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_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学“问”→学 问 --浅谈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将“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列为具体目标,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但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却是一个普遍的现象。那么如何使一个“没有问题”的学生变成一个“问题”学生呢?本文试图从课前疑,课中问,课后思中探讨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一些策略,使学生成为一个多疑生“问”,善问学“问”,勤思解“问”的人。

【关键词】??? 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众所周知,犹太是世界上最聪明、最优秀的民族之一,无数的科学家,艺术家成为这个民族的骄傲。犹太人之所以人才济济,与其独特的犹太式教育是分不开的。犹太人认为只有知识而没有才能的人就是“背着很多书包的驴子。”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大胆怀疑,随时提问。因此,很多犹太家长问放学回家的孩子的第一句话便是:“今天你提问了吗?”可见,犹太人对于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是何其的重视。

???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之成为“问题”学生呢? 一、疑在课前——生“问”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育学理论中也提到: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因此,在新授课前,让学生进行预习,对新知进行粗探,并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寻找疑点,使之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做到心中有“问”,从而促使其在知识困惑处,因着渴求释疑的状态,注意力更加集中,听课情绪更加高涨。

二、问在课中——发“问” 1、营造氛围,激发问的勇气 学生不敢主动提问,归根究底,其实就是担心自己的问题会被老师否定,会被同学嘲笑。为此,教师应该营造一种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顾虑,激发其问的勇气,使学生敢问。

对于主动提问的学生,不论学生问题质量的如何,都应该给予鼓励。当学生的问题切合题意时,应及时地予以肯定,适时表扬;
即使“问”不对题,也不应该轻易地予以否定,应耐心启发,促其换个角度重新进行思考,增强信心。久而久之,学生就能树立起以“问”为荣的观念,养成提问题的好习惯。

2、创设情境,产生问的欲望 南宋学者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可见,想让学生质疑“发难”,还有赖于教师的教学设“障”。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采用竞赛、猜谜、游戏、故事等方式,精心创设“问”的情境,使学生产生问的欲望,有疑可问。

例如:在讲解三年级下册练习六第3题时,我就采用了竞赛的形式,让班上的学生与老师比赛,看谁在最短的时间内能正确地把被2整除的数、被3整除的数及被5整除的数找出来,结果老师胜出。学生们感到惊讶之余立刻提出了疑问:“老师,有什么秘诀吗?”看着学生们那充满期待的眼神,我适时地抛出问题:“想知道什么?”学生马上提出:“被2整除的数、被3整除的数及被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至此,因着探索的欲望,问题悄然生成。

再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可能性》时,我便设计了猜球的游戏。当学生摸出的球都是红色时,学生心中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摸出的球都是红色的?还有其它颜色的球吗?至此,因着揭秘的兴趣,问题油然而生。

3、鼓励质疑,指导问的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小学生的提问都是从模仿开始,因此教师就要注意提问的“言传身教”,多方设想,点拨诱导,指导学生问的方法,使学生的质疑问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实现巧“扶”妙“放”的目的。

(1)课题中感知 数学课题一般都包含了新授知识,为此,可以指导学生从课题中质疑,初步感知要学习的知识有哪些。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前,我先让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讨论,并提出问题:什么是小数?小数有什么特征?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不但明确了学习目标,还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2)重难点处品析 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与把握,关键就在于是否突破了重难点,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在重难点处质疑,展其思维。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我设计了投篮的情境,让学生针对几个学生的投篮情况进行分析,并产生问题:谁投得最准?怎么判断?在学生的比较分析中,不但突破了重难点,还获取了成功的体验。

??? (3)结论处点拨 新授结束,组织学生小结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对结论勇敢质疑,将自己不同的见解或是疑惑表达出来。例如:在教学《商的中间有零的除法》后,学生在归纳“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时,就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是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而不是除以任何数呢?”,借助乘除法的联系,通过以旧引新,使学生加深了对结论的理解。

???? 另外,因着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也应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问”。在这样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学生自然而然懂得如何善问、巧问。

三、思在课后——解“问” 一直以来,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都在寻求着更加高效的教学方式’希望将问题在课堂中解决,出发点虽是希望学生在课堂中就掌握所有的知识点,可是这种不留“尾巴”的教学方式无形中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学习片段,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滋长了学生“接受学习”的依赖心理。其实,课尽“问”余,让学生拖着“尾巴”走出课堂,未必就是低效教学。课后留“问”给了学生更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去发现,促使其更深层次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自我学生的真正开始,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开发了学生的潜能。

总而言之,要有学问就要学会“问”。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也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
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持之以恒,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长期目标,采取多种形式,使学生生问、敢问、会问、好问,变被动为主动,在“问题”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邬凝奕.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课堂内外,2013-05. ??????????????? 章芙芳.让课堂多一点学生的提问.新课程·中旬,2011-09 本文来自http://www.dxf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