图把资产阶级的家庭搬进未来社会,并

宣扬资产阶级家庭是永远不可改变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家庭的性质和职能是由社会生产决

定的,它将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

恩格斯批判了资产阶级教育观,论述了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杜林对未来

的社会教育发展制定了“详尽”的计划,但他规定的课程表,只能适用于稍为“高贵一些的

普鲁士中等学校”。他虽然也提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但他对这个原则并不准备

实行,因为他所设计的未来社会里还存在旧的分工,一些人还受不到应有的教育,达不到全面发展的程度。这和马克思所说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是完全不同的。

“人生而平等”这是自18世纪至今广泛传播的命题。从人类学的意义上说,人作为同类具

有相同性,应当是平等的。那么这里所说的抽象的类的平等性,是人应当平等的一个自然性根

据。这种观点对于呼唤人类平等,反对种族歧视和非人道的、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有一定的号

召力和鼓动性。但是,从辩正唯物历史观来看,这个提法是不正确的。人生来是什么样子,这

是一个自然事实。这个自然事实与人们在社会上是否被一视同仁的对待这一政治和伦理原则

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不能解释人在社会上为什么不平等,而且就其自然事实来说,人

也是不一样的,几乎是没有什么共同性的。因此在“人生而平等”这个观点提出之后,立刻就

有相反的命题产生:“人生而有别”,也就是生而不平等,因此不平等同样有了天然的根据。

亚里士多德就曾用这样的论据来论证奴隶制的不平等是天然合理的,后来也不乏其人。马克

思、恩格斯反对空谈抽象的平等权利。1869年7月6日,马克思在关于土地所有制的发言中说,

“抽象的权利曾经被坚决地用来为所有的东西辩护,为形形色色的压迫形式辩护;早就应该

抛弃这种鼓动了。问题在于应当用什么形式来实现这种权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

卷,第648页)马克思认为,如果肯定这种天然权利,那么动物对土地也有天然权利,因为动物

离开土地就不能生存。如果把这种天然权利演绎到逻辑的终结,那就会导致荒谬的结论。恩

格斯同马克思一样,强调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社会权利决定着人们取得生活资料的方式。所

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是否具有平等的地位,一方面在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即一定的社会经

济、政治条件;另一方面在于社会权利,在于实际的社会权利,包括既得的权利和实现权利的

形式。

恩格斯认为,平等的观念是历史的产物,它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历史关系,要以历史关系

的长期发展为前提。在古代的原始公社中,公社成员内部由于财产的公有因而相互之间的关

系是平等的,但是在产生私有制后对妇女、奴隶和外地人就没有平等可言,甚至在一个家庭里

也没有完全的平等。在古希腊、罗马奴隶制时代,不平等是天经地义的,平等只是有限的特殊

现象,不平等要比平等更受重视。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民和奴隶的区分及其地位的不平等实

属自然,如果把他们看作平等的则是违背自然的。谁在希腊人和野蛮人、自由民和奴隶、公

民和被保护民、公民和臣民之间讲平等,在当时的人看来他必定是发疯了。在罗马帝国时代,

除自由民和奴隶外其他差别已消除,虽然在自由民之间有了平等,但还是谈不上一般人的普

遍的平等。瓦罗在他的《经济论》一书中,把农业用的工具分为发声的工具、半发声的工具

和不发声的工具3类,奴隶就属于第三类工具。在奴隶制时代,不平等就是公正。

中世纪的基督教,主张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承认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人人都有一种原罪

的平等和作为上帝子民的平等。作为被压迫者的早期基督教还有财产平等的观念,要求富人

必须放弃财产才能进天国。后来,产生了僧侣和俗人的对立,发展出严格的教阶制,于是基督

教的平等连同它的平等观念就消失了。与此同时,发展了封建制度的不平等,诸如诸侯和陪

臣、领主和农奴、牧师和俗民、师傅和帮工、族氏和族员,以及家长和家奴等的不平等。这

种不平等构成了宗法社会的基础,并形成了密集的文化区域和民族国家体系,为后来“人的平

等”和“人权平等”的要求作了准备。

从封建社会生长出来的市民等级,要求成为自由的、在行动上不受限制的商品所有者,

要求有在各地、至少在当地有自由、平等交换的权利。另一方面,在手工业向工厂生产的转

变过程中产生的自由工人,要求有与工厂订立契约的平等权利。最后是所有人的劳动通过商

品价值表现出来的平等。但是,当经济关系要求自由和平等权利时,封建的政治制度却以行会

束缚和贵族特权与之相对立。因此,对于已经壮大了的市民等级即资产阶级来说,争取自由通

行和机会平等就成为首要和迫切的要求。与此同时,广大农民也要求摆脱封建奴役和领主特

权的自由。由于人们已经度过了罗马帝国时期,生活在新的文化领域和独立民族国家中,所以

这种平等的要求就超出了个别国家范围,具有了普遍性质,而自由和平等就自然地被宣布为

人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37页)。这种人权也就是被法国大革命提到首位的“人

权”,或洛克所论证的“天赋人权”。与此同时资产阶级还提出了作为政治和社会权利的公民

权,从此开创了平等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条件中揭示出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念,首先是由马克思的《资本论》

作出的。按照马克思的分析,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念不是什么“天赋观念”,而是资本主义商品

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这种反映的集中表现

就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自由、平等是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和财产所有权的要

求,而“边沁”即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是反映自由、平等要求的道德理论。正因为资产阶级

