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核心素养 [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养成]

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歷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2016年我国提出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

一、 核心思维——时空观念 学会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和分析。时间和空间是历史学习的两大必备因素,恰如数学坐标的横轴和纵轴。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时间)方面和横向发展(空间)方面。这里说的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马克思主义者把人类历史发展的诸阶段区分为原始公社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和共产主义制五种生产方式和与之相应的五种社会形态。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

例:1、教育是一定社会政治的反应并服务于该政治。图一、图二所示的东西方教育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社会政治?(2分) 图一:东汉明帝在太学中讲学 图二:古代雅典儿童在学校学习 初中阶段的我们除了要熟知人类历史发展的社会形态,更要掌握“时间”关键词在学习中的运用。时间有直接和间接之分,如1911年和辛亥革命;
时间也有时间点和时间段之说,如1840年和19世纪40年代。运用好时间,往往会让我们在做题中事半功倍。

例2:1938年,为庆祝某次战役的胜利,田汉写道:“将士的喊声,震动了南部山东,榴弹掷处血光红,敌人如鼠我如龙。”这次战役 A、 标志着我国进入全面抗战阶段 B、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C、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 D、是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例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英国和美国在希特勒垮台后有效地控制了欧洲的发展。”下列事件能够反映“有效地控制了欧洲的发展”的是 A、 巩固战时同盟 B、实行冷战 C、成立欧盟 D、发动科索沃战争 例4:1986年《时代》周刊写道:这一次邓小平再次当选为年度风云人物是源于他持续不断地推动中国的改革……那些“持续不断地改革”除“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外,还包括 A. 增强企业活力,稳步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C.发表南方谈话,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D.提出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例5: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此描述不正确的是 A、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B、民族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 C、民主科学与旧思想激烈碰撞 D、中国的帝制时代终结了 此外,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在时间上有着固定规律:原因的时间永远早于结果。

例6:以下事件中既体现了工业革命的深远影响,又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创造条件的是 A、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美国南北战争 C、相对论的提出 D、第一次世界大战 所谓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而言的。到了15、16世纪,资本主义在西欧萌芽滋长,随着“地理大发现”,西方国家的海外殖民扩张,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过去长期存在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间的闭关自守状态才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被打破,整个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也才逐步形成为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一体。在历史的同一时期,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重大事件、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意识形态、社会习俗等等。因此地点的确定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到城市、省份,大到国家、大洲,甚至于方位,都是做题的重要依据。

例7: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一招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这次战役是 A、 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例8:15世纪以前,欧洲的大多数人还不知道地球是圆的,认为从欧洲出发远航的后果不得而知。人们推测,与西欧隔海相望的土地神秘莫测,而大洋中又有可怕的马尾藻海,冷热水相间,船只无法航行。首先改变这一推测的历史人物是 A、 哥伦布 B、郑和 C、达迦马 D、麦哲伦 很多时候,时间与地点经常作为关键词交织在一起。尽管有时候它们并不是万能的,但却能让我们的答案更快速、准确。

例9:某历史兴趣小组正在进行以“二战后亚非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下列属于这一主题的是 A、 印度民族大起义 B、非洲独立年 C、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D、玻利瓦尔解放南美 二、核心方法——史料实证 能够对获得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材料辨析一直是考试的重难点,读不懂、材料太长、跟课本联系不起来、时间不够……中招考试的开卷确实给我们带来了诸多课外有难度的材料,但我们也并不是无计可施,我们需要的就是简化材料、概括材料,其实就是语文上经常提到的“概括段落大意”。(请用横线画出) 1、 材料的主旨句、中心句经常出现在开头、结尾、或是中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

在欧洲大陆,法国和德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战争,积怨甚深,成为宿敌。在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把矿藏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割让给德国,并交付大量赔款。从德国占领这两个地区的第一天起,法国就开始为复仇做准备,法、德结下了世仇。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袁世凯身败名裂,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从“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辛亥革命播下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这绝不是什么意气之争,或争权夺利的问题,而是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决定的。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知我罪我,让天下后世评说,我梁启超就是这样一个人而已。

2、 关注在材料中多次出现的词语;
注意语意的递进和重要性的甄别。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与苏联的经济实力较为强大,形成了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冷战中,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冷战结束后,随着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的实力不断增强,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
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3、 有的材料往往不止一层意思,需分层概括。

中国文字,论其字形,则非拼音而为象形文字之末流,不便于识,不便于写;
论其字义,则意义含糊,文法极不精密;
论其在今日学问上之应用,则新理、新事、新物之名词,一无所有;
论其过去之历史,则千分之九百九十九为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谣言之记号。

三、核心能力——历史解释 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向他人解释历史事件,首先个人应对此历史事件、核心概念有较深刻的理解,并形成相对稳定的知识结构体系,善于通过不同形式的材料来解释历史。

1、图示法:简单明了,易于解释史实之间的因果联系。

2、年代尺法:以时间为线索,展现在某一时期的相关历史事件,体现一定的主题。

3、表格法:便于对比相似事件的异同。

比较 美国南北战争 俄国1861年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 目的 摆脱严重的政治危机 支持者 主要措施 全面学习欧美国家 共同作用 学习感悟 维护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是每个国家的首要任务;
改革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们应当不断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不足。历史的车轮总是前进着,任何旧势力都无法阻挡。

4、结构图法:表示历史事物或事件的构成要素和内部结构。

四、答题技巧与方法的总结 平时我们已经讲述了基本的答题方法与技巧,这里就不再赘述。答题时经常提到“关键词”,那么什么才是关键词?有时候“时间”并不一定有用,有时候“地点”反而是一种陷阱,其实我们只需要记住一句话:依据问题找答案。

例10、有学者说:“若就经济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显然是首开先河的英国之欧洲,但就思想文化角度而言,18世纪的欧洲则无疑是法国之欧洲。”材料中所说的英国开先河的人物包括 A、莎士比亚 B、伏尔泰 C、斯蒂芬孙 D、卡尔本茨 问题中如果出现“这个现象”“那一推测”“这些人”等指示代词,首先根据材料判断出这些指示代词所代指的内容,理清问题是什么,就不会落入命题人“无关材料”的陷阱。

例11、观察右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可以看出,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发展艰难曲折。导致近代民族企业呈现这种特点的外部原因是 A. 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B.受到官僚资本主义压迫C.受到封建主义的压迫 D.受到一战的影响 个人答题方法总结: