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山村教师汪昌祥解说词】现场观摩解说词

隆冬时节的尼麻隆村,已经不见了乡亲们在田地里忙碌的身影,整个村庄笼罩在冬日猎猎的寒风中,似乎没有了一点生机,但村庄中央的尼麻隆小学却依旧飘扬着鲜红的国旗,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萦绕在山村上空,给贫瘠的山村增添了不少动听的音符。身患癌症的汪昌祥老师,已经在尼麻隆小学默默耕耘了34个春秋,在这里,他用自己顽强的生命和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比忠诚,诠释了一名普通的山村人民教师的优良品质和高尚情操。

1974年,初中毕业的汪昌祥毅然回到家乡--湟中县拦隆口镇尼麻隆村任民办教师,尼麻隆村四面环山,十分偏僻,是个纯脑山村。由于村子小、学生少,村小学校只是一个仅有两名教师的教学点。当时的教学条件很差,老师和学生们只能挤在用竹帘隔开的小教室里上课,泥土砌成的土台子就是学生的凳子,几块木板一拼便是课桌。然而,艰苦的环境没能难倒汪昌祥,因为他明白,要想改变贫困,就必须让村里的娃娃们有学上,孩子们只有学到了知识,村子才会有盼头。日子在平凡的重复中一天天度过,平静、清苦、单调,便是这位山村教师的全部生活。

辛勤的工作换来的是一茬又一茬优秀的学生,同时也让汪昌祥实现了人生的最高追求。1984年,汪昌祥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从在党旗下宣誓的那天起,他暗暗下定了决心:要将一生奉献给农村的孩子们,做一个好老师、好党员,把全部的热情献给党的农村教育事业。1986年,上级部门推荐他去乡上任职,对于一名民办教师来讲,能捧上国家的铁饭碗,这无疑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经过细细思量后,他最终还是选择留在了尼麻隆小学,他说:"我舍不得这些孩子,教书是我的最爱,我愿意做一辈子教书育人的乡村教师。"他用人生最美好的34年,兑现着对党的承诺,兑现着对农村孩子们的承诺,他用共产党员特有的坚定和执著谱写了一曲华美的生命之歌。

1987年,汪昌祥从民办教师转正为公办教师,由于工作出色,又调任至四营乡中心小学任校长。正当事业蒸蒸日上之时,1991年底,37岁的他积劳成疾,住进医院,被确诊为胃癌。

一次次抽血,一次次检查,一次次化疗,对汪昌祥本就清贫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治疗停了下来,汪昌祥渐渐陷入了绝望。就在这时,全校师生都积极主动的行动了起来,你一元、我一元的为他捐助了1700元医药费,送到了他的病床前。看着手中1元、2元、10元透着浓浓师生情和同志情的纸币,他顿时泪流满面......

经过手术,汪昌祥的胃被切除了三分之二。1992年4月,出院未满3个月,他刚可能床走动,就拄着拐杖回到了学校。同事们劝他多休息,他却说,"我离不开学校,更离不开自己的学生,再累再难,也要把自己的学生教好,就是倒,也要倒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不得以,学校给他安排了较轻的课程,但这对他而言,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每次上课,只要是站在讲台上,剧烈的疼痛就让他直冒冷汗,低血压也经常使他阵阵眩晕。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难倒他,他经常是趴在讲台上休息一会儿,然后继续讲课,实在是站不动了,他就将学生带到宿舍,躺在炕上继续讲课。

在身患癌症的17年里,汪昌祥做了两次大手术,胃切除了四分之三,前后共住院28次。还出现了椎基底供血不足、丙肝、低血压、前列腺炎、肝功能损伤、脑血管供血不足、胆结石、右耳轻度发聋等七八种并发症,身体上的病痛,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然而,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汪昌祥却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教学成绩。他所带班级的学生参加的56次期末考试中,52次获得全镇32个班级中的前两名。2006年以来,全班75%的学生数学成绩达到满分。