的平等不是天赋的,而是从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中产生出来的,所以与资产阶级平等观念同时

发展起来的还有无产阶级的平等观。在恩格斯看来,“从消灭阶级特权的资产阶级要求提出

的时候起,同时就出现了消灭阶级本身的无产阶级要求———起初以早期基督教为凭借,采

取宗教的形式,以后就以资产阶级的平等论本身为依据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

第116页)

由于经济和社会地位的对立,所以无产阶级的平等观与资产阶级的平等观也是对立

的。既然资产阶级向封建社会提出的是实际的而不是表面的平等要求,是在国家领域和社会

经济领域实行的平等,那么,无产阶级就必然针锋相对地向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提出自己的

平等要求,也就是要求有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平等,尤其是法国大革命提出公民权的平等

后,这种平等的要求就成为无产阶级所特有的战斗口号。因此恩格斯说,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

有双重意义:或者它是对极端的社会不平等,对富人和穷人之间、主人和奴隶之间、骄奢淫逸

者和饥饿者之间的对立的自发的反应,或者是从对资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反应中产生的可以进

一步发展的平等要求,“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

求。”(同上,第117页)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任何超出这个范围的平等要求都必然要流于荒谬。

这就是说,在根本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之前,无产阶级向资产阶级要求实现其政治地位和社会

地位的平等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其实,马克思所说的这种劳资两个阶级的对立,在恩格斯早年

所写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已有全面的调查和深刻的分析,即使在资产阶级思想家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也有真实、深刻的反映,只是他不可能作出马克思、恩格斯那样

的政治结论。三、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平等在西方历史上,平等观念通过卢梭的平等思想起

了巨大的启蒙作用,它不仅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实践,而且对欧洲先于世界各大洲的强大起

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卢梭精神几乎成为欧洲行动的原则和信仰。而在工人的社会主义运动中,

卢梭的平等思想更起着巨大的鼓动作用。但是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平等,人们并不是很清楚的,

即使一些被看作工人运动理论家的人,也只是宣传一些抽象的“爱的平等”或者关于“人的

本质”的抽象思辩。因此,对这个概念的科学内容的确立,就成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哲学

和道德哲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恩格斯在批判了幼稚的古代平等指出,现代平等观是与古代平等观不同的,这种平

等观应当是从人的共同特性中,从人就他们是人而言的这种平等中,引申出这样的要求:“一

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

会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13页)这里强调的是作为公民和社会成员的政

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也就是要求在国家和社会中有公民平等的权利。

政治地位的平等,就是在国家中作为国家公民的权利平等。社会地位的平等,就是作为市

民社会成员的权利平等,一般说来,就是人权的平等。前者讲的是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后

者讲的是市民社会成员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马克思在1843年批判黑格尔法哲

学和论犹太人问题时,曾作过深刻的论述。按照马克思的论述,要在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区

别上,理解公民政治地位和市民社会地位的区别。地位实际表现为权利。政治地位表现为公

民权,剥夺一个人的公民权就是剥夺他的政治权利。而社会地位则表现为人权,剥夺了一个人

的人权,就等于剥夺了他的生命。当时,人权之作为人权是和公民权不同的,不同就在于这个

“人”是市民社会的成员。为什么市民社会成员的权利是人权?马克思说,这个事实只有用政

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来解释。

首先,市民社会成员的权利,即脱离了人的本质和共同体的利己主义的人的权利。这种权

利在1793年《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的规定是:“平等、自由、安全、财产”。所谓“自由”

就是做一切对他人没有害处的事情的权利。对别人有害无害的界限是由法律规定的。这里所

说的人的自由,是作为孤立的、封闭在自身里的、脱离社会整体的人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建

立在人与人分离的基础上的,其权利的实际应用就是私有财产这一根本人权,就是所有者任

意地、和别人无关地、不受社会束缚地使用和处理自己的财产的权利。正是这种个人自由构

成了市民社会的基础。所谓“平等”,从非政治意义上来说,就是上述自由的平等,即在法律

面前的平等。安全就是国家和社会对每个人的上述权利的保障,即对个人的财产和利己主义

权利的保护。因此,马克思说,作为市民社会成员的个人是有感觉的、有个性的、直接存在的

人,而作为政治国家的人,则是抽象的、人为的、寓言的法人。“只有利己主义的个人才是现

实的人,只有抽象的公民才是真正的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42-443页)

其次,这种人权与公民权是抵触的。第一,一个要从封建束缚下解放出来、建立政治共

同体的民族,宣布与他人和社会共同体脱离的自私人的权利是真正的人权,这是与共同体的

要求背离的。第二,在民族危难之际,正需要伟大的、英勇的自我牺牲,应当谴责利己主义的

时候,宣告利己主义的人的权利高于一切,把政治共同体变成维护这种人权的手段,这就使公

民成为自私人的奴仆,使身为公民的人失去真正人的本质。

再次,这是本末倒置。当社会政治生活正在向上发展的时候,宣布社会只是一种手段,而

市民社会的自私人倒是目的,即所谓不是为了生活的社会,而是为了社会的生活,这样就使政

治生活的革命实践和它的理论处于尖锐的矛盾状态。这是本末倒置,把目的当手段,把手段当

目的。

如何解开这个迷?恩格斯指出,就是通过政治革命实现社会的解放,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

