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 [我眼中的科学教学]

我眼中的科学教学 摘要:新课改下,科学教学中良好的科学素养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科学促使人进步;
同时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技能的工作语言,还是充分展现独特个人风采的工具,它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而作为科学课,它有有别去其他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提出理趣、情趣、乐趣的要求;
说科学教学是抽象的,枯燥的也不对,因为从古至今伟大的发明都离不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科学的热忱,所以德育情感又显得尤为重要。

一 新课改中的科学素养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良好的科学素养对每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科学教育之所以有必要,不仅仅是因为它能让人获得科学知识、技能、方法,更是因为科学能促进人本身的进步,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与境界。人们希望科学不仅要求真,还要求善、美。科学课的重点不在科学研究和认识上,而重在掌握基本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提升情感体验和价值观,重在让学生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增强情感体验,从而引起心灵的触动和感悟,最终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及科学素养。

??? 科学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理论,它来自于现实生活,真切的情感,也产生于真实的生活。儿童只有在对生活进行了敏锐的观察,认真的思考,深刻的领悟后才能在自己头脑中留下疑问,从而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师须有意识的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新课程标准又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所以教师应创设宽松、平等、民主、和谐、友爱、合作的人际环境。要打破学生对教师权威的崇拜,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弯下腰来倾听孩子的声音。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欣赏的眼光、信任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和每一个想法,形成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风气,让孩子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唱主角,教师乐意融入其中,与孩子一起探究,指导,要到位而不越位,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应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在合作中学会交流与分享,只有在合作中才会有思维的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

二? 科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教学语言是指在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过程中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是一种专门行业的工作用语。教学语言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正确处理教学中各种矛盾,正确有效的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与教学环境保持平衡,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审美体验的语言技能活动。教学语言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和难以估量的作用。科学课力求体现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磨练学生的科学思维,促进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体验。科学课既要有科学课的结构、科学课的层次、科学课的活动设计,更要有科学课的语言。小学科学教师的语言要达意,注意科学性和逻辑性;
要启智,注意启发性和思考性;
要激趣,注意趣味性和形象性。准确明晰,具有科学性,科学是一门严谨、精确的学科,科学的表述是非常严谨的。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在打基础,概念的揭示、问题的剖析,内容的阐述都必须用科学的语言表达,具有科学性的语言应当周到严密、含义准确、措词精当、不生歧义。这样才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给学生以清晰明确的认识。否则只能使学生信疑不定,甚至引起判断上的失误,从而搅乱学生的思维。科学课中教师语言的严谨规范必须从日常的教学中不断锤炼:
1? 有选择性、概括性的复述 在课堂中有些教师常不自觉的整句重复学生的发言,既耽误了时间,又容易使学生产生听觉疲劳,降低了课时效率。这其实是教师没有认真倾听学生发言的结果。有效的倾听,应对学生的话语有选择的概括性的复述。例如:
“你想从哪些方面观察凤仙花幼芽的叶子呢?”“我们可以看看它的颜色,还有它是什么样的。”那么教师就可以简练的复述:“颜色、叶片形状!”而不能整句重现。

2? 合理利用“也许”“可能”“根据本节课研究”类的语言?? 科学课上的结论很多时候是不肯定的,是带有不确定因素的,尤其是在数据资料、事实根据不充分而又需要得出一个结论的时候,就必须实事求是地使用“也许”“可能”“根据本节课的研究”“根据某某同学的研究”等等之类“准确”的语言,这是科学性质和科学精神的“刚性”要求。

3? 避免“这是为什么”“请大家想一想”类的语言充斥课堂? 通常情况下,这些语言并没有什么错,但根据学科特点深入分析,这些语言如果超过了数量上的“度”,就偏离了科学课的内涵要求。