汪昌祥的家庭很贫困,1991年他住院时,不仅花光了家里全部的积蓄,同时还欠下了一大笔外债。屋漏偏逢连天雨,偏偏在这个时候,他的妻子右腿又被手扶拖拉机轧断,由于没有钱,耽误了治疗,妻子落下了终身残疾。然而,家庭的贫困和身体的病痛并没有让他消沉下去,他把全部的爱心和精力投入到了山村的教育事业上,用他的话来说,我暂时无法改变家庭的贫困,但可以改变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影响学习的现状。为了帮助经济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在三十多年里先后四五十次到省青少年活动中心、省青少年基金会、省少工委、城东区地税局、西关街小学、南方小学、县政协、团县委等数十个单位募捐到学生书包、学习用具、课桌凳、教具箱、体育用具、图书、衣物、电脑等物品2万多件,价值达4万余元。

汪昌祥的作息时间几乎没有规律,其他老师在节假日照常休息,可是他却一有机会就到学生家家访,隔三岔五去给学生辅导功课。现在的学生家长大多是他的学生,来来去去,随随便便,无拘无束,家长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了,汪昌祥几听不来家里,家长就开始念念叨叨,担心他的身体。

赵福利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自己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缺少家长的辅导,功课基础很差,一进校门就显得学习很吃力,跟不上其他同学。汪昌祥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在学习上特地给他"开小灶",还经常到他家给他补课,在汪昌祥的帮助和关心下,赵福利的学习慢慢跟上了其他同学,数学成绩还一跃成了全镇570名学生中的前20名。孟学敏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里,奶奶是个盲人,一老一少相依为命,生活异常艰难,汪老师拖着病体,经常到他家家访、辅导功课,使他有了学习的自信心,在二年级数学考试中取得了全镇第18名的好成绩。

汪昌祥每学期近五分之二的时间,不是住院,就是为学生去募捐,或者去办学校里的事情,为了不耽误孩子的学习,他摸索出了一套"一对一学习教育法",在他离开学校的时间里,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一对一地检查作业来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在学习优异的学生中选拔小助手,汪昌祥因为住院或者外出,就提前布置学习任务,由小助手组织预习,等他回校后再进行重点辅导,巩固学习效果。

34年来,汪昌祥老师把所有的爱全部奉献给了山村的教育事业,他爱学校胜过了爱自己的家庭,一心扑在教学上的汪昌祥很少有时间照顾家庭和子女。身患残疾的妻子除了照顾汪昌祥的生活起居和子女的成长教育外,还要用她瘦弱的肩膀挑起家里全部的农活。提起这些,汪昌祥总是对家人充满了太多太多的愧疚。

大女儿汪治娟从湖北孝感师范学院毕业后,原本有机会留在内地城市工作,然而,汪昌祥却执意让女儿回到了尼麻隆村,继承自己的教育事业。

有耕耘就有收获,有付出就有回报。汪昌祥同志扎根山村、自强不息、爱岗敬业,34年如一日,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投入到平凡的教学工作中,把满腔热情奉献给了山村教育事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有用人才。特别是在身患癌症的17年来,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年年取得优异的教学成绩,在山村教师的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34年来,尼麻隆村走出去了45名大学生,他个人也先后多次荣获湟中县"优秀党员"、"十佳园丁"、"劳动模范"、西宁市"乡村优秀教师"、"青海省优秀班主任"、"青海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光阴如梭,岁月如歌。老去的是汪昌祥的面颊,不变的是他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心耿耿;逝去的是汪昌祥的青春,不变的是他对山村孩子们的孜孜不倦;尼麻隆村的山川变的更加秀美,不变的是汪昌祥走家串户教书育人的脚步......他把青春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把爱奉献给了山村的孩子,他用自己朴实的工作,唱出了一曲平凡而辉煌的生命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