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贫困地区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途径_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浅析贫困地区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途径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是教育改革的热点和难点。以**区为例,实现“两基”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以来,从根本上解决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问题。但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存在明显差距,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普遍存在,办学压力极大。因此,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是各级教育部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重要工作任务。××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笔者以为,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调整农村学校布局,优化农村义务教育结构 合理配置农村教育资源是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是实现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的重要政策。一是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及省、市关于学校布局调整的政策要求,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坚持可持续发展,科学规划,逐步实施,撤并办学规模小、办学效益差、生源不足的村级教学点和单小,兴办区域性寄宿制学校能,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差距。在调整时要从实际出发,尽可能地保留建校历史较长,原有规模较大,教育水平较高,教学质量较好,有一定社会声誉的学校。要因地制宜,可采取“学童下山、教育上山 ”并举,使适龄儿童也能受到较优质的初等义务教育。二是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缩小校际差距。建立薄弱学校投入保障机制,明确责任,强化监督;
财政投入的教育经费要向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倾斜,并随着每年教育投入的增长而增长;
加强薄弱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要建立教学帮扶制度,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教学帮扶,从“锦上添花”转向“雪中送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三是健全贫困学生助学机制,由政府投入补贴学生在校期间的吃、住、行及医疗费用,基本实现免费上学。扩大中小学寄宿学生生活补助范围。在现有的国家、省、市寄宿制贫困学生生活补助基础上,研究制定补助办法,扩大补助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减轻寄宿制学生家庭经济负担;
扩大营养改善计划范围。在目前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的基础上,加大投入,提高补助标准,基本做到农村中小学生上学期间生活费全免;
实施中小学生交通费补助。建立“政府主导,部门监管,企业运营,利益协调”的校车运行模式,优化、整合社会公共交通资源配置,开通校车,将校车运营经费补贴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制定校车补贴政策,通过财政资助、税收优惠等,基本实现中小学生上学期间交通费用全免;
实施中小学生医疗费补助。在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比例的基础上,实施寄宿制学生医疗费用补助,真正解除寄宿制学生及家长的后顾之忧。

二、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对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影响最大,最急需解决而又最难解决的是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当前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既表现为总量的不足,又表现为质的严重缺失。

因此,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促进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的关键。一是要因地制宜,科学配编,妥善解决农村学校编制紧缺的问题。农村与城市,农村与偏远山区农村,经济落后农村与发达地区农村的基础教育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在教育管理和编制配备上不能一刀切,应有所区别。应从农村教育的实际出发,建议实施弹性定配编制:乡镇初中教职工编制按省规定的配备标准配编,中心小学按省定标准配编,其他村小、教学点由于学校分散、班额过小、学生少,可按班级数配备教师,可以较好地解决农村学校编制紧缺的问题。二是要以人为本,加大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使农村教师进得来,留得住。公开面向社会招聘优秀人才到边远山区小学任教。采取多种形式、渠道、措施,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善于、乐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新型教师队伍;
城乡教师职称晋升工作实行差别待遇,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乡村中小学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
适当倾斜农村中小学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指标,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晋升中、高级教师职务创造条件;
实行城乡教师交流工作制度化,逐步建立城区教师轮流下乡支教制度,对下乡支教教师工作实行严格的考核与评估,以保证支教质量,教师下乡支教及其质量与晋升职称、职务挂钩,凡是未下乡支教,或考核不合格者不得晋升职称、职务;
强化农村学校内部管理与激励机制,使教师喜欢农村教学、乐意农村教学、善于农村教学,真正做到事业留人 。要努力改善是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经济待遇,做到待遇留人。要尊重理解教师,满足教师的成就动机和正当需要,积极创造民主、和谐、融洽的校园人际环境,真正做到感情留人。三是要以校为本,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着力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倾斜政策,加大投入,建立投入保障机制,采取多种形式、渠道,开展与名师“面对面”,突出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与指导;
探索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从传统的结对子、对口扶持薄弱学校的做法进一步走向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城区和农村的中小学分别建立相互对应、相对固定的实体。城乡学校的校长分别为共同体的第一、第二责任人,教育局领导和各科室负责人分别同各学校共同建立密切联系,在城乡学校、教育局之间形成“理念共享、资源共享、方法共享、成果共享”的共同体关系。

三、加强薄弱学校管理,在学校管理水平上实现均衡 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领导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师交流要形成制度,干部交流更要形成制度,学校之间也可以尝试干部互派挂职。学校管理要进一步规范化。不能换一任校长,紧接着就换一批规章制度。有些规章制度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是不能随意更改的,无论谁当校长都要严格执行。在这个前提下,允许创新,提倡改革。现在,一方面我们缺乏严格的、切实可行的办学规范;
另一方面已有的规章制度,学校遵守得也不够。于是形成这样一种现象,学校只要更换校长,一些规章制度随之更改,管理水平随之发生变化。因此, 教育行政部门应颁布详细而并非粗线条的管理规范。一方面学校不致因校长更换使学校管理水平有较大的改变;
另一方面校长的考核,督导部门的检查、指导亦有章可依。此外,还可以建立管理经验定期交流制度。定期举办校长、教师论坛,召开管理心得座谈会,学校内部管理制度交流,教研备课活动、科研信息、课堂教学交流等。

四、加快教育信息步伐,用信息技术带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完善硬件、网络建设,构建教育教学信息网络综合应用平台,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一是要加大教育信息技术的硬件投入;
二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努力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三是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信息化条件下的校长队伍、教师队伍、网络管理员队伍。通过教育信息化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 - 5 - ? 本文来自http://www.dxf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