4? 避免“你真棒”“真聪明”之类的语言不绝于耳 这些语言是对学生的鼓励,教师的用意是好的,但科学课上这类似的语言不宜提倡。为什么,因为这些语言是主观的,是明显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有失客观和科学内蕴的要求。科学课上的激励只能就事论事。

三? 科学教中的德育教育 我们的科学教育是培养有德的高素质学生,因此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故此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显得尢为重要。让学生在科学课上认识、探索自然,理解社会,体会生命奥秘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机会。科学的德育渗透,不能仅把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求知、求真的活动,而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渗透哲学精神,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有世界眼光,更要培养成有中国灵魂的现代人。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呢? ??? 1? 在学习活动中,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是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科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如在教学《抵抗弯曲》时老师应要求学生按科学程序进行,先用薄材实验再换成厚材,循序渐进,寻找规律。在教学“植物的一生”及“校园搜索大行动”的单元等等必须长期进行的观察时,我指导学生坚持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定期汇总,以便分析研究。在学生的实验中,我要求学生按照步骤动手操作,如实记录实验结果,有时由于各方面原因使操作中出现误差或失败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要我们教师给予正确引导,促使学生从小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如在小组实验《电磁跌》,有一组说他们不能使电磁铁吸引起来大头钉,我就叫他们在实物投影上演示,同学们都肯定了他们连接方法,但还是没有吸引起大头钉来。于是,我就首先郑重的肯定了该小组做法,同时指出可能是连接材料出了问题,他们就一一换实验材料,结果他们发现是一根导断了,当他们换好材料后他们成功了,这样使他们既能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 2? 在点滴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 我们在科学教学活动要抓住有关点滴,特别是我国的科学发展史和科学家的发明史方面,我们教师要以情导学,引起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我在教学《磁铁》、《纸》等课时,我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指南针、活字印刷的发现、利用和世界性影响,同学们受到巨大的鼓舞,深深地为自己生长在一个科学发达的文明古国感到骄傲。

? ????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 ??? 我们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大大缩小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
在评比时以小组为单位,减少对个别同学的奖惩,使学生产生集体荣辱感,增加合作意识,逐渐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
在成果展示时以小组为单位,比如:我在教学《用纸造一座桥》一课时,我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一组想到的办法最多,最后请每一组都进行展示,这样既注重小组的作用又展示了个体。这种教学方法,既达到了科学教学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 四?? 科学教学中的安全性与生成力 尽力为学生开放实践探究的新时空,要注意活动场地的安全性和可控性。例如在家中探究时,水、火、电、利器等都很容易产生安全事故,教师要强调和引导学生在家长的监护下进行探究,逐步让学生探究过程中学会自己如何保护自己。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的学科,而实验教学是学习科学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传统的教学是以教材为主,按预设的实验目的和实验步骤,以达到预设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束缚了科学教学的方向,使原本极具知识性、“生成力”的内容得不到充分的体现。而科学实验课中的“生成力”,是具有导向性和诱发性的呈现方式,每一个实验活动都是有一定机动性的有机整体,是随实验活动的深入、展开,不断产生新问题、新的研究目标。学无止境,一节科学课是否具有“生成力”还要看学生还想在课外探究什么。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毕竟有限,一节课教学的结束并不是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结束。一般一节具有“生成力”的科学课本身就有很强的延伸力。不需要老师要求,学生自然还想去探究课堂中遗留下来的 “未知数”。如果教师再利用一点激励法适当的检查、评价,效果会更好。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实验课是学生喜欢的课程,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我们只有把握好实验课中的“生成力”,挖掘出具有“生成力”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实现个体超越,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标准解读》 2? 《新课改理念》 3??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用书》 ? ? ? ? 作品名称:我眼中的科学教学 作者姓名:? 张俊霞 作者单位:? 罗汉洞乡中心小学 职称:小学一级教师 电话:13919511040 邮编:744305 单位推荐评语:
? ? ? ? ? ??????????????????????????????? 年 月 日 ? 本文来自http://www.dxf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