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

篇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案

时间:2010--9编写人:李艳园审核人: 负责人:班级: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第一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

……

一、学习目标:

学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使用说明

…用15分钟阅读课本12—15页并完成问题导学,A层全部完成,BC层完成探究部分,分层达…标。 案三、预习指导

…1.重点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是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问题导学:依据启发性问题的引导,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及声速。 …

…四、探究过程

…知识点一 声的产生(10分钟)

… 【 探究】:① 将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后说话。

装② 拨打张紧的橡皮筋。 ③ 用手搅动水。

…④ 用细线挂有乒乓球,靠近敲打后的音叉。

…仔细体会上面各种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我们会得到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过渡:声音怎样由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呢?

…知识点二声的传播(10分钟)

订【探究】:

…① 一个同学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另一个同学用手敲桌子的另一端。 …② 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的上沿,金鱼立即受惊。

③ 找一台正在播放音乐的录音机,离开一段距离欣赏音乐。

…【教师演示实验】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进…入罩内,注意声音的变化。

线由上面的探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1、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种物质叫做 。声音可以

…在 、 、和 中传播。 …2、不能传声。 …【问题】: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呢?

…阅读课本P15第一自然段,可知:声是以 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 。

知识点三声速(10分钟)

(一)【问题】: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传声,那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样吗? 自己阅读P15的图表:“几种物质中的声速”

回答:1、在同种介质中声速与 有关。

2、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3、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

(二)回声: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过程中,碰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就会有回声。

拓展:

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都会有回声,为什么我们在小屋里听不到回声?(提示:人耳能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来的时间差,最少为0.1s)

2、由上题分析可计算:人耳要听到回声,障碍物离人至少有多远?(假设当时的温度是15 ℃)

五、小结 (2分钟)

六、达标检测(5分钟)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人是靠__________发声的。我们通常听到的声音是靠________传播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

2、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_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真空中传播声音,声音不仅可以在 中传播,还可以在 和 中传播,但传播速度不一样,当温度相同时,在__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大。

3、在装满水的长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铁管的另一端会听到__________次声音,其中第一次声音是从__________传过去的,最后一次声音是从__________传过去的。

4、声音必须靠______传播,它在______不能传播.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_.

七、课后拓展

5、如图1-1-2,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在线上的小球,会发现小球

被_________,这个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在月球表面做这个实验,能观察

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B.传播声音的介质有气体、液体、固体,真空不能传声 C.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 D.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7、在房间里谈话比在旷野里谈话听起来响亮,这是因为( )

A.房间里的空气不流动,不利于声音的传播 B.旷野的空气比较稀薄 C.在房间里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D.以上说法都不对

8、电影院放映厅的墙壁上都被装修成坑坑洼洼的,俗称“燕子泥”,其目的是为了( ) A.防止声音发生振动B.减弱回声

C.增强回声 D.为了装饰剧场

9、科学考察工作者为了测量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14 s收到回波信号。该处海水深______m(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1 500 m/s)。这种方法______(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10、《黄河大合唱》中有一句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它们的声源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11、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句中体现出的物理知识是什么。(写出两点)

第一章 第2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应用 二、使用说明

1.用5分钟规范整理1号学案,落实消化,提升自身能力。

2.用15分钟阅读课本16—18页并完成问题导学,A层全部完成,BC层完成探究部分,分层达标。 三、预习指导

1.重点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是骨传导的原理。

2.问题导学:依据启发性问题的引导,认识骨传导的原理、了解双耳效应及应用。 四、探究过程

知识点一人耳感知声音的两个途径(15分钟)

1、阅读课本P17图1.2-1“人耳的构造”,总结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空气传导: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 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及其他组织传给 ,再传给大脑。这种传导方式叫空气传导。

2、自主探究:①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朵附近,听音叉的声音。 ②用手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 ③请同学用手指将自己的耳朵堵住,把振动的音叉的尾部先抵在前额、耳朵的骨头

和牙齿上,看看能否听到音叉的声音。

通过以上活动总结: 骨传导:声音通过 、 也能传到听觉神经,最后传到

引起听觉。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知识点二 双耳效应(10分钟)

阅读课本P18 “科学世界”---------双耳效应,了解: 1、 什么是双耳效应|

2、 什么是立体声?