系还给人自己。就是一方面把人变成市民社会的成员,变成利己的、独立的个人,使个人有为

自己生存、发展的权利;另一方面,要使人成为公民,成为法人。只有当现实的个人同时也是

国家的公民,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人劳动、自己的个人关系中间成为

普遍的人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成为社会力量而不再把社

会力量当作政治力量跟自己分开的时候。只有到那个时候,人类解放才能完成。因此,平等在

马克思、恩格斯那里不仅是消灭阶级对立,而且还要求使利己主义的私人提高到有政治觉悟

的国家的公民。

的确,平等可以用很实在的方法加以简单化的表述。一方面,平等表示相同性;另一方面,

平等又包含着公正。两个人或多个人,只要在某些方面或在所有方面处于同样的、相同的或

相似的状态,就可以说它们是平等的。不过相同性,如果是指物体或动物,就不好说它们是平

等的,只能说它们是相同的,例如,可以说两张桌子是相同的,但不好说它们是平等的;可以说

那两条狗是一样的,但不好说它们是平等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的相同性是两个客体

的结构、形象的自然性比较,是非伦理性的。而两个人的相同性则不是指他们的结构和形象

的自然性比较,而是指他们作为人的本质和社会性的比较,因而是社会性的、伦理性的。这就

是恩格斯强调平等观是在历史的关系中形成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公正的核心内容是权利和义务的关系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伦理绕以运行的

轴心就是权利和义务及其相互关系。权利和义务是互相联系的。从相互作用来说,肯定了权

利,同时也就肯定了义务。一个社会制度如果是公正的,那么它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在总体上

应该是平衡的,否则就会缺乏公正性,或者根本就是不公正的制度。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总

是强调:没有权利的义务,也没有义务的权利,必须使权利和义务统一起来。权利和义务

的分裂,就是社会的不平等、不公正,就必然导致社会伦理秩序的破坏和道德的混乱,甚至导

致历史性的倒退。这已是无数历史事实了的。

社会制度的公正主要体现为经济制度的公正和政治制度的公正,伦理的公正正是这些公

正制度的体现。马克思、恩格斯常把前者称为社会的公正,把后者称为政治的公正。这是与

那时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区分相联系的。一般来说,经济制度的公正包括所有制、分配

和交换的制度问题;政治公正主要包括国体、政体和政权行使方面的问题。所有这些方面的

公正、不公正的问题,说到底是个合理不合理的问题,而合理不合理也就是合不合乎事物发展

的客观规律的问题,其直接的表现就是是否反映先进生产力的要求,是否反映先进文化的要

求,是否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没有什么永恒公平、抽象的公正,要作出正确的公

平和公正的判断,就必须如实地判断现实关系中的利益关系,判断出这些利益关系与历史发

展和社会进步相符合或一致到什么程度。

事实上, 反杜林论 一书中,恩格斯就现代社会主义给出了解释 现代社会主义,虽然

实质上是由于对现存社会中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工人和剥削者之间的阶级对立进行考察而

产生的.但是,就起理论形式来说,起初却表现为十八世纪法国伟大启蒙学者所提出的各种原

则的更彻底更进一步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最初代表摩莱里和马布利也是属于启蒙学者之列的

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知晓科学社会主义的来源。

而从 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在每个学派的创始人那里又是各种不相同的;而因为在每个

学派的创始人那里,绝对真理,理性和正理的独特形式又是由他的主观理解生活条件,知识水

平和思维发展程度所决定的,所以,解决各种绝对真理的这种冲突的办法就只能它们互相磨

损. 实际上,上述文字既体现了恩格斯思想的辨证性又对 绝对真理,理想和正义 作出了批

评和解释.并对一些非正义学派的谬论作出了抨击.而在辩论的激流中各种学派创始人的比

较温和的批评意见就像溪流中一样地磨光起锋利的棱角,这种混合物就愈加容易构成。所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是为了使社会主义变成科学就必须把它置于现实基础

之上的.当自然观的这种变革只能随着研究工作提供响应的证实的认识材料而实现的时候.

当然,恩格思自然辩证法结论对比作出了明确且辨证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百年以前的

反杜林论 一文,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发展的预言性和概括化,我们可以了解到恩格斯思想

的正确性。

在对未来社会主的设想上恩格斯也在 反杜林论 中作出了相应的诠释.他指出全部原

料,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从特权阶级的支配中夺过来,并且把它们转交给全社会作为公共财

产,这样才把它们变成社会基金。

正是因为社会主义这公共享有物质和权利的特性,才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使长期

处于下层生活中的人们享有人人平等,物质公有的权利.这是百年以来所有权利的一个巨大

突破.自史以来,除了原始社会早期,其余的社会都存在着不平等现象,人们多多少少都在受

着压迫没有做到人人平等,但是社会主义做到了.这也正是社会发展的最终阶段让人人平等

的权利。

当然恩格斯的贡献不只是这些,他还明确了 未来将决定,土地只能归国家所有 事实上

提地国有化和消灭旧式分工和城乡对立同等重要.因为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它们会直接以社会化形式把它们于生产,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起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

并且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恩格斯也正确且辨证的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除了封建贵族和市级等级之间的对立,还存在着剥削者和被剥削者,游手好闲的富人和从事劳动的穷人只的一般对立 所以,就由此可以得出无产阶级是最适合领导人们的阶级.因为无产阶级不会剥削人们和欺压人们,为真正实现社会主义作出了实质性的进展。

所以 反杜林论 一文中,恩格斯不仅辨证的对待了问题更提出了许多问题的发展动态,并且处于现代社会主义的我们映证了恩格斯的观点的准确性和预见性.恩格斯思想的高度概括能力和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使我们受益非浅。

