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龄前儿童数学兴趣的培养】学龄前儿童兴趣班乱像

浅谈幼儿园学龄前儿童数学兴趣的培养 ?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探索真理的欲望。”作为教育者就是要为他们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以儿童为主体,教师作为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融入孩子们的活动中,让他们充分体验快乐的数学。

首先,我们要了解数学的本质是什么?儿童是怎样获得概念的?如何理解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 一种源自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联想理论”认为:数学是一组事实和技能,对学前儿童实施数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儿童获得这种技能。在传统的数学教育实践中它被演绎成:为小学数学打基础为目的,以模仿和记忆、练习为过程,以强化儿童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为结果的活动模式。而另一种源自认知心理学的“构建理论”认为数学究其实质是一组关系,并不存在于实际物体之中,而是对作用与物体的一系列动作的协调的抽象。强调和关注的是儿童获得数概念的过程,而非结果。皮亚杰认为“儿童是自己独立地、自发地发展这些观念和概念的”。儿童并不是学会算术,而是重新发明算数的。

1、数学区域活动的魅力。

皮亚杰提出:“应组织和创设一种合适的环境,让儿童在其中尽其所能,充分发展。”这个环境包括各种学习材料、工具、空间和时间,还包括幼儿之间适当的交流与合作,让儿童在操作中学习。区域活动的开展已经由原来的教授数学知识和技能转变为如何为儿童创设数学活动的环境,提供操作材料来启迪儿童的数思维。

(一)、师生共同制作、收集和提供各种材料丰富数学区域。

根据每月主题活动,师生共同选材料、计划内容,让幼儿充分操作,做到一物多用,激发他们内部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活动的兴趣。孩子们觉得自己正从事自给计划的事,而不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 实例:
1、在牛奶瓶子身上粘试题,瓶盖上写试题的答案,进行找瓶盖的游戏。

2、自己动手制作试题卡、数字卡、进行速算,找朋友等游戏活动。

3、将橡皮泥搓成许多大小不同的汤圆,放在大小不同的果冻盒里,玩“扮家家”及比较多少、分类、排序等活动。

4、用硬纸板做几何图形,进行“拼图”等分练习。

5、用废旧纸盒制作各种钟表,玩相关时间的游戏 ……… (二)注重指导策略。

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观察、分析、记录儿童活动的水平和需要,开展适时指导。在活动中教师是儿童的同伴、合作者,是引导者。教师积极参与他们的活动,为孩子们适当的解疑释惑,引导他们发现知识,使之产生强烈的成功感、愉悦感,成为他们继续探索的动力。

实例:一天壮壮从家里带来一副扑克牌,立刻吸引了大多数孩子的兴趣。他们商量着怎么玩。我则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渗透分类、排序、比较大小等内容,结果幼儿兴趣浓厚,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在区域活动中,为儿童创造合作机会。

??? 同伴间的的相互学习是一条非常有效的学习途径。当儿童与他人合作交流时,他就会把自己的想法、行为与他人进行比较、协调和分享。

实例:一天几个孩子在用习题卡、数字卡玩“接**戏”他们自发分成了两组进行比赛。每组每个人轮流答完20道题,每对一道题就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一个接一个排成行。最后比一比谁的数字卡片“龙”长。孩子们你追我赶,玩得十分投入。这种相互合作游戏的氛围,提高了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

2、集中教学活动的引导和发现。

集中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采用正确的教学程序:儿童动手操作发现问题——教师启发儿童寻找正确的答案—— 形成初步概念,是培养儿童学习能力、培养儿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良好学习方法。

??? 由于学龄前儿童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兴趣不稳定,不可能独自持久地对某一问题进行探究,并因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在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中,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教师适当的引导与启发,帮助他们整理归纳感性经验,激活儿童继续探索的兴趣,使儿童操作学习更有目的性、方向性。教师的引导与启发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 实例:数的组成的教学重点实施儿童了解除1以外的任何一个数都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数;
两个部分数和起来就是原来数。

? 首先,教师为儿童创设问题情景,让他们品味数学的好玩。教师口述并演示教具:兔妈妈买回来两个胡萝卜,要分给小白兔和小黑兔,想想看,兔妈妈应该怎样分?“引导幼儿思考。之后进行操作游戏,使数学更好玩.。孩子们带着问题进行操作活动,产生“要把两个东西分成两份,每一份都一样”的印象。