五、小结 (2分钟)

六、达标检测

1、声音是由物体_______而产生的,是靠_______传播的。人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_______的振动,这种振动通过_______和_______传给_______,听觉神经将声音信号传输给_______就听到声音了。

2、杰出的音乐家贝多芬,在耳聋的情况下用牙齿咬着木棒的一端,将木棒的另一端顶着钢琴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他是利用______传导来听声音的. 3、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和经历:当你吃饼干或者硬而脆的食物时,如果用手捂紧自己的双耳,自己会听到很大的咀嚼声,这说明__________能够传声;但是你身旁的同学往往听不到明显的

……………学……………

声音,这又是为什么呢?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________________。 4、人丧失听觉的原因有_______系统损坏和_______神经损坏,如果是鼓膜或听小骨损坏,人还可以通过_______传导将声音信号传给听觉神经,可以感知声音,如果是_______损坏,人就无法听到声音了。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聋哑人也能打电话 D.声音在所有固体中都比在液体中传播得快 2.用15分钟阅读课本19—23页并完成问题导学,A层全部完成,BC层完成探究部分,分层达标。 三、

预习指导

1.重点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是声音的三个特性以及影响其因素和区别。 2.问题导学:依据启发性问题的引导,认识声音的三个特性以及影响其因素。 四、

探究过程

6、如果一个人终生没有听到声音,这是因为() A.鼓膜损坏B.听小骨损坏 C.听觉神经损坏或不健全 D.半规管损坏 7、关于人感知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耳道完全堵塞时,无论如何也听不到声音 B.鼓膜完全损坏时,无论如何也听不到声音 C.听觉神经损坏时,无论如何也听不到声音 D.利用骨传导也能听到声音

8、人在闭上眼睛的时候,仍然能够准确地判断出发声的声源位置,这是因为(A.利用回声效应 B.利用双耳效应

C.利用骨传导 D.利用声音的立体效应 9、关于助听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助听器可以将声音放大,增强鼓膜的振动 B.助听器可以帮助所有耳聋的人听到声音 C.助听器不能帮助听觉神经受损的人听到声音 D.助听器可以帮助传导系统受损的人进行骨传导 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语言交谈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

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

一、

学习目标

1. 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以及影响其因素。

2.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物理规律。 3. 学生在经历分析、观察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探究的乐趣。 二、

使用说明

1.用5分钟规范整理2号学案,落实消化,提升自身能力。

) 用收录机播放一曲交响曲。(如《命运》交响曲),欣赏乐曲,受到强烈的音乐感染。 1、

音调(12分钟)

阅读课本P19—21,探究实验图1.3-1,分析得出:

(1)频率是指,单位是。

(2)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由 决定;越大,音调越高。

(3)人耳的听觉范围是,高于20000Hz叫做 ,低于20Hz的叫做 。 拓展:

昆虫飞行时翅膀都要振动,当蝴蝶和蜜蜂从我们背后飞过时,为什么我们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而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 2、响度(10分钟)

(1)阅读课本P21—22,探究实验图1.3-4,分析得出:

响度是指声音的 ,响度的大小与 有关; 越大,响度越大。 (2)演示、补充:

拿出闹钟让同学们听。前排同学可以清晰地听见闹钟滴答的声音,后面几排的同学几乎听不见。

表明:响度还跟 有关。

拓展:一位女高音正在轻声为一名放声歌唱的男低音伴唱,他们谁的音调高?谁的响度大? 2、音色(10分钟)

阅读课本P22—23,探究实验课本22页“想想做做”,分析得出: 我们能听声辨物是根据 不同。

…………学……………案…

音色与 和 有关。

拓展:“闻其声而知其人”,这是根据声音的哪个特征辨别的? 五、

小结 (2分钟)

六、

达标检测(6分钟) 1. 雷雨季节,有些小孩害怕雷声,是因为雷声的( )

A、频率很高B、振幅很大 C、响度很大D、音调很高

2.“震耳欲聋”反映了声音的______很大;“声音刺耳”反映了声音的______很高;我们能够分辨出各种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______。

3.某种昆虫靠翅膀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在3秒内做了900次振动,频率是多少?人耳能听到吗?