篇七:《反杜林论》

《反杜林论》笔记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的著作,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内在联系,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一、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论述了思维、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一根本观点。

杜林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恩格斯指出,思维和意识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然而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东西。不应当使物质世界与思维相适应,而应当使思维去适应物质世界。思维、意识来源于实践,它们也必须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离开实践,它就会成为不可想像的东西。

通过对杜林谬论的批判,恩格斯简明地论述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阐明了包括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在内的认识辩证法,论证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从而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捍卫了在认识论基本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路线。

二、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论述了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唯物主义原理。

杜林认为,因为人的思维是统一的,所以现实世界才是统一的。在世界统一于什么这个问题上,杜林玩弄了一个折衷主义手法,提出“世界统一于存在”。杜林所说的“存在”,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命题里的“存在”,含义是不同的。我们所说的“存在”,是指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与“自然界”、“物质”等,是同一系列的概念。而杜林所说的“存在”,是十分含混的,它的含义相当于“有”这个概念。按照杜林的说法,“精神”、“上帝”都是“存在”的。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只有这个科学命题,才真正揭示出问题的本质:世界上的现象无论多么千差万别,都是根源于物质的统一性,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都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三、批判了杜林在时间、物质、运动问题上的谬论,论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

杜林认为,世界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在空间上也是有限的,并胡说物质可以脱离时间而存在,时间也可以脱离物质而运动。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

时间和空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只能在时间、空间中进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的形式。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杜林认为,自然界最初处于物质和机械力统一的状态,即所谓的不动的“宇宙介质的状态”,物质和运动是可以分离的。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像的”,阐释了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客观的,它没有起点和终点。

四、批判了杜林在道德和法的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谬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平等、自由和必然的基本观点 。

在道德方面,杜林宣扬超历史、超阶级的永恒道德。恩格斯指出,道德在人类的历史上是发展变化的,不是永恒的。任何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随着经济状况的发展而发展。道德不可能是超阶级的,只有在消灭了阶级之后,才可能有超阶级的道德。

杜林认为,平等都是绝对的好事,不平等都是绝对的坏事;不平等起源于暴力,是两个人之间一方对另一方施行暴力的结果。恩格斯指出,暴力不是产生不平等的根源,不平等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只要存在经济上的不平等,就会产生意识上的从属观念,而不一定通过暴力。无产阶级要求的不是少数人的平等,而是要实现人类的真正平等。只有消灭了阶级才会出现人人平等,而到了那时,也就没有平等不平等的问题了。

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上,杜林把人的意志自由看成绝对的,不受客观规律支配的。恩格斯指出:“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人们只有认识了客观必然性,并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在行动上取得自由;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不可能得到自由,反而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自由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所获得的自由是不相同的。自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得到真正的自由。”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反杜林论读后感(共3篇)欢迎光临,这里是语录频道!位置:>>反杜林论读后感发帖时间:2016-11-05 15:50 , 经典网 | 2条回复,348次阅读本文目录反杜林论读后感(一)

《反杜林论》既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又阐述了无产阶级关于战争和军队的基本理论原则,《反杜林论》是一部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同时又具有极重要的理论价值,为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反杜林论》则诞生于马克思主义跌跌撞撞的发展史中一次错误的摸索。19世纪70年代杜林打着 社会主义 这块金字招牌,并冠以 科学 的伪装的 杜林论 诞生:杜林着书立说,并且发表了一系列着作,以假乱真,反对马克思主义。杜林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 原则 ,他主张 原则在先 ,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这使当时的德国党面临一个十分艰难的抉择: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此时马克思为了扞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使刚刚统一起来的德国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他必须批驳杜林主义。于是,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在德国党的机关报 《前进报》上陆续发表。1878年7月印成单行本,这就是着名的理论巨着 《反杜林论》。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恩格斯指出,思维和意识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然而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东西。不应当使物质世界与思维相适应,而应当使思维去适应物质世界。思维、意识来源于实践,它们也必须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离开实践,它就会成为不可想象的东西。在此,我认为《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取得的成就绝对离不开恩格斯与杜林两人的针尖对麦芒,他们二人一人抨击马克思主义,一人批驳杜林主义,在这个过程中恩格斯不断完善《反杜林论》并最终完成一次质的蜕变。

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恩格斯提出了很多的观点,但是最令我感兴趣的还是恩格斯提出的对于 世界统一于什么 和 经济与政治暴力的关系 的观念给我带来的印象尤为深刻。

恩格斯认为: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有力的概述了世界上的现象无论多么千差万别,都是根源于物质的统一性,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都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恩格斯这一观念狠狠地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杜林认为,因为人的思维是统一的,所以现实世界才是统一的。杜林所说的 存在 ,与我们通常所说的 存在决定意识 这个命题里的 存在 ,含义是不同的。我们所说的 存在 ,是指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与 自然界 、 物质 等,是同一系列的概念。而杜林所说的 存在 ,是十分含混的,它的含义相当于 有 这个概念。按照杜林的说法, 精神 、 上帝 都是 存在 的。杜林这一模糊不清的观念脱离了客观事实,注定被推翻。

恩格斯在文中曾指出: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不是暴力,而恰恰是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就是为了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例:私有制产生的根源即在于经济领域,而不在于暴力;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也不是暴力作用的结果,而是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暴力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恩格斯通过对经济与政治暴力的全面分析正确诠释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最终认为暴力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确实能起到积极作用,但不能违背经济的规律。

