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技术课学生的参与度 工作主动性怎么写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技术课学生的参与度 内容提要:在新课改背景下,通用技术学科如何在授课过程中做到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作为一名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必须要经历制定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授课、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三个步骤。本文就是从这三个角度入手,结合教师的实际教学案例,总结出作者自己的看法。

?新课改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行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它体现了社会对我国教育的要求。

通用技术作为新课改以来增设的一门课程,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更应该将课改的理念付诸实施。在教育部提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了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要求。

怎样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呢?我们不能总是埋怨学生不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要多从我们自己的教学方法本身出发,寻找问题,以配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去实施教学。捷克的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曾经有这样一段话:“要使所使用的方法能够激起爱好知识的心思,他第一就须来得自然。因为凡是自然的事情就都无需强迫。水往山下流是用不着强迫的。假如水坝等等阻止水流的东西一旦移去之后,它就会立刻往下流。我们用不着劝说一只鸟儿去飞行;
樊笼开放之后它就立刻会飞的。眼睛看到美丽的图画,耳朵听到美丽的曲调,它们不必督促就会去欣赏。在这种情形之下,必须约束的时候还比必须督促的时候多。”其实我们的学生就像被水坝阻隔的水、被关在樊笼中的鸟儿,当我们不再使用着教师在课堂中特有的“权力”,去加固水坝、将樊笼上锁,而是想方设法放其自由之后,它们又怎能不主动地去寻找自己的学习目标呢? 下面,作为一名已经从事了多年通用技术教学的教师,我结合我的教学体会谈一谈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的。

首先,我认为要上好一堂课就要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归宿。那么教学目标到底应该是怎么设定的,是由谁去设定的呢? 也许有的人会说:这个问题还用问吗,教学目标当然是要根据教师用书的要求,由教师去设定呀。在最初的一年教学过程中,我也是这么去做的。可是在这一年的教学中我发现,自己的课堂经常是一片死气沉沉,学生们对于我所讲述的教学内容大多数情况下都只能是被动的记忆,课堂变成我的 “一言堂”,甚是无聊。

后来我在闲暇的时候找到几个平时课堂上还算积极的学生了解情况,他们告诉我“老师,您说的那些东西我们没见过呀,我根本就不了解,也不想了解。”我才明白,原来我觉得一些设计的很精彩、很有趣味的教学环节在学生看来竟然是这样的。

慢慢的我尝试着做了一些改变,在每节课完成了当节的教学任务之后,我都要留下几分钟的时间,和学生们聊聊天。问问他们最近都干过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在学校里遇到了哪些困难,有没有什么愿望等等?在不经意间,了解学生们的生活环境和状态,然后再根据所掌握的这些信息去有针对性的设定教学目标。而随着下节课课堂教学的进行,帮学生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完成他们的某些心愿。

比如我在进行“技术与设计1”第三章第一节“设计课题的确定”这一章节时的教学时,在上课之前我了解到学生们对于“多功能学习用品盒”的制作并不是特别感兴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们已经拥有了各种各样的书架,完全没有必要再去制作一个有类似功能的东西。但是我了解到,由于我校蓝印学生数目可观,有很大部分学生远离父母,希望能制作一个小的相框,能将家人的照片时常放在书桌上;
还有一部分本地的学生希望制作一个小礼物送给父母,以感谢父母的关怀和养育之恩。

于是在该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大胆的改变了教师用书中基于“多功能学习用品盒”制作的部分内容和目标。将学生希望制作的相框和礼品作为教学素材,加以利用,获取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提醒学生认真思考制定这些设计课题的过程,体验如何确定设计定位。

综上诉说我认为,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课程切入点的选择,就不应该仅仅是教师的工作,而应该也是学生的任务。虽然这些看似是教师完成的,但是教师只是一个信息的收集者和分析者,而这些决定性的信息应完全源于学生。

其次我觉得一堂课除了要有一个开放性的教学目标以外还应该融入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

新课改以来,相较以往,课堂上的教学形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似乎一时间所有的课程,在教学的时候都必须设计学生讨论这一教学环节,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无论什么性质的教学内容,都要讨论,然后交流。

但是老师们经常抱怨,学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进行交流,却不能得到任何对于教学有实质性帮助的结果。甚至教师反复引导,学生也启而不发,难以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

我曾经到兄弟学校听过一堂通用技术科。课程的内容是“技术与设计1”第四章第二节“工具与设备常识”,在讲述木工、钳工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讨论,然后交流得出这些工具的使用方法。

我很疑惑,哪怕是作为一名通用技术教师的我,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能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专业的工具。让学生去讨论,又能收到什么样的效果? 记得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学比如扶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可是反观目前我们的教学手段,“放手”是放的挺彻底,但是“放手”之前却忘记了先要扶孩子一把,告诉他“放手”之后他要怎么去做,更完全不管孩子到底能不能自己走路。

在我自己的课堂上,我也曾经使用过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甚至在讲授“技术与设计1”第一章第三节“技术应用的两面性”的时候我还采取过更为激烈的辩论会的形式进行教学。但是在这之前我都会提前和学生交流,布置好任务,先让学生大量占有学习资源,然后再学着分析这些资源,通过合作探究将这些内容逐步消化。但是我也坚持进行甄别的原则,适合讲授的内容,如三视图的绘制等依然采取讲授法,而不为了追求形式做无用功。

最后,作为一堂完整的课,也必须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必要的评价。在传统学科,通常这种评价主要以课后作业、练习的形式出现。但是对于通用技术课来说,我们很难采取这种手段去作评价,而且这种手段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所以在教学中我尝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评价体系中采用学生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的形式。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主动地弥补;
通过他人评价实现了个体既得到群体的认可,又承受群体的批评指正的目的,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考、探究欲望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甚至有的时候采用头脑风暴法等先进的手段进行分组的相互评价,进一步的促进学生的思维的碰撞,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总之,新课程理念不同于传统课程理念。我们不能要求社会适应我们的学生,而要教会他们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如何才能让学生们具有这种能力呢?最主要的还是应该从小就改变他们依赖家长依赖老师的习惯。从老师要我学的理念转换成我要主动学的理念中来。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教育无痕”,既让学生的人生得到发展,也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

? ? 本文来自http://www.dxf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