4. (A层)马戏团的训狗员,在舞台上用一种特殊的信号训狗,观众完全没有察觉,狗却准确的听从信号做各种动作。试说一说这其中的奥妙? 七、作业

1、 作业本:课本24页3题

2、 课外小制作课本24页1、2、4题 3、 练习册对应部分

[反思]

第四节 噪音的危害与控制

一. 学习目标

1、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危害;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物理规律。

3、学生在经历分析、观察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二.使用说明

1.用5分钟规范整理3号学案,落实消化,提升自身能力。

2.用15分钟阅读课本25—28页并完成问题导学,A层全部完成,BC层完成探究部分,分层达标。

三.预习指导

1.重点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是噪声的危害和噪声的来源。

2.问题导学:依据启发性问题的引导,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危害;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 四. 探究过程

导入新课:(1分钟)

优美的歌曲同学们都喜欢听,除了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娱生活,还可以使人奋进。但是,对于建筑工地的敲击声,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隆声、电锯声、机器的轰鸣声同学们听起来感到烦燥,心神不定,这些声音都是噪声,我们这节课将知道什么是噪声?噪声是从哪里来的,噪声有什么危害?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减弱噪声? 学习新课:

(一)阅读提纲(2分钟)

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认识什么是噪声?

②为什么有时乐音也是噪声?(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 ③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④教室和教室周围有无噪声,如有,这些噪声是从哪里来的? ⑤举例说明噪声对人们有哪些危害? ⑥减弱噪声有哪些方法?

⑦说一说你知道我国各级部门在控制噪声方采取了哪些措施,你自己在减弱噪 声上将做些什么?

(二)指导学生根据阅读提纲阅读课文、读图,并进行讨论。

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噪声的来源”后,小组讨论提纲中的①至④题,然后交流展示

1、噪声的来源

从物理学角度来认识,噪声是 ;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认识,

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举例说明:用两块钢片互相磨擦,让人听起来非常的不舒服,明白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嗽喇叭声的鸣叫声,商店内招缆顾客收录机大声播放音乐等,这些都使城市环境受严重污染,干扰机关,团体的工作人员正常工作,干扰学校正常教学,这些都属于噪声。

阅读课本中的25页至26页课文,知道 是噪声强弱的单位,明确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___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____dB。

小组讨论提纲中的⑤,回答“为什么非洲北部农村70岁老人的听力比美国20多岁的城市青年还要好”?

归纳小结,2、 噪声是当代社会的四大公害之一,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阅读课文26页至27页“控制噪声”,讨论⑥,请说出减弱噪声的途径,并小组讨论⑦。 归纳小结,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 五、小结:(2分钟)

1、从物理学角度和环境保护角度来认识噪声;

2、噪声是当代社会的四大公害之一,在损人们的身心健康; 3、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政府部门采取控制减弱噪声的措施。

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应做到不影响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 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六、 达标检测(5分钟) 1.下列哪些声音是噪声( )

A.教室里老师讲课的声音B.马路上拖拉机行驶的声音

C.吸引着人们的慷慨激昂的演讲声 D.公园里悠扬的声音 2.为了减弱噪声,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A.将噪声大的机器换成噪声小的机器 B.在马路旁或住宅间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 C.在耳孔中塞上一小团棉花 D.关闭所有声源

3.下面关于乐音和噪声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乐音悦耳动听,给人以享受;噪声使人烦燥不安,有害于健康 B.乐音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机器发出的声音

C.乐音的振动遵循一定的规律;噪声的振动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 4.下面措施中哪一个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

A.做一个外罩将声源罩住 B.在耳孔中塞一团棉花 C.在马路旁植树造林 D.使装有噪声声源的厂房门窗背向居民区

5.一位同学晚上在家里看电视,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他应采用下列哪种方法()

A.用棉被把电视机捂住B.把音量开关关上,不让电视机发生声音 C.插上耳机,自己用耳机听 D.让家人把耳朵塞住 6.下列哪种措施可以减弱噪声()

A.停止使用一次性白色泡沫饭盒 B.科学家研制氟里昂的代用品

C.在摩托车内燃机排气管上装消音器

D.为了推销商品,商场在门口安装高音喇叭

第五节 声的利用

一、 学习目标

1. 了解声在日常生活和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2.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

识。

3.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二、 使用说明

1.用5分钟规范整理4号学案,落实消化,提升自身能力。

2.用15分钟阅读课本28—31页并完成问题导学,A层全部完成,BC层完成探究部分,分层达标。三、 预习指导

1.重点难点分析:本节的重难点是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问题导学:依据启发性问题的引导,能从日常生活和现代技术中了解声的应用。 四、 探究过程

1、声与信息的传递(15分钟)

阅读课本28页至29页,回答: (1)声呐、B超等说明声可以传递 。 (2)通过声传递信息的例子还有哪些?