??? 然后,教师在提出:兔妈妈又拿出了3个苹果,分给小白兔和小黑兔,这怎么分呢?儿童进行反复的分合操作,使他们了解不能平均分配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分解。儿童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在引导儿童得出:2可以1和1;
1和1和起来是2;
3可以分成1和2或2和1;
1和2或2和1可以合成3“的结论。如此操作学习,在继续学习4—10的组成知识就比较容易了。在教学过程中,儿童虽然不可能得出概括性结论,但实际上已理解了结论的意义,他们通过反复的操作活动,通过不断地分析、推理,已能归纳出相近的意见。

3、生活中的发现。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提出“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中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的发展目标。“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数学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学习数学知识不是把它作为一种知识储备,而应该是应用数学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发生在身边各种实际问题。因此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契机,成为我们学习贯彻《纲要》精神的一个落脚点。

实例:养植区中的数学。春天来了,幼儿园开展养植活动,我将活动室南面的大窗台设为“养植区”。孩子们兴高采烈的从家里捧来种上各种种子、花等植物和养着美丽热带鱼、泥鳅等鱼类的各式瓶瓶罐罐,把养植区点缀得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孩子们每天都会多次来这里观擦。

这天,睿睿指着花盆对田甜说:“咱们来数一数,一共多少个吧!”“1、2、3、4……”两个女孩子认真的数了起来,一会儿,他们跑来神秘的对我说:“任老师,你知道咱们班有多少个花盆吗?”我笑着摇摇头,她俩兴奋地大声说:“一共二十六个,还有2个瓶子和1个鱼缸!”我亲切的摸他们的小脸蛋,夸奖她们都是聪明细心的好孩子。同时灵机一动,向她们提出要求:你俩能不能将这些盆子、瓶子分类摆放呢?”她们高高兴兴地来到窗**,一边商量一边认真的分了起来,旁边的小朋友也参与了进来…… 类似这种儿童自发运用数学知识的例子很多。如比较两盆同类种子的数量;
用直尺测量比一比谁的小苗长得快等等;

教师适时的夸奖和点拨,能满足儿童的成就感,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积极思维探索获取新的知识。

实例:吃间食学数学。

抽象性、逻辑性强的计算知识,孩子们是很难掌握的。

今天的间食是橘子,我用篮子盛上不同数量的橘子,每发给一个孩子,就要求他们说出相应的算式,如:师:“8个橘子,给了你1个,还剩几个?”“8-1=7还剩7个”孩子们很感兴趣,纷纷聚首,要来玩这个发间食的游戏。孩子们开始剥橘子皮,晓颖和同桌希希一边剥一边比谁的橘子大,剥开又比谁的橘子瓣多。此时,我抓住了这个教育契机,面向全班孩子问小颖:“你的橘子瓣有几个?”“我有八个”他回答。我有问他:“那么晓颖的比你的多几个呢?”“你能说出算式吗?”,希希想了想说:“10个比8个多2个,10-8=2 ,晓颖比我多2个!”我高兴的夸他真聪明,我们的一问一答吸引了其他孩子的兴趣,他们纷纷数着自己和同桌的橘子瓣,比较者多或少,多几个少几个……。

吃东西每个孩子都喜欢,吃的东西的大小、多少,孩子们都很关心和在意。吃间食的气氛很宽松自然,而且每天间食品种不同,数量也会发生变化。正是孩子进行计算、比较练习的最好的实践活动。这样一个枯燥、抽象的数的计算活动就在孩子的日常活动中轻松自然的进行了。

儿童一日生活中与数学杰出的机会无处不在,今天是几号,家住几层楼,人体上的数学等等,只要孩子感兴趣,教师善于发现、挖掘,有目的、有意识地加以利用,让儿童在轻松自然环境中感知数学现象,既获得初步的知识,又可以逐步提高他们解决像是生活中数学活动的能力。

? “孩子是天生的学习者”,作为教师要更多地为儿童提供重新发明符号和重新创造数学系统的机会。在玩中学,学中玩,激趣乐学。使儿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陪伴儿童一起体验主动学习乐趣的合作者,提供主动学习条件,促进儿童主动学习进程的导师。

本文来自http://www.dxf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