反杜林论读后感(二)沙发2016-11-05 15:51 | 作者:经典1

百年以前,恩格斯发表了《反杜林论 这一重要文献。虽然时间久远,但是,它充分体现了恩格斯的自然科学辩证法的总体思想。百年以后,我们身处于社会主义新时代,回首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经历和过程,突然发现恩格斯思想的高度概括能力和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事实上,《反杜林论》一书中,恩格斯就现代社会主义给出了解释 现代社会主义,虽然实质上是由于对现存社会中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工人和剥削者之间的阶级对立进行考(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反杜林论读书笔记)察而产生的。但是,就起理论形式来说,起初却表现为十八世纪法国伟大启蒙学者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更彻底更进一步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最初代表摩莱里和马布利也是属于启蒙学者之列的 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知晓科学社会主义的来源。

而从 绝对真理,理性和正义在每个学派的创始人那里又是各种不相同的;而因为在每个学派的创始人那里,绝对真理,理性和正理的独特形式又是由他的主观理解生活条件,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程度所决定的,所以,解决各种绝对真理的这种冲突的办法就只能它们互相磨损。

实际上,上述文字既体现了恩格斯思想的辨证性又对 绝对真理,理想和正义 作出了批评和解释。并对一些非正义学派的谬论作出了抨击。而在辩论的激流中各种学派创始人的比较温和的批评意见就像溪流中一样地磨光起锋利的棱角,这种混合物就愈加容易构成。所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是为了使社会主义变成科学就必须把它置于现实基础之上的。当自然观的这种变革只能随着研究工作提供响应的证实的认识材料而实现的时候。当然,恩格思自然辩证法结论对比作出了明确且辨证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百年以前的《反杜林论》一文,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发展的预言性和概括化,我们可以了解到恩格斯思想的正确性。

在对未来社会主的设想上恩格斯也在《反杜林论》中作出了相应的诠释。他指出全部原料,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从特权阶级的支配中夺过来,并且把它们转交给全社会作为公共财产,这样才把它们变成社会基金。

正是因为社会主义这公共享有物质和权利的特性,才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使长期处于下层生活中的人们享有人人平等,物质公有的权利。这是百年以来所有权利的一个巨大突破。自史以来,除了原始社会早期,其余的社会都存在着不平等现象,人们多多少少都在受着压迫没有做到人人平等,但是社会主义做到了。这也正是社会发展的最终阶段让人人平等的权利。当然恩格斯的贡献不只是这些,他还明确了 未来将决定,土地只能归国家所有 事实上提地国有化和消灭旧式分工和城乡对立同等重要。因为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它们会直接以社会化形式把它们应用于生产,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起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并且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恩格斯也正确且辨证的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除了封建贵族和市级等级之间的对立,还存在着剥削者和被剥削者,游手好闲的富人和从事劳动的穷人只的一般对立 所以,就由此可以得出无产阶级是最适合领导人们的阶级。因为无产阶级不会剥削人们和欺压人们,为真正实现社会主义作出了实质性的进展。

所以《反杜林论》一文中,恩格斯不仅辨证的对待了问题更提出了许多问题的发展动态,并且处于现代社会主义的我们映证了恩格斯的观点的准确性和预见性。恩格斯思想的高度概括能力和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是我们受益非浅。

希望本文反杜林论读后感(共3篇)能解决您的问题。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反杜林论读后感(三)板凳2016-11-05 15:53 | 作者:经典2

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反杜林论》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关于《反杜林论》中的人权

人权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它是完全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

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摇旗呐喊的 一般人的主权 、 个人的主权 等抽象的平等、绝对的自由,恩格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在恩格斯看来,人是具体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只要阶级制度还存在于人类社会,这种抽象的平等和权利就是不存在的。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宣称的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是最基本的人权,然而对于雇佣工人来说,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东西仅仅够勉强维持自己的生命再生产,他们并不拥有所谓的 私人财产 ,经济上的不平等,地位的悬殊,必然导致社会地位、政治生活中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因此,资产阶级大力鼓吹的 人权 ,事实上只是虚无缥缈的。

二、关于《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念

人生而平等 是自十八世纪至今广泛传播的命题,从人类学的意义上说,人作为同类具有相同性,应当是平等的。这里所说的抽象的平等性,是人应当平等的一个自然性根据。但是,从辩正唯物历史观来看,这个提法是不正确的,人生来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自然事实。这个自然事实与人们在社会上是否被一视同仁的对待这一政治和伦理原则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它是不可能解释人在社会上为什么不平等的根源。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强调,研究社会现象,包括研究道德现象,只能遵循辩证唯物史观,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得出客观的、正确的结论。

恩格斯指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社会权利决定着人们取得生活资料的方式,所以人们是否具有平等的地位,一方面在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既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另一方面在于实际的社会权利,包括既得权利以及权利实现的形式。

三、关于《反杜林论》中批驳杜林的先验主义

杜林在研究社会问题时,使用数学方法的先验论,将社会现象公式化,他把每一类认识对象分为最简单的元素,再把同样简单的公理应用于这些元素,然后得出结论。他认为对待社会问题、道德问题也像对待数学问题一样,应当以个别的简单的基本形式、公理来解决。杜林的 最简单的要素 就是两个抽象的 人 。按照他的说法, 两个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而且一方不能首先向另一方提出肯定的要求 。这样,就有了道德的正义和法律的正义。恩格斯则尖锐地指出,杜林的研究方法就是先验主义研究方法,其基本特点是:研究某一对象的特性不是从对象本身去认识,而是从对象的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这样研究的结果,导致不是概念和对象相适应,而是对象去适应概念。而杜林所谓的 公理 不过是幼稚的、肤浅的主张。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他指出研究社会生活领域的问题不能用先验的方法,而是要首先尊重社会,会事实及其历史发展。