篇三: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案

>

海伦·凯勒(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出生于亚拉巴马州北部一个小城镇——塔斯喀姆比亚。是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的海伦凯勒,是一个聋盲人。

她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眼睛烧瞎了,耳朵烧聋了,嘴巴也不会说话了。

由于失去听觉,不能矫正发音的正误,她说话也含糊不清。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世界是一片黑暗和寂静,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学会读书、写字、说话,没有强大的记忆力,简直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海伦·凯勒没有向命运屈服。她为了能清楚地发音,用一根小绳系在一个金属棒上,叼在口中,另一端拿在手上,练习手口一心,写一个字,念一声。为了使写出来的字不至于歪歪扭扭,她还自制了一个木框,装配了一个滑轮练习写字,当然莎莉文老师也付出了很大的贡献,她让海伦将手放在自己的喉咙上,让海伦感受发声的震动夸张的声音。

孩童时期

1887年3月3日,对海伦来说(原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源网: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导学案)这是个极重要的日子。这一天,家里为她请来了一位教师──安妮·莎莉文小姐。莎莉文老师跟海伦·凯勒很投缘,她们认识没有几天就相处融洽,而且海伦·凯勒还从莎莉文老师那里学会了认字,让她能与别人沟通,再教导她一些生字的意思,她陆续学懂了鲜花、水、太阳等,并认为爱就是那温暖的阳光。其后再教导海伦用手指点字以及基本的生活礼仪。 安妮·莎莉文老师十分有爱心,她首先了解了海伦的脾气,她终于知道凯勒的脾气会如此躁动,是因为父母不忍看她做错事(打人、不守规矩、破坏东西等)被惩罚的模样,于是在她做错事时都给她糖吃,所以安妮·莎莉文老师必须要纠正这些父母的错误行为,并且与她建立互信的关系,再耐心的教导海伦手语。一天,老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了“'water'水”这个词,海伦·凯勒总是把“杯”和“水”混为一谈。到后来,她不耐烦了,把老师给她的新陶瓷洋娃娃摔坏了。但莎莉文老师并没有对海伦放弃,她带着海伦凯勒走到水井房边,要海伦凯勒把小手放在水管口下,让清凉的水滴滴在海伦凯勒的手上。接着,莎莉文老师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下'water'“水”这个字写了几次,从此海伦·凯勒就牢牢记住了,再也不会搞

不清楚。海伦后来回忆说:“不知怎的,语言的秘密突然被揭开了,我终于知道水就是流过我手心的一种液体。

不过,莎莉文老师认为,光是懂得认字而说不出话来,仍然不方便沟通。可是,从小又聋又瞎的海伦·凯勒,一来听不见别人说话的声音,二来看不见别人说话的嘴型,所以,尽管她可以发声,但也没办法说话。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莎莉文老师替海伦·凯勒找了萨勒老师(郝博士),郝博士教导她利用双手去感受别人说话时嘴型的变化,尽管非常艰巨,不过,海伦·凯勒还是做到了。安妮教会她写字、手语。接着,莎莉文老师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下「水」这个字。当波金斯盲人学校的亚纳格诺先生以惊讶的神情读到一封海伦完整地道的法文信后,这样写道:“谁都难以想象我是多么地惊奇和喜悦。对于她的能力我素来深信不疑,可也难以相信,她3个月的学习就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在美国,别的人要达到这程度,就得花一年工夫。”

海伦还把自己的学习分成四个步骤: 1、每天用三个小时自学。 2、用两个小时默记所学的知识。

3、再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将自己用三个小时所学的知识默写下来。 4、剩下的时间她运用学过的知识练习写作。

在学习与记忆的过程中,她只有一个信念:她一定能够把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记下来,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她每天坚持学习10个小时以上,经过长时间的刻苦学习,还有不屈不挠的信心,使她掌握了大量的知识,能熟练地背诵大量的诗词和名著的精彩片段。到后来,一本20万字的书,她用9个小时就能读完,并能记忆下来,说出每章每节的大意,还能把书中精彩的句、段、章节和自己对文章的独到见解在2小时之内写出来。海伦的记忆力已经大大超过了普通人的正常水平。

据说,在哈佛大学读书的一个博士生听到海伦·凯勒的事迹后,很不服气,决定要和她比试比试。在严格的时间规定和教员的监督之下,他们进行了3轮比赛,博士生服了。他摘下博士帽,恭恭敬敬地戴在海伦的头上。经过学习,海伦突破了识字关、语言关、写作关,先后学会了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出版了14部著作,受到社会各界的赞扬与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