恩格斯这部《反杜林论》真不愧是一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巨着,通过研读使我明白了世界上绝没有抽象的、孤立的公正,更谈不上建立在阶级社会中的绝对人权,要想判断公正平等,就一定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和联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人权的口号成为资产阶级维持其利益的借口,才能真正地实现人在社会中的全面发展,体现人权的实质。

反杜林论读后感的相关栏目网友推荐的经典语句最新发布的语录最新发布的帖子本文相关搜索Copyright 2006-2015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在同杜林的论战中,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一部伟大著作。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彻底批判 了机会主义者杜林的反动思想体系,而且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 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和列宁对《反杜林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马克思指出,这部著作“不仅普通工,而且真正有科学知识的人,都能够从恩格斯的正面阐述中汲取许多东 西”。列宁认为这部著作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十分有益的书,并且指出它和《路 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 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

《反杜林论》写作的时代背景:《反杜林论》写于1876-1878 年间,先以论文 的形式陆续发表在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机关报《前进报》上,1878 月汇编出版。这部著作绝不是恩格斯“内心激动”的成果或“纯学术争论”,而是当时德国 社会民主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的产物,是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斗争需要的产物。恩格 斯在初版序言中,对这本书的写作原因做了扼要的说明。

19世纪七十年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已经结束,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了顶点, 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这一时期,欧美各国工人总结了巴黎公社的经验,在工人 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工人政党,各国党积极宣传 群众,组织群众,积聚革命力量,准备未来的战斗。当时国际工人运动的革命中 心,已从法国转移到了德国。

德国在1871年统一后,资产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资本主义剥削的加深, 无产阶级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蓬勃高涨,马克思主义广泛 传播,工人政党实现统一,对统治阶级形成了严重的威胁。德国资产阶级为了维 护同地主阶级的联合专政,一方面又大肆宣扬各种浅薄庸俗的折衷主义,企图瓦 解无产阶级的革命意志,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这时,一些小资产阶级知 识分子,既接近社会主义,又调和阶级矛盾,反对革命斗争;既想从理论上概括 飞速发展的各门学科,又坚持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反对马克思主义。他们冒充 科学权威,妄想出人头地。杜林就是这种假科学在工人运动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柏林大学讲师杜林(1833-1921),从1867 年起就开始攻击马克思主义。1875 年前后,他以社会主义“改革家”的面貌出现,著书立说,扬言要再科学中实行一 次完全的“改革”,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更加猖狂的进攻。

杜林,妄想把杜林的谬论散步到工人群众中去。这些人还和杜林勾结在一起,阴谋篡夺党的领导权。党的刊物也转载了杜林歪曲马克思学说的著作。这给党在 思想上和组织上造成了严重的混乱。一旦杜林之流的阴谋得逞,将会给整个国际 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严重的危害。

在这种情况下,彻底批判杜林,捍卫科学共产主义学说,提高党的理论水平,就成为德国党在思想理论路线上的迫切任务。于是恩格斯便放下《自然辩证法》 一书的写作,着手对杜林进行批判。

《反杜林论》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序言主要有三版,是说明《反杜林论》一书出版的历史背景。引论部分设有 两章,其中心思想是阐述社会主义怎样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哲学》设有十二章, 恩格斯严厉批判了杜林反动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 主义反映论。《政治经济学》共有十章,其中第十章是马克思写的。前四章论述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科学地说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性和阶级性,批 判了杜林在政治经济学上的先验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第五章到第九章论述了政 治经济学的主要范畴、价值和价值规律等,批判了杜林的庸俗政治经济学; 第十章是政治经济学说史的论述,批判了杜林的历史虚无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共有五章,这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是全书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 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前两者的落脚点和归宿。

.剖析了杜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系统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1、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论述了思维、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一根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部分,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杜林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 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恩格斯指出,思维和意识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意识 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然而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东西。不应当使物 质世界与思维相适应,而应当使思维去适应物质世界。思维、意识来源于实践, 它们也必须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离开实践,它就会成为不可想象的东西。

过对杜林谬论的批判,恩格斯简明地论述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阐明了包括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在内的认识辩证法,论证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从而 2、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论述了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唯物主义原理。杜林认为,因为人的思维是统一的,所以现实世界才是统一的。在 世界统一于什么这个问题上,杜林玩弄了一个折衷主义手法,提出“世界统一于 存在”。杜林所说的“存在”,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命题里的“存 在”,含义是不同的。我们所说的“存在”,是指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与“自然界”、 “物质”等,是同一系列的概念。而杜林所说的“存在”,是十分含糊的,它的含义 相当于“有”这个概念。按照杜林的说法,“精神”、“上帝”都是“存在”的。恩格斯 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只有这个科学命题,才能真正 揭示出问题的本质:世界上的现象无论多么千差万别、纷繁复杂,都是根源于物 质的统一性,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都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3、批判了杜林在时间、物质、运动问题上的谬论,论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杜林认为,世界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在空间上也是有限的,并说物质可以脱离时间而存在,时间也可以脱离物质而运动。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 式是时间和空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只能在时间、空间中进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 形式。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杜林认为,自然界最初处于物质和机械力统一的状态,即所谓的不动的“宇宙介质的状态”,物质和运动是可以分离的。恩格斯深 入地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即“运动是物质 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没有运动的 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想象的”,阐释了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并且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客 观的,它没有起点和终点。

4、批判了杜林在道德和法的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理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平等、自由和必然的基本观点。

杜林自我标榜说,他提出的道德原则是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世界。不仅适用于人类,也适用于“人类以外的一切生物”。并说:“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最后终极真理和个人思维至上等谬论,指出真理和谬误的对 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领域,这种对立就是相 对的,“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夸大了的真理,就会导致谬误。就像列宁说过的那句话:“真理只要向前一步, 哪怕是一小步,就会成为谬误。”可见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如果超出了一定 在道德方面,杜林宣扬超历史、超阶级的永恒道德。恩格斯指出,道德在人类的历史上是发展变化的,不是永恒的。任何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 状况的产物,是随着经济状况的发展而发展。道德不可能是超阶级的,只有在消 灭了阶级之后,才可能有超阶级的道德。

杜林认为,平等都是绝对的好事,不平等都是绝对的坏事;不平等起源于暴力,是两个人之间一方对另一方施行暴力的结果。恩格斯指出,暴力不是产生不平等 的根源,不平等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只要存在经济上的不平 等,就会产生意识上的从属观念,而不一定通过暴力。无产阶级要求的不是少数 人的平等,而是要实现人类的真正平等。只有消灭了阶级才会出现人人平等,而 到了那时,也就没有平等不平等的问题了。

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上,杜林把人的意志自由看成绝对的,不受客观规律支配的。恩格斯指出:“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 外部自然界。人们只有认识了客观必然性,并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客观 世界,才能在行动上取得自由。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不可能得到自由,反而会受到 客观规律的惩罚;自由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所获得的自由 是不相同的。自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 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得到真正的自由。” 5、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系统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一是矛盾统一规律。矛盾统一的规律,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恩格斯列举大量事 实,论证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规律,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矛 盾客观地存在于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本身之中,矛盾是运动的本质,是一切事 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然后关于质量互变规律。杜林污蔑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阐明的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理论是从黑格尔的量变转变为质的规律中套出来的,胡说在马克思看来预付 款项达到一定界限时就会变成资本。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质量互变 规律的歪曲,阐述了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是从 不断地发生部分质变,进而达到根本质变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 中也有量的变化。

以及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杜林攻击马克思是靠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这个“助产婆”的帮助,才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的。恩格斯引用马克思的原话,揭 穿了杜林的谎言,论证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同时,恩格斯还阐 明了辩证的否定观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根本对立和主要区别。他指出,形而上 学否定观把否定看成是简单的抛弃,把否定和肯定绝对地对立起来,并把否定 看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唯物辩证法的否定则是”扬弃”,即把肯定和否定看成对立的统一,是既克服又保留,肯定当中包含着否定,否定当中也包含着肯定, 把否定看成是事物 私有制产生的根源即在于经济领域,而不在于暴力。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对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应做出全面分析,不能一概否定,应当看暴力在具体历史条件下所起的积极作用。暴力违背经济规律时,当然会对 社会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但是当暴力适应经济规律时,对社会发展就会起到重 要的推动作用。

在这部著作的政治经济学编第六、七、八、九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杜林把商品的价值和价格混为一谈,认为两者没有什么区别,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一个用货币来表现,一个不用货币来表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量大小,取决于商品生产时所耗费的社 会必要劳动量的大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长短,而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是以价值为基础的。

关于简单劳动是计量价值的标准。杜林认为,任何劳动时间都是等价的,企图否定马克思关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学说。恩格斯指出,劳动决定价值,但劳 动还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分。劳动本身没有价值,它只能是价值的尺 关于剩余价值学说。杜林硬说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由货币产生的。这是明目张胆的歪曲。恩格斯对此进行了批判,论述了马克思关于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学说。他 指出,货币与资本是有本质区别的,货币作为资本和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 流通的形式是不同的。货币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但货币作为资本 时,它的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据此,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剩余价 值的来源,从根本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秘密,找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 (三).揭露了杜林假社会主义的实质,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编共有五章,第一、二章已经收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第三、四、五章中恩格斯从生产、分配和社会组织等方面批判了杜林的“社会 主义”理论,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杜林认为,社会主义根本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更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条件的产物。并从他的唯心史观出发,歪曲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把它归之于 “群众消费水平低”,或个别资本家的急躁和个人考虑不周的结果。恩格斯指出, 消费水平低并不是什么新情况,“群众消费水平低,是一切建立在剥削基础上的 社会形式,从而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形式的一个必然条件;但是,只有资本主义的 生产形式才使这种情况达到危机的地步。”杜林否认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必然 产物,从而否定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要性,而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搬进他 的“社会主义”,这说明杜林的社会主义是假社会主义。

在分工问题上,杜林认为,城市和乡村的对抗,“按事物的本性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在选择职业上,“只要注意到各种不同的自然状况和个人能力”就行了。

为了深入批判杜林在这方面散布的谬论,恩格斯阐述了消灭旧式分工和城乡分离 的必要性。恩格斯指出,消灭旧的分工和城乡对立的物质条件就是社会化大生产。

只有在改变了大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大工业才 能合理地分布。

杜林认为,资本主义方式很好,可以继续存在,但资本主义分配方式很坏,一定得消灭。他把生产和分配看成是毫无联系的,认为分配不是由生产决定,而是 由纯粹意志行为决定的。

他认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等量劳动和等量劳动相交换。恩格斯批判了“等量劳动和等量劳动相交换”的谬论,指出每个社会成员都领取他的全部劳动价 值,这正是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翻版。恩格斯还论述了价值和货币的基本概念。他指出,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不是商品就无所谓价值。商品是为 社会需要而生产的,所以商品必须有两个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使用价值能满 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当商品被社会承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才具有一定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他商品来表现的。

恩格斯指出,商品生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当“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把它们应用于生产,每 一个人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

那时,一件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可以不必首先采取方法加以确定;日常 的经验就可以判断需要多少数量的社会劳动”。

恩格斯在本编第五章中,着重批判了杜林在国家、宗教、家庭、教育、婚姻等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杜林认为,“个人主义”将构成未来国家的基础。在未来的国 家中仍有旧的分工,而且有军队、警察、宪兵和律师等,即普鲁士国家仍然存在 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范畴和历史范畴。它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最终也必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杜林把国家永恒化,只能是为资产阶级 国家辩护。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资产阶级家庭观,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杜林认为,未来社会的家庭不仅是儿童教养单位,而且是继承的单位。他企图把资产阶级的 家庭搬进未来社会,并宣扬资产阶级家庭是永远不可改变的。马克思主义认为, 家庭的性质和职能是由社会生产决定的,它将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 恩格斯批判了资产阶级教育观,论述了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杜林对未来的社会教育发展制定了“详尽”的计划,但他规定的课程表,只能适用于 稍为“高贵一些的普鲁士中等学校”。他虽然也提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 题,但他对这个原则并不准备实行,因为他所设计的未来社会里还存在旧的分工, 一些人还受不到应有的教育,达不到全面发展的程度。这和马克思所说的教育与 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是完全不同的。

下面我简要地谈一下自己的体会,以及关于《反杜林论》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一点想法见解。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也都有着附属于那个时代的某些思想、理论体系。这些思想理论中,有的是有志之士的真知灼见,是指导人们奋勇前行、 不断发展进步的助推器;当然也有一些谬论,荒诞、槽糕的东西,不仅没能促进时代的进步,反而成了人们发展进步的绊脚石。

在那个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工人阶级不断壮大的时代,在一次次的工人运动失败以后。他们意识到必须要有一个有力的政党来领导,更重要的是他们更需要一 套正确理论的指导,有了理论的指导,才可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因此伟大马 克思主义理论便开始在工人队伍中广泛传播,并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可是野心家 杜林的一系列谬论却蒙蔽了某些先进人士的眼睛,因此就很有必要来彻底批判杜 林,来捍卫我们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我其实挺佩服马克思恩格斯的勇气的,如果他们不站出来反对批判杜林,可想而知,将会给整个国际的共产主义运动带来多大的危害,将会影响到整个世界的 无产阶级革命进程。一旦杜林的谬论占了上风,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许会遭到 工人们的遗弃。反而便宜了那些资产阶级和某些野心家。

所以在我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当我们遇到自己不赞同、有争议的理论思想时,我们应该学会质疑,学会反对,勇敢地站出来说出自己的想法,与更多的人来讨 论、鉴定,让科学的真理来武装我们的头脑,而不是随意来听信某些所谓的“专 家”、“学者”抑或某些“领导干部”的泛泛而谈,当然不能一概而论,我指的是某 些错误、荒谬的理论,这得需要我们自己来判断。

提到这点,我很自然地想起了我们国家建国以后的“大跃进”以及“文化大革命”。在大跃进时期,真可谓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 毛驴拉不动”,“粮食亩产万斤”,竟扬言“三年超英,五年敢美”。这些荒诞无稽 的言论在我们现代人看来,都觉得及其可笑,认为这鬼话谁会相信呢?可是事实 却就是那样,在那个时代,大家就都相信,连我们的领导干部也都相信粮食会产 那么多,当然这有很多的原因,也许是他们被下面的人蒙蔽了双眼,也许是他真 的是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主见。还有那段痛苦的十年“文革”时期,更是 发生了那些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知青下乡”,他们本来的任务应该是学习科 学文化知识,可是却被下放到农村,说体验生活也好,但也总不至于是那般的体 验方法吧!更可惜的是那些有志之士,那些文艺青年,那些科学家,他们被“污 蔑”、“陷害”,被批斗,以致迫害致死。中国最大的冤假错案—“伟大地刘少奇同 志”,他为革命伟大做了那么多的贡献,却冤死在自己所爱的国土,自己亲爱的 同胞手里。

归根结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像“以讹传讹”,“三人成虎”,以及管理学中所讲的“阿什奇”原则一样,一个很简单的东西,明明你知道是错的,可是 当大家都相信它,并告诉你那是真的的时候,你也就相信了。

疑的勇气,即使全世界只有你一个人那样想,你也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前提你的原则想法当然是要有根据的。过不了多久,也许第二天,就会有人站在你这 一边。

《反杜林论》它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光辉著作,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伟大历史意义。首先,其彻底粉碎了野心家、阴谋家杜 林对马克思主义的猖狂进攻,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巩固了德国社会主义 工人党的团结。马克思说:“它在德国社会党人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推动了德 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其次,它总结了从1847年发表《哲学的贫困》和1848 年发表《共产党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